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财政转移支付传统上虽被划归经济学或财政学研究领域,但其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权力与权力、权力与权利、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更应是一个法学研究对象,法学视角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关注和研究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在现行我国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法律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缺失和不完善之现状下。本文就是在分析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现状之基础上,概括财政转移支付中法制因素的功过得失,重新彰显财政转移支付所建基的法学基础理论,探寻法治精神规制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体构建。
     第一章旨在剖析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历史、现状及其功能,为财政转移支付法制研究提供实证性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经历了非规范化、过渡期、规范化三个阶段,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规范性文件为依据,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并行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在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中央宏观调控目标、控制地方政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章主要挖掘用法制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法制将促进财政转移支付预期功能的实现,同时为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合法性支撑;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国理念的确立以及已有的实践经验,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制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三章力图勾画我国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设定的规制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应定位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或实现特定的中央宏观调控目标。在我国缺失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设定规范制度之现状下,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应只赋予国务院以设定权,设立财政转移支付委员会来拟定具体方案,并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后正式对外公布。
     第四章意在重塑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程序制度。现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程序存在形式依据效力低下、规范性程度不高、参与性不强、环节过多等问题,通过相应程序制度构建可以确保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化运作,防止过度自由裁量,提升财政转移支付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完整的财政转移支付程序制度应该包括项目的申请、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拨付等三个环节。
     第五章旨在寻求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监管制度的途径。现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监管制度存在规范性和强制性不足、监管主体不清和职责不明、体系单一和缺少外在控制等问题,应从权力机关和政府系统内部监管两方面着手,完善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强化监管制度的实效性。
     第六章旨在构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救济体系。我国目前不存在财政转移支付救济制度,但财政转移支付的内在需求、府际之间权力平衡的需要、现行权力机制的操作空间、域外经验的借鉴等决定了我国应建构声明异议和政府裁决制度,回应财政转移支付中相对被动的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
     第七章提出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体例构想。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效力层次低、公开程度不够、内容简单粗放之现状下,应以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形式规定财政转移支付基本制度,多层次专门立法相结合,非专门立法中不宜涉及具体财政转移支付项目。
     第八章简要论述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制运行的几个配套制度:明确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划分、匹配的政府间事权与财力安排、科学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Traditionally,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has been studied as a research object of economics or finance science. However, i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s a research object of law science because of its full demonstration of del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s and powers, powers and rights, rights and rights. With no doubt, legal methodology is necessary to the study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especiall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n that regard in China is very few and imperfect. This thesis aims to summarize the function of legal factors involved in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s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define its legal nature, finally, reconstruct the specific systems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under the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Chapter 1 aims to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legal study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by analyzing its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function.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in 1949, its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has experienced three phases, including the phases of non-regulation, transition and regulation. Up to now, it h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a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regulatory documents and characterized with co-existence of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and special transfer payment. The curren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equilibrium of government capacities for providing basic public servic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fulfilling the central macro-regulating targets and tightening the control over local governments.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in respect of regulating the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through legal system. Legal system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its expected function and give it a lawful identity. Meanwhile, accompanyi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of rule of law, China’s legal system for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has been offered a realistic basis.
     Chapter 3 intends to outline the legal system for project establishment in China’s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It argues that the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hould aims to improve the equilibrium of government capacities for providing basic public service or to realize the special central macro-regulating targe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at China lacks legal system for project establishment in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and considering its actual conditions, it is proper to grant enactment power to the State Council only, and to set up a committee in charger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to draw up specific programs and make the programs known to the public upon deliberation and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Chapter 4 put a lot of efforts to develop the procedural systems for China’s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It is obvious that in China’s current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exist many problems. For instance, the effect level of its legal basis is not high, its degree of uniformity has not been fully developed, its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not sufficient, and its operational procedures are set too much. The thesis argues that the relevant syste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so as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mechanism, prevent the over-discretion in administration and increase the rationa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A fine procedural system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hould consist of three links, including project application, project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nd appropriation of funds.
     Chapter 5 explores the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regulatory systems for China’s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The current regulatory system is faced with a series of problems, either. For instance, its features of uniformity and compulsory enforcement are quite insufficient, the regulatory bodies are indefinite, and the division of their functions and duties remains unclear, and it also lacks outside control mechanism. Therefore, th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by legislative and executive branch respectively, so as to improve regulatory measures, identify legal liabilities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gulatory systems.
     Chapter 6 is concerned with building up a remedial system for China’s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Currently, China has not had the remedial system for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in place yet. Rather,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the requirement for intergovernmental power balance, the space for coordination of existing powers, the reference to overseas experience, all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determine that China shall set up a dissenting declaration system and a governmental adjudication system in response to benefit pursuits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Chapter 7 comes up with an outline framework for China’s legislation concerning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The effect level of the China’s current legislation on fiscal transfer system is not high. Its openness is insufficient either.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fundamental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shall be prescribed in form of laws or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s for this process, it needs to combine multi-level legislation with specialized ones, and the special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project shall not be prescribed in specialized legislation.
     Finally, Chapter 8 briefly demonstrates several supporting systems, involving in the division of fiscal revenue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e intergovernmental financial arrangements commensurate with their respective administrative powers, and the scientific government budget management.
引文
①Paul Smok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Curr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 Democracy, Governance and Human Rights Programme Paper Number 2, February 2001, P 25-26.
    ②Douglass C. North and John Joseph Wallis: American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2, No.2,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y-Four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May, 1982), pp.336-340.
    ③陈共主编:《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丛树海主编:《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
    ②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③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④G. Marcou: Support for Improvement in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SIGMA).
    ①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越来越高,分享了税源充足、易于征收的主体税种,同时垄断了税收立法权,即便是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税种,是否开征、征税范围、具体税率等都由中央政府决定,地方政府基本上没有自主权。
    ②见2007年6月27日原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所做的《国务院关于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报告》。
    ①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②但是关于法律现象的不同理解,又使得关于什么是法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期、不同的思想家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如有的主张法学主要研究法的价值和最高目的,即研究应然法,并藉此评价实在法;有的主张研究实在法,即注重对成文、正式的法律规范、法律概念、法律结构的分析等等,不一而足。
    ①瓦格纳:《财政学》,转引自张馨、杨志勇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②参见【法】莫里斯·奥里乌:《行政法与公法精要(下册)》,龚觅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③张守文:《财政危机中的宪政问题》,《法学》2003年第9期。
    ④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①参见【德】拉仑兹:《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24页。
    ②孙笑侠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①【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3页。
    ②美国前大法官霍姆斯语,转引自【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7页。
    ③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通过直接调研和向负责财政转移支付实际操作的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访谈等多种方式,以确保所获取的财政转移支付材料和知识的直接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此,笔者对于提供过帮助的朋友表示真诚地感谢。
    ①见2007年6月27日原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所做的《国务院关于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报告》。
    
    ①《列宁选集》第4卷,第43页。
    ②表格数据来源财政部网站http://yss.mof.gov.cn/yusuansi/zhuantilanmu/zhongguocaizhengtizhi/cztzyg/200806/t20080626_53659.html.
    
    
    ①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②马海涛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168页。
    ③王佐云:《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功能和适度性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第6期。
    
    ①何振一:《理论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②马海涛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①张弘力:《分税制的改革与完善》,《人民日报》2003年9月25日第12版。
    ①详见《预算法》第四条、第五条。
    ②《立法法》第九条规定:“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
    ③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十八条。
    ④国发【1993】85号。
    ⑤国发【2001】37号。
    
    ①财政部于2006年4月29日发布,文号为财预【2006】61号。
    ②财政部于2006年4月29日发布,文号为财预【2006】62号。
    ③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①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②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③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①财政部于2006年5月30日发布,文号为财建【2006】237号。
    ②原国家环保总局、财政部于2007年5月11日发布,文号为环发【2007】67号。
    ③农业部于2002年7月10日发布,文号为农财发【2002】19号。
    ④参见财政部预算司:《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情况》,载自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调研室编:《财政转移支付立法资料汇编》。
    ⑤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人民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①财政部于2001年12月12日发布,文号为财农【2001】231号。
    ②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于2006年7月25日发布,文号为财建【2006】367号。
    ③财政部于2007年6月20日发布,文号为财预【2007】87号。
    ①依据财政部于2007年10月24日发布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558号)设定。
    ②财政部于2007年9月21日发布,文号为财教【2007】221号。
    ③财政部、教育部于2004年7月21日发布,文号为财教【2004】85号。
    ④财政部于2007年9月14日发布,文号为财建【2007】422号。
    ⑤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08年9月3日发布,文号为财企【2008】179号。
    ①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于2007年10月12日发布,文号为财教【2007】258号。
    ②财政部于2007年11月7日发布,文号为财建【2007】640号。
    ①参见【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②参见陈新民:《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90页。
    ③http://www.fin.gc.ca/access/fedprove.html.
    ④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98-99页。
    ①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②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③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①薛刚凌主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③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7页。
    ①见财政部于2007年12月11日发布的《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873号)。
    ②见财政部于2007年7月12日发布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粮引导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282号)。
    ③见财政部、农业部于2007年8月14日发布的《生猪良种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7】186号)。
    ④见《国家审计署称:300亿财政转移支付“不透明”》,来源于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59496/4595376.html.
    ①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②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
    ③即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而得。
    ④见《国家审计署称:300亿财政转移支付“不透明”》,来源于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59496/4595376.html.
    ①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央财政分配的239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中,有65项没有管理办法或管理办法未公开,涉及资金705.89亿元。见《国家审计署称:300亿财政转移支付“不透明”》,来源于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59496/4595376.html.
    ②参见【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权力的分析》,陶远华、苏世军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以下。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7月第2版,第254-255页。
    ②奥托·迈耶认为,法治是由三部分构成:形成法律规范的能力、法律优先以及法律保留,请参阅【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6-76页。
    ③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④参见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增订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4页。
    ①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②王卓君:《渐进宪政的民主、法治和人权保障——以行政法为主线》,《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③【美】乔·萨利托:《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①参见刘剑文:《宪政与中国财政民主》,《税务研究》2008年第4期。
    ②【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11页。
    ③【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④【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罗尔斯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即使是由选举产生的政权也很容易成为非正义的。【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市场失灵现象”出现,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对市场监管和保护;我国是为了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经济,规范政府行为,约束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②吴敬琏语,摘自张维迎编:《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类似的观点表述有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所认为的: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具有一种特定的有关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的根本游戏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摘自张维迎编:《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③夏勇:《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④转引自【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7-168页。
    ①参见【古罗马】西赛罗:《为克洛思提乌斯的辩护》,转引自【美】G·H·萨拜因:《政治学史》,盛葵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4页。
    ②哈林顿提出以法律为绝对统治体制的法治共和国模式;洛克从维护人的自由、平等、人权等自然法理念出发,提出政治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孟德斯鸠则将法治理论形成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分权制度体系;卢梭从社会契约角度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康德认为法治国应当是人在法律之下的自由结合;戴雪则全面阐述了法治原则的三要素:反对政府专断和无限制的自由裁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权利受侵害都必须能得以救济。
    ①参见【美】罗格·I.鲁茨:《法律的“乌龙”:公共政策的意外后果》,刘呈芸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2期。
    ②张菊良:《完善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思考》,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调研室编:《财政转移支付立法资料汇编》。
    
    
    ①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
    ②David E. Wildasin: Fiscal aspects of Evolving Federations, World Bank Report, January 1996.
    ③具体可以参见财政部每年发布的《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
    ④见《200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办法》(财预【2007】464号)。
    ①当然这也并非绝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和程度,除了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影响外,还受政府的施政理念、选择的经济体制等各种因素影响,有时候经济落后的国家中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和程度,却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协作课题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财会研究》2008年第6期。
    ③【英】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张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①转引自吕炜、王伟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基于公共需求与政府能力视角的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4期。
    ②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③吕炜、王伟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基于公共需求与政府能力视角的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4期。
    ④方瑛:《英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上海财税》1995年第3期。
    ①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①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页。
    ②来源于财政部预算司官方网站:http://yss.mof.gov.cn/yusuansi/zhuantilanmu/zhongguocaizhengtizhi/zyddfzyzf/200806/t20080627_54319.html.
    ①刘铭达:《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载沙安文、乔宝云主编:《政府间财政关系:国际经验评述》,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170-183页。
    ②见《国家审计署称:300亿财政转移支付“不透明”》,来源于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59496/4595376.html.
    ③李文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财政分配关系》,载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调研室编:《中外专家论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④见《国家审计署称:300亿财政转移支付“不透明”》,来源于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59496/4595376.html.
    ①参见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②Allan H. Meltzer and Scott F. Richard: A Rational Theory of the Size of Government,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89, Issue 5(Oct., 1981).
    ①见《立法法》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
    ①【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①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①G. Marcou: Support for Improvement in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SIGMA).
    
    ①【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美国式民主》,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
    ②参见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3-44页。
    ③参见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62页。
    ①参见薛刚凌主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①沙安文、沈春丽主编:《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①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02号)。
    ②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统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92号)。
    ③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审计署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84号)。
    ①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61号)。
    ②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76号)。
     ①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①财政部于2007年6月20日发布,文号为财预【2007】87号。
     ①财政部于2007年12月10日发布,文号为财建【2007】917号。
    ①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人民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①周旺生:《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59页。
    ①周旺生:《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页。
    ①张翠华:《国外中央和地方政府税种和税收收入的划分及转移支付制度的比较研究》,《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4期。
    ②详见《预算法》第二十条、二十二条。
    ①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①详见《宪法》第八十九条。
    ②详见《宪法》第一百七条。
    ③国发【1993】85号。
    ④参见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157页。
    ①参见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264页。
    ①谢旭人:《关于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若干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1995年第1期。
    ①参见陈共主编:《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版,第248-250页。
    ①李洺、侯一麟:《我国地方财政预算权及其决策过程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①郭志强、邓朝金:《规范财政转移支付预算管理》,《中国财政》2007年第4期。
    1.[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与个人选择》,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3.寇铁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蒙丽珍:《转移支付分析比较及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马骏:《论转移支付——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6.[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郑秉文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7.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法国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8.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美国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9.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日本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0.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俄罗斯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1.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荷兰王国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2.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匈牙利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3.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英国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4.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加拿大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5.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印度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6.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编著:《马来西亚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7.蔺翠牌主编:《中国财政监督的法律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陈共主编:《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刘黎明:《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0.董礼胜:《欧盟成员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罗刚主编:《中国财政扶贫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2.张馨、杨志勇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王雍君:《发达国家政府财政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24.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政府间分工及分工方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25.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6.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7.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上海
    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杜放:《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丛树海主编:《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2.外国政府预算编制研究课题组编:《美国政府预算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3.许正中等:《财政分权:理论基础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4.楼继伟主编:《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管理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5.孙翊刚主编:《中国财政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调研室编:《中外专家论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7.[美]特里萨·特尔—米纳什编:《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与实践》,政府间财政关系课题组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8.李保仁、贾杰主编:《邓小平财经理论与中国财政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9.叶振鹏:《中国财经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马海涛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1,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2.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财政宪法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沈玉平等:《公共选择理论与地方公共财政制度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4.辛波:《政府间财政能力配置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5.朱红琼:《区域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6.温来成:《西部大开发与财政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7.沙安文、沈春丽主编:《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48.何振一:《理论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9.沙安文、沈春丽主编:《财政联邦与财政管理——中外专家论政府间财政体制》,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50.徐曙娜:《公共支出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与制度约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1.朱秋霞编著:《德国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2.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刘剑文主编:《民主视野下的财政法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5.齐守印、杨敏主编:《中外财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6.沙安文、乔宝云主编:《政府间财政关系:国际经验评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8.[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59.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0.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2.[德]拉仑兹:《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6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4.章剑生:《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5.[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66.胡建淼:《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7.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68.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9.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0.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1.应松年主编:《比较行政程序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72.朱新力:《行政违法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5.[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6.[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7.章剑生:《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判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8.应松年主编:《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9.陈新民:《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0.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版。
    81.翁岳生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82. [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3.[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廖坤明、周洁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84.[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5.[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6.[德]汉斯·J.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行政法》,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7.[德] 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8.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9.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90.薛刚凌主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英]彼得·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第五版)》,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郎立研:《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比较》,《财经科学》1995年第2期。
    2.李杰刚:《政府间转移支付:基本理论与框架》,《财经研究》1995年第6期。
    3.梁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财贸经济》1996年第1期。
    4.童立本:《试论政府经济职能调整过程中的财政转移支付》,《浙江学刊》1996年第4期。
    5.项中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基础、约束与框架》,《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4期。
    6.李荣忠:《美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财政基础》,《中国行政管理》1996年第12期。
    7.张建申:《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8.倪平松:《加拿大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借鉴》,《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9.胡梅娟:《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启示》,《财会研究》1997年第7期。
    10.崔维:《西方国家的分税制及转移支付的模式》,《世界经济》1997年第11期。
    11.张守凯:《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的比较及选择》,《财贸经济》1999年第1期。
    12.张俊莲:《关于财政转移支付测算方法的比较》,《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3.郭天文、杨芳:《中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4.林恩焕:《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政策借鉴》,《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5.徐晓慧、王笑春:《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16.陈家海、陈海泓:《中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1952-1997》,《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17.王文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思路》,《晋阳学刊》2000年第1期。
    18.邓万全、凡雨:《构建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构想》,《财贸研究》2000年第3期。
    19.王娜加:《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的转移支付立法》,《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20.曾军平:《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平衡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21.赵永冰:《德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财经论丛》2001年第1期。
    22.寻舸:《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问题》,《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3.赵卫先:《论转移支付的横向均衡》,《财会研究》2001年第2期。
    24.李传峰:《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5.陈永平:《日本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法初探》,《法学杂志》2001年第6期。
    26.王佐云:《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功能和适度性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7.陈秀山、张启春:《转轨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均衡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8.杨晓萌:《论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9.寇铁军、汪洋:《完善我国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的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8期。
    30.李兰英:《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几点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1.丁文、张林:《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之反思与重构》,《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2.陆茂林、龚经海:《加拿大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借鉴》,《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33.吴兴国、北岳:《用法治手段规范转移支付》,《学习月刊》2004年第10期。
    34.宋文献:《加拿大的转移支付制度》,《经济论坛》2004年第12期。
    35.周阳敏:《转移支付的性质——制度资本理论的应用研究》,《南大商学评论》2005年第2期。
    36.黄肖广:《1953-1998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统计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年第2期。
    37.张伦伦:《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化的逻辑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2期。
    38.【加拿大】理查德·M.伯德麦克尔·斯马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黄相怀编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39.刘剑文:《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探讨》,《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40.郑建国:《用立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十点建议》,《政府法制》2005年第6期。
    41.张启春:《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区财力差距变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2.谢蓉、温倩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43.张俊伟:《对财政转移支付如何立法的建议》,《科学决策》2005年第12期。
    44.张少杰:《我国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的构思》,《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5.周成刚、罗荆:《关于建立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构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3期。
    46.熊鸿儒、黄衍电:《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改革探析》,《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4期。
    47.罗荆、唐红军:《论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建设》,《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8.刘晓凤、莫连光:《构建和谐社会的转移支付制度——日本转移支付制度对我国的借鉴》,《财贸研究》2006年第5期。
    49.王彩霞:《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经济法分析》,《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10期。
    50.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课题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的比较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90期。
    51.马向荣:《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目标建构及其改革探讨》,《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2期。
    52.王磊:《转移支付制度国内研究文献综述》,《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3.温艳:《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运行的检视与完善——从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角度》,《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2期。
    54.张敏:《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5.李珍、柯卉兵:《美国政府间社会福利权责划分及其转移支付》,《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5期。
    56.胡怡建、张伦伦:《我国地区间的财力差异——基于地方税体系与转移支付体系的比较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57.吴妍妍:《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58.赵晓宏:《国内一般性转移支付研究综述》,《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59.徐阳光:《财政转移支付法的公平正义理念解读》,《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60.童春林:《财权、财力与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法治化》,《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1.李红霞:《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现代财经》2008年第4期。
    62.蔡春红:《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兼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4期。
    63.顾建光:《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财经论丛》2008年第5期。
    64.李金珊、侯方玉:《转移支付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的相关分析》,《财政研究》2008年第2期。
    65.许安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对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有何意义》,《现代法学》2008年第5期。
    66.李万慧、景宏军:《中国均等化转移支付研究与区域协调发展》,《税务研究》2008年第5期。
    67.胡德仁:《公平与效率: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取向》,《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6期。
    68.赵石磊:《由控制向均等的倾斜——转移支付结构变动的路径分析》,《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7期。
    69.胡义芳、熊波:《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研究》2008年第8期。
    70.罗辉:《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理性思考与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08年第9期。
    71.管永昊:《公共服务均等化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1期。
    72.黄丽华:《政府公共服务:范围、规模与工具选择》,《探求》2005年第1期。
    73.王家永:《公共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探讨》,《财会研究》2007年第10期。
    74.程又中:《国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及财政分摊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7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协作课题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财会研究》2008年第6期。
    76.吕炜、王伟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基于公共需求与政府能力视角的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4期。
    77.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78.蔡晓萍:《论西方权力分立理论的社会历史渊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9.薛刚凌:《论府际关系的法律调整》,《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80.熊文钊:《论中国中央与地方府际权力关系的重构》,《河北法学》2005年第9期。
    81.任剑涛:《宪政分权视野中的央地关系》,《学海》2007年第1期。
    82.刘祖云:《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学海》2007年第1期。
    83.李晟:《转型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第2期。
    84.周刚志:《论我国府际关系的法治化——以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为切入点》,《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85.匡萍:《府际关系变迁与财政分权》,《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86.王敬尧、陶振:《分税制视野下府际关系的特征与走向——府际间财政资源分配的视角》,《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87.严强:《公共行政的府际关系研究》,《江海学刊》2008年第5期。
    88.郭维真、刘剑文:《宪政视角下的财政民主及其构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9期。
    89.边维慧、李自兴:《财政分权:理论与国外实践》,《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90.刘剑文:《宪政与中国财政民主》,《税务研究》2008年第4期。
    91.杨磊:《论法治下的恶法》,《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92.吴万得:《论德国法律保留原则的要义》,《政法论坛》2000年第4期。
    93.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法律保留原则研究》,《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94.蒋剑云:《论法律保留原则》,《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95.曾祥华:《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4期。
    96.肖北庚:《法律保留实质是权利保留》,《现代法学》2008年第2期。
    97.季涛:《行政权的扩张与控制》,《行政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
    98.董炯:《权利至上、制度设计及其运作——行政权与公民权平衡中的行政法》,《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期。
    99.程长明:《国家经济管理权是一种新型行政权》,《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
    100.林锦峰、洪哲雄:《论行政法治——行政权的法律保障与法律控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01.张树义、梁凤云:《现代行政权的概念及属性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02.应松年、薛刚凌:《论行政权》,《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103.朱最新:《行政权概念新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04.李龙:《论生存权》,《法学评论》1992年第2期。
    105.汪习根:《发展权法理探析》,《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06.【日】大须贺明:《作为具体权利的生存权(续)》,林浩译,《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1期。
    107.朱炎生:《发展权概念探析》,《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08.汪习根:《发展权主体的法哲学探析》,《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109.赵雪纲、王雅琴:《生命权和生存权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10.汪习根:《发展权含义的法哲学分析》,《现代法学》2004年第6期。
    111.汪习根、涂少彬:《发展权的后现代法学解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112.冯颜利:《主权与人权解读——从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的观点而言》,《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13.马岭:《生存权的广义与狭义》,《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第2期。
    114.杜晓伟:《发展权全球法治机制建构》,《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115.宋梓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划分》,《行政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16.谢旭人:《关于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若干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1995年第1期。
    117.徐志:《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界定的基本思路》,《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年第12期。
    118.宋卫刚:《政府间事权划分的概念辨析及理论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27期。
    119.梁朋、周天勇:《解决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失衡的理性探索》,《地方财政研究》2004年第1期。
    120.冯兴元、李晓佳:《政府公共服务事权划分混乱的成因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21.齐桂珍:《试析我国中央与地方公共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
    122.江孝感、吴大勤、冯勤超:《政府间事权划分思路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23.寇铁军:《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法律安排——英、美、日、德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124.刘家庆、徐继之:《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与财权问题研究》,《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
    125.贾康:《财政体制改革视角下的政府间事权划分》,《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1月12日。
    126.谭建立:《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关系》,《财政研究》2008年第1期。
    127.张永生:《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如何划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128.寇铁军、周波:《我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法治化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5期。
    129.郭佩霞:《宪政与经济统合视角:政府间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实现路径探析》,《当代财经》2008年第10期。
    130.李京城、孙文基:《公共财政的建立与预算管理改革的探讨》,《财政研究》2001年第11期。
    131.于长革:《美国的预算管理体制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0期。
    132.郭志强、邓朝金:《规范财政转移支付预算管理》,《中国财政》2007年第4期。
    133.张筱风:《预算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分析——一个制度演化的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1期。
    134.朱芳芳:《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预算管理改革及其趋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135.李洺、侯一麟:《我国地方财政预算权及其决策过程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136.须小萍:《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01届硕士学位论文。
    137.赵修芳:《政府间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初探》,中国政法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138.薛莲:《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立法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39.李达:《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140.曾富生:《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重庆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41.李周清:《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42.吕凌娜:《民主宪政下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合法化》,北京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143.朱绍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安徽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142.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人民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1. Peter Dawkins, Alan Duncan and John Freebairn, Modifying Income Support in the Australian Tax and Transfer System.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Melbourne Institute / the Australian joint conference“Pursuing Opportunity and Prosperity”, Melbourne, Australian, 11th to 12th November 2003.
    2. Allan H. Meltzer and Scott F. Richard, A Rational Theory of the Size of Government,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89, Issue 5(Oct., 1981) 941-927.
    3. Douglass C. North and John Joseph Wallis, American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2, No. 2, pp. 336-340.
    4. Hamid Davoodi and Heng-fu Zou,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Study,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pp 244-257(1998).
    5. David E. Wildasin, Fiscal Aspects of Evolving Federations, World Bank Report, January 1996.
    6. Paul Smok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Curr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 Democracy, governance and Human Rights Programme Paper, Number 2, February 2001.
    7. Martini, R., The Role of Compensation in Policy Reform, OECD Food,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Working Papers, No. 5, OECD Publishing.
    8. Piras, R. (2001), Government Spending Composition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Congestion, Metroeconomica, 52, pp. 121-136.
    9. Borck, R. (2007), Voting, Inequality and Redistribu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1, pp. 90-109.
    10. Creedy, J. and Moslehi, S, Modelling the Composition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in Democracie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07).
    11. Ghosh, S. and Gregoriou, A. (2006), On the Composition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ptimal Fiscal Policy and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Available at: http://www.brunel.ac.uk/329/efwps/0619.pdf.
    12. Harms, P. and Zink, S. (2003), Limits to Redistribution in a Democracy: A Surve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 651-668.
    13. Management of Transfer Payment Programs, Audit and Evaluation Branch of Industry Canada, April 2008. Available at http://www.ic.gc.ca/eic/site/ae-ve.nsf/eng/02021.html.
    14. Van den Noord and Paul, The Tax System in Norway: Past Reforms and Future Challenges,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 244.
    15. John Creedy and Solmaz Moslehi: The Optimal Composition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16. Alan Morris, Fiscal Equalization in Australia, Compiled in Intergovernmental Finance System: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e World Bank, 2006.
    17. Nikogobbin and Basvanaarle, Fiscal Ajustments and Their Effect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the EMU, Public Choice 109: 269-299, 2001.
    18. William Waller, The Impossibility of Fiscal Policy, Joural of Economics Issues, Dec. 1989.
    19. Davis·Alber and Robert Lucker, The Rich-State-Poor-State Problem in a Federal System, National Tax Journal, (September) No. 35.
    20. Ronald Waltts, Autonomy or Dependence: Intergovernmental Financial Relations in Eleven Countries, Working Paper 2005 (5), IIGR Queen′s University, 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