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湘桂走廊贯穿南岭,是沟通中原、湘楚和岭南的交通要道,中原、湘楚、三苗和百越文化在这里交汇。其丧葬仪式音乐是仪式中的全声音,包括人声、器声、自然环境音响等,有孝歌、法事音乐、哭和其它声音四大类,并具有多种视角下的下属民间分类。
     湘桂走廊丧葬音乐代表性的结构原则有:“曲调基本框架”即兴发展形成各种变体(含Re、Do、La三声腔框架、Re—sol mi re do la sol框架、Mi re do—mi sol la—re do la sol和Sol do la sol—do mi re do框架);自由转调,“清角为宫、变宫为角”转调,调式交替和调式叠置;乐韵的连接、贯串、照应、统一:“解曲集曲”、“联曲”;多种形式的词曲结合;音色组成段落;套曲套套曲,套曲组合成篇章;较大单位的套曲在横向上连缀成套数,由孝歌、法事音乐、哭和散套四个套数在纵向上构成仪式音乐大厦的整体。仪式声响用其在时间、空间和行为三个向度上的分布,建构起它的立体构架,各套数的立体构架结合在一起所建构的整体构架是仪式音乐的总体结构。这些结构原则,是民族仪式音乐共同的结构原则。
     “时空声行谱”记录仪式全声音,显示仪式音乐的总体结构。它由时组、空组、声组和行组组成,分别记录声音的时间布局、空间分布、声音结构和声音在行为上的分布,其次级层次分别称为时部、空部、声部和行部。全仪式声行记录把时、空、行为和仪式进程纳入仪式结构形态和仪式音乐形态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结构体系。
     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与其它音乐联系紧密。格式化的其它形式民歌作为丧葬仪式音乐建构的材料,情歌、山歌、儿歌、民谣、谜语转化为丧葬歌曲;丧葬音乐与其它仪式音乐共用内容素材和结构式样;小调转化为器乐曲牌等。道教法事音乐与湖南和广西渔鼓、《孟姜女》拥有的共同内核,它们是近亲乐族。丧葬仪式音乐具有戏曲因素,它用桂剧、彩调、花鼓戏的润腔手法装饰旋律,用戏曲的发声方法演唱;它与戏曲共用曲牌,将彩调、文场唱腔转化为曲牌,甚至直接用戏曲片段代替法事环节;它自身的歌、舞、乐亦具戏曲化。法事音乐的大部分程序项目能在湘楚地区的丧葬法事中找到结构格式相同或相似者。Re—Do—La三声腔,在湘楚地区的民歌中大量存在,可能是受湖北三声腔的影响而形成。[《长歌》格式]的扩展形式频繁出现在湘楚民歌中,[《拜忏》格式]的音调遍布于湘楚、百越地区。湘桂走廊丧葬音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常将其它乐种的元素收归己用来丰富自身,汇聚了湘楚、三苗、百越音乐的因素。这是湘桂走廊作为人口迁徙、文化交流通道,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长期碰撞、交融,然后积淀的见证之一。
     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面对人的死亡,以人的归属问题为中心,通过(生灵、神灵、亡灵)三个世界的构建,对“何谓人、何处人、何来人、何往人”诸问题做出了系统的解答。当地居民是在用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和术语解释来自于人类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并企盼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实现“天人合一”。这体现出人类对自身、周围世界和二者相互关系之认识的艰难。
Xianggui Corridor which runs through the Five Ridges is a vital communication passage connecting Central Plains, Xiangchu and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The cultures of Central Plains, Xiangchu and Baiyue are met and exchanged here. The funeral music here is a whole-sound, including voices, sounds of instruments and implements, natural sounds and environmental sounds, a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kinds, i.e. Xiaoge, Ritual Music, Crying and other sounds. They have many secondary classifications by the folk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The typical composing rules of the funeral music in Xianggui Corridor are:variants of skeletons of melody, such as Re—Do—La Three Sound Skeleton, Re—sol mi re do la sol Skeleton, Mi re do—mi sol la—re do la sol Skeleton and Sol do la sol—do mi re do Skeleton; changing mode freely, alternately, and by means of "turning Qingjiao to Gong, turning Biangong to Jiao", modes superposition; musical rhymes connected, stringed, correlated and unified; dividing a period into sentences,then putting them together in other ways, putting periods together to make a big period; various forms to combine words with melody; composing period according to tone colour; one divertimento includes many divertimentos, making a movement by putting divertimentos together, linking divertimentos up to compose a cyclical form. The four big cyclical forms, Xiaoge, Ritual Music, Crying and Other sounds, are superposed together to build the whole magnificent structure of the rite music.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ite sounds over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ime, space and behaviours builds its 3-D structure and the 3-D structures of the four cyclical forms together make up the whole framework of the rite music. These are the common structural rules of the national rite music.
     "Time-space-sound-act-stave" can note down the whole-sound of rite and show the whole framework of the rite music. The stave is composed of Time group, Space Group, Sound group and Act group, each can note down time, space, sound and act, and also the sounds' structure and show that how the sounds distribute over time, space and behaviours. Their secondary structures are called Space parst, Sound parts and Act parts. Taking down the sounds and behaviours of whole rite, puts time, space, behaviours and the process of rite in the rite structural style and rite music style, so as to form a whole 3-D structure system.
     There are close link between the funeral music in Xianggui Corridor and other music. Other formative folk songs are the building material of funeral music. Love songs, folk songs sung in the fields, children's songs, folk rhymes, riddles can be turned into funeral songs. Funeral music shares source materials and structural elements with other rite music. Ditty can be turned into "Qupais" of instrumental music. Taoism funeral music has a common core with "Yugu" in Guangxi and Hunan province, and with the ditty song of "Mengjiangnu ". They belong to the same music tribe. The means used in Gui Opera,Caidiao Opera and Huagu Opera to make melodies more beautiful and the singing skills used in opera are used in funeral music, so that the funeral music has some features of drama. Funeral music shares "Qupais" with operas, music for voices in operas can be turned into funeral "Qupais", even sections of operas take the place of funeral sections directly. Funeral rite's song, dance and instrumental music itself also has some dramatization. Most of the same items of the funeral music procedure can be found in Xiangchu area. Re—Do—La Three Sound Skeleton which exists in a great quantity among the folk songs in Hubei province may take shape by the influence from the Three Sound Skeleton in Hubei province. The expanded forms of Longsong Pattern are also found in large numbers in Xiangchu area. The Baichan Pattern, which exists extensively in Xiangchu and Baiyue area, the music elements of Xiangchu and Baiyue. The funeral music in Xianggui Corridor has the power to contain, and always absorbs the elements of other kinds of music to enrich oneself. It is a witness that Xianggui Corridor, as a vital passageway for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brings about multi-culture crashes, exchanges and then accumulates during a long period of time.
     Facing death and taking the problem of where people will go as the center, funeral rite give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at are men? Where are men? Where do men from? Where are men going?" by setting up the three worlds (creatures, spirits, souls).The local residents are explaining the realities of the surrounding world by using their own modes of thinking and terms, hoping to get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heaven and humanity", which suggests the great difficulties of the mankind in their endeavor to discovering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引文
①张永年主编《兴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第1版,第83页。
    ②桂林地区教育委员会编《桂林地区地理》,漓江出版社,1993.10第1版,第91页。
    ①唐楚英主编《全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5第1版,第1—3页、第895页。
    ②于兰阶等主编《资源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12第1版, 第644页。
    ③熊光嵩主编《灌阳县志》,新华出版社,1995.6第1版,第675页。
    ④张永年主编《兴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第1版,第616页、第618页。
    ①廖江主编《灵川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12,第1版,第880页。
    ②唐楚英主编《全州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5第1版,第904页。
    ③熊光嵩主编《灌阳县志》,新华出版社,1995.6第1版,第694页。
    ④廖江主编《灵川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12,第1版,第880页。
    ⑤廖江主编《灵川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12,第1版,第880页。
    ①张永年主编《兴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第1版,第630页;唐楚英主编《全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5第1版,第889页。
    ①唐楚英主编《全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5第1版,第877页。
    ②唐楚英主编《全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5第1版,第876页。
    ①唐楚英主编《全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5第1版,第874页。
    ①于兰阶等主编《资源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12第1版, 第681页。
    ①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北京:文献书目出版社,1991,12第1版,第993页。
    ①唐楚英主编《全州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5第1版,第876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27页。
    ①《民间丧鼓歌资料选·追悼亡魂丧鼓歌》,民间油印本,第二十九、三十一页。
    ①瘦菜:灌阳方言,指“瘦猪肉”。
    ②挂钱:灌阳方言,打发小孩的红包或礼钱。
    ③饭茶:湘桂走廊方言,指招待客人的花生、瓜子、糖、饼等风味小吃。
    ④广西灌阳县文化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62、63页。
    ⑤阿蛮骨:灌阳方言,“勉强”之意。
    ①灌阳县黄关镇李官村歌手唐广业《起歌堂》油印本,第四——六页。
    ①广西灌阳县文化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114、115页。
    ②民间油印本《孝歌大家唱·渡亡十程》,第1页。
    ③灌阳县民间油印本《孝歌大家唱·渡亡十程》,第21、22页。
    ①灌阳县黄关镇李官村歌手唐广业《起歌堂》油印本,第13页。
    ②提:灌阳方言,指一种捕鸟的装置。
    ③嗲起:灌阳方言,“拎起”之意。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35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37、38页。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41页。
    ③我的盆:灌阳上乡方言,“我的位子,我的份”之意。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42、43页。
    ①《民间丧鼓歌资料选·追悼亡魂丧鼓歌》,民间油印本,第八页。
    ①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113、114页。
    ②《民间丧鼓歌资料选·追悼亡魂丧鼓歌》,民间油印本,第十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油印本,第8页、第9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散言带古·上》,油印本,第2页。
    ②兴安县民间孝歌《散言带古·上》,油印本,第2、3页。
    ③兴安县民间孝歌《散言带古·中》,油印本,第2页。
    ④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6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11页。
    ①民间孝歌本《字谜选集·解字》,油印本,第2页。
    ②民间孝歌本《字谜选集·解字》,油印本,第1页。
    ③民间孝歌本《字谜选集·解字》,油印本,第2页。
    ④民间孝歌本《字谜选集·解字》,油印本,第4页。
    ①民间孝歌本《字谜选集·解字》,油印本,第1页。
    ②《民间丧鼓歌资料选·追悼亡魂丧鼓歌》,民间油印本,第二十六、二十七页。
    ③兴安县民间孝歌《孝歌·排字》,民间油印本,第3页。
    ④兴安县民间孝歌《孝歌·排字》,民间油印本,第4页。
    ⑤兴安县民间孝歌《孝歌·排字》,民间油印本,第4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孝歌·排字》,民间油印本,第5页。
    ②兴安县民间孝歌《孝歌·排字》,民间油印本,第2页。
    ③兴安县民间孝歌《孝歌·排字》,民间油印本,第6页。
    ④兴安县民间孝歌《孝歌·排字》,民间油印本,第6、7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25页。
    ②兴安县方音,“心”与“声”同音。
    ③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1、2页。
    ④民间丧鼓歌资料选·追悼亡魂丧鼓歌》,民间油印本,第二十五页。
    ⑤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11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28、29页。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23页。
    ③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30、31页。
    ④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31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32、33页。
    ②兴安县民间孝歌《散言带古·下》,油印本,第4页。
    ③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24页。
    ④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2页。
    ⑤兴安县民间孝歌《孝歌·白言选唱》,民间油印本,第3、4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23页。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26页。
    ③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27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28页。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29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散言带古·上》,油印本,第2页。
    ②兴安县民间孝歌《散言带古·上》,油印本,第4页。
    ③兴安县民间孝歌《孝歌书》,民间油印本,第1页。
    ④兴安县民间孝歌《孝歌书》,民间油印本,第2、3页。
    ⑤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油印本,第5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油印本,第9页。
    ②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油印本,第10页。
    ③灌阳县黄关镇李官村歌手唐广业《起歌堂》油印本,第1页。
    ④灌阳县黄关镇李官村歌手唐广业《起歌堂》油印本,第1页。
    ⑤灌阳县黄关镇李官村歌手唐广业《起歌堂》油印本,第1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油印本,第5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2页。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编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本,第24页。
    ③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11页。
    ④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3页。
    ⑤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4页。
    ⑥广西全州县文化局编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本,第23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编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本,第28、29页。
    ②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油印本,第8页。
    ③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油印本,第8页。
    ④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油印本,第5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油印本,第10、11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编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本,第205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11页。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本,第25页。
    ③灌阳县黄关镇李官村歌手唐广业《起歌堂》油印本,第1页。
    ④广西全州县文化局编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本,第23页。
    ⑤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4页。
    ⑥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4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连环韵》,民间油印本,第8页。
    ②民间孝歌油印本《列女传全本·孟姜女哭长城·卷上》,第1页。
    ③民间孝歌油印本《孝顺歌》,第1页。
    ④广西全州县文化局编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本,第28、29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编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本,第35页。
    ①兴安县民间孝歌油印本《白言选唱》第2页。
    ①【日】德丸吉彦著王耀华陈新凤译《民族音乐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9第1版,第11页。
    ①[日]德丸吉彦著王耀华陈新凤译《民族音乐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9第1版,第77—81页。
    ②王耀华等著《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12第1版,第26—44页。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组编《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0第1版,第64页。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组编《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0第1版,第68页。
    ③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组编《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0第1版,第89页。
    ④《实用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4第1版,第708—712页。
    ⑤《实用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4第1版,第714—712页。
    ①灌阳县文化馆翻印《演唱材料》油印本,1982年,第2期,第3页。
    ①摘录自王熙万祖传手抄本《广济坛雜錄·掛(?) 经头 开(?) 解结 血湖 (?)食 三光经 送(?) 倒方 化财》。
    ①全谱见附录五:时空声行谱例一,声行谱例。
    ②全谱见附录五:时空声行谱例二,空间声行谱例。
    ①全谱见附录五:三、空间声行套数谱1.孝歌套数谱。
    ①全谱见附录五:2.法事套数谱其一,代表性段落——《接亡》(片段一)
    ①全谱见附录五:2.法事套数谱其二:代表性段落——《接亡》(片段二)
    ①全谱见附录五:时空声行谱例,其三、道教法事骨架谱。
    ①全谱见附录五:时空声行谱例其四,哭套数谱(代表性段落)。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86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90页。
    ①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一集,内部资料,1986.9,第20页。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89页。
    ③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一集,内部资料,1986.9,第135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139页。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129页。
    ①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一集,内部资料,1986.9,第74页。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141、142页。
    ③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255、256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181页。
    ②农学冠李肇隆编著《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第1版。第329、330页。
    ③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一集,内部资料,1986.9,第110页。
    ①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下》,内部资料,1990,4,第130页。
    ②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下》,内部资料,1990,4,第315、316页。
    ③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下》,内部资料,1990,4,第316页。
    ④祈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祈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384页。
    ⑤邵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邵阳市分卷》,内部资料,1989,6,第373页。
    ⑥东安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东安县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12,第282、283页。
    ⑦东安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东安县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12,第278、279页。
    ⑧祈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祈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454、455页。
    ①儿童歌曲《大家来做广播操》:“晨风吹,阳光照;红小兵,起得早;整整齐齐排好队,大家来做广播操;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认真锻炼身体好,长大要把祖国保。”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47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48、49页。
    ①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286页。
    ②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上》,内部资料,1989,第48页。
    ③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上》,内部资料,1989,第23页。
    ④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上》,内部资料,1989,第21页。
    ⑤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上》,内部资料,1989,第15页。
    ⑥邵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邵阳市分卷》,内部资料,1989,6,第99页。
    ①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64页。
    ②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17页。
    ③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85页。
    ①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23页。
    ②广西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西分卷·全州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第78页。
    ③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上》,内部资料,1989,5,第46页。
    ④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40页。
    ⑤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33页。
    ⑥农学冠李肇隆编著《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第1版。第21页。
    ⑦邵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邵阳市分卷》,内部资料,1989,6,第99页。
    ①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202页。
    ①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365页。
    ②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245—149页。
    ③邵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邵阳市分卷》,内部资料,1989,6,第338、339页。
    ①注:此类歌曲本来可以归为民歌,但为了阐释的方便,纳入谜语之内。
    ②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216页。
    ③农学冠李肇隆编著《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第1版。第330页。
    ①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224页。
    ②广西灌阳县文化馆《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分卷·灌阳歌谣》第二集,内部资料,1987.7,第219页。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259—260页。
    ②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26页。
    ①农学冠李肇隆编著《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第1版。第326页。
    ①邵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邵阳市分卷》,内部资料,1989,6,第124页。
    ②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65页。
    ③农学冠李肇隆编著《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第1版,第326、237页。
    ④东安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东安县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12,第308、309页。
    ⑤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307—309页。
    ⑥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366—367页。
    ⑦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下》,内部资料,1990,4,第57页。
    ⑧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下》,内部资料,1990,4,第58页。
    ⑨祈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祈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412—414页。
    ⑩邵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邵阳市分卷》,内部资料,1989,6,第333、334页。
    1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417—418页。
    1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下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1425—1426页。
    1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下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1466页。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下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1466页。
    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下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15431545页。
    ③卢克刚《曲艺音乐概论》,广西艺术学院,内部资料,第6页。
    ①卢克刚《曲艺音乐概论》,广西艺术学院,内部资料,第31页。
    ①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293页.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430页。
    ②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431页。
    ③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器乐曲集·广西卷·桂林分卷·全州古韵》,内部资料,2001.6,第24页。
    ①全州县文化局《中国民间器乐曲集·广西卷·桂林分卷·全州古韵》,内部资料,2001.6,第40页。
    ①《月调》引自《广西文场——音乐》,广西艺术学院作曲班,内部资料,第1页。
    ②注:在此,将“广西文场”亦包括到戏曲当中,因为文场在当地有“文场戏”之称。
    ①彩调唱腔《比古调》引自江波冯琪《调子曲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5,第1版,第77页。
    ②彩调唱腔《红绣鞋》引自张光雄蔡定国《彩调传统唱腔一百曲》,南宁:广西彩调剧团,内部资料1981.
    ①祈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祈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172页。
    ①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24页。
    ②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24—337页。
    ③《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下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1504页。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下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885页。
    ②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548、549页。
    ③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598页。
    ④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54页。
    ①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170页。
    ②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165、166页。
    ③《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下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1528—1531页。
    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下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1509—1510页。
    ①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169页。
    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555—557页。
    ③《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744页。
    ④祈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祈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165—167页。
    ⑤祈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祈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168—169页。
    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益阳地区分册》,内部资料,1981,第610页。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下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899、900页。
    ②祈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祈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183页。
    ③祈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祈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184页。
    ④祈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祈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200—203页。
    ⑤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22页。
    ①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123、124页。
    ②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9,第127页。
    ③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45页。
    ④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46页。
    ①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47—348页。
    ②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48页。
    ③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48页。
    ①中国民间民歌集成·湖北卷编委会编《中国民间民歌集成·湖北卷(初稿)》,1982.5油印本,第1册,第44页。
    ②中国民间民歌集成·湖北卷编委会编《中国民间民歌集成·湖北卷(初稿)》,1982.5油印本,第1册,第45页。
    ③中国民间民歌集成·湖北卷编委会编《中国民间民歌集成·湖北卷(初稿)),1982.5油印本,第1册,第46页。
    ④中国民间民歌集成·湖北卷编委会编《中国民间民歌集成·湖北卷(初稿)》,1982.5油印本,第1册,第47页。
    ①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37—338页.注:原记谱低八度。
    ②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339—340页.
    ③《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748页。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750页。
    ①邵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邵阳市分卷》,内部资料,1989,6,第389、390页。
    ①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3,第1版,第292页。
    ②《十绣》引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213页。
    ③《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370页。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上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第1版,第368页。
    ②(广西)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师公戏音乐》,南宁:内部资料,1982.3,第1页。
    ③(广西)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师公戏音乐》,南宁:内部资料,1982.3,第30、31页。
    ④(广西)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师公戏音乐》,南宁:内部资料,1982.3,第35—49页。
    ⑤(广西)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师公戏音乐》,南宁:内部资料,1982.3,第51、52页。
    ①(广西)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师公戏音乐》,南宁:内部资料,1982.3,第44页。
    ①桂林地区教育委员会编《桂林地区地理》,漓江出版社,1993.10第1版,第8页。
    ①广西兴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灵渠史话》(第3辑)(内部资料),1993.4本,第4页。
    ②张永年主编《兴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6第1版,彩图。
    1.西湾道教班《道教经书》共7卷,手抄本。
    2.广济坛道教班《道教经书》共17卷,手抄本。
    3.无名氏民间孝歌词本82本,手抄本。
    4.蒋刚生《说岳一回》,民间油印本。
    5.灌阳县文化馆《灌阳县歌谣》,内部资料,1987.7
    6.《广西文场》,广西艺术学院作曲进修班翻印,1976。
    7.卢克刚《曲艺音乐概论》,广西艺术学院,内部资料。
    8.成都市文殊院《佛教念诵集》,成都市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
    9.桂林市阳朔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集成·阳朔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6,12,
    10.平乐县文化局《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广西分卷·平乐县民间故事集成》,内部资料,1990.5
    11.临桂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桂林市临桂县歌谣集》,,内部资料,1987.9
    12.资源县文化馆《资源县民间故事集成》,内部资料,1987。
    13.《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部桂林市地方戏曲史志编辑部《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桂林市专辑)》第十二辑,内部资料。
    14.临桂县文化局《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临桂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桂林:,内部资料。1987。
    15.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广西戏剧史论文集(上)》,内部资料。1981。
    16.(广西)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师公戏音乐》,南宁:内部资料,1982.3。
    17.中国音协广西分会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戏曲音乐简论》,广西民族出版社,南宁:1985。
    18.邵阳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邵阳市分卷》,内部资料,1989。
    19.祈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祈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
    20.衡东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东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
    21.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上》,内部资料,1989。
    22.郴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下》,内部资料,1990。
    23.东安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东安县资料本》,内部资料,1987。
    24.衡阳市文化局《湖南民间歌曲集·衡阳市分册》,内部资料,1980。
    25《湖南民间歌曲集》常德地区分册编委会《湖南民间歌曲集·常德地区分册》, 内部资料,1981。
    26桂林地区文化局《中国民歌集成·广西卷·桂林地区分册》,油印本,1980。
    27《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益阳地区分册》,内部资料,1981。
    28《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湘潭地区分册》,内部资料,1981。
    2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郴州地区分册》,内部资料,1980。
    30《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湘潭市分册》,内部资料,1980。
    3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邵阳地区分册》,内部资料,1981,第610。
    3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邵阳市分册》,内部资料,1980。
    3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零陵地区分册》,内部资料,1981。
    3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衡阳地区分册》,内部资料,1980。
    3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衡阳市分册》,内部资料,1980。
    36《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常德地区分册》,内部资料,1981。
    37《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涟源地区分册》,内部资料,1980。
    38《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岳阳地区分册》,内部资料,1980。
    3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成·株洲市分册》,内部资料,1980。
    40《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一)——(五)油印本内部资料,1981.
    4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一)——(六)油印本内部资料,1982
    4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85。
    4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
    4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5《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
    46《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新华出版社,1992。
    47《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
    48张光雄 蔡定国《彩调传统唱腔一百曲》,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1981。
    49何红玉《音韵——广西文场音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5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兴安县会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灵渠史话·凿渠始末》,1993.4内部资料,
    51熊光嵩主编《灌阳县志》,新华出版社,1995.6。
    52《灌阳县志》,清道光二十四年。
    53唐楚英《全州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54于兰阶《资源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55张永年主编《兴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56廖江主编《灵川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57李荣典主编《临桂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58莫辛麟主编《恭城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59潘健康主编《永福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12,第1版
    60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6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62凤军《桂北盘瑶歌咏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5。
    63李婷婷《全州孝歌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
    64姜南《桂北地区孝歌习俗变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
    65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音乐出版社,1960。
    66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67蓝雪霏《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68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
    69董维松沈洽编《民族音乐学译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70童忠良等《中国传统乐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71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72王耀华等著《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73曹本冶《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南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74曹本冶《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75秦海燕《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关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6。
    76冯明洋《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77巫瑞书《南方民俗与楚文化》,岳麓书社,1997。
    78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音乐的文化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3。
    79赵凌《松木塘丧葬仪式音乐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
    80刘琼《土家族“佛事”丧葬习俗研究》,中南民族大学,2007。
    81陈志兵《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研究》,湘潭大学,2000。
    82吴凡《秩序空间的仪式性乐班》,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83焦双红《湖北石首地区跳丧鼓的演唱艺术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6。
    84刘维新《桂剧常用曲牌介绍》,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
    85《桂林区民歌集》,桂林专区人民出版社,1958。
    86《广西民间歌曲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2。
    87江波冯琪《调子曲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
    88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89何红玉苏兆斌《桂林文场戏考——戏韵》,漓江出版社,1999。
    90史新民等《湖北民间器乐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91苏韶芬李肇隆《桂林历史文化丛书·桂林民俗》,北京:中文献出版社,2006。
    92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南宁:广西 民族出版社,1984。
    93陈斌《瑶族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94黄海邢淑芳《盘王大歌——瑶族图腾信仰与祭祀经典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95李远龙《走进大瑶山——广西金秀瑶族文化考察杂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96杨成志等《瑶族调查报告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97刘保元《瑶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98李刚等《广西恭城瑶族历史资料》,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99王明生王施力《瑶族历史览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00冯文科《荔浦瑶族史》,荔浦:荔浦县民族局,2004。
    101玉时阶著《瑶族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02吴永章田敏《苗族瑶族与长江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103农学冠李肇隆编著《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04龙生庭石维海龙兴武《中国苗族民间制度文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5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苗族古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106梁庭望廖明君等著《布洛陀——百越僚人的始祖图腾》,外文出版社,2005。
    107王文光李晓斌《百越民族发展演变史——从越、僚到壮侗语族各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08蒋炳钊《百越文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109王建辉刘森淼《荆楚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110杨权喜《楚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111于明昭《马王堆汉墓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12杨仁里《零陵文化研究·都庞撷英》,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
    113杨仁里《永明文化探奇》,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114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5黄体荣编《广西历史地理》,广西民族出版社,1958。
    116陈伟明著《历史时期岭南交通地理的演变发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7高言弘姚舜安《明代广西农民起义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118桂林地区教育委员会《桂林地区地理(试用版)》,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119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120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12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122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组编《音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23《实用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24司有和《信息传播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25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26李绿野《道教图文百科》,陕西大学出版社,2008.。
    127[日]德丸吉彦著王耀华陈新凤译《民族音乐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28[英]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等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第1版。
    129[英]E·E·埃文斯—普理查德著覃俐俐译《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商务印书馆,2006。
    130蒋素利徐一锋《桂北“孝歌”文化内涵解读》,《怀化学院学报》2008第1期。
    131黎敏《湖南望城县丧仪音乐调查报告》,《中国音乐学》2003第3期
    132曾娜妮《灌溪县丧葬仪式音乐及乐班的调查与研究》,《中国音乐学》2006第4期。
    133杨军黄艳《花篮瑶丧葬音乐文化探析》,康定师专学报2008,第2期。
    134周建明 《古代湘桂走廊的人口迁徙与社会发展》广西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
    135朱艳林《湖南丧歌论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5(Z1)
    136周洪《江西丧葬风俗中的古礼遗存》,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第2期2002。
    137玉石阶《瑶族葬式述议》,广西民族研究,1995第1期。
    138郭永青《南丹白裤瑶丧葬仪式考察报告》,艺术探索,2006第S1期
    139陈乃良《湘桂古道新考》, 岭南文史,1998.01
    140梁旭达《论秦汉时期岭南越人和汉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贵州民族研究1986.01
    141李乃贤《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广西民族研究第2期1996。
    142阙真《广西彩调与民俗文化》,东方丛刊,2007第3期。
    143刘恂《岭表录异》3卷,唐。
    145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南宋。
    146周去非《岭外代答》10卷,宋。
    147朱辅《溪蛮丛笑》1卷,宋。
    148邝露《赤雅》3卷,明。
    149闽叙《粤述》1卷,清。
    150吴震方《岭南杂记》2卷,清。
    151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152齐治平《桂海虞衡志校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12
    153张玲康风琴编《论语》,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2第1版。
    154张玲康风琴编《【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明】朱伯庐(朱子家训>》,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第1版。
    155张玲康风琴编《【春秋】曾参<大学>·【战国】子思<中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第1版。
    15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57张玲康风琴编《孝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