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男女不平等是一种古老的历史存在。在男权主义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基本没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资格。自近代以来,在民主、平等、自由旗帜的引领下,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的群体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在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发出了向男性统治的政治领域进军的呐喊,“女权主义”一时甚至成为衡量男性绅士风度的标尺。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女性都有了和男性同样的政治参与权。在西方一些国家,女政治家甚至占了内阁的半壁江山,她们挥舞长袖,在国内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和男性一起引领风骚。
     中国自古就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传统,但在男权文化和男权统治更为突出的中国封建时代,女性对政治的参与仅限于诸如吕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之类凤毛麟角的个案,且总难摆脱“后宫干政”的魔咒。中国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发出参政议政的呼吁并付诸行动是在近代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解放妇女、赋予妇女平等的政治权利作为己任,发动、组织妇女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和法律地位,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以男女平等作为立法原则之一,明确规定了女性的各项权利,使中国女性的政治参与得到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一段时期,“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曾响彻中国大地,“半边天”也一度成了中国妇女的代名词,1995年,男女平等更进一步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参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妇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中国女性政治参与表面上的风光无限难掩其实际上的尴尬境地。与男女平等理念的真正实现以及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国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实际参与水平、参与规模、参与途径等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民主参与方面,女性群体的政治冷漠是一种普遍现象,突出表现为女性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较低;不参与和消极参与的程度较高:女性参与基层选举和竞选的比率较低;以信访、听证等其他形式参与的女性比较少。在权力参与方面,女性的参与情况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一是近30年来,中国女性的权力参与有所停滞并时有回落,这种状况突出表现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政党参与及基层权力机构中的性别构成上;二是参与的比例较低且结构不合理,无论是与男性相比,还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参政的女性相比,无论是在立法、行政、司法机构,还是在政党、社会团体等组织里,无论是在高层决策机构还是在村级事务管理机构中,中国女性权力参与的比例都比较低且结构不合理。
     那么,在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的当代中国何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两性的社会差异不是由生理差别天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在社会的制度安排中后天形成的。由此观之,问题的原因除了女性自身的因素,即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偏低外,还有外部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的制约。公民参与政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女性也不例外。但和男性相比,女性要承担繁重的生育任务和主要的家务劳动,其就业状况和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差。二是制度和机制的局限。在中国,关于促进女性参政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尚不健全,人们对相关法律法规解读的随意性也相当大。三是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国家本位”、“官本位”倾向不鼓励民众参与,有助于造就一个政治冷漠的大众阶层;从性别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男权文化,它贬低女性的价值,使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同时将女性排斥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之外。政治参与上的男女平等不仅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上述中国女性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们理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积极推进当代中国的女性政治参与。首先,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社会性别主流化乃是当今国际社会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而采取的一个普遍性战略,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根本途径之一。其次,消除经济领域中就业的性别歧视,推进经济领域的性别平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才能真正为妇女参政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第三,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促进教育的性别公平。性别平等问题是性别文化反思与建构的核心问题,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可以为女性政治参与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教育的性别公平,是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对于提高女性参与政治和决策的比例有积极的作用。第四,提高女性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的组织化程度越高,其政治参与水平就越高。为此,当前应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妇女组织、特别是各级妇联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各阶层女性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
     总之,没有女性对政治的充分参与,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将是一句空话。展望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的发展前景,总的来看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普及和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中国女性政治参与必将走出徘徊并稳步上升;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障碍的存在,中国女性政治参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以及性别平等的实现,仍然任重而道远。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s an ancient historical existence. In slave and feudal society dominated by male chauvinism, women, as a group, did not have the basic qualific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Since modern tim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mocracy, equality and freedom, femal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has gradually awaken. They leave their home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y cry out for marching the male-dominated political sphere. Feminism, for a while, even becomes a measure of chivalry. Today, in the majority of countries, women and men have the same right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some Western countries, women politicians even account for half of the cabinet, they, together with men, a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age.
     In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has been a tradition that woman is not inferior to any man. But in feudal society leaded by male culture and male domination,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is limited to rare cases, such as Queen Lv, Empress Wu and Empress Dowager Cixi, which is hard to get rid of the curse of harem interference in domestic affairs. After the modern Western-style democracy spread to China, especially the founding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PRC, Chinese women, as a group, called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ut it into action. Since its found,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put it as duty to liberate women, offer women equal political rights, and mobilized, organized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pay more attention to improving women's political and legal status, and promulgate a series of import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which, based legislative principle on gender equality, clearly define the rights of women, and legally protect Chinese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re was one time when the whole China was resounded with slogans like Times have changed, men and women are similar and 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 Half the sky once became a synonym for Chinese women. In 1995, gender equality was identified as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y. Since then, Chinese women's political statu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level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women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ate political life.
     However, the unlimited scenery on the surface is hard to conceal embarrassing situ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idea of true realiz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it does exist many problems on the level, scale and form of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t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for women to show their apathy towards politics, especially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low degree of autonomy and consciousness, high extent of negative participation, low rate of participation in primary elections, small numbers to petitions, hearings and other forms of participation. Participation in power is not optimistic, which shows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first is that th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wer has been at a standstill during the recent 30 years,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 sex structure of members of CNP, CPPCC and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at Chines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wer has been stagnant; second is the fact that the percentage of participation is low and the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whether it is in comparison with men, or with the women in other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s, whether in the legislative, administrative and judicial agencies, or in political parties and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whether in top authorities or in the grassroots level authorities.
     So, what causes this situ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ere gender equality is regarded as a basic national policy? Gender theory believes that the soc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are not determined by the natural 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 but b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besides the factors of women themselves, like the low comprehensive quality especially low political and cultural qualities, there are external social factors, mainly in three aspects:first, the economic factors.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so is to women. However, compared with men, women have to bear the heavy reproductive and productive tasks, and their employment status and income are generally poor. Second, the limitations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China,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moting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still not sound, it is quite general for people to randomly interpret the laws. Third,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s strong traditional culture like state standard and officer's standard discourage people's participation. From the gender perspective, China's traditional male culture depreciates the value of women, resulting in a vassal of men, while at the same time, women are exclusive from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The gender equality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basic national policy, but also th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a necessity of China's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and causes, we should adopt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irst, integrate gender awareness into public policies. Gender mainstreaming is a universal strategy adopted by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achieve a real sense of gender equality, it is a fundamental way to integrate gender awareness into public policies to achieve gender mainstreaming. Second, eliminat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nd improve gender equality in the economic field. The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 and only by improving women's economic status can really provide a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ird, build an advanced gender culture and promote gender equity in education. Gender equality is the core of gender and cultural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refore, constructing advanced culture can provide a good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romoting gender equity i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gender equality in society, the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raising the proportion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nd decision-making.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mprove the degree of women's organizations to make them function properly. To some extent,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individual organization,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conclude, on the one hand, women's organizations in particular women's federations at all levels should function cor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women in all sector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build organizations that represents their interests.
     In short, without the full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China's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would be an empty word. Prospecting the future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we can notice that, on the whole, there are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popularity of gender awareness and improvement of women's own quality, Chinese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bound to get out of the bottleneck and steadily rise;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obstacles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still face long-term and arduous tasks.
引文
①[加]威尔·金里卡著:《当代政治哲学》(下),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1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4/4428164.html[2009-10-19]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③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①叶文振主编:《女性学导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311页。
    ①到目前为止,笔者只看到由台北新知基金会出版部1989年出版的梁双莲所著的《妇女与政治参与》一本专著。
    ②金一:《女界钟》,大同书局1903年版。该书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部妇女理论著作。
    ③王家俭:《民初的女子参政运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9编《民初政治》(1),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77—709页。
    ④空海:《对于女子参政权之怀疑》,《民立报》1912年2月28日,第2页。
    ①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②李大钊:《妇女解放与Democracy》,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1年版,第26-27页。
    ③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④王剑虹:《女权运动的中心应移到第四阶级》,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①高莉娟:《近20年中国妇女参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51页。
    ②高莉娟:《近20年中国妇女参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52页。
    ③徐伟新:《妇女参政研究综述》,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199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144页。
    ①杜洁:《妇女参与政治与决策研究综述》,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①杜洁:《妇女参与政治与决策研究综述》,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②[美]丝塔芙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历史)》,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石英:《另一种认识生育文化的视角:社会性别分析框架》,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2522[2010-3-2]
    ②张志亮:《女性社会性别迷思》,http:/www,sexstudy.org/article.php?id=3826[2010-3-2]
    ①仉乃华:《妇女与发展:力量、实践与问题》,见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17页。
    ②转引自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编:《妇女研究动态》,2008年5月总第36期,第58页。
    ①[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②苏红主编:《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③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辩异》,转引自薛宁兰著:《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谭兢常、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5年版,第145页。
    ②[美]琼·W·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一个有效范畴》,见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③[美1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见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页。
    ④转引自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53页。
    ⑤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57页。
    ⑥尹旦萍:《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兼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现途径》,《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3期,第7页。
    ①闵冬潮:《Gender(社会性别)在中国的旅行片段》,《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5期,第18-19页。
    ①荣维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4期,第23页。
    ②杨凤:《社会性别的马克思主义诠释》,《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第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2页。
    ②杨凤:《社会性别的马克思主义诠释》,《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第10-11页。
    ③江泽民:《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见《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①[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②[英]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见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③王宏维:《女性主义哲学对哲学学科发展的意义》,http://www.southcn.com/nflr/nydkt/nygd/200503230284.htm [2009-10-7]
    ① Bureau for Gender Equality, ILO:Gender:A Partnership of Equal, Geneva,2000, p.5.
    ②社会性别主流化,http://www.un.org/chinese/esa/women/mainstreaming.htm [2008-07-21]
    ① Corner, Lorraine. Capacity Building for Gender Maimstreaming[Z].New York:UNIFEM East and South East Ass ia,2001.转引自刘春燕、杨罗观翠:《社会性别主流化:香港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的经验及启示》,《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1期,第38页。
    ②社会性别主流化,http://www.un.org/chinese/esa/women/mainstreaming.htm [2009-8-18]
    ③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①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外关于妇女问题的关注点、思潮和研究简介》,见李秋芳主编:《半个世纪的妇女发展——中国妇女五十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647-648页。
    ②著名的妇女发展专家卡洛琳·摩塞(Caraline O. N. Moser)在分析妇女的需要和利益时使用了“实用性社会性别需要”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要”的概念。
    ①全国妇联组织部等编:《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参考资料》,北京2004年,第20页。
    ②[英]坎迪达·马奇等著:《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翻译,香港乐施会2000年版,第20-21页。
    ③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
    ①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284页。
    ②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③参见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1997年“第23号一般性建议:政治和公共生活”,第14段。转引自薛宁兰著:《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④谭琳、蒋永萍:《世纪之交的平等、发展与和谐——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见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转引自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④[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中译本)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8-609页。
    ⑤王邦佐、孙关宏等著:《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①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这也是目前得到国内学界较多认可的一个定义。
    ②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页。
    ③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19页。
    ①梁波:《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北方论丛》,2005年第5期,第139页。
    ①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②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③[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①[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③[美]卡罗尔·佩特曼著:《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④[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⑤[美]罗伯特·达尔著:《革命以后:多元化社会下政治参与的回声》,陈忠庸译,台北允晨文化实习公司1984年版,第154页。
    ⑥[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②王邦佐、孙关宏等主编:《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页。
    ②邓元时、李国安:《政治科学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页。
    ③李爱华:《现代政治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4页。
    ①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131页。
    ②卜卫:《媒介、性别与传媒行动主义》,见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妇女与传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邓元时、李国安:《政治科学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
    ④张雷、娄成武:《“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01页。
    ①傅广宛:《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基于我国中部六省的量化研究》,见张再生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5页。
    ②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131页。
    ①王邦佐、孙关宏等主编:《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②单艺斌:《关于女性参政的综合评价》,见蒋永萍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228页。
    ①James P.Sterba, "Feminist Justice and the Pursuit of Peace", Hypatia, Bloomington:Spring 1994. Vol.9, Issue2.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6页。
    ②在《性政治》一书中,米利特赋予父权制双重含义:第一,它指男性统治女性;第二,它指男性长辈统治晚辈。
    ③韩贺南、张健:《女性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2页。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②[英]瓦勒里·布赖森:《女权主义政治理论引论》,见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③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④[英]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著:《女权辩护》,王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5页。
    ①[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②转引自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③[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②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http://baike.baidu.com/view/262181.htm [2009-4-15]
    ① UNDP:《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Good Governance:21st Century Challengs》,2000, New York.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3页。
    ②在189个议会中,有76个设有两院,总计有265个议院,其中有三个议院的议长席位空缺。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5页。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7-11页。
    ①有关地区的顺序按照在一院制议会或议会下院妇女任职比例排列。
    ①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07年第1期,第10页。
    ②转引自张永英:《国内外有关妇女参政比例的规定及争论研究》, 《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12月增刊,第32页。
    ③《立法机关性别议席配额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性别与法律比较研究培训班”资料,2004年8月,北京。
    ①张永英:《国内外有关妇女参政比例的规定及争论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12月增刊,第34页。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07年第1期,第11-12页。
    ②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07年第8期,第10页。
    ③刘伯红:《半边天要顶破“玻璃天花板”——中外女性参政的进展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第17-18页。
    ④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07年第1期,第10页。
    ①闫东玲:《浅论社会性别主流化和社会性别预算》,http://www.xingbie.org/newsdetail.asp?id=1453 [2009-9-1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②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以妇女为对象的报纸,1989年7月24日正式创刊。
    ①薛绍徽:《女教与治道相关说》,《女学报》,第4期。转引自刘巨才编著:《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页。
    ②刘纫芳:《论女学堂当与男学堂并重》,《女学报》,第7期。转引自刘巨才编著:《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页。
    ③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编》第1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4页。
    ④《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⑤宋素红著:《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⑥宋素红著:《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①《女子参政同盟会草章》,《神州日报》,1911年11月30日。转引自刘巨才编著:《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第356页。
    ②《神州女界协济社章程》,《神州女报》,1912年第4期。
    ③《中华民国女界代表上参议院书》,《时报》,1912年2月27日。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126页。
    ①刘巨才编著:《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第377-378页。
    ①《中国共产党妇女部关于中国妇女运动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
    ②张莲波:《1922年前后中国妇女参政的特点》,《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99页。
    ①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原载于《新青年》第2卷第2号。转引自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0页。
    ②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1918-1949)》,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第49-50页。
    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①向警予:《女国民大会的三大意义》,载;《妇女周报》第79期,1925年3月29日。转引自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④《中国妇女问题》,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历史资料(1921-1927)》,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7页。
    ①《红色中华》1933年9月21日。转引自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310页。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310-311页。
    ③邓颖超:《纪念“三八”节与几项重要工作》,《新华日报》1938年3月8日。转引自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386页。
    ④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412页。
    ①明秋:《晋察冀边区1940年区村政权改选运动中的妇女》,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42-343页。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496-499页。
    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544页。
    ④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⑤李静之、张心绪、丁娟著:《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页。
    ①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http://xfx.jpkc.gdcc.edu.cn/show.aspx?id=291&cid=27 [2009/3/23]
    ②《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0-101页。
    ③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①刘宁:《妇女权力:转型时期的主体回归与社会实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58页。
    ②《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③《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1页。
    ①《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8页。
    ②转引自史卫民:《1953-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选举回顾》,见《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年鉴》编委会:《2002年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年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4页。
    ③《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①《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①《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②革命委员会作为“文化大革命”特定历史条件下,集党政大权于一身的领导机构,是当时各省、市、县及基层单位的最高权力机构。1968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员会。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9页。
    ①《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2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5页。
    ③《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7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49页。
    ⑤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①李钧:《论大跃进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齐鲁学刊》,2004年第3期,第150页。
    ②[美]玛丽·雅各布斯:《阅读妇女》,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①《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的意见》,中组部发【2001】7号,http://www.511abour.com/lawcenter/lawShow-30026.html [2009-10-08]
    ①薛宁兰:《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一),http://cn.chinagate.cn/chinese/MATERIAL/1410.htm[2009-11-16]
    ①张永英:《有关促进妇女参政积极措施的法律/政策回顾研究》,见谭琳、杜洁等著:《性别平等的法律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24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①甑砚主编:《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①《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http://www.wsic.ac.cn//StaticData/Detail_Browse.aspx?InfoMainId=IM-6209 [2008-07-26]
    ②甑砚主编:《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①梁旭光:《民主政治进程与妇女参政》,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http://gov.people.com.cn/GB/46728/51992/52202/3640020.html[2008-08-20]
    ②史凯亮:《参与社会:行动与保障——“第六届东亚妇女论坛”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第67页。
    ③女性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http://www.gov.cn/20091h/content_1 253529.htm [2009-05-05]
    ①陈方、吴爱梅:《中国妇女参与政治和决策指标研究与应用》,《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95页。
    ②郭慧敏:《“针对妇女的暴力”的法律概念化》,《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第18页。
    ①统战部长就全国政协委员人选建议名单作说明,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5/225414829503.shtml[2009-10-08]
    ①陈方、吴爱梅:《中国妇女参与政治和决策指标研究与应用》,《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95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96页。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96页。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
    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①230多位女性任省部领导,全国女干部比例达39%,http://acwf.people.com.cn/GB/8262906.html[2009-05-05]
    ②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5-08/24/content_3396496_4.htm[2009-01-19]
    ①于嘉华:《参政党妇委会应如何发挥作用》,《中国妇运》,2001年第111期,第36-37页。
    ①中国共青团团员达到7858.8万名,http://cunguan.youth.cn/zcwj/tq/200905/t20090504_903957.htm [2009-06-13]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编:《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576页。
    ③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
    http://www.gqt.org.cn/newscenter/tendency/200806/t20080613_76997.htm[2009-07-02]
    ④新一届团中央领导机构产生,http://www.gqt.org.cn/newscenter/tendency/200806/t20080614_77196.htm [2009-07-02]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见谭琳、姜秀花主编:《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27-429页。
    ②《中国大陆妇女组织名录》,见谭琳、姜秀花主编:《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页。
    ③非政府妇女组织,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woman/679229.htm [2009-06-13]
    ④黄晴宜:《在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妇运》,2005年第12期,第9页。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联组织能力建设课题组:《中国妇女组织的发展》,见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②转引自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联组织能力建设课题组:《中国妇女组织的发展》,见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联组织能力建设课题组:《中国妇女组织的发展》,见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115页。
    ①曲雯、陈慧平:《妇联在承担政府推进性别平等职能中的作用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113页。
    ②谭琳主编:《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③提高第十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全国政协女委员比例,http://news.qq.com/a/20060307/001878.htm [2009-06-16]
    ①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②历任国务院主要领导人名单,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shizheng/252/9667/9683/6589092.html [2009-9-8]
    ③历任国务院主要领导人名单,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shizheng/252/9667/9683/6589092.html[2009-9-8]
    ④全国28位女副省长最年轻41岁18人为硕士博士,http://cd.qq.com/a/20090602/000862_1.htm [2009-9-8]
    ⑤全国656个城市有女市长619人,http://ycdtb.dayoo.com/html/2008-03/10/content_112396556.htm[2009-9-8]
    ①柏志英主编:《战略机遇期妇女发展与妇女工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数字与事实: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4/content_3395653.htm[2009-4-15]
    ③网友呼吁多提拔女干部目前230多位女性任省部领导,http://acwf.people.com.cn/GB/8205086.html[2009-5-5]
    ④柏志英主编:《战略机遇期妇女发展与妇女工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页。
    ⑤全国656个城市有女市长619人四成有研究生学历,http://www.jmnews.com.cn/c/2007/12/07/09/c_928853.shtml[2009-10-2]
    ①全国28位女副省长最年轻41岁18人为硕士博士,(?)http://leaders.people.com.cn/GB/9393927.html [2009-9-8]
    ②最高检察院领导,http://www.spp.gov.cn/site2006/2006-02-26/000134730.html[2009-6-18]
    ③资料来源于笔者在山东省检察院的访谈。
    ①全国法院共有44502名女法官,各省级高院均已成立女法官协会,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342098&k_title=中国女法官协会&k_content=中国女法官协会&k_author=[2009-6-18]
    ②中国大法官包括首席大法官、一级大法官和二级大法官三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以及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法院院长组成。资料来源:现任49名中国大法官名单,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79976 [2009-6-18]
    ③女法官如何提高职业能力,,http://lw.china-b.com/fxzx/20090224/324061_1.html [2009-6-3]
    ①陈方、吴爱梅:《中国妇女参与政治和决策指标研究与应用》,《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95页。
    ①[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②向海英:《论我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3期,第74页。
    ③谢涛:《当前中国的政治冷漠现象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3期,第30页。
    ④潘小娟、张辰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2页。
    ①谢涛:《当前中国的政治冷漠现象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3期,第31页。
    ②秦德君:《中国政治发展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第19页。
    ③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119页。
    ①王秀银:《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证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表4-6。
    ②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①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73-74页。
    ①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294页。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9页。
    ② Inter-Parliament Union, "Women in Parliaments:World Classification",2004. http://www.ipu.org/wmn-e/classf.htm[2009-10-8]
    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3-4页。
    ①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5页。
    ②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9、7页。
    ③转引自薛宁兰著:《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第9页。
    ①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村委会选举情况汇总表》,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55379 [2008-12-16]
    ②曹颖:《吉林省村委会选举数据分析报告》,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84201 [2008-12-16]
    ③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http://www.wsic.ac.cn//StaticData/Detail_Browse.aspx?InfoMainId=IM-6209 [2008-07-26]
    ④“Jude Howell. In whose interests elec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6),15 (49), November 603-619.
    ⑤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⑥转引自薛宁兰著:《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①李慧英:《妇女与参政》,见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②谭琳、蒋永萍:、《世纪之交的平等、发展与和谐——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见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9页。
    ③叶群担任过九大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九大、十大中江青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二大中邓颖超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的唯一女性是吴仪。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的唯一女性是刘延东。
    ④数说女性参政议政,http://acwf.people.com.cn/GB/8262906.html[2009-5-5]
    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①李慧英、田晓红:《制约妇女政治参与相关因素的分析——村委会直选与妇女参政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7页。
    ②刘伯红:《半边天要顶破“玻璃天花板”——中外女性参政的进展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第18页。
    ① Marian Sawer, "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Australian:Meaning and Make-Believe," in Women, Politics and Change,p.17.见张乐天等主编:《女性与社会发展(上册)——复旦大学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版,第74页。
    ②叶文振主编:《女性学导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①转引自肖巧平:《论在政协组织机构中设立妇女委员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第48-49页。
    ②王瑞芹:《妇女参政行为与政治行为文明》,《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4期,第7页。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①[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②[美]西摩·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③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235页。
    ④陈方、吴爱梅:《中国妇女参与政治和决策指标研究与应用》,《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9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⑥[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⑦[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页。
    ①[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43页。
    ②[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何俊志、孙嘉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页。
    ③[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何俊志、孙嘉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页。
    ①[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②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120页。
    ①张永英:《有关妇女参政积极措施的法律和政策回顾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14页。
    ②女性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http://www.gov.cn/20091h/content_1253529.htm[2009-5-5]
    ①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编:《妇女/性别问题》,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2006年1月1日,《国家公务员法》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关于男女公务员不同龄退休的规定被废止。
    ③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④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199页。
    ①张永英:《有关妇女参政积极措施的法律和政策回顾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14页。
    ②陆震:《中外女性参政比较论纲》,见徐安琪主编:《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3页。
    ①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决定,http://news.liaol.com/newspages/200703/185370.html[2007-3-17]
    ②闫东玲:《浅论社会性别主流化和社会性别预算》,http://www.xingbie.org/newsdetail.asp?id=1453 [2009-9-11]
    ③“中国跨部门性别预算理论、工具与实践高级研修班“举行,http://www.ccpg.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82 [2009-9-11]
    ①蒋永萍:《性别统计在促进政策转变中的作用》,http://www.ccps.gov.cn/dxrd.php?col=161&file=5033 [2009-9-12]
    ②姜秀花:《加强性别统计推动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全国性别统计研讨会议”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3期,第64-65页。
    ①邬春仙:《妇女事业的发展呼唤性别统计》,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fnfz/659796.htm[2009-9-1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③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②《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http://www.wsic.ac.cn//StaticData/Detail_Browse.aspx?InfoMainId=IM-6209 [2008-07-2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谭琳、李军峰:《婚姻和就业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基于社会性别和社会资本观点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4期,第6-7页。
    ②转引自王晓燕著:《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07年版,第133页。
    ③ Jacobs, Bbruce.1979.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Kan-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78:237-274.
    ①赵瑞美:《职业性别隔离歧视理论小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39页。
    ②谭琳、李军峰:《婚姻和就业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基于社会性别和社会资本观点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4期,第9页。
    ③傅立叶语。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9页。
    ④人才评测中的素质结构,http://www.job.sjtu.edu.cn/ceping/passage6.asp[2010-2-26]
    ①俞可平:共和国是什么?http://bbs.1931-9-18.org/viewthread.php?tid=85829 [2009-12-2]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120页。
    ②转引自樊慧英、郭红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见莫文秀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③小学规模缩小,女童辍学率达0.47%,http://www.pupillife.com/Article/200702/8968.html[2009-8-25]
    ④转引自宋月萍:《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见莫文秀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⑤转引自荀振芳:《普通本专科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见莫文秀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①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②[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①《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②[美]罗伯特·A·达尔著:《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③甑砚主编:《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8-59页。
    ④陈方、吴爱梅:《中国妇女参与政治和决策指标研究与应用》,《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98页。
    ①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73页。
    ②全国妇联妇女地位调查课题组:《妇女地位:进步还是倒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6期,第50页。
    ①郭夏娟:《两性政治参与的同与异——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浙江农村的村民自治》,http://base.china-europa-forum.net/rsc/docs/doc_555.pdf [2009-8-25]
    ②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6页。
    ③叶文振等:《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6期,第61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现行退休政策与女公务员的利益诉求》,见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①彭希哲:《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以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分析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2期,第27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①张永英:《有关妇女参政积极措施的法律和政策回顾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12月增刊,第14页。
    ②《两会委员:男女公务员同龄退休的条件已经具备》,http://topic.e23.cn/Content/2006-03-10/s200631000089_l.html[2009-12-31]
    ③薛宁兰:《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④貟杰:《各国男女公务员退休年龄状况及同龄退休趋势概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务员退休年龄研究”课题组分报告,2004。
    ①1988年,全国政协成立了妇女青年委员会,部分地方政协成立了妇女青年组。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成立了妇女儿童专门组,并设妇女青少年室,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了妇女工作组。目前,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已经不再设置妇女机构。 ②转引自肖巧平:《论在政协组织机构中设立妇女委员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第51页。
    ①闫东玲:《浅论社会性别主流化和社会性别预算》,http://www.xingbie.org/newsdetail.asp?id=1453 [2009-9-11]
    ②任然:《将社会性别统计纳入国家统计制度》,http://www.xingbie.org/newsdetail.asp?id=1436[2009-12-27]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歧视法》全文,http://www.molss.gov.cn/gb/zt/2007-08/30/content_197492.htm [2009-8-7]
    ①破解女性就业的困境和对策,http://www.js.lss.gov.cn/xwzx/ztbd/sbzpz/200903/t20090306_26771.htm[2010-2-28]
    ①王凤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②“对于苏城女性就业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来自第十二届女性人才交流洽谈会的调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779f901000blf.html [2009-11-10]
    ①李亚妮:《“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中国状况分析及政策研讨会”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4期,第75页。
    ②“对于苏城女性就业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来自第十二届女性人才交流洽谈会的调研”,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779f901000blf.html [2009-11-10]
    ①谭琳主编:《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②杨大文:《新婚姻法释义》,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课题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平等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第65页。
    ②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教育评论》,2000年第6期,第35页。
    ③苏彦捷:《女性的特质与特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5页。
    ④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2期,第36页。
    ⑤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1期,第31页。
    ①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③宋月萍:《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性别分析报告》,见莫文秀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①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3/56/689b5f06339ec64ddc755b28b9e580c10.html[2009-8-25]
    ③郭秋永著:《政治参与》,幼狮文化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八十二年版,第74页。
    ④谭琳、蒋永萍:《世纪之交的平等、发展与和谐——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见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①全国妇联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力度,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226778.html[2009-12-20]
    ②和建花:《家庭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见谭琳主编:《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页。
    ③和建花:《家庭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见谭琳主编:《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47-449页。
    ④《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第17页。
    ①刘晓辉:《女性解放的困惑与出路——马克思思想的启示》,《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4期,第8页。
    ②方刚、胡晓红主编:《男性要解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③郭冬生:《改革开放30年我国妇女教育发展总报告》,见莫文秀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④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第8页。
    ①何兰萍:《促进社会性别观念与公共管理实践的结合——首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第74页。
    ②转引自马焱:《加强妇女教育,促进妇女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2期,第32页。
    ①鹿立:《妇女经济地位与妇女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人口研究》,1997年第2期,第53页。
    ②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http://www.med66.com/html/2005/1/ta77619511811500231.html [2009-10-9]
    ①马歇森和鲍威尔:“参与和功效:农民涉入政治动员面面观”,第319-323页及表8、表10。转引自[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页。
    ②刘筱红:《农村村级妇代会组织于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114-115页。
    ①丁娟、曲雯、黄桂霞:《关于我国现阶段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的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6期,第45页。
    ①肖扬:《对妇联组织变革动因及其途径的探讨》,《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4期,第44页。
    ①龚咏梅:《“社会中的国家”与妇联的政治资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第33-36页。
    ②杜洁:《以研究促进政策和法律纳入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与法律/政策项目的探索》,《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第7页。
    ①[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①[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①《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http://www.wsic.ac.cn//StaticData/Detail_Browse.aspx?InfoMainId=IM-6209[2008-07-26]
    ②[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③女童入学率已超过男童,http://www.2hua.com/News/2008-09-10/20080910170144.htm[2009-10-14]
    ①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china.com.cn/news/edu/2009-07/18/content_18160280.htm[2009-10-14]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776页。
    ③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5-08/24/content_3396496_5.htm,[2009-1-19]
    ①[加]威尔·金里卡著:《当代政治哲学》(上),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82页。
    ②[加]威尔·金里卡著:《当代政治哲学》(上),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83页。
    ③[咖]威尔·金里卡著:《当代政治哲学》(上),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83页。
    ④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⑤[加]威尔·金里卡著:《当代政治哲学》(上),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82页。
    ⑥[美]卡罗尔·佩特曼著:《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①魏星河等著:《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01页。
    ②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②张敬婕:《媒介时代首都大学生的性别认同与发展》,见张乐天,邱晓露等主编:《女性与社会发展(上册)——复旦大学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页。
    ③天津市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低于男生,http://tj.news.163.com/07/0307/11/38VSJPS2003900AQ.html [2009-12-21]
    ④女大学生求职调查:逾7成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http://learning.sohu.com/20070412/n249394530.shtml[2009-12-21]
    1、苏彦捷:《女性的特质与特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苏红主编:《多重视角下的社会性别观》,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薛宁兰著:《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谭兢常、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5年版。
    5、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6、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
    7、“在国际劳工组织成员中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中国项目组著:《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指导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8、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9、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李秋芳主编:《半个世纪的妇女发展——中国妇女五十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11、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王邦佐、孙关宏等著: 《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陶东明、陈明明著:《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邓元时、李国安:《政治科学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李爱华:《现代政治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2(2007)——妇女与传媒》,社会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8、张再生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蒋永萍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20、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韩贺南、张健:《女性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郭秋永著:《政治参与》,幼狮文化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八十二年版。
    23、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刘巨才编著:《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25、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编》第1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
    26、《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27、宋素红著:《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2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30、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1918-1949)》,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
    3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33、李静之、张心绪、丁娟著:《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4、叶文振主编:《女性学导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版。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6、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8、谭琳、杜洁等著:《性别平等的法律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甑砚主编:《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0、梁旭光:《民主政治进程与妇女参政》,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41、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编:《中国妇女统计
    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
    43、谭琳、姜秀花主编:《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4、谭琳主编:《2006-2007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5、金一:《女界钟》,大同书局1903年出版。
    46、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47、柏志英主编:《战略机遇期妇女发展与妇女工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潘小娟、张辰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王秀银:《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证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0、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1、张乐天等主编:《女性与社会发展(上册)——复旦大学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版。
    52、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3、方刚、胡晓红主编:《男性要解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编:《妇女/性别问题》,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
    55、徐安琪主编:《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56、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9编《民初政治》(1),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7、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王晓燕著:《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9、魏星河等著:《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0、莫文秀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1、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王凤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4、杨大文:《新婚姻法释义》,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81年版。
    66、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美]丝塔芙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历史)》,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4、[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英]坎迪达·马奇等著:《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香港乐施会2000年版。
    8、[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0、[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中译本)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4、[美]卡罗尔·佩特曼著:《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美]罗伯特·达尔著:《革命以后:多元化社会下政治参与的回声》,陈忠庸译,台北允晨文化实习公司1984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0、[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22、《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3、[英]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著:《女权辩护》,王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4、[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5、[美]西摩·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6、[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7、[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何俊志、孙嘉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8、《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9、《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0、《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1、《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加]威尔·金里卡著:《当代政治哲学》(上),刘莘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34、[加]威尔·金里卡著:《当代政治哲学》(下),刘莘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1、高莉娟:《近20年中国妇女参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
    2、张莲波:《1922年前后中国妇女参政的特点》,《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刘宁:《妇女权力:转型时期的主体回归与社会实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4、李钧:《论大跃进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齐鲁学刊》, 2004年第3期。
    5、史凯亮:《参与社会:行动与保障——“第六届东亚妇女论坛”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6、陈方、吴爱梅:《中国妇女参与政治和决策指标研究与应用》,《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
    7、郭慧敏:《“针对妇女的暴力”的法律概念化》,《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8、于嘉华:《参政党妇委会应如何发挥作用》,《中国妇运》,2001年第11期。
    9、黄晴宜:《在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妇运》,2005年第12期。
    10、曲雯、陈慧平:《妇联在承担政府推进性别平等职能中的作用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
    11、向海英:《论我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3期。
    12、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3、谢涛:《当前中国的政治冷漠现象分析》, 《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3期。
    14、秦德君: 《中国政治发展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15、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6、张凤华:《农村妇女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7、李慧英、田晓红:《制约妇女政治参与相关因素的分析——村委会直选与妇女参政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8、梁波:《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北方论丛》,2005年第5期,第139页。
    19、肖巧平:《论在政协组织机构中设立妇女委员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
    20、王瑞芹:《妇女参政行为与政治行为文明》,《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4期。
    21、张永英:《有关妇女参政积极措施的法律和政策回顾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
    22、姜秀花:《加强性别统计推动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全国性别统计研讨会议”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3期。
    23、尹旦萍:《新农村建设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兼论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现途径》,《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3期。
    24、谭琳、李军峰:《婚姻和就业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基于社会性别和社会资本观点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4期。
    25、赵瑞美:《职业性别隔离歧视理论小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6、全国妇联妇女地位调查课题组:《妇女地位:进步还是倒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6期。
    27、叶文振等:《女大学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启示》,《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6期。
    28、彭希哲:《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以对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分析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2期。
    29、李亚妮:《“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中国状况分析及政策研讨会”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4期。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课题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平等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
    31、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教育评论》,2000年第6期。
    32、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2期。
    33、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1期。
    34、闵冬潮:《Gender(社会性别)在中国的旅行片段》,《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5期。
    35、《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评估报告(1995-2005)》,《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
    2期。
    36、刘晓辉:《女性解放的困惑与出路——马克思思想的启示》,《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4期。
    37、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
    38、何兰萍:《促进社会性别观念与公共管理实践的结合——首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39、马焱:《加强妇女教育,促进妇女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2期。
    40、鹿立:《妇女经济地位与妇女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人口研究》,1997年第2期。
    41、刘筱红:《农村村级妇代会组织于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2、丁娟、曲雯、黄桂霞:《关于我国现阶段妇联组织能力建设的思考》,《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6期。
    43、肖扬:《对妇联组织变革动因及其途径的探讨》,《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4期。
    44、龚咏梅:《“社会中的国家”与妇联的政治资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6期。
    45、荣维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4期。
    46、杜洁:《以研究促进政策和法律纳入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与法律/政策项目的探索》,《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12月增刊。
    47、刘春燕、杨罗观翠:《社会性别主流化:香港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的经验及启示》《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第1期。
    48、杨凤:《社会性别的马克思主义诠释》,《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5期。
    49、张雷、娄成武:《“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0、张永英:《国内外有关妇女参政比例的规定及争论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12月增刊。
    51、刘伯红:《半边天要顶破“玻璃天花板”——中外女性参政的进展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52、空海:《对于女子参政权之怀疑》,《民立报》1912年2月28日。
    53、《神州女界协济社章程》,《神州女报》,1912年第4期。
    54、《中华民国女界代表上参议院书》,《时报》,1912年2月27日。
    55、全国妇联组织部等编:《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参考资料》,北京,2004年。
    56、中国妇女研究会:《促进妇女参政研究报告》,北京,2001.3。
    57、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07年第1期。
    58、《立法机关性别议席配额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性别与法律比较研究培训班”资料,2004年8月,北京。
    59、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2007年第8期。
    60、寅杰:《各国男女公务员退休年龄状况及同龄退休趋势概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务员退休年龄研究”课题组分报告,2004年。
    61、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研究信息简报》,总第102期,2009年11月2日。北京2004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96)》,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年鉴》编委会:《2002年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年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8、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199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
    9、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一),http://cn.chinagate.cn/chinese/MATERIAL/1410.htm [2009-11-16]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4/4428164.html[2009-10-19]
    3、王宏维:《女性主义哲学对哲学学科发展的意义》,http://www.southcn.com/nflr/nydkt/nygd/200503230284.htm[2009-10-7]
    4、社会性别主流化,http://www.un.org/chinese/esa/women/mainstreaming.htm[2008-07-21]
    5、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http://baike.baidu.com/view/262181.htm[2009-4-15]
    6、闫东玲:《浅论社会性别主流化和社会性别预算》,http://www.xingbie.org/newsdetail.asp?id=1453[2009-9-11]
    7、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http://xfx.ipkc.gdcc.edu.cn/show.aspx?id=291&cid=27 [2009/3/23]
    8、《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的意见》,中组部发【2001】7号,http://www.511abour.com/lawcenter/lawShow-30026.html [2009-10-08]
    9、《两会委员:男女公务员同龄退休的条件已经具备》,http://topic.e23.cn/Content/2006-03-10/s2006310000891.html[2009-12-31]
    10、《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http://www.wsic.ac.cn//StaticData/Detail Browse.aspx?InfoMainId=IM-6209[2008-07-26]
    11、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http://gov.people.com.cn/GB/46728/51992/52202/3640020.html[2008-08-20]
    12、女性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http://www.gov.cn/20091h/content 1253529.htm[2009-05-05]
    13、统战部长就全国政协委员人选建议名单作说明,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5/225414829503.shtml[2009-10-08]
    14、230多位女性任省部领导,全国女干部比例达39%,http://acwf.people.com.cn/GB/8262906.html[2009-05-05]
    15、全国妇联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力度,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226778.html[2009-12-20]
    16、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四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http://news.sohu.com/54/96/news213599654.shtml[2009-07-18]
    17、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五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名单,http://news.hexun.com/2008-10-20/110127821.html [2009-07-18]
    18、中国共青团团员达到7858.8万名,http://cunguan.youth.cn/zcwj/tq/200905/t20090500903957.htm [2009-06-13]
    19、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http://www.gqt.org.cn/newscenter/tendency/200806/t20080613 76997.htm[ 2009-07-02]
    20、新一届团中央领导机构产生,http://www.gqt.org.cn/newscenter/tendency/200806/t2008061477196.htm [2009-07-02]
    21、非政府妇女组织,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woman/679229.htm [2009-06-13]
    22、提高第十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全国政协女委员比例,http://news.qq.com/a/20060307/001878.htm[2009-06-16]
    23、历任国务院主要领导人名单,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shizheng/252/9667/9683/6589092.html[2009-9-8]
    24、全国28位女副省长最年轻41岁18人为硕士博士,http://cd.qq.com/a/20090602/000862_1.htm [2009-9-8]
    25、全国656个城市有女市长619人,http://ycdtb.dayoo.com/html/2008-03/10/content 112396556.htm[ 2009-9-8]
    26、数字与事实: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4/content 3395653.htm[2009-4-151
    27、网友呼吁多提拔女干部目前230多位女性任省部领导,http://acwf.people.com.cn/GB/8205086.html[2009-5-5]
    28、全国656个城市有女市长619人四成有研究生学历,http://www.jmnews.com.cn/c/2007/12/07/09/c 928853.shtml[2009-10-2]
    29、最高检察院领导,http://www.spp.gov.cn/site2006/2006-02-26/000134730.html[2009-6-18]
    30、全国法院共有44502名女法官,各省级高院均已成立女法官协会,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342098&k_title=中国女法官协会& k_content=中国女法官司协会& k_author=[2009-6-18]
    31、现任49名中国大法官名单,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79976 [2009-6-18]
    32、女法官如何提高职业能力,http://lw.china-b.com/fxzx/20090224/324061 l.html [2009-6-3]
    33、 Inter-Parliament Union, "Women in Parliaments:World Classification",2004. http://www.ipu.org/wmn-e/classf.htm.[2009-10-8]
    34、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村委会选举情况汇总表》,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55379 [2008-12-16]
    35、曹颖:《吉林省村委会选举数据分析报告》,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84201 [2008-12-16]
    36、数说女性参政议政,http://acwf.people.com.cn/GB/8262906.html[2009-5-5]
    37、任然:《将社会性别统计纳入国家统计制度》,http://www.xingbie.org/newsdetail.asp?id= 1436[2009-12-27]
    38、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决定,http://news.liaol.com/newspages/200703/185370.html [2007-3-17]
    39、“中国跨部门性别预算理论、工具与实践高级研修班“举行,http://www.ccpg.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 ArticleID=382 [2009-9-11]
    40、蒋永萍:《性别统计在促进政策转变中的作用》,http://www.ccps.gov.cn/dxrd.php?col=161&file=5033 [2009-9-12]
    41、邬春仙:《妇女事业的发展呼唤性别统计》,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fnfz/659796.htm[2009-9-12]
    42、俞可平:共和国是什么?http://bbs.1931-9-18.org/viewthread.php?tid=85829[2009-12-2]
    43、小学规模缩小,女童辍学率达0.47%,http://www.pupillife.com/Article/200702/8968.html[2009-8-25]
    44、郭夏娟:《两性政治参与的同与异——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浙江农村的村民自治》,http://base.china-europa-forum.net/rsc/docs/doc 555.pdf [2009-8-25]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歧视法》全文,http://www.molss.gov.cn/gb/zt/2007-08/30/content 197492.htm [2009-8-7]
    46、“对于苏城女性就业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来自第十二届女性人才交流洽谈会的调研”,http://blog.sina.com.cn/blog 4d4779f901000blf.html [2009-11-10]
    47、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http://www.med66.com/html/2005/1/ta77619511811500231.html [2009-10-9]
    48、女童入学率已超过男童,http://www.2hua.com/News/2008-09-10/20080910170144.htm[2009-10-14]
    49、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china.com.cn/news/edu/2009-07/18/content 18160280.htm[2009-10-14]
    50、天津市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低于男生,htth://tj.news.163.com/07/0307/11/38VSJPS2003900AQ.html [2009-12-21]
    51、女大学生求职调查:逾7成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http://learning.sohu.com/20070412/n249394530.shtml [2009-12-21]
    52、国际议员联盟网站,http://www.ipu.org/wmn-e/classif.htm[2009-10-31]
    53、资料来源:国际议员联盟网站,http://www.ipu.org/wmn-e/world.htm[2009-10-31]
    54、石英:《另一种认识生育文化的视角:社会性别分析框架》,http://www.cpirc.org.cn/jiwx/yjwx detail.asp?id=2522[2010-3-2]
    55、张志亮:《女性社会性别迷思》,http://www.sexstudy.org/article.php?id=3826[2010-3-2]
    1、中国妇女网:http://www.women.org.cn/
    2、中华女性网:http://www.china-woman.com/rp/view?id=2
    3、农家女网:http://www.nongiianv.org/aboutus/
    4、中国妇女研究网:http://www. wsic.ac.cn/Cwrs/Cwrs.aspx
    5、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http://www.pku.edu.cn/academic/wsc/html/index.htm
    6、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http://www.chinagender.org/
    7、中山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http://gendercenter.sysu.edu.cn/indexa.htm
    8、台大妇女研究室: http://gender.psc.ntu.edu.tw/Gender/
    1、 Bureau for Gender Equality,ILO:Gender:A Partnership of Equal, Geneva,2000.
    2、 James P.Sterba,"Feminist Justice and the Pursuit of Peace", Hypatia, Bloomington: Spring 1994.Vol.9, Issue2.
    3、 Jude Ho well, " In whose interests elec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6), 15(49), November.
    4、 Jacobs, Bbruce.1979.“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Kan-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78,237-274.
    5.、 Debbie Budlender; Guy Hewitt; Commonwealth Secretariat,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 Implementing Gender-Responsive Budget Initiatives, p7.London: Commonwealth Secretariat,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