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歌德在《浮士德》结尾的诗句中说:“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飞升”。也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要看这个国家对待女性的态度”。的确,通过一国女性的生存现状考察,便能清晰地看到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与文明程度。
     女性是一个神秘的性别,她时而被尊崇、时而被践踏;她时而被塑造成美、爱情、伟大、丰饶的象征,时而又被塑造成诱惑、罪恶、堕落、无能的象征。翻开人类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的百态风姿与千种哀愁……
     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女性如同男性一样,是人类的另一半,而且同男性一样举足轻重。没有女性的存在和女性的伟大功绩,人类将不复存在,何谈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正视女性存在的真正价值和应享有的地位,对于人类自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唯有男女两性共同的进步才是全民族、全人类的真正进步。
     对女性的关注,特别是对女性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女性的关注,关注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现状、政治地位与政治参与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地位、生育状况与健康状况,理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享有了同男性一样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但是,各种传统观念和固有习俗仍然禁锢人们的头脑,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现状和权益保护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学术界予以关注和研究,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女性的进步与发展,实现其真正的解放。我国目前少数民族女性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也有一些研究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的专家学者,但是从少数民族女性参政状况入手,进而研究少数民族女性生存状况和权益保护问题的还不多见。
     女性人类学的尊重差异、强调多元的研究范式正是为本文在研究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参政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视角。基于这种多元的视角,笔者将具有特定历史积淀、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利益观念的少数民族女性群体的参政状况与我国汉族女性的参政状况区别研究,透过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状况(因为“政治参与”状况和程度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其中一个“正向指标”),同时也是以研究少数民族女性参政状况和社会参与状况为切入点,进而探究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现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及其权益保护问题。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女性参政状况的考察,为我国少数民族女性最终走上真正解放的道路,尽力探寻现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法。
     本文运用了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共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对国外、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研究现状与文献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对相关基本概念(诸如:“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妇女参政”、“女性人类学”)进行了界定,以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妇女参政的女性人类学视界。女性人类学的从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到多元的视角、性别视角下的人文视野以及对女性地位及其生存状况的考察,均为本文在研究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妇女参政与妇女解放的考察、女性主义对女性参政权的争取等女性参政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第三部分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妇女参政的历史考察。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妇女争取参政权的历程,包括近代中国女性参政意识的觉醒、现代中国女性争取参政权的进程和建国以来妇女参政的历史进步。第二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历史回顾,包括旧社会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的政治地位、近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妇女运动的初起和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历史性飞跃。
     第四部分是对当代中国不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状况的考察,主要考察了少数民族女性参与全国及民族地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及民族地区各级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及民主党派的情况,还对少数民族女干部、各行各业的女精英状况进行了统计。最后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部分是探寻了当代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现状的成因,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来分析。客观原因主要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性别观念、宗教妇女观、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培养选拔机制不够健全和家庭的拖累与牵制等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有女性自身的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和嫉妒心理等。
     第六部分是对完善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思考。主要从努力构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妇联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女干部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发出少数民族参政女性的呼声为女性同胞谋福利、大力发展教育、借鉴国外提升女性参政水平的有益经验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最后是笔者的思考,认为少数民族女性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做自己的主人,去“追随自己的心”,在自己喜欢的行业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是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同胞,也是全国女性同胞的共同愿景。
     第七部分是附录部分,主要是笔者关于中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的访谈,主要包括对话内蒙古、宁夏、新疆自治区的妇联主席,以及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访谈。还有凸显妇女权益保障的当代国际公约、当代中国有关妇女权益保障和参政援助的法律、政策依据。
     作为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政治参与状况的研究,进而研究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状况和权益保护问题,使本课题既具有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也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探究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境遇与发展方面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In the end of the Faust, Goethe said,"the eternal female lead us rise." Another western philosopher said, "To measure a country's civilization, you should see the country's attitude towards women." Inde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women's survival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you can see clearly the country'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ivilization.
     Women is a mysterious sex. She sometimes is exalted and trampled. She sometimes is portrayed as the symbol of beauty, love, greatness and abundance, and portrayed as the symbol of temptation, evil, corruption and incompetence. Opened the scroll of human history, we can clearly see the thousands of women's grace and sadness……
     Undoubtedly, women, like men, is the other half of humanity, but also as important as men. None of the women and women's greatness, humans will cease to exist, what about human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refore, face up to the true value of women's existence and their status, it will be very important for humans' development. Only the common progress of both sexes is the real progress of mankind.
     Concern to women, especially to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of women——Chinese minority women, concerned about the survival of minority women's status, political statu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family status, reproductive status and health status, which should be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Although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minority women's social status and the political status have changed a lot, have enjoyed the same legal status and rights as men, but all sorts of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customs still imprisoned minds of peopl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Chinese minority women's status and rights protection. Academia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se problems, then promote Chinese minority women'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ir true liberation. Although the current study of Chinese minority women has made some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research experts and scholars of this area, but it is not common, which from Chinese minority women's status in politics to study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rights protection of Chinese minority women.
     Feminism anthropology respects for differences and emphasize multielement. This research paradigm provides a referential perspective for this dissertation to study Chinese minority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is multi-perspective, I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emales of Han and Chinese minority women, who have particular historical factors, cultural practices,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ncept in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 want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minority women in politic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status as an entry point, and then explore their survival status, social status, social roles and their rights protection issues for their true liberation through trying to explore the realistic measures and methods.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Empirical research, Comparative analysis, Interviews method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research methods.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nd makes a detailed review of the abroad and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minority women's status in politics. It defines some basic concepts, such as "National regions",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eminism anthropology". It also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innov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s the horizon of feminist anthropology in the study of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horizon of feminist anthropology of from the analysis of patterns of binary opposition to the pluralistic perspective, under the Gender Perspectiv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women's status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is research paradigm provides a referential perspective for this dissertation to study Chinese minority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eanwhile, this part also has detailed description in the Marxist theory of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Feminism of fighting for female suffrage.
     The third part is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history. It mainly includes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course of the fight for women's suffrage in modrn China's history, including Chinese female's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in modern China, the process of women's fight for suffrage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 The second part is historical review of Chinese minority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ince modern time, including the germination of awakening consciousness of minority women in modern China,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minority women's movement and the historic leap of Chinese minority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
     The fourth part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minority ethnic women's participating condition i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reg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mainly investigates minority ethnic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eople's congresses, CPPCC at all levels of national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democratic parties. It also counts up the number of minority women cadres and minority women elite status of all walks of life. At last, It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ditions of minority ethnic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The fifth part is to search the reasons of the conditions of minority ethnic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from analyzing the objective reasons and subjective reasons. There are objective reasons for the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and traditions of gender, religious outlook on women, educational level, imperfect selecting mechanism and the family burden and other reasons. There are some subjective reasons mainly for their own inferiority complex, dependent psychology and jealousy psychology.
     The sixth part is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and thinking of improving the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minority ethnic area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making efforts to build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minority ethnic areas, making women's federation ful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and selecting women cadres, minority women who participated in politics should let female compatriots to benefit, Vigorously develop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from overseas useful experience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inally, my thought is that minority women shoul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knowing themselves", "following their hearts" and being their own master to exert their advantages in all walks of life. This is the common goal of not only Chinese minority women but also the national women compatriots.
     The seventh part is the appendix. It is the interviews about Chinese minority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including the conversations with the President of the Women's Federation of Inner Mongolia, Ningxia and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well as with the minority women cadres of these autonomous regions. There are also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bout protecting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and the relevant laws and policies, China's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system and relevant legislation, policies.
     To sum up, this topic not only ha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s the re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引文
[1]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俄]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
    [5][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6][德]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8][俄]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1][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
    [2][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美]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版社,1994.
    [1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2.
    [16][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2.
    [17][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18][美]威廉·邓思.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2.
    [19][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民族主义
    [2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2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2][美]坦嫩鲍姆,[美]舒尔茨,叶颖译.观念的发明者—西方政治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3][英]弗里德曼,雷艳红译.女权主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4][澳]亨利·理查森,郭洪涛译,女人的声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加]巴巴拉·阿内尔,郭夏娟译,政治学与女性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6][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叶颖译,观念的发明者.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8.
    [27][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8][美]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9][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0][加]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1][西]林孔,朱伦译.西班牙的索菲亚:王后、女人与智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2][英]特德·C.卢埃林,朱伦译.政治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33][德]兰德曼,阎嘉译.哲学人类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1]贺金瑞、熊坤新、苏日娜.民族伦理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3]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薛宁兰.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6]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
    [7]贺金瑞.“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9]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李小江.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1]李小江.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2]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女人说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改革开放30年民族工作成就.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4]葛忠兴.中国少数民族发展报告(2004).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5]孙晓梅.中外妇女运动简明教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16]王金玲.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王金玲.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中国妇女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8]青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9]陈顺馨,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0]荒林.中国女性主义.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赵东花.“十五”时期广东妇女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2]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妇女发展报告(1995-200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3]李育红.刘曼元.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性别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4]葛忠兴.中国少数民族发展报告(2005).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5]郑玉顺.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6]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7]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在中国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北京:工人出版社,2001.
    [28]《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新中国妇女运动丛书.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29]郑玉顺.21世纪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0]龚荫.中国民族政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1]肖百灵.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32]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平等·优先·发展(北京妇女发展、儿童成长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3]谭琳,刘伯红.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4]郑必俊,陶洁.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5]陆伟芳.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6]蒋永萍.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37]肖可.解读中国女老板.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8]肖卫.资本女人.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39]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2005-200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0]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1]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42]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3]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4]金一虹、刘伯红.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5]欧阳洁.女性与社会权力系统.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
    [46]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7]杜芳琴、王政.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8]王政、陈雁.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9]王金玲.女性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0]庄平.获得平等权利共享社会资源——第二期山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报告.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51]吴东平,世界著名女总统的传奇人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52]吴燕,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3]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54]王蒙序、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北京:三联书店,1995.
    [55]李小江.解读女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6]孟宪范.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女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7]陶春芳.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概观.北京:中国女性出版社,1993.
    [58]王逢振.性别政治.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女性的状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0]泰戈尔.民族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2.
    [61]凯独里.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62]亨廷顿.我们是谁.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4]徐迅.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5]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6]虞崇胜,王维国.改革30年中国政治发展:回顾、反思、展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7]杨从吾.外国100位杰出女性.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68]云南省社会性别小组.边缘的突破:云南社会性别探索与实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69]袁金辉.乡村治理与农村现代化.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70]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社会学前沿论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1]罗康隆,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72]祝平燕,周天枢,宋岩.女性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3]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4]刘霓.西方女性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5]王金玲.女性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6]钱民辉,田玉荣.中国女性行为的文化释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7]李傲.性别平等的法律保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8]莫文秀.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1(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9]孙晓梅.中外妇女运动简明教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80]荒林.中国女性主义8.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1]荒林.中国女性主义.2004秋.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2]赵树勤.女性文化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3]俞湛明,罗萍.女性论坛(第1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4]刘伯红.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5]夏建中.文化人类学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6]舒闻铭,陈珊.白领女性成功必备的九种心态.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7]禹燕.女性人类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88]李育红等.东乡族保安族女性/性别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89]马建钊.华南: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
    [90]王宇.女性新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1]刘士圣,刘扬.中国妇女通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92]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郭长智.必须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J].贵州社会科学,1995(3).
    [2]刘玉英.关于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几点思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权的法律与实践.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5(6).
    [4]王庆朔.少数民族女干部成长状况及分析.中国民族报,2002(7).
    [5]刘燕华.民族地区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兰州学刊,2001(1).
    [6]叶晓彬.四川藏区妇女参政议政法律权利的调查与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
    [7]倪素萍、王玉敏.新疆妇女参政议政状况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8]乌云娜、陈素华.状况与走向: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参政程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5(5).
    [9]柴海亮.内蒙古少数民族妇女大步走上政坛.新华每日电讯,2001(6).
    [10]杨璐.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参政.2005(6).
    [11]施芳.彝族妇女政治参与研究——对峨山县两个彝族村寨的个案调查分析.2001(5).
    [12]刘清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参政状况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为例.2006(6).
    [13]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
    [14]白薇、王庆仁、郑玉琴.中国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15]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权的法律与实践.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5(6).
    [16]韩小兵.中国农村少数民族妇女参与基层决策和管理的法律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17]李安辉.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妇女权益问题研究.经纪人学报,2006(3).
    [18]叶晓彬.四川藏区妇女参政议政法律权利的调查与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
    [19]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1.
    [20]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66.
    [21]胡锦涛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斑子成员和妇女九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
    [22]刘清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参政状况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为例.2006.
    [23]刘玉英.关于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几点思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4]杨晞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藏妇女干部健康成长.西藏党校,1995(2).
    [25]孙继虎、刘军奎.藏族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一项来自甘南藏区卓尼县的实地调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6]朱研.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干部工作的回顾与前瞻.中国藏学,1995(3).
    [27]叶晓彬.四川藏区妇女参政议政法律权利的调查与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
    [28]刘燕华.民族地区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兰州学刊,2001(1).
    [29]迪庆藏族自治州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报告.中甸:迪庆藏族自治州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1999.
    [30]李安辉.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妇女权益问题研究.经纪人学报,2006(3).
    [31]刘燕华.民族地区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兰州学刊,2001(1).
    [32]叶晓彬.四川藏区妇女参政议政法律权利的调查与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
    [33]叶晓彬.四川藏区妇女参政议政法律权利的调查与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
    [34]王海霞.我们走了多远:维吾尔族妇女研究综述.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8).
    [35]林丽、原新.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地位探讨.西北人口,1996(3).
    [36]倪素萍、王玉敏.新疆妇女参政议政状况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37]房若愚.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状况.新疆社会经济,1999(3).
    [38]古丽阿扎提.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参政议政状况研究.实事求是,2001(5).
    [39]肖文英.新疆:妇女参政势头良好.中国妇女报,2002(9).
    [40]房若愚.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状况.新疆社会经济,1999(3).
    [41]古丽阿扎提.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参政议政状况研究.实事求是,2001(5).
    [42]古丽阿扎提.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参政议政状况研究.实事求是,2001(5).
    [43]林丽、原新.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地位探讨.西北人口,1996(3).
    [44]杨候第.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要.284.
    [45]房若愚.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状况.新疆社会经济,1999(3).
    [46]肖文英.新疆:妇女参政势头良好.中国妇女报,2002(9).
    [47]乌云娜、陈素华.状况与走向: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参政程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48]鄂伦春自治旗妇联.鄂伦春族妇女的发展与变化.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专栏,1997.
    [49]柴海亮.内蒙古少数民族妇女大步走上政坛.新华每日电讯,2001(6).
    [50]陈羽.内蒙古妇女运动蓬勃发展的60年.中国妇运,2007(10).
    [51]金玮.内蒙古妇女进步与发展.内蒙古统计,2000(6).
    [52]吴建平.内蒙古妇女参政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2).
    [53]鄂伦春自治旗妇联.鄂伦春族妇女的发展与变化.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专栏,1997.
    [54]乌云娜、陈素华.状况与走向: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参政程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55]金玮.内蒙古妇女进步与发展.内蒙古统计,2000(6).
    [56]柴海亮.内蒙古少数民族妇女大步走上政坛.新华每日电讯,2001(6).
    [57]陈羽.内蒙古妇女运动蓬勃发展的60年.中国妇运,2007(10).
    [58]杨璐.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参政.2005(6).
    [59]大理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评估组.大理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报告(2000年-2005年).
    [60]西双版纳自治州人大常委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61]杨璐.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参政.2005(6).
    [62]姜洁.西部地区女性领导发展状况研究.2006(5).
    [63]施芳.彝族妇女政治参与研究——对峨山县两个彝族村寨的个案调查分析.2001(5).
    [64]刘玉英.关于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几点思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65]刘清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参政状况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为例.2006(6).
    [66]方素梅,杜娜,杜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民族研究,2004(2).
    [67]程为坤.西方学术界的中国妇女与性别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68]伍呷.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简述,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7(2).
    [69]杨国才.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学的建构与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70]张翠.近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研究综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71]白志红.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2.(2).
    [72]刘世风.女性人类学发展及其中国本土化尝试,妇女研究论丛,2007(1).
    [73]乐梅.美国女性人类学述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74]黄准.性别视角下的人文视野——从女性人类学角度看土家族服饰文化,艺术理论,2009(3).
    [75]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民族研究,1999(4).
    [76]周泓.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1]Hamideh Sedghi, Women and Politics in Iran:Veiling, Unveiling, and Reveiling. 2007-6-1.
    [2]Tani E. Barlow, Gender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Duke University.1993.
    [3]Agger, B. Gender, Culture, and Power, Toward a Feminist Postmodern Critical Theory. Pareger, 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1993.
    [4]Amico, E. B. (ed.)Reader's Guide to Women's Studies.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Chicago and London,1998.
    [5]Ardener, S. (ed.)Defining Females, The Nature of Women in Society. Berg Publishers LTD., Oxford/Providence,1993.
    [6]Bazilli, S. (ed.) Putting Women on the Agenda. Ravan Press, Johanneburg,1991.
    [7]Bock, G. and James, S. (ed.)Beyond Equality and Differenc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2.
    [8]Blakemore, C. and Iversen, S. (ed.)Gender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2000.
    [9]Bonvillain, N. Women and Men, Cultural Constructs of Gender.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1998.
    [10]Bryson, V. 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2.
    [11]Coole, D. H. Women in Political Theory, From Ancient Misogyny to contemporary Feminism. Harvester Wheatsheaf,1993.
    [12]Dunphy, R. Sexual Politic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0.
    [13]Hirschmann, N. J. Rethingking Obligation, A Feminist Method for Political Theo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and London,1992.
    [14]Alcoff, L. and Potter, E. Feminist Epistmologies. 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1993.
    [15]Abu2Lughod, L. Writing Women's Worlds Between Stories, BerkeleyPLos AngelesP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16]Lorber, J. Paradoxes of Gender. 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
    [17]Moore,H. L.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 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7.
    [18]Moore, H. L., The Differences Within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 Gender Anthropology.
    [19]Pine, F (1996) Gender. In Barnard, A and J Spencer, eds. Encyclopedi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Routledge,253-262.
    [20]Lancaster, R. N.&Leonardo,Micaela di (ed.),The GenderPSexuality Reader Culture, History,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7.
    [21]Reiter, Rayna R.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1975.
    [22]Morgen, Sandra (1989) Gender and Anthropology:Introductory Essay. In Gender and Anthropology-ritical Reviews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 Sandra Morgen, ed. pp.1-20. Washington D. C.: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23]Mead, M. (1949) Male and Female:A Study of the Sexes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Morrow Quill Paperbacks.
    [24]McGee, RJ and RL Warms (1996) Anthropological Theory:An Introductory History. London: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25]Leibowitz L (1975)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Women, Rayna R. Reiter, ed., pp.21-35. New York:Monthly Review.
    [26]Chicago.1963. VIGIL. JAMES DIEGO. Barrio Gangs:Street life and Identity in Soutbem. California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8.
    [27]J. e. Lewellyn. The Legacy of women's uplift in india:contemporary women lesders in the Arya Samai,1998.
    [28]MarshaWeidner. Flowering in the Shadow:Wome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Painting.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0.
    [29]Albert 0'hara. The Position of Woman in Early China According to the "Lieh NU Chuan",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Chinese Women. Washington, DC: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1945.
    [30]Ida Pruitt. A Daughter of Han: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Working Woma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5.
    [31]Smedley. Portraits of Chinese Women in Revolution. OldWesbury:N. Y.:Feminist Press,1976.
    ①禹燕:《女性人类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6月版。
    ①程为坤:《西方学术界的中国妇女与性别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②伍呷:《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简述》,《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7年第2期。
    ①伍呷:《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简述》,《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7年第2期。
    ②李小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妇女研究与国际发展项目—兼谈本土资源和“本土化”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
    ③倪慧芳.:《云南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中心科研成果统计》,2004年12月。
    ④杨国才:《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学的建构与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张翠:《近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研究综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①《少数民族概况》,来源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284.htm.
    ①[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3页。
    ② S·亨廷顿、丁·纳尔逊:《难以抉择》,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②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③李育红等:《东乡族保安族女性/性别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①王悦:《对中国女性参政问题的思考》,2006年5月。
    ② Chicago.1963.VIGIL.JAMES DIEGO.Barrio Gangs:Street life and Identity in Soutbem[Z].California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8.
    ③“妇女学”不同于“女性学”,前者是综合性的妇女研究,后者是以女性生理性为主的研究。
    ①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主义”(feminism)的定义是反对妇女的不平等地位,从理论上关注作为主体的妇女,关注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和采取的策略。
    ②白志红:《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2.(2).
    ③白志红:《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2.(2).
    ④白志红:《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2.(2).
    ① Chicago.1963. VIGIL. JAMES DIEGO. Barrio Gangs:Street life and Identity in Soutbem[Z]. California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8.
    ②“妇女学”不同于“女性学”,前者是综合性的妇女研究,后者是以女性生理性为主的研究。
    ③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女性主义”(feminism)的定义是反对妇女的不平等地位,从理论上关注作为主体的妇女,关注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和采取的策略。
    ④白志红:《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2.(2)。
    ⑤金少萍、沈鹏:《中国女性人类学研究文献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08(1)。
    ⑥白志红:《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2.(2)。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乔治·马尔库斯,米开尔·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严格人文学科的时代》和萨伊德:《东方主义》,这些作品大大纠正了早期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偏颇。
    ③ J. e. Lewellyn. The Legacy of women's uplift in india:contemporary women lesders in the Arya Samai.1998.
    ①虞蕙馨:《妇女人类学》.王雅各主编:《性属关系(下)》:《性别与文化、再现》.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年。
    ②白志红:《女性主义人类学对二元论的挑战——跨文化妇女地位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③刘世风:《女性人类学发展及其中国本土化尝试》,《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1月。
    ①白志红:《女性主义人类学对二元论的挑战——跨文化妇女地位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②虞蕙馨:《妇女人类学》.王雅各主编:《性属关系(下)》:《性别与文化、再现》.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年
    ③周泓:《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月。
    ④刘世风:《女性人类学发展及其中国本土化尝试》,《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1月。
    ①乐梅:《美国女性人类学述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月。
    ②亨丽艾塔L.穆尔,《女性主义与人类学》,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8年。(Henrietta L.Moore. 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③黄准:《性别视角下的人文视野——从女性人类学角度看土家族服饰文化》,《艺术理论》,2009年3月。
    ①[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等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刘世风:《女性人类学发展及其中国本土化尝试》,《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1月。
    ③ Carol Mac Cormack & Marilyn Strathern:Nature, Culture and Gend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④ Sherry Ortner & Harriet Whitehead:Sexual Meaning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⑤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⑥米歇尔·罗莎都、露伊斯·兰姆菲尔编,《女性、文化和社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4年。(Michelle Z.Rosaldo and Louise Lamphere, eds. Woman, culture and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①乐梅:《美国女性人类学述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月。
    ②黄准:《性别视角下的人文视野——从女性人类学角度看土家族服饰文化》,《艺术理论》,2009年3月。
    ①戴成萍:《女性人类学与中国女性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9月。
    ②朱迪思·贝特纳:《女性主义和历史》,《社会性别和历史》,1989年秋季刊。
    ③周泓:《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月。
    ①马建钊:《华南: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61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第36页。
    ②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65页。
    ①周文莲:《义哲学视野中的女性解放—兼评波伏娃的女性哲学》,2007年5月25日。
    ①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2页。
    ④《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②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③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②埃伦赖特等,1993年。
    ③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①周文莲:《义哲学视野中的女性解放—兼评波伏娃的女性哲学》,2007年5月25日。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②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③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①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②王宇:《女性新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③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①罗慧兰:《女性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②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①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中央编辑出版社,1995年版。
    ①刘士圣、刘扬:《中国妇女通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②孙晓梅:《中外妇女运动简明教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刘士圣、刘扬,《中国妇女通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不缠足会”在上海、天津、福建、湖南和广东等省市均有成立。
    ③康同薇字文,号薇君,生于1878年12月。有一个勇于改革的父亲和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使康同薇从小免去了缠足之苦。她的榜样作用还影响了妹妹们,康家的新一代女性都不再缠足,也不穿耳眼,而且她还成了不缠足运动的开路先锋。
    ④吴燕:《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吴燕:《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38页。
    ②《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①《女学报》第四期。
    ②朱晓颖:《南京图书馆120件百年珍藏文献集体亮相(图)》,中国新闻网,2007年12月09日。
    ①吴燕:《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41页。
    ①吴燕:《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49页。
    ②《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910页。
    ①上海《申报》1912年1月8日。
    ②女子同盟会(1912年2月,由吴木兰在上海发起成立,该会以“助民国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与政事为宗旨”,得到了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等人的支持。)、女国民会(由同盟会会员王昌国等人在湖南长沙发起,以男女教育平等为宗旨)、女子后援会、女子尚武会(辛亥革命时组织的筹饷和军事团体)。
    ③《时报》1912年2月27日。
    ④王宇:《女性新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56页。
    ⑤《向警予文集》,第84-85页。
    ①北京《晨报》,1919年5月9日。
    ②彭明:《五四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33-634页。
    ③《申报》,1919年5月7日。
    ①《五四爱国运动》(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235页。
    ②上海《新闻报》1919年6月9日。
    ③天津《益世报》1919年8月27日。
    ④《申报》1919年6月8日。
    ⑤《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第81页。
    ⑥彭明:《五四运动史》,第637-638页。
    ⑦《五四运动与体育——五四前夕访许德珩同志》,《五四运动回忆录》续,第585页。
    ①龚振黄:《青岛潮》,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五四爱国运动》(上),1979年版,第228页。
    ②《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第72页。
    ③天津《大公报》,1919年5月24日。
    ④王贞儒:《对女界爱国同志会的几点回忆》,见《五四运动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10-61]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五四爱国运动》(上),第230页。
    ①蒋美华:《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
    ②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第106-107页。
    ③《审查会的消息种种》,长沙《大公报》,1921年5月15日。
    ④长沙《大公报》,1921年5月14日-5月19日。
    ①赵凤喈:《中国妇女在法律上之地位》,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出版,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24页。
    ②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第107-108页。
    ③古梅:《妇女界之觉醒》,见张玉法、李又宁编:《中国妇女史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④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第964页。
    ⑤《广东女子的参政运动》,见《解放画报》第11期。
    ①《中国共产党妇女部关于中国妇女运动的报告(节录)》,见《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第181页。
    ②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第114页。
    ③《女权运动同盟会宣言》,见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第123-124页。
    ④《上海女权运动同盟会简章》,见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第130页。
    ①《中国共产党妇女部关于中国妇女运动的报告》,《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第183页。
    ②《向警予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③《向警予文集》,第88页。
    ④《先驱》第5号。
    ①《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年),第234页。
    ①《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年),第444页。
    ②《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年),第432页。
    ①郑必俊、陶洁:《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18-119页。
    ①逢源:《90年代的巾帼风采——中国妇女参政议政一瞥》,《人民日报》1997年8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妇女的状况》,《人民日报》,1994年6月3日。
    ②李铁林:《在全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98年7月28日。
    ①中组部、全国妇联《全国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座谈会纪要》,1995年3月28日。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的意见》,2001年4月。
    ①于乃昌:《雪域高原“半边天”》,《少数民族妇女的历史巨变》,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②《西藏妇女撑起“世界屋脊”半边天》,《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9日。
    ③于乃昌:《雪域高原“半边天”》,《少数民族妇女的历史巨变》,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①伊斯兰教信奉的唯一神。音译安拉。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因其为唯一真实的主宰而称真主。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称胡达。
    ②刘云、徐霞:《新疆妇女运动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③伊斯兰教法官。
    ④伴侣杂志编:《大漠女儿情》,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2月。
    ①和艳芬、和爱华:《“披星戴月”——纳西族妇女》,《少数民族妇女的历史巨变》,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①剧艳光:《土家族知识分子:共产主义的传播者》,《中国民族报》,2009年11月13日。
    ①刘云、徐霞:《新疆妇女运动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群众团体志·妇联》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第十九卷:群众团体志·妇联》,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群众团体志·妇联》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第十九卷:群众团体志·妇联》,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刘方清:《我的母亲刘清扬》,《炎黄春秋》,2005年第1期。
    ①《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2页。
    ①《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2页。
    ②孙晓梅:《中外妇女运动简明教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5页。
    ③《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86页。
    ①《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88页。
    ②西藏妇女十周年成果专题片。http://www.tibetwomen.cn/fulian/video.htm
    ③仓决:《西藏妇女对西藏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09年10月22日。
    ④普米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北高原宁蒗及兰坪两县、部分则散居在丽江、永胜、维西、中甸等县及四川省木里、盐源县。根据1998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普米族人口1997年已增至3.11万余人。
    ⑤《普米族-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丽江地区民族志》,2001年版。
    ①《普米族》,《民族大家庭》,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②和建全:《高原“太阳”——普米族妇女》,《少数民族妇女的历史巨变》,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③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地区。1990年我国境内的阿昌族有2.77万余人,其中 2.76万余人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等县、市内,占阿昌族总人口的85.38%,其余4000多人则分散居住在保山地区的腾冲、龙陵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等县。陇川县的户撒阿昌族乡和梁河县的九保阿昌族乡、翼宋阿昌族乡是阿昌族主要人口聚居区。
    ①阿昌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人迁徙到南亚半岛,还有融入到其他民族的不计其数,剩下的阿昌族人口仅一万多人。
    ②梁河县妇联:《阿昌族妇女迈步跨上文明坦途》,《少数民族妇女的历史巨变》,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③宁夏通志编纂委员会:《宁夏通志·党派社团卷》,北京:方志出版社,第681页。
    ①冯舒玲:《宁夏女干部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39.3%》,宁夏商务编缉部,2007年8月。
    ①刘晓莉:《回族女干部洪梅香的经历——带着爱与忠诚》,宁夏新闻网,2009年11月30日。
    ②《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第88页。
    ①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627页。
    ①新华网、中广网:《两会上的少数民族代表委员》,2008年3月18日。
    ①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年9月4日.
    ②资料来源:2002年两纲监测统计年报数据。
    ①金建新主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②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7页。
    ①拉毛措/丹珍卓玛:《西藏自治区妇女的法律保障及其社会经济地位》,《中国藏学》,2005年3月。
    ②拉毛措/丹珍卓玛:《西藏自治区妇女的法律保障及其社会经济地位》,《中国藏学》,2005年3月。
    ①根据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名单,笔者统计绘制。
    ②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1页。
    ①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2页。
    ②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0页。
    ①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2页.
    ①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页。
    ①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页。
    ②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5-386页
    ①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6-387页
    ①包头市昆都仑区妇联内部统计数据。
    ②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年9月4日。
    ①丁娟:《中国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第57页。
    ①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1-302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儿童状况:事实与数据》,2003年。
    ②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级统计司编:《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级统计司编:《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状况检测统计资料》,2005年。
    ③人民网,2008年9月24日电。
    ①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参见丁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
    ②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级统计司编:《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监测统计资料》,2005年。
    ①拉毛措/丹珍卓玛:《西藏自治区妇女的法律保障及其社会经济地位》,《中国藏学》,2005年3月。
    ②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①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627页。
    ②贺俊:《昆区贯彻实施妇女儿童纲要汇报提纲》,2009年4月23日。
    ③笔者对昆都仑区妇联主席的访谈笔录。
    ④宁组文:《宁夏:市县乡换届完成干部年轻化交叉任职多》,《宁夏日报》,2008年01月11日。
    ①石嘴山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石嘴山市志(下册)》,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石嘴山市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情况通报》,石嘴山市妇女联合会内部资料,2009年8月。
    ③《石嘴山市妇女干部队伍建设情况通报》,石嘴山市妇女联合会内部资料,2009年8月。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群众团体志·妇联》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第十九卷:群众团体志·妇联》,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钱毓:《新疆女干部达已达33万人接近新疆干部总数一半》,天山网,2008年7月18日。
    ③王江平:《新疆女干部占总数49%超全国水平》,《中国妇女报》,2010年1月20日。
    ①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年9月4日。
    ①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7页。
    ②陈羽主编:《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9页。
    ①拉毛措/丹珍卓玛:《西藏自治区妇女的法律保障及其社会经济地位》,《中国藏学》,2005年3月。
    ②拉毛措/丹珍卓玛:《西藏自治区妇女的法律保障及其社会经济地位》,《中国藏学》,2005年3月.
    ①《次仁卓嘎先进事迹材料》,西藏国家安全厅机关妇委会,2008年3月10日。
    ①任维东(光明日报记者):《纳西族女代表杨劲松速写》,光明网,2008年3月8日。
    ①“典型事迹”,中国妇女网。
    ②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年9月4日。
    ①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年9月4日。
    ②刘清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参政状况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为例》,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③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年9月4日。
    ①刘清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参政状况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为例》,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①《西藏自治区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调研报告》,自治区妇联组宣部,2006-06-12。
    ①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女性领导人才规律研究课题组:《中国女官员群体透视》,人民网《人民论坛》,2008年10月06日。
    ①贺俊:《昆区贯彻实施妇女儿童纲要汇报提纲》,包头市昆区妇联内部资料,2009年4月23日。
    ②金玮:《<内蒙古自治区妇女发展“九五”规划纲要>终期监测评估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
    ①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权的法律与实践》,《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5年第6期。
    ②西藏自治区妇联组宣部:《西藏自治区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调研报告》,2006年6月12日。
    ③李芍郿:《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与妇女发展的关系》,云南省红河妇女网,2009年1月13日。
    ④孙继虎、刘军奎:《藏族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一项来自甘南藏区卓尼县的实地调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李芍郿:《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与妇女发展的关系》,云南省红河妇女网,2009年1月13日。
    ①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年9月4日。
    ①李静、刘有安:《制约藏族妇女发展的民族心理因素及其成因》,《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11月。
    ②拉毛措:《藏族妇女历史透视》,《青海社会科学》,1996.(6)。
    ③拉毛措:《藏族妇女历史透视》,《青海社会科学》,1996.(6)。
    ①李静、杨须爱:《甘南藏族妇女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
    ②仓决卓玛:《西藏妇女权利地位今昔谈》,《西藏研究》,1999年第3期。
    ③李静、杨须爱:《甘青藏族妇女社会地位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9月。
    ④仓决卓玛:《西藏妇女权利地位今昔谈》,《西藏研究》,1999年第3期。
    ①《西藏研究》汉文版,1998年第3期,第124页。
    ②李静、杨须爱:《甘青藏族妇女社会地位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9月。
    ① http://www.cy90.com/htmlcont/32729457.html.
    ② http://baike.baidu.com/view/5225.htm.
    ③诺布旺丹\巴桑卓玛:《藏传佛教的两种女性观》,《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
    ① Rita M·Gross. 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85.
    ②李静、杨须爱:《甘青藏族妇女社会地位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9月。
    ③Alan Sponbery:Attitudes toward Women and the Fieminine in Early Buddhism 载 Buddhism,Sexuality and Gender,edited by Jos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P18.
    ④诺布旺丹\巴桑卓玛:《藏传佛教的两种女性观》,《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
    ①《Chos-vbyung-me-tog-snying-po-rtsivi-bcud》, Myang-nyi-ma-vod-zer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9-160页。
    ②诺布旺丹\巴桑卓玛:《藏传佛教的两种女性观》,《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
    ①许光世、蔡晋成:《西藏新志》,上海自治编辑社印,宣统三年七月版,第48页。
    ①李静、刘有安:《制约藏族妇女发展的民族心理因素及其成因》,《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11月。
    ②孙继虎、刘军奎:《藏族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一项来自甘南藏区卓尼县的实地调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http://www.sara.gov.cn/GB/zgzj/default.htm.
    ②马克林:《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5月。
    ③冯今源:《试论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京召开》,《学术文化综观》。
    ④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安徽省蚌埠市旅蚌清真寺穆华芬:《论伊斯兰教的妇女观》,《参赛“卧尔兹”选登》。
    ①马克林:《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5月。
    ②穆尔台尔林译:《圣训珠玑:上册》,《圣训学家会同本》,第235页。
    ③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6页。
    ④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⑤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1页。
    ⑥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⑦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页。
    ⑧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4、65、285页。
    ①马坚,译:《古兰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65页。
    ②(美)邓尼丝·卡莫迪,徐钧尧、宋立道、马克林,译:《妇女与世界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
    ①何宗渝、王小鹏:《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群众超过1130人》,新华网2009-09-22。
    ②马克林:《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5月。
    ③《天方典礼译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503、273页。
    ④(清)王岱舆:《清真指南:卷10》,银川:宁夏人民出版,1998年版。
    ①金宜久:《.对当代国际政治中伊斯兰问题的认识》,《世界宗教研究》,2001(1)。
    ①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年9月4日。
    ②李波:《西藏妇女接受教育情况论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
    ①孙继虎、刘军奎:《藏族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一项来自甘南藏区卓尼县的实地调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群众团体志·妇联》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第十九卷:群众团体志·妇联》,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①万素花、黄志蓉:《对南疆少数民族女性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7期。
    ②《<内蒙古自治区妇女发展“九五”规划纲要>终期监测评估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内蒙古自治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妇女发展“九五”规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志·妇联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全国妇联 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年9月4日。
    ①孙继虎、刘军奎:《藏族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一项来自甘南藏区卓尼县的实地调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01年9月4日。
    ②丁娟:《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妇女参政状况的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①朗确:《山寨“擎天人”——布朗族妇女》,《少数民族妇女的历史巨变》,第65页。
    ②杨映娣:《社会主义基石上托起的德昂族妇女》,《少数民族妇女的历史巨变》,第82-83页。
    ①李澜:《民族地区农村妇女问卷调查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为例》,《第三届妇女发展与进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②李静、杨须爱:《甘青藏族妇女社会地位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9月。
    ①施芳:《彝族妇女政治参与研究——对峨山县两个彝族村寨的个案调查分析》,学位论文,2001年5月。
    ①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权的法律与实践》,《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5年第6期。
    ①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权的法律与实践》,《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5年第6期。
    ①乐梅:《美国女性人类学述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月。
    ①刘伯红:《半边天要顶破“玻璃天花板”——中外女性参政的进展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②Mim Kelber, Women and Government:New ways to political power, (Connecticut & London:Westport,1994), p.61.
    ③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男女平等在不平等的世界里争取公正》,国际民主和选举援助学会,2002;国际民主和选举援助学会和斯德哥尔摩大学,2004:各国议会联盟,2004。
    ④Mim Kelber, Women and Government:New ways to political power, (Connecticut & London:Westport,1994), p.61.
    ①王悦:《对中国女性参政问题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②孔德元:《政治社会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③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华夏出版杜,1988年版,第85-86页。
    ④《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性别平等——山东省女性教育地位及性别差异分析》,《获得平等权利共享社会资源——第二期山东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报告》,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①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男女平等在不平等的世界里争取公正》,国际民主和选举援助学会,2002;国际民主和选举援助学会和斯德哥尔摩大学,2004;各国议会联盟,2004。
    ②涉及以下类型的配额:类型1=《宪法》规定议会中的配额。类型2=《选举法》规定议会中的配额或做出相关规定。类型3=《宪法》或立法规定地方政府中的配额。类型4=政党候选人配额。
    ①《妇女担任公职:上升趋势》,《男女平等在不平等的世界里争取公正》,第151页。
    ①赵慧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女性参政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
    ① The Changes in the Electoral Legislation[DB/OL]. Published in the Moniteur belge on 10 January 2003. http:PPwww.just.fgov. bePindex-de. htm.
    ②张迎红:《试析女性参政配额制在欧盟国家中的运用和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8月。
    ③ C. Baudino. Parity Reform in France:Promises and Pitfalls.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Vol.20, No.3,2003.
    ①《妇女担任公职:上升趋势》,《男女平等在不平等的世界里争取公正》,第158页。
    ①中国妇女研究会:《政坛上挪威妇女性别平等与赋权》,2002年2月。
    ①转引自珍妮特·希伯雷·海登等:《妇女心理学》,第212页。
    ①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叶文振:《女性学导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