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挑战·反思·对策·展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加强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促进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目前我国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达成的共识。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关键环节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设计制约着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它的实效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着继续教育的效果,注重课程设计研究是目前世界各国进行继续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此形势下,目前广西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面临哪些挑战?它的现状如何?取得哪些成就与存在着哪些问题?它的发展趋势如何?应怎样进行改革发展?这都是亟待探究与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力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广西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面临挑战的分析、发展历史的透视与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与反思广西城市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发展规律以及演变线索,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及分析其发展的趋势,为广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法令法规发展计划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课程设计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大致可以分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本论文在刘课程设计进行研究时对这三个方面均有所涉及,但主要着重于中观的课程设计研究。
     根据查阅文献资料与对广西城市小学体育骨干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目前广西城市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面临着如下挑战:(1)西部大开发·知识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要求对课程设计提出新的要求;(2)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对课程设计提出新的要求;(3)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提出新的挑战;(4)课程设计和小学体育骨干教师队伍现存问题要求课程设计必须改革。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形式对广西城市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的历史改革和现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课程设计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重大的发展时期,这三个时期的课程设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1)首先是酝酿时期(1983—1989年),这时期的课程设计价值取向主要是学科中心观;(2)其次是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交织时期(1989—1999年),这时期的课程设计价值取向主要是学科中心与人本主义综合观;(3)最后是继续教育的全面实施时期(1999年至今),这时期的课程设计价值取向主要是人本主义观。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广西城市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从总体上分析,进行改革是众望所归。现行课程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课程设计价值取向单一: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制定不够合理性;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缺乏相关性;课程目标指向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竞技运动技术,缺乏先进性、时代性、实用性;课程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课程设计的方法缺乏科学性。
     从课程设计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考察的情况来看,广西城市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既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其自身弱点。主要的优势表现在:课程设计的历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学历低、能力差等问题,为充实师资队伍,解决或部分解决师资断层起到“缓解”的作用,这对丰富课程理论和进一步深化课程设计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课程设计有了改革的自觉性;课程目标进一步主体化,注重骨干教师主体地位;课程设计改革注重骨干教师的参与,关注教师的专业化,课程改革有优化发展的意识;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山一元在向多元,注重社会需要和骨干教师的全血发展;小学体育骨干教帅参与继续教育意识的先
     进性。
     课程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课程设计价值取向至一;二是谍程设置随意:三是课程目标
     与课程内容制定不够合理性;四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缺乏相关性;五是课程目标指向单一,缺乏
     针对性和指导性;六是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竟技运动技术,课程内容照搬、陈旧、存在严重的片面性
     结构不合理,缺乏先进性、时代性、实用性、针对性,忽砚课程内容成年人的特点和教师己有教育
     货景和实践经验,忽视体育骨干教师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七是课程设计的方沼缺乏科学性。这是问
     题的成因主要有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
     根据广西城市小学体育骨千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汁所面临挑战和国内外发过地【体育教帅继续
     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课程设计现有的发度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固分析,列课程设
     计的发展提出如下对策:树立工确的小学体育骨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理念;构建骨干教师继沮教育
     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构姥广丙城巾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谋程口标体系;调整课程纪刊和“
     新课程内容;科学的运用万)云技术进行课程设汁;加强对课程设计秩源的投资;完善配套措施。门
It is well acknowledged that the cadre P.E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should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ability by re-education so that they can extent better effect in the P.E and Health lectures. And the reform of re-education will play a key role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core of this reform, however, is curriculum, in which the critical point is how to design it. The curriculum design, a prescribed process for a certain course, involves the op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s goal and contents. Nowadays, researches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are intensively concerned in many countries, for they not only directly influence re-education in actual effect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decide how the curriculum is operated and evaluated Under such situation, we shall study and find
    answers fo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challenges does the curriculum design face when it is exercised for the re-education of the Cadre P.E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of Guangxi.
    How is it going on? What has it reached and what has not? Where and how does its tend develop? Based upon the studies from the others,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the curriculum design for the Re-education, do some research on its history and status in perspective and predict its development so as to look for a countermeasure.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in GuangXi,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lativ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n re-education for P.E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task it undertakes and the result it produces,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梩he macro, the middle and the micro. This paper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middle research, though all of the three are mentioned when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dealt with.
    According to documents available on the cadre P.E teachers in urban primary schools of Guangxi, the curriculum design for re-education faces the following challenges :(1) To meet the demands of Development for the West of China, knowledge economy and high-tech information; (2) To meet the demands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P.E lectures; (3)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future community which needs various intellectuals; (4)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resolution of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among P.E teachers.
    This paper will demonstrate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by means of documents,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has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each of which reflects the social need of its time and closely relates to its economy,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its time. (1) The first is its premature period (1983-1989). In this period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discipline-centred perspective;(2) The second is its developing period
    
    
    (1989-1999), in which the diploma and re-education are interwoven. In this period the curriculum design mainly is the combinetion of discipline-centred and humanist perspectives; (3) The last is its flowered period (1999-). In this period,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humanist perspective. Meanwhile, we also discover that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design is an expectation from most teachers and a necessary step from the general analysis. The current curriculum design has the following shortcomings: The design cares for only simple result; The goal and contents are not sensibly prescribed,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is not obvious; the goal is unique and fail in effect and instruction; the content favors competitive technique and fails to meet the demands in practice; the way for curriculum design lacks scientific plans.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this history we may say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both advantageous and disadvantageous. On the one hand, it has improved the diploma and ability of the P.E teachers, eased the shortage of the number of P.E teachers, and provided a base for curriculum theory studies and
引文
1. 沈金荣 著.国外成人教育概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2. 曲宗湖 主编,顾渊彦著.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张洪潭 著.技术健身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熊大成等 编著.教师素质教育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5. 胡东芳等 编著.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教师的透视与反思.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6. 张维仪 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透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 应俊峰 著.研究型课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8. 曲宗湖等 主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 曲宗湖 主编.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续)——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
    10. 黄香伯 著.体育控制理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课课题组编著.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 张君达 主编.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3. 周嗣海 主编.课程及其体系研究——师专素质教育的目标.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14. 皮连生 主编,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5. 毛振明 著.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著.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 毕淑芝 等主编.比较成人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8. 周晓明 等著,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浙江知识出版社,1999
    19. 赵中建 主译.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0. 赵中建 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1. 王桂英 著.新型小学教师素质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2. 陈永明 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3. 陈向明 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4.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 编著.体育(下册)(中学版).内部资料,2001
    25. 董士贞 等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6. 汪霞 著.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7. 钟启泉 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8. 陈时见 主编,课程与教学理论和与教学改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1999
    29. 曲宗湖 等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0. 顾明远 主编.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1. 吴永军 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2. 王楞 等主编.走向创新教育——教育变革的反思与前瞻.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33. 王吉庆 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4. 彭坤明 著.知识经济与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j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 编著.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6. 深化学位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课题组 著.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7. 傅道春 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8. 朱益明 等编著.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9. 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体协 编.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0. 白月桥 著.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1. 吴遵民 著.国际终身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2. 郝德永 著.课程研制方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3. 高孝传 等主编.课程目标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4. 丛立新 著.课程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5. 施良方 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6. 倪传荣 等主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47. 叶澜 主编.黄书光 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8. 叶澜 主编.陈玉琨 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1
    49. 卢纹岱 主编.SPSS for Windows从入门到精通.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097
    50. 卢纹岱 等编.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1.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编.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验选编.内部资料,2001
    52. 王建华 等主编.继续教育和名师成长—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3. 邓宗琦 主编.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4. 叶忠海 等著.成人教育学通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55.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研究课题组 编,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体系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6. 姚继业 等主编.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57. 王铁军 主编.现代教育思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8. 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部资料.叶澜自选文集.桂林:广西21世纪园丁办公室协助
    59. 钟启泉 主编.课程设计基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60. 王邦佐 等主编.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与高师教改之探索.北京:人发教育出版社,1994
    61. 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编,工作通讯,2000(1)
    62. 广西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编,继续简讯,1997(12)
    63. 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校本培训”专题资料,2001年
    64. 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工作通讯,2000(3)
    65. 广西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编.继教简讯,1998(2)
    66. 广西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编.工作通讯,1998(3)
    67. 广西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编.工作通讯,1999(4)
    68. 广西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编.工作通讯,2001(1)
    69. 广西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编.工作通讯,1999(2)
    70. 广西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编.工作通讯,1999(4)
    71. 广西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工作办公室编.工作通讯,2000(4)
    72. 王北战等.安徽省在职体育教师函授状况调查,体育函授通讯,2000(1):9—10
    73. 《校本教师培训》课题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教师培训》研究报告之一.师资培训研究,2000(2):25—28
    74. 安超 等.对国家体育课程管理的方式与功能的研究—对几种类型体育教学大纲的比较与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11—13
    75. 白彦如.终身学习与师资培训.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2001:1—8
    76. 北京教育学院及《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研究》课题组.关于北京市中学教师“九五”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建议.中小学管理,1997(11):31—33
    
    
    77. 毕红卫.英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前证书培训.外国教育研究,2000(5):45—48
    78. 卞运国 等.结我国不同阶段体育教师角色特征和研究.河南体育科学,
    79. 蔡宝忠 等.实现我国体育师资培养向培训目标的战略转移.体育函授通讯,2001(2):7—9
    80. 曹莉.高师体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结构及其培养,体育学刊,2001(5):106—107
    81. 曹士云 等.中日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体育学刊,1996(4):105—106
    82. 昌志诚,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9(6):41—45
    83. 陈爱苾.教师持续成长的保证:评介美国”职业教师的终身发展”模式,师资培训研究,2000(4):55—58
    84. 陈颢.面向知识经济教师培训工作的创新思考,师资培训研究.2000(2):33—36
    85. 陈立群 等.构建学校自培体系 促进教师自主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2):53—59
    86. 陈明丽等.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教育学.2000(10):148—154
    87. 陈秋超 等.论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4):75一77
    88. 陈少牧.试论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继续教育.2001(4):36—37
    89. 陈兴亮 等.少数发族地区师范体育系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课程设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44—45
    90. 陈永明.教师继续教育的最新动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5):7—10
    91. 陈云恺.教育现代化与教师继续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12—17
    92. 程传银 等.重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处理好几种关系.体育与科学,2001(11):57—59
    93. 仇建生.面向新世纪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考,湖北体育科技,2001(1):114—116
    94. 仇丽琴 等.天津体院函授体育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68—71
    95. 戴俭慧 等.江苏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体育学刊,2001(5):104—105
    96. 邓若锋等.小学体育教师在前进——调查分析,体育学刊,1998(2):87—88
    97. 丁璐.我国西部五省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建议.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1):1—5
    98. 董翠香.新中国50年体育师资队伍培养回顾与展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319—323
    99. 杜俊娟.对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理论思考与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93—97
    100. 杜俊娟.五十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中国学校体育,2000(3):70
    101. 冯火红.活动类体育课程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研究.
    102. 高桂林.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目标体系构想.师资培训研究,1997(3):32—35
    103. 高霞.当代大学生情感智力现状及培养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2000(4):40—42
    104. 高正绪,教师继续教育中培训角色定位,继续教育,2001(4):55
    105. 顾泠沅 等.走向21世纪的教师教育.教育发展研究,1999(6):.6—10
    106. 顾渊彦.战后日本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变迁所发展新动向.佃球教育展望,2001(3):50—54
    107. 桂胜.社会组织学原理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运用,天津师大学报,1998(6):29—33
    108. 郭根福.构建继续教育课程与模式体系的实践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3):12—14
    109. 郭杰.青年体育教师培养方略,体育教学,2000(2):34—35
    110.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课程·教材·教法,2001(6):11一16
    111. 韩丁.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9—11
    112. 何晓文 等.关于建立一体化中学师资培养体系的构想.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4):51—57
    113. 侯洛生.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3):15
    114. 黄胜 等.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及资格认定制度的比较研究,体育学刊,2000(5):126—128
    115. 黄爱锋.从模仿到依附:中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改革反思,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6—89
    116. 黄爱锋.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浙江体育科学,1999(5):10—13
    
    
    117.黄福康 等.中小学教师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效承待提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48—52
    118.黄健.世纪之交发达国家(地区)成人教育的发展态势.教育研究,1997(7):37—41
    119.黄一璜.论成人高教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成人教育学刊,2001(6):30—31
    120.黄懿斌.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角色期待及培养.求索,2000(4):145—147
    121.惠淑英 等.教师继续教育应注重教师创造素质的培养,继续教育,2001(5):51—52
    122.季平.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的几点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3):19—20
    123.季永铎.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之我见,1998(6):44
    124.贾非.素质教育推进中的课程改革趋势与对策.第二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1999:1—13
    125.金海燕 等.对创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特色及其发展方向的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1(1):121—122
    126.金美福.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师培养课程改革特点.外国教育研究,2000(5):53—55
    127.兰自立等.对我国沿海与内地中小学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3)13—16
    128.李华生等.中南六省部分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湖北体育科技,2000(3):86—89
    129.李建军.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设定与课程构建.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0(3):7—11
    130.李明学.“健康第一”思想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体育与科学,2000(7):58—61
    131.李维国.如何加强不学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继续教育,1998(3):51一51
    132.李卫平 等.当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中的若干若干热点问题,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89—92
    133.李小和.当前体育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体育科技,2001(2):83—85
    134.李玉娟.从‘成人教育”到“继续教育”—后现代主义视角.外国教育资料,1999(1):53—58
    135.李志刚 等.试论现代科技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湖北体育科技,2001(1):6—9
    136.林强.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学校体育科学,:36—44
    137.林正范 等.中外师范教育与途径之比较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115—122
    138.刘夫力 等.体育课程目标论析.体育学刊,2001(1):122—123
    139.刘坚.中美两国中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体育,2001(8):54—57
    140.刘锦华.校本在职教育特色课程教材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2):6—9
    141.刘树军 等.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方向的设置及其目标体系的理论建构.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7—20
    142.刘贤龙 等.对我国中等学校体育教师需求的预测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0(5):68—69
    143.刘月秋.对体育师资培训、进修课程设置的调查和建议.体育学刊,1996(3):90—91
    144.柳国梁.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五个转变.继续教育,2001(3):40—41
    145.卢忠谨等.关于”体质教育”思想实践的特点与反思,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95—97
    146.陆遵义 等.高等师范院校体育院系联合办学模式探索.体育科学,2001(1):7—10
    147.马涛.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继续教育,2001(4):34—35
    148.马佳宏.在职教师培训—跨世纪教育的重大课题.师资培训研究,1998(1):29—31
    149.马立.行动起来,率先投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充电加油,迈进新世纪,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1—11
    150.马卫平.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探索,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93—94
    151.马勇占.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构成因素及发展对策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243—244
    152.宁虹等.师资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学2000(9):127—129
    153.潘力平.试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几个规范化问题,1998(2):36—38
    154.彭虹斌.美国选择性评价的发展及对未来评价的设想,教学与管理,2000(3):75—77
    
    
    155.彭新实.日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定期流动.外国教育研究,2000(2):49—52
    156.饶从满 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长春),2000(5):86—92
    157.申继亮 等.知识、反思、观念——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小学教师,2001(3):5—9
    158.申培轩.跨世纪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师资培训研究,1998(3):34—36
    159.施飞.专兼结合型体育师资——新世纪我国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理想结构模式,体育教学,2000(1):46
    160.石国英.小学语文教师全员培训之我见,师资培训研究,2000(2):43—45
    161.谭衬.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继续教育,2001(2):50—51
    162.汪康乐 等.论21世纪中学体育师资培养,体育科研,2000(4):30—33
    163.汪人.关于改进教师培训的意向调查及思考.师资培训研究,2000(4):10—12
    164.汪人.关于改进教师培训的意向调查及思考.师资培训研究,2000(4):10—12
    165.汪霞.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三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论文,2001:1—11
    166.王斌等.中美体育博士研究生课程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1(5):19—22
    167.王斌 等.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培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59—61
    168.王冬凌.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5):45~47
    169.王光明 等.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中国教育学刊,2000(2):94—95
    170.王红宇 译.后现代思想与后现代课程观.全球教育展望,2001(2):42—45
    171.王家宏 等.高师体育学院(系)继续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改革之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59—62
    172.王家宏 等.江苏中学体育教师基本能力的调查与思考,体育学刊,2000(5):72—77
    173.王健 等.关于构建初中课程目标体系的思考.体育与科学,2000(11):48—51
    174.王健.中、日、澳3国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体育与科学,2000(7):52—55
    175.王林玲.研究式学习—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初探.师资培训研究,2000(4):7—9
    176.王木永.可持续发展与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教育,2000(4):44—45
    177.王平等.社会转型与新型高校体育教师的需求,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63—64
    178.王韶峰.黑龙江省体育师资培养现状及对策,体育学刊,2000(5):77—78
    179.王卫荣等.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湖北体育科技,2001(1):117—118
    180.王锡群等.对21世纪普通高校合格体育教师资质的调查研究,体育学刊,2001(7):13—14
    181.王锡群等.对21世纪普通高校合格体育教师资质的调查研究,体育学刊,2001(1):124—125
    182.王秀萍.试析高校师资建设战略的选择,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97—99
    183.王燕鸣.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体育学刊,2001(1):126—127
    184.王永盛.中美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1998(1):20—23
    185.王文泉.体育教育专业应培养新型的体育教师.中国学校体育,2000(4):60
    186.魏秋珍.体育师资培养与社会需求—江汉大学体育系毕业生素质情况调查,体育学刊,2001(5):113—114
    187.魏曙光 等.谈教育实习中的反思与体育教师的成长,中国学校体育,2000(3):69
    188.吴俊琦.浅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3):81—86
    189.吴卫东.孝师继续教育的模式与方法体系构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20—24
    190.谢翔.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刍议.体育科技(广西),2001(2):1—4
    191.熊伟等.湖北省未来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需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13—14
    192.胥珍珍.印度教师教育的结构、课程及有关问题.师资培训研究,2000(3):50—54
    193.徐长江.论21世纪教师角色的发展,师资培训研究,2000(3):55—58
    94.徐今雅 等.积极进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3):4—5
    195.徐溧波.教师培训考核的几点思考,师资培训研究,1998(1):33—36
    
    
    196.徐武.”健康第一”与”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体育与科学,2000(7):56—57
    197.许惠玲.试论21世纪我国体育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四川体育科学,1999(4):71—73
    198.杨凤玲.澳门教师继续教育路向的探讨,师资培训研究,2000(2):46—48
    199.杨军等.21世纪初学校体育教师能力素质之研究,2000(3):90—92
    200.杨敏等.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初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94—95
    201.杨启亮.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
    202.杨尚梅.继续教育课程结构初探.继续教育,2001(3):25—28
    203.杨文轩等.略论体育内容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全书,1290—1292
    204.叶存洪.对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63—65
    205.尹飞飞.体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及趋势,体育函授通讯,2000(4):4—7
    206.尤文良.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设想.体育与科学,1992(6):40
    207.于海波.论优秀物理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10):13—14
    208.余柏民.台湾地区师资培育改革现状之研究,江汉论坛,1998(10):129—132
    209.余卫平等.从美俄继续教育现状探讨我国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体育学刊,2000(5):123—125
    210.臧连明 等.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体育学刊,2001(5):99—103
    211.曾红梅.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概况.继续教育,1999(2):40—41
    212.曾绍元.新中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五十年与展望,高等教育,2000(3):94—100
    213.张德胜等.试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方式,体育科学,1998(3):35—37
    214.张贵新.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体育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0(1):41—44
    215.张贵新.欧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方向,教育研究,2001(1):60—65
    216.张廷凯.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上).课程.教材.教法,1998(4):102—113
    217.张细谦.试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体育与科学,2001(3):53—56
    218.张细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中国学校体育,2002(2):69
    219.张艳.终身学习全球化趋势下的教师职后培训与角色定位。教师队伍建设,2001(7):118—121
    220.赵继源.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师资培训研究,2000(3):14—17
    221.赵建华 等.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问题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2)7—12
    222.赵浅华 等.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四十年发展论略,浙江体育科学,1990(4):56—62
    223.赵晓光 等.中日两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0(4):68—72
    224.钟祖荣.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目标体系探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1):20—23
    225.周国权.关于中学校长培训的若干思考.师资培训研究,2000(2):29—31
    226.周丽华.论教师人格及其养成: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教师人格养成中的作用:156—163
    227.周美如.广西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97(2):70—75
    228.朱靖.关于高校体育师资继续教育的思考,体育函授通讯,1999(2):7—9
    229.朱乐平.在职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实践和思考,师资培训研究,1999(2):34—37
    230.朱先敢.体育师资的现状与对策,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2):32—33
    231.朱益明.教育领域培训改进的探讨——介绍一种受训人员积极参与、多种培训形式相通组合的培训模式.师资培训研究,1999(2)25—33
    232.朱益明.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对策.队伍建设,上海高校研究,1998(10):45—48
    233.朱益明.论中小学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及其形成.师资培训研究,2000(1):38—41
    234.朱质林等.继续教育时间的捕捉与调控,继续教育,1998(6):45
    235.综培新.师训工作20年,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1):9—13
    
    
    236. John D.Me Nneil, Curriculum:A Comprehensire Introduction 1985: 154
    237. Zais, R. S., Curriculum: Priciples and Foundations 1976: 396-397
    238. Board of Studies.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Standards Framework. Carlton 1995
    239. Marsh,C.& Morris,P.(eds).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London; Falmer Press 1991: 15
    240. Brady, 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rd) ed .).Australia: Prentice Hall Ltd 1990: 92
    241. Beane J.A.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llyn and Bacon, Inc1986: 2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