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整合课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合课程的实质是一种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它针对课程要素分裂和对立的问题,淡化学科界限,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生活中重要的问题和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和议题创设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并在其中开展教学活动,促进社会文化与学生生活的一体化。就当前信息文化时代来讲,这种课程研制的核心就是建构信息化课程文化,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信息文化的整合。从这样的实质观出发,作者提出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实现整合课程。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基于媒体设计和环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设计。整合课程教学设计的原理有四个方面: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和课程研制的整合。整合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包括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媒体设计,实现过去纸化、印刷式教科书文化转向电子化、数字化的教科书文化,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环境设计,使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条件,为教学内容向学生经验的转化提供可能性;通过教学活动设计,把信息化教学内容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内容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he thesis argues that the essence 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is a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division and opposition of curriculum factors, Integrated Curriculum is designed to weaken the bounds of subjects gradually.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ordinate their efforts to choose important issues and topics on social life, which is the major means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se issues and topics, they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in a democratic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is cas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integrate themselves with social culture. In our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cor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to construct a curriculum culture associated with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and information cul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ssence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ways to realiz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design is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which is based on media design and environment design. There are four elements for the principl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knowledge integration, experience integration, valu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ntain the media design, the environment design and the teaching design. The aim of the media design is to transform the papered and printed textbook culture to a digital textbook culture, and then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The aim of the environment design is to creat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an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possible ways to trans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 into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aim of the teaching design is to integrate the informational teaching content into our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presented by teaching activities.
引文
1、[英]J. B. 英格拉姆著,吕达译:《综合课程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2期(上);1985第3期(下)。
    2、杨爱程:《课程综合化的几种模式》,《教育研究》,1988第10期。
    3、范树成:《国外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外国教育研究》,1990年第1期。
    4、陈庆端:《综合化课程特点初探》,《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年第5期。
    5、冯生尧:《美国综合课程述评》,《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5期。
    6、周川:《关于课程综合化问题的再探讨》,《教育评论》,1993年第1期。
    7、黄宏伟:《整合概念及其哲学意蕴》,《学术月刊》,1995年第9期。
    8、黄甫全:《课程本质新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
    9、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10期。
    10、姜来:《综合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10期。
    11、黄甫全:《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
    12、叶浩生:《心理学的分裂与心理学的统一》,《心理科学》,1997第3期。
    13、黄葳:《论当代课程结构的整合化》,《课程·教材·教法》,1997第6期。
    14、叶浩生:《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几种对立倾向》,《心理学报》,1997第7期。
    15、董振娟:《课程综合化问题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第2期。
    16、陈晓萍,施忆:《初中设置综合理科探析》,《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6期。
    17、王永红、黄甫全:《课程现代化:跨世纪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2期。
    18、张典兵等:《关于师专综合课程建设问题的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9、马开剑:《四种课程理论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8期。
    20、吕立杰:《综合课理论基础辨析》,《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2期。
    2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整合》,《心理学报》,1999年第7期。
    22、刘启迪:《论综合课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6期。
    23、王真东:《对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
    24、任长松:《课程综合化:概念、原则与多种设计模式》,《上尧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25、李洁:《问题·主题·课题——关于问题中心课程的研究与认识》,《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6、方红峰:《综合课程的类型及其设计取向》,《学科教育》,2000年第5期。
    27、沈晓敏,有宝华:《综合课程的范式解析》,《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0期。
    28、黄甫全:《我国新时期课程理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研制课题组理论研究成果材料,2000年。
    29、黄甫全:《我国新时期基础课程改革的的回顾与展望》,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中小
    
    学课程改革方案》研制课题组理论研究成果材料,2000年。
    30、《台湾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研制课题组理论研究成果材料,2000年。
    31、代建军、谢利民:《综合课程的再认识:关系、形态、目的和结构》,《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0期。
    32、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3、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0第5期。
    34、丛立新:《综合课程面临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35、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36、广东省教育厅教材研究所:《广东省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研究报告》(报告篇),2001年1月。
    37、广东省教育厅教材研究所:《境外中小学课程改革资料选编》(境外篇),2001年1月。
    38、广东省教育厅教材研究所:《部分省市中小学课程改革资料选编》(实践篇),2001年1月。
    39、《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试用)》(1992),载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0、施静翰:《综合课程的发展轨迹及其实践意义》,《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1、许建领:《课程综合化存在的心理学基础》,《课程·教材·教法》,2001第2期。
    42,顾书明:《谈中小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及其组织实施》,《教育评论》,2001年第4期。
    43、苍翠、鲍淑云:《综合课程的价值》,《北方论丛》,2001年第5期。
    44、刘松林:《综合课程的含义与特征》,《江西教育科研》,2001第5期。
    45、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46、熊梅:《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6期。
    47、庞红卫:《香港“课程统整计划”及其启示》,《上海教育科研》,2001第7期。
    48、沈永清:《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与学习方式》,《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8期。
    49,李志涛:《北京市综合理科课程的编制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8期。
    50、商发明:《关于我国综合课程开设方式及内容选择和组合模式的探索》,《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51、韩梅:《改革课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点突破——第三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暨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年会学术观点综述》,《课程与教学》,2001年第11期。
    52、代建军、谢利民:《多维化视角:综合课程研制中综合主题研究透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53、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4、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探讨》,载《课程统整——第四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55、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56、杨小微:《综合课程与课程整合:兼议综合性课程的动态生成》,载《课程统整——第四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57、王牧华、靳玉乐:《综合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观》,载《课程统整——第四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58、吕达和张廷凯:《分科视野中的课程整合:我国大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走向》,载《课程统整——第四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59、马云鹏和刘宇:《综合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载《课程统整——第四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60、高文:《教学设计研究——荷兰土温蒂大学Sanne Dijkstra 教授访谈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期。
    6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62、何克抗:《e-learning 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63、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上)》,《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5期。
    64、薛晓东:《论信息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65、徐玉珍:《从学校层面看课程整合》,《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7期。
    6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67、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下)》,《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68、陈英:《注意规律在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2002年7月。
    69、朱晓鸽:《论学习环境设计》,《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7期。
    70、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71、赵呈领:《结构化媒体设计(SMD)技术及其应用》,《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72、王本陆:《面向21世纪的学生观》,《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0期。
    73、刘耀贵:《现代教育媒体设计与制作之我见》,《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0期。
    74、钟志贤:《我们离建构主义有多远》,《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75、张文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76、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9期。
    77、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78、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5期。
    79、毛新勇:《建构主义影响下的认知技术的开发与评价》,《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4
    
    期。
    80、张健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81、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4期。
    82、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1期。
    8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2期。
    84、Robert Glaser: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知学习理论及教育环境设计》,《心理科学》,1997年第20卷。
    8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8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87、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下),《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88、陈琦、张建伟:《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89、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90、丁家永:《建构主义与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新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91、李志厚:《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92、赵建华、李克东:《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年第2期。
    93、杨开城:《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现代教育技术》,2002年第1期。
    94、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95、黄甫全:《课程整合基本理念的比较:文化哲学的观点》载《课程统整——第四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96、黄甫全:《学习化课程雏论:文化哲学的观点》(打印稿),第三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年9月。
    97、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及基本原理》,《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98.黄甫全:《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新世纪课程改革远景》,载《超越与创新——比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台湾书店,2001年。
    99、颜永进,何荣桂:《资讯科技融入学习领域设计策略初探》,from www.ntnu.tw/csd/kao/ka08/6issues/1-B.htm
    100、黄甫全:《当代教学环境的实质与类型新探:文化哲学的分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101、徐银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师生角色的转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02、徐银燕:《教学设计的概念以及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
    
    年第2期。
    103、彭赞:《能力本位·社会本位·发展本位——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理念”的思考与对话》,《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1、Jan Nespor: School field trips and the curriculum of public spaces, J. Curriculum Studies, 1998, Vol.32, No. 1.
    2、Christine L. Robertson etc.: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ion and destream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n 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respond, J. Curriculum Studies, 1998,Vol.30, No.6.
    3、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art Ⅰ: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medi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2001; Robert A Reiser; Volume: 49.
    4、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art Ⅱ: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2001; Robert A Reiser; Volume: 49.
    5、Cultural diversity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New York; 2001; Zhang Jian X; Volume: 28, Issue: 3.
    6、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amework for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2000; Jan Herrington; Ron Oliver; Volume: 48
    1、约翰·杜威著,朱经农等译:《明日之学校》,商务印书馆出版1923年版。
    2、C. 墨菲、J.柯瓦奇著,林方、王景和译:《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上、下),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姜文闵,韩宗礼:《简明教育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王同亿:《英语辞海》,国际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8、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S.拉塞克、G.维奴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黄光雄:《课程与教学》,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印行(台北)1996年版。
    1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黄政杰:《课程设计》,东华书局印行(台北)1999年版。
    16、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M. 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James A.. Beane 著,林佩璇等译:《课程统整》,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2000年版。
    19、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载钟启泉等主编,朱慕菊主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叶重新:《教育研究法》,心理出版社(台北)2001年版。
    21、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4、张华:《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中华民国课程与教学学会主编:《九年一贯课程之展望》,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9年版。
    26、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委员会主编:《迈向课程新纪元——九年一贯课程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台北)2000年版。
    27、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
    28、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9、《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5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0,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1、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3、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5、R.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黄甫全:《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37、Colin J.Marsh: Planning, Management & Ideology: Key Concept for Understangding Curriculum 2,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97.
    38、Tyler, R. W.,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