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21世纪德育的新课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如何确立和选择正确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是生态道德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理性生态人”的培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的主体意识的提高及膨胀,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产生了无度化的倾向,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现实的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于是,20世纪中期以来,很多西方的学者以及政府等开始尝试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道德的调整范畴,从而带来了生态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这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当今社会,人们对发展方式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我们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的时代要求。
     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拓展和丰富,一方面,为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推进提供理论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人们对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从知到行的转化。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些成果,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内容,但是总体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能忽视。例如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结构,其可操作性的研究也显得不足,与时代发展的密切结合也需要进一步推动等。因此,本文力图在选择性的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和有针对性的研究,让自己的努力加入到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的这项任务中来。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系统研究方法、比较借鉴方法、分析归纳方法等各种方法,以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为中心,分别探讨了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概念特征、思想基础、时代要求、具体方法以及运用维护等问题,以期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思想来源、新时代的要求、其具体的方法结构、内容以及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运用和维护问题做出解答。具体来说,本文是从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时代要求和具体表现、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运用和维护三个层次逐渐展开阐述的。
     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对中国和西方已经形成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分析,这是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对思想基础的分析,坚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全面地对古今中外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一是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家思想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对现代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启示。二是对西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指出其优势和不足。三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有关生态的思想进行解读。逐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的形成的分析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四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采取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进行梳理和概括。这样的分析,是为了让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探索具有丰厚的理论素材的支持以及坚实的思想基础。现代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探索离不开吸收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现代西方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也为当今的探索提供了基础理论资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对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最基础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探索为我们当前研究提供了最有针对性的和现实性的理论基础。
     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确立和选择也应该注意时代的要求。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确立和选择应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注重方法的多元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结构及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包括外显性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渗透性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以及协同性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三类内容在内的共十七种具体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并对每种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概念以及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是运用系统方法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结构内容进行的建构,从而使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表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形成了层次分明、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并呈现综合发展趋势的方法体系。
     方法就是工具,就是手段,是过河的“船”和“桥”。研究方法不能忽视应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作为一般方法的具体化和特殊化,也是如此。因此,探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运用也就成为必然。本文从生态道德教育实施的不同领域入手,重点分析了企业、社区、农村及虚拟领域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这是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运用问题的具体阐述,同时也会对现实中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在其他方面的运用起到启示作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运用和维护是密切联系的,探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也不能忽视对其维护方面的探讨。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维护,应该坚持从观念引导、制度维护、组织维护和个体维护等不同方面展开,这是保证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科学运行以及在实际操作和运用中能充分发挥其功效、达到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本文力图打破那种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窠臼,避免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泛泛而谈却不能深入研究的缺陷产生,把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从其中择出单列,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体系性、系统性的构建和阐释,形成一个新的架构,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另外,本文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择取了全球化、信息化和公民社会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方面,分析了其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具体地阐述了生态道德教育实现的十七个具体方法,同时分析了其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使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探讨不再空泛,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对这个多层次、交叉互补、综合发展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体系的阐释,既是本文的中心和重点,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过去不少的学者只是在研究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涉及生态道德教育实践路径或者实施方法和策略,而没有对其单独、重点研究并形成体系性的不足在此得到克服。另外,本文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维护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弥补了过去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本身研究的多,而对其方法的维护和保障研究的少的缺陷。离开了方法的维护和保障内容的研究,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研究也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不利于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有效性在现实中的充分发挥。
     总之,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的阐释和构建,需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针对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形成有层次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创造新的文明。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as the new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21century,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mong the public and becoming the research focus ofthe related field as well as those practitioners. How to establish and choose the effectiveway is the main content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 inner require of therational-ecological man’s cultiv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ince theIndustrial Revolu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improvement of individualconsciousness, the human being’s lust to conquer the nature is expanding constantly, whichhas aroused the in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deterioratingecological crisis. So since the middle of the20century, lots of western learners andgovernments are trying to handl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point ofmoral. As a result, the ecological ethics began to rise and develop, which provides the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What’s more, in ourmodern society, the continuously deepening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developmentmodel, the proposi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showing the demand for our research of Ecological moraleducation method.
     On one hand, the expanding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provides the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thepromotion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meaningfulfo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society and ecology civilization. Besides, it also benefit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human and the practical transform of eco-moral development. As for the research, certainresults have been realized in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provides some basic reference for thefollowing study. However, on the whole, there are still existing some problems that we cannot ignore. For example, the study hasn’t formed a systematical structure and theoperability is far from enough.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rn development needs more response from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ims to do deep andtargeted study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in order to get myself involved in thismission on the basis of pre-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
     Under the direction of Marxism’s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his article expectto explain the thinking resources, time require, specific method&content&realization of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various kinds of means such as the method ofaccounting system, comparison and analytical induction. Around the center of Ecologicalmo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ry to explore the concept feature, thinking basis, era require,specific method and practical usage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almethod.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is article is organized through three levels, i.e. logicalstart and thinking basis, era require and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practical employment andmaintenance.
     The logical start lies in the analysis of concept, features, impact and present theory of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al method.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pointview, the analysis of thinking basis elaborates the ancient, modern, eastern andwestern development of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al method. Firstly, itelaborates the ecological wisdom and related method in th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Buddhism of ancient China as well as the shortage in it. Secondly, it summarizes andgeneralizes the western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al method and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and disadvantages. Thirdly, it unscrambles the related thinking of Karl. Marx. The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man and nature,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ing of ecological crisisin capitalist system, the elaboration of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re listed bystrata. Fourthly, it summarizes the outcom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whole analysis aims to provide sufficient theoretical materialand thinking basis for the study. The western study results provide the basic theoreticalmaterial. The thinking of Karl.Marx gives us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l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lays the most targeted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our study.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the establishment andselection of the method which to achieve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should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Promoting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informationization,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 society not only have a noticeable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set new demands onthe choice of implement methods about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For example, theestablishment and selection of the method which to achieve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should have a broader perspective, focus on the features and demands of the diversity,effectiveness, openness and innovative of the method. On this basis, by analyzing thestructure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the implement methods of the Ecological moraleducation,17kinds of Specific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are summarized whichinclude the content of implement methods of the open expression of Ecological moraleducation, the permeability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moral education, and expounded the concept of each kind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method as well as the problem should be noted in the applying process. This is theconstruct of the structure content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by using thesystem approach, which makes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shows the systematicfeatures, formed the method system of constructe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cross-cutting, mutual complementation and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rend.
     The method is the tool, the means and the boat or bridge when you cross the river. Theresearch method should focus on the application. The same is true of Ecological moraleducation method which as the specialization and specification of the general method.Therefore, it is inevitable to explore the use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Fromthe different areas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howto choice and us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method in enterprises,communities and rural. This is the specific elaboration for the problems which during theope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which carried by theexample-illustration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has important inspirational functionfor the use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other aspects. The exertion and maintenance of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is closely in contact, we can’t ignore themaintenance aspect when we explore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The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should insist on carrying out from concept guidance, institution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maintenance, legal assurance andother different aspects, which is to assur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can operate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o reach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Ecological moraleduc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break the stereotype that regards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as awhole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avoiding talking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method in a superficial wa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times, choosing the three most representative aspects, including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civil society, to analyze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and moraleducation methods. And it elaborates seventeen specific methods to achieve ecological and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at, meanwhile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noted inthe process. All makes the methods of ec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no longer vague,more operational. The interpretation to the system of multi-level, cross-complementary,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is the center and thefocus of this article, which is also an innovation.
     In the past, many scholars just studied path or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involved in the ecological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without studying respectively andfocusing on research and a lack of systemic will be solved preliminar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multi-angle exploration to maintain the methods ofeco-moral education, making up the defects for more researches on the ecological andmoral education and less on its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of research.
     Without the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e study of the method, thestudy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is not comprehensive, not complete, and is notconducive to the ec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methods in reality.
     In a word, the illum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should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ity, using the correct research approach, summarizing historical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current era,forming the level, systematic and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method. Only in this way, it can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ecological morality and conservation culture better,eas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an and nature,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uman,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an 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reate the new civilization.
引文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1页。
    ②[英]阿德诺汤恩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9页。
    ③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④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①王淑军:《生态道德教育不容回避的话题》,《人民日报》2002年3月4日。
    ②戴维贾丁斯:《环境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①叶平:《生态伦理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57页。
    ②余谋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①贾丁斯:《环境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②余谋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①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曹孟勤:《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质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第18-21页。
    ③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④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吴玉福:《谈天人合一》,《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8期,第12页。
    ②黄琼彪:《环境伦理与生态工法》,《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第12(5)期,第7-15页。
    ③张丽青:《企业生态伦理建设困境及途径探讨》,《企业活力》2005第10期,第12-13页。
    ④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①赵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与技术辩证法》2005年第2期,第22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①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页。
    ②徐琦:《陈寿朋:必须高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中国环境报,2007年3月12日。
    ①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7月22日。
    ②周精辟:《人与自然之生态道德教育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7页。
    ③李锁华:《论生态道德教育》,《教育评论》2000年第4期,第38-39页。
    ①屠凤娜:《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范畴》,《天津经济》2007年第7期,第49页。
    ②屠凤娜:《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范畴》,《天津经济》2007年第7期,第49页。
    ③徐琦:《陈寿朋:必须高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中国环境报,2007年3月12日。
    ④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探索》2007年第2期,第91页。
    ①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探索》2007年第2期,第91页。
    ②周精辟:《人与自然之生态道德教育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7页。
    ①方志军等编著:《生态伦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②李锁华:《论生态道德教育》,《教育评论》2000年第4期,第38-39页。
    ③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89-112页。
    ④张美玲:《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生态道德教育》,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2月第25-30页。
    ⑤曾锦昌:《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5页。
    ⑥周精辟:《人与自然之生态道德教育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7页。
    ①张青华:《论生态道德教育》,《求实》2008年第12期,第91页。
    ②刘惊锋:《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①张书磊:《低碳经济时代下高校生态德育探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9页。
    ③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④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①冯朴:《重点中学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江苏天一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①张书磊:《低碳经济时代下高校生态德育探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①朱蕴丽,卢忠萍:《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第210-21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版,第301页。
    ②刘蔚华主编:《方法论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①孙小礼主编:《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美]《哲学百科全书》第7卷,见《科学与哲学》1985年第4辑,《科学方法论专辑》,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③[苏]《哲学辞典》,见孙小礼、韩增禄、傅杰青主编《科学方法》译文集,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④[德]《哲学和自然科学辞典》,见《科学与哲学》1985年第4辑,《科学方法论专辑》,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⑤[德]阿迈纳著,王路译:《方法论引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页。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9页。
    ②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③《列宁选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页。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缩印本,第782页。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缩印本,第1677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缩印本,第334页。
    ①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343页。
    ②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教育探索》2007年第2期。
    ③周精辟:《人与自然之生态道德教育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5-16页。
    ④闫薇汀、王水清:《生态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教育原则》,《科技创新早报》2008年第33期,第103页。
    ⑤曾锦昌:《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5页。
    ①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②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①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
    ①李为善、刘奔主编:《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②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5页。
    ③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6页。
    ①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九卷,北京出版社,第5007页。
    ①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编:《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②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①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三卷,北京出版社,第1687页。
    ②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三卷,北京出版社,第1348页。
    ①颜炳罡主编:《四书通解》,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1055页。
    ②颜炳罡主编:《四书通解》,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1093页。
    ③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三卷,北京出版社,第1123页。
    ④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三卷,北京出版社,第1089页。
    ⑤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三卷,北京出版社,第1111页。
    ①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三卷,北京出版社,第1121页。
    ②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三卷,北京出版社,第1244页。
    ③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二卷,北京出版社,第1099页。
    ④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一卷,北京出版社,第399页。
    ①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八卷,北京出版社,第4757页。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347251.htm
    ③转引自林鸿荣《唐〈田令〉永业田植树管窥》,《中国农史》2000年第3期。
    ④转引自董光璧《当代新道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⑤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342页。
    ⑥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358页。
    ①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343页。
    ②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343页。
    ③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338页。
    ④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333页。
    ⑤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364页。
    ⑥罗素:《权威与个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
    ①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381页。
    ②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331页。
    ③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336页。
    ④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415页。
    ①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五卷,北京出版社,第2453页。
    ②邱仁宗:《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252页。
    ①[日]池田大作著:《我的释尊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②《大正藏》,第19卷,第132页。
    ③[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①[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②http://yanran2211.blog.163.com/blog/static/5707466420090116322331/
    ③《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共同宣言》,《法音》1996年10期。
    ④汉思等编,何光沪译:《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卷16,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24页。
    ①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9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
    ①[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53页。
    ①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7页。
    ①转引自唐爱民:《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0页。
    ②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①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②[法]居友著,余涌译:《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①金生鈜:《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系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社会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至21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张明仓:《虚拟实践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①[美] Elliot King撰,彭兰译:《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关于网上媒体的交互性》,《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四期。
    ①李扬:《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趋势研究》湖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③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转引自高艳青:《公民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思想政治工作》2007年第4期。
    ②本刊评论员:《欣欣向荣十年路》,《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1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
    ②张法琨:《古希腊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17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②陈丽鸿、孙大勇主编:《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①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②上海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绿色生活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①周生贤:“6·5”世界环境日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②《中国环境报》,2012-10-26。
    ①《济南时报》,2012年11月1日。
    ②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①《人民日报》,2013年1月8日。
    ①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②史仲文主编:《中华经典藏书》第一卷,北京出版社,第527页。
    ①《中国环境报》,2011年10月26日。
    ①《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2日。
    ①曹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77页。
    ①高德胜:《生活德育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3期。
    ①张澍军著:《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②刘惊铎:《生态体验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88页。
    ①刘惊铎:《生态体验引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91页。
    ②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①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①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242页。
    ①曾建平教授所称的“环境道德教育”,与本文“生态道德教育”其意蕴相同。
    ②曾建平著:《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8—112页。
    ①戴尊红:《生态道德教育及理性生态人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27页。
    ①戴尊红:《生态道德教育及理性生态人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28页。
    ①张友良:《基于可持续发展视域的广西企业生态道德责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年。
    ①陆新元,熊跃辉:《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环境保护》2005年第8期。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79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1页。
    ①华启和:《新农村背景下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成人教育》2008年第1期,.第34页。
    ①侯刚,崔志华:《“原生态种植”叩开农民致富门》,德州日报2009年10月20日。
    ①戚万学主编:《道德教育新视野》,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1月16日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90页。
    ③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①王坦:《借鉴国外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①戚万学主编:《道德教育新视野》,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②王玉忠:《网络环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第2007年第7期,第74页。
    ①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6页。
    ②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0页。
    ③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①梁金霞、黄祖辉,《道德教育全球视域》,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②杨立新,屠凤娜,高原:《论生态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年第8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列宁选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8.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2.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7.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8.雷毅:《生态伦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刘湘溶:《生态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李承宗:《和谐生态伦理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3.朱步楼:《可持续发展伦理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张立文:《和合哲学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5.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7.刘经纬,黄超:《生态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9.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孙书行,韩跃红:《多学科视野中的公平与正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徐嵩岭:《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2.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3.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曾建平:《环境哲学的求索》,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45.罗素:《权威与个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6.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杨英姿:《伦理的生态向度——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实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8.林娅:《环境哲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0.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1.邱仁宗:《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2.周国文:《自然权与人权的融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53.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4.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6.叶平:《回归自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7.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58.刘大椿,岩佐茂:《环境思想研究——基于中日传统与现实的回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崔永和:《走向后现代的环境伦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0.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1.曹孟勤:《人向自然的生成》,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62.赵振洲:《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策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3.金生鈜:《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系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卢风:《启蒙之后》,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李为善,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6.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67.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8.余谋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9.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0.苏振芳:《道德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1.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蒋汉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73.杨炎轩:《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4.梁金霞,黄祖辉:《道德教育的全球视域》,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5.黄志成:《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6.班华,薛晓阳:《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7.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8.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李太平:《全球问题与德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1.张明仓:《虚拟实践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2.曹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83.唐凯麟:《伦理学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4.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85.朱坦:《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7.唐爱民:《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8.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9.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2009年版。
    90.孙小礼:《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91.张法琨:《古希腊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2.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93.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94.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5.李晓菊:《环境道德教育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6.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7.范树成:《德育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8.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9.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0.于光:《德育主体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1.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2.王晖:《方法论新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3.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4.余涌:《道德权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05.郭金鸿:《道德责任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6.黄承梁,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
    10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8.李承宗:《和谐生态伦理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9.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0.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1.陈寿灿:《方法论导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2.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3.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4.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5.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6.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7.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8.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9.李培超:《环境伦理》,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120.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1.(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2.(美)约翰·马丁·里奇,约瑟佛·L·戴维提斯:《道德发展的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3.(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4.(德)阿·迈纳著,王路译:《方法论引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25.(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6.(美)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7.(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28.(日)池田大作:《我的释尊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9.(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荀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130.(美)纳什著,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
    132.(英)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33.(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4.(英)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5.(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6.(法)居友,余涌译:《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7.(美)阿尔·戈尔著,陈嘉映等译:《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138.(法)爱弥儿·涂尔干,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9.(英)John A.Palmer,田青等译:《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与前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40.(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2.(美)科尔伯格著,魏贤超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3.(英)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44.(美)戴斯·贾丁斯著,林官明,杨爱民译:《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5.(美)霍尔,戴维斯著陆有铨,魏贤超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6.(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47.(美)约翰·马丁·里奇,约瑟佛·L·戴维提斯著,姜飞月译:《道德发展的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8.(美)尤金·哈格洛夫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基础》,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49.(美)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150.(英)阿德诺·汤恩比著,徐波等译:《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1.Rollin,B.E.,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Justice,in James P. Sterba,Earth Ethic,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Inc.1995.
    152. Naess,A.,The Third World,Wilderness,and Deep Ecology,in GeorgeSessions ed.,Deep Ecology for the21th’ Century:Boston: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1995。
    1.曹孟勤:《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质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2.李锁华:《论生态道德教育》,《教育评论》2000年第4期。
    3.吴玉福:《谈天人合一》,《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8期。
    4.黄琼彪:《环境伦理与生态工法》,《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第12期。
    5.张丽青:《企业生态伦理建设困境及途径探讨》,《企业活力》2005第10期。
    6.赵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与技术辩证法》2005年第2期,第22页。
    7.周精辟:《人与自然之生态道德教育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8.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探索》2007年第2期。
    9.张青华:《论生态道德教育》,《求实》2008年第12期。
    10.屠凤娜:《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范畴》,《天津经济》2007年第7期。
    11.曾锦昌:《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2.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13.冯朴:《重点中学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江苏天一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14.朱蕴丽,卢忠萍:《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15.E·温克勤,陈一梅:《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16.[美] Elliot King撰彭兰译:《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关于网上媒体的交互性》,《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4期。
    17.高艳青:《公民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思想政治工作》2007年第4期.
    18.高德胜:《生活德育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3期。
    19.陆新元,熊跃辉:《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环境保护》2005年第8期。
    20.华启和:《新农村背景下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成人教育》,2008年第1期。
    21.王坦:《借鉴国外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22.王玉忠:《网络环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第2007年第7期。
    23.张利平:《关于非政府组织的伦理学思考》,《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
    24.李玉环,李玉梅:《高等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方法探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4期。
    25.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兼论生态德育研究的方法论指向》,《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26.李骐:《英国职业教育中的评价制度研究及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6期。
    27.雷晓峻:《生态道德建设浅议》,《社科经济》2006年第12期。
    28.王民、王元楣:《环境教育法的国际比较与分析》,《环境教育》2010年第4期。
    29.王彬辉:《台湾<环境教育法>解读》,《环境教育》,2011年第10期。
    30.李晓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探析》,《东南学术》2008年第4期。
    31.王志禄:《论环境伦理道德的现代意蕴》,《理论视野》2007年第5期。
    32.赫丽萍:《我国环境问题的道德思考》,《理论界》2004年第1期。
    33.余谋昌:《佛学环境哲学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4.屈振辉:《“礼遇自然”:公民环境道德建设理念新论》,《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5.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6.吴春芳:《建构生态环境伦理促进可持续发展》,《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2期。
    37.张等菊:《生态性道德教育论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38.李桂华:《生态德育:全新的道德教育观》,《鄂洲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9.刘琼:《关于和谐社会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江汉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0.陈寿朋,杨立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
    41.刘新生:《国外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3期。
    42.朱小蔓:《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43.曾建平:《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5期。
    44.贾仕林:《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2期。
    45.刘建伟:《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第1期。
    46.朱进东,王艳:《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理论探讨》2011年第5期。
    47.宋周尧:《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价值》,《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48.余维海:《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危机思想》,《前沿》2009年12期。
    49.吕世荣:《论马克思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学术论坛》2006年第6期。
    50.徐启刚,邹强:《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求索》2007年第3期。
    51.廖志丹,陈墀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智慧之源》,《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52.蔡学英:《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现代解读》,《求索》2009年12期。
    53.曾熙:《论公民社会视阈下的学校德育改革》,《教育评论》2011年第2期。
    54.彭颜红:《当代德性教育的理论视野和载体创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55.陈秀文,徐永平:《试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前沿》1999年第9期。
    56.王素华,马健芳:《复杂科学视野中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7.曹辉:《公民社会的伦理生态及其教育建构》,《教育学报》2010年第6期。
    58.张小东,李剑欣:《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9.丁锦宏:《公民社会时代学校德育目标的思考》,《中国德育》2006年第7期。
    60.潘运军:《公民社会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1.谭德礼:《公民社会视域中的伦理道德养成机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62.许丽,刘玉艳:《公民社会与社会道德教育载体的变迁》,《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3.彭颜红:《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传播载体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64.宋元林,黄娜娜:《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
    65.刘添铖:《浅谈非营利性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66.薛晓萍,董慧:《强化道德教育的渗透性、个体性、实践性》,《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67.张毅翔:《当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68.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9期。
    69.吴倬,张瑜:《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70.季爱民:《为公民社会培养人——公民社会与教育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1.常有余:《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探讨》,《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
    72.张雷:《回归生活世界:网络文化境遇下学校道德教育新取向》,《教育导刊》2012年第8期。
    73.高学通,袁日晨:《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探求》,《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9期。
    74.曹立华,王璇:《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学理论》2011年12期。
    75.张敏,门忠民:《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观”的现代意义———兼论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性》,《社会科学家》2009年11期。
    76.田文富:《马克思主义唯物自然观视野下的环境伦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77.徐海红:《生态伦理价值本体的反思与实践转向》,《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1期。
    78.胡东宽:《生态伦理研究的现状及问题论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79.朱建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生态伦理思想论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80.徐水华,刘勇:《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在生成逻辑》,《前沿》2011年第5期。
    81.杨万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创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82.周亚萍:《信息社会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探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83.李红梅:《网络虚拟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阻抗》,《兰州学刊》2009年第11期。
    84.田克:《网络与主体性德育教育的融合》,《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85.戴玉芳:《当前国外道德教育方法改革概观》,《教育科学》1989年第3期。
    86.熊玉坤,张艳君,李颖:《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87.郑永廷:《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
    88.祖嘉合:《从道德教育的特点看道德教育方法的改革》,《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89.刘彦尊:《信息社会视阈中的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研究——以美国为案例》,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90.张翔宇:《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91.刘忠平:《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角色分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2.张甜:《论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趋势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93.岳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机制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94.孟艳:《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年。
    95.杨群:《论信息社会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96.孙在福:《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创新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97.李扬:《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趋势研究》,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98.杨振菊:《新时期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99.王德刚:《在网络载体上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
    100.王杰:《西方近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探析及其启示》,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1.陈蕾蕾:《论道家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价值》,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
    102.Samuel Snyder,Minteer, Ben A.(ed.):Nature in Common? EnvironmentalEthics and the Contested Foundations of Environmental Policy,Journal of Agriculturaland Environmental Ethics,December2010, Volume23, Issue6, p595-599.
    103.Kronlid,David O; hman,Johan:An environmental ethical conceptual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nvironmentalEducation Research. Feb2013, Vol.19Issue1.
    104.De Laplante, Kevin:Can You Teach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ithout Beingan Environmentalist? Worldviews:Global Religions, Culture&Ecology.2004, Vol.8Issue2/3, p198-212.
    105.Araujo, Ulisses:Promoting Ethical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VulnerableCommunities: A Research Action Plan,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v41n3p389-3972012.
    106.Schlottmann, Christopher:Conceptual Challeng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dvocacy, Autonomy, Implicit Education and Values,Peter Lang New York.155pp.
    107.Lacin Simsek,Canan: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Topics in the Science and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in Term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Aesthetics,Educational Sciences:Theory&Practice. Autumn2011, Vol.11Issue4, p2252-22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