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协商民主:中国宪政民主的可能路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主理论的一个新的发展动向。本文以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形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协商民主的发展背景、内在涵义、价值取向、实践载体等基本要义,并在对我国的相关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探讨该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方式以及对我国宪政民主的意义。本文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采用比较、综合等多种研究方法。
     第一章研究的对象为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在一种宏观的视域内对协商民主的发生、发展、涵义、功能等要素进行分析。协商民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是代议制在社会日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即代议制的日渐平庸化,同时也更加精英化,以及少数人逐渐被边缘化,等等。在对比西方学者对协商民主所作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对协商民主的涵义的理解,即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各种社会主体(政府、公民及非政府机构等)彼此协商并交流信息,其目的是达至相互妥协、参与政治、理性立法和公民自治,这一定义内在地包含有共同体、责任、信息沟通、公众参与、规则保障等要素。协商民主并不是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它是在代议民主的基本框架内产生和发展的,但是它又包含了公众对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于代议民主与直接民主的对立。协商民主是民主制度的继续创新与完善,而不是替代与更换;是方法论上的创新,而不是本体论上的革命与颠覆。协商民主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公共决策的实施,制约公共权力,培育公民精神,同时兼顾社会少数的利益;其局限性在于有可能会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成本,而且由于其主体结构的多样性,容易使作为个人的公民的话语空间为相对强大的机构和组织所挤压。在西方社会,协商民主已不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它已经深入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人们探索了立法听证、公民陪审团、协商民意测验、专题小组、城镇会议等各具特色的实践形式,广泛实行的立法听证已使立法过程被打造成一个议员、专家和公众共同参与协商、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的场所。
     第二章在宏观的层面上进行探讨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制度进路。我国的宪政民主体制正在不断地探索完善过程中,在继续发展选举民主的同时,可以吸收和借鉴协商民主的若干理论和实践要素,扩大和提升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广度和深度。从必要的层面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迅速积累财富的同时,也促使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利益格局日益分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和价值鸿沟日益加深;科技进步导致话语权重新分配,人们传统的政治观念和公共行为被极大改变;而未能与之俱进的是,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还不甚畅通。从可行的层面看,我国一直采行的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体制环境,公众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广泛的参与为其提供了实践内容,公众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的提高则为其构造了主体基础。与此同时,我国在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与发展协商民主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张力,需要我们在发展中加以克服。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宪政意义在于,有利于对言论自由、身份平等等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有利于培育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公民主体性人格,有利于我们重拾以共同参与、平等协商为内容的共和精神。从总体的价值的层面来看,协商民主能够为我们发展完善宪政体制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有可能成为中国宪政民主发展进程的重要渊源。在宪政的层面,我们需要正确确定发展协商民主的定位,即应当在我国宪政体制的大框架之内,以协商民主来对整体选举民主的宪政框架进行一定的修补。具体来说,就是发掘制度内的民主力量,将其生长点立足于现有政治国家的领域之内;继续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相关的选举制度、代表制度及议事规则为主线,扩大和深化公众的政治参与,发展多种形式的协商民主;完善政治协商等正式协商制度,强调公共决策中的官民对话,发展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以城市居民自治、农村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制度为依托,完善相关制度形态,扩大、深化基层治理中公民参与的范围和深度;既立足于草根,同时也发挥精英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从实证的研究入手,在微观层面研究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实践载体,并对相关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进行探讨。本章对政治实践特别是基层政治实践中已经创造的许多行之有效的协商机制进行了分析,这些机制的范围涵盖地方立法、政府决策、企业管理、农村和城市的社区治理等各个方面,虽然其中的多数并没有冠以“协商民主”之名,但却并不缺乏公众参与、平等协商、理性讨论等要素。我们应当以这些机制为基础,致力于改革组织结构,完善协商规则,扩大参与范围,发展多样化的协商形式。(1)立法过程中的协商民主。就是要使公众不仅有机会了解立法的过程,而且有条件就立法事项进行讨论和协商;讨论和协商的范围不仅应当包括是否立法、就何种事项立法,而且应当包括在立法过程中如何立法。立法听证是立法过程中的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应当对现有的立法听证体制进行完善,应当统一以地方性法规制定地方立法听证规则,将立法听证设立为地方立法的必经程序,尤其要以广泛性、平衡性和科学性为原则来确定听证代表的遴选程序。(2)政府决策中的协商民主。通过对山东陵县的“听证决策“、上海闵行的预算听证、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等创新行政方式的实证研究,总结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发展协商民主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其目标是建立开放式的民主决策体系,通过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程度,建立民主决策的规范制度,发挥公共媒介的放大功能,探索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三方面有机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3)农村社区中的协商民主。通过对衢州的农村事务民主决策、成都的“议事会”等农村治理创新实践的实证分析,提出发展农村社区的协商民主的制度进路。在外部环境方面,应当规范党的基层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界分,改革乡镇政权的运作方式;在协商机构和协商程序本身方面,应当规范协商民主的组织载体,并提高协商过程的真实程度。(4)城市社区中的协商民主。通过对一些地方探索实施的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制度、社区居民议事制度等社区治理新形式的研究,提出继续深化社区协商民主的路径,即应当着力规范社区民主治理的组织结构,提高社区居民的组织程度,不断扩大和加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范围和程度。(5)涉及企业治理的协商民主。通过对隆标集团的民主恳谈、温岭的三方工资谈判等涉企协商民主的实证研究,提出发展涉企协商民主的方向,即要以适当形式发展职工参股制度,完善企业民主管理的形式,尤其应发挥带有行政色彩的各级总工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以行业为单位的集体协商。(6)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协商民主。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公共领域,成为人们讨论公共事务、进行政治参与的新的载体和平台,我们应当根据其特点,规范电子政务平台,完善相关网络立法,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同时应尽量避免由于其虚拟性、开放性所引发的一些弊端。
     通过这些历史的、比较的和实证的研究,本文认为,协商民主虽然发轫于西方,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我们的宪政民主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我们有理由期待着通过不断地发展,协商民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形式能够为我国宪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思路和借鉴,推动我们渐进式的改革继续向纵深迈进。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one of the new trends of democracy theory in 1980's. This paper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hile focus on its background, meaning, value, practice carrier and so on. It also discusses the constitu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 of China under relevant social backgroun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 is the positive method, while the compa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is also important.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on the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analysis 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meaning and function in a macro horizo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 the pluralistic society, including the mediocre trend and the elite trend of the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as well as the marginalization of minorities. Based on the contrast to western scholars’definition, this paper proposed its own understanding, that is a variety of social subjects, including government, citizen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consult with each other and exchange information, their aim is to reach compromise, participation and autonomy. This definition inherently includes the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communic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rules security, and other factors. This paper holds the view tha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not a replacement, but an innovation. It's not an ontological revolution, but a methodological update. The significan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that it is conducive to the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decision-making, constraint public power, cultivate civic spirit, and tak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minority into account. Its limitation is that it's likely to influence decision-making efficiency and cost, and 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of its main structure, it is easily to bring about individual citizen to a discourse space under the extrusion of relatively strong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societ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no longer only theory; it has already deepened into the western's social governance process. People developed legislative hearing, citizens'juries, deliberative polling, town meeting, focus group and other practice forms.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path of democratic of our country at a macro level. During the improvement of our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we should continue to develop electoral democracy,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bsorb a number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lement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order to expand and enhanc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decision-making. Its necessity is that there are many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including that the pattern of interests is growing differenti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led to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right to speak, but the channel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not smooth yet. In China, the feasibilit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that the path of gradual reform, the more and more broad-based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making, and the rights consciousness of public, although there are also som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he constitution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is that it is conducive to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as well as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civil rights. What's more, it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personality of citizens, and it can help us to regain the republican spirit. So the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ill provide some ideas and improvement for our constitutional system, it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n China. At the constitutional level, we need to correctly determine the po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e should develop it as a certain repair to the broad framework of the electoral constitutional system. As a result, we should develop the main role of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 expand and deepen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public, in order to develop various form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e should firstly explore the democratic forces within our political system, because that the growing point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political state. We should improve the system of political consultation and other formal negotiations, and develop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decision-making. We should expand and deepen the scope and depth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on the base of urban self-government, as well as rural villagers’self-government, not only based on the roots, but also on the role of the elite.
     Starting from the empirical study,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practice carrier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with the aim to improve relevant systems. This chapter analyzed the effective consultative mechanism in the political practice, especially the grass-roots political practice. These mechanisms include local legislatio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of rural and urban communities. Although most of them are not known as a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name, but it is not lack such factors as public participation, equal consultation, and rational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se mechanisms, we should be committed to reform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negotiation rules, expanding the scope of participation,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forms of consultation. The first is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legislative procedure. Legislative hearing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We should endow the public not only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about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but also the conditional to discuss and consulate the legislative issues. The scope of discussion and consultation should include not only whether or not the matters should be legislated, but also include on how to legislate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The second is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Through the positive study on the hearing decision of Ling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the budget hearing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and the earnest talk of democracy of Wenl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need and viabl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ts goal is to build an open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system. We should establish norms of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system by raising the transparency of government operations. The third is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rural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positive study on the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in rural affairs of Quzhou City, and the Council of Chengdu City,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ro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rural communities.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regulate the functions of the party'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and the village self-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On the consultative bodies and consultative process itself, we should regulate the organiz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rrier, and improve the true extent of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The fourth is the urban communities in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rough the positive study on the new forms of community democrac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ath of deepen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ommunity, which is to standardiz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fifth is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volve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rough the positive study on the earnest talk of Longbiao group and the tripartite wage bargaining of Wenling City,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volve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at is to the develop the system of employee share particip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form on the democratic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The last one is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on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provides a new concept of the public spher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government, which has become a new platform of discussion on public affair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e should standardize the platform for e-government, and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related to the Internet, and more important; we should cultivate a healthy network cultural of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Through the comprisal, histor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hold the idea tha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fit the path and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t a certain extent. We can look forward that throug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n create a new way to fatherly improve our constitutional system, and to fatherly advance our progressive reform continues to move in depth.
引文
①陈家刚:《协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复兴与超越》,载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序言部分。
    ②Bernard Manin, On Legitimacy and Political Deliberation, Political Theory.1987,15:338-368.
    ③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etimacy, Alan Hamllin and Philip Pettit eds. The Good Polity: Normative Analysis of the State.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p.17-34.
    ④Jon Elster Edit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⑤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⑥John Rawls,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64, No.3,1997.
    ① David Miller,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 New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p201.
    ② Carolyn Hendricks, The Ambiguous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Refereed Paper Presented to the Jubilee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asian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October 2002.
    ③[爱尔兰]梅维·库克:《协商民主的五个观点》,载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3页。
    ④ 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Edited by James Bobman and William Reh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Mit Press,1997, p67.
    ①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Edited by James Bobman and William Reh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Mit Press,1997, p72-73.
    ② Jon Elster Edit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57.
    ③转引自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④[美]约翰·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时和兴译,载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①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②燕继荣:《民主之困局与出路——对中国政治改革经验的反思》,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③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④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载《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⑤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①梁莹:《寻求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②[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序第9页。
    ③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④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⑤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载《学术界》2005年第5期。
    ⑥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⑦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⑧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载《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⑨王金红:《协商政治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载《唯实》2004年第2期。
    ①刘晔:《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①[英]约翰·密尔著:《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5页。
    ②[英]约翰·密尔著:《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5-86页。
    ③[英]约翰·密尔著:《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2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5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4页。
    ③自1972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率大约都只在50%—55%之间,1996年总统选举的投票率甚至低于50%。对此,《纽约时报》甚至提出过一个“切乎实际的解决方法”:强制选民投票或禁止没有“我已投票”标签的人进入酒吧。
    ④[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5页。
    ⑤[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76页。
    ⑥[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65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64页。
    ②[意]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64页。
    ①[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1-102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76页。
    ③[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陈家刚:《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82页。
    ③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④[美]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①《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页。
    ② Jon Elster Edit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63.
    ③ Jon Elster Edit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98.p.44.
    ④ Jon Elster Edit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19.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506页。
    ②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③ Amy Gutmannn and Dennis Thomps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②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e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7.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80页。
    ④董前程:《协商民主能否成为可能——自由、平等与理性之于协商民主》,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①[美]詹姆斯·费什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71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63页。
    ④[意]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⑤范进学:《论民主的实现形式》,载《文史哲》2002年第1期。
    ①在当今世界,只有瑞士以及一切仿效瑞士的列支敦士登广泛地采用直接民主。
    ②范进学:《论民主的实现形式》,载《文史哲》2002年第1期。
    ③ The Blackwell Guide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Edited by Robert L. Simon, Blackwell Publisher,2002, p.221-235.
    ④ Jon Elster Edit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1.
    ①[加]Simone Chambers:《协商民主理论》,洪燕文译,http://www.chinaelections.com/N ewsInfo.asp?NewsID=50605.访问时间:2007年8月20日。
    ②[加]Simone Chambers:《协商民主理论》,洪燕文译,http://www.chinaelections.com/NewsInf6.asp?NewsID=50605.访问时间:2007年8月20日。
    ③刁瑷辉:《协商民主:何以可能的民主形式?》,载《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4期。
    ①[美]詹姆斯·费什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②[加]Simone Chambers:《协商民主理论》,洪燕文译,http://www.chinaelections.com/NewsInfo.asp?NewsID=50605.访问时间:2007年8月20日。
    ③[加]Simone Chambers:《协商民主理论》,洪燕文译,http://www.chinaelections.com/NewsInfo.asp?NewsID=50605.访问时间:2007年8月20日。
    ④何深思:《协商民主与政治发展》,红旗出版社2007年版,第60-61页。
    ①何包钢:《协商民主和民主化》,载《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7年第4期。
    ②[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③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8—609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70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70页。
    ③ Pablo de Greiff, Democracy and Punishment: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unishment, Buffalo Criminal Law Review, Vol.5,2002, p373.
    ①戴激涛:《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实践:对人权保障的贡献——以协商民主的权力制约功能为分析视角》,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2期。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71页。
    ①[德]亚历山大·隆德留司:《德国的立法听证的效果》,载《人大研究》2004年第7期。
    ②王学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要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机制》,载《中国行政管理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
    ③赵心树:《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①[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3页。
    ②[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③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④[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78页。
    ①彭宗超、薛澜、阚珂著:《听证制度——透明制度与公共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②毛寿龙:《公共政策的决策成本与外部成本》,http://www.macrochina.com.cn/economy/dsxz/20010906018851.shtml 。访问时间:2009年8月3日。
    ①林艺东:《谁更为民主:协商民主抑或选举民主》,载《人大研究》2008年第9期。
    ②彭宗超、薛澜、沈旭晖:《国外立法听证制度的比较分析》,载《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③朱晓春:《浅议协商民主》,载《新学术》2007年第6期。
    ④王洪树:《协商民主的缺陷和面临的践行困境》,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① Bessette, Joseph M. The Mild Voice of Reason: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58页。
    ③彭宗超、薛澜、沈旭晖:《国外立法听证制度的比较分析》,载《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④据统计,1947-1970年间,美国联邦议会出版的听证记录达8000册。参见汪全胜:《立法听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① Hearing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A Guide for Preparation and Conduct-by Carol Hardy Vincent& Richard Sach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②[美]莱昂·比林斯:《立法听证在美国的运用》,彭亚楠译,北京大学“国外议会立法听证报告会”论文。
    ③汪全胜:《立法听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④[德]亚历山大·隆德留司:《德国的立法听证的效果》,载《人大研究》2004年第7期。
    ①戴激涛:《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实践:对人权保障的贡献——以协商民主的权力制约功能为分析视角》,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2期。
    ②Simon Joss, Participation in Parliamentary Technology Assessment: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Parliaments and Tech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Europe, Edited by Norman J. Vig and Herbert Paschen, Albany,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 p 325-362.
    ③《劳动合同法——劳资面对面》,http://money.163.com/special/00252PUD/laborforum0-12.html。访问时间:2009年8月5日。
    ④[美]詹姆斯·费什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美]詹姆斯·费什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①[美]詹姆斯·费什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②何包钢:《协商民主之方法》,载《学习时报》2006年2月13日。
    ③戴激涛:《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实践:对人权保障的贡献——以协商民主的权力制约功能为分析视角》,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2期。
    ④何包钢:《协商民主之方法》,载《学习时报》2006年2月13日。
    ①何包钢:《协商民主之方法》,载《学习时报》2006年2月13日。
    ②戴激涛:《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实践:对人权保障的贡献——以协商民主的权力制约功能为分析视角》,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2期。
    ①舒泰峰、沈培:《世界在向中国谄媚》,载《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3期。
    ①黄梅兰:《浅析群体性纠纷产生的原因》,载《发展》2008年第6期。
    ①[美]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栗旺等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①方兴东:《博客的本质和博客传播: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http://www.rmloho.com/userl/241/archives/2006/62961.html。访问时间:2010年3月12日。
    ②张钦朋:《服务型政府管理中的协商民主研究》,载《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①沈宝祥:《辩证看“渐进式改革”》,载《学习时报》2009年2月12日。
    ①曹子坚:《重新审视“渐进式改革”》,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②《中央政府用于民生投入超过总量的50%》,载《经济日报》2009年12月10日。
    ①李凡:《中国民主发展的维权路径》,http://www.stnn.cc/ed_china/200907/t20090727_1070292.html.访问时间2010年3月16日。
    ②贾西津:《以私权的名义:公民意识崛起》,载《决策》2008年第4期。
    ③《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助力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发展》,http://www.cnr.cn/allnews/200912/t20091209_505735814.html.访问时间:2010年3月3日。
    ①吴晓林、左高山:《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①[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①张文显:《和谐社会离不开“共和”》,载《北京日报》2006年8月21日。
    ②[美]萨缪尔·享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①李君如: 《中国能够实行什么样的民主》,载《北京日报》2005年9月27日。
    ①[美]乔舒亚·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0页。
    ②[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余敏江、梁莹:《协商民主与政策执行网络》,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
    ②John Dryzek Deliberative Global Politics, Polity Press,2006.
    ③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夏季号。
    ①张钦朋:《服务型政府管理中的协商民主研究》,载《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①《灿烂的业绩——地方人大立法三十年回眸》,载《人民日报》2009年6月17日。
    ①上海市立法研究所:《推动地方立法创新,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http://www.spcsc.sh.cn/renda/node3075/node3099/u 1 al 319388.html.访问时间:2009年8月12日。
    ②杜钢建:《议会立法听证程序比较》,http://www.jcrb.com/zyw/n6/ca 12194.htm。访问时间:2008年4月20日。
    ①毛磊、裴智勇:《中国立法转向攻坚克难期》,载《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9日。
    ②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探索·实践·硕果——山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回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部分。
    ①《陵县行政决策重民情》,载《德州日报》2008年12月28日。
    ①《上海闵行区就财政预算项目举行公开听证》,载《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11日。
    ②《闵行预算听证结果政府部门积极回应5000万元项目因受质疑被删除》,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 /userobject21ai389589.html 。访问时间:2010年2月20日。
    ①傅丕毅、杨金志、蔡玉高:《温岭“协商民主”调查》,载《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6期。
    ①[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页。
    ①李仁质:《试论我国的民主监督制度》,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①姜裕富:《村民决策中的协商程序:以浙江省衢州市“民主决策五步法”为分析背景》,载《调研世界》2006年第10期。
    ①《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成都实验》,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3月6日。
    ②《邛崃市土地确权:议事会逼出的民主试验》,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3月6日。
    ①张雅丽、劳洁:《网络论坛中的协商民主——来自德加社区的实践》,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①《深圳拟立法推广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http://news.sznews.com/content/2009-03/23/content 3649789.htm。访问时间:2009年8月11日。
    ①刘晔:《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②《杭州德加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制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50529。访问时间:2009年8月12日。
    ①《新一届居委会选举直选率不得低于70%》,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0日。
    ②《扩大党内民主新尝试:南京363个社区公推直选党委书记》,载《新华日报》2009年9月23日。
    ①何包钢、张千帆、黄建军:《协商在推进中国工业民主中的一个尝试》,载《学习时报》2008年8月11日。
    ①何包钢:《隆标企业集团协商民主恳谈》,http://www.chinesedemocratization.com/item3.html。访问时间:2009年4月29日。
    ②《温岭工资集体协商经验或将在全国被复制》,载《浙商》2008年4月2日。
    ①《“工资谈判”,来自浙江温岭的新闻调查》,载《深圳商报》2007年11月15日。
    ①祁华清:《国外工业民主模式与我国职工参与制度选择》,载《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①[美]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栗旺等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20页。
    ②刘文富:《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①张雅丽、劳洁:《网络论坛中的协商民主》,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①张鸷远:《论当前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暴露的问题及其对策》,载《理论前沿》2009年第12期。
    ②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载《学术界》2005年第5期。
    ①[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①印第安谚语有云: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
    ②何清涟:《一个世纪的漂泊——戊戌变法百周年祭》,载《南方周末》1998年4月17日。
    1、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费孝通: 《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罗传贤:《行政程序法基础理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
    5、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何深思: 《协商民主与政治发展》,红旗出版社2007年版。
    7、邓正来: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赵心树:《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韩冬梅:《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彭宗超、薛澜、阚珂著:《听证制度——透明制度与公共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汪全胜:《立法听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探索·实践·硕果——山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回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日]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个人》,吴万伟译,远方出版社1998 年版。
    3、[英]约翰·密尔著:《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法]卢梭著: 《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7、[澳大利亚]约翰·德雷泽克著: 《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8、[意]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9、[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罗伯特·帕特南著,王列、赖海榕译: 《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4、[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5、[美]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栗旺等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16、[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美]萨缪尔·享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8、[美]乔舒亚·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英]戴维·赫尔德: 《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陈家刚:《协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复兴与超越》,载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序言部分。
    2、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2005-200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爱尔兰]梅维·库克:《协商民主的五个观点》,载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4、[美]伯纳德·曼宁: 《论合法性与政治协商》,陈家刚摘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刘明合:《协商民主与和谐社会民主模式构建》,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9期。
    6、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美]约翰·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时和兴译,载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8、燕继荣:《民主之困局与出路——对中国政治改革经验的反思》,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9、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10、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载《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1、梁莹:《寻求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2、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3、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载《学术界》2005年第5期。
    14、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5、刘晔:《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6、王金红:《协商政治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载《唯实》2004年第2期。
    17、[澳]卡罗林·亨德里克斯:《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郝文杰、许星剑译,载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8、陈家刚:《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载《学习时代》2004年7月1日。
    19、《政治世家主宰欧美,美国由60个最富的家族掌控》,载《环球时报》2004年2月9日。
    20、陈家刚:《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
    21、[美]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22、梁莹:《公民参与网络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载《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4期。
    23、吴麟: 《新闻媒体、公共决策与“协商民主》,载《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4、吴兴智:《公民参与和协商民主》,载《学习时报》2008年12月1日。
    25、董前程:《协商民主能否成为可能——自由、平等与理性之于协商民主》,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6、[美]詹姆斯·费什金:《实现协商民主:虚拟和面对面的可能性》,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7、范进学:《论民主的实现形式》,载《文史哲》,2002年第1期。
    28、刁瑷辉:《协商民主:何以可能的民主形式?》,载《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4期。
    29、何包钢:《协商民主和民主化》,载《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7年第4期。
    30、戴激涛:《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实践:对人权保障的贡献——以协商民主的权力制约功能为分析视角》,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2期。
    31、[德]亚历山大·隆德留司:《德国的立法听证的效果》,载《人大研究》2004年第7期。
    32、王学杰: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要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机制》,载《中国行政管理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
    33、林艺东:《谁更为民主:协商民主抑或选举民主》,载《人大研究》2008年第9期。
    34、彭宗超、薛澜、沈旭晖: 《国外立法听证制度的比较分析》,载《政治学研 究》2003年第1期。
    35、朱晓春: 《浅议协商民主》,载《新学术》2007年第6期。
    36、王洪树:《协商民主的缺陷和面临的践行困境》,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37、[美]莱昂·比林斯:《立法听证在美国的运用》,彭亚楠译,北京大学“国外议会立法听证报告会”论文。
    38、何包钢:《协商民主之方法》,载《学习时报》2006年2月13日。
    39、舒泰峰、沈培:《世界在向中国谄媚》,载《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3期。
    40、黄梅兰:《浅析群体性纠纷产生的原因》,载《发展》2008年第6期。
    41、张钦朋: 《服务型政府管理中的协商民主研究》, 载《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42、沈宝祥:《辩证看“渐进式改革”》,载《学习时报》2009年2月12日。
    43、曹子坚:《重新审视“渐进式改革”》,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44、《中央政府用于民生投入超过总量的50%》,载《经济日报》2009年12月10日。
    45、贾西津: 《以私权的名义:公民意识崛起》,载《决策》2008年第4期。
    46、吴晓林、左高山: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47、张文显:《和谐社会离不开“共和”》,载《北京日报》2006年8月21日。
    48、李君如: 《中国能够实行什么样的民主》,载《北京日报》2005年9月27日。
    49、余敏江、梁莹:《协商民主与政策执行网络》,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
    50、康晓光: 《权力的转移》,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夏季号。
    51、《灿烂的业绩——地方人大立法三十年回眸》,载《人民日报》2009年6月17日。
    52、毛磊、裴智勇:《中国立法转向攻坚克难期》,载《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9日。
    53、唐娟:《地方立法民主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深圳市人大立法听证规则及其运行过程为分析对象》,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4、《陵县行政决策重民情》,载《德州日报》2008年12月28日。
    55、 《上海闵行区就财政预算项目举行公开听证》,载《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11日。
    56、傅丕毅、杨金志、蔡玉高:《温岭“协商民主”调查》,载《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6期。
    57、李仁质: 《试论我国的民主监督制度》,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8、姜裕富: 《村民决策中的协商程序:以浙江省衢州市“民主决策五步法”为分析背景》,载《调研世界》2006年第10期。
    59、 《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成都实验》,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3月6日。
    60、《邛崃市土地确权:议事会逼出的民主试验》,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3月6日。
    61、张雅丽、劳洁:《网络论坛中的协商民主——来自德加社区的实践》,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62、 《新一届居委会选举直选率不得低于70%》,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0日。
    63、《扩大党内民主新尝试:南京363个社区公推直选党委书记》,载《新华日报》2009年9月23日。
    64、何包钢、张千帆、黄建军: 《协商在推进中国工业民主中的一个尝试》,载《学习时报》2008年8月11日。
    65、《温岭工资集体协商经验或将在全国被复制》,载《浙商》2008年4月2日。
    66、《“工资谈判”,来自浙江温岭的新闻调查》,载《深圳商报》2007年11月15日。
    67、祁华清: 《国外工业民主模式与我国职工参与制度选择》,载《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68、刘文富:《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研究》,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69、张鸷远:《论当前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暴露的问题及其对策》,载《理论前沿》2009年第12期。
    70、何清涟:《一个世纪的漂泊——戊戌变法百周年祭》,载《南方周末》1998年4月17日。
    1. Bernard Manin, On Legitimacy and Political Deliberation, Political Theory.1987,15.
    2. 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etimacy, Alan Hamllin and Philip Pettit eds. The Good Polity:Normative Analysis of the State.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
    4. Jon Elster Edit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 John Rawls, 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64, No.3,1997.
    5. David Miller,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6. Carolyn Hendricks, The Ambiguous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Refereed Paper Presented to the Jubilee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asian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October 2002.
    7. 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Edited by James Bobman and William Reh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Mit Press,1997.
    8. H.S. Richardson, philosophy of Rawls, Development and Main Outlines in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 Garland Publishing,Inc,1999.
    9.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e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7.
    10. Amy Gutmannn and Dennis Thompson,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1. The Blackwell Guide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Edited by Robert L. Simon, Blackwell Publisher,2002.
    12.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3. Pablo de Greiff, Democracy and Punishment: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unishment, Buffalo Criminal Law Review, Vol.5,2002.
    14. Simon Joss, Participation in Parliamentary Technology Assessment: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Parliaments and Tech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Europe, Edited by Norman J. Vig and Herbert Paschen, Albany,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
    15. Bessette, Joseph M. The Mild Voice of Reason: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American National Government.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16. Hearing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A Guide for Preparation and Conduct-by Carol Hardy Vincent& Richard Sach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17. Simone Chambers, Quantity Versus Quality:Dilemmas of Mass Democracy.
    18. Kilbourn Vs. Thompson,103 U.S.168(18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