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创新性活动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出发,引出了利用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手段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并最终实现高效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思路。文章首先对资产证券化的定义、由来、操作流程、运用理论基础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然后将用笔转到处理我国银行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这一问题之上。
     既然降低不良资产关系到了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而传统的处置手段又是“非效率”的时候,寻求新的、有效处置方法便显得必要起来。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这一“舶来”之物,文章比较分析了理论界存在的两种观点,结合自己的分析,得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应行及可行的结论。
     然后文章在国内外理论共同点和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探讨。文章的理论分析是利用一个动态的供需平衡模型作为框架,宗旨是利用经济学的供需理论来增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业务量和由此形成成熟的交易结构。在“供给”方面,文章谈到了产权改革、制度变迁、法律规范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等问题;在“需求”方面,则在成熟资本市场和吸引投资主体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且在每一领域的分析中文章都结合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在本文的第五部分中,文章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方案设计。方案设计是按照上面的理论分析的构想作出的,分成两个大类,四个组成部分,具体谈到了资产池的构造、特设载体(SPV)的设立、证
    
    券化产品的设计以及信用评级、信用增级等内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
    运作过程集中体现了文章己谈到的各项观点。
     在本文的结语部分里,文章再次谈到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对这
    一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些补充。最后全文前后照应,以金融创新带动
    “金融”建设,长期实现经济增长作结。
With the beginning of connection of economy increasing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tackle the problem properties in banks with the usage of finance innovation (Asset Securitiz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thought constructing a e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First of all, the article has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its origin, operation process, theories applicated and all the economic function it owns. Then the article takes focus on the problem to reduce the huge sum of problem properties stocked in the banks of our country.
    Now since tackling the problem properties has a relation to the finance stability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is no "efficient" at the same time, looking for the new and valid treatment method seems to be necessary. For Asset (problem properties backed) Securitization
    -- a thing introduced from abroad, the article compares analyzing two
    kinds of standpoints that exist in the theory fields, joining its own analysis,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Asset (problem properties backed) Securitization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in our country.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ory commons and success modes which come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he article launches the theory study in Asset (problem properties backed) Securitization. The theory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takes a dynamic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 business as model frame. Aim i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economics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to enlarge Asset (problem properties backed) Securitization business and spur the trade-off construction mature. On the aspect of supply", the article speaks of property rights reform, system changes, the construction of law and system structure; On the aspect of "demand", the article talks about maturing the capital markets and attracting different investors. And the analysis in each field the article connecting the actual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economy puts forward its own views and policy opinions.
    In the textual 5th part, the article carries through the project designs for Asset (problem properties backed) Securitization. The project designs a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analytic speculation above,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four structural parts. Specific speaking, those contents cover assets pooling, setting up Special Purpose Vehicle(breviary SPV), the design for security products, credit rating and credit increasing etc.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Asset (problem properties backed) Securitization embodied apparently the various standpoints that the article mentioned.
    
    
    In textual conclusion part, the article takes a view on tackling the bank problem properties again. This time, some complement solutions are given. The final idea of the article same as the beginning, the full article makes a knot in the end by arousing finance development with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realize a long period economy increasing.
引文
1 汪丁丁:《记住<未来>醚Ъ业闹渡缁嵫А?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24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3 本文的银行未作特别言明的是指包括国有在内的商业银行,区别于中央银行(我国的人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4 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Ⅱ》29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5 详见何小锋等编著《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6 通常人们称这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为“结构性融资”(structured finance ). 参见Charles A. Stone,Anne Zissu and Jess Lederman, The Global Asset Backed Securities Market, Probus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7 例如,在中国6万多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中,5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占绝大部分,而5年期以上的长期储蓄存款只占极小的一个份额。这样,在中国目前的住房抵押贷款期限(已延长至30年)的安排下,银行必须不断地采取各种手段来吸引储蓄存款以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
    8 卢庆杰、唐国兴:“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9 具体的关于持续缺口对金融机构影响的例子可参见金任飞:《关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推行问题的研究》第15页,中南大学2002年硕士毕业论文。
    10 参见周小川主编:《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第3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11 资料来源:根据《2003中国金融年鉴》计算整理。
    12 http://www.pbc.gov.cn/
    13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03年版。
    14 Banks'Interactions with Highly Leveraged Institution,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Jan 1999.
    15 何小锋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第8页,2002年4月第1版。
    16 见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311页,1991年6月第2版。
    17 同上,第336页。
    18 袁志刚、宋铮:《高级宏观经济学》第3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19 参见《中国金融》2003年第2期29页。
    20 资料源于周小川主编《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21 这里的相关论述可以参见诺思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W·阿瑟·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等书。
    22 其实二者的关系更像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同样会反过来促进国家经济的转型,和加速中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23 这方面的相关论述可参见易宪容“混业经营:21世纪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一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4 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25 科斯的有关论述可参见《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26 我国《商业银行法》的一些规定已不太适合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合业经营,详细论述可见复旦大学胡庆康“合业经营: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一文。
    27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2000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第301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8 优先票据主要指投资级票据,次级票据主要指投机级票据。优先票据本息回报的支付责任先于次级票据,期限也较次级票据短。
    29 金融担保是由获得高信用评级的专业金融担保公司向投资者提供保证资产支持证券交易履行按期按量支付本息的义务。在发生交易违约的情况下,金融担保公司代位偿还到期本息.在这种条件下,资产支持证券交易的信用级别便由金融担保公司的信用级别取代,使得较低的信用级别可提升到金融担保公司的保险级别。采取国际专业金融担保公司提供的金融担保是信用级别较低的项目进入国
    
    际市场筹集资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30 本文用“非机构投资者”代替较为常用的“个人投资者”,用意是在体现出对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需要有多样化的投资者参与,“汇溪流以成江海”为不良资产证券市场寻求一个雄厚的资金市场。
    31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03年版。
    32 7:2:1比例是指在股市的纵多投资者(多指中小投资者)中有七成的投资者损失,两成的投资者持平,只有一成的投资者获得净收益。
    33 Stephen G. Cecchetti(1999), Legal Structur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Economic Policy Review, July 1999.
    34 周丹:“再造一个现代化的江南”,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B刊。
    35 这些已在新的《商业银行法》里有所规定。
    36 米什金(Mishkin F.S.):《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37 何小锋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38 为何要如此?本文已在上文论述过,即我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不良资产具有一定的回收价值,具有出售和资产证券化的可能。但对确实无法产生未来现金流的不良资产,相关的银行与国家政府应承担起处置的责任,利用自有资金和财税收入对其进行核销。这里次级债券的发行、销售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9 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布莱克—舒尔茨模型这三大获诺贝尔奖的金融理论都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0 就象在上文所说,并非是所有的不良资产都能够实现证券化,对于确实不能回收原有价值的不良资产(呆帐、坏帐)必须实行核销。
    41 李晓鹏:“资产证券化与金融资产管理”,《中国金融》2002年第7期。
    42 “破产隔离”在《信托法》中也有明确的规定:《信托法》第十五条规定了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其他资产的隔离问题,第十六条规定了受托人自有财产之间的隔离问题,第三十四条规定了受托人承担支付信托利益的义务是以信托财产为限。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至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蒋学模:《高级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本体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张明龙等:《中国经济前沿研究》[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6.罗纳德·哈里·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7.道格拉斯·C·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W·阿瑟·刘易斯著,梁小民译:《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年版。
    9.张军:《高级微观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周惠中:《微观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袁志刚、宋铮:《高级宏观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3.米什金(Mishkin F.S.):《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14.周小川:《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15.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6.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Ⅱ》[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18.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三版。
    19.何小锋等:《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周路:《谁将出局——来自银行业的思考》[M],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21.汪丁丁:《记住<未来>醚Ъ业闹渡缁嵫А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2.魏建、张虹:《论金融不良资产的清算——以中国的不良资产为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M],2002、2003年版。
    2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0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5.刘军 何益群等:《商业银行法律问题难点释疑》[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26.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M],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7.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28.彭文平:“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新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4期。
    29.卢庆杰、唐国兴:“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30.余江岩:“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前景”[J],《中国货币市场》2003年第9期。
    31.刘春燕:“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分析”[J],《中国金融》2003年第2期。
    32.李晓鹏:“资产证券化与金融资产管理”[J],《中国金融》2002年第7期。
    33.王小波:“资产证券化与不良资产处置”[J],《中国金融》2003年第12期。
    34.董建岳:“关于加快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3年第19期。
    35.武士伟:“引入机构投资者处置不良资产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分析”[J],《中国金融》2003年第23期。
    36.李彦斌、喻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困难与创新”[J],《中国金融》2003年第19期。
    37.王伟:《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方式及政策设计》[D],浙江大学2001年硕士毕业论文
    38.金任飞:《关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推行问题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硕士毕汪论文。
    39. Banks'Interactions with Highly Leveraged Institutions,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Jan 1999.
    40. Charles A. Stone, Anne Zissu and Jess Lederman, The Global Asset Backed Securities Market[M], Probus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41. Stephen G. Cecchetti, "Legal Structur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J], Economic Policy Review, July 1999.
    42. http://www.pbc.gov.cn/[Z]
    43. www.ibmasters.com[Z]
    44.周丹:“区域银行业竞争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增刊。
    45.周丹:“再造一个现代化的江南” [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B刊。
    46.周丹:“也谈发展银行中间业务” [J],北方论丛2003年第4期。
    47.周丹:“银行中间业务的新发展” [J],经济纵横2003年增刊。
    48.周丹:“银行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论丛2003年第6期。
    49.周丹:“论区域银行可持续发展”[J],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双月刊)。
    50.周丹:“论市场化金融体制的建设”[J],理论探讨2003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