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云南澜沧江铜成矿带基于GIS的成矿条件评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收集了云南澜沧江铜成矿带的地层、矿产、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区域成矿规律。利用GIS技术建立了该区用于成矿预测的空间数据库,改进了模糊逻辑叠加方法。成功地进行了成矿条件评价。
The Lancang River area in Yunnan Province is our workaround ,which is geotectonically belonged to the Tri-River Deposit Zone. In this study, we have collected a mass of pertinent data, such as the geological ,the mineral,the geophysical and the geochemical,etc., Then researched the regular pattern of the mineralizing in this area. The spatial databank was built through GIS, which was used in mineral prediction. The fuzzy logic overlay analysis module was improved. And I successfully acquired the advantage blocks of the mineralising factors in this area.
引文
[1] 陈毓川,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地质出版社,1999.
    [2] 姜作勤,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方法:397~417,1998.
    [3] 叶为民等,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栅格结构与矢量结构,同济在学学报,2002,第30卷第一期:101-105.
    [4] 唐永成等,GIS应用安徽东部地区金矿资源评价研究,地质出版社,2000.
    [5]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
    [6] GIS入门与提高,电脑报,2001.
    [7] 曹瑜,胡光道.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计算机现代化,1999,61(3).
    [8] 余生晨、王世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综合信息矿产资源预测,世界地质,第15卷第三期,1996,91~96.
    [9] 赵鹏大,地质异常与成矿预测,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方法,地质出版社,1998.
    [10] Mapinfo Ltd,Mapbasic usesr's guide.MapInfo Ltd.,1998.
    [11] 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参考手册,武汉: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1998.
    [12] P. A. Burrough, R. Van Rijn, and M. Rikken. Spatial. Data Quality and Error Analysis Issues: GIS Function and Enviromnental. Modelling. GIS Environmental Modeling: Progress and Research Issues: 29—34.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DZ/T0197-1997.1997.
    [14] 刘因、王金锋,GIS成矿预测的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分析,安徽地质,2003.
    [15] 朱裕生、肖克炎等,成矿预测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16] 陆守一、唐小明、王国胜,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17] 朱光、季晓燕、戎兵,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及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
    [18] 刘承祚.地质专家系统与成矿预测.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方法:302~310,1998.
    [19] 钟宏、胡瑞忠、叶造军,云南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成矿金属来源初探,地质科学2001,第36卷第一期:72~82.
    [20] 钟宏、胡瑞忠、叶造军,云南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硫、铅、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2000,第29卷第二期:136~142
    [21] 李峰、庄风良,云南思茅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第24卷第三期.
    
    
    [22] 李峰、庄风良、杨海林,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岩石学报,2000,第16卷第四期:581~586.
    [23] 季宏兵,李朝阳,滇西金满铜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矿物学报,1998,第18卷第一期:28~38.
    [24] 何明勤等,云南兰坪金满铜矿床改造成因的证据,地质与勘探,1998,第34卷第二期:13~16。
    [25] 肖荣阁等,云南兰坪金满中生代沉积岩中的铜成矿作用,现代地质,1994,第8卷第四期:190~496.
    [26] 地质矿产部“三江”专著编辑委员会,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矿产志(上册),1984.
    [27] 薛步高,史料考证与找矿,云南地质,2002,第21卷第二期:214~220
    [28] 潘龙驹,三江(云南段)铜金多金属找矿问题思考之二,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9,第8卷第四期:208~212
    [29] 李富等,兰坪-思茅地区铜矿找矿前景研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研究报告,1995.
    [30] 李朝阳、季宏兵、颜文,云南兰坪-思茅盆地陆相砂页岩中脉状铜矿成因讨论,科学出版社,1999.
    [31] 刘家军、李朝阳等,云南兰坪—思茅盆地砂页岩中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矿床地质,2000,第19卷第三期:223~235.
    [32] 云南省区域地层表,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所,1975.
    [33] 桂林院三江考察专家组,三江(云南)成矿带地质考查报告,1997.
    [34] 陈炳蔚、王铠元、刘万熹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地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35] 吕伯西,王增,等,三江地区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专属性,地质出版社,1993.
    [36] 童晓民、潘茜,MapInfo 4.0培训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7] 莫宣学等,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地质专报,第20号,地质出版社,1993.
    [38] 莫宣学等,三江中南段火山岩-蛇绿岩与成矿,地质出版社,1998.
    [39] 潘桂棠、陈智梁、李兴振等,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40] 成都地质干部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三江(云南)喜马拉雅期构造与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研究,1997.
    [41] 莫宣学、路风香等,“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地质出版社,1993.
    [42] 方一平,地球化学异常的GIS评价方法,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方法:419~425,1998.
    [43] 三味工作室,MapInfo 6.0应用开发指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4] 王晓武、陈宗敏,杜兴国,MapBasic程序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5] 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地球科学,1998,23(4).
    [46] 董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7] 陆守一、唐小明、王国胜,地理信息系统使用教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48] 张剑平等,地理信息系统与MapInfo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
    [49] 吴信才、李四维,数字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地质科技管理,1998,13(1):20-25
    [1] 云南省地质局.1/20万维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84.
    [2] 云南省地质局.1/20万兰坪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4.
    [3] 云南省地质局.1/20万永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9.
    [4] 云南省地质局.1/20万保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80.
    [5] 云南省地质局.1/20万凤庆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7.
    [6] 云南省地质局.1/20万巍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5.
    [7] 云南省地质局.1/20万景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7.
    [8]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20万景谷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81.
    [9]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20万思茅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83.
    [10] 云南省地质局.1/20万景洪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79.
    [11] 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三零四队.1994.云南省兰坪县金满铜矿床详查地质报告.
    [12] 成都地质干部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三江(云南)喜马拉雅期构造与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研究,1997.
    [13] 潘龙驹.1995.云南省景谷县民乐宋家坡铜矿考查报告.
    [14] 刘辉.2001.南澜沧江铜成矿带基于GIS的成矿预测.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