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家庭伦理剧矛盾冲突类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过初始的摸索和三十年漫长的努力,家庭伦理剧逐渐成为我国影视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也成为观众审美需要的最大型剧种。这期间,家庭伦理剧诞生了不少精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视艺术风格,同时获得了不俗的口碑与收视率。其在根源上符合普通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它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家庭伦理剧的矛盾冲突研究是考察中国家庭伦理道德如何与文艺创作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以冲突的类型化研究切入家庭伦理剧这一研究领域,去考察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具体矛盾冲突类型,并探讨了这几类矛盾冲突的理论成因,以求从根源上对家庭伦理剧的创作与发展进行反思和展望。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撰写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伦理矛盾类型研究。经济生产形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伦理秩序,旧的观念已然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现实。新旧两种价值观念在多元化的今天激烈碰撞,在家庭中产生了基于伦理原因形成的冲突。集中表现为父权夫权与子代女权的冲突、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冲突、两性道德与婚姻自由的冲突、婆媳伦理观对立的冲突。家庭中旧的伦理与新的观念并存,在缺乏统一价值观念的前提下不断摩擦融合,等待新秩序的建构。
     第二章是情感矛盾类型研究。绝大部分家庭伦理剧以“情”贯穿始终,主题内容就是表现情感的发生、发展、连结、破裂等过程,情感冲突也成为矛盾叙事的原动力。家庭伦理剧中的情感矛盾类型首先是由于两性与情感价值的判断偏差,出现理智与情感、功利与情感的解读错位;其二是在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中迷失根本,出现自我膨胀和自我中心等情感疏离问题;其三主要是对于婚姻责任的失衡和失范,以致情感背离和叛变。
     第三章是社会矛盾类型研究。在家庭伦理剧的创作与审美活动中,无不把基于社会原因形成的冲突在家庭日常叙事中折射得淋漓尽致。家庭伦理剧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时代的变迁直接烙印在家庭伦理剧中各色人物身上。社会剧烈转型带动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也使得转型期的家庭冲突凸显。尤其在经济改革持续深化的今天,生活困境所直接引起的生存危机,在平民百姓的甘苦生活中直观体现,也成为家庭伦理剧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类型。
     第四章是对冲突形成原因的理论思考。家庭伦理叙事所映射的时代发展和现实矛盾,是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可寻的。在生产相对落后的传统社会,家庭结构稳定,形成了严格的一元化伦理体系。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出现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剧烈变化。究其根本,是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彻底改变了中国家庭长期形成的超稳定结构,从根本上调整了中国家庭关系。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滞后效应,从而改变了传统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加剧了冲突的频率和裂度。
     第五章是对家庭伦理剧理性回归的探讨。与家庭伦理剧白热化的发展势头相比,它的意义建构却乏善可陈。其中的冲突本身已经被竞相追逐高收视率带入过度消费的泥沼,长此以往,家庭伦理剧的艺术质量和价值取向令人堪忧。虽然时下的家庭伦理剧创作已经表达出对理性回归的需求,并在一些作品中有所体现,但我们认为,这种回归需要更深入,需要在伦理文化的和谐对接、情感价值的循序矫正、欲望追寻与回归家园等方面进行思考。
     作为一种仍处于繁荣期的文艺形式,家庭伦理剧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表达更为积极的精神境界,让其艺术价值合理回归。因此,要运用家庭伦理剧的号召力和艺术感染力,在观众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中实现其意义建构。
After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and the three decades efforts, the family ethicsteleplay is 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in the field of China's Film andTelevision Art, also the most large-scale operas of audience aesthetic needs. Duringthis period, family ethics teleplay created a lot of boutique, formed a unique style ofTelevision Arts and received a fairly good reputation and ratings. Family ethicsteleplay in line with the root causes of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taste ofthe general audience, which hosts an extremely rich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hasimportant social value. Family ethics teleplay in conflict research is a good entry pointto investigate the Chinese family ethics combin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In this paper, start with the type of conflict into the family ethics teleplay researchfield, to examine the specific type of conflict of Chinese family ethics teleplay, and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these types of conflicts the formation, in order to reflectionand prospect of the root causes of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mily ethics teleplay.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ethical contradictions type. Changes in the forms ofeconomic production fundamentally have affected the traditional ethics, for old ideasalready unable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So that, old and new values fiercecollision in the value of diversity today, formation conflicts based on ethical reasonsin the family.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of the right toparent or the right husband and the offspring or women's rights conflict, the strugglesbetween family-based and individual-based conflict, the conflict of gender ethics andconflict of the freedom of marriage-law ethics opposing the conflict. Family in the oldethics and new ideas co-exist, constant friction fus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lack ofunified values, wait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order.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emotional contradictions type. The vast majority offamily ethics teleplay a "emotion" that runs through the subject matter is theperformance of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link, and rupture process of theemotional, the emotional conflict has also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narrative of contradictions. Types of emotional conflicts of the family ethics teleplayfirst is due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gender and emotional value judgments, Sense and Sensibility, utilitarian and emo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dislocation; The second isfundamental lost in the high-speed operation of the modern society, self-expansionand self-centered emotional alienation; Third is a lack of marital responsibility anddecay-based conflicts to emotional departure from and mutin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type. In the creative and aestheticactivities of family ethics teleplay, reflects most vividly in the family daily narrativeof social conflict. Family ethics teleplay 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decades of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anging times directly imprinted in the characters bodyof family ethics teleplay. The dramatic social transformation led the political, cultural,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but also makes the transition of familyconflict highlights. In particular,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economicdifficulties led directly to a crisis of survival, visual expression in the joys of life ofcivilians, and family ethics teleplay an important conflict typ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the causes of conflict. The era ofmapping from the family ethics of narrativ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conflicts is withdeep-seated social causes to be found. In the production of relatively backwardtraditional society, family structure is stable, formed a strictly unified system of ethic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the family there are a lot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dramatic changes. In essence, theestablishment of modern production method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structure ofChinese families, long-term ultra-stable, fundamental adjustments in the Chinesefamily relationships. Combined with the lagged effects of the one-child policy, whichchanged the culture of the traditional ethics, exacerbated the frequency and degree ofcrack of the conflict.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rational regression of family ethics teleplay in. Comparedwith the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of family ethics teleplay intense, meaningconstruction is not good. Which the conflict itself has been pursued by the highratings into the morass of over-consumption, over time, the artistic quality and valueorientation of the family ethics teleplay makes worrying. Although nowadays thefamily ethics teleplay have expressed the rational regression, and be reflected in someof the works, but we believe that this return to the need for further. Can think in termsof the harmonious connection of the Ethical Culture, the correction of sentimentalvalue, desire, pursue, and return to their homes.
     As a still in the prosperity of the art forms, family ethics teleplay a broad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can show a positive concept of the realm, and let the artistic value ofa reasonable return. Therefore, use the appeal and artistic appeal of the family ethicsteleplay,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the audience aesthetic pleasure and emotionalresonance.
引文
①许那玲.新世纪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文化构造[D].暨南大学,2010:1.
    ②胡丹.新时期家庭伦理剧的历史和发展[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2.
    ①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216.
    ②白小易.对家庭伦理剧热的冷思考[J].中国电视,2007(8):28-29.
    ①黄允.漫谈电视剧的扬长避短[J].上海戏剧,1982(4):48.
    ①邵燕.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13.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02.
    ②许那玲.新世纪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文化构造[D].暨南大学,2010:2.
    ①曾庆瑞,郝蓉.通俗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42-143.
    ②胡丹.新时期家庭伦理剧的历史和发展[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2.
    ③吕乐平.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
    ④柯超.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与文化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7:3.
    ①戴清,陈琰.日常生活空间与心理情感空间的并置与超越——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叙事时空艺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10):95.
    ②袁丛洁.家庭伦理剧的主流形态与大众心理[D].上海师范大学,2009:1.
    ①转引自吕乐平.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
    ①黑格尔生平思想.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b9fe7b274b35eefdc8d33337.html.
    ②王俊忠,黄艳红.从戏剧冲突看影视与文学的兼容性特征——以《疯狂的石头》、《两杆大烟枪》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0(7):59.
    ①黄也平.论父系氏族社会葬制度中的阶级等级问题[J].华夏文化论坛,2010(9):41.
    ②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
    ③左传·文公.
    ④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
    ⑤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⑥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⑦秋瑾.勉女权歌:“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⑧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①潘巍巍.传统与现代之争——对家庭伦理电视剧中婆媳冲突的文化思考[J].东南传播,2008(11):132.
    ②孟子·滕文公上.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我们的父亲》,21集,上映时间:2005年.导演:毛卫宁.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影视部、广西电影制片厂等公司联合拍摄,主演:刘子枫、尤勇、史兰芽.
    ④《咱爸咱妈》,22集,上映时间:1995年.编剧:赵韫颖,导演:韩刚.主演:村里、吕启凤、陈宝国.获奖情况:第十六届全国长篇电视剧“飞天奖”长篇二等奖.
    ⑤《老爸老妈兄弟姐妹》,25集,上映时间:2005年.编剧:张晓强,导演:张晓强.上海影视集团公司、共青团网络影视中心等联合摄制,主演:朱旭、彭玉、左翎、曹力.
    ⑥《大哥》,22集,上映时间:2002年.编剧:刘一兵,导演:张今标.海南雅可影视公司等联合摄制,主演:村里、冯国庆、温玉娟、张跃刚、李歌.
    ⑦《新结婚时代》,26集,上映时间:2006年.编剧:王海鸰,导演:鄢颇.南京电视台摄制,主演:刘若英、郭晓冬、梅婷、吴建.
    ⑧《金婚》,50集,上映时间:2007年.编剧:王宛平,导演:郑晓龙.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品,主演:蒋雯丽、张国立.获奖情况: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①肖朵朵.从“父亲三部曲”到《断背山》的精神源流[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6.
    ①论语·八佾.后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今人称此口号为愚忠愚孝.
    ②《篱笆、女人和狗》,12集,上映时间:1989年.编剧:韩志君、韩志晨,导演:陈雨田.大连电视台、瓦房店市政府联合摄制,主演:田成仁、吴玉华。获奖情况:第九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
    ③吕鹏.父亲、丈夫、儿子与情人: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男性角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3.
    ④《空镜子》,20集,上映时间:2002年.编剧:万方,导演:杨亚洲.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主演:陶虹、牛莉、姜武、许亚军。获奖情况:第二十二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
    ⑤《家产》,36集,上映时间:2011年.编剧:马广源,导演:张汉杰、王楚.金英马影视集团金画面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主演:刘莉莉、贾乃亮、孙松、赵君.
    ①沈杏培,姜瑜.城与人——解析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的婚姻困境及人格症候[J].艺术广角,2007(9):30.
    ②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1987:152.
    ③电视剧《金婚》,第39集.
    ④电视剧《金婚》,第47集.
    ①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②丁文,徐泰玲.当代中国家庭巨变[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50.
    ③《孽债》,20集,上映时间:1994年.编剧:叶辛,导演:黄蜀芹.上海电视台求索电视制作社摄制,主演:赵有亮,严晓频,吴冕,金鑫.获奖情况:第十五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
    ①《中国式离婚》,23集,上映时间:2004年.编剧:王海鸰,导演:沈严.南京广播电视台、纯真年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主演:陈道明、蒋雯丽、咏梅、贾一平、左小青.获奖情况:第二十五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
    ②《双面胶》,22集,上映时间:2007年.编剧:滕华弢、六六,导演:滕华弢.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出品,主演:海清、涂松岩、潘虹.
    ③《婚姻保卫战》,33集,上映时间:2010年.编剧:魏晓霞,导演:赵宝刚、王迎.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主演:佟大为、马伊琍、黄磊、袁立.获奖情况:第二十八届“飞天奖”提名荣誉奖.
    ④电视剧《婚姻保卫战》,第19集.
    ⑤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8.
    ①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J].求索,2009(10):101.
    ②《人到四十》,38集,上映时间:2011年.编剧:彭三源,导演:庞好.中视影视制作公司、北京嘉禾嘉硕影视发展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主演:王志文、江珊.
    ③《不要和陌生人说话》,23集,上映时间:2002年.编剧:薛晓路,导演:张建栋.湖北唯艺传播有限公司、上海电视台等联合摄制,主演:梅婷、冯远征、王学兵、董晓燕.
    ④《错爱》,28集,上映时间:2006年.编剧:高满堂,导演:陈国星.寰宇娱乐有限公司出品,主演:徐帆、王姬、冯远征、江一燕.
    ⑤《不离不弃》,42集,上映时间:2009年.导演:刘娟,主演:江珊、林炜、王亮.
    ①叶文振,林擎国.我国家庭关系模式演变及其现代化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3):23.
    ②刘燕舞.从核心家庭本位迈向个体本位[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6):42.
    ③《过把瘾》,8集,上映时间:1992年.编剧:李晓明,导演:赵宝刚.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品,主演:王志文、江山、刘蓓。获奖情况:第十四届“飞天奖”中篇电视剧三等奖.
    ④《来来往往》,18集,上映时间:1998年.编剧:池莉,导演:高希希.中博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主演:濮存昕、吕丽萍、许晴、李小冉.
    ⑤《结婚十年》,20集,上映时间:2002年.编剧:许波,导演:高希希.天津电视台等联合摄制,主演:陈建斌、徐帆、史可、洪剑涛.获奖情况:第二十四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
    ①《家教》,9集,上映时间:1988年.编剧:叶辛,导演:蔡晓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获奖情况:第九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
    ①陈爱华.吟唱个体生命的情感自由——论当前家庭伦理剧叙事的“私人化”趋向[J].新闻知识,2008(3):81.
    ②杨青利.现代家庭伦理的新走向:个性化[J].琼州大学学报,2005(8):81.
    ③刘朋朋.中国家庭伦理剧变迁的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11.
    ②《亲情树》,26集,上映时间:2004年.编剧:顾伟丽,导演:夏刚.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深圳达康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主演:剧雪、董勇、王同辉.获奖情况: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①《老大的幸福》,41集,上映时间:2010年.编剧:谢丽虹、宫凯波、刘江舸,导演:李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主演:范伟、孙宁.获奖情况:第二十八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
    ②吴朵美.新时期以来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研究[D].浙江大学,2010:14.
    ③《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20集,上映时间:1998年.编剧:刘恒,导演:沈好放.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等联合摄制,主演:梁冠华、霍思燕、徐秀林、赵倩.
    ④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第4集.
    ①电视剧《金婚》,第35集.
    ②《蜗居》,35集,上映时间:2009年.编剧:六六、滕华涛、曹盾,导演:滕华涛.华谊兄弟娱乐投资公司、上海电视传媒公司等联合出品,主演:海清、李念、郝平、张嘉译、文章.
    ③《王贵与安娜》,32集,上映时间:2009年.编剧:六六、滕华涛、曹盾,导演:滕华涛.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出品,主演:海清、林永健.
    ④《裸婚时代》,30集,上映时间:2011年.编剧:周涌、温蓉、文章,导演:滕华弢.北京光彩世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主演:文章、姚笛、凯丽.
    ①《香樟树》,32集,上映时间:2004年.编剧:顾伟丽,导演:胡玫.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等联合摄制联合摄制,主演:潘虹、梅婷、刘琳、谢润、赵峥.
    ②《双城生活》,32集,上映时间:2011年.编剧:王丽萍,导演:安建.SMG尚世影业、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出品,主演:马伊琍、涂松岩、张小磊、岳红.
    ①《女高男低》,27集,上映时间:2008年.编剧:刘德濒、刘誉,导演:曾晓欣、陈冬冬.大连电视台、大连五洲影视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主演:刘佳、巫刚、刘欢、汪裴、潘耀.
    ②诗·齐风·南山.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
    ①杨丹.权力、自由与公正——对女性主义“男女平等”观念的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0.
    ②电视剧《人到四十》,第23集.
    ①唐毅.重温《伤逝》——兼论鲁迅小说文本的艺术张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增刊:
    319.
    ①《牵手》,18集,上映时间:1998年.编剧:王海鸰,导演:杨阳.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摄制,主演:蒋雯丽、吴若甫、俞飞鸿.获奖情况:第十九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
    ②《孝子》,36集,上映时间:2006年.编剧:薛晓路,导演:杨克.天润传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主演:严敏求、王鹰、陈瑾.
    ③《恩情》,26集,上映时间:2003年.编剧:王培公,导演:刘二威.吉林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联合摄制,主演:傅彪、刘之冰、茹萍、张秋芳.
    ①电视剧《双面胶》,第5集.
    ②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2-114.
    ①刘新生.中国悲剧小说的主题[J].济宁师专学报,1995(6):55.
    ②《婆婆来了》,26集,上映时间:2010年.编剧:陈宝华,导演:梁山.SMG影视剧中心、上海东霈联合出品,主演:沙溢、林申、朱杰、董维嘉.
    ③陈一筠.情感与婚姻[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3.
    ①《闪婚》,30集,上映时间:2011年.编剧:王静茹,导演:王小康.南京瑞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主演:张铎、唐嫣、颜丹晨.
    ①《媳妇的美好时代》,36集,上映时间:2010年.编剧:王丽萍,导演:刘江.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出品,主演:海清、黄海波、柏寒、林申。获奖情况:第二十八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②《家,N次方》,30集,上映时间:2011年.编剧:胡非子,导演:王迎.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摄制,主演:宋丹丹、赵宝刚、朱雨辰、王子文、白百何、高露.
    ③《婆婆、媳妇、小姑》,22集,上映时间:1999年.编剧:王丽萍,导演:江海洋.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安氏影视传播公司等联合摄制,主演:郑毓芝、傅艺伟、杨昆、吕凉、牛犇.
    ①《麻辣婆媳》,24集,上映时间:2006年.编剧:付强,导演:曾念平.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出品,主演:归亚蕾、何琳、吴军、鲁园、曾宝仪.
    ②《当婆婆遇上妈》,30集,上映时间:2011年.编剧:李潇,导演:田有良.北京东方在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华视影视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出品,主演:潘虹、李勤勤、李小璐、贾乃亮.
    ③陈晓凡.家庭结构变迁背景下的婆媳关系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1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①电视剧《双面胶》,第5集.
    ①《婆媳过招》,26集,上映时间:2001年.导演:于立清,主演:何赛飞、赵毓芬、顾咏菲、仲星火、侯长荣.
    ①电视剧《婆婆来了》,第12集.
    ②电视剧《双城生活》,第4集.
    ③电视剧《双面胶》,第6集.
    ①电视剧《双面胶》,第5集.
    ①电视剧《当婆婆遇上妈》,第8集.
    ②电视剧《双城生活》,第24集.
    ①电视剧《金婚》,第5集.
    ①M. Deutsch. Trust and Society[J].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8(2):46.
    ②亢海玲.影响叙事中的“情感困惑与危机”[D].华中师范大学,2009:3.
    ③转引自梁淑艳.韩国青春偶像剧的魅力探析[J].电影评介,2007(4):20.
    ④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09.
    ①《手机》,36集,上映时间:2010年.编剧:宋方金,导演:沈严.尚品佳作影视出品,主演:陈道明、王志文、梅婷、刘蓓.
    ①曾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5:36.
    ②张雅田.真情《牵手》[J].当代电视,1999(8):22.
    ③吕乐平.婚姻背叛叙事中的性别视角——从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说起[J].中国电视,2004(12):5-6.
    ①王海鸰写电视剧成婚姻专家.北京娱乐信报.[EB/OL].[2004-9-19].http://ent.sina.com.cn/2004-09-19/0201508672.html.
    ②曾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5(4):33.
    ①电视剧《王贵与安娜》,第19集.
    ②李鹤.试论六六的都市伦理小说[D].吉林大学,2010:12.
    ③陈鸿秀.解读《中国式离婚》的婚姻文化心理[J].戏剧文学,2006(6):71.
    ①曾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5:29.
    ②电视剧《裸婚时代》,第7集.
    ①张存霞.维谷间女性话语建构——解析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与《新结婚时代》[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10):47.
    ①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28.
    ②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
    ①熊立.现代文明社会的困惑——平电视连续剧《手机》[J].声屏世界,2010(10):43.
    ①赖翅萍.身体叙事、婚姻伦理与性别意识——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的身体伦理叙事解读[J].电影评介,2006(9):46.
    ②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第25集.
    ①潘允康.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117.
    ②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2):45.
    ③J.B. Rotter.ANew Scal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52.
    ④巴纳德·巴伯.信任的逻辑与限度[M].年斌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88.
    ①李涛.婚姻承诺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5):61.
    ②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臼季(编者注,即晋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之,敬,相待如宾.
    ①吕乐平.婚姻背叛叙事中的性别视角——从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说起[J].中国电视,2004(12):5.
    ①吕乐平.婚姻背叛叙事中的性别视角——从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说起[J].中国电视,2004(12):5.
    ②同上.
    ③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第8集.
    ①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52.
    ②电视剧《蜗居》,旁白.
    ①吕乐平.婚姻背叛叙事中的性别视角——从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说起[J].中国电视,2004(12):6.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2.
    ①李军涛.当代中国婚姻忠实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6.
    ②佟大为马伊琍打响婚姻保卫战,黄磊荣升“夫联”主席.[EB/OL].[2010-07-13].http://news.163.com/10/0713/19/6BGBQNLB000146BD_2.html.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6343.htm.
    ④景秀明.解读近年来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中的“第三者”想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32.
    ①徐晓鸥.电视剧“第三者”形象之裂变[D].复旦大学,2011:10.
    ①晋书·列传三十九:“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②傅姝娇.《错爱》中周佳丽的人物形象及其伦理取向[J].当代电影,2007(9):100.
    ③电视剧《错爱》,第28集.
    ①电视剧《蜗居》,第26集.
    ②电视剧《人大四十》,第2集.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①参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马恩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
    ②尹鸿.中国电影的传统与伦理.[EB/OL].[2005-4-5].http://www.cctv.com.
    ①参见赵庆杰.中国政法大学课题:家庭与伦理——伦理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②《爸爸病危》,短篇电视剧,上映时间:1979年.导演:李国强,湖南电视台摄制.
    ③《山道弯弯》,短篇电视剧,上映时间:1981年.编剧:周以勤、斯民三。上海电视台摄制.
    ④《能媳妇》,短篇电视剧,上映时间1980年.编剧:郑九蝉、习之,导演:习之.中国广播艺术团、齐齐哈尔电视台联合摄制.获奖情况:第二届“飞天奖”三等奖.
    ①里萨柯夫斯卡娅.道德题材析疑[J].世界电影,1986(6):186-197.
    ②《家风》,短篇电视剧,上映时间:1983年.编剧:李宏林,导演:李莉.上海电视台、鞍山电视台联合摄制.获奖情况:第三届“飞天奖”二等奖.
    ①李幼斌,吴冬春.论工业化条件下我国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及原因[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3):19.
    ②《渴望》,50集,上映时间:1990年.编剧:李晓明,导演:鲁晓威.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获奖情况:第十一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③张彬.从制度到家庭伦理——建构家庭伦理的学理分析[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3.
    ①曹霁.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生态描述[J].电影艺术,2004(4):28.
    ②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序言.
    ①韩德民.逆子·狂人·无赖——关于个性解放思潮在中国悲剧命运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1980(2).
    ②参见方克力.要注意研究九十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3):16.
    ③韩德民.如何认识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原道(第五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④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69.
    ①《欲望》,30集,上映时间:2000年.编剧:李晓明,导演:尤小刚、陶玲玲.主演:刘德凯、邬倩倩、俞小凡、翁家.
    ②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③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02年9月.http://www.molss.gov.cn/gb/zwxx/node_5435.htm.“其中:1998年,年初为691.8万人,当年新增562.2万人;1999年,上年结转610万人,当年新增618.6万人;2000年,上年结转652万人,当年新增444.6万人.”
    ①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人文讲座专栏第1036期.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hust/2005-04-19/287097.html
    ②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
    ①贺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的“兄弟之伦”及其文化意蕴研究[J].中国电视,2008(9):33.
    ②《大姐》,19集,上映时间:2004.编剧:刘一兵、王功、姚婉丽,导演:张今标.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大连天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主演:陈小艺、刘钧、李歌、常浩.获奖情况:第二十五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
    ③十七大报告. 2007年10月.
    ④刘明福.中国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0:12。
    ⑤礼记·王制.
    ⑥《前妻的车站》,37集,上映时间:2011年.导演:斗琪,编剧:南西、王宁.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公司,主演:江珊、周晓斌.
    ①《贫富人生》,32集,上映时间:2009.编剧:赵立志,导演:王跃进、王兵.北京天寰新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与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主演:徐帆、吴京安.
    ②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三五[M].济南:齐鲁书社. 1997:13.
    ③若木.《家道:如何成功经营你的家庭》卷首语.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④《我是老板》,34集,上映时间:2009年.编剧:巩向东,导演:郑小龙.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东阳市花儿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主演:姜武、张恒、王雅捷、李菁菁.
    ⑤论语·述而.
    ⑥梁启超.梁启超文集.自由与制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18.
    ①方方.两会编辑部时评:正确把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钥匙[N].中国经济导报,2012-3-8.
    ②于维敏.从《新结婚时代》看当代中国家庭伦理观的冲突与变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0。
    ①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②胡丹,邱模庆.从家庭伦理剧看电视媒体文化的后现代倾向[J].新闻界,2007(6):70.
    ③[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2-43.
    ①熊立.现代文明社会的困惑——评电视连续剧《手机》[J].声屏世界,2010(10):44.
    ②庄子·外篇·缮性:“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③陈丽.婚姻伦理剧的新范式[J].电影评价,2007(11):43.
    ④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第23集.
    ①电视剧《闪婚》,第2集.
    ②电视剧《双面胶》,第1集.
    ③《双面胶》中旁白.
    ①张永杰,程忠远.第四代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23.
    ②梁漱淇.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80.
    ③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第1集.
    ④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第2集.
    ⑤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第20集.
    ①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第26集.
    ①曾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5:30-31.
    ①李素梅,朱金娥.铁凝小说中人物的自我冲突浅析[J].电影评介,2009(6):99.
    ②熊立.现代文明社会的困惑——评电视连续剧《手机》[J].声屏世界,2010(10):44.
    ③唐小惠.《手机》:折射现实直面人生[N].金融时报,2010-5-28,第九版.
    ①刘婷.日常生活的影像诗意——2010年电视剧新写实的叙事转向[J].当代电影,2011(3):125.
    ①电视剧《蜗居》,第10集.
    ②电视剧《蜗居》,第10集旁白.
    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①电视剧《裸婚时代》,第22集.
    ②电视剧《家产》,第8集.
    ①《婆婆》,22集,上映时间:2004年.编剧:肖明,导演:李三林、老韵.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深圳光彩事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主演:徐秀琳、吕中、何赛飞、吕晓禾、鲁园.
    ②《亲兄热弟》,30集,上映时间:2007年.编剧:彭三源,导演:黄力加.深圳广电集团深广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朝天歌经纪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主演:张国立、陈建斌、陶虹、邓婕.
    ③王劲怡.都市平民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13.
    ①电视剧《亲兄热弟》,第4集.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79142.htm.
    ③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376773.
    ④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6.
    ①戴清.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61
    ②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5.
    ①姚晓欧.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30.
    ①李桂梅.现代家庭伦理精神建构的思考——兼论自由与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4(4):59.
    ②同上.
    ③杨青利.现代家庭伦理的新走向——个性化[J].琼州大学学报,2005(3):80.
    ①廖秀萍.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道德的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7:7.
    ②姚晓欧.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31.
    ③何芸.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保障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07:4.
    ④廖秀萍.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道德的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7:7.
    ⑤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
    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⑦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⑧周福林.我国家庭结构的统计研究[J].经济经纬,2006(2):92.
    ①廖秀萍.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道德的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7:7-8.
    ②同上.
    ③杨青利.现代家庭伦理的新走向——个性化[J].琼州大学学报,2005(3):81.
    ①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
    ②姚晓欧.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1.
    ③徐安琪.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以上海为例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2):150.
    ④姚晓欧.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10.
    ①潘光旦.潘光旦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46.
    ②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化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83(3):26.
    ①张会永.从“空巢家庭”看单向度的家庭代际伦理关系[J].中州学刊,2006(3):141-142.
    ②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10.
    ③徐安琪.中国婚姻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63.
    ④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2.
    ⑤郑冬芳,卜莉萍.试论社会转型期的夫妻冲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
    ⑥曾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5:30.
    ①《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为林黛玉所言.
    ②周其俊.上海异地户籍婚姻数量攀升[EB/OL].[2007-03-05].http://news.sohu.com/20070305/n248500422.shtml.
    ③曾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5:30.
    ④“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拉长生育间隔,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
    ①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www.stats.gov.cn.
    ②国务院办公厅.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国办发(2006)107号.
    ③汪小琴.我国城镇独生子女婚姻稳定性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6.
    ④高翠丽,樊春辉.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问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48.
    ①党培.80后城市独生子女婚姻状况与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12.
    ②于秀.你到底要什么——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调查[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7:106.
    ③DINKWAD这个英文缩写,代表的是“双收入,没孩子,养宠物狗”的家庭.
    ①高翠丽,樊春辉.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问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48.
    ②郑冬芳,卜莉萍.试论社会转型期的夫妻冲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
    ③党培.80后城市独生子女婚姻状况与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1.
    ④杜生民.影响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姻家庭和谐的因素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9(1):135-136.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
    ②党培.80后城市独生子女婚姻状况与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25.
    ①“421家庭”模式是指,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家庭结构组成: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和至少一个孩子的家庭压力.
    ①廖小平,成海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2.
    ②汪怀君.试析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嬗变[J]前沿,2005(11):207.
    ③叶文振,林擎国.我国家庭关系模式演变及其现代化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3):100.
    ①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J].求索,2009(10):101.
    ②同上.
    ③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J].求索,2009(10):103.
    ④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M].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2.
    ⑤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126.
    ①汪怀君.试析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嬗变[J]前沿,2005(11):208.
    ②丁文.家庭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233.
    ③汪怀君.试析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嬗变[J]前沿,2005(11):209.
    ①胡丹.新时期家庭伦理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74.
    ①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J].求索,2009(10):103.
    ②同上.
    ③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J].求索,2009(10):103.
    ①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2:222.
    ①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227
    ①汉书·卷八十·东平思王宇传.
    [1]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电视的真相[M].魏礼庆,王丽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曾庆瑞,郝蓉.通俗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3]曾庆瑞.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曾庆瑞.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吉德.中国当代戏剧文化冲突[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陈一筠.情感与婚姻[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8]戴平.戏剧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9]戴清.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0]丁文,徐泰玲.当代中国家庭巨变[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1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2]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3]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14]韩德民.如何认识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原道(第五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1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6]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和文学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7]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9]李贵森.西方戏剧文化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0]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1]吕乐平.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2]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3]潘允康.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24]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25]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6]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7]谭霈生.戏剧本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8]汪方华.通俗电视剧美学——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通俗电视剧[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29]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0]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1]王秀华.经济发展与家庭伦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32]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3]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34]徐安琪.中国婚姻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5]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6]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7]于秀.你到底要什么——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调查[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7.
    [38]张岱华.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9]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学的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0]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1]张文红.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90年代小说的文本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2]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3]赵庆杰.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44]周光凡.传统与现代化的戏剧性冲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白小易.对家庭伦理剧热的冷思考[J].中国电视,2007(8).
    [2]曹霁.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生态描述[J].电影艺术,2004(4).
    [3]陈爱华.吟唱个体生命的情感自由——论当前家庭伦理剧叙事的“私人化”趋向[J].新闻知识,2008(3).
    [4]陈丽.婚姻伦理剧的新范式[J].电影评价,2007(11).
    [5]戴清,陈琰.日常生活空间与心理情感空间的并置与超越——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叙事时空艺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10).
    [6]高翠丽,樊春辉.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恋问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7]韩颖琦.社会转型下的家庭伦理剧二十年历程扫描[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8]贺艳.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的”父子之伦“及其文化意蕴研究[J].中国电视,2008(2).
    [9]贺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家庭伦理剧的“兄弟之伦”及其文化意蕴研究[J].中国电视,2008(9).
    [10]胡丹.新时期家庭伦理剧的历史和发展[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11]黄也平.论父系氏族社会葬制度中的阶级等级问题[J].华夏文化论坛,2010(9).
    [12]黄允.漫谈电视剧的扬长避短[J].上海戏剧,1982(4).
    [13]景秀明.解读近年来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中的“第三者”想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4]李桂梅.现代家庭伦理精神建构的思考——兼论自由与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4(4).
    [15]李云凤.中国电视剧类型化探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16]刘燕舞.从核心家庭本位迈向个体本位[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6)
    [17]吕乐平.”背叛“结构——新时期家庭伦理剧叙事结构分析[J].当代电影,2001(9).
    [18]吕乐平.婚姻背叛叙事中的性别视角——从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说起[J].中国电视,2004(12)
    [19]吕鹏.父亲、丈夫、儿子与情人: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男性角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3.
    [20]吕鹏.父亲、丈夫、儿子与情人: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男性角色[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1]彭文祥.儒家文化与家庭伦理剧的创作[J].中国电视,2007(8).
    [22]沈杏培,姜瑜.城与人——解析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的婚姻困境及人格症候[J].艺术广角,2007(9).
    [23]吴学明.家庭伦理剧与中国文化[J].中国电视,2007(9).
    [24]熊立.现代文明社会的困惑——评电视连续剧《手机》[J].声屏世界,2010(10).
    [25]杨爱君,王海波.二十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3).
    [26]杨丹.权力、自由与公正——对女性主义“男女平等”观念的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7]叶文振,林擎国.我国家庭关系模式演变及其现代化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3).
    [28]於曼.滴泪的情节滴泪的收视——对当前家庭伦理剧中“苦情”现象的思考[J].当代电视,2009(12).
    [29]张健珍.重建和谐伦理的尝试[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
    [30]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J].求索,2009(10).
    [31]郑冬芳,卜莉萍.试论社会转型期的夫妻冲突[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