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疆方志文献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方志即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持续千年不间断编纂的历史文献。新疆(西域)地处祖国西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自汉代中央政府统一西域以来,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日益紧密,而方志的编纂正是这种紧密联系的文化纽带。
     西域的古方志兴起于汉代张骞、班勇等人所纂的西域地记或风土记,这类带有考察性质的文献也正是中国传统方志的源头之一——两汉地记、风土记。新疆方志的兴起与祖国内地方志的兴起是同步的。也正是依靠采择这些早期西域方志材料,《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籍中的“西域传”才有了丰富而生动的记述,才最终确立了我国正史史籍中“西域传”的应有地位。因此,新疆方志从一开始就具有备了实地考察和关系国家利益的独特特征。
     隋唐时期是新疆方志编纂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这些新疆方志虽然大多亡佚,但从仅存的敦煌图经残卷来看,其种类多而体例严谨,记述内容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改变了两汉西域地记中志怪传闻较多的局面。宋代及元、明是中国方志的定型和繁盛时期,但与之相反,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西域孤悬塞外,新疆的方志编纂进入了长期的低潮期,宋、元两朝基本没有,明代仅有几种根据出使或行记改编的准方志。归根结底,新疆方志的盛衰与中央王朝国力的盛衰一脉相承。尽管如此,在屈指可数的这几部准方志中,中原对西域的交流和影响随处可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方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传播功能。
     自清代乾隆朝重新统一西域后,新疆方志的编纂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峰阶段。这个大的高峰阶段不是瞬间的,而是由持续脉冲式的几个高峰所组成。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质量高、数量多、种类繁、规模大、体例新等诸多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与西北史地学的完美结合,赋予了方志新内容、新思想,提高了方志的学术地位。这种成就和地位是民国时期乃至今天的新疆方志编纂所难以企及的。
     本文论题《新疆方志文献研究》将上述自汉代至民国间新疆的方志编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汉、唐、明时期西域古方志文献概况;梳理分析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概况;总结了民国时期新疆新方志的特点。其中重点是围绕方志文献来研究,对清代各个细分阶段的代表方志进行了详细探讨,总结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的编纂体例、类型、特征,并对新疆方志文献中的舆图予以了特别分析。最后对全部新疆方志作了提要解题。
     本文首次对新疆方志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在分析和论述中,笔者发现并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运用辑佚、考据等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两汉时期部分西域古方志进行了文献考证,提出了新观点;首次将新疆方志与史学、西北史地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方志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首次系统论述了清代新疆方志的编纂特点;提出了清代新疆方志的分期问题;首次对清代新疆方志舆图进行了总结分析:首次对民国新疆方志作了全面总结,并发现了一批新的民国方志文献。此外对日本所编新疆方志也首次予以了总结分析。
     新疆方志历史久远,内容独特,编纂和流传特别复杂,还有许多空白需要研究填补。笔者所论所述也难以全面,还很不完善,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Local records ar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are a kind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that unique in the world and millennium can continue uninterrupted codification. Xinjiang (Xiyu) located at western country. There is vast land, much ethnic and unique historical geography. Sinc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Han dynasty unified the Xiyu, Xiyu exchanges with the mainland increasingly close, and the local records is this close contact of cultural ties.
     The local records of Xinjiang spring up in the Han dynasty, at the time, Zhang Qian, Ban Yong and others wrote the records of Xiyu and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 investigated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ocal records. Mainland's Local Records and Xinjiang local records were raising synchronized. These early Xinjiang local records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Xiyu biography historical book such as Hanshu and Houhanshu, and finally established the rightful place of the Xiyu biography in historical book. Therefore, Xinjiang local records have site visit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interest from the outset.
     Sui and Tang dynasty is the first peak in the history of Xinjiang local records. Although most Xinjiang local records were lost, but through the only point of view Dunhuang Maps of Fragments, they are variety and rigorous style, content focusing on local conditions. They changed the weird and rumors situation in the Xiyu Biography.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y is the stereotypes and prosperous periods of Chinese local records. But contrary, due to a variety of historical reasons, Xiyu beyond the Great Wall, local records of Xinjiang was in a long-term low tide. Song and Yuan dynasty basically no, there are only a few adaptation quasi local records in Ming dynasty which according to the ambassador and traveler. Ultimately, Xinjiang local records are the same strain with the national power. Through a handful of quasi local records, the mainland effects on all aspects of Xiyu, also reflects from the other side that the vitality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ocal records.
     Since the reunification of Xiyu at the time of Qianlong, Xinjiang local records entered into the second peak. The large peak stage consisted by several continuous pulse peaks. Its achievement not only in high-quality, quantity, variety, large scale, new style, and many other aspects, but also in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the Northwest History. It gave local records new content and new ideas, improved the academic status of local records. This achievement and status is difficult to match for Republic of China and even today.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the above Xinjiang local records that from Han Dynasty to Republic of China as a whole.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quire into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Xinjiang local records in Han, Tang, Ming dynasty. Analyz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Xinjiang local records in Qing dynasty. Summarize the character of the Xinjiang local records in Republic of China. While the key content is studying the local records, inquire into the represent local records of every period in Qing Dynasty. Summarize the style type and character, and especially analyze the map of Xinjiang local records in Qing dynasty. In the end, abstract the all local records of Xinjiang.
     This article first mad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Xinjiang local records. Among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find and use some new material, putted forward some new ideas.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textual research, put forward some new ideas from the local records of Han Dynasty; and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Xinjiang local records and History or Northwest History, discourse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local records.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discourse the character of Xinjiang local records.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put forward the periodization of Xinjiang local records in Qing dynasty.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analyze the map of Xinjiang local records. And first summarize the Xinjiang local records in Republic of China, and also find a group of local records in Republic of China. In addition, it firs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Xinjiang local records that codified by Japanese.
     The Xinjiang local records have long history, unique content and complex experience. There are many gaps to be filled and study. This article's discussion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far from perfect. It still continues to be studied in depth.
引文
① (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页。
    ② 参见徐德源主编:《新疆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气象出版社,1989年。
    ① (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第26页。
    ②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2页。
    ③ 《汉书》卷96下《西域传》,第3901页。
    ④ 周菁葆主编:《丝绸之路岩画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83页。
    ⑤ 以上见(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47《班梁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76、1580、1582、1591页。
    ⑥ (清)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卷2《哈喇沙尔》,乾隆四十二年刻本。
    ⑦ (清)袁大化修,王树枏等纂:《新疆图志》卷28《实业一》,东方学会校订铅印本,1923年。
    ⑧ 《汉书》卷96上《西域传》,第3872页。
    ① 《汉书》卷96下《西域传》,第3912页。
    ② 《后汉书》卷47《班梁列传》,第1576页。
    ③ 《汉书》卷96上《西域传》,第3879页。
    ④ (唐)姚思廉撰:《梁书》卷54《西北诸戎传·高昌》,中华书局1973年,第811页。
    ⑤ 王炳华:《新疆古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⑥ 王炳华:《重新发现楼兰》,《文明》,2006年第1期,第9页。
    ⑦ (唐)李延寿撰:《北史》卷97《西域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209页。《魏书》与此同。
    ⑧ (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030-1032页。
    ① 《后汉书》卷88《西域传》,第2928页。
    ② 《后汉书》卷88《西域传》,第2914页。
    ③ 有多种史籍记载高昌设郡之事:许坚《初学记》引顾野王《舆地志》:“晋咸和二年,置高昌郡,立田地县。”又《晋书》卷86《张骏传》载张骏于咸和初年击败赵贞后,“以其地为高昌郡”。又《魏书》卷102《高昌传》:“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据河西,皆置太守以统之。”
    ④ 参见黄文弼:《西北科学考查团丛刊》之二,《高昌》第一分册,国立北京大学,1931年。
    ⑤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新疆简史》第一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1-112页。
    ①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3《宪宗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45页。
    ② 《明太宗实录》卷52,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第787页。
    ③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2《西域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8616页。
    ① (清)允祹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卷80《理藩院》,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清)和宁纂:《三州辑略》卷2,嘉庆刻本。
    ③ 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5-34页。
    ④ 据《新疆图志》卷1《建置志》列有10个直隶厅和分防厅,但在文字说明中却云有11个厅,误。
    ① 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74-77页。
    ① 吴景熙:《国内现存方志、北京图书馆藏方志及其他》,《中国地方史志》1982年第6期,第40-50页。
    ② 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地方志目录(初稿)》,《新疆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1期,第28-41页。
    ③ 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235-253页。
    ④ 庄威凤:《<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中国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2期。
    ⑤ 纪大椿、齐清顺等:《新疆现存方志概览》,《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
    ⑥ 金恩辉、胡述达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第29-1-18页。
    ⑦ 《中国方志丛书》西部地方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影印本。
    ① 《中国地方志集成》新疆卷,凤凰出版集团,2012年。
    ① 庄威凤:《<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中国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2期。
    ② 朱玉麒:《新疆识略》成书考,载《西域文史》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69-178页。
    ① 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① (清)松筠:《西陲总统事略》序,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
    ② (清)松筠:《新疆识略》凡例,道光元年武英殿刻本。
    ③ 黄苇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00页。
    ④ 瞿宣颖:《志例丛话》,《东方杂志》1934年31卷1号;又,朱士嘉:《中国旧志名家论选》,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⑤ 李泰棻:《方志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① (唐)魏徵等撰:《隋书·经籍志二》杂传类小序,中华书局,1973年,第982页。
    ② 田卫疆:《新疆历史上最早的方志——西州图经》,《新疆地方志》1984年第2期。
    ③ 陈重秋:《略论西域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出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2期。
    ① 张维:《陇右方志录》,北平大北印书局,1934年。
    ②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第183-184页。
    ③ 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书内傅振伦序言作445种,实则439种。
    ④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245页。
    ⑤ 纪大椿等:《新疆现存方志概览》,《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
    ⑥ 金恩辉、胡述达:《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第29-15、29-18页。
    ⑦ 华林甫:《隋唐<图经>辑考》上,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7期,2007年,第162页。
    ⑧ 吴丰培:《丝绸之路史料钩沉》,《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⑨ 王鏊:《震泽长语》,《苏州文献丛书·王鍪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⑩ 吴丰培:《丝绸之路史料钩沉》,《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又,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2页。
    11 易雪梅:《西北历史文献概述》,《图书与情报》1999年第3期。
    ① 廖吉郎:《两汉史籍研究》,潘美月等主编《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六编第12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② 《后汉书》卷88《西域传》,第2931-2932页。
    ③ 安作璋等:《张骞评传》,陕西城固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编《张骞学术研讨论文集》,1985年,第1-7页。
    ④ 《隋书》卷33《经籍志二·史志》,第985页。
    ⑤(宋)郑樵:《通志》卷66《艺文略第四》,《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83页。
    ⑥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总目》,中华书局,1961年,第19页。
    ⑦ (宋)王应麟:《玉海》卷16《地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9页。
    ⑧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09页。
    ⑨ (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560《国史部七·地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①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7《史部四十三·目录类存目》,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年。
    ② 廖吉郎说:是以班固之撰史,必因以必采入其《西域传》,《汉书·张骞传》之叙其具为天子言西域之地形及所有,乃曰:“语皆在《西域传》”。至《后汉书》之传西域亦尝云:“班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今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末班勇所记云。”是张骞所见,今虽无其书,然尤可就《汉书》中窥见一斑矣。此段文字见前揭廖吉郎所著《两汉史籍研究》第106-107页。
    ③ 叶昌炽:《奇觚庼文集》,民国十年吴县潘氏刻本。
    ④ (德)夏德(Friedrich Hirth)认为:隋唐书目提到此书(即指《张骞出关志》),但其后各朝代书目并没有提,我们不知道所说的这部书是何人在何时代写的。他可能是一部历史演义,但绝不是张骞本人所写。见夏德:Journal Am. Or. Soc, Vol. xxxv ⅠⅠ,1917, P.91。转引自(美)劳费尔著,林筠因译:《中国伊朗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67页注释7。
    ① (晋)崔豹:《古今注》卷下《草木第六》,《四部丛刊》三编第22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② 杜云虹:《(隋书·经籍志)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68页。
    ③ 杨镰:《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18《子部二十八·杂家类二》。
    ⑤ 王朝客:《(古今注>小考》,《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第3期。
    ⑥ 佚文说明:以《四部丛刊》本《古今注》引文为底本,以(唐)王叡《炙毂子》、(宋)窦苹《酒谱·引器十一》、(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五为对校,其它诸书或简短或与上文无异,故不作参考。
    ⑦ 石声汉:《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科学史集刊》第5辑,科学出版社,1963年,第33页。
    ⑧ (清)陈淏子辑,伊钦恒校注:《花镜》,农业出版社,1962年,第293页。
    ①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60页。
    ② 《本经逢原》云:葛花,能解酒毒,葛花解酲汤用之,必兼人参。《滇南本草》曰:葛花,治头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
    ③ 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第三篇《器物图说》,载《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国立北京大学,1948年,第151页。
    ④ 佚文说明:以《通典》卷193《边防九》为底本,《太平寰宇记》卷185《四夷十四·西戎六》、《太平御览》卷796《四夷部十七》、《通志》卷196《四夷传第三》为对校。
    ⑤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66、3162页。
    ⑥ 《汉书》卷96上《西域传》,第3885、3889页。
    ⑦ 今中亚地区出土诸多古安息钱币,充分证明《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所载“王面钱”并非虚构,如安息王弗拉特二世统治时期铸造钱币,文为王面,幕为摩萨(Musa)面,摩萨为弗拉特二世母亲。“王死辄更铸钱”是古代中东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诸国普遍习俗,已久为古史与古钱币学所证实。参阅孙毓棠:《安息与乌弋山离》,载《文史》第五辑,1978年,第7-21页。
    ⑧ 佚文说明:以《通典》卷193《边防九》为底本,《太平寰宇记》卷185《四夷十四·西戎六》、《通志》卷196《四夷传第三》对校。
    ①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63-3164页。
    ② 佚文说明:以(唐)李泰《括地志》卷四《西域》、《通典》卷193《边防九》对校。
    ③ 参阅李锦绣、余太山:《<通典>西域文献要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 佚文说明:以《通典》卷193《边防九·西戎五》、《魏略·西戎传》对校。
    ⑤ 佚文说明:《通典》卷193《边防九·西戎五》“马胫国”亦辑自《魏略·西戎传》,《三国志》卷30《魏书三十》、《通典》等引录上文相同。
    ① (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2,《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中华书局,1995年,第22页。
    ②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307-308页。
    ③ 《后汉书》卷88《西域传》,第2912-2913页。
    ④ (清)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卷26《班勇》,中华书局,1958年,第11-12页。
    ① (清)姚振宗辑:《后汉书·艺文志》,《二十五史补编》,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
    ② 廖吉郎:《两汉史籍研究》,第110页。
    ③ 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3页。
    ④ 《后汉书》卷88《西域传》。
    ⑥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⑦ (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5《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中华书局,1992年,第183页。
    ⑧ 《高僧传》卷6《晋庐山释慧远》,第212页。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22《吕光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3054页。
    ② 王守春:释道安与《西域志》,《西域研究》2006年第4期。
    ③ (清)杨守敬、熊会贞疏著,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卷1-2。
    ④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76《内典》,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
    ⑤ (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卷7,中华书局,1985年,第557-560页。
    ⑥ (晋)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4-136页。
    ⑦ 《法显传》,第102页。
    ⑧ 《大唐西域记》卷8-9。
    ① 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39页。
    ② 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第440页。
    ③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郎尉之《隋诸州郡图经集》条,中华书局,1961年。
    ④ 《隋书》卷33《经籍志二》地理类总叙,第988页。
    ⑤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 《隋书》卷2《高祖纪》,第38页。
    ② 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652-1654页。
    ③ 华林甫:《隋唐<图经>辑考》(上),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7期,2007年5月,第145页。
    ④ 周振鹤:《古方志存目研究例说》,《复旦学报》1987年第4期。
    ⑤ 黄苇:《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0页。
    ⑥ 华林甫:《隋唐<图经>辑考》(上),第143页。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63《裴矩传》,中华书局,1975年。
    ② 《隋书》卷67《裴矩传》,第1578页。
    ③ 《隋书》卷67《裴矩传》,第1578页。
    ④ 《隋书》卷67《裴矩传》,第1579页。
    ⑤ 《隋书》卷83《西域传》,,第1859页。
    ⑥ 《隋书》卷33《经籍志二》,第987页。
    ⑦ 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3页。
    ① 《隋书》卷67《裴矩传》,第1578-1579页。
    ① 华林甫:《隋唐<图经>辑考》(上),第146页。
    ② 杨晓春:《隋书·西域传》与隋装矩《西域图记》关系考论,《历史地理》第2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③ 《新唐书》卷46《志》第三十六。
    ① 《三国志》卷30《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
    ② 岑仲勉:《隋唐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46页。
    ③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56《陇右道七·西州·柳中县》,中华书局,2007年,第2995页。
    ① 如记南方:房千里《南方异物志》、孟管《岭南异物志》、刘恂《岭表录异》、莫休符《桂林风土记》、段公路《北户杂录》、达奚通《海南诸蕃行记》;记西南:袁滋《云南记》、窦滂《云南别录》、徐云虔《南诏录》、佚名《云南行记》、樊绰《蛮书》;记东南:林谓《闽中记》;记北方:张建章《渤海国记》、李繁《北荒君长录》;记西北:吕述《黠戛斯朝贡图传》。
    ② 玄奘《大唐西域记》、慧立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道宣《释迦方志》、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杜环《经行记》、贾耽《海内华夷图》等。
    ③ 《新唐书》卷58《艺文二》。
    ④ 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艺文略第四》,中华书局,1995年。
    ⑤ 《新唐书》卷221《西域上》
    ① 《旧唐书》卷82《许敬宗传》
    ② 《新唐书》卷223上《许敬宗传》。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36《修撰》、卷73《安西都护府》,中华书局,1955。
    ④ 《册府元龟》卷560《国史部七·地理》
    ⑤ 刘全波:唐《西域图志》及相关问题考,载《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5期。
    ⑥ 华林甫:《隋唐<图经>辑考》(上),第146页。
    ⑦ 刘全波:唐《西域图志》及相关问题考,载《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5期。
    ① 《唐会要》卷73《安西都护府》。
    ② 《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
    ① (唐)杜佑:《通典》卷191《边防典·西戎总序》注,《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② 《旧唐书》卷185《范传正传》。是书还著录于以下文献中:《新唐书》卷49《艺文志》、《册府元龟》卷556《国史部》、《通志》卷68《艺文略》。
    ③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④ 《旧唐书》卷185《韦机传》。
    ① (唐)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
    ② 陈祚龙:《简记敦煌古钞方志》,载《华学月刊》1973年第17期;又收入其著:《敦煌文物随笔》,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3-65页。
    ③ (清)浦起龙:《史通通释》卷10《杂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④ 张弓主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19页。
    ① (唐)李林甫:《唐六典》卷5《尚书省兵部职方郎中员外郎》,中华书局,1992年。
    ② 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卷下;又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2010年,第111页。
    ③ 有关这些敦煌图经地志的录文和研究,参见以下文献: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中华书局2007年;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李正字《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姜亮夫《敦煌地理文献汇录》,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中《敦煌学文献》第9卷,1990年兰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日)日比野丈夫《地理书》,收入(日)池田温编《讲座敦煌》卷5《敦煌汉文文献》,东京:大东出版社1992年。
    ④ 《敦煌石室遗书》1909年排印本;东方学会1913年影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重印本《敦煌石室遗书正续编》。
    ① 《罗雪堂先生全集》3编6《敦煌石室遗书》罗振玉跋云:“此志首尾均缺,但存中间数十行,市其文乃《西州志》也。……至此志之作,窃意当在乾元以后、贞元以前。新开道下有见阻贼不通语,是作志时尚未沦于吐蕃之证。且其叙丁谷、宁戎两窟风景文字尔雅,尤非唐中叶以后所能为也;又卷中丁谷窟云:西去州二十里;圣人塔条云:在州子城外东北角;则此书之名当是《西州志》而非《交河郡志》又可知矣。”
    ② 魏长洪:《大海道史探》,《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82页。
    ③ 罗振玉:《莫高窟石室秘录》,载《东方杂志》1909年第6卷第11期。
    ④ 据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74-76页。
    ① 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中华书局,2007年,第214页。
    ② 程喜霖:《唐<西州图经>残卷道路考》,载《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33-554页。
    ③ (日)羽田亨:《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上卷,日本京都东洋史研究会,1957年,第587-592页。
    ① (日)羽田亨:《唐光放年书写沙州、伊州地志残卷について》,载《小川博士还历记念史学地理学论丛》,京都:弘文堂1929年,第131-152页;后收入《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卷上《历史篇》,京都:东洋史研究会,1957年,第401-402页。汉文译文有:张其春译:《唐光启年写本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载《方志月刊》1936年第9卷2期,第72-94页;万斯年译:《唐光启年写本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考》,载《唐代文献丛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72-94页。
    ② 最早由日本学者羽田亨于1930年在《小川博士还历记念史学地理学论丛》中发表录文及考释,1932年英国学者翟林奈(L. Giles)也发表了译注(A Chinese geographical text of the ninth century, BSOS,6.4,1932)。张弓主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13-514页)亦认为是《陇右图经》的一部分。
    ③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265-428页。
    ④ 如郑炳林《<沙州伊州地志>所反映的几个问题》(《敦煌学辑刊》1986年2期)、荣新江《敦煌地理文献的价值与研究》(荣新江《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8页)、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中国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651页)、张弓主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13-514页)、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8-241页)。
    ⑤ 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651页。
    ⑥ 张弓主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第513-514页。
    ⑦ 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441页。
    ① 向达:《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载《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1944年新5卷第4期。
    ② 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3-327页。
    ③ 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第325页。
    ④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60-64页。
    ⑤ 吕钟著,王渊、张仲等整理:《重修敦煌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65-69页;又,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注》第235页载《沙州伊州志》原件影印本。
    ②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伊州》,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8-1029页。
    ① 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注》,第34页原件影印、第55页释录文字。
    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6页。
    ② 李孝聪:《唐代西域结构与运作空间》,第442页。
    ① (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年,第46页。
    ② 《唐六典》卷5“兵部职方郎中员外郎”;《唐会要》卷59“职方员外郎”。
    ③ 《唐会要》卷59《尚书省诸司下》“职方员外郎”。
    ④ 《新唐书·百官志一》“兵部职方郎中员外郎”。
    ⑤ 辛德勇有详细考证,见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第444页。
    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第340页。
    ⑦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第47页。
    ⑧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67页。
    ① 《隋书》卷67《裴矩传》,第1578页。
    ②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66页。
    ③ 《隋书》卷67《裴矩传》,第1578页。
    ④ (唐)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又,《大正新修大藏经》卷50。
    ⑤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67页。
    ①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75页。
    ② 傅振伦:《从敦煌发现的图经谈方志的起源》,《敦煌学辑刊》1980年第1期。
    ③ 李并成:《唐代图经蠡测》, 《敦煌学研究》1986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专刊)
    ④ 仓修良、陈仰光:《从敦煌图经残卷看唐五代图经发展》, 《文史》2001年第2期,第117-139页。
    ⑤ 李并成:《敦煌遗书中地理书卷的学术价值》, 《地理研究》1992年第3期,第41-49页。
    ⑥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8《外篇三·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中华书局,1985年,第880页。
    ⑦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史志论丛》,中华书局1984年,第499页。
    ① (宋)胡榘:宝庆《四明志》,罗濬序,见《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4989页。
    ② 刘纬毅、王朝华等辑:《宋辽金元方志辑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③ 陆敏珍:宋代地方志编纂中的“地方”书写,《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④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第184页。
    ⑤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页。
    ⑥ (元)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卷4,《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
    ① 姚涞:《明山先生存集》卷3《任丘志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105,书目文献出版社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姚稽刻本影印。
    ① 巴兆祥:《论明代方志的数量与修志制度》,《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4期。
    ② (日)满井隆行:《明代陈诚的西使》,载《山下先生还历纪念东洋史论文集》(1938年);(日)神田喜一郎:《明的陈诚使西域记》,载《东洋学报》1927年16卷3期;(日)藤田丰八:《东西交涉史研究·西域篇》,图书院(1932-1933年):(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弘文堂,1931年。
    ③ 主要论文有:《西域番国志》与《明史·西域传》,《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1期;《西域番国志》版本考略,《文献》1989年第1期;《西域番国志》与《明史·西域传》,《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陈诚及其西使记:文献与研究,《暨南史学》2003年:陈竹山文集的史料价值与版本,《西域研究》2010年1期;《四库全书总目》“使西域记提要”辨证,《西域研究》2008年4期。
    ④ 主要论文有:关于陈诚及其西行的几个问题,《新疆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陈诚史料的新发现,《新疆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⑤ (明)陈诚著,周连宽、王继光等校注:《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
    ⑥ 王继光:《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中华书局待出版);《陈诚西域资料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① 《明太宗实录》卷169,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7年。
    ②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30,《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9年。
    ① (明)陈诚、李暹:《西域番国志》,见谢国桢辑:《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影印本。
    ② (明)陈诚:《陈竹山先生文集》卷首,王直叙,嘉庆二十四年重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③ 王继光:《陈竹山文集》的史料价值与版本,《西域研究》2010年1期。
    ④ 王继光:《西域番国志》版本考略,《文献》1989年第1期。
    ① 王继光:《西域番国志》版本考略,《文献》1989年第1期。
    ② 《大明一统志》卷89,三秦出版社据明天顺五年司礼监刻本影印,1990年。
    ③ 王继光:西域番国志与明史西域传,《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④ 《皇明四裔考》卷2,《今言》卷4,《皇明象胥录》卷6、7,《皇明世法录》卷81,《殊域周咨录》卷15,《咸宾录》卷3、40。均见《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华书局,2000年。
    ① 陈诚著,王继光校注:《陈竹山先生文集》内篇卷1。见《陈诚西域资料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 李之勤:《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① (明)马理编,李之勤校注:《西域土地人物略》与《西域土地人物图》校注,见李之勤编:《西域史地三种资料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5页。
    ② (明)张雨:《边政考》卷8《西域诸国》,见谢国桢辑:《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影印本。李之勤校注本则无最后“三层凌霄”四字,见《西域史地三种资料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③ 兀鲁伯(1409-1449年):Ulugn Beg,或译作乌鲁格别克。
    ④ (俄)巴托尔德:《中亚简史》,汉译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3页;又,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拉失德史》汉译本第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6-257页。
    ⑤ 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拉失德史》汉译本第一编,英译者W.厄斯金引巴布尔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6页。
    ⑥ 赵永复: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部分中亚、西亚地名考释,《历史地理》2006年第21辑,第354-365页。
    ① (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② (明)马理修:明嘉靖《陕西通志》,邵国秀主编:《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年,第1册,第207-216页。
    ③ 赵永复: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部分中亚、西亚地名考释,《历史地理》2006年第21辑,第355页。
    ④ (明)张雨:《边政考》卷8《西域诸国》。
    ⑤ 高启安:《肃镇华夷志》文献价值初探,《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
    ⑥ 张元济编:《四部丛刊》三编,史部第26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⑦ (清)梁份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6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⑧ 李之勤:《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① 李之勤:《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② 高启安:《肃镇华夷志》文献价值初探,《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
    ③ 李之勤:《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1期。
    ④ 赵永复: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部分中亚、西亚地名考释,《历史地理》2006年第21辑。
    ⑤ (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
    ① 黄文弼:《古楼兰国历史及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载《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9页。
    ② 赵永复: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部分中亚、西亚地名考释,《历史地理》第21辑,第355页。
    ③ 黄盛璋:西域土地人物图,曹婉如,郑锡煌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第二册(明代),北京:文物出版社,图幅说明第14页。
    ⑤ 李之勤:《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⑥ Ralph Kauz and Liu Yingshen汉文史料中的亚关尼亚(armenia in Chinese sources) Iran and the Kaucasus(《伊朗与高加索地区》),12(2008),pp.57-72。
    ⑦ 沈玉萍:有关《西域土地人物略》作者的考察,《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① 巴兆祥:论《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对清代地方志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①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七十一《何国宗传》,中华书局,1977年。
    ① 《康熙御制文集》二集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
    ② 和坤等:《钦定大清一统志》,卷首谕旨,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 巴兆祥:论《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对清代地方志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① (清)傅恒等修:《西域图志》,序·上谕,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
    ② 《清高宗实录》卷511,乾隆二十一年四月乙丑,中华书局,1986年,第15册第462页。
    ③ (清)庆桂等纂:《国朝宫史续编》卷99《图绘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 (清)傅恒等修:《西域图志》,序·谕旨。
    ②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内务府档案,转引自秦国经《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图中的活动与贡献》,《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③ (清)傅恒等修:《西域图志》,序·谕旨。
    ④ (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卷30《书籍九·志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0-601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② 《西域图志》,序·凡例。
    ① 《西域图志》卷10《疆域三》。
    ② 《西域图志》卷32《屯政一》。
    ① 《清仁宗实录》卷172,嘉庆十一年十二月丁亥。
    ② 王德恒:《中国方志学》,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③ 薛宗正:读《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④ 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群言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⑤ 《西域图志》凡例。
    ⑥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0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⑦ 乔治忠、侯德仁:乾隆官修《西域图志》考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① (清)七十一:《西域记》,原序,光绪辛巳聚英堂刻本。
    ①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清光绪四年同文馆刊本。
    ② (清)七十一撰,(日)畑道云校刊,日本宽政十二年(1800年)刻本,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③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7,光绪六年刊本。
    ④ 《新疆图志》卷90《艺文志》。
    ⑤ (清)七十一撰,周宅仁改纂:《西域总志》,周宅仁序言,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⑥ (清)七十一:《西域记》,阮灿辉跋,清嘉庆十九年卢淅容弇氏味经堂刻本。
    ⑦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
    ⑧ 《新疆图志》卷90《艺文志》。
    ⑨ 钮仲勋:《我国古代对中亚的地理考察和认识》,测绘出版社,1990年,第100-104页。
    ①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
    ② 编辑委员会:《魏源全集》(第三册),岳麓书社,2004年,第171页。
    ③ 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第6期;又,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代前言,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④ 蔡美彪:《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75页。
    ⑤ 西·诺尔布译:《卡尔梅克诸汗简史》,载丹碧等:《蒙汉对照托忒文字卫拉特蒙古历史文献译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4-289页。
    ⑥ 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第210页。
    ⑦ 参见万斯年:《西域闻见录之板本与著者》,《大公报》(天津),图书副刊,1936年12月3日。又《图书季刊》1936年第3卷第4期。又《西域闻见录之板本与著者》抽印本,1936年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高健:《<西域闻见录>异名及版本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王志强:《<西域闻见录>版本著者考述及史料价值论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李亚茹:《清七十一与<西域闻见录>》,《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张扬、余敏辉:《<西域闻见录>版本、作者及史料价值》,《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⑧ 蔡美彪:《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第563页。
    ⑨ 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第316页。
    ⑩ 高健:《<西域闻见录>异名及版本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① 傅平骧、李凤仪仗:读旧稿本《西域地理图说》,《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② 阮明道汉文笺注,刘景宪满文译注:《西域地理图说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③ 阮明道:有关《西域地理图说》的两个问题,《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④ 阮明道等:《西域地理图说注》第103页。
    ① 傅平骧、李凤仪仗:读旧稿本《西域地理图说》,《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② (清)永贵修,固世衡纂,苏尔德增纂:《回疆志》苏尔德序,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
    ③ 《回疆志》嘉木湖达福序。
    ④ 缪荃孙著,黄明、杨同甫标点:《艺风藏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8页。
    ① 金恩辉、胡述达:《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第29-11页。
    ② 《回疆志》沙济福森布序。
    ③ 国家图书馆索书号:610.34.2、610.34.3。
    ① 《回疆志》卷4《官制·阿奇木伯克图记》。
    ② 《回疆志·回疆地理图说》,《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
    ③ 王东平:《西域地理图说》库车、沙雅尔户口数勘误,《西域研究》2009年第4期。
    ① 鲁靖康:《伊江汇览》成书时间与作者生平新论, 《新疆地方志》2012年第2期。
    ② (清)格琫额《伊江汇览》序,吴丰培整理:《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0年。
    ③ (清)格琫额著,吴丰培整理:《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0年。
    ① 《清高宗实录》卷935,第582-583页。
    ① 王希隆:《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1996年第1期。
    ② 易雪梅:《甘肃省图书馆藏古籍述略》,《图书与情报》2002年第1期。
    ③ 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④ 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第53页。
    ① (清)永保修,兴肇增纂,吴丰培整理:《塔尔巴哈台事宜》四卷,《边疆丛书续编》油印本,1950年;又,《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清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② 国家图书馆藏抄本。
    ③ 马大正据吴丰培藏本校订,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
    ④ 认为两者为同书的有:纪大椿等:新疆现存方志概览,《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新疆历史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金恩辉、胡述达:《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第29-11页。
    ⑤ 吕育良:永保纂修的四部“事宜”初探,《新疆地方志》1996年第3期。
    ⑥ 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第54页。
    ⑦ 新疆自治区图书馆藏有油印本。《西北文献丛书》二编收录,不过解题有误。
    ⑧ 《清高宗实录》卷1450,第338页。
    ① (清)达林、龙铎编,吴丰培整理:《乌鲁木齐事宜》,《边疆丛书续编》油印本,1950年;又,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② (清)永保修,兴肇增纂,吴丰培整理:《塔尔巴哈台事宜》贡楚克扎布序。
    ③ 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第224页。
    ④ (清)达林、龙铎编,吴丰培整理:《乌鲁木齐事宜》达林、龙铎序。
    ⑤ 王安芝:《喀什噶尔附英吉沙尔》文献考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① 和宁生年有多种记载,本文用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92页。
    ② 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认为此书完成于嘉庆七年。笔者以为实则应在嘉庆九年,该书卷12内载有嘉庆九年事:“阿克伯克……调署叶尔羌阿奇木事务,嘉庆九年三月病故。”则是书应在嘉庆九年或之后完成的。
    ③ (清)和宁:《回疆通志》沈瑞麟序,民国十四年外交部铅印本。
    ① (清)和宁:《回疆通志》例言。笔者按:此处《同文韵统》应指《西域同文志》。
    ② 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第57页。
    ① 《清仁宗实录》卷172,《清实录》第30册,第248页。
    ② 吴丰培:《松筠新疆奏稿·松筠小传》,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1980年。
    ③ (清)松筠修,汪廷楷、祁韵士等纂:《西陲总统事略》,《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嘉庆十六年刻本,1965年。
    ① 陈垣:《记徐星伯遣戍事》,《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92-103页。
    ② (清)缪荃孙:《艺风堂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第44页。
    ③ (清)赵尔巽等纂:《清史稿》卷485《祁韵士传》。“事”为“识”之误。
    ④ 《松筠传》中将《伊犁总统事略》译作《伊犁总统实录》,误;(日)榎一雄《徐松の西域调查について》引用原文,更为准确。见《榎一雄著作集》第二卷,日本汲古书院,1992年,第74页。
    ⑤ (美)恒慕义(A·W·Hummel)主编:《清代名人传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所,1944年。中文版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传略》翻译组翻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6页。
    ⑥ 《清代名人传略》第353页。
    ⑦ (清)松筠修,徐松纂:《钦定新疆识略》李毓澍序文,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道光元年刻本,1965年。
    ⑧ (日)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21页。
    ① (清)松筠修,汪廷楷、祁韵士等纂:《西陲总统事略》卷2《图说·哈密图说》,《中国边疆从书》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嘉庆十六年刻本,1965年,第145页。
    ② (清)松筠修,徐松纂:《钦定新疆识略》卷3《哈密舆图》,道光武英殿刻本,叶86-91。
    ③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外篇四《记与戴东原论修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① (清)松筠修,徐松纂:《钦定新疆识略》卷6《屯务》。
    ② (清)松筠修,徐松纂:《钦定新疆识略》卷11《边卫》。
    ① (清)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319页。
    ② 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64页。
    ③ (清)松筠修,徐松纂:《钦定新疆识略》卷1《新疆舆图》。
    ① 乔治忠、侯德仁:清朝官修《西域图志》考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五《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88页。
    ③ 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群言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④ (清)松筠修,徐松纂:《钦定新疆识略》凡例。
    ⑤ 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十五《水地与天算》,中华书局,2010年,第82页。
    ⑥ 梁启超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49页。
    ⑦ 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年,第279页。
    ① (清)袁大化修,王树枏等纂:《新疆图志》卷90《艺文志》,第3310页。
    ② (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中华书局,2005年,第210-211页。
    ③ (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卷首,龙万育叙,第9页。
    ④ 此处“郑”指郑国渠,“白”指白渠,均为我国古代关中地区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
    ⑤ (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第89页。
    ① 赵丽生: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② (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卷首,龙万育叙,第9页。
    ③ 巴兆祥:论《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对清代地方志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① 《清高宗实录》卷722,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一日,中华书局,1986年,第1044页。
    ② 《清高宗实录》卷722,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一日,中华书局,1986年,第1046页。
    ③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414-420《西域新疆统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
    ① 乔治忠等:乾隆朝官修《西域图志》考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82页。
    ③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23,《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6页。
    ① 牛海桢认为有3个阶段:发轫期(清初至乾隆)、发展期(嘉庆)、繁荣期(道咸同光宣),见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西北史地》1999年第4期:乔治忠、侯德仁认为有4个阶段:兴起期(清初至乾隆)、发展期(嘉庆)、繁荣期(道咸)、终结期(同光宣),见乔治忠:乾隆朝官修《西域图志》考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又见侯德仁所著《清代西北疆界史地学》;郭丽萍认为有5个阶段:初现期(清初至乾隆初)、发展期(乾嘉)、繁荣期(道光)、终结(道咸)、转变期(同光),见其著《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贾建飞认为有5个阶段:发端(清初至嘉庆前期)、兴起(嘉庆末道光初)、繁荣(道咸)、衰落(同光前期)、复兴期(光宣),见其著《清代西北史地学研究》。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五《清代学者旧学之总成绩》,第388页。
    ③ 王记录:《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述论》,《兰州学刊》1989年第6期。
    ① (清)松筠撰,吴丰培校订:《西招图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页。
    ② (清)松筠:《绥服纪略》松筠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79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第764页。
    ① (清)祁韵士:《西域释地》祁寯藻跋。
    ② (清)徐松:《钦定新疆识略》卷12。
    ① 赵俪生: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徐松,《西北史地》1985年第1期。
    ② 阚凤楼:《新疆大记》阚铎书后,光绪三十四年合肥阚氏校订铅印本。
    ③ 钟镛:《西疆交涉志要》,载《湖滨补读庐丛刻》,清宣统三年铅印本。
    ④ 吴绍磷:《新疆概观》绪论,南京仁声印书局铅印本,1933年。
    ⑤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36年。
    ① 《阜康县乡土志·实业》,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② (清)和宁:《回疆通志》例言。笔者按:此处《同文韵统》应指《西域同文志》。
    ③ (清)和宁:《回疆通志》卷7。
    ④ (清)和宁:《回疆通志》卷11。
    ⑤ 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第57页。
    ① 周勇进:谈谈清代的道志,《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7期。
    ② (清)佚名纂:《新疆四道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
    ① 李德龙主编:《新疆四道志》,《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抄稿本方志丛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 魏长洪:《新疆行政地理沿革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③ 戴良佐:新疆建省后的第一部志书《新疆四道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
    ④ 李德龙主编:《新疆四道志》前言述略。
    ⑤ 戴良佐:新疆建省后的第一部志书《新疆四道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
    ① 巴兆祥:《方志学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41页。
    ② 转引自田雨:《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③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岳麓书社,2010年,第322页。
    ④ 《镇西厅乡土志》高耀楠序,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5页。
    ① 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179页。
    ② 《镇西厅乡土志》高耀南序。
    ③ 《奇台县乡土志》杨方炽自序,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第332页。
    ① 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195页。
    ② 巴兆祥:《方志学新论》,第146、150页。
    ③ 湖北省图书馆编:《新疆乡土志稿二十九种》,打印本,1955年。
    ① 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9年第6期;胡正华:《新疆的乡土志》,《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1期;郭卫:《清代新疆乡土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0页。
    ② 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③ 吴丰培编:《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油印本,1978年。收录4种新疆乡土志。
    ④ (日)片冈一忠:《林出賢次郎将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解说,日本流山中国文献研究会,1986年。
    ① (日)上原芳太郎:《新西域记》下卷《蒙古新疆旅行日记》,日本东京有光社,1937年,第497-498、512-513、533页。
    ② 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③ (日)片同一忠:《林出贤次郎将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解说,第219页。
    ④ 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收录有44种新疆乡土志,并标点。
    ⑤ 所附舆地图为清末宣统年间《新疆图志》配套舆图,名为《新疆全书舆地图》共58幅,在汉口刷印的彩色石印本。而《新疆乡土志稿》收录时将原图彩色改为黑白刷印。
    ⑥ 胡正华:《新疆的乡土志》,《新疆地方志》1988年第1期。
    ① (清)袁大化修,王树枏纂:《新疆图志》卷2《建置志二》,第91页。
    ② (日)片同一忠:《林出贤次郎将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解说,第154页。
    ③ (日)野村荣三郎:《蒙古新疆旅行记》,上原芳太郎:《新西域记》下卷,日本东京有光社,1937年,第498、497、533、531、513-514页。
    ④ (日)吉川小一郎:《支那纪行·杂录》所载《焉耆府乡土志·实业》抄本,见《新西域记》,日本有光 社,1937年,第705页。
    ① 《焉耆府乡土志·实业》稿本,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第459页。
    ① 《昌吉县乡土图志·耆旧录》,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第266页。
    ①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岳麓书社,2010年,第322页。
    ② 《奇台县乡土志》杨方炽序,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第331页。
    ③ 《绥定县乡土志》萧然奎序,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195页。
    ④ 《绥来县乡土志》,(日)片冈一忠:《林出贤次郎将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
    ⑤ 《吐鲁番厅乡土志》曾炳熿序,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125页。
    ⑥ 《镇西厅乡土志》高耀楠序,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95页。
    ① 《奇台县乡土志》杨方炽序,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第331页。
    ② 《洛浦县乡土志》,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411页。
    ③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第13页。
    ① 钟镛:《新疆志稿》王树枏序,载《湖滨补读庐丛刻》,铅印本,1912年。
    ② 魏长洪、高健:《<新疆图志>各分志作者摭拾》,《新疆地方志》1999年第2期。
    ③ 钟铺:《新疆志稿》跋。
    ④ 王树枏:《陶庐老人随年录》,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92页。
    ⑤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第241页。
    ⑥ 宋伯鲁:《新疆建置志》胡文浚弁言,宋联奎辑《关中丛书》第四集,陕西通志馆铅印本,1935年。
    ⑦ 宋伯鲁:《新疆建置志》宋联奎跋。
    ⑧ 王树枏:《海棠仙馆诗集》序,宋伯鲁《海棠仙馆诗集》,海棠仙馆铅印本,1924年。
    ⑨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第29页。
    ① 张道芷等修,曹骥观纂: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卷7,《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10册,凤凰出版社影印本,2007年。
    ② 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第227页。
    ③ 魏长洪、高健:《<新疆图志>各分志作者摭拾》,《新疆地方志》1999年第2期。
    ④ 王树枏,也有写作王树楠、王树枬、王树柟等多种写法,根据其自订年谱及传略和后裔所称,应以王树枏为是。参见石向骞:新城王晋卿先生名字小正,新浪博客,冀东艺文http://blog.sina.com.cn/u/1135184490。
    ① 这些参与编纂《新疆图志》的遗老们的口述材料现存已故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魏长洪家中。
    ② 王会安:王树柑传略,《新疆地方志》1983年第2期。
    ③ 钟镛:《西疆交涉志要》例言。载《湖滨补读庐丛刻》,1912年铅印本。
    ④ 钟镛:《新疆志稿》跋。
    ① 钟镛:《新疆志稿》跋,载《湖滨补读庐丛刻》,1912年铅印本。
    ① (清)袁大化修,王树柑纂:《新疆图志》袁大化序,东方学会校订铅印本,1923年。
    ②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第38-42页。
    ③ 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第230-249页。
    ① 《新疆山脉图》,宣统年间新疆官书局晕渝法绘制,新疆自治区档案馆有收藏,题名“新疆地图”,共存13幅:山脉总图1幅、天山图8幅、南山图3幅、北山图1幅。《新疆水道图》目前未见,但据《新疆图志》卷首凡例所称应配有水道图。参加本书舆图部分章节。
    ② 《新疆国界图》,民国北平陶庐监制,彩色晕渝法绘制,新疆自治区档案馆有收藏。共20幅,图中山、水、路、地名用不同颜色表示,无比例尺、经纬度,亦无高程、等高线,无编制时间。参见《新疆通志》第54卷《测绘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0页。另参见本文方志舆图章节部分。
    ① 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3页;高健:《新疆图志·艺文志》舛误举证,《新疆地方志》2004年第2期。
    ① 题名《新疆地图》,实际为《新疆山脉图》,现存新疆自治区档案馆。见《新疆通志·测绘志》第186页。
    ② 《新疆国界图》,民国北平陶庐监制,现存新疆自治区档案馆,无比例尺、经纬度,亦无高程、等高线,无编制时间。参见《新疆通志》第54卷《测绘志》,第210页。另参见本文方志舆图相关章节。
    ③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第113页。
    ④ 如通志局本《祀典志》原有8个“坛庙表”,而东方学会校订本中却删去了8表。见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第35页。
    ① 王广荣:《新疆图志》资料来源及运用,《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②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第43页。
    ① 《镇西厅乡土志》高耀楠序,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95页。
    ② 《奇台县乡士志》杨方炽自序,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第332页。
    ③ 《伊犁府乡土志》许国桢题署,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179页。
    ④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第43页。
    ⑤ 胡正华:《新疆的乡土志》,《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1期。
    ① (清)袁大化修,王树枏纂:《新疆图志》卷4《建置志》四,第153页。
    ② (清)袁大化修,王树枏纂:《新疆图志》卷2《建置志》二,第98-99页。
    ③ 胡正华:《新疆的乡土志》,《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1期。
    ① (清)袁大化修,王树枏纂:《新疆图志》卷4《建置志》四,第143页。
    ② (清)袁大化修,王树枏纂:《新疆图志》卷3《建置志》三,第119页。
    ① 赵尔巽:《清史稿》卷114《志》89《职官一》。
    ②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405页。
    ① 《清高宗实录》卷612,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丙午,第874页。
    ② 阿拉腾奥其尔:《清代伊犁将军论稿》,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4页、第202-208页;新疆历史教材编写组:《新疆地方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6-168页“伊犁将军年表”。
    ③ 阿拉腾奥其尔、阎芳:《清代新疆军府制职官传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④ 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0-34页。
    ⑤ 据《三州辑略》卷2《官制门》统计。林恩显则把汉军八旗出身的9人算作汉族,故统计汉族为48人。
    ① 齐清顺:《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8页。
    ② 据《新疆图志》卷27职官六,国朝职官题名二,页15-17。
    ①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同文馆,清光绪四年刊本。
    ② (清)七十一撰,(日)灿道云校刊,日本宽政十二年(1800年)刻本,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① 王安芝:《喀什噶尔附英吉沙尔》文献考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② 此处松筠生年据《松文清公升官录》,载《北京图书馆藏年谱珍本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第119册,第240页。
    ③ 《清高宗实录》第30册,第248页。
    ④ 吕育良:松筠、祁韵士和徐松对新疆方志事业的贡献,《新疆地方志》1997年第2期。
    ① 赵尔巽等纂:《清史稿》卷143《志》118《刑法二》。
    ② 周轩:《<大清律例>与清代新疆流人》,《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① (清)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废员》,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第24-29页。
    ② 《清高宗实录》卷1332。
    ③ (清)和宁:《三州辑略》卷6,新疆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
    ④ 吴霭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0、133页。
    ⑤ (清)昆冈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21,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第14412页。
    ⑥ 周轩:《清末新疆的最后一批流人》,《西域研究》2002年第4期。
    ⑦ 周轩:《清代新疆流放名人》马大正序,新疆人民1994年。
    ⑧ 周轩:《清代新疆流放名人》马大正序。
    ⑨ 齐清顺:清代废员在新疆的效力赎罪,《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72,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943页。
    ① 钟镛:《西疆交涉志要》金梁序,宣统元年哈尔滨铅印本,1909年。
    ② 钟镛:《新疆志稿》王树枏序。
    ③ 钟镛:《新疆志稿》王树枏跋。
    ④ 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第61页。
    ⑤ 《清宣宗实录》卷11,第33册,第221-222页。
    ⑥ (清)袁大化修,王树枏纂:《新疆图志》卷首纂校衔名表。
    ⑦ (清)王树枏:《陶庐老人随年录》,第391页。
    ⑧ 钟镛:《新疆志稿》钟镛跋。
    ① (清)钟方:《哈密志》钟方自序,台北成文出版社据1937年禹贡学会本影印,1968年。
    ② (清)永保修:《乌鲁木齐事宜》达林、龙铎序,见王希隆整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第89页。
    ③ (清)松筠:《伊犁总统事略》序,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第1页。
    ①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开列诸臣名衔。
    ② (日)片冈一忠:《林出贤次郎将来新疆乡土志三十种》。
    ③ 《奇台县乡土志》,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第33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点校本此处脱漏作者。
    ① (清)钟方:《哈密志》修志姓氏。
    ②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开列诸臣名衔。
    ③ 《镇西厅乡土志》镇西厅乡土志职名表,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96页。
    ① 王德恒:《中国方志学》,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② 《西域图志》卷3《历代西域图说》。
    ② 薛宗正:读《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③ 《钦定新疆识略》卷3《哈密舆图》。
    ① 题名《新疆地图》,实际为《新疆山脉图》,现存新疆自治区档案馆。见《新疆通志·测绘志》第186页。
    ② 《新疆国界图》,民国北平陶庐监制,现存新疆自治区档案馆,无比例尺、经纬度,亦无高程、等高线,无编制时间。参见《新疆通志》第54卷《测绘志》,第210页。另参见本文方志舆图章节。
    ③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第113页。
    ① 如通志局本《祀典志》原有8个“坛庙表”,而东方学会校订本中却删去了8表。见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第35页。
    ② 《孚远县乡土志》,见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27-28页。
    ① 《回疆通志》例言。
    ② 《回疆通志》例言。笔者按:此处《同文韵统》应指《西域同文志》。
    ③ 《钦定新疆识略·凡例》。
    ④ 《西域图志》卷32《屯政一》。
    ① 《钦定新疆识略》卷6《屯务》。
    ② 《西域图志》卷31《兵防附台站卡伦》。
    ③ 《钦定新疆识略》卷11《边卫》。
    ④ 《塔尔巴哈台事宜》贡楚克札布叙。
    ① 《乌鲁木齐事宜》达林、龙铎序,见王希隆整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第89页。
    ② 《塔尔巴哈台事宜》凡例。
    ③ 《塔尔巴哈台事宜》贡楚克札布叙。
    ④ 《塔尔巴哈台事宜》兴肇识。
    ① 《钦定新疆识略》卷首,清仁宗序。
    ① 伯克一词,最早见于9世纪漠北突厥鲁尼文碑,意为首领。可参阅:苗普生《伯克制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1-102页。
    ② 《钦定西域图志》卷8《疆域》。
    ① 阚凤楼:《新疆大记》凡例,光绪三十四年合肥阚氏校铅印本。
    ① 《清仁宗实录》卷172,《清实录》第30册,第248页。
    ② 《西陲总统事略》松筠序。
    ③ 《钦定新疆识略》凡例。
    ④ 《钦定新疆识略》凡例。
    ① 《清宣宗实录》卷12,《清实录》第33册,第221-222页。
    ② 《哈密志》卷首修志姓氏。
    ③ 《创修镇西厅乡土志》阎绪昌序,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第83-84页。
    ① 《创修镇西厅乡土志》高耀南序,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第90-91页。
    ① 《吴丰培边事题跋集》,第219页。
    ② 《新疆图志》卷首纂校诸家。
    ③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第148-150页。
    ④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凡例。
    ① 乔治忠、侯德仁:乾隆朝官修《西域图志》考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② 《西陲总统事略》附录,第779-886页。
    ③ 《哈密志》卷8《与地志六》,第42-43页。
    ① 《西域图志》凡例。
    ② 《西域图志》卷6《晷度一》安西北路。
    ① 乔治忠、崔岩:清代历史地理学的一次科学性跨越——乾隆帝《题毛晃<禹贡指南>六韵》的学术意义,《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②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第147页。
    ③ 《新疆图志》凡例。
    ④ 《新疆图志》卷9《国界志五》,第468页。
    ①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中华书局,1957年,第65页。
    ②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卷首序,《丛书集成初编》第3130册,中华书局,1985年。
    ③ (清)龙万育:《西域水道记》序,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第9页。
    ① (清)宋伯鲁:《西辕琐记》王树柑序,光绪三十三年新疆官报书局刻本。
    ② 田雨:《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③ 郭卫:《新疆乡土志的史料来源》,《新疆地方志》2010年第2期。
    ①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第339-340页。
    ②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日学之总成绩》,第349页。
    ③ 金恩辉、胡述达:《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第29-1页。
    ① (清)格琫额著,吴丰培整理:《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0年。
    ① (清)袁大化修,王树枏纂:《新疆图志》卷首凡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①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677页。
    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30。
    ② 王继光:《陈竹山文集》的史料价值与版本,《西域研究》2010年1期。
    ③ 《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西域番国志》,1936年影印本。
    ① 王继光:《西域番国志》版本考略,《文献》1989年第1期。
    ② 国家图书馆藏抄本。
    ③ 马大正据吴丰培藏本校订,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
    ④ 认为两者为同书的有:纪大椿等:新疆现存方志概览,《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新疆历史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金恩辉、胡述达:《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第29-11页。
    ⑤ 吕育良:永保纂修的四部“事宜”初探,《新疆地方志》1996年第3期。
    ⑥ 参见万斯年:《西域闻见录之板本与著者》,《大公报》(天津),图书副刊,1936年12月3日。又《图书季刊》1936年第3卷第4期。又《西域闻见录之板本与著者》抽印本,1936年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高健:《<西域闻见录>异名及版本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王志强:《<西域闻见录>版本著者考述及史料价值论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李亚茹:《清七十一与<西域闻见录>》,《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张扬、余敏辉:《<西域闻见录>版本、作者及史料价值》,《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⑦ 蔡美彪:《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第563页。
    ⑧ 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第316页。
    ①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677页。
    ② 高健:《<西域闻见录>异名及版本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① 吴丰培整理《喀喇沙尔事宜》凡例,《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十一,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1979年。
    ①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第235-253页。
    ② 此书刊行于1935年,内容记载止民国初年之事,应为民国新疆方志。
    ③ 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地方志目录(初稿)》,《新疆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1期。
    ④ 新疆通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卷80《著述出版志》第五章地方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97-335页。
    ⑤ 廖基衡:邓缵先和《乌苏县志》,《新疆地方志》1991年第4期;胡正华:新疆旧县志述评,《新疆地方志》1994年第2期。
    ⑥ 金恩辉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新疆部分),第29-1-18页。
    ① 有关邓缵先的详细生平事迹,请参阅崔保新撰写的传记:《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② 邓缵先:《续修乌苏县志》序,民国十年石印本。
    ① 杨增新:《补过斋文牍》,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
    ② 廖基横:邓缵先和《乌苏县志》,《新疆地方志》1991年第4期。
    ① 林岳玉、易升骏:《新疆镇西县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七册收录。
    ② 《乌苏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 崔保新:《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第121页。
    ② 叶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叶城县志·附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71-679页
    ③ 叶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叶城县志·附录·古迹》,第679页。
    ① 崔保新:《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第185页。
    ② 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第214页。
    ① 阚凤楼纂,吴廷燮曾纂:《新疆大记补编》序文。
    ② 阚凤楼纂,吴廷燮曾纂:《新疆大记补编》略例。
    ③ 如在本书卷6户口田赋门下喀什噶尔道之麦盖提县中,即有“民国十一年新疆督军杨增新呈请分巴楚县玉河以南归麦盖提县管辖”等事之记载。
    ④ 廖基衡:邓缵先和《乌苏县志》,《新疆地方志》1991年第4期。
    ⑤ 胡正华:新疆旧县志述评,《新疆地方志》1994年第2期。
    ⑥ 赖洪波:邓缵先文化援疆实践的历史考察与思考——以邓缵先纂修地方志为例,《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⑦ 自治区图书馆藏《沙雅县志》稿本。
    ⑧ 袁大化修,王树枏纂:《新疆图志》卷首凡例纂校衔名。
    ① 魏长洪、高健:《新疆图志》各分志作者摭拾,《新疆地方志》1999年第2期。
    ② 林岳玉、易升骏:《新疆镇西县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七册,第325-384页。但自370-384页另外题有书名为《哈密区镇西县调查兵要地志》。
    ③ 佚名编纂:《奇台县志》1943年稿本,新疆自治区奇台县档案馆藏。
    ④ 戴良佐:《昌吉州现存旧志述略》,《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3期。
    ⑤ 佚名编纂:《绥来县志略》,1948手抄本,新疆自治区玛纳斯县档案馆藏。
    ⑥ 戴良佐:昌吉州现存旧志述略,《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3期。
    ① 胡正华:新疆旧县志述评,《新疆地方志》1994年第2期。
    ② 沈楚:新疆省奇台等十三县志略,《瀚海潮》(汉文沪版),新疆文化运动委员会出版,1947年第6-8期。
    ③ 廖基衡:邓缵先和《乌苏县志》,《新疆地方志》1991年第4期。
    ④ 赖洪波:邓缵先文化援疆实践的历史考察与思考一一以邓缵先纂修地方志为例,《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⑤ 贾树模:《新疆杂记》,《地学杂志》1917年第1、2、4、6-12期,1918年第2、3期。
    ① 杨缵绪、汪日昌:《现在的新疆》,北平文化学社铅印本,1933年。
    ② 丁骕:《新疆概述》,独立出版社铅印本,1947年。
    ③ 洪涤尘:《新疆史地大纲》叶楚伧序,重庆正中书局,1939年第三版。
    ④ 张献廷:《新疆地理志》,民国三年山东高等师范学校石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⑤ 张献廷:《新疆地理志》,第165页。
    ⑥ 张献廷:《新疆地理志》,第12页。
    ⑦ 许崇灏:《新疆志略》,正中书局1947年上海第二版。
    ⑧ 王永泽:《新疆风物》自序,文信书局铅印本,1943年。
    ⑨ 李寰:《新疆研究》吴忠信序,重庆安庆印书局铅印本,1944年。
    ① 贾树模:《新疆杂记》,《地学杂志》1917年第1、2、4、6-12期,1918年第2、3期。
    ② 吴绍璘:《新疆概观》,南京仁声印书局,1933年,第120、204、220、221、242、250、269页。
    ③ 杨缵绪、汪日昌:《现在的新疆》汪日昌序。
    ① 张献廷:《新疆地理志》,第199页。
    ② 洪涤尘:《新疆史地大纲》例言。
    ③ 王永泽:《新疆风物》自序。
    ④ 林竞:《新疆纪略》,天山学会,1918年,第47页。
    ⑤ 王永泽:《新疆风物》严德一序。
    ① 张献廷:《新疆地理志》,第11页。
    ② 洪涤尘:《新疆史地大纲》例言,第71页。
    ③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④ 沈克尼:我国兵要地志源流概说,《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⑤ (清)松筠修,徐松纂:《钦定新疆识略》凡例,道光元年武英殿刻本。
    ⑥ 胡正华:新疆兵要地志概述,《新疆地方志》1991年第3期;崔书杰:《地方志工作实用手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页。
    ① 沈克尼:侵华日军编印的中国兵要地志,《国防时报》2011年2月28日第020版。
    ② 何璟:《重刊伊犁兵要地理跋文》,《边疆》半月刊,1936年第1卷第4期。
    ③ 牛时:《伊犁兵要地理》,《边疆》半月刊,1936年第1卷第3期。
    ④ 何璟:《重刊伊犁兵要地理跋文》,《边疆》半月刊,1936年第1卷第4期。
    ① 《新疆地方志目录》(初稿)说明,《新疆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1期。
    ② 黄瀛:竹舍轶闻一一国民党利用战犯建立国防部第三研究组的始末,载《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九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
    ① 《绥来县区兵要地志调查表》,1948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档案馆藏。
    ② 胡正华:新疆兵要地志概述,《新疆地方志》1991年第3期。
    ③ 胡正华:新疆兵要地志概述,《新疆地方志》1991年第3期。
    ① 《新疆日报》1943年10月29日。
    ② 《新疆日报》1943年11月5、6、7日。
    ③ 《新疆日报》1943年12月1日。
    ④ 钱海岳:《续修<新疆通志>刍议》,载《新疆日报》1945年7月29日。
    ⑤ 钱海岳:《续修<新疆通志>刍议》。
    ① 分别见《新疆日报》1943年11月5日、7日、16日。
    ① 钱海岳:《续修<新疆通志>当议》,《新疆日报》1945年7月29日。
    ① 钱海岳:《续修<新疆通志>当议》,《新疆日报》1945年7月29日。
    ② 胡豁咸《读<关于新疆通志>讲稿后》、王心纯《新疆通志目录之商榷》、王心矩《关于编纂新疆通志之我见》等,分别见《新疆日报》1943年11月5日、7日、16日。
    ③ 王卫平:《日本的地方史志编纂》,《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3期。
    ④ 据日本国会图书馆参考书志部所编《中国地方志总合目录》(1969年),收录日本主要图书馆、研究所藏中国方志1万余部、2800余种;据《东洋文库地方志目录》(东洋文库1935年)在1935年时即收集了2365种,又据《东洋文库所藏汉籍分类目录》(东洋文库1986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收藏数量已达3000余种。另参见以下论著:张翔:《中国地方志在日本》,《江苏图书馆学报》1996年6期,第44-45页;张英聘:《日本现存中国大陆缺、残明代地方志考录》,《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1期,第87-91页;崔建英:《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⑤ 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2页。
    ⑥ 沈克尼:《日本满铁调查部的兵要地志调查及情报收集》,《揭秘》2012年第6期第61页。
    ⑦ 伪满时期方志数量统计有差异。《中国方志学概论》(薛虹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37页)统计为159种,《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为47种,《东北地方志考略》(郝瑶甫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为33种,《方志学新论》(巴兆祥著,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为55种,《伪满时期方志的编纂》(杜鹃,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9-11页)统计为55种。
    ①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② 前揭巴兆祥书第275-276页。
    ③ 前揭巴兆祥书第275页。这67种具体方志目录见该书下编《东传方志总目》十六新疆自治区部分。巴兆祥计算比例是按照《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收81种新疆方志统计的。
    ④ 据巴兆祥统计,17-19世纪中叶间,日本收购的新疆志书至少有5部:《西域闻见录》2部、《西域志》2部、《西域记》1部。见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第16页、第616-661页附录1《江户时代日本输入方志年表》。
    ① 前揭巴兆祥书第154、164和174页。
    ② 据《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所载,上原多市(中国名原尚志)公开身份为清朝伊犁将军长庚聘请的伊犁武备学堂总教习,即军事教官。另据国内学者利用日本档案研究,他携带有无线电台,在伊犁秘密收集情报。见王柯:《日中、日俄(苏)关系与新疆》,《历史研究》1993年3期第。而林出贤次郎在新疆亦曾接到日本外务省的密电,要求他设法收集新疆乡土志。见前揭巴兆祥书第88页。
    ③ 房建昌:《近代日本渗透新疆述论》,《西域研究》2000年4期,第46页。 月,第43-45页。转引自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第87页。
    ① 《新疆图志》卷38《学校一》。
    ③ (日)片同一忠:《林出贤次郎将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日本中国文献研究会,1986年。
    ④ 据记载,第三次探险共窃取文物86箱,重达6千多公斤,其中在吐鲁番一地窃取的文物即达70箱之多。参见王守昱:《大谷光瑞与“大谷文库”》,《博览群书》2005年9期,第39-41页。
    ⑤ (日)上原芳太郎:《新西域记》下卷《蒙古新疆旅行日记》,日本东京有光社,1937年,第490。笔者按:此处野村误记孚远知县为童涂,应为童淦。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第94页亦沿误。《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等编,2001年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第201页载有“童淦为报野村荣三郎入出孚远县日期事给荣霈的申文”(1908年10月30日),可证时任知县确为童淦。
    ⑥ (日)上原芳太郎:《新西域记》下卷《蒙古新疆旅行日记》,第490、497、498、512、513、533页。
    ⑦ (日)片同一忠:《林出贤次郎将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解说》,第219页。此解说被章莹翻译成中文,发表在《新疆地方志通讯》1988年2期,但核对日文原文,译文错乱之处甚多。
    ① 谢兴尧:《书林逸话》,见周越然等著《蠹鱼篇》,《新世纪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② 王柯:《日中、日俄(苏)关系与新疆》,《历史研究》1993年3期。
    ④ 周彦文:《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书库汉籍目录》前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⑤ 《在华本邦特别研究员关系杂件·推荐关系》,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档案,卷号H一6-2一0一6。转引自前揭巴兆祥书第117页。
    ① 以上均出自:《中国地方志目录》岩井英一序,上海日本大使馆特别调查班,1942年。转引自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第133-134页。
    ② 前揭巴兆祥书第272页。
    ③ (日)日野强著,华立译:《伊犁纪行》马大正序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① 日本学者片冈一忠在研究林出本人及整理出版林出带到日本的新疆乡土志抄本时,对这部重要的报告书只字未提,显然他也没有看到过此书。日本出版的所有书目中均未见著录此书。
    ② 房建昌:《近代日本渗透新疆述论》,《西域研究》2000年4期。
    ① (日)沪友会编,杨华译:《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日野晃(解题),商务印书馆,2000年。
    ② 参见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辞海》“支那”条。
    ③ (日)沪友会编,杨华译:《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冯天瑜(前言)。
    ④ 《支那省别全誌》根津一序,东京日本东亚同文会,1917-1920年。
    ⑤ 中文论著主要有:《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冯天瑜前言:冯天喻等: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的评价和分析,(日)《中国》2001年21期(东亚同文书院百年小特集);(日)沪友会编,杨华译:《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周德喜:东亚同文书院始末,《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3期;房建昌:上海东亚同 文书院(大学)档案的发现及价值,《档案与史学》1998年5期;赵文远: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与近代日本侵华活动,《史学月刊》2002年9期;陈峰:清末民国年间日本对华调查报告中的财政与经济资料,《近代史研究》2004年3期;(日)薄井由:《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日文著作主要有:(日)滬友会:《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実录中国踏查记》,日本新人物往来社,1991年;(日)藤田佳久:《东亚同文书院中国大调查旅行の研究》,日本株式会社大明堂,2000年;藤田佳久:《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旅行记录》(1-4卷),日本株式会社大明堂,1994-2002年。
    ① 和编:《<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于维诚、潘喜明编译:《(日本)新修中国通志·新疆卷(一)》,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② 王熹:民国日文版《山西省志》的几个特点,《东岳论丛》2010年12期;王熹:日文版民国方志与中国方志“概述”体例——以民国日文版《山西省志》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高启安:日本人编撰的中国地方志:《支那省别全志》和《新修支那省别全志》——以甘肃卷为主,《图书与情报》2010年6期:周长山等:民国初年的日本版《广西省志》,《广西地方志》2012年5期;邓钰:特殊的地方志:《支那省别全志》——以江西卷为主,《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5期;杨德芳:《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州省》所载民国时期的贵州,《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2期;蔡禹龙等:《支那省别全志》对于清末民初济经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以浙江卷为例,《黑龙江史志》2013年9期;许士根:《支那省别全志》——浙江省,《浙江档案》1990年5期。
    ① (日)沪友会编,杨华译:《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冯天瑜前言。
    ③ (日)根津一:《支那省别全志·序》,东京:东亚同文会,1917-1920年。
    ④ (日)小川平吉:《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序》,东京:东亚同文会,1941-1946年。
    ⑤ (日)支那省别全誌刊行会编纂:《新修支那省别全誌》第八卷《新疆省》,东亚同文会发行,1944年,第215页。
    ⑥ 前揭书,第237页。
    ⑦ 前揭书,第267页。
    ① (日)林出贤次郎:《清国新疆省伊犁地方视察复命耆》,民国日文打印本,第49-50页。
    ② (日)林出贤次郎:《清国新疆省伊犁地方视察復命害》,第57页。
    ③ (日)野村荣三郎:《蒙古新疆旅行记》,见上原芳太郎《新西域记》,第498页。
    ④ 王柯:《日中、日(苏)关系与新疆》,《历史研究》1993年3期。
    ⑤ (日)日野强著,华立译:《伊犁纪行·地志》,第291-292页。
    ① 黄苇认为该志设“概述”于各卷如舆地、户口、物产、实业等之首,用以说明各卷内容大要,而不是全志的概述。见黄苇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70页;黄勋拔认为“概述”缘起于宋的“小序”,经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改用“序例”,民国《川沙县志》每卷之首都有“概述”,其后被逐步肯定。见黄勋拔《方志编纂学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8-159页;仓修良认为该志中的“概述”与历代志书“小序”具有相同的作用,但使用了“概述”的名称。见仓修良《方志学通论》(修订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366页;许卫平认为该志中的“概述”与旧志中的小序类似,但有创新。见许卫平《中国近代方志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邱新立认为“概述”最初形态为“小序”或“序例”,而《川沙县志》是中国方志发展史上首次使用及创设了“概述”这一名称者。见邱新立《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方志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93页;何成顶认为该志设立的“概述”是方志编纂中的创举。见何成顶《新编方志引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14-115页;吕志毅亦认为该志中的“概述”体例是创新。见吕志毅《方志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05页:任根珠认为地方志中的“概述”之名起自民国《川沙县志》。见任根珠等《新方志“概述”点评》(上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3页;方志某些教材亦认为该志将“序言”改称“概述”,为方志之创始。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当地志书编纂教程》,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50页。
    ② 王熹:日文版民国方志与中国方志“概述”体例一一以民国日文版《山西省志》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
    ③ 《伊犁纪行·地志》,第318页。
    ④ 《伊犁纪行·地志》,第370页。
    ① 邱新立:《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方志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83页。
    ② 《伊犁纪行·地志》,第290-291页。
    ③ (日)支那省别全誌刊行会编纂:《新修支那省别全誌》第八卷《新疆省》附图。
    ④ 《伊犁纪行·地志》,第251-252页。
    ① 王熹:民国日文版《山西省志》的几个特点,《东岳论丛》2010年12期。
    ① 点校本《史记》卷60,第6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2110页。
    ② 《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889页。
    ③ 《韩非子·无蠹篇》。
    ① 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傅熹年:战国中山王墓区的兆域图及其陵园规制的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
    ②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图的整理》,《文物》1975年第2期;谭其骧: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文物》1975年第2期:(美)余定国著,姜道章译:《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③ 《晋书》卷35《裴秀传》。
    ④ 王庸:《山海经与职贡图》,《禹贡》半月刊1934年1卷3期。
    ⑤ 马国桢:《康熙安阳县志》凡例,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⑥ 陈桥驿:《图经在我国方志史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地方志》1992年第2期。
    ⑦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三联书店,1958年,第31页。
    ⑧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序,中华书局,1983年。
    ⑨ 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文献》2003年第3期。
    ① 孙果清:《初探中国古代地图的类型和风格》,《地图》1998年第1期。
    ② 《汉书·西域传》。
    ③ 《汉书·元帝纪》。
    ④ 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第25页。
    ① 方广锠:《道安著作综述》,《法源》2002年总第20期。
    ② 《隋书》卷67《裴矩传》,第1579页。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下》。
    ④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184页。
    ⑤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
    ⑥ (英)约·弗·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俄国·蒙古·中国》上卷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89-190页。
    ① 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卷5,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8页。
    ② 永贵修,固世衡纂,苏尔德增纂:《回疆志》卷首。
    ③ 阚仲韩著,阚铎校订:《新疆大记》略例。
    ④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6外篇一《和州志舆地图序例》,第635页。
    ⑤ (明)佚名纂:《西域土地人物图》,(明)马理修:明嘉靖《陕西通志》,邵国秀主编:《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年,第1册,第207-216页。
    ⑥ 阮明道主编:《西域地理图说注》卷5,第177-186页。
    ① (清)格琫额纂,吴丰培整理:《伊江汇览》,甘肃文化出版社影印本,1999年。
    ②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第113页。
    ① 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文献》2003年第3期。
    ② 郭嵩焘:光绪《湘阴县图志》,清光绪六年湘阴县志局刻本。
    ③ 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文献》2003年第3期。
    ① 《隋书》卷67《裴矩传》,第1579页。
    ① (清)傅恒等修,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卷1《图考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① 《钦定新疆识略》卷1《新疆总图》,第169页。
    ① 《钦定新疆识略》卷首序。
    ② 《钦定新疆识略》凡例年。
    ③ 《西陲总统事略》卷2《哈密图说》,第145页。
    ④ 《钦定新疆识略》卷3《哈密舆图》,第86-91页。
    ⑤ 《钦定新疆识略》卷1《新疆总图》,第5页。
    ⑥ 《钦定新疆识略》卷1《新疆舆图》,第7页。
    ⑦ 李孝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① (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卷首自序。
    ① 魏长洪:《新疆行政地理沿革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页。
    ② 有关新疆乡土志版本问题请参阅本文第三章相关内容。
    ③ 湖北省图书馆编《新疆乡土志稿二十九种》,第四册附记。
    ① 《新疆图志》凡例。
    ② 《新疆通志》卷54《测绘志》,第187-188页。
    ① 《新疆图志》卷2《建置二》,第91页。
    ② 许国桢:《伊犁府乡土志·人事类·职官》,见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191页。
    ① 《新疆国界图》,王树枏陶庐监制,民国间北平南新华街松筠阁书店发行,现存新疆档案馆。又,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著录。
    ② 《新疆通志》卷54《测绘志》,第210页。
    ③ 以上参见《新疆图志》卷5-9《国界志》,第260、287、304、312、421页。
    ① (清)王树枏纂:《新疆山脉图》,宣统三年迪化新疆官书局彩印本,现存新疆档案馆。
    ② 《新疆通志》卷54《测绘志》,第186页。
    ③ 《新疆全省舆地图》,宣统元年汉口彩色石印本。
    ④ 《新疆全省舆地图》。
    ①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17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377-378页。
    ② 邓缵先纂:《续修乌苏县志》卷首。
    ③ 洪涤尘《新疆史地大纲》,第89、100、118、127、130、133、138、154、184、191、193、236页。
    ④ 吴绍磷《新疆概观》,第4、310页。
    ① (清)傅恒等修,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卷1《图考一》,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② (清)傅恒等修,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卷3《历代西域图说》,第118页。
    ① (清)傅恒等修,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卷7《晷度二》,第156页。
    ① 姚伯岳:《论清代彩绘地图的特点和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
    ② 邱新立:《民国以前方志地图的发展阶段及成就概说》,《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2期。
    ③ 《钦定新疆识略》卷首凡例。
    ① 《西陲总统事略》卷2《哈密图说》,第145页。
    ② 《钦定新疆识略》卷3《哈密舆图》,第86-91页。
    ① 马大正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第27-28页。
    ②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卷2《天崩地裂: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的“天下”、“中国”、“四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2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607页。
    ② 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前言,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奕劻等《遵旨查办洪钧所绘新疆喀什噶尔等地地图的错误以及私匿信函折》,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
    ① 《新疆图志》卷8《国界四》,第350页。
    ② 《新疆图志》卷8《国界四》,第406-407页。
    ③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新疆统部》,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34年。
    ④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30,万有文库十通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⑤ (清)李源鈵:《查覆莎车叶城各属东南边界图说》,载《新疆图志》卷9《国界五》,第427-428页。
    ① 卡·古普塔著,王宏伟等译:《中印边界秘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第53页)。
    ② Alastair Lamb, The Sino-Indian Border in Ladakh (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73, pp.30-34)。
    ② 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房建昌:《近代中印西段边界史略》,《历史研究》1997年5期;许建英:《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04页。
    ④ 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⑤ 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书店,2012年。
    ① 《钦定新疆识略》卷首序。
    ② 《钦定新疆识略》凡例本。
    ③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7外篇二《永清县志建置图序例》,第736页。
    ①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三联书店,1958年,第31页。
    ② 翁文灏:《清初测绘地图考》,《地学杂志》1930年3期。
    ① 湖北省图书馆编辑:《新疆乡土志稿二十九种》,湖北省图书馆打印本,1955年。其中孚远县、柯坪县、洛浦县、婼羌县乡各附有舆地图。
    ② 《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绥定县、温宿府、新平县三种新疆乡土志抄本。其中新平县有舆图。
    ③ 吴丰培整理:《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印油印本,1978年。收录镇西厅、和阗县、新平县、叶城县四种乡土志,均为吴丰培家藏本。
    ④ (日)片冈一忠整理:《(林出贤次郎将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东京中国文献研究会排印本(竖排无标点),1986年。其中新平县、蜡羌县各附有舆地图。
    ⑤ 马大正、黄国政等整理:《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收录整理标点44种乡土志。此书1989年曾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竖排标点本上下两册的形式出版过。2010年再版时改由新疆人民出版社,重新改为横排印刷,内容基本不变。其中柯坪县、新平县、孚远县、婼羌县、洛浦县各附有舆地图。
    ⑥ 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收录新疆乡土志稿抄本13种,其中红格稿本8种:蒲犁厅、英吉沙尔厅、拜城县、鄯善县、焉耆府、和阗直隶州、库车直隶州、哈密直隶厅;抄本5种:吐鲁番厅、镇西厅、昌吉县、奇台县、蜡羌县。其中昌吉县、吐鲁番直隶厅、鄯善县、焉耆府、蜡羌县各附有舆地图。
    ①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第303页。
    ①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第221页“巴楚州江署牧文波”。
    ① 王永泽:《新疆风物》自序。
    ① 林岳玉、易升骏:《新疆镇西县志》,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七册收录,第325-384页。但自370-384页另外题有书名为《哈密区镇西县调查兵要地志》。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4年
    (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大明一统志》,三秦出版社据明天顺五年司礼监刻本影印,1990年
    《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清朝续文献通考》,万有文库十通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乾隆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3年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晋)崔豹:《古今注》,《四部丛刊》三编,子部第22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晋)释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释僧佑:《出三藏记集》,《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中华书局,1995年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
    (唐)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85年
    (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
    (宋)王溥:《五代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胡榘:宝庆《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
    (宋)郑樵:《通志》,《万有文库》第二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中华书局,1995年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
    (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元)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
    (明)王鏊:《震泽长语》,《苏州文献丛书·王鏊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
    (明)陈诚著,周连宽、王继光等校注:《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
    (明)姚涞:《明山先生存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105,书目文献出版社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姚稽刻本影印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9年
    (明)陈诚、李暹:《西域番国志》,谢国桢辑:《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影印本
    (明)张雨:《边政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影印本
    (明)陈诚:《陈竹山先生文集》,嘉庆二十四年重刊本,甘肃省图书馆藏
    (明)佚名:《西域土地人物图》,(明)马理修:明嘉靖《陕西通志》,邵国秀主编:《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年
    (明)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拉失德史》,汉译本第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马国桢:《康熙安阳县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
    (清)陈淏子辑、伊钦恒校注:《花镜》,农业出版社,1962年
    (清)叶昌炽:《奇觚庼文集》,民国十年(1921)吴县潘氏刻本
    (清)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清)玄烨:《御制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0年
    (清)庆桂等纂,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续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4
    (清)缪荃孙著,黄明、杨同甫标点:《艺风藏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缪荃孙:《艺风堂文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5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清)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影印本,1964年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57年
    (清)梁份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六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清)傅恒等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70年
    (清)傅恒等修,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清)永贵修,固世衡纂,苏尔德增纂:《回疆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清)格琫额纂,吴丰培整理:《伊江汇览》,《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0年
    (清)格琫额纂,吴丰培整理:《伊江汇览》,《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西北史地文献卷》第6册,甘肃文化出版社影印本,1999年
    (清)七十一纂,(日)烟道云校刊:《西域闻见录》,日本宽政十二年(1800年)刻本,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清)七十一:《西域闻见录》,刻本,乾隆四十二年(1777)
    (清)七十一:《西域记》,聚英堂刻本,光绪辛巳(1881)
    (清)七十一纂,周宅仁改纂:《西域总志》,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年
    (清)七十一:《西域记》,卢淅容弇氏味经堂刻本,清嘉庆十九年(1814)
    (清)永保修,兴肇增纂,吴丰培整理:《塔尔巴哈台事宜》,《边疆丛书续编》油印本,1950年
    (清)达林、龙铎编,吴丰培整理:《乌鲁木齐事宜》,《边疆丛书续编》油印本,1950年
    (清)索诺木策凌:《乌鲁木齐政略》,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清)和宁:《回疆通志》,民国十四年(1925)外交部铅印本
    (清)和宁:《三州辑略》,清抄本,新疆大学图书馆藏
    (清)和宁:《三州辑略》,嘉庆刻本
    (清)祁韵士:《西域释地》,《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同文馆刊本,清光绪四年(1878)
    (清)祁韵士:《西陲要略》,《丛书集成初编》第3130册,中华书局,1985年
    (清)松筠撰,吴丰培校订:《西招图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清)松筠修,徐松纂:《钦定新疆识略》,道光元年武英殿刻本
    (清)松筠修,徐松纂:《钦定新疆识略》,《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道光元年刻本,1965年
    (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记(外二种)》,中华书局,2005年
    (清)松筠:《绥服纪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丛书类第79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清)松筠修,汪廷楷、祁韵士等纂:《西陲总统事略》,《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嘉庆十六年刻本,1965年
    (清)宋伯鲁:《西辕琐记》,新疆官报书局刻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
    (清)宋伯鲁:《新疆建置志》,《关中丛书》第四集,陕西通志馆铅印本,1935年
    (清)宋伯鲁:《海棠仙馆诗集》,海棠仙馆铅印本,1924年
    (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清)袁大化修,王树柑等纂:《新疆图志》,东方学会校订铅印本,1923年
    (清)王树枏纂:《新疆山脉图》,宣统年间新疆官书局晕渝法绘制,新疆自治区档案馆藏
    (清)王树枏纂:《新疆国界图》,民国北平陶庐监制,新疆自治区档案馆藏
    (清)王树枏:《陶庐老人随年录》,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1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清)钟镛:《西疆交涉志要》,《湖滨补读庐丛刻》,宣统三年(1911)铅印本
    (清)钟镛:《新疆志稿》,《湖滨补读庐丛刻》,宣统三年(1911)铅印本
    (清)钟方修:《哈密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
    (清)阚仲韩纂,阚铎校订:《新疆大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合肥阚氏校订铅印本
    (清)佚名:《新疆全省舆地图》,宣统元年(1909)汉口彩色石印本
    (清)佚名纂:《新疆四道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
    (清)佚名撰:《松文清公升官录》,《北京图书馆藏年谱珍本丛刊》第119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邓缵先:《续修乌苏县志》,民国十年(1921)石印本
    杨增新:《补过斋文牍》,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5年
    林岳玉、易升骏:《新疆镇西县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
    阚凤楼纂,吴廷燮曾纂:《新疆大记补编》,1936年铅印本
    杨缵绪、汪日昌:《现在的新疆》,民国二十二年(1933)北平文化学社铅印本
    丁骗:《新疆概述》,独立出版社铅印本,民国36年(1947)
    洪涤尘:《新疆史地大纲》,重庆正中书局,1939年第三版
    张献廷:《新疆地理志》,民国三年(1914)山东高等师范学校石印本,台湾《中国方志丛书》
    西部第八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许崇灏:《新疆志略》,正中书局铅印本,1944年初版,1947年上海第二版
    王永泽:《新疆风物》,文信书局铅印本,1943年
    李寰:《新疆研究》,重庆安庆印书局铅印本,1944年
    吴绍磷:《新疆概观》,南京仁声印书局,1933年
    林竞:《新疆纪略》,天山学会铅印本,1918年
    佚名编纂:《奇台县志》,1943年稿本,新疆自治区奇台县档案馆藏
    佚名编纂:《绥来县志略》,1948手抄本,新疆自治区玛纳斯县档案馆藏
    《绥来县区兵要地志调查表》,1948年稿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档案馆藏
    吕钟著,王渊、张仲等整理:《重修敦煌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黄文弼:《西北科学考查团丛刊》之二,《高昌》第一分册,1931年
    张道芷等修,曹骥观纂: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卷7,《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第10册,凤凰出版社影印本,2007年
    谢兴尧:《书林逸话》,周越然等《蠹鱼篇》,《新世纪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72,中华书局,1987年
    吴丰培整理:《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印油印本,1978年
    湖北省图书馆编:《新疆乡土志稿二十九种》,打印本,1955年
    吴丰培编:《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油印本,1978年
    首都图书馆编:《首都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0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李德龙主编:《新疆四道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近代外国探险家
    新疆考古档案史料》,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
    《中国方志丛书》西部地方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影印本
    《中国地方志集成》,凤凰出版集团,2012年
    (日)日野强著,华立译:《伊犁纪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日)沪友会编,杨华译:《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商务印书馆,2000年
    (日)《支那省别全誌》,东京日本东亚同文会,1917-1920年
    (日)林出贤次郎:《清国新疆省伊犁地方视察复命害》,民国初年日文打印本
    (日)野村荣三郎:《蒙古新疆旅行记》,上原芳太郎《新西域记》下卷,日本东京有光社,1937年
    (日)支那省别全誌刊行会编纂:《新修支那省别全誌》第八卷《新疆省》,东京:东亚同文会发行,1944年
    (日)上原芳太郎:《新西域记》上下卷,日本东京有光社,1937年
    (日)野村荣三郎:《蒙古新疆旅行记》,《新西域记》下卷,日本东京有光社,1937年
    (日)吉川小一郎:《支那纪行·杂录·焉耆府乡土志》,《新西域记》,有光社,1937年
    (日)《新修支那省别全志》,东亚同文会1944年
    (日)重光藏:《支那边疆概观·新疆省》,东亚经济调查局,1935年
    (日)《最新亚细亚大观·新疆》,黑龙会出版部,1931年
    (日)片同一忠:《林出鬓次郎将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解说,中国文献研究会,1986年
    (口)滬友会:《上海东亚同文害院大旅行记录:実录中国踏查记》,日本新人物往来礼1991年
    (日)藤田佳久:《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旅行记缘》(1-4卷),日本株式会社大明堂,1994-2002年
    阿拉腾奥其尔:《清代伊犁将军论稿》,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阿拉腾奥其尔、阎芳:《清代新疆军府制职官传略》,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巴兆祥:《方志学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年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0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蔡美彪:《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仓修良:《方志学通论》(修订本),方志出版社,2003年
    曹婉如,郑锡煌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第二册(明代),北京:文物出版社
    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前言,文物出版社,1990年
    岑仲勉:《隋唐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
    陈垣:《记徐星伯遣戍事》,《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2年
    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齐鲁书社1987年
    陈祚龙:《敦煌文物随笔》,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
    崔保新:《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崔建英:《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崔书杰:《地方志工作实用手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82年
    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甘鹏云:《方志商》,崇雅堂1938年刻本;岳麓书社,1984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卷2《天崩地裂: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的“天下”、“中国”、“四
    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三联书店2007年
    郝瑶甫:《东北地方志考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和编:《<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何成顶:《新编方志引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群言出版社,2006年
    侯德仁:《清代西北疆界史地学》,群言出版社2006年
    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年
    黄苇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北京大学出版发行,1948年
    黄勋拔:《方志编纂学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纪大椿等:《新疆历史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贾建飞:《清代西北史地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姜亮夫《敦煌地理文献汇录》,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中《敦煌学文献》第9卷,1990年兰州古籍书店影印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金恩辉、胡述达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
    来新夏:《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来新夏:《中国地方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
    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黎锦熙:《方志今议》,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展望出版社,1982年
    李锦绣、余太山:《<通典)西域文献要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李泰棻:《方志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李孝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文物出版社,2004年
    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
    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之勤编:《西域史地三种资料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
    梁启超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商务印书馆2003年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岳麓书社,2010年
    廖吉郎所著《两汉史籍研究》,收录在潘美月等主编《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六编第十二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
    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林衍经:《方志史话》,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年)
    林衍经:《方志学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
    刘光禄:《中国方志学概要》,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
    刘纬毅:《中国地方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
    刘纬毅、王朝华等辑:《宋辽金元方志辑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
    吕志毅:《方志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罗振玉:《敦煌石室遗书》1909年排印本;东方学会1913年影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重印本《敦煌石室遗书正续编》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著,何锐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梅森:《方志学简论》,黄山书社1997年
    苗普生:《伯克制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钮仲勋:《我国古代对中亚的地理考察和认识》,测绘出版社,1990年
    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齐清顺:《17591949年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任根珠等:《新方志“概述”点评》(上册),中华书局,2008年
    荣新江:《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阮明道汉文笺注,刘景宪满文译注:《西域地理图说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一),中华书局1962年
    史念海等:《方志刍议》,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寿鹏飞:《方志通义》,1941年铅印本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王葆心:《方志学发微》,《安雅书刊》1935年;湖北省方志办公室铅印本,1981年
    王炳华:《新疆古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王德恒:《中国方志学》,大象出版社,2009年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继光:《陈诚西域资料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希隆:《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王希隆整理,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三联书店1958年
    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中华书局2007年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中华书局,2010年
    魏长洪:《新疆行政地理沿革史》,新疆大学出版社,2011年
    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年
    吴霭宸:《历代西域诗钞》,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吴丰培:《松筠新疆奏稿·松筠小传》,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1980年
    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54卷《测绘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新疆历史教材编写组:《新疆地方史》(新疆高校通用教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1年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第一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新疆通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卷80《著述出版志》,新疆人民出版社
    徐德源主编:《新疆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气象出版社,1989年
    许建英:《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许卫平:《中国近代方志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薛虹:《中国方志学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杨军昌:《中国方志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杨镰:《寻找失落的西域文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叶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叶城县志·附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中华书局,2005年
    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于维诚、潘喜明编译:《(日本)新修中国通志·新疆卷(一)》,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
    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36年
    张弓主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
    张维:《陇右方志录》,北平大北印书局,1934年
    张维:《陇右方志录补》,北平大北印书局,1934年
    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书店,2012年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当地志书编纂教程》,方志出版社,2010年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史志论丛》,中华书局1984年
    《中国地方志目录》,上海日本大使馆特别调查班,1942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齐鲁书社,1996年
    周菁葆主编:《丝绸之路岩画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轩:《清代新疆流放名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彦文:《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书库汉籍目录》前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商务印书馆,1958年增订本
    朱士嘉:《中国旧志名家论选》,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俄)巴托尔德:《中亚简史》,汉译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美)恒慕义(A·W·Hummel):《清代名人传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所,1943-1944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传略》翻译组翻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劳费尔著,林筠因译:《中国伊朗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美)余定国著,姜道章译:《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Alastair Lamb, The Sino-Indian Border in Ladakh (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73.
    Hostetler, Laura. Qing Colonial Enterprise: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英)约·弗·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俄国·蒙古·中国》上卷第1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
    (印)卡·古普塔著,王宏伟等译:《中印边界秘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
    (日)薄井由:《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日)榎一雄:《徐松の西域调查について》,《榎一雄著作集》,日本汲古书院,1992年
    (日)日比野丈夫《地理书》,收入(日)池田温编《讲座敦煌》卷5《敦煌汉文文献》,大东出版社1992年
    (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弘文堂,1931年
    (日)羽田亨:《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上卷,京都:东洋史研究会,1957年
    (日)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日)藤田丰八:《东西交涉史研究·西域篇》图书院(1932-1933年)
    (日)藤田佳久:《东亚同文书院中国大调查旅行の研究》,日本株式会社大明堂,2000年
    (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6年
    安作璋等:《张骞评传》,陕西城固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编《张骞学术研讨论文集》,1985年
    巴兆祥:论《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对清代地方志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巴兆祥:《论明代方志的数量与修志制度》,《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4期
    仓修良、陈仰光:《从敦煌图经残卷看唐五代图经发展》,《文史》2001年第2期
    陈峰:清末民国年间日本对华调查报告中的财政与经济资料,《近代史研究》2004年3期
    蔡禹龙等:《支那省别全志》对于清末民初济经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以浙江卷为例,《黑龙江史志》2013年9期
    陈桥驿:《图经在我国方志史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地方志》1992年第2期
    陈重秋:《略论西域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出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2期
    陈祚龙:《简记敦煌古钞方志》,载《华学月刊》1973年第17期
    程喜霖:《唐<西州图经>残卷道路考》,载《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年
    邓钰:特殊的地方志:《支那省别全志》——以江西卷为主,《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5期
    戴良佐:《昌吉州现存旧志述略》,《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3期
    戴良佐:新疆建省后的第一部志书《新疆四道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
    方广铝:《道安著作综述》,《法源》2002年,总第20期
    房建昌:《近代日本渗透新疆述论》,《西域研究》2000年4期
    房建昌: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学)档案的发现及价值,《档案与史学》1998年5期
    房建昌:《近代中印西段边界史略》,《历史研究》1997年5期
    冯天喻等: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的评价和分析,(日)《中国》2001年21期(东亚同文书院百年小特集)
    傅平骧、李凤仪仗:读旧稿本《西域地理图说》,《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傅熹年:战国中山王墓区的兆域图及其陵园规制的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
    傅振伦:《从敦煌发现的图经谈方志的起源》,《敦煌学辑刊》1980年第1期
    高健:《<西域闻见录>异名及版本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高健:《新疆图志·艺文志》舛误举证,《新疆地方志》2004年第2期
    高启安:日本人编撰的中国地方志:《支那省别全志》和《新修支那省别全志》——以甘肃卷为主,《图书与情报》2010年6期
    高启安:《肃镇华夷志》文献价值初探,《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
    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
    何璟:《重刊伊犁兵要地理跋文》,《边疆》半月刊,1936年第1卷第4期
    胡正华:新疆兵要地志概述,《新疆地方志》1991年第3期
    胡正华:新疆旧县志述评,《新疆地方志》1994年第2期
    胡正华:《新疆的乡土志》,《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1期
    胡豁咸《读<关于新疆通志>讲稿后》,《新疆日报》1943年11月5日
    华林甫:《隋唐<图经>辑考》上,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7期,2007年
    黄文弼:《古楼兰国历史及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1947年),载《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黄瀛:竹舍轶闻——国民党利用战犯建立国防部第三研究组的始末,载《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九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
    纪大椿、齐清顺等:《新疆现存方志概览》,《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3期
    贾树模:《新疆杂记》,《地学杂志》1917年第1、2、4、6-12期,1918年第2、3期
    赖洪波:邓缵先文化援疆实践的历史考察与思考——以邓缵先纂修地方志为例,《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李并成:《唐代图经蠡测》,《敦煌学研究》1986年(西北师大学报专刊)
    李并成:《敦煌遗书中地理书卷的学术价值》,《地理研究》1992年第3期
    李亚茹:《清七十一与<西域闻见录>》,《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李之勤:《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廖基衡:邓缵先和《乌苏县志》,《新疆地方志》1991年第4期
    刘全波:唐《西域图志》及相关问题考,载《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5期
    陆敏珍:宋代地方志编纂中的“地方”书写,《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鲁靖康:《伊江汇览》成书时间与作者生平新论,《新疆地方志》2012年第2期
    罗振玉:《莫高窟石室秘录》,载《东方杂志》1909年第6卷第11期。
    吕育良:松筠、祁韵士和徐松对新疆方志事业的贡献,《新疆地方志》1997年第2期
    吕育良:永保纂修的四部“事宜”初探,《新疆地方志》1996年第3期
    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第6期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图的整理》,《文物》1975年第2期
    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西北史地》1999年第4期
    牛时:《伊犁兵要地理》,《边疆》半月刊,1936年第1卷第3-4期
    齐清顺:清代废员在新疆的效力赎罪,《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
    钱海岳:《续修<新疆通志>刍议》,载《新疆日报》1945年7月29日
    乔治忠、侯德仁:乾隆官修《西域图志》考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乔治忠、崔岩:清代历史地理学的一次科学性跨越——乾隆帝《题毛晃<禹贡指南>六韵》的学术意义,《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秦国经:《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图中的活动与贡献》,《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邱新立:《民国以前方志地图的发展阶段及成就概说》,《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2期
    瞿宣颖:《志例丛话》,《东方杂志》1934年31卷1号
    阮明道:有关《西域地理图说》的两个问题,《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沈楚:新疆省奇台等十三县志略,《瀚海潮》(汉文沪版),新疆文化运动委员会出版,1947年第6-8期
    沈克尼:侵华日军编印的中国兵要地志,《国防时报》2011年2月28日
    沈克尼:《日本满铁调查部的兵要地志调查及情报收集》,《揭秘》2012年第6期
    沈克尼:我国兵要地志源流概说,《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
    沈玉萍:有关《西域土地人物略》作者的考察,《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石声汉:《试论我国从“西域”引入的植物与张骞的关系》,《科学史集刊:第5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
    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文献》2003年第3期
    孙毓棠:《安息与乌弋山离》,《文史》第五辑,1978年
    孙果清:《初探中国古代地图的类型和风格》,《地图》1998年第1期
    谭其骧: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文物》1975年第2期
    田卫疆:《新疆历史上最早的方志——西州图经》,《新疆地方志》1984年第2期
    田雨:《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万斯年:《西域闻见录之板本与著者》,《大公报》(天津),图书副刊,1936年12月3日
    万斯年:《西域闻见录之板本与著者》,《图书季刊》1936年第3卷第4期
    万斯年:《西域闻见录之板本与著者》抽印本,1936年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
    万斯年译:《唐光启年写本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考》,载《唐代文献丛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
    王安芝:《喀什噶尔附英吉沙尔》文献考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王炳华:《重新发现楼兰》,《文明》,2006年第1期
    王东平:《西域地理图说》库车、沙雅尔户口数勘误,《西域研究》2009年第4期
    王朝客:《<古今注>小考》,《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第3期
    王广荣:《新疆图志》资料来源及运用,《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王会安:王树相传略,《新疆地方志》1983年第2期
    王继光:《西域番国志》版本考略,《文献》1989年第1期
    王继光:陈诚及其西使记:文献与研究,《暨南史学》2003年
    王继光:《西域番国志》与《明史·西域传》,《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1期
    王继光:陈竹山文集的史料价值与版本,《西域研究》2010年1期
    王继光:《四库全书总目》“使西域记提要”辨证,《西域研究》2008年4期
    王记录:《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述论》,《兰州学刊》1989年第6期
    王柯:《日中、日俄(苏)关系与新疆》,《历史研究》1993年3期
    王守春:释道安与《西域志》,《西域研究》2006年第4期
    王守昱:《大谷光瑞与“大谷文库”》,《博览群书》2005年9期
    王卫平:《日本的地方史志编纂》,《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3期
    王熹:日文版民国方志与中国方志“概述”体例——以民国日文版《山西省志》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
    王熹:民国日文版《山西省志》的几个特点,《东岳论丛》2010年12期
    王希隆:《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1996年第1期
    王庸:《山海经与职贡图》,《禹贡》半月刊1934年1卷3期
    王心纯《新疆通志目录之商榷》,《新疆日报》1943年11月7日
    王心矩《关于编纂新疆通志之我见》,《新疆日报》1943年11月16日
    王志强:《<西域闻见录>版本著者考述及史料价值论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魏长洪:《大海道史探》,《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82页。
    魏长洪、高健:《<新疆图志>各分志作者摭拾》,《新疆地方志》1999年第2期
    翁文灏:《清初测绘地图考》,《地学杂志》1930年3期
    吴丰培:《丝绸之路史料钩沉》,《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吴景熙:《国内现存方志、北京图书馆藏方志及其他》,《中国地方史志》1982年第6期
    向达:《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载《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1944年新5卷第4期
    向达:《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载《北平图书馆图书季刊》1944年新5卷第4期
    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地方志目录(初稿)》,《新疆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1期
    《新疆日报》1943年7月29日,10月29日,11月5、6、7、16日,12月1日,
    许士根:《支那省别全志》——浙江省,《浙江档案》1990年5期
    薛宗正:读《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杨富学:关于陈诚及其西行的几个问题,《新疆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杨富学:陈诚史料的新发现,《新疆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杨德芳:《新修支那省别全志·贵州省》所载民国时期的贵州,《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2期
    杨晓春:《隋书·西域传》与隋装矩《西域图记》关系考论,《历史地理》第2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姚伯岳:《论清代彩绘地图的特点和价值》,《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
    易雪梅:《甘肃省图书馆藏古籍述略》,《图书与情报》,2002年第1期
    易雪梅:《西北历史文献概述》,《图书与情报》1999年第3期
    张令瑄:《三陇方志见知录》,载《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
    张其春译:《唐光启年写本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载《方志月刊》1936年第9卷2期
    张翔:《中国地方志在日本》,《江苏图书馆学报》1996年6期
    张扬、余敏辉:《<西域闻见录>版本、作者及史料价值》,《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张英聘:《日本现存中国大陆缺、残明代地方志考录》,《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1期
    赵俪生:西北学的拓荒者之一——徐松,《西北史地》1985年第1期
    赵文远: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与近代日本侵华活动,《史学月刊》2002年9期
    赵永复: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部分中亚、西亚地名考释,《历史地理》2006年第21辑
    郑炳林:《<沙州伊州地志>所反映的几个问题》(《敦煌学辑刊》1986年2期
    周长山等:民国初年的日本版《广西省志》,《广西地方志》2012年5期
    周德喜:东亚同文书院始末,《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3期
    周轩:《<大清律例>与清代新疆流人》,《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周轩:《清末新疆的最后一批流人》,《西域研究》2002年第4期
    周勇进:谈谈清代的道志,《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7期
    周振鹤:《古方志存目研究例说》,《复旦学报》1987年第4期
    朱玉麒:《新疆识略》成书考,《西域文史》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庄威凤:《<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中国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2期
    西·诺尔布译:《卡尔梅克诸汗简史》,载丹碧等《蒙汉对照托忒文字卫拉特蒙古历史文献译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日)满井隆行:《明代陈诚的西使》,载《山下先生还历纪念东洋史论文集》(1938年)
    (日)羽田亨:《唐光啟年书写沙州、伊州地志残卷について》,载《小川博士还历记念史学地理学论丛》,京都:弘文堂1929年
    (日)羽田亨:《唐光啟年书写沙州、伊州地志残卷について》,《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卷
    上《历史篇》,京都:东洋史研究会,1957年
    (日)内藤虎次郎:《秦边纪略の噶兄旦傅に就いて》,《史林》1918-1919年2卷3期、3卷3期
    (日)内藤虎次郎:《再拶秦边纪略に就いて》,《史林》1919年4卷4期
    (日)神田喜一郎:《明の陈诚の西使记に就いて》,《东洋学报》1927年16卷3期
    (日)榎一雄:《徐松の西域调查について》,《榎一雄著作集》第2卷,汲古书院1992年
    (日)内田吟风:《唐高宗勅撰西域志校绿》,《研究》1965年35卷3期
    (日)堀直:《新疆の地方志》,《内睦アジア史研究》1999年14卷3期
    Borei, Dorothy V. "Images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A Study of the His-yu wen chien lu, " in American Asian Review, Vol.5, No.2, Summer 1987(多萝西·波莱:《西北边疆的形象:对<西域闻见录>的研究》,载《美国亚洲评论》1987年5卷2期)
    Millward, James A. "'Coming onto the Map':'Western Regions'Geography and Cartographic Nomenclature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Empire in Xinjiang, " i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20, No.2, December 1999, pp.61-98. [LIC](米华健:《纳入版图:西域地理舆图和中华帝国在新疆的扩张》,载《晚期中国帝国》1999年20卷2期)
    贾建飞:《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邱新立《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方志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史明文:《新疆图志版本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杜云虹:《<隋书·经籍志)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李倩:《从清末民国的西北史地学看学人的边疆观与民族观》,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冯继强:《伊犁总统事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闫玉玲:《清代新疆方志与地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翼虎:《秦边纪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杜鹃:《伪满时期方志的编纂》,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郭卫:《清代新疆乡土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宗小飞:《释迦方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蒋小莉:《新疆图志·建置志》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颜世明:《乌鲁木齐政略》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白苏侠:《钦定新疆识略》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王安芝:《新疆乡土志稿》文献考略,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