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莫高窟晚唐石窟研究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敦煌莫高窟保存晚唐洞窟共70个,近一个世纪以来学界对敦煌石窟的研究成绩卓著,研究的角度呈现多元化趋势,且深度和广度都在拓展。对敦煌石窟整体研究成果,前人已有较多的总结,而对莫高窟某一个时期研究成果的总结性文章较少。梳理某段时期的研究史,可以有助于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尚未涉及的地方,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个时期的内容。
     晚唐时期的洞窟,既有敦煌上层统治阶级主持开凿的大型洞窟,亦有社人、家族等民间开凿的规模较小的洞窟,这些洞窟大多保存完好,具有普遍的晚唐时期艺术特征。本文对晚唐时期莫高窟石窟研究成果做以总结,主要从石窟分期断代、石窟内容、石窟营建三个方面厘清研究现状及其不足之处,通过梳理莫高窟整体石窟的研究史及晚唐时期洞窟的研究史,可以看出莫高窟晚唐时期的洞窟研究在整体研究中的发展脉络。
Dunhuang has saved70caves of the Mogao Grottoes in the Late of Tang Dynasty,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Dunhuang Grottoes are outstanding during nearly a century,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trends to be diverse, and it even expands the depth and breadth.Seniors have alread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the Dunhuang Grottoes as a whole. But they did less summary articles for a period of the history. Through carding a period of history,we can clearly learn the weaknes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areas that are not involved,and we can even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the period totally.
     The caves in the late of Tang Dynasty, contain not only the large caves dug by the upper ruling class of Dunhuang, but also some caves in the small scale dug by the civilians such as the social citizens, families and so on. Most of them are well preserved, and have a common artistic features in the late of Tang Dynasty. We can clearly see the loc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rough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Grotto.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ogao Grottoes in the late of Tang Dynasty. It clarifi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its deficiency from the grotto, cave content, and grotto construction. We can see the cave research's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in the whole study of the Mogao Grottoes in the late of Tang Dynasty by combing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the whole Grotto in Mogao Grotto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aves in the late of Tang Dynasty.
引文
①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33页。
    ①汪小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②[法]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Poul Pelliot, 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巴黎:格特纳书店,1920-1926年。
    ③[法]伯希和:《伯希和敦煌石室笔记》(六卷本)(Poul Pelliot,Grottes de Touen-houang, Carnet de Notes de Poul Pelliot),巴黎:法兰西学院,1981-1992年陆续出版。
    ④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和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著:《敦煌莫高窟百年图录》(上、下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页(序言)。
    ⑤罗二虎:《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现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318-321页。
    ①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敦煌艺术品》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②[日]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年。
    ①何正潢:《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说文月刊》第3卷10期,1943年5月,第47-72页。
    ②史岩:《敦煌石室画像题识》,成都比较文化研究所石印本,1947年。
    ③石璋如:《莫高窟形》,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5年。
    ①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②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③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1,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1年12月,第185-197页:《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365-383页。
    ④樊锦诗、刘玉权:《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分期》,《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143-181页。
    ⑤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第76-94页。
    ⑥樊锦诗、关友惠、刘玉权:《莫高窟隋代石窟的分期》,《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2,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4年10月,第171~186页。
    ⑦李崇峰:《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与研究》,《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29~111页。
    ⑧刘玉权:《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西夏洞窟分期》,《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273~318页。
    ⑨刘玉权:《关于沙州回鹘洞窟的划分》,《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第2-4页。
    ①石璋如:《敦煌莫高窟晚唐窟的分析与研究》,《汉学研究》1993年12月,第11卷第2期,第259-323页。
    ②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洞窟的营造年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2月,第208~216页。
    ③江琳:《敦煌中、晚唐后壁—龛窟的分期研究》,《美术史论》1992年第1期,第62~73页。
    ①陈万里:《西行日记》,北京:北平朴社出版,1926年。
    ②贺昌群:《敦煌佛教艺术之系统》,《东方杂志》第28卷第17期,1931年。
    ③傅振伦:《敦煌艺术论略》,《民主与科学》第1卷第4期,1945年4月,第21-25页。
    ④李子青:《莫高窟艺术志》(1-2),《河南省立信阳师范学校校刊》第1期,1946年11月;《河南省立信阳师范学校校刊》第2期,1947年3月。
    ⑤向达教授讲,水天明笔记《敦煌佛教艺术之渊源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之地位》(1-2),《甘肃民国日报》1944年4月23日、25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48~50页。
    ⑥宗白华:《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观察》第5卷第4期,1948年9月,第19页;《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28-131页;《佛教与东方艺术》,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第399-402页;《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81-184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65~67页。
    ①向达:《敦煌艺术概论》,《文物参考资料》第2卷第4期,1951年4月,第37~45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21-127页。
    ②潘絮兹:《敦煌莫高窟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2月;1957年6月,第116页;1981年1月,第121页。
    ③常书鸿:《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文物参考资料》第2卷第4期,1951年4月,第15-36页;《敦煌学文选》(上),兰州大学编印,1983年8月,第354-378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77-91页;《常书鸿文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第97-119页;《浙江与敦煌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75~95页。
    ④周一良:《敦煌壁画与佛经》,《文物参考资料》第2卷第4期,1951年4月,第90-106页;《敦煌学文选》(上),兰州大学编印,1983年8月,第379-399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40-152页。
    ⑤金维诺:《敦煌本生图的内容与形式》,《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学报),1957年第3期,第70-76页;《中国美术史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3月,第355~370页:《中国美术史论集》(下),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5年3月,第354~360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57-259页。
    ⑥金维诺:《敦煌壁画维摩变的发展》,《文物》1959年第2期,第3-9页;《现代佛学》1959年第3期,第29~32页;《佛教艺术论集》,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1月,第337~346页;《中国美术史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3月,第378~408页;《中国美术史论集》(下),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5年3月,第384-388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82~288页。
    ⑦金维诺:《敦煌晚期的维摩变》,《文物》1959年第4期,第54~60页;《现代佛学》1959年7月号,第24~31页;《佛教艺术论集》,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1月,第347~365页;《中国美术史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3月,第409~421页;《中国美术史论集》(下),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5年3月,第389~394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72-179页。
    ⑧金维诺:《敦煌壁画祗园记图考》,《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0期,第8-13页;《中国美术史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3月,第379-389页:《敦煌变文论文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第341~352页;《中国美术史论集》(下),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5年3月,第365-374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50~256页。
    ⑨金维诺:《祗园记图与变文》,《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第32-35页:《中国美术史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3月,第290~396页:《敦煌变文论文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第353-360页;《中国美术史论集》(下),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5年3月,第375~378页;《中 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68-272页。
    ①段文杰:《敦煌早期壁画的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文物》1978年第12期,第8-20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413-425页。
    ②段文杰:《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42页;《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41页;《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41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2,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9-34页;《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35页。
    ①李泽厚:《神的世间风貌》,《文物》1978年第12期,第34-40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403~412页。
    ②段文杰:《试论敦煌壁画的传神艺术》,《敦煌研究》(试刊第1期),1981年,第1~12页;《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89-107页:《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89-107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1,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451-462页:《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251~268页
    ③洪毅然:《简谈艺术与宗教——从敦煌壁画看“宗教艺术”的基本演变规律》,《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第22-25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2,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48-152页。
    ④王惠民:《敦煌经变画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第67-76页。
    ①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90页。
    ②金维诺:《敦煌壁画祗园记图考》,《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0期,第8-13页。
    ③李永宁、蔡伟堂:《降魔变文》与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变”[附录:莫高窟第9窟等“劳度叉斗圣变”榜题与变文对照],《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65-233页;《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329-396页。
    ④梅林:《莫高窟第八五窟、一九六窟艺术研究的两个问题》,《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八五窟附第一九六窟(晚唐)》,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2月,第10-22页。
    ①[美]巫鸿著,郑岩译:《何为变相?——兼论敦煌艺术与敦煌文学的关系[附录:敦煌晚期“降魔”壁画题记研究]》,《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346-404页。
    ②殷光明:《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兰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3~134页。
    ③李晓青、沙武田:《劳度叉斗圣变未出现与中唐洞窟的原因》,《西藏研究》2010年2期,第73-82页。
    ④王惠民:《敦煌(密严经变)考释》,《敦煌研究》1993年2期,第15~25页。
    ⑤贺世哲:《密严经变》,《敦煌石窟全集》——《敦煌楞伽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83~187页。
    ⑥第150窟的年代问题,《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所记为晚唐时期开凿,而贺世哲、王惠民先生认为是中唐时期,因此文章中《密严经变》出现最早时期记为中唐,本文所据为《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的观点。
    ①殷光明:《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兰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85-196页。
    ②孙修身:《大足宝顶与敦煌莫高窟佛说父母恩重经变相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1期,第57-68页。
    ①[日]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年。
    ②彭金章:《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敦煌研究》1994年2期,第89~97页;彭金章《千眼照见千手护持——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三》,《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彭金章《敦煌石窟十一面观音经变研究——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四》,《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8月,第72-86页;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绢索观音经变研究——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五》,《敦煌研究》1999年1期,第1-24页;
    ③李翎:《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以汉藏造像对比研究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4年2期,第77-88页。
    ④金荣华:《敦煌多臂观世音菩萨画像所持日月宝珠之考察》,《大陆杂志》第65卷第6期,1982年12月,第46-48页。
    ①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年。
    ②王惠民:《中唐以后敦煌地藏图像考察》,《敦煌研究》2007年第1期,第24~33页。
    ③罗华庆:《敦煌地藏图像和“地藏十王厅”研究》,《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第5-14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3,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35~146页。
    ④郭俊叶:《敦煌晚唐“地藏十王”图像补说》,《华夏考古》2011年4期,第116-130页。
    ⑤郭佑孟:《敦煌密教石窟体用观初探——以莫高窟14窟为例看法华密教的开展》,《圆光佛学学报》第十期,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出版,2006年4月,第139-167页。
    ⑥郭祐孟:《晚唐观音法门的开展——以敦煌莫高窟161窟为中心的探讨》,《圆光佛学学报》第八期,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出版,2003年12月,第103-144页。
    ⑦梁尉英:《显密杂陈 幽玄稳健——莫高窟第一四窟唐密内容和艺术特色》,《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四窟(晚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1-27页。
    ①万庚育:《珍贵的历史资料——莫高窟供养人画像题记》,《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179-19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2月,第179~193页。
    ②关友惠:《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画像》,《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第16~20页。
    ③张先堂:《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发展演变——以佛教史考察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4期,第93-102页。
    ①潘絮兹:《敦煌壁画服饰资料》,北京:中国古典文艺出版社,1959年。
    ②苏莹辉:《敦煌壁画供养者举隅——隋迄元代服饰史料简介》,《故宫文物月刊》第3卷第4期,1985年。
    ③段文杰:《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65-188页;《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250~272页;《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250-272页;《敦煌民俗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60-182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2,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35-50页;《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299~321页。
    ④段文杰:《莫高窟唐代艺术中的服饰》,《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第220-275页;《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273-317页:《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273~317页:《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322-362页。
    ⑤李薨《晚唐莫高窟壁画中所绘贵妇供养人的服饰研究》,《敦煌研究》(特刊),2005年8月,第25-29页;《融·合——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论文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11~119页。
    ⑥李文倩:《敦煌壁画中的晚唐女供养人服饰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⑦李波:《唐代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与体型》,《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第10-13页。
    ①竺小恩:《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30页。
    ②卢秀文:《中国古代妇女眉妆与敦煌妇女眉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一》,《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第90-96页;《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妇女饰唇——妆饰文化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第37-41页;于倩、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红粉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三》,《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第49-54页;《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面靥妆——妆饰文化研究之四》,《敦煌研究》(特刊),2005年8月,第57-63页;《敦煌壁画中的妇女花钿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五》,《敦煌研究》2006年第5期,第63-70页;《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首饰簪花——妆饰文化研究之六》,《敦煌研究》2007年第6期,第48~58页;《敦煌石窟中的女供养人首饰——发簪》,《敦煌研究》2009年第2期,第23~30页。
    ③段文杰:《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4,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3月,第161~174页。
    ④刘玉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与敦煌晚唐壁画》,《美术之友》2002年第1期,第21页。
    ⑤孙桂荣:《张议潮出行图》,《历史教学》1997年第11期,第53页。
    ①暨远志:《张议潮出行图研究——兼论唐代旌节制度》,《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第28-40页;《张议潮出行图研究(续)——论沙州归义军的长行官健制和蕃汉兵制》,《敦煌研究》1992年第4期,第78-86页;《论唐代打马球——张议潮出行图研究之三》,《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第26-36页。
    ②杨泓:《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军事装备的研究之二——鲜卑骑兵和受突厥影响的唐骑兵》,《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7月,第291-299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3,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356-361页;《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264~271页。
    ③高德祥:《西域音乐与古代军乐的发展——谦说敦煌壁画中的军乐图》,《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7月,第288~303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4,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311~421页。
    ④陈明:《张议潮出行图中的乐舞》,《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第51-54页。
    ①欧阳琳:《敦煌图案简论》,《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第43-72页。
    ②关友惠《莫高窟唐代图案结构分析》,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第73-111页:《敦煌图案》,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西兰:霍兰德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5月,第26-49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艺术卷》2,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348~364页。
    ③扬之水:《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顶图案的意象及其演变》,包铭新主编《丝绸之路——图像与历史论文集》,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12页。
    ①赵秀荣:《莫高窟晚唐龛内屏风画的题材内容》,《敦煌研究》1997年1期,第6-26页。
    ①吴曼公:《敦煌石窟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文物》1959年第5期,第49页;《中国美术史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3月,第341-343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1,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80~181页;《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研究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320-321页。
    ②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文物》1959年第5期,第50-54、转61页;《中国美术史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3月,第326-340页;《中国美术史论集》(下),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5年3月,第338-345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4,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7-26页;《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研究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322~335页。
    ③藤枝晃:《敦煌千佛洞之中兴》,《东方学报》第35号,1964年。
    ④史苇湘:《世族与石窟》,《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51-164页;《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24-136页。
    ⑤施萍婷:《建平公与莫高窟》,《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44-150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历史卷》2,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64~68页;《敦煌习学 集》(下),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第523-529页。
    ①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洞窟的营造年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2月,第194~236页。
    ②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③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文物》1959年第5期,第50~54、转61页;《中国美术史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3月,第326-340页;《中国美术史论集》(下),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5年3月,第338~345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4,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7-26页;《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研究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322-335页。
    ④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洞窟的营造年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2月,第194-236页。
    ①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②郑炳林:《张淮深改建北大像和开凿94窟年代再探——读<辞弁邈生选>札记》,《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第37~41、转16页。
    ③袁德领:《法心与敦煌莫高窟第119窟》,《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第29~35页。
    ④姜亮夫:《罗振玉补唐书张议潮传订补》,《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敦煌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01页。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44页。
    ⑤唐长孺:《关于归义军节度使的几种资料跋》,《中华文史论丛》,1962年;陈国灿、陆庆夫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历史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7-209页。
    ⑥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第214页。
    ⑦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4页。
    ⑧梁尉英编著:《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第235页。
    ①荣新江:《沙州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称号研究》(修订稿),《敦煌学》第19辑(台北),1992年,第31-33页。
    ②荣新江:《晚唐归义军李氏家族执政史探微》,《文献》1989年第3期,第87-100页。
    ③李正宇:《索勋、张承奉更迭之际史事考》,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8-119页。
    ④李军:《晚唐中央政府对河陇地区的经营》,兰州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六章第五节,《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第9窟的建成时间——兼论张承奉首度称王的时间》,175-183页。
    ⑤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第9窟甬道供养人画像年代再探》,《兰州学刊》,2009年第11期,第20~26页。
    ⑥魏健鹏:《生天与净土——莫高窟第9窟研究》,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28页。
    ⑧梁尉英编著:《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235页。
    ⑨李正宇:《晚唐至宋敦煌听许僧人娶妻生子——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五》,《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339~352页。
    ⑩范泉:《莫高窟第12窟供养人题记、图像新探》,《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第86-90页。
    11石璋如:《敦煌千佛洞遗碑及其相关的石窟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卷(上),1962年12月,第37-97页。
    ①苏莹辉:《敦煌翟家碑时代考》,《敦煌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第427-434页。
    ②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文物》1959年第5期,第50~54、转61页;《中国美术史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3月,第326-340页:《中国美术史论集》(下),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5年3月,第338~345页;《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4,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7-26页;《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研究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322-335页。
    ④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洞窟的营造年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2月,第194-236页。
    ⑤马德:《敦煌阴氏与莫高窟阴家窟》,《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第93页。
    ⑥马德:《都僧统之家窟及其营建》,《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第56、57页。
    ⑦张景峰:《莫高窟第138窟及其影窟的几个问题》,《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第410-424页。
    ⑧张景峰、顾淑彦:《敦煌莫高窟第138窟供养人画像再认识》,《艺术百家》2009年第3期,第17-23页。
    ⑨沙武田:《莫高窟第138窟智惠性供养像及相关问题研究》,《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3期,第83-89页。
    ⑩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洞窟的营造年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6年2月,第194-236页。
    ①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②陈明:《关于莫高窟第156窟的几个问题》,《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3期,第90~96页。
    ③梅林:《“何法师窟”的创修与续修——莫高窟第196窟年代分论》,《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第16页。
    ④张培君:《唐宋时期敦煌社人修建莫高窟的活动——以供养人图像和题记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4期,123~131页。
    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迹录》,北京:国粹石印本,1909年。
    陈万里:《西行日记》,北京:北平朴社出版,1926年。
    史岩:《敦煌石室画像题识》,成都:成都比较文化研究所石印本,1947年。
    潘絮兹:《敦煌莫高窟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2月。
    潘絮兹:《敦煌壁画服饰资料》,北京:中国古典文艺出版社,1959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卷),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2-1987年陆续出版。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石璋如:《莫高窟形》,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5年。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敦煌艺术品》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殷光明:《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兰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
    汪小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和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著:《敦煌莫高窟百年图录》(上、下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罗二虎:《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现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竺小恩:《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法]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巴黎:格特纳书店,1920-1926年。
    [法]伯希和:《伯希和敦煌石室笔记》(Grottes de Touen-houang carnet de Notes de PoulPelliot),巴黎:法兰西学院,1981-1992年陆续出版。
    [日]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年。
    贺昌群:《敦煌佛教艺术之系统》, 《东方杂志》第28卷第17期,1931年。
    何正潢:《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 《说文月刊》第3卷10期,1943年5月。
    向达教授讲,水天明笔记:《敦煌佛教艺术之渊源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之地位》(1-2),《甘肃民国日报》1944年4月23日、25日。
    傅振伦:《敦煌艺术论略》, 《民主与科学》第1卷第4期,1945年4月。
    李子青:《莫高窟艺术志》(1-2),《河南省立信阳师范学校校刊》第1期,1946年11月。
    宗白华:《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观察》第5卷第4期,1948年9月。
    向达:《敦煌艺术概论》, 《文物参考资料》第2卷第4期,1951年4月。
    常书鸿:《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 《文物参考资料》第2卷第4期,1951年4月。
    周一良:《敦煌壁画与佛经》, 《文物参考资料》第2卷第4期,1951年4月。
    金维诺:《敦煌本生图的内容与形式》, 《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学报),1957年第3期。
    金维诺:《敦煌壁画祗园记图考》,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0期。
    金维诺:《祗园记图与变文》,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
    金维诺:《敦煌壁画维摩变的发展》, 《文物》1959年第2期。
    金维诺:《敦煌晚期的维摩变》, 《文物》1959年第4期。
    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 《文物》1959年第5期。
    吴曼公:《敦煌石窟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 《文物》1959年第5期。
    唐长孺:《关于归义军节度使的几种资料跋》, 《中华文史论丛》,1962年。
    石璋如:《敦煌千佛洞遗碑及其相关的石窟考》,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卷(上),1962年12月。
    苏莹辉:《敦煌翟家碑时代考》, 《敦煌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李泽厚:《神的世间风貌》, 《文物》1978年第12期。
    段文杰:《敦煌早期壁画的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 《文物》1978年第12期。
    姜亮夫:《罗振玉补唐书张议潮传订补》, 《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
    段文杰:《试论敦煌壁画的传神艺术》, 《敦煌研究》(试刊第1期),1981年。
    段文杰:《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洪毅然:《简谈艺术与宗教——从敦煌壁画看“宗教艺术”的基本演变规律》, 《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
    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分期》,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1,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1年12月。
    刘玉权:《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西夏洞窟分期》, 《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金荣华:《敦煌多臂观世音菩萨画像所持日月宝珠之考察》, 《大陆杂志》第65卷第6期,1982年12月。
    史苇湘:《世族与石窟》, 《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施萍婷:《建平公与莫高窟》, 《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樊锦诗、关友惠、刘玉权:《莫高窟隋代石窟的分期》,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2,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4年10月。
    李永宁、蔡伟堂:《<降魔变文)与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变”》,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
    苏莹辉:《敦煌壁画供养者举隅——隋迄元代服饰史料简介》, 《故宫文物月刊》第3卷第4期,1985年。
    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洞窟的营造年代》,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2月。
    段文杰:《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4,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3月。
    欧阳琳:《敦煌图案简论》, 《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
    刘玉权:《关于沙州回鹘洞窟的划分》, 《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
    关友惠:《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画像》, 《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
    荣新江:《晚唐归义军李氏家族执政史探微》, 《文献》1989年第3期。
    暨远志:《张议潮出行图研究——兼论唐代旌节制度》, 《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暨远志:《张议潮出行图研究(续)——论沙州归义军的长行官健制和蕃汉兵制》, 《敦煌研究》1992年第4期。
    江琳:《敦煌中、晚唐后壁—龛窟的分期研究》, 《美术史论》1992年第1期。
    荣新江:《沙州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称号研究》(修订稿), 《敦煌学》第19辑(台北),1992年。
    石璋如:《敦煌莫高窟晚唐窟的分析与研究》, 《汉学研究》1993年12月,第11卷第2期。
    王惠民:《敦煌<密严经变)考释》, 《敦煌研究》1993年2期。
    罗华庆:《敦煌地藏图像和“地藏十王厅”研究》, 《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暨远志:《论唐代打马球——张议潮出行图研究之三》, 《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 《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彭金章:《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 《敦煌研究》1994年2期。
    郑炳林:《张淮深改建北大像和开凿94窟年代再探——读(辞弁邈生选)札记》, 《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梁尉英:《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9月。
    梁尉英:《显密杂陈幽玄稳健——莫高窟第一四窟唐密内容和艺术特色》, 《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四窟(晚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12月。
    杨泓:《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军事装备的研究之二——鲜卑骑兵和受突厥影响的唐骑兵》,《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7月。
    高德祥:《西域音乐与古代军乐的发展——谦说敦煌壁画中的军乐图》,《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7月。
    孙桂荣:《张议潮出行图》, 《历史教学》1997年第11期。
    马德:《敦煌阴氏与莫高窟阴家窟》, 《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
    彭金章:《千眼照见千手护持——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三》, 《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
    彭金章:《敦煌石窟十一面观音经变研究——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四》, 《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8月。
    赵秀荣:《莫高窟晚唐龛内屏风画的题材内容》, 《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
    袁德领:《法心与敦煌莫高窟第119窟》, 《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
    马德:《都僧统之家窟及其营建》, 《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
    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绢索观音经变研究——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五》, 《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孙修身:《大足宝顶与敦煌莫高窟佛说父母恩重经变相的比较研究》, 《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
    梅林:《莫高窟第八五窟、一九六窟艺术研究的两个问题》, 《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八五窟附第一九六窟(晚唐)》,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2月。
    樊锦诗、刘玉权:《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分期》, 《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
    李崇峰:《敦煌莫高窟北朝晚期洞窟的分期与研究》, 《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
    郭祐孟:《晚唐观音法门的开展——以敦煌莫高窟161窟为中心的探讨》, 《圆光佛学学报》第八期,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出版,2003年12月。
    卢秀文:《中国古代妇女眉妆与敦煌妇女眉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一》, 《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
    李正宇:《索勋、张承奉更迭之际史事考》,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刘玉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与敦煌晚唐壁画》, 《美术之友》2002年第1期。
    贺世哲:《密严经变》, 《敦煌石窟全集》——《敦煌楞伽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陈明:《张议潮出行图中的乐舞》, 《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
    李翎:《十一面观音像式研究——以汉藏造像对比研究为中心》, 《敦煌学辑刊》2004年2期。
    王惠民:《敦煌经变画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 《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
    梅林:《“何法师窟”的创修与续修——莫高窟第196窟年代分论》, 《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美]巫鸿著,郑岩译:《何为变相?——兼论敦煌艺术与敦煌文学的关系[附录:敦煌晚期“降魔”壁画题记研究]》, 《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
    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妇女饰唇—妆饰文化研究之二》, 《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于倩、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红粉妆——妆饰文化研究之三》, 《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
    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面靥妆——妆饰文化研究之四》, 《敦煌研究》(特刊),2005年8月。
    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花钿妆—汝饰文化研究之五》, 《敦煌研究》2006年第5期。
    张景峰:《莫高窟第138窟及其影窟的几个问题》,《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陈明:《关于莫高窟第156窟的几个问题》,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3期。
    范泉:《莫高窟第12窟供养人题记、图像新探》, 《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首饰簪花——妆饰文化研究之六》, 《敦煌研究》2007年第6期。
    卢秀文:《敦煌石窟中的女供养人首饰——发簪》, 《敦煌研究》2009年第2期。
    郭佑孟:《敦煌密教石窟体用观初探——以莫高窟14窟为例看法华密教的开展》, 《圆光佛学学报》第十期,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出版,2006年4月。
    沙武田:《莫高窟第138窟智惠性供养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3期。
    李正宇:《晚唐至宋敦煌听许僧人娶妻生子——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五》,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
    王惠民:《中唐以后敦煌地藏图像考察》, 《敦煌研究》2007年第1期。
    段文杰:《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莫高窟唐代艺术中的服饰》,段文杰著《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张先堂:《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发展演变——以佛教史考察为中心》, 《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4期。
    李波:《唐代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与体型》, 《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
    张培君:《唐宋时期敦煌社人修建莫高窟的活动——以供养人图像和题记为中心》, 《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4期。
    张景峰、顾淑彦:《敦煌莫高窟第138窟供养人画像再认识》, 《艺术百家》2009年第3期。
    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第9窟甬道供养人画像年代再探》, 《兰州学刊》,2009年第11期。
    李晓青、沙武田:《劳度叉斗圣变未出现与中唐洞窟的原因》, 《西藏研究》2010年第2期。
    郭俊叶:《敦煌晚唐“地藏十王”图像补说》, 《华夏考古》2011年第4期。
    扬之水:《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顶图案的意象及其演变》,包铭新主编《丝绸之路——图像与历史论文集》,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李军:《晚唐中央政府对河陇地区的经营》,兰州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兰州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文倩:《敦煌壁画中的晚唐女供养人服饰研究》,东华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魏健鹏:《生天与净土——莫高窟第9窟研究》,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