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非吸储类放贷人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资本日益丰富却不能有序流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强烈金融需求受到传统金融体制的严重制肘,暗潮汹涌的民间金融仍然在泥沼与困局中挣扎求索,潜藏其中的巨大风险已经濒临溃决的边缘。中国的金融监管究竟是收是放,大量的民间借贷到底何去何从,成为法律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内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我们亟需通过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设计来实现金融管制的适度放松与行政干预的逐步弱化,进一步赋予民商事主体真正的借贷自由,承认并培植多元化的非吸储类放贷人主体,针对我国金融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两难困局积极寻求破解之道。本文的研究正是以非吸储类放贷人法律制度为对象,希望通过对其理论基础和具体制度的全面、深入剖析,让这一原本长期陷于空白与沉默的法律领域生动、丰富起来,提高我国放贷人立法、执法、司法水平,促进放贷人朝着多元化、层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普惠性金融体系,满足现实中不断增长的各种金融需求,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非吸储类放贷人,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自有资金或借入资金面向公众从事专业放贷业务的营利性组织或个人。我国目前的放贷人体系主要由金融机构类放贷人、非金融机构类放贷人、非法人型放贷人这三个层次的十种主体构成。非吸储类放贷人法律制度调整的是非吸储类放贷人在设立、组织、活动、终止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作为一国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私法交融性、组织法与行为法的复合性、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综合性、法律规范的多层次性,同时还兼有国别性与国际性。我们可以从市场与政府失灵理论下的双重矫正、成本收益理论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法与金融理论下的内生性制度约束等方面来认识其理论基础。它的建立健全对于放贷人商事主体权益的确认与保护、商事行为模式的指引与规范以及监督管理机构的赋权与控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非吸储类放贷人法律制度在放贷主体、放贷许可、放贷利率、放贷监管以及放贷人市场退出等重要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我国非吸储类放贷人法律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低潮期后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着制度体系不完善、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监管制度针对性不强、市场退出制度缺失等许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应适当降低放贷人的准入门槛以回应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针对不同层次放贷人进行差异化监管的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放贷人市场退出机制,从而立足具体国情尽快构建起放贷人法律制度体系。
     我国非吸储类放贷人的法律制度建设,应当秉承以尊重金融自由为前提,以保障金融安全为基础,以提高金融效率为重心,以促进金融公平为导向的金融和谐价值观;遵循金融权利平等原则、借贷双方意思自治原则、营利确认及保护原则、金融风险控制原则以及借款人强制保护原则等五项基本原则;根据中央和地方放贷人规范保护的需要和特点,采用集中立法和分散立法相结合的方式,以专门、统一的放贷人基本法为核心,同时辅之以其它相关单行法律法规作为内容与体系补充的混合型立法模式。非吸储类放贷人法律制度体系,主要由市场准入法律制度、运营监管法律制度、市场退出法律制度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我国宜采取以准则主义为主、行政许可主义为辅的混合主义立法原则,建立起由一般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特殊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和涉外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构成的非吸储类放贷人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体系。首先,应当通过转变准入监管理念、制定《商事登记法》、消除所有制歧视、实行登记分离、促进登记便捷、强化信息公开等手段优化一般市场准入制度;其次,应当由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作为金融机构类放贷人的准入监管机关,另由地方金融办作为非金融机构类放贷人以及非法人型放贷人的准入监管机关,并从机构准入、人员准入、业务准入三个方面完善我国放贷人的特殊市场准入制度。再者,完善放贷人涉外市场准入的立法体例,由限制性准入监管向审慎性准入监管理念转变,加快具体准入制度的调整与优化。
     我国应转变对放贷人的运营监管理念,从单一的行政化监管转为联动的市场化监管,从保守审慎监管转为有限审慎及非审慎监管,实现业务合规性监管与风险导向性监管有机结合。其次,采取“大统一小分权”的差异化、层次化监管模式,实现监管层次上的统分结合、监管对象上的明确区分以及监管力度上的轻重有别,构建起中央牵头监管、地方协同监管、机构内控监管、社会独立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五位一体”多元分层的立体型放贷人监管格局。再者,转变重外控轻内控的传统理念,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内控制度体系的建设与落实,从资本约束、利率控制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进行外部监管制度的具体完善。
     放贷人市场退出可以分为主动退出与被动退出两种类型,主要有解散、撤销、破产三种退出方式。金融机构类放贷人的市场退出,宜采用行政与法院相结合的二元主导模式;非金融机构类放贷人以及非法人型放贷人的市场退出,宜采用法院主导模式。我国应在放贷人基本法中明确以一般企业破产法作为放贷人市场退出的基本法律制度,同时针对不同放贷人的自身特点分别制定有关金融机构破产以及个人破产的特别法以辅助适用,建立起以一般企业破产法为中心,以金融机构以及个人破产法为两翼的市场退出法律体系,从风险预警、风险救助、破产程序以及退出问责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具体的制度完善。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ivate capital are increasingly rich but not orderly flow in China, the strong financial needs are constrained seriously by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system, surging undercurrent private finance are still struggling in the mud, its potential significant risks are already on the verge of the brink of collapse. China's financial supervision is let alone or tightens up, private lending where to go, these problems become the urgent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legal theory and practice circles. We need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egal system to achieve the modest relaxation of financial control and the gradual weakening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we further give the real lending freedom to the civil and commercial players, recognize and cultivate a plurality of non-deposit-taking lenders, seek the solutions actively to the supervision dilemma in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This thesis takes the legal system of non-deposit-taking lenders as the study subje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basic theories and specific systems to enrich the empty legal field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promote lenders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which adapt to the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then meet the growing variety of financial needs, and ultimately realize national economy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n-deposit-taking lenders are the profit-winning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of engaged in the lending business that don't absorb public deposits but borrow its own funds or borrowed funds to public. The lenders system is includ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enders,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lenders and unincorporated lenders. The legal system of non-deposit-taking lenders adjusts the social relations which occurred in the course of establishm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and termination. The la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mercial law; it has a blend of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a compound of organic law and practices law, a comprehensive of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al law, multi-level of legal norms, it also has nat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 We can underst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from the double correction under market and government failure theory,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under the cost-benefit theory and endogenous constraints under law and finance theory. Its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has an irreplaceable and important role to confirm and protect the lenders'rights, guideline and regulatory commercial behavior mode, empower and control of regulatory authority. The systems of all countries have the same points and also some different in the lending body, lending license, lending interest rates, lenders supervision, lenders withdrawal, and etc. The leg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has a long history, has experienced germination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maturity stage, low tide stage, up to now,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imperfect system, too high access threshold, too weak pertinence of target, lack of market withdrawal system. At present, in order to ech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should reduce the access threshold of lenders; implement different regulation in allusion to different level lenders, at the same time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withdrawal mechanism, ultimately build up non-deposit-taking lenders system basing on the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non-deposit-taking lenders should take the financial freedom as the premise, take the ensuring of financial security as the basis, and take the improving of financial efficiency as the focus. Financial harmony values should adhere to financial equity-oriented.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inancial rights equality, party autonomy principle of lenders and borrowers, the principle of profit re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mandatory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the nee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entral and local lenders protection, we should adopt combined way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legislation, enact special and unified Lenders Basic Law as the core, and enact other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assistant. The legal system of non-deposit-taking lenders consists of market access legal system, operation regulation legal system and market withdrawal legal system.
     Our legislation should adopt the principle of mixture doctrine which criterion doctrine is the based doctrine and administrative license doctrine is the auxiliary, the market access legal system consists of the general market access legal system, special market access legal system and foreign-related market access legal system. Firstly, we should convert supervision idea, enact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Law" and disclose information to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 of ownership and promote the registration efficiency. Secondly, the CBRC and its dispatched institutions should become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enders, the local finance offices are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of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unincorporated lenders, we also should improve special market access system from agency access, personnel access and business access. Furthermore, we should improve legislative style of foreign-related market access, convert restrictive access control to prudential supervision, then accelerate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pecific access systems.
     We also should change operation regulation idea from single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to the linkage of market-oriented regulation, from the conservative and prudential supervision to limited and non-prudential regulation supervision, the aim of those changes is to achiev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compliance regulation and risk-oriented supervision. Secondly, we should take difference and hierarchical regulatory mode to achieve supervision level of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o discriminate the object of supervision and the severe or light supervision, and build up "Five-in-One" and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 lender supervision which include central-lead supervision, local co-regulation supervision, institutions supervision, community independent regulatory and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Lastly,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that thinks highly of external control but light internal control, improve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 improvement of external supervision should be take measures from capital constraints, interest rates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 market withdrawal of lenders can be divided into active and passive withdrawal, mainly include three kinds of ways of dissolution, withdrawal and bankruptcy. The withdrawal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adopt the dual-led model of combination of administration and court, the withdrawal of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lenders and unincorporated lenders should adopt court dominant mode. We should enact that "corporate bankruptcy law" is the basic law for withdrawal of lenders in the Lenders Basic Law; in the meantime, we should enact the special laws of bankruptcy and personal bankruptcy. Therefore, the legal systems of market withdrawal take corporate bankruptcy law as core and take the law of bankruptcy and personal bankruptcy as two wings, the improvement of specific system should be commence from the four aspects which include risk early warning, risk relief, bankruptcy procedures, and accountability.
引文
①《中国民间借贷占比逾5%借贷资金存量超过2.4万亿元》,载《东方早报》2011年1月21日第A28版。
    ②See R.Coas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September,1992, p119-133.
    ①回应型法有以下四点特征:(1)在法律推理中目的的权威得以加强;(2)目的可以缓和服从法律的义务,为民间性公共秩序的概念网开一面;(3)使法制具有开放性和弹性,从而促进法制的改革和变化;(4)法律目的的权威性和法律秩序的整合性来自更有效率的法律制度的设计。其实质是要使法律不拘泥于形式主义和仪式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探究法律、政策中所蕴含的社会公认准则(价值)。参见季卫东:《社会变革的法律模式(代译序)》,载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②孟勤国:《法学的风光与自大》,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
    ① See Cristina Elisa Orso, Formal and informal sectors:interactions between moneylenders and traditional banks in the rural india credit market, POLIS Working Papers from Department of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Choice,2009, p15-16.
    ② See The Reserve Bank of India, Report of Technical Group to Review Legislations on Money Lending,2007, rbi.org. in/rdocs/publicationreport/pdfs/78893.pdf.
    ③See Andrew M. Pardieck, Japan and the moneylenders:activist courts and substantive justice, Pacific Rim Law &Policy, Vol.17,2008, p590-594.
    ① See Ahmad Saufi Abdul Rahman,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Credit Laws in Malaysi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and Technology, Vol.2,2007. p68-75.
    ② See Afida Mastura Muhammad Arif, the Licensing System under the Malaysian Moneylenders Act 2003,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Vol.3(1),2009, p135-139.
    ③ See Cull, Demirguc-Kunt, Morduch, Microfinanc meets the market,Contemporary Studies i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nalysis, Vol.92,2009, p1-30.
    ④ See Cull, Demirguc-Kunt, Morduch, Microfinance performance:A global analysis, Economic Journal, February,2007, p177-183.
    ⑤ See Cohen, M., Making microfinance more client-le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14,2002, p325-334.
    ⑥ See McIntosh, de Janvry, Sadoulet, How rising competition among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affects incumbent lenders,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115,2005, p271-298.
    ⑦ Luoto, Mcintosh, Wydick,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 Test with Microfinance in Guatemal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55,2007, p313-334.
    ①刘萍、张韶华:《南非的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法律制度》,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①刘萍、孙天琦、张韶华:《有关美国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NDTL)的考察报告》,载《西部金融》2008年第9期。
    ②刘萍、张韶华、孙天琦:《最新放贷人法律——南非<国家信贷法>和<国家信贷管理规定>》,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③张燕、杜国宏、吴正刚:《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因应与完善——基于对<放贷人条例(草案)>的思考》,载《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7期。
    ①李征:《“放贷人”立法的国际经验研究》,载《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②周琳静:《论我国非吸储类放贷人的监管及其法律完善》,载《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
    ③李有星、罗栩:《论<放贷人条例>制定的难点及其解决》,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6期。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①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②方军:《论中国行政复议的观念更新和制度重构》,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第1期。
    ①王莉君:《从纯粹法学看法理学基本概念的重要意义》,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②刘萍、张韶华:《南非的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法律制度》,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③刘萍、孙天琦、张韶华:《有关美国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NDTL)的考察报告》,载《西部金融》2008年第9期。
    ①刘萍、孙天琦、张韶华:《有关美国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NDTL)的考察报告》,载《西部金融》2008年第9期。
    ①赵冬青、王康康:《微型金融的历史与发展综述》,载《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①赵冬青、王康康:《微型金融的历史与发展综述》,载《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①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120页。
    ②漆多俊:《论经济法调整方法》,《法律科学》1991年第5期。
    ③[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载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7页。
    ④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
    ①秦国荣:《维权与控权:经济法的本质及功能定位——对“需要干预说”的理论评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52页。
    ③[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2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
    ②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③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④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载《改革》1995年第3期。
    ④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①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陈听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②邓大才:《论当前我国制度供给现状及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③段晓锋:《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9页。
    ④张旭昆:《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2页。
    ② 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 Law and Finance, The Journal of Polotical Economy Vol.106(6),1998, p1113-1155.
    ③同上注。
    ④ Franklin Allena, Jun Qianb, Meijun Qianb,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77,2005, p57-116.
    ⑤鹤光太郎:《用“内生性法律理论”研究法律制度与经济体系》,载《比较》2003年第8期。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②张建伟:《法与金融学:路径依赖与金融法变革》,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第102页。
    ③ Beck, Thorsten, Asli Demirguc-Kunt, Ross Levine, Law and Finance:Why does Legal Origin Matter,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31(4),2003, p653-675.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②参见《管子.七臣七主》。
    ③张秋华,周毅:《论我国金融法制理念的重构》,载《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4期。
    ④[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7页。
    ⑤[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①丁瑞莲:《金融发展的伦理规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②See Frederick Pollock, Frederic W. Maitland,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 Cambridge, Vol.1,1978, p467.
    ③[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①[德]沃尔夫岗·塞勒特:《从德国商法典编纂历史德国民商法之间的关系》,载范健等主编:《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典编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潘霓:《银行业半年“五宗最”》,载《中国证券报》,2005年7月4日第7版。
    ①刘萍、张韶华:《南非的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法律制度》,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①李征:《“放贷人”立法的国际经验研究》,载《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①李征:《“放贷人”立法的国际经验研究》,载《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① See The Reserve Bank of India, Report of Technical Group to Review Legislations on Money Lending,2007, rbi.org.in/rdocs/publicationreport/pdfs/78893.pdf.
    ②刘萍、孙天琦、张韶华:《有关美国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NDTL)的考察报告》,载《西部金融》2008年第9期。
    ③ See Takuya Shimizu, the Amendment to the Money Lending Law Will Affect Consumer Loan Securitizations, Asia law Japan Review, January,2007, p23.
    ① See Andrew M. Pardieck, Japan and the moneylenders:activist courts and substantive justice, Pacific Rim Law &Policy Journal Vol.17, No.3,2008, pp590-594.
    ②李征:《“放贷人”立法的国际经验研究》,载《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①李征:《“放贷人”立法的国际经验研究》,载《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①徐建新:《美国个人破产法简介》,http://hb.qq.com/a/20090304/000146.htm,2011-12-8.
    ②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①魏悦:《先秦时期借贷活动的发展及其演变》,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②参见《周礼·地官·泉府》。
    ③孙诒让:《周礼正义》(第四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98页。
    ④孙诒让:《周礼正义》(第四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97页。
    ①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5页。
    ①参见梁凤荣:《唐代借贷契约论析》,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参见张囱:《皇明制书》卷1《大明令》。
    ①以上所列诸条均参见于《大明律》卷9《户律·钱债》“违禁取利”条。
    ②马建石、杨有裳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第437页,卷9《户律田宅·典买田宅第三条例文》。
    ③参见乾隆《户部则例》卷16。
    ④参见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告示·条禁事》。
    ①胡琴:《我国民间金融立法之反思》,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7期。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39-344页。
    ①张羽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立法思想是如何体现的——从一个维度解读<论法的精神>》,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3期。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版,第9页。
    ③[德]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6-12页。
    ④ See L. M. Friedman, Is There a Modern Legal Culture, Ratio Juris, vol.7,1994. p117-131.
    ⑤ See Roger Cotterrell, The Concept of Legal Culture, in Comparing Legal Cultures ed. Nelken, D., Aldershot,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97, p103.
    ①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
    ②[德]卡尔·拉伦兹:《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55页。
    ③闫小勇:《浅谈破产法的经济价值》,http://www.law-economics.cn/list.asp?unid=1722,2011-12-15。
    ④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⑤[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页。
    ①参见吴占英、伊士国:《我国立法的价值取向初探》,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②张秋华、周毅:《论我国金融法制理念的重构》,载《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4期,第19页。
    ③张宇润:《金融自由和安全的法律平衡》,载《法学家》2005年第5期,第91页。
    ④[德]罗布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①吴奉刚、陈国伟:《金融效率研究评述》,载《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10期。
    ②朱丽华:《论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法治的价值目标——兼析美国金融危机的金融法根源》,载《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3期。
    ③张郁、朱健:《金融监管的法价值追求及现实依托》,载《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①郑汉通:《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②丁灿、许立成、徐志坚:《中国金融公平建设:理论与实践》,载《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邢福石:《论价值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载《江汉论坛》2000年第1期。
    ③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282页。
    ④张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2页。
    ①张志元:《和谐金融内涵探析》,载《西部金融》2008年第6期。
    ②孙梁、苏成:《构建和谐金融的深层思考》,载《现代金融》2005年第9期,第36-37。
    ③徐联初:《对和谐金融的基点思考》,载《中国金融》2005年第10期,第18-20页。
    ①李锦坤、张景荣:《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看构建和谐社会》,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①参见吴志攀:《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1页。
    ①胡甲庆:《反垄断法的经济逻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页。
    ②[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3页。
    ③章海山、颜卫青:《经济公平与效率的道德参数》,载《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4期。
    ④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①[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方式》,唐越、苏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②[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48页。
    ⑤梅萍:《和谐社会权利平等的伦理思考》,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1期,第23页。
    ⑥邱金宝:《农民的金融权利实现》,载《甘肃金融》2011年第5期。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4页。
    ②[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①[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②[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07页。
    ③张国健:《商事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⑤张国健:《商事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38页。
    ①胡建、黄信瑜:《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应对》,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②See Peter Cartwright, Consumer Protec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 Press,1999, p128-136.
    ①凯恩斯在其著作Treatise on Money》中提出了‘'Advance to Customers"分类方法,此方法表明了银行把客户分成不同层次。在这些客户群中,有一些借款者被银行排除在授信范围之外,凯恩斯把这些借款者称为“不被满足的边缘借款人”。实际上,这些借款者明显满足借款标准,但由于其借款目的、信誉度和经济地位等因素被排斥在银行金融服务之外。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把凯恩斯的“不被满足的边缘借款人”简称为“边缘借款人”。参见刘军荣:《银行对“边缘借款人”金融排斥的理论分析》,载《求索》2007年第11期。
    ②江国华:《立法模式及其类型化研究》,载刘茂林主编:《公法评论》(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①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4页。
    ②乔健康:《我国市场竞争法的最佳立法模式》,载《法学杂志》1997年第2期。
    ③关保英、张淑芳:《市场经济与立法模式的转换研究》,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江国华:《立法模式及其类型化研究》,载刘茂林主编:《公法评论》(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①徐国栋:《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页。
    ②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曹玉堂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①封丽霞:《法典编纂论——一个比较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①参见吴大英等:《比较立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274页。
    ②参见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273页。
    ①邓楷凯:《论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②戴霞:《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页。
    ①刘大洪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10页。
    ②李金泽:《跨国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3页。
    ②应飞虎:《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区别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①岳彩申:《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
    ②樊涛:《商事能力制度初探》,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4期。
    ①陈洁、林真:《商自然人登记制度的必要性探究》,载《现代商业》2011年第14期。
    ①参见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页。
    ①刘萍、张韶华:《南非的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法律制度》,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①刘萍、张韶华:《南非的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法律制度》,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①岳彩申:《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
    ②刘萍、张韶华:《南非的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法律制度》,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①参见李京文、王军生:《加入WTO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①参见汤凌霄:《从限制性到审慎性:我国外资银行准入监管的趋势》,载《求索》2004年第7期。
    ①杨惠:《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运营监管制度探析》,载《西南金融》2007年第5期。
    ②崔智生、蒋贤锋、徐明圣:《金融市场监管理论的演进及评价》,载《银行家》2011年第4期。
    ①韩汉君:《监管理念亟待创新》,载《国际金融报》2002年03月05日第7版。
    ②参见曾筱清:《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① Greene Mark R., Trieschmann James, Gustavson Sandra, Hoyt Robert,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McGraw-Hill/Irwin, August,1997, p7.
    ②刘鹏飞:《从“合规性监管”到“风险性监管”看我国银行业监管的转变》,载《财经论坛》2005年第10期。
    ①参见刘萍、张韶华:《南非的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法律制度》,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①王雯雯:《试论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的法律问题》,上海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39页。
    ②张海峰:《关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几点思考》,载《济南金融》2004年第1期。
    ①李西江:《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问题研究》,载《金融纵横》2011年第1期。
    ②吴纯钢:《构建现代金融内部控制体系》,载《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①玉树银监分局课题组:《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青海金融》2007年第9期。
    ①万文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关系》,载《连锁经济》2008年第2期。
    ②许友传:《资本约束下的银行资本调整与风险行为》,载《经济评论》2011年第1期。
    ①岳彩申:《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
    ①岳彩申:《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
    ②李征:《“放贷人”立法的国际经验研究》,载《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①张燕、杜国宏、吴正刚:《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因应与完善——基于对<放贷人条例(草案)>的思考》,载《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7期。
    ②张强、王鑫泽:《信息规范与有效监管——兼论我国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的建构》,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①冉勇、钟子明:《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有效性的研究》,载《经济科学》2005年第6期。
    ①李晗:《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湖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8页。
    ①陈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制度研究》,南昌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①刘文婷:《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的评析与重构》,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①[德]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②刘文婷:《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的评析与重构》,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0页。
    ①曾文革、安稳:《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构建》,载《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
    ①吴成颂:《试论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构建》,载《金融经济》2010年第16期。
    ②许崇正:《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载《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
    ①白婧、刘澄、王大鹏:《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国际经验》,载《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9期。
    ①张继红、岐麟:《问题银行重组中的救助法律制度研究》,载《新金融》2011年第10期。
    ①王卫国:《破产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②参见《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破产法立法指南》术语表。
    ①林山田:《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31页。
    ②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①韩长印:《经营者个人对企业破产的责任》,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第28-35页。
    ①杨宁:《试论上市公司破产问责机制——以美国安然破产案为例》,载《学理论》2010年第20期。
    ①参见张艳丽:《破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4期。
    ②参见杜征征、华猛:《金融监管者问责:意义及机制——兼论银监会的问责制》,载《征信》2008年第2期。
    ①参见周仲飞:《银行监管机构问责性的法律保障机制》,载《法学》2007年第7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6][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方式》,唐越、苏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曹玉堂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载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4][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5][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16][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7][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9][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0][德]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1][德]卡尔·拉伦兹:《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22][德]罗布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23][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4][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5][德]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6][德]沃尔夫岗·塞勒特:《从德国商法典编纂历史德国民商法之间的关系》,载范健等主编:《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典编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版。
    [28]孙诒让:《周礼正义》(第四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29]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
    [30]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1]丁瑞莲:《金融发展的伦理规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32]段晓锋:《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封丽霞:《法典编纂论——一个比较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韩德培:《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5]胡甲庆:《反垄断法的经济逻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季卫东:《社会变革的法律模式(代译序)》,载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7]江国华:《立法模式及其类型化研究》,载刘茂林主编:《公法评论》(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39]李金泽:《跨国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0]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1]林山田:《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版。
    [4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3]刘萍、张韶华、孙天琦:《最新放贷人法律——南非<国家信贷法>和<国家信贷管理规定>》,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44]刘大洪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47]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8]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9]王卫国:《破产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50]吴大英等:《比较立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51]吴志攀:《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法》,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52]徐国栋:《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4]张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张国健:《商事法论》,台北三民书局1980年版。
    [56]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7]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郑汉通:《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9]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0]曾筱清:《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白婧等:《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国际经验》,载《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9期。
    [2]陈洁、林真:《商自然人登记制度的必要性探究》,载《现代商业》2011年第14期。
    [3]崔智生等:《金融市场监管理论的演进及评价》,载《银行家》2011年第4期。
    [4]邓大才:《论当前我国制度供给现状及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5]丁灿等:《中国金融公平建设:理论与实践》,载《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6期。
    [6]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载《改革》1995年第3期。
    [7]杜征征、华猛:《金融监管者问责:意义及机制——兼论银监会的问责制》,载《征信》2008年第2期。
    [8]樊涛:《商事能力制度初探》,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4期。
    [9]方军:《论中国行政复议的观念更新和制度重构》,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第1期。
    [10]韩长印:《经营者个人对企业破产的责任》,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11]关保英、张淑芳:《市场经济与立法模式的转换研究》,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4期。
    [12]鹤光太郎:《用“内生性法律理论”研究法律制度与经济体系》,载《比较》2003年第8期。
    [13]胡建、黄信瑜:《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应对》,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4]胡琴:《我国民间金融立法之反思》,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7期。
    [15]李锦坤、张景荣:《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看构建和谐社会》,载《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6]李京文、王军生:《加入WTO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17]李有星、罗栩:《论<放贷人条例>制定的难点及其解决》,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6期。
    [18]李西江:《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问题研究》,《金融纵横》2011年第1期。
    [19]李征:《“放贷人”立法的国际经验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20]梁凤荣:《唐代借贷契约论析》,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1]刘军荣:《银行对“边缘借款人”金融排斥的理论分析》,载《求索》2007年第11期。
    [22]刘鹏飞:《从“合规性监管”到“风险性监管”看我国银行业监管的转变》,载《财经论坛》2005年第10期。
    [23]刘萍、孙天琦、张韶华:《有关美国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NDTL)的考察报告》,载《西部金融》2008年第9期。
    [24]刘萍:《南非的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法律制度》,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4期。
    [25]梅萍:《和谐社会权利平等的伦理思考》,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1期。
    [26]孟勤国:《法学的风光与自大》,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
    [27]漆多俊:《论经济法调整方法》,《法律科学》1991年第5期。
    [28]乔健康:《我国市场竞争法的最佳立法模式》,《法学杂志》1997年第2期。
    [29]秦国荣:《维权与控权:经济法的本质及功能定位——对“需要干预说”的理论评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30]邱金宝:《农民的金融权利实现》,载《甘肃金融》2011年第5期。
    [31]冉勇、钟子明:《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有效性的研究》,载《经济科学》2005年第6期。
    [32]孙梁、苏成:《构建和谐金融的深层思考》,载《现代金融》2005年第9期。
    [33]汤凌霄:《从限制性到审慎性:我国外资银行准入监管的趋势》,载《求索》2004年第7期。
    [34]万文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关系》,载《连锁经济》2008年第2期。
    [35]魏悦:《先秦时期借贷活动的发展及其演变》,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6]吴成颂:《试论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构建》,载《金融经济》2010年第16期。
    [37]吴纯钢:《构建现代金融内部控制体系》,载《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8]吴奉刚、陈国伟:《金融效率研究评述》,载《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10期。
    [39]邢福石:《论价值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载《江汉论坛》2000年第1期。
    [40]徐联初:《对和谐金融的基点思考》,载《中国金融》2005年第10期
    [41]许崇正:《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载《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
    [42]许友传:《资本约束下的银行资本调整与风险行为》,载《经济评论》2011年第1期。
    [43]杨惠:《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运营监管制度探析》,载《西南金融》2007年第5期。
    [44]杨宁:《试论上市公司破产问责机制——以美国安然破产案为例》,载《学理论》2010年第20期。
    [45]应飞虎:《经济法与民法视野中的干预——对民法与经济法的区别及经济法体系的研究》,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46]玉树银监分局课题组:《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青海金融》2007年第9期。
    [47]岳彩申:《民间借贷规制的重点及立法建议》,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
    [48]赵冬青:《微型金融的历史与发展综述》,载《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49]张海峰:《关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几点思考》,载《济南金融》2004年第 1期。
    [50]章海山:《经济公平与效率的道德参数》,载《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4期。
    [51]张燕、杜国宏、吴正刚:《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的因应与完善——基于对<放贷人条例(草案)>的思考》,载《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7期。
    [52]张建伟:《法与金融学:路径依赖与金融法变革》,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
    [53]张继红、岐麟:《问题银行重组中的救助法律制度研究》,载《新金融》2011年第10期。
    [54]张强、王鑫泽:《信息规范与有效监管——兼论我国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的建构》,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55]张秋华、周毅:《论我国金融法制理念的重构》,载《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4期。
    [56]张旭昆:《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
    [57]张艳丽:《破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4期。
    [58]张羽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立法思想是如何体现的——从一个维度解读<论法的精神>》,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3期。
    [59]张郁、朱健:《金融监管的法价值追求及现实依托》,载《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60]张宇润:《金融自由和安全的法律平衡》,载《法学家》2005年第5期
    [61]朱丽华:《论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法治的价值目标——兼析美国金融危机的金融法根源》,载《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3期。
    [62]张志元:《和谐金融内涵探析》,载《西部金融》2008年第6期。
    [63]曾文革、安稳:《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构建》,载《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
    [64]周仲飞:《银行监管机构问责性的法律保障机制》,载《法学》2007年第7期。
    [65]周琳静:《论我国非吸储类放贷人的监管及其法律完善》,载《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
    [66]周琳静:《民间资本进入微型金融领域的理论解读与现实表达》,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戴霞:《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2]李晗:《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湖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3]陈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制度研究》,南昌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邓楷凯:《论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刘文婷:《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的评析与重构》,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6]王雯雯:《试论我国民营银行监管的法律问题》,上海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7]韩汉君:《监管理念亟待创新》,《国际金融报》2002年03月05日,第7版。
    [8]潘霓:《银行业半年“五宗最”》,《中国证券报》2005年7月4日,第7版。
    [9]《中国民间借贷占比逾5%借贷资金存量超过2.4万亿元》,《东方早报》2011年1月21日,第A28版。
    [10]蔡允革:《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模式研究》,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04841-1-1.html
    [11]李绍章:《票据法性格论》,http://www.dffy.com/faxuejieti/ms/200810/20081027162057-3.htm
    [13]刘军宁:《经济自由是自由之母》,http://news.163.com/08/0229/11/45S82DN800012GGD.html
    [14]曲波、孙宗杰:《破产管理人制度研究》,http://www.sylawyer.cn/detiall.asp?id=114
    [15]任晓松、岳大巍:《浅论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相关问题》,http://finance.stockstar.com/JL2011120500003221.shtml
    [16]尚福林:《准确把握银行业改革重点》,http://www.cs.com.cn/yh/04/201201/t20120116_3210909.html
    [17]徐建新:《美国个人破产法简介》,http://hb.qq.com/a/20090304/000146.htm
    [18]闫小勇:《浅谈破产法的经济价值》,http://www.law-economics.cn/list.asp?unid=1722
    [19]张玲娜:《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控制度》,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667642.htm
    [20]朱伟:《论商法的私法属性——评“商法公法化”兼与李洪江先生商榷》,http://china.findlaw.cn/info/lunwen/shangfa/20110331/259237.html
    [21]邹明宇:《金融机构市场准入》,http://www.jus.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457
    [22]《金融业入世的承诺及进展》http://www.showchina. org/zgygjzzxl/zgywto/02/200702/t108028.htm
    [23]《小额信贷发展关键:非审慎性监管》,http://www.tradehn.com/news/news.aspx?id=178360
    [24]《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摘要》,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1108/08242101213.shtml
    [25]《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试行)》,http://www.doc88.com/p-912993648737.html
    [1]Afida Mastura Muhammad Arif, the Licensing System under the Malaysian Moneylenders Act 2003,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Vol.3(1),2009.
    [2]Ahmad Saufi Abdul Rahman,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Credit Laws in Malays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and Technology, Vol.2,2007.
    [3]Andrew M. Pardieck, Japan and the moneylenders:activist courts and substantive justice, Pacific Rim Law &Policy, Vol.17,2008.
    [4]Beck, Thorsten, Asli Demirguc-Kunt, Ross Levine, Law and Finance:Why does Legal Origin Matter,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31(4),2003.
    [5]Cohen, M., Making microfinance more client-le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14,2002.
    [6]Cristina Elisa Orso, Formal and informal sectors:interactions between moneylenders and traditional banks in the rural india credit market, POLIS Working Papers from Department of Public Policy and Public Choice,2009.
    [7]Cull, Demirguc-Kunt, Morduch, Microfinance performance:A global analysis, Economic Journal, February,2007.
    [8]Dunn, E., It pays to know the customer:Addressing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client-centered MF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14,2002.
    [9]Frederick Pollock, Frederic W. Maitland,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 Cambridge, Vol.1,1978.
    [10]Franklin Allena, Jun Qianb, Meijun Qianb,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77,2005.
    [11]Greene Mark R., Trieschmann James, Gustavson Sandra, Hoyt Robert,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McGraw-Hill/Irwin, August,1997.
    [12]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 and Vishny, Law and Finance, The Journal of Polotical Economy Vol.106(6),1998.
    [13]L. M. Friedman, Is There a Modern Legal Culture, Ratio Juris, vol.7,1994.
    [14]Luoto, Mcintosh, Wydick,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 Test with Microfinance in Guatemal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55,2007.
    [15]McIntosh, Wydick, Competition and microfinanc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78,2005.
    [16]McIntosh, de Janvry, Sadoulet, How rising competition among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affects incumbent lenders,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115,2005.
    [17]Peter Cartwright, Consumer Protec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 Press,1999.
    [18]R.Coas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September,1992.
    [19]Robert Cull, Asli Demirguc-Kunt, Jonathan Morduch, Microfinanc meets the market, Contemporary Studies i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nalysis, Vol.92, 2009.
    [20]Roger Cotterrell, The Concept of Legal Culture, in Comparing Legal Cultures ed. Nelken, D., Aldershot,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97.
    [21]Takuya Shimizu, the Amendment to the Money Lending Law Will Affect Consumer Loan Securitizations, Asia law Japan Review, January,2007.
    [22]The Reserve Bank of India, Report of Technical Group to Review Legislations on Money Lending,2007, rbi.org.in/rdocs/publicationreport/pdfs/78893.pd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