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惩罚性赔偿制度自十八世纪确立于英国普通法以来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该制度与损害赔偿填补原则有违而不仅在英美国家备受质疑和批判,而且至今仍未得到传统大陆法国家的明确认可,但是,从惩罚性赔偿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惩罚性赔偿不仅没有在确立它的国家消亡,而且固守损害赔偿填补原则的传统大陆法国家在对待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态度上也在发生改变,由此可知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存在的客观基础。文章基于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于侵权损害赔偿的历史实践,以侵权损害赔偿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侵权损害赔偿填补原则在保障受害人权利方面存在的局限,论证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正当性,继而通过分析公法上的惩罚不能作为克服侵权损害赔偿填补原则局限的制度选择,以证成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在证成惩罚性赔偿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文章立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目的和功能分别对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以及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进行探讨。最后,在对我国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相关的立法进行评析后,文章对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四章。
     绪论部分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第一章对惩罚性赔偿制度必要性的证成。从惩罚性赔偿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存在的客观基础。本章根据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于侵权损害赔偿的历史实践,以侵权损害赔偿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侵权损害赔偿填补原则在保障受害人权利方面存在的局限,论证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正当性,继而通过分析公法上的惩罚不能作为克服侵权损害赔偿填补原则局限的制度选择,以证成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本章还对有关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批判和质疑进行了回应。
     第二章对惩罚性赔偿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的探讨。对于惩罚性赔偿的适田(?)围,本章首先对惩罚性赔偿在侵权损害赔偿中的具体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惩罚性赔偿在侵权责任中只适用于过错归责的侵权责任,如果从适用惩罚性赔偿的侵权行为的类型看,既包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般侵权行为,又包括适用过错归责的特殊侵权行为。其次,基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目的论证了惩罚性赔偿不得适用于违约损害赔偿。最后,基于与侵权损害赔偿同样的理由,认为惩罚性赔偿只适用于构成侵权责任的法定损害赔偿。对于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本章先对惩罚性赔偿与倍数赔偿及罚金、罚款之间的关系进行厘清,然后基于对惩罚性赔偿适用范围的界定认为惩罚性赔偿适用的具体条件为:侵权行为、损害事实、损害事实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第三章对惩罚性赔偿数额的确定。由于惩罚性赔偿数额确定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惩罚性赔偿制度目的的达成和功能的实现,因此本章先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目的和功能进行厘清,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旨在保障受害人权利,其主要功能为威慑。基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威慑功能,本章对英美法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的参考因素进行甄别和借鉴,认为惩罚性赔偿数额确定可以参考的因素包括被告行为的可非难程度及其获利、被告的财务状况、惩罚性赔偿金与被告所受的其他处罚相比应具有合理性。同时,惩罚性赔偿的数额不应受有限制。
     第四章对我国与惩罚性赔偿相关的立法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由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受害人权利,而在《侵权责任法》之前存在的具有对行为人惩罚和对受害人超额赔偿特征的立法,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并非在于直接为受害人提供保障,所以其并非惩罚性赔偿。根据上文分析,本章认为应将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共同规定于损害赔偿这一责任方式中,具体为:损害赔偿以填补为原则,但在适用过错归责的侵权责任中,如果侵权人存在故意,那么得适用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的数额由法官根据被告行为的可非难程度及其获利、被告的财务状况、惩罚性赔偿金与被告所受的其他处罚相比应具有合理性具体确定。
Punitive damages has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since it was set up in English common law at1763. During the two hundred years, punitive damages has not been doubted and criticized in common law countries, but also not been explicitly recognized by conventional civil law countries until today because it disobey the rule of compens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went through the history of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unitive damages to find out whether punitive damages has basis for existence, and then demonstrated the legitimacy of punitive damag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mitation of the rule of compensation in protecting victim from the view of torts that because the practice of punitive damages was in torts. And then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d the necessity of punitive damages through analyzing that the punishment of public law would not be the choice of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 of the rule of compensation in torts. On the basis of necessity of punitive damages,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area of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conditions of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and the amounts of punitive damages according to the goal and func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At last,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legisl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after analyzing the prevent legislations relevant to punitive damages. This article has four chapters except for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recommended the goal,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on punitive damages.
     The first chapter demonstrated the necessity of punitive damages. This article got the idea that punitive has the basis for existence by going through the history of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unitive damages.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d the legitimacy of punitive damag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mitation of the rule of compensation in protecting victim from the view of torts that because the practice of punitive damages was in torts. And then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d the necessity of punitive damages through analyzing that the punishment of public law would not be the choice of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 of the rule of compensation in torts. this chapter also answered the doubts and criticism which aimed at punitive damages.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d the area of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and conditions of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On the problem of the area of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this chapter first studied the specific area of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in torts, and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punitive damages should only be used in the liability of torts which are based on faults, so from the view of the type of infringements which punitive damages applies, punitive damages can be applied in the common infringements which based on faults and in special infringements which based on faults. Then, this chapter demonstrated that punitive damages can not be used in the liability for breach contract according to the goal and func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At last, this chapter demonstrated that punitive damages can only be used in legal damages which constitute the liability of torts. On the problem of the conditions of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this chapter first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of punitive damages and multiple damages and fine,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area of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this chapter concluded the conditions of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are:infringements, damage, causal relationship of infringements and damages, and intention of infringer.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how to fix the amounts of punitive damages. Becaus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and func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is decided by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amounts of punitive damages, this chapter first clarified the goal and func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This article hold that the goal of punitive damages is to protect the victim and the primary function is deterrence. So according to the deterrence function, this chapter examined the elements for deciding the amounts of punitive damages of the common countries, and made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be our reference.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for deciding the amounts of punitive damages include:the extent of condemnation of the infringements and the interests from the infringements, the property of the infringer, punitive damages is reasonable compared to the other punishments that the infringer got. At the same time, the amounts of punitive damages can not be limited.
     The forth chapter analyzed the present legislations relevant to punitive damages in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punitive damages. Because the legislations before the law of torts which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that punishment for the infringer and damages beyond damage for the victim as punitive damages does not aim at protecting the victim directly, but at maintaining the order of the society, the legislations are not punitive damages which aims at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the victims in f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We should put punitive damages and compensation damages together in the chapter of damages of the law of torts, that is: compensation is the primary rule of damages, but in the liability of torts which is decided by faults, if the infringer violated the law intentionally, punitive damages can be applied. The amounts of punitive damages is decided by the judge according to the extent of condemnation of the infringements and the interests from the infringements, the property of the infringer, punitive damages is reasonable compared to the other punishments that the infringer got.
引文
①参见:[德]鲁道夫.冯.耶林:《罗马私法当中的过错要素》,柯伟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②参见:[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924页。
    ③ See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WEST, a Thomson business.2004.p418.
    ④ Restatement (Second) of Tort § 908(1977).
    ⑤ Fay v. Parker,53 N.H.342,382(1873). See David G Owen.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ig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1976(74).p1263.
    ① Wilks V. Wood 98 Eng.Rep.489.(K.B1763).
    ② Huckle V. Money 95 Eng.Rep.768.(K.B.1763).
    ③ Genay v. Norris.1 South Carolina Law Reports (S.C.L.)(1Bay)6(1784).
    ④ Coryell v. Colbaugh.1 N.J.L90; 1791 N.J Sup.Ct. LEXIS 36.
    ⑤ Coryell v. Colbaugh.1 N.J.L 90; 1791 N.J Sup.Ct. LEXIS 36.
    ⑥这一时期对惩戒性赔偿适用的限制仅是要求原告证明被告的行为是残暴的或者是恣意的。参见:周兆玉译:《英美侵权法上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制度》,载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06页。
    ⑥ Rookes v. Barnard.[19641A.C.1129.
    ⑦ Rookes v. Barnard.[1964]A.C.1129.1228.
    ① Rookes v. Barnard.[1964]A.C.1129.1225-1227.
    ② AB v. South West Water Services Ltd.[1993]Queen's Bench(QB)507.
    ③在2007年的咨询文件之前,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律委员会在1993年也发布了一个关于《加重的、惩罚性的和剥夺性的损害赔偿金》的咨询文件,并在1997年形成了一份与该咨询文件同名的报告,在该报告中对惩罚性赔偿的适用作出了建议,但是这些建议最终在1999年被政府拒绝采纳。See Vanessa Wilcox, Punitive Damages in England, gathered in Punitive Damages: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Perspectives, Tort and Insurance Law.2009(25),p8. edi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European Tort Law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④ 54 U.S.(13How.)363(1851).
    ⑤ 54 U.S.(13 How.) 363,371(1851). See Michael Rustad, Thomas Koenig.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Punitive Damages Awards:Reforming the Tort Reformer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1993(42).p1291.
    ⑥ 54 U.S.(13 How.) 363,371(1851).See Anthony J. Sebok. Punitive Dam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gathered in Punitive Damages: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Perspectives, Tort and Insurance Law Vlo.25,2009,p174. edi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European Tort Law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①如新墨西哥州就不区分合同和侵权都可适用惩罚性赔偿。See Mark Pennington. Punitive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A Core Sample Decisions of Last Ten Years, Arkansas Law Review.1989(42).p72.
    ②美国有二十七个州在侵权改革法令中提高了原告主张惩罚性赔偿的证明标准,有八个州限制了惩罚性赔偿的判罚数额,有八个州将部分惩罚性赔偿金给予公共机构以为公众利益,还有其他州为惩罚性赔偿的主张设置了程序上的障碍。See Michael Rustad. In Defense of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Testing Tort Anecdotes With Empirical Data. Iowa Law Review.1992(78).P7-9.
    ③《菲律宾民法典》第2229条规定,“在精神损害赔偿、适度赔偿、约定赔偿或补偿性赔偿之外,为了公益,课加惩罚性赔偿或矫正性赔偿,以作为儆戒或矫正”。参见:蒋军洲译:《菲律宾民法典》,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8页。
    ④在南非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案中规定,法院可判决除了针对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的填补性损害赔偿金外,还可以本着公平和公正的需要,针对任何违反该法案的行为判决加重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赔偿金。See Johann Neethling. Punitive Damages in South Africa, gathered in Punitive Damages: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Perspectives. Tort and Insurance Law.,2009(25).,p123. edi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European Tort Law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⑤ See Wolfgang Kuhn. RICO Claim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nd their Recognition in Germany.11(2)J.INT'L ARB.45(June 1994). quoted from John Y. Gotanda. Charting Developments Concerning Punitive Damages:Is the Tide Changing? Villanova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2006.p16.
    ⑥ See CA Paris,Ch.17,Sc.A,3July 2006.quoted from Thomas Rouhette. The Availability of Punitive Damages in Europe:Growing Trend or Nonexistent Concept. Defense Counsel Joumal.2007(10).p323.
    ⑦ Caroline为摩纳哥王妃,该案以Caroline系列案闻名.See Volker Behr. Punitive Damages in Germany. Journal of Law and Commerce.2005(24).p209.
    ⑥参见:德国联邦最高法院1994年11月15日判决,载NJW1995年第861页。转引自克里斯蒂安.冯.巴尔著,张新宝译:《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1版,第744页。
    ①持该观点的有:克里斯蒂安.冯.巴尔,参见:[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著,张新宝译:《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第744页。及Volker Behr, See Volker Behr. Punitive Damages in Germany. Journal of Law and Commerce.2005(24).p211.
    ②转引自[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乌力希.德罗布尼希主编,吴越、王洪、李兆玉、施鹏鹏等译:《欧洲合同法与侵权法及财产法的互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9-100页。
    ③ quoted from Jean-Sebastien Borghetti. Punitive Damages in France, gathered in Punitive Damages: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Perspectives. Tort and Insurance Law.2009(25),p62. edi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European Tort Law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④该草案第1371条规定,如果责任人从事明显的故意侵权,尤其是存在借由侵权而获利的过错,那么法官有权在补偿性损害赔偿金之外,另行判决其承担惩罚性赔偿金,其中的部分惩罚性赔偿金可上交国库。法官作出惩罚性赔偿金的判决必须有特定的理由并且其数额应与其他损害赔偿金区分开来。惩罚性赔偿金不可保。See Thomas Rouhette. The Availability of Punitive Damages in Europe:Growing Trend or Nonexistent Concept, Defense Counsel Journal.2007(10).p327.
    ①例如学者对于惩罚性赔偿适用范围的看法就存在根本分歧。两个民法典的学者建议稿,一个是将惩罚性赔偿适用于“故意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健康或具有感情意义的财产”的侵权行为,参见:梁慧星主持:《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一个是将惩罚性赔偿只适用于“因生产者、销售者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产品侵权,参见: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此外有学者还探讨了惩罚性赔偿在违约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以及国家赔偿法等中的适用。参见:于海霞:《在违约责任中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探讨》,载《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蒋馨仪:《论惩罚性赔偿在竞争法中的适用》,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第5期;张玉欣:《论反垄断法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4期;李军梅:《浅析惩罚性赔偿在国家赔偿中的适用》,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一)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二)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有将该房
    ①参见:涂怀莹:《法学绪论——现代法学十二讲》,自印本,1985年修订第27版,第239页。转引自胡玉鸿著:《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7条。我国民法学者对损害赔偿制度也持这一传统看法。如“损害赔偿之目的,在回复被害人损害发生前之原状”,参见史尚宽著:《债法总论》,荣泰书馆民国六十七年版,第二九零页。“损害赔偿仅在填补被害人之损害”,参见谢哲胜:《惩罚性赔偿》,载《台大法学论从》,第三十卷第一期,第3页。“损害赔偿要赔什么,并不是依处罚原则sanktionsprinzip,也不依阻吓原则raeventionsprinzip,而依据‘均衡之考量’,这种考量系以受害人之利益为准则,不以赔偿义务人之行为作基准”,参见黄立著:《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刑事责任以处罚犯人,预防犯罪,保障和会安宁为其目的;损害赔偿则着重于损害之填补”,参见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②参见:[美]斯蒂文.J.伯顿主编,张芝梅、陈绪刚译:《法律的道路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8页。
    ①参见:[英]巴里·尼古拉斯著:《罗马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218页。
    ②参见:[美]庞德著,余履雪译:《法理学》(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6页。
    ③参见:[美]摩尔根著,杨东纯、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5页。
    ④参见:张民安著:《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⑤参见:李宜琛著:《日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①参见:张民安著:《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②参见:[美]庞德著,余履雪译:《法理学》(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8页。
    ③参见: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米健译:《债私犯之债阿奎利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④参见: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米健译:《债私犯之债阿奎利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⑤参见: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米健译:《债私犯之债阿奎利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5页。
    ①参见:[古罗马]优士丁尼著,徐国栋译:《法学阶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②参见:耶林著,柯伟才译:《罗马私法中的过错要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120页。
    ①尤里安在《学说汇纂》第86编提到,“市民法中的许多决定都是违背逻辑规则却又为公共利益而被一般地加以采用”,参见: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米健译:《债私犯之债阿奎利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②参见:鄂振辉著:《自然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③参见:《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汉穆拉比法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④《出埃及记》第二十一章第十八、十九节规定,人若彼此相争,这个用石头或是拳头打那个,尚且不至于死,不过躺卧在床,若再能起来扶仗而出,那打他的可算无罪;但要将他耽误的功夫用钱赔补,并要将他全然医好。参见:[美]米耶斯著《<出埃及记>释义》,田海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⑤参见:《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摩奴法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⑥参见:《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十二铜表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6页。
    ①参见: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米健译:《债私犯之债阿奎利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②参见: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米健译:《债私犯之债阿奎利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①参见:侯健、林燕梅著:《人文主义法学思潮》,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②参见: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①参见:侯健、林燕梅著:《人文主义法学思潮》,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②参见: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①参见:王卫国著:《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②参见:耶林著,柯伟才译:《罗马私法中的过错要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①象征性损害赔偿是在原告不能证明损害或原告没有受到损害或伤害的情况下,旨在确认原告权利受有侵害并维护其权利的小额损害赔偿金。See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West, a Thomson business.2004.p418.
    ①对刑法规定的这三、四百个罪名,有学者评述到,“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的刑法规范体系还不够具体、精细,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刑事法网网眼还相当宽大”。参见:曲新久著:《刑法的逻辑与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①参见:桑本谦著:《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①参见:田中英夫、竹内昭夫著,李薇译:《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156页。
    See Remy Cabrillac, Droit des Obligations,2e,edition,Dalloz,1996,p.148.转引自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参见: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④参见:陈聪富著:《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①参见:戴志杰:《美国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之基础问题研究》,中正大学法律研究所博士班论文,2006年,第35-36页。
    ②参见:金福海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8-106页。
    ③参见:金福海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台湾学者林德瑞,参见:林德瑞:《论惩罚性赔偿》,载《中正大学法学集刊》创刊号,第33页。
    ④参见:李龙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⑤参见:张光博、张文显:《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范畴重构法学理论》,载《求是》,1989年第10期,第24页。
    ⑥参见:何建志:《惩罚性赔偿金之法理与应用——论最适赔偿金额之判定》,载《台大法学论丛》,第三十一卷第三期第31页。
    ①参见:[日]星野英一著,张立艳译:《民法劝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②参见:张文显著:《法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页。
    ③参见:[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著,李薇译:《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161页。
    ④《德国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七条针对不当得利之债规定,“给付的目的以受领人因受领而违背法律上的禁止或违背善良风俗的方式指定的,受领人负有返还的义务。给付人同样对此种违背负责的,不得请求返还,但给付为承担债务而履行的,不在此限;为履行此种债务所进行的给付,不得请求返还”。参见: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⑤《法国民法典》第七百九十二条规定,“挪用或隐匿一部分遗产的继承人,对于该遗产丧失抛弃继承的权能;此等继承人,即使为抛弃继承的表示,仍为单纯承认的继承人,但对于挪用或隐匿的物件不得再主张应继份”。参见: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法国民法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5页。
    ⑥《法国民法典》第一千四百七十七条规定,“如夫妻的一方曾有挪移或隐匿属于共同财产中的任何物品者, 应剥夺其分享此项物品的权利”。参见: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法国民法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6页。
    ①二元论主张者认为,侵权法的功能即损害填补和预防损害。参见:谢哲胜:《高层建筑坠落物致人损害的责任》,载《月旦民商法杂志》2005年第9期,第170页。
    ②三元论主张者认为,侵权法具有填补损害(补偿)、预防损害(遏制)以及抚慰的功能。参见: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0页。
    ③多元功能主张者,其将侵权法的功能总结为填补、预防、抑制、分散和权利确认。高富平主编:《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68页。
    ①参见:冯军、肖中华主编:《刑法总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②马俊驹、余延满认为,“经济法应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其缺乏独立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因而其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参见: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①参见:金福海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164页。
    22 American Jurisprudence 2d,Damages, §811.
    ①关于损害赔偿的发生原因,学者间所采的分类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来说,损害赔偿的发生原因可归纳为三类,即:因违反契约发生之损害赔偿;因侵权行为而发生之损害赔偿:因法律之特别规定而发生之损害赔偿。参见: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①参见: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
    ②参见: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6页。
    ① See Frank J. Cavico. JR. Punitive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 Principled Approach. St. Mary's Law Journal 1992(22).p444,450. See Randy L. Sassaman. Punitive Damages in Contract Actions-re the Exceptions Swallowing the Rule? Washburn Law Journal.1981(20).p105.
    ②参见: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第17页。
    ①参见:叶林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页。
    ②参见: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4版,第995页。
    ③参见《法国民法典》第1147条;《德国民法典》第276条;《瑞士债法典》第97条。
    ④参见: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2页。
    ⑤参见:丁玫:《罗马法契约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8页。
    ⑥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⑦参见:费安玲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6页。
    ①参见: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2页。
    ②任何立法,只要是为了达成某种目标、为了解决一定问题,无论是民间立法还是国家立法,也无论是议会立法还是行政立法、司法立法,都会涉及立法价值问题。参见:刘正浩、胡克培主编:《法律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
    ③法除去正义的价值以外,还有其他价值如秩序价值、民主价值、平等价值、人权价值、自由价值、权利价值等。但是这一切价值严格地讲都是在正义的价值之下被设定和评价的。参见:卓泽渊主编:《法理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④参见: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996页。
    ⑤国外比较法研究成果表明,两法系违约责任制度的实际运行结果基本相同,远不如其表现形式上形成的巨大和显著差别。参见:叶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页。
    ①参见:丁玫著:《罗马法契约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① See Frank J. Cavico. JR. Punitive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A Principled Approach. St. Mary's Law Journal 1992(22).p370-371.
    ② See Leslie E. John. Formulating Standards for Awards of Punitive Damages in the Borderland of Tort and Contract. California Law Review.1986(74).p2041.
    ①参见:丁玫著:《罗马法契约责任》,中国政法大学1998年版,第105页。
    ②参见:于海霞:《在违约责任中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探讨》,载《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55页。
    ③如新墨西哥州就不区分合同和侵权都可适用惩罚性赔偿。See Mark Pennington. Punitive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A Core Sample Decisions of Last Ten Years. Arkansas Law Review.1989(42).p72.
    See Michael 1. Miner. The expanding availability of punitive damages in contract law. Indiana Law review.1975(8).p668. See Mark Pennington. Punitive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A Core Sample Decisions of Last Ten Years. Arkansas Law Review.1989(42).p62-63. See Laurence P. Simpson. Punitive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Ohio State Law Journal.1959(20).p284.
    ①如加利福尼亚州、印地安那州就将压迫性违约认定为侵权。See Michael L. Miner. The Expanding Availability of Punitive Damages in Contract Actions. Indiana Law review.1975(8).p680-681所谓压迫性违约是指在当事人之间存在不对等的地位关系或具有特殊信任关系时,处于优势一方的违约。当事人之间存在不对等的地位关系或特殊信任关系的领域包括:公用事业与消费者、保险人与被保险人、银行与顾客、商业合同等。对商业合同中的违约除加利福尼亚州外,大多数州不按侵权处理See Frank J. Cavico. JR. Punitive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 Principled Approach. St. Mary's Law Journal.1992(22).p423-424.
    ② Restatement, contract 2d, §355.
    ③参见:曾世雄著:《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3页。
    ①缔约过失责任为侵权责任的性质已被立法、判例和学说逐渐承认。参见: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540-541页。
    ① See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Eighth Edition).West, a Thomson business.p418.
    ②参见: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39页。
    ③参见: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6页。
    ④参见:《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汉穆拉比法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①参见:[美]米耶斯著《<出埃及记)释义》,田海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②参见:《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十二铜表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③参见: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米健译:《债私犯之债阿奎利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④参见:[古罗马]优士丁尼著,徐国栋译:《法学阶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页。
    ⑤参见:李秀清著:《日耳曼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60页。
    ⑥ I William Holdsworth, a History of English Law 26(1922). See Norman T. Braslow,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Common Law Punitive Damages in a Civil Law System:Some Reflections on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Ariz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1999(16).p341.
    ⑦ Synopsis of Statute of Westminster I,3 Edw.l,c.l,vol.1,in 24 STATUTES AT LARGE 138(Pickering Index 1761). See David G. Owen.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ig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1976(74).p1263.
    See David G. Owen.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igation.Michigan Law Review 1976(74).p1263.
    ①参见:王健著:《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基本原理与外国法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①参见:田中英夫、竹内昭夫著,李薇译:《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②《堪萨斯州不动产租赁法》58-2549第3款规定,如果出租人未依法返还押金,则承租人有权要求其返还押金并要求押金数额1.5倍的赔偿。参见:周珺著:《美国住房租赁法的转型:从出租人优位到承租人优位》,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页。
    ③See Sanchez v. Vaccarelli,619A.2d 1050,1052(1992)转引自周珺著:《美国住房租赁法的转型:从出租人优位到承租人优位》,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④See Klemas v. Flynn,66 Ohio St.3d 249,611 N.E.2d 810(1993).转引自周珺著:《美国住房租赁法的转型:从出租人优位到承租人优位》,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⑤美国现行专利法规定,专利权人可从侵权人处获得足以补偿侵权的损害赔偿金,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低于合理的使用费,且在适当的情况下法院可以将损害赔偿金增加至三倍。参见:[美]阿瑟.R.米勒、迈克.H.戴维斯合著:《知识产权法: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⑥参见:田中英夫、竹内昭夫著,李薇译:《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⑦参见:[美]阿瑟.R.米勒、迈克.H.戴维斯合著:《知识产权法: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①参见: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①参见:金福海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8-59页。
    ②据有学者统计,美国有三十一个州的判决认为刑事责任不排除惩罚性赔偿责任。参见:戴志杰:《美国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之基础问题研究》,中正大学法律研究所博士班论文,2006年,第373页。
    ①参见:早川武夫、村上淳一、稻本洋之助、稻子恒夫著,张光博、金峰玉译:《外国法》(日本评论社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页。
    ②参见:程汉大:《英国法制史》,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210-211页。
    ①参见:陈聪富:《美国法上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载《台大法学论丛》第三十一卷第五期,第27-28页。
    ②参见:金福海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版,第207页。
    ③参见:王卫国著:《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另参见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第1955条规定:“因生产者、销售者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请求生产者、销售者给予双倍价金的赔偿。”
    ④参见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1634条规定:“故意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健康或具有感情意义的财产的,法院得在赔偿损害之外判决加害人支付不超过赔偿金三倍的惩罚性赔偿金。”
    ⑤参见:王军著:《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
    ⑥参见:马栩生著:《侵权责任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①参见:陈聪富:《美国法上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载《台大法学论从》第三f一卷第五期,第29页。
    See David G. Owen.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ig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 1976(74).p1279-1295.
    ② See Dorsey D. Ellis.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w of Punitive Damages.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1982(56).p3.
    ③ See Michael Rustad, Thomas Koenig.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Punitive Damages Awards:Reforming the Tort Reformer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l993(42).p1318-1326.
    ① See Dobbs. Ending Punishment in "Punitive Damages":Deterrence-Measured Remedies. Alabama Law Review.1989(40).p844-848.
    ②参见:陈聪富:《美国法上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载《台大法学论从》第三十一卷第五期,第8页。
    ③参见:谢哲胜:《惩罚性赔偿》,载《台大法学论丛》第三十卷第一期,第6-8页。
    ④参见:何建志:《惩罚性赔偿金之法理与应用——论最适赔偿金额之判定》,载《台大法学论从》第三十一卷第三期,第10页。
    ⑤参见: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5-116页。
    ⑥参见:王雪琴:《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20卷,第129页。
    David G. Owen.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ig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1976(74).p1287.
    ⑧参见:陈聪富:《美国法上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载《台大法学论从》第三十一卷第五期,第23页。
    ⑨参见:何建志:《惩罚性赔偿金之法理与应用——论最适赔偿金额之判定》,载《台大法学论从》第三十一卷第三期,第34页。
    ⑩ See Dobbs. Ending Punishment in "Punitive Damages ":Deterrence-Measured Remedies. Alabama Law Review.1989(40).p858.
    ①参见:付子堂著:《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①参见:付子堂著:《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②参见:[法]E.迪尔凯姆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5页。
    ①参见: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②参见: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① See David G. Owen.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ig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1976(74).p 1287.
    ②吓阻理论的弊端在于可能使无辜之人受罚而枉顾人民权利,报复惩罚理论的弊端在于仅考虑加害人道德上应受谴责与处罚,无视惩罚轻重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参见:陈聪富:《美国法上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载《台大法学论从》第三十一卷第五期,第18-19页。
    ③应报理论在概念上有难以克服的先天困难,因为行为人恶性原本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以金钱衡量道德品质高低会出现概念转换上的困难。参见:何建志:《惩罚性赔偿金之法理与应用——论最适赔偿金额之判定》,载《台大法学论丛》第三十一卷第三期,第28页。
    ④ See Dobbs. Ending Punishment in "Punitive Damages":Deterrence-Measured Remedies. Alabama Law Review.1989(40).p854。
    ①参见:[英]巴里·尼古拉斯著,黄风译:《罗马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页。
    ①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是否处于失控状态在美国存在相当大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在1955年以前原告请求惩罚性赔偿金的频率并不高,而且即便请求,法院也经常在审理前就予以撤销;对于判罚的惩罚性赔偿金,其数额也不高。See Blatt, Punitive Damages:A state-by-state Guide to Law and Practice,2004,p5转引自戴志杰:《美国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之基础问题研究》,中正大学法律研究所博士班论文,2006年,第193页。而Rand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在1960年到1984年间,Cook County判罚惩罚性赔偿金的案件占所有裁决案件的比例最高时仅为2.5%,San Francisco为8.3%;Cook County判罚的惩罚性赔偿金数额的中间值最高时为4.3万美元,San Francisco为6.3万美元。See Mark Peterson, Sarma & Michael Shanlcy, Punitive Damages:Empirical Findings(Rand:the 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s)(1987)转引自陈聪富:《美国惩罚性赔偿金的发展趋势》,载《台大法学论从》第二十七卷第一期。对于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情况同样如此。在1965—1990年间的全部产品责任案件中,仅有353例判罚了惩罚性赔偿金,而这相对于这些年多达120万起产品责任案件,判罚率仅0.03%。参见:张越:《法律责任设计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239页。同时,惩罚性赔偿金与补偿性赔偿金的比率仅为1.2:1;且在判罚惩罚性赔偿金的案例中,有超过1/3的案件的补偿金多于惩罚性赔偿金。See Michael Rustad, Demystifying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Cases:A Survey of a Quarter Century of Verdicts, The Roscoe Pound Foundation (1991),转引自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史晋川、董学兵等译、史晋川审校:《法和经济学》(第五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74页。
    ② See Michael Rustad. In Defense of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Testing Tort Anecdotes With Empirical Data. Iowa Law Review.1992(78).p8.Ala.Code § 6-11-21 (Supp.1992))imposing a $250,000 limit on punitive damages); Colo. Rev. stat. § 13-21-102(Supp.1991)(punitive damages may not exceed compensatory damages, but may be up to three times actual damages if conduct continues during the pendency of the trial.);Conn.Gen.stat.Ann. § 52-240(b)(West Supp.1989)(punitive damages limited to tow times actual damages.).
    ③ See Michael Rustad, In Defense of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Testing Tort Anecdotes With Empirical Data. Iowa Law Review.1992(78).p8. Fla.stat.Ann. §768.73(2)(b)(West Supp.1992)("60 percent of the(punitive) award should be payable to the Public Medical Assistance Trust Fund" in personal injury or wrongful death cases.); Ga. Code Ann. § 51-12-5.1(e)(2)(Supp.1992)("seventy-five percent of any amounts awarded (for punitive damages) shall be paid into the Treasury of the State through the Fiscal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①参见:金福海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⑥《民诉法》第一次修正时,针对“法律文书生效后自动履行率仅占40%左右,另外60%以上的生效法律文书要靠法院强制执行”的状况又增设了对被执行人的限制措施。参见姚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358-361页。
    ①参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条法司编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释义》,长春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
    ②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第一庭编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第115页、第178页。
    ③参见:信春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④参见:信春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⑤参见:金福海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①鼓励私人执法的机制在英美国家广泛存在。在英国,大部分制定法就规定对不法行为的制裁由受害人起诉,金钱罚款也归于起诉的受害人,如果受害人决定不起诉或者该行为没有特定的受害人,则任何人均可以国王的名义起诉并获得3便士赔偿。参见:金福海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7页。在美国,如《联邦错误请求法》规定,一个私人告发人必须将有关违反该法的控告材料提交给司法部。而不论司法部起诉还是告发人自己起诉,一旦胜诉或和解,他有权获得大部分的赔偿金,包括律师费。参见:王健:《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基本原理与外国法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①参见: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②参见:徐玉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③参见: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12月29日发布的“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①参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释义》,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②参见:梁慧星主持:《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①参见: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1][德]布吕格迈耶尔、朱岩:《中国侵权责任法:学者建议稿及其立法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车辉著:《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陈聪富著:《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程汉大主编:《英国法制史》,齐鲁书社2001年版。
    [5]丁玫著:《罗马法契约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鄂振辉著:《自然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费安玲主编:《学说汇纂(第三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8]费安玲等著:《从罗马法走来桑德罗·斯奇巴尼教授七十寿辰贺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费安玲、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冯军、肖中华主编:《刑法总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付子堂著:《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高富平主编:《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高圣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立法争点、立法例及经典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关淑芳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侯健、林燕梅著:《人文主义法学思潮》,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6]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民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何勤华著:《法律名词的起源(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9]胡玉鸿著:《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黄立著:《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蒋军洲译:《菲律宾民法典》,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江平、米健著:《罗马法基础(修订本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金福海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4]李龙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李宜琛著:《日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梁慧星主持:《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7]刘正浩、胡克培主编:《法律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4版。
    [30]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马栩生著:《侵权责任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2]曲新久著:《刑法的逻辑与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任岳鹏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4]桑本谦著:《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史尚宽著:《债法总论》,荣泰书馆1978年版。
    [36]孙文恺著:《社会学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7]王健著:《反垄断法的私人执行——基本原理与外国法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8]王军著:《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9]王军主编:《侵权行为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0]王利明主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侵权行为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1]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2]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3]王卫国著:《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4]王泽鉴著:《王泽鉴法学全集(第十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7]吴兆祥、石佳友、孙淑妍译:《瑞士债法典》,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8]信春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9]信春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0]徐玉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51]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2]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3]姚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4]杨思斌著:《功利主义法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5]叶林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6]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7]曾世雄著:《非财产上之损害赔偿》,元照出版社,2005年版。
    [58]张民安著:《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张千帆著:《美国联邦宪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1版。
    [60]张文等著:《刑事责任要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1]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张文显著:《法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1版。
    [63]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4]张越著:《法律责任设计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65]张智辉著:《刑事责任通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6]郑玉波著:《民法债编总论》,三民书局,1998年版。
    [67]周瑶著:《美国住房租赁法的转型:从出租人优位到承租人优位》,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68]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9]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侵权责任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0]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条法司编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释义》,长春出版社1993年版。
    [7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第一庭编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72]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释义》,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年版。
    [1][英]巴里·尼古拉斯著,黄风译:《罗马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意]彼得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米健译:《债私犯之债阿奎利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意]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徐国栋译:《债·私犯之债(Ⅱ)和犯罪》,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意]桑德罗·斯奇巴尼著,费安玲等译:《桑德罗·斯奇巴尼教授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日]星野英一著,张立艳译:《民法劝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英]亨利·萨姆奈·梅因著,高敏、瞿慧虹译:《古代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美]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史晋川、董学兵等译:《法和经济学(第五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英]戴维.M.沃克主编,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0][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乌力希.德罗布尼希主编,吴越、王洪、李兆玉、施鹏鹏等译:《欧洲合同法与侵权法及财产法的互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1][日]早川武夫、村上淳一、稻本洋之助、稻子恒夫著, 张光博、金峰玉译:《外国法(日本评论社第二版)》,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美]斯蒂文.J.伯顿主编,张芝梅、陈绪刚译:《法律的道路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美]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美]庞德著,余履雪译:《法理学(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5][古罗马]优士丁尼著,徐国栋译:《法学阶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摩奴法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十二铜表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8]《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汉穆拉比法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9]法学教材编辑部《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0][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著,李薇译:《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1]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22]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法]E.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4][美]阿瑟.R.米勒、迈克.H.戴维斯著:《知识产权法: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第3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5][德]克里斯蒂安.冯.巴尔著,张新宝译:《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6][德]鲁道夫.冯.耶林著,柯伟才译:《罗马私法当中的过错要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27]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译:《法国民法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9][美]米耶斯著《<出埃及记>释义》,田海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徐爱国:《侵权责任法的历史散论》,载《法学》2006年第1期。
    [2]陈聪富:《美国法上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载《台大法学论丛》2002年第三十一卷第五期。
    [3]于敏:《侵权损害赔偿法中违法性概念的性质及其功用》,载《中德私法研究》2007年第3卷。
    [4]于敏:《欧洲侵权法原则》,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5]张新宝:《荷兰侵权法》,载《民商法前沿》2003年第1期。
    [6]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7]戴志杰:《中华人民共和国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之现状与未来发展——从消保法过渡到民法典草案之考察》,载《经社法制论义》2007年元月第三十九期。
    [8]林德瑞:《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之惩罚性赔偿金制度》,载《律师杂志》11月号第二七八期。
    [9]林德瑞:《论惩罚性赔偿》,《中正大学法学集刊》创刊号。
    [10]陈聪富:《美国惩罚性赔偿金的发展趋势——改革运动与实证的对侍》,载《台大法学论丛》第二十七卷第一期。
    [11]戴志杰:《中国大陆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之规范与实践问题》,载《法令月刊》第五十四卷第四期。
    [12]谢哲胜:《惩罚性赔偿》,载《台大法学论丛》第三十卷第一期。
    [13]戴志杰:《两岸(消保法>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之比较研究》,载《台北大学法学论丛》第五十三期。
    [14]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
    [15]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16]张诺诺:《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17]戴志杰:《美国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之基本问题研究》,2006年中正大学法律研究所博士班论文,
    [18]张光博、张文显:《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范畴重构法学理论》,载《求是》1989年第10期。
    [19]谢哲胜:《高层建筑坠落物致人损害的责任》,载《月旦民商法杂志》2005年第9期。
    [20]何建志:《惩罚性赔偿金之法理与应用——论最适赔偿金额之判定》,载《台大法学论丛》第三十一卷第三期。
    [21]于海霞:《在违约责任中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探讨》,载《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2]黄鸿图:《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3]申政武:《论人格权及人格损害的赔偿》,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24]王雪琴:《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20卷。
    [25]王立峰:《论惩罚性损害赔偿》,载《民商法论丛》第15卷。
    [26]蒋馨仪:《论惩罚性赔偿在竞争法中的适用》,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第5期。
    [27]张玉欣:《论反垄断法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4期。
    [28]李军梅:《浅析惩罚性赔偿在国家赔偿中的适用》,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David G. Owen. 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 Villanova Law Review.1994(39).
    [2]David G. Owen. 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Punitive Damages. Alabama Law Review.1989(40).
    [3]David G. Owen.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ig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1976(74).
    [4]Michael Rustad. In Defense of Punitive 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Testing Tort Anecdotes With Empirical Data. Iowa Law Review.1992(78).
    [5]James B. Sales, Kenneth B. Coli, Jr. Punitive Damages:A Relic That Has Outlived Its Origins. Vanderbilt Law Review.1984(37).
    [6]Melvin M. Belli, Sr. Punitive Damages:Their History, Their Use and Their Worth in Present-Day Society. UMKC Law Review 1980(49).
    [7]John Y. Gotanda. Charting Developments Concerning Punitive Damages:Is the Tide Changing? Villanova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2006.
    [8]Thomas Rouhette, The Availability of Punitive Damages in Europe:Growing Trend or Nonexistent Concept. Defense Counsel Journal.2007(10).
    [9]Norman T. Braslow,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Common Law Punitive Damages in a Civil Law System:Some Reflections on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Ariz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1999(16).
    [10]Michael 1. Miner. The expanding availability of punitive damages in contract law.Ind.L.REV.1975(8).
    [11]Frank J. Cavico. JR. Punitive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A Principled Approach. St. Mary's Law Journal 1992(22).
    [12]Mark Pennington. Punitive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A Core Sample Decisions of Last Ten Years. Arkansas Law Review.1989(42).
    [13]Laurence P. Simpson. Punitive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Ohio State Law Journal 1959(20).
    [14]Leslie E. John. Formulating Standards for Awards of Punitive Damages in the Borderland of Tort and Contract. California Law Review1986(74).
    [15]Randy L. Sassaman. Punitive Damages in Contract Actions-Are the Exceptions Swallowing the Rule? Washburn Law Journal 1981(20).
    [16]Dobbs. Ending Punishment in "Punitive Damages":Deterrence-Measured Remedies. Alabama Law Review 1989(40).
    [17]Michael Rustad, Thomas Koenig.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Punitive Damages Awards: Reforming the Tort Reformer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1993(42).
    [18]Dorsey D. Ellis.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w of Punitive Damages.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1982(56).
    [19]David F. Partlett. Punitive Damages:legal hot zones. Louisiana Law Review.1996(56).
    [20]Clarence Morris. Punitive Damages in Tort Cases. Harvard Law Review1931(XLIV).
    [21]W.V.H. Rogers. Winfield & Jolowicz on Tort.13th Edition. Sweet & Maxwell.1989.
    [22]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WEST, a Thomson business. 2004.
    [23]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the Common Law. West Publishing Co.5th edition.
    [24]Volker Behr. Punitive Damages in Germany. Journal of Law and Commerce.2005(24).
    [25]Vanessa Wilcox. Punitive Damages in England, gathered in Punitive Damages: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Perspectives. Tort and Insurance Law 2009(25). edi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European Tort Law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6]Anthony J. Sebok. Punitive Dam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gathered in Punitive Damages: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Perspectives. Tort and Insurance Law 2009(25). edi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European Tort Law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7]ean-Sebastien Borghetti. Punitive Damages in France. gathered in Punitive Damages: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Perspectives. Tort and Insurance Law.2009(25). edi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European Tort Law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8]Johann Neethling. Punitive Damages in South Africa. gathered in Punitive Damages: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Perspectives. Tort and Insurance Law.2009(25). edited by the Institute for European Tort Law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9]Insititute for European Tort Law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Punitive Damages: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Perspectives. Tort and Insurance Law.2009(25).
    [30]Richard A. Epstein. defenses and subsequent pleas in a system of strict liability.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74.
    [31]Douglas Laycock. Modern American Remedies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