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文本和历史记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作为科尔沁地区标志性文化事象,是代表这一地区叙事民歌传统最高艺术成就的典范之作。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嘎达梅林》诞生于科尔沁草原,长期以来在民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布,自上个世纪进入文人视域,逐渐以口承、书写两种方式传递。民歌在两种流布方式的合力作用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叙事权力话语移转和变迁的影响下,从一个地方口承叙事传统,一跃成为代表民族集体气节的经典作品,其中民歌经典化过程本身和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探索与研究。为此,笔者依据实地的田野调查、文本分析和文献梳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嘎达梅林》文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学术思考。与此同时,从口述史理论和历史记忆研究理论的角度,对民歌体现的历史记忆内容的特点、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认为民歌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其经典化的内部动因。2007年和2008年《嘎达梅林》分别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家和地方力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今天,我们这种基于民歌本身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对于地方民间文化抢救工作,终将会带来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全文由导论、正文五章、结语和附录等四个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简要交代了论文的问题意识、选题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术语等问题。
     第一章主要回顾了嘎达梅林相关研究情况和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学术史内容。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嘎达梅林故乡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沿革及嘎达梅林起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民歌产生的社会人文环境等。
     第三章主要反思和探讨了《嘎达梅林》文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章我们对《嘎达梅林》以往在搜集整理工作者主观意识主导下,经“文本格式化”形成的“汇编本”的根源、特点和弊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此同时,立足口头传统和民族志研究立场,,将《嘎达梅林》的文本界定在以“表演为中心”的文本概念之中,并提出了《嘎达梅林》科学资料本的理论框架问题。
     第四章,我们将《嘎达梅林》纳入到口述史和历史记忆研究理论的框架,探讨了其所承载和传递的历史记忆内容。在分析《嘎达梅林》历史记忆问题时,与官方文献史料、民间口碑史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对照,并论及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第五章我们从历史记忆研究理论的角度,对民歌《嘎达梅林》经典化的内部动因问题进行了探讨。《嘎达梅林》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是民歌本身的叙事动力。而这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国家叙事权力话语的移转和变迁的影响下,逐步向其他艺术体裁作品拓展,成为民歌经典化的内部动因。
     结语部分我们主要对上文中所分析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一首民歌从地方口承叙事传统,逐步影响书面文学创作,进而迈向经典化的历程中,民歌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记忆是民歌不断被传承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内在动因。
As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Khorchin, Gada Meiren is the highest artistic value of narrative song in this area. Gada Meiren was born in the grassland of Khorchin at the 1930's,and the story about him been transmitted orally. Till the end of 1940's, the song had gradually spread with oral and written forms because of literati's participation.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oral and written for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hifting and changing of the state's narrative rights in different time, the song gradually becomes the ethical spirit's symbols. We should study on its canoniz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how it to come to classic. Based on field -work, text analysis, the document's work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 have some academic review on the problems of Gada Meiren's textualizing. We will als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historical memory contents of folk song. Gada Meiren was elected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2007 and 2008. The study which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nts of itself,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rescuing the folk culture.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an introduction,5 chapters, the conclusion and appendix.
     I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we describes the questioning consciousness, present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urpos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source of material etc.
     Chapter 1 is the overview on the event and the story of Gada Meiren.
     Chapter 2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Khorchin, the background of Gada Meiren uprising and Gada Meiren's social humanities environment.
     Chapter 3 is about the problems of Gada Meiren's textualiz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mainly formed Gada Meiren's compiled text based on formatting process. Standing on study of the oral tradition and ethnography, we will define Gada Meiren as "performance-centered" text. We also presen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Gada Meiren's scientific text.
     Chapter 4 discusses Gada Meiren's historical memory comparing with the document and oral materials.
     Chapter 5 is about the internal motives of Gada Meiren's canonization. We think that narrative motive is the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y, the interior motive is its gradually extending to other genres.
     The final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e narrative song, an oral narrative form, becomes to influence the literacy creation, until to be canonizationed, the most important dynamics i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y of itself.
引文
[1]确吉卡瓦记录.三十行文本《嘎达梅林》(手抄本,记录时间大约在1945年-1946年之间).
    [2]都来记录.《嘎达梅林之歌》(手抄本,记录时间大约在1947年-1948年之间).
    [3]陈清漳、鹏飞、孟和巴特、达木林、军力、美丽其格、松来扎木苏、赛西雅拉图合译.《嘎达梅林》.《人民文学》,1950年1卷第3期.
    [4]《嘎达梅林》.见安波、许直合编,《内蒙古东部区民歌选》.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
    [5]齐木德道尔吉搜集整理.《嘎达梅林之歌》(手抄本),1958年.
    [6]玛格斯日扎布、乌云巴图整理.《嘎达梅林》(手抄本),1959年.
    [7]《嘎达梅林》.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内蒙古歌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8]《嘎达梅林》.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编,《内蒙古民歌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
    [9]包玉林整理.《嘎达梅林之歌》.《内蒙古文艺》,1978年第3期.
    [10]芒·牧林、赛喜雅拉图搜集整理.《嘎达梅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
    [11]陈清漳、赛西、芒·牧林整理.《嘎达梅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12]道尼日布扎木苏等整理.《嘎达梅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
    [13]《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呦》.见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蒙古语文编辑室编,《蒙古族近代诗歌选》.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79年.
    [14]《嘎达梅林》.见仁钦道尔基、道尼日布扎木苏、丁守璞编,《蒙古民歌一千首》(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15]《嘎达梅林之歌》.见兴安编,《蒙古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16]《嘎达梅林》.见色道尔吉、梁一孺、赵永铣编译评注,《蒙古族历代文学作品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17]《嘎达梅林》.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8]《嘎达梅林》.见扎木苏整理编辑,《叙事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19]胡尔奇道尔吉演唱.《嘎达梅林》.原哲里木盟广播电台录制和播放,1982年.
    [20]查干巴拉演唱.《嘎达梅林》.原哲里木盟广播电台录制和播放,1983年.
    [21]《嘎达梅林》.见乌力吉昌、白·色音巴雅尔搜集、整理、编辑,《民歌——民间歌手查干巴拉演唱集》(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22]《嘎达梅林》.见斯琴高娃、乌力更、乌力吉昌等搜集整理,《科尔沁民歌》(一).海拉
    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7年.
    [23]芒·牧林整理.《嘎达梅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24]《嘎达梅林》.见诺敏编译.《蒙古族民歌选》.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
    [25]《嘎达梅林》.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内蒙古分卷编委会编、道尼日布扎木苏等整理,《蒙 古族民歌集成》(一).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1年.
    [26]《嘎达梅林》.见诺敏编译,《科左中旗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27]《嘎达梅林》.见乌力吉昌、迪中加卜、海红汇编,《蒙古族叙事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嘎达梅林》.见诺敏编译,《科尔沁叙事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嘎达梅林》.见布仁巴雅尔主编,《科尔沁叙事民歌》.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29]《嘎达梅林》.见乌恩宝音主编.《蒙古族民歌》(上册).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
    [30]孟·伊旦扎布演唱.《民歌(老嘎达)》(CD).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录制,2008年.
    [1]李悦之. 《嘎达梅林》(歌剧). 《剧本》,1955年第7期.
    [2]李仲鸣编剧.《嘎达梅林》(京剧).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京剧团,1958年.
    [3]孟和博彦.《嘎达梅林》(电影文学剧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年.
    [4]黄日照改编.《嘎达梅林主题变奏》.北京:音乐出版社,1961年.
    [5]马友道曲.《嘎达梅林主题幻想曲》(长号独奏曲普).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6]辛户光曲.《嘎达梅林交响诗》(管弦乐总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
    [7]田宏图.《嘎达梅林》(木刻连环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9年.
    [8]瑟·清格勒.《嘎达梅林》(歌剧).《哲里木文艺》,1979年第2期.
    [9]王强曲.《嘎达梅林》(大提琴协奏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10]钟志诚改编,许勇、顾莲塘、赵奇著.《嘎达梅林》(连环画).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
    [11]扎拉嘎胡.《嘎达梅林传奇》(长篇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2]奥德巴拉导演.《嘎达梅林》(六集电视连续剧),1989年.
    [13]额纳日勒图.《嘎达梅林》(长篇小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14]道尼日布扎木苏编著.《嘎达梅林》(说唱故事·上册).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
    [15]美丽其格.《美丽其格歌曲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16]扎拉嘎胡.《嘎达梅林传奇》(岱钦、布和特木尔译)(长篇小说).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
    [17]姜兆文、苏达那木.《牡丹夫人》(图雅、乌力吉图、白秀英等译)(长篇小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冯小宁导演.《嘎达梅林》(电影).2002年8月25日发行.
    [19]苏赫巴鲁.《嘎达梅林》(叙事长诗).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4年.
    [20]策·布和德力格尔.《米丹夫人》(长篇小说).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白音乌力吉.《嘎达梅林》.《哲里木报》(蒙文),1988年3月17日.
    [2]包青胜.《我市惊现民族英雄嘎达梅林手迹》.《内蒙古日报》(蒙文),2007年7月6日.
    [3]宝音陶克陶胡.《涉及到嘎达梅林传记中的某些疑点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98年秋季刊.
    [4]博尔济吉特·温都尔涅夫.《达尔罕王生平事略》.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内部资料,第34页.
    [5]波·特古斯、王坤.《嘎达梅林起义事件》.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6][日]柏原孝久、滨田纯一.《蒙古地志》(布林译).内部资料.
    [7]布仁巴雅尔编.《科尔沁名人》.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8]陈操.《达尔罕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9]陈操.《嘎达梅林身后八十年》(未刊稿).
    [10]德吉德.《达尔罕文史》.保康镇:政协科左中旗文史委员会,2008年.
    [11]德吉德.《我收集到的一幅嘎达梅林照片》.《哲里木报》(蒙文),1992年8月16日.
    [12]德力格尔主编.《哲里木史话》.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年.
    [13]额尔德木图、孟和.《科尔沁文化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胡日查、长命.《科尔沁蒙古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15]《科尔沁左翼中旗志》编纂委员会编.《科尔沁左翼中旗志》.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
    [16]科左中旗档案馆.《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和嘎达梅林历史调查材料》.1960年7月7日.
    [17]科左中旗文化研究室、电视台.《科左中旗、民歌的海洋科左中旗申报全区第四批民族艺术之乡资料片》(VCD).
    [18]科左中旗文化研究室,电视台.《历史遗韵、岁月长歌——科左中旗蒙古族拉弦乐器四胡》(VCD).
    [19]李春利.《中国电影制造在海外受瞩目》.《光明日报》,2005年8月21日.
    [20]李景堂.《达尔罕王世家》.见哲盟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一辑).内部发行.1985年3月.
    [21]李守信.《我是如何从马贼变为汉奸的》.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六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22]李守信.《我是怎样镇压嘎达梅林起义部队的》.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23]刘忱、桑杰、根德.《嘎达梅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
    [24]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25]罗利、斯日古楞.《左中旅游业发展脉络清晰》.《通辽日报》,2007年8月13日.
    [26]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7]孟梅花.《解救嘎达梅林的故事》.《哲里木报》(蒙文),1994年4月10日.
    [28]孟梅花.《我的奶奶——嘎达梅林夫人牡丹的晚年生活》.《哲里木报》(蒙文),1990年4月11日.
    [29]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索艺乐》198期(2008年11.26)、199期(2008年12.3).
    [30]内蒙2师范学院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室编.《论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征求意见稿).见《蒙古历史语言文学资料汇编3》(汉文版),1979年7月.
    [31]内蒙古通辽市政协文史委、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编.《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辑录》.内部发行,2005年.
    [32]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内蒙古大事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33]坡·熬奇等.《追忆嘎达梅林》.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34]邵清隆.《清代哲盟历史片断》.见《哲里木史话》.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年.
    [35]斯仍格.《嘎达梅林越狱的经过》.见刘忱、桑杰、根德.《嘎达梅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
    [36]特·额尔敦巴根.《嘎达梅林起义的起因之我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6年第1期.
    [37]王士仁.《哲盟实剂》.通辽:哲里木盟文化处,1987年.
    [38]乌丹古鲁格编.《蒙古族近代名人录》.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
    [39]乌日斯嘎拉.《新发现的一篇哈丰阿的文献》.《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9年第3期.
    [40]义都合西格.《论嘎达梅林起义》.《蒙古语言文学历史》,1960年第7期.
    [41]义都合西格、额尔德木图、吴津整理.《嘎达梅林的事迹》.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
    [42]咏梅.《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后继有人》,《内蒙古日报》(汉文),2007年12月18日。
    [43]张国庆.《英雄“嘎达梅林”向梦想挺进》.《检察风云》,2005年2期.
    [44]张连勋.《嘎达梅林年谱》.《哲里木报》(汉文),1992年12月14日.
    [45]张连勋.《嘎达梅林遗址访古》.《哲里木报》(汉文),1989年12月2日.
    [46]张穆.《蒙古游牧记》(那木云、班斯拉齐译)(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47]哲里木盟志编纂委员会.《哲里木盟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
    [1][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安·格雷.《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许梦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敖奇主编.《蒙古民间文学导论》.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
    [4]巴·布林贝赫.《蒙古诗歌美学论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5]巴·苏和.《蒙古文学发展史引论》.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
    [6]巴·苏和、宝音陶克套主编.《蒙古文学发展概要》.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
    [7]巴·苏和、呼日勒沙.宝音陶克套、赛音额尔敦审定.《科尔沁文学概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
    [8]包金刚.《说书艺人与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叙事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9][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谭方明、渠东、张旅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1]宝音和西格、特古斯巴雅尔编著.《蒙古民间文学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
    [1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娜仁格日勒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美]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李扬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
    [15]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当代上海研究所编.《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来自海峡两岸的探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匈]格雷戈里·纳吉.《荷马诸问题》(巴莫曲布嫫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哈日夫.《蒙古文学叙事学》.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
    [21]呼日勒沙、斯日古冷编.《科尔沁民歌人物传说与传略》.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
    [22]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3][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4]林色.《蒙古族现代文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25]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26]罗卜桑悫丹著、哈·丹碧扎拉桑批注.《蒙古风俗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27]孟根.《叙事民歌与蒙古歌剧》.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28][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9]纳·赛西雅拉图主编.《蒙古文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30]那顺巴雅尔.《蒙古文学叙事模式及其文化蕴涵》.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31][蒙古]普·霍尔罗.《蒙古民歌歌词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
    [32]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3]乞牙惕·沙·贺喜歌芒来.《蒙古族曲艺新探索》.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34]斯钦巴图.《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35]叁布拉诺日布主编.《科尔沁曲艺》.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36]苏尤格主编.《蒙古族文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
    [37]塔亚采录、注释.《歌手冉皮勒的<江格尔>——新疆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千叶大学欧亚学会特刊第一号》,1999年.
    [38][美]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39]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王俊义、丁东主编.《口述历史》(第四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2]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43]乌·苏古尔编著.《蒙古族现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年.
    [44][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5]小长谷有纪、萨仁格日勒、儿玉香菜子主编.《额济纳母亲们的口述史》,《绿洲地域研究会报增刊》,2008年.
    [46]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沈阳:辽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47]许钰.《口承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8]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9]张六斤、布仁巴雅尔.《科尔沁名人》.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50]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民间文学参考资料》(第一、二辑),1980年.
    [5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52]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阿拉坦宝力高、胡桂玲.《谈历史长篇小说<米丹夫人>的真实性》.《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8年第3期.
    [2]阿拉坦格日勒.《(嘎达梅林之歌>比兴手法论析》.《中国蒙古学》,2007年第4期.
    [3]熬奇.《论民歌<嘎达梅林>开头和结尾》.《内蒙古日报》,1980年5月24日.
    [4]白图雅.《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的人民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夏季刊.
    [5]白玉荣.《科尔沁悲剧性民歌》.《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2000年秋季刊.
    [6]宝力高.《简论叙事诗<嘎达梅林>》.《启明星》,1980年第2期.
    [7]包明德.《(嘎达梅林传奇>的艺术超越性》.《金钥匙》,1988年第2期.
    [8]宝音和西格.《关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蒙古语言文学》,1982年第2期.
    [9]碧德丽艳上都.《也谈东蒙民歌》.《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4年第1期.
    [10]策布日哈斯.《民歌(嘎达梅林)中牡丹形象的传统性与超越性》.《蒙古语言文学》,1999年第1期.
    [11]策·丹丁苏荣.《口头叙说》.《智慧的钥匙》,1982年第4期.
    [12]代兴安.《嘎达梅林之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年.
    [13]代兴安.《论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变异本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8年第3期.
    [14]德·塔亚.《一部历史的几种传说》.《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8
    第1期.
    [15]关双宝、高友晗.《民歌<嘎达梅林)创作经过》.《蒙古语文》,2008年第10期.
    [16]哈·呼鲁格.《论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芒·牧林翻译).《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0年第2期.
    [17]哈日夫.《民歌嘎达梅林的编唱者小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5年第3期。
    [18]马国林.《论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经典化》:[硕士学位论文].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08年.
    [19]满都呼.《口述史初探》.《中国蒙古学》,2008年第3期.
    [20]满都呼.《口头文化初探——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研究》.《蒙古语文》,2008年第8期.
    [21]满都呼.《口语-口承文化的源头——口承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9年第2期.
    [22]芒·牧林.《嘎达梅林历史事件和叙事歌》.《金钥匙》,1985年第3期.
    [23]孟和吉雅.《蒙古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的一点建议》.《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3年第1期.
    [24]灵西.《关于抗垦内容的科尔沁民歌及其社会历史根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5]那仁满都拉.《叙事民歌的静态动态性质》.《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7年春季刊.
    [26]诺日吉玛.《关于<嘎达梅林之歌>的方言特征》.《内蒙古大学校报》(蒙文),1983年6月1日.
    [27]契日迈夫.《蒙古族叙事诗的发展与土地问题》.《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5年第3期.
    [28]仁钦道尔吉.《关于东部蒙古族叙事民歌》.《蒙古学》,1990年第2期.
    [29]仁钦道尔吉、尼玛.《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关于民歌(嘎达梅林)的评论》.《哲里木文艺》,1978年第4期.
    [30]萨日娜.《论牡丹形象》.《内蒙古大学报》(蒙文),1983年10月5日.
    [31]色·敖特根巴雅尔.《历史书写与英雄形象》.《金钥匙》,2003年第2期.
    [32]色·敖特根巴雅尔.《叙事民歌历史价值》.《蒙古语言文学》,1986年第3期.
    [33]斯琴托雅.《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年.
    [34]苏·道尔吉.《注重从蒙古历史传说与民歌中学习历史》.《语言与翻译》,1989年第4期.
    [35]唐吉斯.《论(嘎达梅林)的艺术成就》.《内蒙古日报》(蒙文),1980年2月23日.
    [36]陶格陶.《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传播形式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37]特·额尔敦巴根.《论民歌<嘎达梅林)中的张作霖形象》.《蒙古语言文学》(蒙文版),1995年第4期.
    [38]特·额尔敦巴根.《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中关系到牡丹的两件事》.《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94年冬季刊.
    [39]特木尔巴根.《试论民歌<嘎达梅林)的人民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1年第2期.
    [40]乌日罕.《民间文学中一个闪耀的艺术形象》.《都兰萨日摆》,1985年第1期.
    [41]乌日尼勒.《民歌<嘎达梅林)中牡丹形象的分析》.《内蒙古大学校报》(蒙文),1983年6月13日.
    [42]乌日斯嘎拉.《与嘎达梅林生平事迹有关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3]乌·苏古拉.《历史的丰碑——介绍(嘎达梅林)各类版本》.《启明星》,1981年第3期.
    [1]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下)——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迻录”为例》.《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
    [2]巴莫曲布嫫.《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巴莫曲布嫫、朝戈金.《民族志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
    [4]曹幸穗.《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中国科技史料》,2002年第4期.
    [5]陈清漳.《关于<嘎达梅林>》.《草原》,1950年第1期.
    [6]陈献光.《口述史二题:记忆与诠释》.《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7]陈颖.《科尔沁蒙古族长篇叙事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日本]大中五江.《连环画(嘎达梅林)读后》(刘荣夫译).《美苑》,1983年第2期.
    [9]代洪亮.《民间记忆的重塑:清代山东的驱蝗神信仰》.《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0]代洪亮.《社会记忆的空间——以清代山东碧霞元君信仰为中心》.《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1]定宜庄.《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2]范志国.《嘎达梅林交响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3]范志国.《(嘎达梅林)交响诗中的民歌主题运用方式探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4]高荷红.《满族说部传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15]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6]黄海昌.《来自内蒙草原的颂歌——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作品分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7]黄伟平.《民族交响诗(嘎达梅林)》.《儿童音乐》,2002年第8期.
    [18]黄毅.《话语权力和文学经典的产生》:[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5年
    [19]侯轶男.《从<嘎达梅林)不同版本看艺术的可塑性》.《大舞台》,2007年第5期.
    [20]侯文宜、卫才华.《民间传说遗存:地方性知识与民间记忆——晋东南米山小地域文化遗存考论之三》.《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1]户华为.《虚构与真实——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史“知识考古”》.《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2]霍福.《“南京竹子巷”与青海汉族移民——民族学视野下民间传说故事的记忆和流变》.《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3][英国]杰克·古迪.《口头传统中的记忆》(户晓辉译).《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24]康世进.《歌剧情节的第一次咏叹——<嘎达梅林>创作杂谈》.《当代戏剧》,2001年第6期.
    [25]李朝.《文化的多重色彩:撒拉族历史与传说的叙事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6]李赐.《春风吹又生——对<嘎达梅林>批判的批判》.《草原》,1979年第4期.
    [27]李赐.《读书札记二则》.《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2年第1期.
    [28]李建宗.《口头文本的意义:民族想象、族群记忆与民俗‘书写’——以裕固族民间故事 为研究个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1期.
    [29]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4期.
    [30]李月.《文学经典的命运》:[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1]梁音.《社会记忆的文化资本化——以洛带客家社会记忆资源的旅游开发为例》.《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2]刘超.《冯小宁电影中的生态意识初探》.《电影文学》,2006年第10期.
    [33]刘登翰.《追索中国海外移民的民间记忆——关于“过番歌”的研究》.《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4]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5]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6]刘晓春.《民族——国家与民间记忆》.《文艺争鸣》,2001年第1期.
    [37]刘彦.《山陕后稷神话的民间记忆与文化重构》.《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38]罗朝晖.《集体记忆与历史重构——评<山西抗战口述史>》.《历史教学》,2006年第12期.
    [39]麻三山.《历史记忆、文化展示与民族认同——湘西苗族鼓舞象征意义与功能分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0]马成俊.《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41][美国]马克·本德尔.《略论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翻译》(吴姗译、巴莫曲布嫫审校).《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2][美国]马克·本德尔.《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
    [43]孟慧英.《民族主义思想浅说》.《思想战线》,2005年第1期.
    [44]纳日碧力戈.《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5]庞玉洁.《从往事的简单再现到大众历史意识的重建——西方口述史学方法述评》.《世界历史》,1998年第6期.
    [46]彭永庆.《民族历史记忆的价值重构——以湘西苗族边墙为个案的分析》,《吉首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7]彭兆荣.《瑶汉盘瓠神话——仪式叙事中的“历史记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8]彭兆荣、朱志燕.《族群的社会记忆》.《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49]平锋.《族群记忆、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壮族歌咏文化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0]秋喜.《蒙古英雄史诗的口头叙事传统——金巴扎木苏<圣主格斯尔可汗>程式分析》: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1]屈正平.《简论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5年第1期.
    [52]荣维木.《口碑史料与口述历史》.《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53]苏载.《<嘎达梅林>交响诗浅折》.《黄河之声》,1994年第2期.
    [54]孙庆忠.《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5]田霖.《二十世纪末张爱玲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6]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7]童业富.《历史的另类书写——1980年以来中国电影的新历史主义解读》:[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8][美国]托马斯·杜波依斯.《民族志诗学》(朝戈金译).《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 刊.
    [59]万建中.《传说建构与村落记忆》.《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0]万建中.《寻求民间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61]汪芳华.《诗·史·思——解读<嘎达梅林>》.《当代电影》,2003年第5期.
    [62]汪孔德.《基于社会记忆理论下的档案与历史关系》.《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63]王海玲,莫琪.《浅析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64]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65]王明珂.《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范式化情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66]王铭铭.《口述史·口承传统·人生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7]王杉圣.《浅谈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新疆地方志》,2007年第3期.
    [68]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69]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70]乌兰其其格.《近现代科尔沁标志性文化——长篇叙事民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71]卫才华.《地方性知识与民间记忆——兼论山西高平旅游文化开发》.《中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72]魏国迎.《文本“经典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建构》:[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73]闻伍.《历史之音——口述史学的叙述性质片论》.《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74]谢明清.《关于<嘎达梅林传奇>的通信》.《民族文学》,1987年第7期.
    [75]熊黎明.《<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76]熊月之.《口述史的价值》.《史林》,2000年第3期.
    [77]许斌、胡鸿保.《对口述传统的纵横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78]许勇.《我们想让读者看到些什么——连环画<嘎达梅林>创作杂谈》.《美苑》,1982年第3期.
    [79]杨丹妮.《口传-仪式叙事中的民间历史记忆——以广西和里三王宫庙会为个案》.《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0]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81]杨祥银.《试论口述史学的功用和困难》.《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82]杨祥银.《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介绍几本英文口述史学读本》.《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83]杨雁斌.《重现与印历史的历史学——口述历史学的客观性质管窥》.《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84]杨雁斌.《口述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一瞥》.《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85]杨雁斌.《面向大众的历史学——口述史学的社会含义辨析》.《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86]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下)》.《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3期.
    [87]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88][英国]约翰·托什.《口述的历史》.《史学理论》,1987年第4期.
    [89]臧克家.《(嘎达梅林)和<阿那尔汉的歌声)》.《新建设》,1950年第2期.
    [90]张广智.《“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
    [91]章钧.《老枝新花——<嘎达梅林传奇)片议》.《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
    [92]张双志、于洪.《口述史在民族史研究中的功用及相关问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93]张蜀津.《“十七年电影”民国叙述记忆想象“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94]张文桂.《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中的蒙古谚语》.《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1年第2期.
    [95]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96]郑威.《社会记忆:民族文学作为族群叙事文本——以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的族群认同功能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97]郑引、刘正伟.《口述史:在“活着”的历史中探寻价值》.《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4期.
    [98]仲林.《民族志视野中的叙事表演与口头传统——对<阿诗玛>三类文本的解读与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99]钟少华.《中国口述史学漫谈》.《学术研究》,1997年第5期.
    [100]周春.《口头传统的现代命运——民俗主义视角下的刘三姐传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101]周新国.《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口述史学——关于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的若干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02]朱志敏.《现代口述史的产生及相关几个概念的辨析》.《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2期.
    [103]庄和灏.《记忆建构历史的学术思考——第五届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综述》.《欧洲研究》,2008年第6期.
    1塔亚采录、注释.《歌手冉皮勒的<江格尔)——新疆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千叶大学欧亚学会特刊第一号》,1999年.
    2斯钦巴图.《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3斯琴托雅.《叙事民歌口头叙事研究》:[博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音的短歌为曲艺,“道吾莱”与我们现在的叙事民歌较为接近。——详情参见孟根.《叙事民歌与蒙古歌剧》.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1罗卜桑悫丹《蒙古风俗鉴》中古今歌曲部分将此类带有故事情节的民歌指称为曲艺(dagulal)。书中例举到的《瑟王之歌》、《南斯勒之歌》、《扎那玛之歌》和《纲莱玛之歌》与我们这里所说的叙事民歌较为接近。
    2这种说法并不多见,我们只在宝力高《简论故事诗<嘎达梅林)》一文中看到此类说法,作者称此类故事完整的、篇幅较长的长诗为故事诗。
    3转引自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4[美]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2页.
    5王景高.《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档案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3页.
    6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第5-6页.
    1张广智.《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第106页.
    2曹幸穗.《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中国科技史料》,2002年第4期:第337--338页.
    31948年,一位由新闻界转行的历史学者艾伦·内文斯(Allen Nevins)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口述历史档案馆。早先十年,在他的《历史入门》(The Gate to History)这本书里,就曾建议重振美国历史研究,进行“有系统地从还活着的美国风云人物口中和文件上,套取他们最近60年来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全部记录。”他因而创立了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室。——[美]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大家来做口述历史》(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6页.
    4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早在1925年提出了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认为记忆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的记忆,并指出,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而非一个既定的概念。因此,在一个社会中有多少个群体和机构,就会有多少不同的集体记忆,而且这些记忆通常都是由其各自的成员经历很长的时间才得以建构起来。
    1平锋.《族群记忆、文化认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壮族歌咏文化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第11页.
    2详情参见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祁进玉.《群体身份与多元认同——基于三个土族社区的人类学对比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页.
    4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第17页.
    5李月.《文学经典的命运》:[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第6-8页.
    6魏国迎.《文本“经典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建构》:[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第6页.
    1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71页.
    1义都合西格、额尔德木图、吴津整理.《嘎达梅林的事迹》.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
    2科左中旗档案馆.《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和嘎达梅林历史调查材料》.1960年7月7日.
    3波·特古斯、王坤.《嘎达梅林起义轶事》.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1德吉德.《民族英雄嘎达梅林》(附录).见乔子良、黄喜林主编.《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辑录》.通辽市:通辽市政协文史委、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内部发行.2005年.《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历史概况》一文是德吉德同志1960年6月受中共科左中旗旗委的委派,进行《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概况》和《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历史概况》调查编写工作,深入达尔罕王府和嘎达梅林的家乡,采访王公贵族及其子女,嘎达梅林的遗孀牡丹、管事以及嘎达梅林的亲属、炮手、厨师及其知情人事三十多人的口碑材料而写成。本文是在原有稿件的基础上1981年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志编撰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充实。
    2刘忱、桑杰、根德.《嘎达梅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
    3陈操.《达尔罕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呼日勒沙、斯日古冷编.《科尔沁民歌人物传说与传略》.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
    5刘忱、桑杰、根德.《嘎达梅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
    6张连勋.《嘎达梅林年谱》(1892年-1931年).《哲里木报》(汉文),1992年12月14日.
    7白音那木拉、高娃编辑.《名人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8乌丹古鲁格编.《蒙古族近代名人录》.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
    9张六斤、布仁巴雅尔.《科尔沁名人》.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10舍呤那木吉拉.《嘎达梅林纪念碑》.见内蒙古通辽市政协文史委、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编.《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辑要》.通辽市:通辽市政协文史委、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内部发行,2005年.
    1德吉德.《达尔罕文史》.政协科左中旗文史委员会主办,内部发行,总第37期.
    2刘忱、桑杰、根德.《嘎达梅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
    3同上
    4李守信.《我是怎样镇压嘎达梅林起义部队的》.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5同1.
    6孟泽民.《我叔嘎达梅林是达尔罕旗孟氏第四个军务梅林》.《通辽日报》,2003年5月17
    日.
    7海湖.《为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立纪念碑一事的回忆》、乔子良、黄喜林.《嘎达梅林故乡纪行》、马占奎.《嘎达梅林故乡采访录》.见内蒙古通辽市政协文史委、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编.《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辑》.2005年.
    8坡·熬奇等.《追忆嘎达梅林》.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1《蒙古》杂志一部分内容馆藏于日本国东洋文库和北京大学图书馆。1929年以《蒙古留平学生会创刊号》为名发行一期。其中1-5期责任编辑为扎来特那木海扎木苏(汉名陈封,出生于1904年,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第6期开始,博王旗德瓦敖斯尔(汉名富科, 出生于1908年,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接任责任编辑一职。总发行量尚不确定,有12期和8期的说法。其中4-7期以《蒙古》为名发行。其中第6期馆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之外,4、5、7期馆藏于日本国东洋文库。——见乌日斯嘎拉.《与嘎达梅林生平事迹有关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9年第2期:第82页.
    2义都合西格.《论嘎达梅林起义》.《蒙古语言文学历史》,1960年第7期.
    1代兴安.《嘎达梅林之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年.
    2哈·呼鲁格.《论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芒·牧林翻译).《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0年第2期.
    3内蒙古师范学院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室编.《论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征求意见稿).见《蒙古历史语言文学资料汇编3》(汉文版),1979年7月.后经芒·牧林翻译以《关于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蒙文)为标题发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0年第2期.
    4李赐.《读书札记二则》.《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2年第1期.
    5宝音陶克陶胡.《涉及到嘎达梅林传记中的某些疑点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98年秋季刊.
    1特·额尔敦巴根.《嘎达梅林起义的起因之我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6年第1期.
    2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娜仁格日勒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乌日斯嘎拉.《与嘎达梅林生平事迹有关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9年第2期.
    4乌日斯嘎拉.《新发现的一篇哈丰阿的文献》.《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9年第3期.
    1陈清漳.《关于(嘎达梅林)》.《草原》,1950年第1期.
    2臧克家.《(嘎达梅林》和<阿那尔汉的歌声》》.《新建设》,1950年第2期.
    1芒·牧林.《嘎达梅林历史事件和叙事歌》.《金钥匙》,1985年第3期.
    2乌·苏古拉.《历史的丰碑——介绍<嘎达梅林》各类版本》.《启明星》,1981年第3期.
    1唐吉斯.《关于(嘎达梅林)的艺术成就》.《内蒙古日报》(蒙文版),1980年5月24日.
    2乌日尼勒.《民歌<嘎达梅林)中牡丹形象的分析》.《内蒙古大学校报》(蒙文版),1983年6月13日.
    3萨日娜.《简论牡丹形象》.《内蒙古大学校报》(蒙文版),1983年10月5日.
    4乌日罕.《民间文学中一个闪耀的艺术形象》.《都兰萨日摆》,1985年第1期.
    5屈正平.《简论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5年第1期.
    6敖奇.《论民歌<嘎达梅林)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内蒙古日报》(蒙文版),1980年5月24日.
    7诺日吉玛.《关于<嘎达梅林之歌)的方言特征》.《内蒙古大学校报》(蒙文版),1983年6月1日.
    8张文桂.《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中的蒙古谚语》.《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1年第2期.
    1仁钦道尔吉、尼玛.《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关于民歌(嘎达梅林)的评论》.《哲里木文艺》,1978年第4期.
    2李赐.《春风吹又生——对<嘎达梅林)批判的批判》.《草原》,1979年第4期.
    3宝力高.《简论故事诗(嘎达梅林)》.《启明星》,1980年第2期.
    4特木尔巴根.《试论民歌(嘎达梅林)的人民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1年第2期.
    5白图雅.《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的人民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91年夏季刊.
    1特·额尔敦巴根.《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中关系到牡丹的两件事》.《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占文版),1994年冬季刊.
    2特·额尔敦巴根.《论民歌<嘎达梅林)中的张作霖形象》.《蒙古语言文学》,1995年第4期.
    3策布尔哈斯.《民歌<嘎达梅林)中牡丹形象的传统性与超越性》.《蒙古语言文学》,1999年第1期.
    4阿拉坦格日勒.《(嘎达梅林之歌》比兴手法论析》.《中国蒙古学》,2007年第4期.
    5代兴安.《论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变异本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8年第3期.
    6哈日夫.《民歌(嘎达梅林》的编唱者小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5年第3期.
    1关双宝、高友晗.《民歌<嘎达梅林)创作经过》.《蒙古语文》,2008年第10期.
    2林色.《蒙古族现代文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期.
    3苏尤格主编.《蒙古族文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
    4陶格陶.《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的传播形式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8年第3期.
    5马国林.《论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经典化》:[硕士学位论文].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08年.
    6代兴安.《嘎达梅林之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年
    1苏载.《(嘎达梅林》交响诗浅折》.《黄河之声》,1994年第2期.
    2范志国.《(嘎达梅林)交响诗中的民歌主题运用方式探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范志国.《嘎达梅林交响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4黄伟平.《民族交响诗<嘎达梅林)》.《儿童音乐》,2002年第8期.
    5黄海昌.《来自内蒙草原的颂歌——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作品分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侯轶男.《从(嘎达梅林》不同版本看艺术的可塑性》.《大舞台》,2007年第5期.
    1谢明清.《关于<嘎达梅林传奇)的通信》.《民族文学》,1987年第7期.
    2章钧.《老枝新花——<嘎达梅林传奇)片议》.《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
    3包明德.《<嘎达梅林传奇》的艺术超越性》.《金钥匙》,1988年第2期.
    4阿拉坦宝力高、胡桂玲.《谈历史长篇小说<米丹夫人)的真实性》.《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8年第3期.
    5刘超.《冯小宁电影中的生态意识初探》.《电影文学》,2006年第10期.
    6汪芳华.《诗·史·思——解读(嘎达梅林》》.《当代电影》,2003年第5期.
    7[日本]大中五江.《连环画(嘎达梅林》读后》(刘荣夫译).《美苑》,1983年第2期.
    8许勇.《我们想让读者看到些什么——连环画<嘎达梅林》创作杂谈》.《美苑》,1982年第3期.
    9康世进.《歌剧情节的第一次咏叹——<嘎达梅林)创作杂谈》.《当代戏剧》,2001年第6期.
    1宝音和西格.《关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蒙古语言文学》,1982年第2期.
    2孟和吉雅.《关于蒙古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的一点建议》.《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3年第1期.
    1敖其主编.《蒙古民间文学导论》.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
    1塔亚采录、注释.《歌手冉皮勒的(江格尔》——新疆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千叶大学欧亚学会特刊第一号》,1999年.
    2策·达木丁苏荣.《口头叙事》.《智慧的钥匙》,1982年第4期:第64页.
    1呼日勒沙、斯日古冷编.《科尔沁民歌人物传说与传略》.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
    2德·塔亚.《一部历史的几种传说》.《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8年第1期.
    1满都呼.《口述史初探》.《中国蒙古学》,2008年第3期.
    2满都呼.《口头文化初探——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研究》.《蒙古语文》,2008年第8期.
    3满都呼.《口语-口承文化的源头——口承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9年第2期.
    4小长谷有纪、萨仁格日勒、儿玉香菜子主编.《额济纳母亲们的口述史》.《绿洲地域研究会报增刊》,2008年
    1满都呼.《口述史初探》.《中国蒙古学》,2008年第3期:第66页.
    2小长谷有纪、萨仁格日勒、儿玉香菜子主编.《额济纳母亲们的口述史》.《绿洲地域研究会报增刊》,2008年.第2页.
    1邵清隆.《清代哲盟历史片断》.见《哲里木史话》.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
    1德吉德.《科尔沁左翼中旗的由来》.见《达尔罕文史》,第3页.
    2《科尔沁左翼中旗志》编纂委员会编.《科尔沁左翼中旗志》.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99页.
    3第一任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从公元1636年至1665年。他是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四子,是当朝太宗皇帝的驸马。顺治九年在评定讨伐腾机思的战功中,满珠习礼被晋封加“达尔罕”号。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满珠习礼在征讨喀尔喀部时立过显赫战功,加封和硕达尔罕巴图鲁亲王,并诏为“世袭罔替”,所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俗称达尔罕旗。-见德吉德.《达尔罕文史》.政协科左中旗文史委员会主办,内部发行,总第37期,2008年.第6页.
    1博尔济吉特·温都尔涅夫.《达尔罕王生平事略》.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内部资料,第34页.
    2邵清隆.《清代哲盟历史片断》.见《哲里木史话》,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年.第124页.
    3陈操.《达尔罕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6页.
    4德吉德.《达尔罕文史》.政协科左中旗文史委员会主办,总第37期,2008年.第7-8页.
    1哲里木盟志编纂委员会.《哲里木盟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20页.
    2科尔沁左翼中旗文化广播局.《科左中旗民族文化大旗建设纲要》,2007年.第1-2页.
    3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第197页.
    4乌力吉昌、迪申加卜、海红汇编.《蒙古族叙事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2页.
    1东部蒙古族地区将创作某首歌曲称为作歌(dag(?)(?)_d(?) gargax(?)) 。科尔沁叙事民歌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因此很多歌曲都有其主人翁、每一个主人翁都有其历史故事。
    2呼日勒沙、斯日古冷编.《科尔沁民歌人物传说与传略》.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3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第197页.
    4孟根.《叙事民歌与蒙古歌剧》.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1页.
    1科左中旗文化研究室、科左中旗电视台.《历史遗韵、岁月长歌——科左中旗蒙古族拉弦乐器四胡》(VCD).
    2同上.
    3陈操.《达尔罕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0-282页.
    4科左中旗文化研究室、科左中旗电视台.《科左中旗,民歌的海洋——科左中旗申报全区第四批民族艺术之乡资料片》(VCD).
    1陈操.《达尔罕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1页.
    2那顺巴雅尔.《蒙古文学叙事模式及其文化蕴涵》.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1页.
    3杨玉成在其博士论文《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中比较蟒古思因·乌力格尔、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等说唱艺术形式后认为科尔沁近代叙事民歌是新生写实型的艺术体裁。“科尔沁近代叙事民歌首先是一个地方性歌种,它以近代科尔沁这一特定的时空为叙事背景。比较而言,近代科尔沁叙事民歌篇幅大、人物角色多、故事情节复杂,而且所演唱的故事直接来源于民众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因而个性鲜明,充溢着生活气息;文体方式以叙事为主,兼以抒情,说、唱兼备。因此,与其说近代科尔沁叙事民歌是古代叙事民歌的延续或发展,毋宁说它是吸收了史诗、古代叙事民歌甚至好来宝、胡仁·乌力格尔、抒情民歌等的某些成份,并以独创性为基础的“新生”品类。”——见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第41页.
    1德吉德.《达尔罕文史》.政协科左中旗文史委员会主办,内部发行,总第37期,2008年.第52页.
    2陈操.《达尔罕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4页.
    3刘忱、桑杰、根德.《嘎达梅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9页.
    1刘忱、桑杰、根德.《嘎达梅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2此表参照陈操《达尔罕史话》第97-107页有关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年出荒情况的论述来完成。
    3旧时钱币单位,一般是一千个制钱叫一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13页.
    1陈操.《达尔罕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2见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娜仁格日勒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1呼鲁格.《论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征求意见稿).见内蒙古师范学院蒙古历史语言文学研究室编.《蒙古历史语言文字资料汇编》,内部发行,1979年7月.第2页.
    1德吉德.《达尔罕文史》.政协科左中旗文史委员会主办,内部发行,总第37期,第184页.
    2同上,第185页.
    3义都合西格、额尔德木图、吴津整理.《嘎达梅林的事迹》.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2页.
    4德吉德.《达尔罕文史》.政协科左中旗文史委员会主办,内部发行,总第37期,第185页.
    1芒·牧林整理.《嘎达梅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529页.
    1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4页.
    1芒·牧林整理.《嘎达梅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530页.
    2同上,第528页.
    3同上,第531页.
    4玛格斯日扎布、乌云巴图整理.《嘎达梅林》(附录).手抄本。芒·牧林先生收藏有此文本。
    1陈清漳、赛西、芒·牧林整理.《嘎达梅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175-176页.
    2这8个文本指的是双宝胡尔奇演唱的千余诗行的文本、著名胡尔奇帕杰的朋友扎鲁特旗农民扎拉根扎布演唱的千余诗行的文本、达尔罕旗一位民间歌手给《花的原野》杂志社投稿的八百余诗行的文本、内蒙古历史文学研究所提供的4份资料、陈清漳等8位同志]949年整 理发表的《嘎达梅林》的汉文整理稿一份等。其中以双宝胡尔奇和扎拉根扎布胡尔奇演唱的文本为底本,整理时取其他材料中的优点进行汇编。
    1芒·牧林整理.《嘎达梅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529页.
    1安波、许直.《内蒙古东部区民歌选》.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第40页.
    2陈清障、鹏飞、盂和巴特、达木林、军力、美丽其格、松来扎木苏、赛西亚拉图等合译.《嘎达梅林》.《人民文学》,1950年1卷:第67页.
    3陈清漳、赛西、芒·牧林整理.《嘎达梅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5页.
    4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内蒙古歌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274页.
    5诺民.《蒙古民歌选》.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页.
    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45页.
    2诺敏编译.《科左中旗民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6-257页.
    3陈清漳.《关于<嘎达梅林)及其整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169页.
    1美国民俗学家美国史诗研究专家约翰·麦尔斯·弗里和芬兰民俗学家劳里·杭柯教授曾经将史诗文本类型划分为三种文本。即口头文本(oral text)、源于口头传统的文本(oral-derived text)和“以传统为导向的口头文本”(tradition-oriented text)。
    2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下)——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迄录”为例》.《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第34页.
    3马克·本德尔.《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民俗研究》,2002年第4期:第39页.
    1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下)——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迄录”为例》.《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第36页.
    1[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页.
    1此段访谈内容来源于笔者2009年10月19日呼和浩特市对芒·牧林先生的采访。
    2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3同上,第130页.
    4同上,第131页.
    1马克·本德尔.《略论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翻译》(吴姗译、巴莫曲布嫫审校).《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142页.
    1巴莫曲布嫫、朝戈金.《民族志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第90页.
    1马克·本德尔.《略论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翻译》(吴姗译、巴莫曲布嫫审校).《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143-144页.
    2清格尔泰.《现代蒙古语语法》(修订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蒙古语文研究所.《蒙汉词典》(增订本).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1图片来源:义都合西格、额尔德木图、吴津整理.《嘎达梅林的事迹》.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
    1乌日斯嘎拉.《与嘎达梅林生平事迹有关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2009年第2期:第79-80页.
    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25页.
    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1李守信.《我是怎样镇压嘎达梅林起义部队的》.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辑》(内部发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4页.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2孟泽民.《我叔嘎达梅林是达尔罕旗孟氏第四个军务梅林》.见内蒙古通辽市政协文史委、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编.《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辑要》.内部资料.2005年.第90页-96页。这里节选了有关此议题的部分内容。
    1李守信.《我是怎样镇压嘎达梅林起义部队的》.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辑》(内部发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3页。
    2德吉德.《达尔罕文史》.第191页,政协科左中旗文史委员会主办(内部资料).2008年,第197页.
    1《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和嘎达梅林历史调查材料》.第10页.科左中旗档案馆藏.1960年7月7日。
    2内蒙古通辽市政协文史委、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辑录》(内部资料).第100页.
    1刘忱、桑杰、根德.《嘎达梅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76-77页.
    2同上,第79--80页.
    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4特·额尔敦巴根.《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中关系到牡丹的两件事》.《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1994年冬季刊.
    1李守信.《我是怎样镇压嘎达梅林起义部队的》.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6页.
    1口述者:策·布和德里格尔:口述史料采集者:姜迎春,时间:2009年8月8日,地点:通辽市《阿拉腾文都苏》杂志社。
    1孟梅花.《我找到了牡丹奶奶》.见刘忱、桑杰、根德.《嘎达梅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1口述者:胡桂玲,口述史料采集者:姜迎春,时间:2009年8月8日,地点:通辽市“蒙嘎立”律师事务所。
    1德吉德.《达尔罕文史》.政协科左中旗文史委员会主办,2008年,第159页
    2同1,第160页.
    3陈操.《达尔罕史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6-69页.
    1义都合西格、额尔德木图、吴津整理.《嘎达梅林的事迹》.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6页.
    2科左中旗档案馆.《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和嘎达梅林历史调查材料》.1960年7月7日.
    1斯仍格.《嘎达梅林越狱的经过》.见刘忱、桑杰、根德.《嘎达梅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207-211页.
    1约翰.托什.《口述的历史》.《史学理论》.1987年4期,第87页.
    2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第141页.
    1闻伍.《历史之音——口述史学的叙述性质片论》.《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3期:第4页.
    1苏赫巴鲁.《嘎达梅林》(叙事长诗).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91页.
    1谢明清.《关于<嘎达梅林传奇>的通信》.《民族文学》,1987年第7期:第89页.
    2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81119088303/
    1此段访谈内容来源于笔者2009年8月12日对通辽市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记者包长命同志的采访。
    2张国庆.《英雄“嘎达梅林”向梦想挺进》.《检察风云》2005年2期:第48页.
    3李春利.《中国电影制造在海外受瞩目》.《光明日报》2005年8月21日:第1页.
    4科左中旗文化研究室.《自治区级非物质物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蒙古族蒙古语口传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2006年,第6页.
    1 http://lvjincheng.blog.163.com/blog/static/4878804520090193426385/
    1代兴安.《嘎达梅林之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年.第284页.
    3内蒙古通辽市政协文史委、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编.《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辑录》.2005年,第153页.
    1嘎达梅林纪念碑碑文,见内蒙古通辽市政协文史委、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政协编.《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辑录》.2005年,第154页.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72b680100arbk.html
    3罗利、斯日古楞.《左中旅游业发展脉络清晰》.《通辽日报》2007年8月13日.第1版.
    1[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