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握历史机遇、迎接现实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中勇立潮头,推动并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培养与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时代赋予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本文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主要围绕“界定相关概念、明确重要意义、剖析严峻挑战、确立建设原则、打造建设平台、构建运行机制”等六大方面展开。导论部分主要探讨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有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研究概况,介绍了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厘定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等主要概念。第二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向、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五个方面论证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三章剖析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成的挑战;西方多元文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冲击;宗教渗透与邪教组织破坏活动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的威胁;思想政治理论课去意识形态性倾向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淡化造成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缺失。第四章探讨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遵循的四大原则,即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领导、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以人为本”原则、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与时俱进”原则、坚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兼容并蓄原则。第五章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了打造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团活动、校园媒体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四大平台。第六章从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防范机制、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应急机制、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保障机制等三大方面构建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运行机制。
     本文在非传统安全的视野下研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constructionof national ideology. It is an urgent political task for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 seize theopportunity and face the challenge to push and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mainstreamideology during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posing a question, analyzing thequestion and solving the ques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security construction ofideology in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defining concepts,classifying significance, analyzing challenges, proposing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on,constructing platforms and establishing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the essential concepts like ideology, security of ideology, security construction ofideology, security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y, etc. The second chapter provesthe significance of security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maintenance of national security, the life-and-death problem of socialism, the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the direction for constructing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the security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those severechallenges that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including Neoliberalism, Democratic Socialism,The History of Nihilism, Extreme Individualism, Hedonism, The Theory of the End ofIdeology, etc. Due to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vies and TV series, theinteg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from commodity consump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Westernpolitical cultures, nowadays, the security of campus cultur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been challenged. Besides, the infiltration of religion and sabotage from heresies hasbecome the threat to the security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weakening of politics education and security ideolog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ause the lack of education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ie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fourprinciples that Chinese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for security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i.e., intensifying leadership of CPC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sticking to theprinciple of humanity in ideological work,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ing withthe time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work and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ncorporatingthings of diverse nature in ideological work.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establishingfour platforms for security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ies, including classroom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community activities and campus media. The sixth chapterproposes to construct security operating mechanism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ies byestablishing precaution mechanism, warning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security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ies,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in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guarding national ideology andensuring the invincible position of China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引文
①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
    ①何雨欣、刘诗平:《教育部部长: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http://edu.people.com.cn/GB/1053/4214947.html。
    ①[德]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②[Germany]Habermas:As“ideolog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oston1971,p100。
    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②[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①贾泽林等编译:《苏联哲学纪事》(1953—1976),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7页。
    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岑鼎山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
    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①姚大志:《现代意识形态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③吴建国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④朱育和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郑永廷、叶启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⑥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⑦王绍臣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⑧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⑨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⑩杨立英等:《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黄传新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农华西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6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7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①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②倪健民主编:《国家安全论: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③陆忠伟主编:《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④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一书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该书通过大范围、多群体的问卷调查,形成了大量翔实、深入的调研数据,是一部值得认真研读的学术力作。详细请参见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⑤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中央党校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⑥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⑦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⑧赵兴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辽宁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⑨韩健鹏:《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对策》,吉林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杨建军、李姝丽:《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安全防范体系构建》,《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王勇:《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探索》2011年第2期。
    ③朱蓉蓉、邓国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刍议》,《江苏高教》2010年第3期。
    ④黄一玲、焦连志:《“网络化生存”状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应对》,《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3期。
    ⑤蒋尊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⑥覃事太、吴长锦:《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2期。
    ①李咏梅:《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控制研究》,苏州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2页。
    ②植凤英:《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教育文化论坛》2013年第1期。
    ③雷琳:《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性》,《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④彭庆红:《论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⑤汪国培:《全球化视域中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董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西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邓磊、崔延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①[法]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102页。
    ①[德]弗朗克·菲德勒、奥托·苏格尔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郑伊倩等译,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第489页。
    ②[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第2卷,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397—399页。
    ③刘鑫淼:《“意识形态”范畴新探》,《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④Bell.D. The End of Ideology. Free Press, New York,1965, p.369.
    ⑤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②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③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④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⑤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①侯惠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②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10页。
    ③邢贲思:《意识形态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④王缉思:《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年鉴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⑤《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⑤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 Ix, p.370.
    ①Bill Mcsweeney, Security, Identity and Insterests: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99, p.17.
    ②李小华:《中国安全观分析(1982-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页。
    ④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⑤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⑥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⑦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页。
    ①孙浩然:《宗教渗透与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透视》,《甘肃理论学刊》2011第6期。
    ②黄建明、杜阿奇:《积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③戚水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世纪桥》,2003年第2期。
    ④解松:《社会思潮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⑤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湖湘论坛》2010年第4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21页。
    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hUPX3yYsf6uY1zSPea483S4ioz8MqyQksIXgum3UKupgZHrcfWbTq6AHWPfAE8nEUT27zd2TYRXGv26QejYoXY2slOAledaBG_XcnwIt1K。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15页。
    ①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7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④谭健:《谁来保卫国家经济安全?》,《中国企业家》1998年第5期。
    ①从学科归属角度看,国家安全是国际关系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与国际关系学发展相对应,国家安全研究大致包括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流派。关于每个流派的详细内容可参见李小华:《中国安全观分析(1982—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5页。
    ①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世界知识》,2004年第5期。
    ②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1月19日,第1版。
    ③邓磊、崔延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①靳辉明:《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8页。
    ①《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的演讲》,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223114-1.shtml原文载捷克《对话》,1999年第146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③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第1版。
    ①转引自钱海源:《帝国主义的战略阴谋:在中国搞意识形态多元化》,《当代思潮》2000年第4期。
    ①潘一禾:《文化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①李春林:《中国文化安全战略浅议》,《国防科技》2007年第6期。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②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159页。
    ②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1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①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8页。
    ②裴敏欣:《“软实力”也是强国之本》,《环球时报》2004年4月16日,第15版。
    ①《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_5.htm。
    ①杨海涛、李霞:《高等学校的崭新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①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②靳辉明、李崇富:《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71页。
    ③靳辉明:《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8页。
    ①[英]弗·奥·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76页。
    ②[英]弗·奥·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③[美]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韩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④靳辉明、李崇富:《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05页。
    ①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31页。
    ①靳辉明、李崇富:《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83页。
    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5年版,第406—407页。
    ②赵志毅:《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9页。
    ③《2011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参见http://wenku.baidu.com/view/6e1f43593b3567ec102d8a5e.html。
    ①《中国青年报》,2011年2月18日,第7版。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②[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潘嘉玢、刘瑞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44页。
    ④王永贵:《全球化背景下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分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①朱晨静:《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②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4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页。
    ④[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潘嘉玢、刘瑞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128页。
    ①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序。
    ①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71-372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韦马:《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②参见胡文涛:《全球化趋势对我国高校文化安全构成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③尹汉宁:《西方民主源流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红旗文稿》2013年9月24日。
    ④王世谊、周义程等:《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2-353页。
    ①张力、白洁:《互联网的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0第1期。
    ②陶文钊、陈永祥:《中美文化交流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①匡长福:《浅谈西方对华文化渗透的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5期。
    ②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8页。
    ①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8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编:《教育转化“法轮功”练习者材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第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5页。
    ①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29页。
    ①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第1版。
    ①郜付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博士论文。
    ①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页。
    ②郜付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博士论文。
    ③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4页。
    ①商春海:《全球化条件下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论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②聂圣平:《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求实》2012年第6期。
    ①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51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①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第1版。
    ①周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研究》,《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①这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试图把他们所认同的价值加以普世化和普遍化,从而确保他们的“价值在某个目的的天国中获得永恒与稳固”(Isaiah Berlin:Four Essays on L iberty,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4,p.1721)。然而,哪怕姑且不论普世价值论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渗透目的,仅从内在的思维逻辑来看,其实际上是自柏拉图以降的理性主义在价值规范领域的滥觞,所体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人类理性的“致命的自负”。事实上,正如哈耶克所言,价值规范是“人类行为的结果,但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1页)。把某种价值规范看成是从“不变公理”演化而来的观点,在认知范式上体现为普遍主义。正是在普遍主义的指引下,所以普世价值论者无视价值问题上的多元化选择,极力吹捧价值一元论,并倾向于采用强制方式推行自己的所谓普世价值,由此造成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刀光剑影”和“殊死较量”。从这一角度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始作俑者,是造成人类从通往自由之路误入通往奴役之路的罪魁祸首。
    ①姜正国、谭吉华:《论增量创新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①宋思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①刘林:《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51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②《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ancity.cn/readnews-126882.html.
    ①曹发军:《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第,87—88页。
    ①王淑文:《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教书育人》,2008年第4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4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页。
    ①严耕、陆俊:《关注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前线》2008年第10期。
    ①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155页。
    ②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2页。
    ①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5、《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澳]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德]弗朗克·菲德勒、奥托·苏格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郑伊倩等译,求实出版社1985年版。
    8、[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9、[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陈卫星译,中央编辑出版社2001年版。
    11、[法]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2、[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潘嘉玢、刘瑞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美]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陈晓端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韦马:《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1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17、[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牛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9、[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黄忠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1、[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2、[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万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4、[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英]拉雷恩:《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27、[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8、曹峻:《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9、陈荣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1、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2、方世南:《时代与文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傅大友:《高校德育创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5、高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36、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37、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9、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0、侯惠勤等:《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2、靳辉明:《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党的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43、金振邦:《从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李金齐:《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李小华:《中国安全观分析(1982-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6、李小华:《中国安全观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8、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50、聂月岩:《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
    51、潘一禾:《文化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3、沈昌祥、左晓栋:《信息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4、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55、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田改伟:《挑战与应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8、汪国培:《全球化视域中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王绍臣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0、王世谊、周义程等:《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1、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2、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3、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4、王佐书:《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5、吴超:《大学生安全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6、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67、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8、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杨毅:《国家安全战略理论》,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
    70、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71、杨丽英:《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2、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73、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4、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6、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77、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8、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9、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8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学习出版社2010年版。
    82、朱育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3、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包仕国:《全球化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7期。
    2、操基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3、陈国栋:《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4、邓磊、崔延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5、董亚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机遇、挑战及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6、董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西南大学2012级硕士学位论文。
    7、方婷:《全球化背景下谈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0年第2期。
    8、方晓强:《互联网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河北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学位论文。
    9、耿国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理论视域》,《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6期。
    10、郭东:《略论高校文化安全》,《煤炭高等教育》2005年第3期。
    11、何林:《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2、侯惠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3、胡文涛:《全球化趋势对我国高校文化安全构成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4、黄建明、杜阿奇:《积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5、黄一玲、焦连志:《“网络化生存”状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应对》,《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3期。
    16、姜长斌:《意识形态也是美国的国家利益》,《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17、蒋尊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8、解松、夏宁:《社会思潮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理论探索》2008年第5期。
    19、寇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莆田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0、匡长福:《浅谈西方对华文化渗透的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5期。
    21、雷琳:《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性》,《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2、李静:《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推进学生素质教育》,《黑龙江教育》2013年第1期。
    23、李永彩:《互联网舆论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4、李咏梅:《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控制研究》,苏州大学2009级博士学位论文。
    25、刘冬、高彩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学理论》2009年第9期。
    26、刘月:《对高校校园媒体建设和发展的探讨》,《传媒论坛》2013年第1期。
    27、刘鑫淼:《“意识形态”范畴新探》,《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8、刘艳萍:《创设校园文化情境跪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黑河学刊》2013年第1期。
    29、刘左元、李林英:《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与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3期。
    30、马根生、严高鸿、陈小明:《新时期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地位》,《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31、梅荣政、王飞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32、裴敏欣:《“软实力”也是强国之本》,《环球时报》,2004年4月16日。
    33、彭庆红:《论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34、戚水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世纪桥》2003年第2期。
    35、钱海源:《帝国主义的战略阴谋:在中国搞意识形态多元化》,《当代思潮》2000年第4期。
    36、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7、覃事太、吴长锦:《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2期。
    38、田改伟:《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39、王康:《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40、王真:《邓小平意识形态观及其时代价值》,《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1期。
    41、王德顺:《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年12月第35期。
    42、王锦栋、耿树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探索》2008年第1期。
    43、王丽娟:《浅议高校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新闻知识》2013年第2期。
    44、王芊:《全球化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论析》,《学理论》2010年第29期。
    45、王儒仿:《互联网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应对》,《党政干部论坛》1997年第8期。
    46、王体正、王浩:《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意识形态问题述论》,《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7、王岩、杜锐:《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光明日报》2011年5月9日。
    48、王永贵:《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经验》,《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49、王勇:《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探索》2011年第2期。
    50、吴春年、曹燕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51、谢雪屏:《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2、行怀春:《大学生参与社团状况调查分析---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11期。
    53、邢贲思:《意识形态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54、徐昊翔:《论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
    55、徐晓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发展》,《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6、徐彦伟:《把握课堂主渠道开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8期。
    57、薛改辉:《文化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58、鄢明、尹立颖:《关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高教研究》2013年第2期。
    59、杨建军、李姝丽:《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安全防范体系构建》,《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60、杨越明:《从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路径选择》,《柳州师专学报》2012第6期。
    61、姚大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河北学刊》1994第4期。
    62、于春江:《略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南方论刊》2010年第5期。
    63、张骥、张爱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64、张莉:《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和谐校园构建》,《社科纵横》2013年第4期。
    65、张爱丽:《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66、张利:《论高校校园媒体的德育渗透功能》,《中国报业》2012年第8期。
    67、张艳伟、贺守喜、张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高校渗透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68、张媛媛:《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稳固地位的路径分析》,《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3期。
    69、赵彤、时红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
    70、朱迪:《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研究策略及应用——以消费模式研究为例》,《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71、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72、朱蓉蓉、邓国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刍议》,《江苏高教》2010年第3期。
    73、朱四倍:《论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的特点和对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74、李春林:《中国文化安全战略浅议》,《国防科技》2007年第6期。
    75、杨海涛、李霞:《高等学校的崭新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