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美”与人的自我生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的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是对人的自我生成做出真实的判定。马克思“美的规律”是人生成自我的规律,是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神的世界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是人的存在与其它存在的根本不同。“美的规律”是人“动”的规律而非“静”的规律。它蕴涵于人活动的诸多规律之中,又不同于某种具体的规律。它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之中。人追寻“美的规律”,以物的方式活动,换取物以人的方式存在。马克思的“美”,是人在创造人的世界的同时生成的人的特殊本质。人通过直面“美”、创造“美”与体验“美”的方式,以自由个性实现“美”。
     “美的规律”,不是人对本质做出的知性回答,而是从人的活动方式入手对人进行的真实把握。人在自己的存在与活动中以“感性构造”的方式来直面“美”。本文认为,“感性构造”以感性活动的方式澄清了物质世界、神话世界和人的世界的真实地位。“美的规律”融涵了人对世界与自我的理解,是对世界与自我的感性塑造。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以感性活动改造着对象世界,从而直观与塑造“美”。“美的规律”是对形式直观的超越,是“现实的历史的人”的回归,是人感性塑造的现实内容和价值内涵。人以“感性构造”的方式直面“美”,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从“是什么”到“如何在”的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这一变革是对传统哲学“思辨推理”主体空场的生存论变革,使哲学思维真正奠基在人与世界及其关系上。
     “美的规律”作为人存在与活动的规律,具体地体现于人创造“美”的实践改造之中。“美的规律”不仅是从主体的角度来把握对象世界,将自然的对象看作是人的活动和欲望的对象,将“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之上;而且还是从客体的角度来把握主体,将“任何一个种的尺度”作为人及其活动的界限。本文认为,只有在人按物的规律活动换取物以人的方式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有“美的规律”,才能真正创造“美”,实现人的自我生成。“美的规律”之“美”,并非在于还原自在世界的样态,也不在于将内在尺度强加于对象世界,而是通过外在尺度的内化与内在尺度的外化表征的人生命的“类本性”。“美的规律”不是通过人的存在及活动呈现出来的关于自然的规律,而是人实践的起点与目的。人存在与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社会实践是澄明和践行“美的规律”的活动。社会实践的“美”则在于人通过自己的存在和活动,使美的自然得到真正的“复活”,主体的创造与生成之“美”获得现实根基。
     “美”只有被人的生活实现、被生命体验,才能真正成为“美的规律”。人的生活唯有体验了“美”,实现了“美的规律”,才能真正成为人自我生成的生活世界基础。“按照美的规律去构造”,就是要克服生存与生活的二分、能力与需要的对立。人的生存能力是人维持生命存在的前提,人的生活需要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充实。本文认为,生存能力的开发程度和生活需要的形式与内容共同影响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互动。人要创造生活之能,超越生存之限,才能真正体验“美”。生存能力与生活需要的现代悖论,使人更迫切地认识到生活体验“美”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如何从现代人与社会维持生存之“限”走出来真正创造生活之“能”,是马克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动力。维持生存的生存能力,是对“美的规律”的偏离,这样构造的世界最多可能是合规律的,但绝不是美的。创造生活之“能”,意味着人能够全面、现实、感性来面对自身的生存,能够以批判的眼光辩证地审视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而将生命、生活和历史真正统一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之中。“物化能力”向“人化需要”的转换是使人自我生成的过程成为一个美的过程。
     “美的规律”构成了人自由个性的存在论前提。人在何种意义上实现了“美的规律”,就在何种意义上生成了自由个性。人在占有普遍性的意义上获得自由个性,并以“美”的方式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生成自由个性。“美的规律”不是对人自由个性存在样式表象描述,而是对自由个性的存在论意蕴的哲学表征。本文认为,“美的规律”真实地呈现了人自由个性的“活动性”特质,是自由个性的生成逻辑。人生成自由个性的过程就是“美的规律”现实化、历史化与理想化。“美的规律”不是对世界的表象描述,而是对人存在方式的哲学表征。人在活动中对“美的规律”意识与实现能力,体现的是人对自由自觉的意识与实现能力,是对自在的改造能力。自由个性的人创造出了具有统一性的现实世界。人在自己的个性化生活中获得社会性的普遍规定,在社会生活中葆有个性的丰富差异性与开创无限的可能性。“美的规律”作为人自由个性存在的存在论前提并不意味预先设定了人存在的样态,而是对人自由个性的自觉与践行。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是马克思的存在论命题。它开创的不仅仅是对存在及其活动的重新理解,也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奠定了思想前提。
The dialect of Marx that the human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beauty is the true judgment about self-generating of human. The law of beauty in Marx is the law about the self-generating of human. It is the essenti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world of human and matter, the world human and god. It is essential difficult between human and other beings. The law of beauty is law of dynamic in human not the law of static in human. It is in many laws of the human activity and different from any concrete law. It is in the interac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human and society, human and history. Human pursuits the law of beauty to batters for matter being as human in activity with the method of matter. The beauty in Marx is the special essentials in human that is generated by human in creating the world of human. Human realize beauty with free individuality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directly-facing the beauty, creating beauty and experiencing beauty.
     The law of beauty is not the answer of intellectuality to essential of human. It is the real grasping the human from the human's activity way. Human directly face in own being and activity with the method perceptual-structure. The paper thinks that perceptual-structure clarities the real positions of the world of the matter, the god, and the human according the perceptual-activity. The law of beauty includes the human's understanding about world and self, that is the perceptual-molding of world and self. Human is directly-facing and molding beauty, transforming the object world with perceptual-activity in human's activity. The law of beauty is the transcendence of formal intuition, is the regression of the historic and real human, is the current content and value connotation of human's perceptual-molding. Human directly-facing beauty with perceptual-molding indict a new philosophical thinking-method, that is the reforming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method from what is it to how to being. This transformation is the reforming of existentialism about to thinking inference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base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human and worl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he law of beauty as the law of human activity is particular embodiments in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that creates beauty. The law of beauty not only that the nature is regarded as object of activity and desire in human from grasp object world coming from subject so as to use internal yardstick on the object, but also that any kinds yardstick been as the limit of human and themselves activity from grasp the subject coming from object.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law of beauty is in society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batters for the matter being as human in activity with the method of the matter. That is the real create beauty and realize the self-generation of the human. The beauty in the law of beauty is not reduces the world-in-itself, and not intrude internal yardstick on the object world. That is characterized the generic essentiality of the human according the external yardstick is internalized and the internal yardstick is externalized. The law is the aim and the origin of the human's practice, is not the law of nature that is been shown according human's being and it's activity. The being and activity of human is society essentially, the social practice is the activity to indict and practice the law of beauty. The beauty of social practice is to revive the beauty nature by human's being and activity, this i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the beauty is created and generated by subject.
     The beauty is real becoming the law of the beauty that it is must be realized by human's life and be experienced by human's life. The life is the human's life and the life foundation of self-generation that the life is must experience and realize the beauty. The judgment that the human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beauty is must overcome the bipartite of the existence and the life, the opposition of the ability and the needs. The existence ability of human is the Premise that human can maintain the life. The life needs is the confirmation and fullness of man's essential power. This paper thinks that exploitation degree of the existence ability, system and contents of life needs are effect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e and human, man and man. The human can experience the beauty really must create the ability of life and surpass the limits of existence. The modern Paradox of life ability and life needs forces human to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that life must experiences the beauty. How to create the ability of life really come from the limits of maintaining survival in modern society is the important dynamic that Marx critiques the capitalism. The life ability to maintaining survival is deviation from the law of beauty in Marx. The world is constructed by this way most maybe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sn't beauty really. Creating the ability of life indicts that human can face itself life with completely, reality and sensibility, can survey the status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dialectically with critical insight. That can unify the life, living and history in the life activity of human. The materialized ability converting to Human needs make the process of human self-generation is a beauties process.
     The law of beauty is the premise of human's free individuality. How to realized the law of beauty, how to generate the free individuality. Human obtains the free individuality with occupying the universality, and generates the free individuality in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s as method of beauty. The law of beauty is the philoso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free individuality about existentialism implication, isn't the description about system of human's free individuality.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law of beauty is logic of generating the free individuality. It i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essential activity in free individuality. The process of realization of free individuality is the law of beauty becomes realization, history and idealism. The law of beauty is the philosophical characterization about the human's way of existence, isn't the imag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The sense and ability to implement about the law of beauty in man's activity is the ability to reform the casualness. It embodies that human's sense and ability to implement about free and conscious. The man of free individuality creates the real oneness world. Man obtains social Universal Prescriptive in herself personal activity, shows enrich differences which having personality and initiates unlimited probability in social life. The law of beauty is the conscious and the trample the conduct about free individuality, isn't has presupposes the existing forms of human as the ontological premise.
     So, the dialect that the human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beauty is ontological proposition of Marx. It initiates the re-understanding about beings and hers activity, and establishes the ideological premise in communist ideology of Marx.
引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274页。
    ①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页。
    ③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页。
    ①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三联书店,1988年,第1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56页。
    ①高清海,哲学的奥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1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②祁志祥,论美是普遍快感的对象,学术月刊,1998(1),第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①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4-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①吴宏政,田进,思辨同一律:先验思辨逻辑的绝对原理,长白学刊,2011(1),第16页。
    ②于桂凤,重建哲学的生活之根,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4),第13页。
    ①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2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中文一版,第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中文一版,第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中文一版,第49页。
    ①程彪,超越实证与思辨——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文史哲,2006(5),第1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文一版,第263页。
    ①陈立新,让历史意识真正出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第53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9页。
    ③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文一版,第2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8页。
    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②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
    ①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0页。
    ②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0页。
    ③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2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25页。
    ⑤徐琴,王文臣,“对象性的活动”与“对象性的直观”——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第8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92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4页。
    ②张兴认为,“对象性’是马克思一直都在用的基本概念,从马克思对‘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这个命题的论证来看,这个概念本身又是建立在物质性,即那种在活动、运动中既包含感性,又无条件地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性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和‘唯物主义’,即由这种独特的物质观来规定。”——张兴,从对象性概念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理论月刊,2009(11)第17页。
    ③于桂凤,论马克思主体批判的对象性原则,广西社会科学,2007(8),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36页。
    ①杜刚,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的现象学解读,云南社会科学,2011(2),第1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3页。
    ③于桂凤,论马克思主体批判的对象性原则,广西社会科学,2007(8),第60页。
    ①邓晓臻,存在:价值的历史实现形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第1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35-3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一版,第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一版,第50页。
    ④邓晓臻,存在:价值的历史实现形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第13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2页。
    ①陆杰荣,论哲学的两种提问方式,辽宁大学学报,1989(5),第37页。
    ②参见: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维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17页。
    ①陆杰荣,论哲学的两种提问方式,辽宁大学学报,1989(5),第38页。
    ②陆杰荣,论哲学的两种提问方式,辽宁大学学报,1989(5),第41页。
    ①李冬梅,论马克思对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一版,第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54页。
    ②涂良川博士在《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一文中认为,“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否定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使哲学问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本质特征。参见,涂良川,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文一版,第144页。
    ②杨思基,论“物”、物的关系与关系存在物,山东社会利学,2005(10),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文二版,第328页。
    ②高清海,找同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3页。
    ⑤王庆丰,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广西社会科学,2005(6),第40、41页。
    ①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②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58-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60页。
    ①切入历史的本质之中,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个极高的评价。在《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一书,海德格尔对比了马克思、尼采、胡赛尔和萨特。在他看来,只有马克思才真正地切中了历史的本质。此处的问题是,马克思是以什么方式切中的,海德格尔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之所以真正能够切中历史的本质,不在于马克思形成了作为思想成果的历史唯物主义,而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中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
    ②孙正聿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而不是关于历史的唯主义或历史的唯物主义。
    ①贺来,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2(5),第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35页。
    ①范志军,希腊人的自然观念,文本社会科学,2004(6),第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54页。
    ④陈先达,走向历史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1页。
    ①陈先达,走向历史深处——马克思的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2页。
    ③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一版,第36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中文二版,第587-5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75页。
    ①陈芬,在自然界实现人道主义——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3),第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文二版,第383-384页。
    ①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17页。
    ③张传开,牛菲,人和自然:通过自身的存在——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根基,南京社会科学,2004(10),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10页。
    ③孙正聿,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天津社会科学,2011(5),第12页。
    ①参见:王南湜,现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个核心问题,哲学研究,2012(3),第3-5页。
    ①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8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二版,第33页。
    ②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67页。
    ②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4页。
    ③朱德生认为,“辩证法并不是人的任意规定,而是哲学思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因此,也可以说,辩证的方式就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无论从客观上看还是主观上看,它都是如此。”参见:朱德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关于辩证法的反思,学术研究,2011(4)。
    ①朱德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关于辩证法的反思,学术研究,2011(4),第6页。
    ②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7页。
    ③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8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3-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3页。
    ②马克思说,“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我来说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04页。
    ①参见: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3-274页。
    ①我们认为,外在尺度不能简单地说是自然的尺度,自然的尺度只是外在尺度最直接、最容易被理解的外在尺度。其实,外在尺度更应该是所有以高高在上的方式来规定人的尺度。这是我们今天在讨论存在论的时候必须明白的问题。马克思的存在论,不是从某个实体、某个群体出发的存在论,而是从现代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存在——无产阶段——来讨论的。从《手稿》中提出本文主题的相关文字和逻辑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理解的外在尺度是超越表象思维的外在尺度,是人在反思中意识到的外在尺度。这种外在尺度只有那些最切近现实生活的人才能真正被理解。因此,马克思的存在论是面对无产阶级自由与解放的存在论。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2页。
    ③在不同的研究者眼中,此句的翻译不尽相同,而且引发出了内在尺度的不同理解。应必诚认为,“懂得处处把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符合马克思的愿意,同时也表明内在尺度不是客体对象的内在尺度,而是人的尺度。参见:应必诚,再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的美学问题,文艺研究,200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中文二版,第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61页。
    ②当然,这并不和前文所论证的作为前提的外在尺度相矛盾。因为,人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目的性与价值性是以受到外在尺度的限制为基础的。如果人没有受到外在尺度的制约,目的性与理想性就只能是虚幻的构想,而不可能真正落实为对目的与理想的否定,以及对现实的批判。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二版,第32-33页。
    ④参见: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01页。
    ①这是马克思的重要结论,它构成了马克思思考人的问题的理论前提。但是,这里的重要问题却是社会到底如何影响了人,或者“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到底说明了人的活动与社会存在的何种关系。本文探讨马克思的存在论,必然涉及到社会这一重要范畴。按照列宁的说法,“范畴和概念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因此,探讨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如何在社会中相互生成,其实就是人探讨人的活动如何真正按照“美的规律”进行。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1页。
    ③人的自然科学的积累,本质上就是人对自然尺度的了解与把握。在系统化的前提下,它能够成为所有人的认识。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特别肯定了逻辑化与系统化对知识传承的意义。但是,如果逻辑化与系统化离开人的社会生活,其结果可能就应该另当别论了。
    ④对人而言,不曾成为观念的东西,只是存在的无。这是黑格尔的著名论断。当然,黑格尔有他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但是这一结论却提醒我们,人的活动方式不是零散的面对具体的抽象,而是在抽象的具体中面对整体。这也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必须要从商品的概念开始分析的原因。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04页。
    ②在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人类的婴儿被某些动物养育之后,很难回复到人类社会。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04-3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0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0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05-306页。
    ①马克思的存在论与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紧密相关。本文的论题就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提出来的。因此,“美的规律”在社会中如何表征,一方面我们要注重社会的建构性,另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生活对“美”的破坏与拆解。
    ②胡海波,庞立生,魏书胜,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①胡海波,郑弘波,孙璟涛,哲学与人性的观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二版.第107页。
    ①这一命题出现在《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节中,马克思深入地分析了异化如何使人的活动背离了人的存在本身。
    ②参见: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①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②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4-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67页。
    ②马克思十分注重生产关系与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与生产结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感性事实。这一感性事实表面上表现的是社会发展的状态,实质上表征的是人的存在状态。人的存在与发展状态真实地体现在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需要上。洞见生存能力的形上本质和表达生活需要的人性意蕴是哲学真正能够回归生活、面对人本身的前提。“哲学是一切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并非是说哲学是现实存在抽象知识的总汇,而是说哲学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把握住了人的生存能力,表达了人的生活需要。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竭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中文一版,第545页。
    ⑤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①注意此处的“再生产劳动力”。生存能力在异化劳动的逻辑中等于劳动力的再生产。而劳动力又是资本主义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力,而非发展生存能力的劳动。因此,异化劳动的直接后果就是抽象化了劳动对于生存能力的价值。本来,生存能力的开发和发展,是人发展的程度。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中,生存能力从属于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使得人的生存能力受外在的强制(此处的强制是收益强制和卡路里强制),从而将生存能力还原为生物生命的存在。也可得出这样的逻辑结论,人在异化劳动下可以什么都是,唯独不是人。人的生存能力什么都可以干,唯独不能干人事。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二版,第1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二版,第19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82页。
    ①按马克思的分析,“资本家由于人数减少,他们为争夺工人而进行的竞争几乎不再存在;而工人由于人数增加,彼此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反常和带有强制性。”这是对工人现状的真实描述,但不能忽视的间题是工人“生存能力”的提升却更加剧了工人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且有可能发生为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69-2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6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1页。
    ①涂良川,在正义与解放之间——马克思正义观的四重维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2页。
    ②这是马克思的关于存在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表达了人与其它存在的根本不同。本质交换是人性生成的方式。它葆有了人的差异性、建构了主体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品格。不同历史时代的本质交换既受现实社会生产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受人对人性理解的制约。参见:涂良川,胡海波,论马克思交换正义的人本内涵,社会科学论坛,2008(11),第10-15页。
    ①社会生活强化了异化,并不是说社会以某种观念、价值或实体异化了人。而是强调现代社会生活偏离了作为存在方式的社会本身。对人而言,获得、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是通过建构更好的社会生活来达成了。也可以说,生存能力是社会生活的限制,同时社会生活又是生存能力的生成地与实践地。因此,文中提出的社会生活强化了异化与一般的“社会异化论”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有关“社会异化论”的相关内容,请参见:王海明,社会异化论,东南大学学报,2002(4),第34-37页。
    ②涂良川,胡海波,论马克思交换正义的人本内涵,社会科学论坛,2008(11),第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二版,第178-179页。
    ①崔平,生活提问与逻辑提问——对“问题意识”健全结构的哲学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4),第80页。
    ①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67页。
    ②贾英健,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精神实质及价值意蕴,社会科学辑刊,2007(5),第6页。
    ①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二版,第339页。
    ②现代社会异化的一个显性特征就是把人化的需要还原成机能的需要,从而使物化的成为人不可脱逃的枷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专门就私有财产和需要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此揭露人化需要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偏离其本质并被异化的。胡海波教授在《哲学与人性的观念》一书中将马克思现代人化需要退化归纳成“一元”性的生活需要,在他看来这与个人与社会的两分、生产与生活的两分、生活需要之间的两分有直接关系。上述观点说明,理解人化需要是理解当代人的存在及其活动不可或缺的理论内容。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二版,第1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02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41页。
    ①张曙光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并非因为现实实践及其观念中的物化和短期化而被削弱。相反,如果我们清醒反思和深入剖析确立一种富有张力的思想和长远的眼光,就会发现强调现实实践的物化与短期化其实就是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性一种把握。参见,张曙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一种基于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境遇的思考与批评,中国社会科学,2006(4),第4-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二版,第6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44页。
    ①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页。
    ②“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人存在的重要范畴,“自由个性”明确出现在《1857年经济学手稿》关于人的“三形态”理论之中。我们认为,从马克思思想的整体逻辑来看,自由个性是美的规律的必然结论。因为,无论是早期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晚期的《经济学手稿》,马克思都是力图从哲学上探索人的存在。只是早期手稿的思辨特质强一些,晚期手稿的现实性强一些,但是这些都从属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的整体逻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德国现实与资本主义批判以及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建构之中都可以获得极好的证明。所以,本文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作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的重要命题,不仅道出了人社会活动与历史存在的基本特点,而且也说出人性的特质。而且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是具体化为人的自由个性的,所以马克思关于人自由与解放的思想是真正区别西方存在主义的理论。“美的规律”不是由抽象的逻辑规定来规定、归纳人的特征,而是从人的双重本性来把握人的存在与活动,在人的存在与活动中真正建构的人实现自由个性的世界观。
    ③汪信砚,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学习与探索,2004(5),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12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12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1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760页。
    ②胡海波,郑弘波,孙璟涛,哲学与人性的观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③马克思从人最现实、最形下的活动来探寻人存在的形上本质与形上意义,与传统形而上学有着截然不同的致思路向。这一方面为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感性根基,另方面则为人的形上追求找到真实的实践根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75页。
    ①徐正非,马克思美的规律论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第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二版,第3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269页。
    ②胡海波教授认为,人是自为的生命存在,人是超越生命的生命存在,人是宇宙生命的人格化身。因此,人的生命变化所带来的生命本质以及生命丰富性内涵,用人们所熟悉的物种观念的思维方式已经无法把握。但是如果我们从“类”思维出发,则可以真实把握到人生命的本性与本质。他认为,人在生命中将自在与自为统一起来,以“自我生成”、“自我规定”的方式生成为“自由性”的存在。从人的活动方式来把握人的本性与本质是贯彻“类”思维来把握人的本性与本质的真实方式。参见,胡海波,郑弘波,孙璟涛,哲 学与人性的观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二版,第9页。
    ②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1页。
    ①“美的规律”在句式中从属于动词“构造”。这是理解“美的规律”与人自由个性之间关系的关键点。此问题将在后文中专门论述。
    ②高楠,从类本质到社会实践关系——在经典延伸中重读“美的规律”,社会科学辑刊,2008(6),第166页。
    ①对“美的规律”,从我们查阅的文献看,基本上都是从认识论上来阐释其美学意义。无论是朱光潜、蔡仪,还是李泽厚、蒋孔阳等美学理论家都莫不如此。当然,从字面上讲“美的规律”必然是美学规律,但是如果我们从这一概念在马克思文本中的语境中来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这是关乎存在的基础概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20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二版,第3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一版,第1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一版,第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一版,第123页。
    ①胡海波,郑弘波,孙璟涛,哲学与人性的观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①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中文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3、25、30、31卷,中文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李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第1-4卷,王晓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柏拉图:《理想国》[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7.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9.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10.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1.休漠:《人性论》[M](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2.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
    14.海德格尔:《林中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5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16.霍史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8.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0.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2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22.阿伦特:《人的条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3.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4.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2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26.帕帕斯:《柏拉图与(理想国)》[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泰勒:《黑格尔》[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2年.
    2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29.萨特:《自我的超越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30.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1.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
    32.福柯:《疯癫与文明》[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
    33.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34.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江苏:译文出版社,2005年。
    35.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6.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7.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
    38.胡海波,魏书胜,庞立生.哲学导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39.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0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1.庞立生:《理性的生存论意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2.崔秋锁:《直面生活——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43.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4.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5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6..黄克剑:《人韵》[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47..谢文郁:《自由与生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8.胡白信:《黑格尔与海德格尔》[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49.张立波:《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50.张一兵:《神会马克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