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启动和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期。转型期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产生不稳定,出现大量无序政治参与。因此,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有效途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回顾和简要评析我国当代政治参与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实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思考和策略阐述。
     界定了政治参与、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全新概念,探讨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和价值,认真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及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影响,并从政治参与的生态视角提出了对政治参与进行分析的思路和框架,认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现是社会环境因素、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三者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对转型期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实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从社会环境因素看,经济发展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奠定物质基础;构建参与型文化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条件;选举制度改革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政治条件。从主体因素看,政治参与者心理动机、社会特征和政治特征等方面都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产生重大影响,政治参与者心理动机主要从主动型和被动型、理想信念型和利益分配型、服从型和强制型的分类中,探讨转型期政治参与者心理动机特点及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条件;政治参与者社会特征主要分析了转型期经济地位差别、城乡差别、文化差异及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影响;政治参与者政治特征分析了转型期不同阶层的地位变化,提出通过扩大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促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现。从客体因素看,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和大众传播媒体的结构及政治参与功能,论证了如何从制度完善到实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Chinese society entered a comprehensive transition period along with the reform’s start and development. One of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in transition period is that it is likely to be unstable, arising the massive disorderly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Therefore, expanding citizen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of the Chinese society.“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is an effective way to uphold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system. 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Based on reviewing and evaluating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the dissertation probes into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strategy of realizing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From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to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it gives a new concept of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discusses its significance and valu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and the influence on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It proposes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framework of orderly participation from the ecological viewpoint. It holds that realizing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is the un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 the main body factor and the object factor. Based on this, it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and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Looking from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ay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Constructing participation-based culture is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 of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The electoral system reform is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Looking from the main body factor, the political participants’psychological motives,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have the major impact on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As for the political participants’psychological motives, it mainly studies its classification from initiative type and passive type, the ideal faith and the benefit assignment, obedience and compulsion. As for the political participants’social characteristics, it main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economic status differenc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As for the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it analyzes different social stratum status change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o realize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through expanding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Looking from the object factor, it analyzes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the system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the letter-and-visit system, the mass media structure and i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unc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proves the possibility of from the system perfection to expanding citizens’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引文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181页。
     2徐大同等:《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506页。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4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1页。
    5《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6转引自陶东明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7同上。
    8同上。
    9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10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社1991年版,第4页。
    11陶东明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12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13同上,第6页。
    14陈振明等:《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15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16 [美]诺曼·H尼、西德尼·伏巴:《政治参与》,载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2页。
     17魏星河:《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特点及价值》,政治学研究,2007.2.31。
    18罗豪才、吴颉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181页。
    19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41页。
    21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40页。
    22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40页。
    2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办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24《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6页。
    
    26 [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9页。
    27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28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页。
    
    29 [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30同上,第211页。
    31 [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32 [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3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5页。
    3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35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36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38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425页。
    3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
    40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108页。
    41郑谦等著:《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4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43同上,第335页。
    
    
    44同上,第327页。
    45《哈罗德·拉斯韦尔的政治著作》,格伦科,自由出版社1951年英文版,第173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4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4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8页。
    4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2002年版,第17页。
    5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51刘建飞:《民主对21世纪国际关系的影响》,《战略与管理》2002(3)。
    
    
    52刘军宁主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1页。
    53加利:《联合国与民主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05页。
    54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5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56同上,第168页。
    57同上,第348页。
    
    58同上,第322页。
    5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大事记》,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
    60《四十年的回顾与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
    62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
    63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239页。
    64《中宣部等举办形势报告会:马凯介绍今年经济工作任务》,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http://cpc.people.com.cn/GB/64107/64110/5279071.html。
    
    65《中国高等教育世界第一》,人民网,教育, http://edu.people.com.cn/GB/6383249.html。
    66《5年来全国教育投入年均增16.1%》,人民网,教育,http://edu.people.com.cn/GB/6378632.html。
    
    67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1页。
    68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240页。
    69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页。
    70吴忠泽:《民间组织管理》,《清华大学发展研究通讯》,1999(13)。
    71 [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页。
    
    73 [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页。
    7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0、312页。
    75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76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77丛日云:《构建公民文化》,《理论与现代化》1999 (12)。
     78曹泽林:《信息时代的党建创新》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79文森特·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80 [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8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84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8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8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87山口定:《政治体制》,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
    89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90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91李凡:《中国选举制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9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日报2004年11月6日。
    96史卫民,雷兢璇:《直接选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9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日报2004年11月6日。
    98《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日报2004年11月6日。
    99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69页。
    100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10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页。
     10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178页。
    
    103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104艾·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105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10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10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263页。
    
    109[美]E·弗洛姆:《逃避自由》,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110马起华:《政治心理分析》,(台湾)中正书局1976年版,第111—113页。
    111李世珍:《改革:呼唤着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实践》1988(3)。
    11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45页。
    11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页。
    114转引自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115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1页。
    116《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1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页。
    118转引自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119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120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1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122《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前言学术对话》,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450页。
    123同上,第451页。
    
    124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8—292页。
    12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126《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127 [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85页。
    128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5页。
    129 [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
    130同上,第88页。
     13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13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133戴建中:《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第75页。
     13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135涂序堂、彭康清:《浅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认知的现状》,《党史文苑》,2006(3)。
     136涂序堂、彭康清:《浅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认知的现状》,《党史文苑》,2006(3)。
     137涂序堂、彭康清:《浅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认知的现状》,《党史文苑》,2006(3)。
    138王德宽:《中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史》,华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191页。
    139《2005年全国工会会员总数超过1.5亿增长9.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jrzg/2005-12/17/content_129651.htm。
    140《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中国妇女网,http://www.women.org.cn/allnews/110302/26.html。
    
    141《中国有民间组织32万个行业性社团锐增》,中国新闻网,http://news.qq.com/a/20060519/000740.htm。
    142《人民日报》1989年7月26日。
    143《人民日报》2006年1月23日。
    144 Robert A..Dahl,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c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p46.转引自(美)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译者后记,第220页。
    145[美]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14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147《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148许安标:《保障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利》,《中国人大》2006(22)。
    149李凡:《中国选举制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151李凡:《中国选举制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
    152张富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农民民主政治权利》,《人大研究》2004(10)。
    15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15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0页。
    
    
    155黄卫平:《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156《全国人大代表将接受轮训建立负责的履职机制》,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4日。
    15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158《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8日第10版。
    159《建设和谐社会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822143.html。
    160同上。
    
    162李斌、顾瑞珍、孙承斌:《携手共创新辉煌》,《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
    163李斌、顾瑞珍、孙承斌:《携手共创新辉煌》,《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
    165李斌、顾瑞珍、孙承斌:《携手共创新辉煌》,《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
     166《信访平台展专长积极作为建和谐》,http://www.legaldaily.com.cn/misc/2006-10/18/content_432590.htm,法制网
    
    167陈广胜:《将信访纳入法治的轨道——转型期信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5(4)。
    168于建荣:《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2)。
     169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170谈玉才:《西方国家舆论控制的特点与我国舆论管理的缺陷》,《社会科学》1989(4)。
    
    171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3页。
    172谢岳:《公共通道和政治产品——美国大众传媒的民主功能评析》,《复旦学报》2003(2)。
    
    
    17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96页。
    174杜中杰:《“资本与媒介有个‘约会’”》,《<人民法院报>正义周刊》2001年8月10日。
    175庞瑞锋:《资本掀动媒体投资潮》,南方周末2001年5月24日。
    
    
    176 [美]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60页。
    177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189页。
    178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50页。
    179 [美]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1),第126-129页。
    180何勇:《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0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6.[美]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7.[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念如何影响人类的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9.[美]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0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2.[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3.[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5.[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社1991年版。
    16.[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7.[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0.[美]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2.[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3.[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5.[美]文森特·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6.[日]山口定:《政治体制》,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27.[美]艾·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8.[美]E·弗洛姆:《逃避自由》,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9.[美]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30.[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32.王邦佐等:《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陶东明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陈振明等:《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罗豪才、吴颉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6.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7.沈荣华:《现代法治政府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9.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0.郑谦等著:《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
    4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4.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5.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6.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7.曹泽林:《信息时代的党建创新》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4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9.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史卫民,雷兢璇:《直接选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4.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5.张铭:《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前言学术对话》,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57.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8.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9.王德宽:《中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史》,华文出版社1992年版。
    60.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1.方世南:《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3.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动作逻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丛晓峰等:《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若干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6.魏星河等:《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7.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8.赵丽江:《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9.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1.邵道生:《现代化的精神陷阱-嬗变中的国民心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
    72.王科:《政治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3.胡鞍纲:《转型与稳定》,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4.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75.宫志朋:《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7.文晓明:《社会主义民主运行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8.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李笃武:《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80.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1.蔡定剑:《历史与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2.谭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83.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84.王书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5.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6.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87.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8.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9.文军:《承传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91.李凡:《中国选举制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马起华:《政治心理分析》,(台湾)中正书局1976年版。
    93.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三、英文著作
    1.David Easton,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tructure, Routledge, Chapman and Hall, Inc, 1990。
    2.PeterA. Hall, Rosemary C. R. Ta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Studies, 1996。
    3. Deboran Stone.,Policy Paradox: 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W. W. Norton Company, Inc. 2001。
    4. Frederickson, Chandler.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4。
    5. James E. Aderson. 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3。
    6. Jon Elster. Deliberative B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7. Andrew Heywood, Key Concep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5。
    8. Michael Oakeshott, On Human Condunct,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5。
    9. Salaman, Graeme, Criticism and ideology in organizations, MIT Press:Open University Press,1980。
    10.Eagleton, Terry,Crit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Verso, 1980。
    11.Chen, Feng,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llanheld, Osmun,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