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缺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构成女性网站(以女性为受众群体的网站)的主要话语形态的网站进行分析,分别以“新浪伊人风采”和“中国妇女网”女性网站为对象,分析以女性为受众群体的网站的话语形态下,女性的性别呈现状态是如何的?在这种性别呈现中女性是何种方式而存在?分析女性的存在方式与话语所表达的女性主体,揭示这种话语所建构的虚伪的“主体性”,从而提出建构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话语机制的设想。
     本文通过对这两类女性网站文本的分析,提出了两种性别呈现状态:女性是作为“第二性”的存在、作为政治权威下的发言人与弱者的存在,在对这两种性别呈现的解析中,使用了“在场”与“缺席”这一对概念来说明女性在“女性网站”中的大量“在场”:女性以各种客体的形态“在场”但作为具有女性意识的主体却是“缺席”的。而这种“在场”的话语建构的是男权话语对女性的种种欲望和苛求。“女性意识”在女性的“在场”中“缺席”了,“女性意识”在这种矛盾状态中被遮蔽掉了,女性话语的表达陷入了困境;这里的话语形态只是一种男权文化所表达的消费的话语、规训的话语,而建构出来的一种虚伪的女性主体,女性话语则彻底陷入了一种失语症中。
     本文对这种失语症背后隐藏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结合网络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在网络上构建独立、解放的女性话语的设想。
Aiming at the websites of http://eladies.sina.com.cn/ and (http://www.women.org.cn/), the thesis analyzes websites that composing the main discourse form of Female Website, the issues of gender existence and its existence mode in the discourse form of those websites focusing on female audience. By analyzing the existence mode and the main body of female expressed by the discourse, the thesis is discovering the fictitious "main body" constructed by the discourse and raising the assump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mechanism of consciousness within female main body.
     Through analysis of that two Female Websites, the thesis raises two forms of gender appearance, in which female is existing as the Secondary Gender, the spokeswoman and the weak under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Into the analysis we utilize the pair of concepts of "existence" and "absence" to illuminate the mass existence of female at Female Website, the object's existence and the consciousness's absence. On this occasion,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s absent when it is existent, and is shaded in the contradiction. The expression of female is getting into discourse predicament and the form of discourse is only consumed and ruled by the culture of androcentrism. Consequently a fictitious female main body is constructed, yet the female discourse is lost into alogia.
     By analyzing the social reality hidden behind the alogia and linking with the new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he thesis is seeking new approaches to construct an independent and liberated female discourse.
引文
[1]李婷玉:“超越与媚俗:女性网站的尴尬”,《当代青年研究》2003.2
    [1](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91页
    [2]同上,第192页
    [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19页
    [2]禹建湘:《徘徊在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九州出版社,第228页
    [1](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91页
    [2]刘胜枝:“社会转型与女性杂志的变迁-对中国当代女性杂志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91页
    [1]李鹏程:《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第234页
    [2](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第133页
    [3]王宇:“本土话语资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河北学刊》,2003.9
    [4]王金礼:“女性意识缺乏是女性期刊的致命伤”,《编辑之友》,2003.6
    [1](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91页
    [1]乔以钢:“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1.11
    [1]汪民安:《福柯的界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9页
    [1]沈奕裴:《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世纪出版集团,第160页
    [1]程党根:“在欲望与权力之间德勒兹与福柯思想互动探析”,高宣扬主编《法兰西思想评论》,第303页
    [1]李婷玉:“超越与媚俗:女性网站的尴尬”,《当代青年研究》2003.2
    [1]王波:“颠覆与重构之间-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的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00页
    [2]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3页
    [3]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15页
    [4](英)格里梅勒.格丽尔:《被阉割的女性》,杨正润、江宁康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5页
    [5]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01页
    [1]CNET科技资讯网CNET News.com.cn
    [1]陈佳:“博客网:拓展女性话语空间”,《中国妇女报》,2004.4.27
    1.(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李德刚、何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英)格里梅勒·格丽尔:《被阉割的女性》,杨正润、江宁康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美)斯蒂芬·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英)安德森·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崔保国、金兼斌、童菲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7.(美)朱莉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徐俊、 尚文鹏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四月第1版
    9.(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林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版
    10.(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版
    11.(英)玛丽亚姆·弗雷泽:《波伏娃与双性气质》,崔树义译,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1版
    1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 杨远婴 译,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1999年第1版
    14.王政、杜芳琴 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 1998年第1版
    15.黄育馥、刘霓:《e时代的女性-中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6.禹建湘:《徘徊在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17.宋素凤:《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18.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19.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1.李小江:《女人读书-女性/性别研究代表作导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2.沈奕裴:《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第1版
    23.荒林:《中国女性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王金玲、赵捷主编:《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下),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5月第1版
    26.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4月第1版
    1.卜卫:“中国大陆媒介与性别/妇女研究回顾与分析(1995-2005)”,《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4
    2.王波:“颠覆与重构之间-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的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3.单小红:“中国女性媒介产生及发展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2
    4.张映雪:“网站频道内容设置对女性受众的影响初探”,《新闻知识》2006.11
    5.曹俊:“批判性视野-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评述”,《新闻大学》2005.12
    6.李伟娜:“中国女性在网络传播中的三重缺席”,《青年记者》2005.3
    7.李敏:“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2
    8.陈佳:“博客网:拓展女性话语空间”,《中国妇女报》,2004.4
    9.旬洁:“女性一间自己的屋子-以社会性别理论考察网站中的女性频道”,《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
    10.杨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11.李婷玉:“超越与媚俗:女性网站的尴尬”,《当代青年研究》2003.2
    12.林宇玲:“解读全球资讯网上的台湾女性网站:由网站话语表现看性别与科技之关系”,《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下)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5月1版
    13.马秋枫:“传播中女性话语的文化阐释”,《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下)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5月第1版
    14.卜卫:“社会性别视角中的传播新技术与女性”,《妇女研究论丛》2002.3
    15.陈阳:“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边缘”课题:女性与传播”,《人文杂志》2001.1
    16.陈阳:“性别与传播”,《国际新闻界》2001.1
    17.陈阳:“谈网络中的性别歧视”,《妇女研究论丛》2000.4
    18.姜红:“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3
    19.夏可君,刘文谨:“语言学转向为传播学研究中社会性别问题探讨所提供的理论视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3
    20.英健:“性别与媒介:在表象的背后”,蔡一平译,《国外妇女研究》1998.3
    21.李小江:“我们用什么话语思考女人-兼论谁制造话语并赋予它内涵”,《浙江学刊》1997.4
    22.卜卫:“妇女媒介需要女性意识”,《妇女研究论丛》1996.2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www.cnnic.net.cn,2006年
    2.CNET科技资讯网 CNET News.tom.cn
    3.新浪伊人风采http://eladies.sina.com.cn
    4.中国妇女网 www.women.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