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分配制度是人民公社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公社制度的绩效。对人民公社时期分配制度的研究关系到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反思和再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所进行的农村人民公社分配研究,针对的是当时农村社会财富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分配,这既包括集体生产组织中的社会财富和收益的分配,也包括分配制度本身的设计与运行过程。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在于,通过对位于冀东平原和山西太行山地的两个普通村庄的个案研究,通过再现当时农村基层生产组织的具体分配实践过程,通过对当时生产队社员的具体分配行为的生动记述和描画,来重新考察和评价人民公社制度,进而重新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和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保存着系统、丰富的村级文书档案,这为研究公社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分配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材料。本研究在分析和利用这些珍贵的农村基层档案的基础上,辅以各县乡级档案以及各类方志和政府文件等资料,同时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力求具体地去揭示两个华北村庄在集体化时期分配的实际情形和过程。这样一种利用基层农村档案与田野调查收获相结合,突出叙述乡村故事的研究方法,在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还是首创。
     位于冀东平原的昌黎县侯家营村与位于晋东南山地的阳城县下孔村地处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域环境之中,由此各自呈现出分配制度的多样性和对当地独特情况的适应性,由此可以看出公社分配制度的设计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会体现出地域环境的个性。这一研究视角和问题意识在公社研究中也属少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侯家营村和下孔村在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主要包括实物形态分配和现金形态分配两部分,其中实物分配是分配的主体,对社员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实物分配的主要对象是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油料、糖类、棉花、柴草等,以及一些自己无法完全自给的物资,如各种调味品、煤炭、肥料、各种票证等。这两个村庄在进行实物分配和现金分配时都需要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在粮食油料作物等的种植与分配,在副业和社办企业收入在分配中的地位等方面又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
     集体收益分配过程中社员那一部分的分配需要工分制加以配合,社员和干部在分配中的行为与观念也充分体现在工分问题上。本研究探讨了普通社员和干部这两个群体在工分问题上的行为、观念及其异同,也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农户在工分制下的不同选择。干部作为集体组织和普通村民之间的媒介,既要贯彻执行国家、省、县直至公社安排下来的各种分配政策,也要考虑村庄的现实情况,满足社员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同时,他们作为个人,还会千方百计地满足自己和家庭的私利,这三重考虑决定着干部会采取和普通社员有所区别的分配行为,分配观念也有差异,甚至会出现干部在具体分配过程中以权谋私的行为。
     农村基层大队和生产队的分配具体过程包括年初制定分配计划、平时预分和年底分配决算,侯家营村和下孔村恰巧保留着非常丰富的与此相关的档案资料——包括村干部工作笔记、村班子会议记录、大队和生产队会计账簿以及各类经济、财务统计表等等,其中各个年度的《收益分配计划表》、《分配预算表》、《预分方案》、《夏粮分配情况安排表》以及《社员借粮表》等等,都极为生动具体地再现了上述分配过程。
     两个村庄的个案表明,人民公社时期的分配与生产、积累、消费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当时的国家和各级政府所实施的政策都没有处理好这一重要关系。人民公社时期分配制度造成的结果是,国家对农民的攫取大于给于,农民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这一结果进而造成农业增长缓慢,农民持续贫穷,全社会消费无力,造成国民经济失衡,城乡差距加大,工农业比例失调,造成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of the People's Commune System, which is also affec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latter. The research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during the People's Commune Period is related to the reflection and re-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hich has the important academ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People's Commune in this article, is targeted at rural social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social service as a whole, which includes both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income in th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lso includes the design and the process of he distribution system itself.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wo ordinary villages in the East of Hebei province and Shanxi Taihang mountain, through the reproduction of specific allocation practice in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practice process by the production team members, we want to re-examine and evaluate the People's Commune System, and then rethink the path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Houjiaying and Xiakong all have rich reference material, which provides significant primary material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n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 this study, we want to strive to reveal the specifical distribution process in two villages of North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collectivization,by analysis and utilization of those precious rural archives, supported by a variety of county archives, local records and government documents, we also conducted a number of field research. Such method is the first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the People's Commune,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grassroots rural archive and field research, highlighting narrative research on rural stories.
     Houjiaying and Xiakong are located in two distinc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hereby each show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o adapt to the unique circumstances of local resistance, which can reflect the personality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 process. The perspective and awareness in this commune are rare in the study of People's Commune. This issue is significant and valuable.
     The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People's Collectivization includes two parts: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cash distribution. The former is principal, which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members'lives.
     The main object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re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in production brigade and production team, including grain, meat, vegetables, oil, sugar, cotton, straw, as well as some material that can't be completely self-sufficient, such as spices, coal, fertilizer various tickets, and so on. The two villages are required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parts of the state, collectives and individual in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cash allocation. But the cultiv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 food and oil crops, the status of sideline and social enterprises income are both showed a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llective proces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mmune members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workpoint system. Behaviors and attitude of members and cadres are adequately reflected in the allocation of work point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behavior, perception,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issue of work points in ordinary members and cadres, also explores different op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fanners under the workpoint system. As a medium between collective organization and ordinary villagers, cadres should to implement various distribution policy by the state, province, county, or commune. They also should consider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which is in order to meet the basic survival needs of the members. At the same time, as individuals, they would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meet the self-interest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This triple consideration decided their behavior of distribution are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members, the concept of distribution are also varied. They would even exploit power in specific allocation process.
     The allocation of the specific process in rural grass-roots group and the production team includes three parts:developing distribution plans, usual advance distribution and allocation account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Houjiaying and Xiakong just hold a wealth of archive data associated with this issue, including village cadres' work notes, village team meetings, brigade and production team of accounting books and a variety of economic, financial tables and so on. Annual table of the revenue distribution plan, allocation of budget table, pre-sub-programs, the distribution of harvest schedule and members for grain table in each year, are extremely vivid and specific reproduction of the above allocation process.
     The case of the two villages showed, there i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production, accumulation and consumption. But unfortunately, none of the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s has failed to address this important relationship. The result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People's Commune is that, the government seized more from farmers than the given, enthusiasm of farmers was constrained. This result caused serious consequence:slow growth of agriculture, persistent poverty of farmers, incapable consump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result also led to national economic imbalances, hug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imbalance, all of which have hindered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引文
1 山东人民出版社编:《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问答》,山东人民出版社,1955年;“经济研究”编辑部编:《人民公社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科学出版社,1958年;文兵编著:《人民公社收益分配工作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1959年;洪鸟金:《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农业出版社,1980年;郑言编:《生产队收益分配》,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
    1 河南省农业厅农业合作处编:《高级社收益分配问答》,河南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
    2 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处编:《农村人民公社统计经验汇编》,统计出版社,1960年;辽宁财经学院农业财务会计教研组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5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农林局、山东农学院编:《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山东省农林局公社处、山东农学院农经系等编:《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王金泰编著:《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编:《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山两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共佛山地委农村工作部、华南农学院农业经济教研室编:《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袁若飞:《农村人民公社劳动管理》,农业出版社,1981年。
    3 杨秋林、许树恩编著:《人民公社经济活动分析》,农业出版社,1982年。
    4 张同青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
    5 朱海芳编著:《生产队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农业出版社,1982年。
    6 天津财经学院编:《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会计知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
    1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2 章锐夫、欧阳志高主编:《分配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
    3 卞国林、王刚、董宝瑞:《吕黎农村变革历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吕黎县委员会编印,内部资料,2005年。
    1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2 王家传主编:《农村集体资金运行机制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吉林省农机化学校主编:《农村经济活动分析》,农业出版社,1993年;李景惠、吕尔升主编:《农村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艾力农编:《农村经济政策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3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罗平汉:《人民公社供给制探析》,福建人心出版社,2003年。
    5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1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2 王贵宸、陆学艺主编:《农村经济典型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3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6年。
    5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 黄纪苏:《与精英保持距离》,九州出版社,2009年。
    2 林春:《家国沧桑——改革纪行点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3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 Mobo C. F. Gao, Gao Village:A portrait of rural life in modern China, London:Hurst & Company,1999.
    4 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1 Oi, Jean Chun,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2 Peter S..J. Chang, A Study of The People's Commune in Communist China,1958-1960.張紹軍编著:《共產中國人民公社之政治研究》,台北:正中害局,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九月。
    3 三谷孝等『村から中国を読む』、青木書店、2001。
    1 金修连:《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19641985年)——以侯家营个案分析为基础》,硕十毕业论文,南开大学,2006年5月。
    2 金修连:《第五章 收益分配与生活水平》,,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3 杨山田:《对新中国分配制度五十年的同顾与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2期。
    4 梅德平:《60年代调整后农村人民公社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1期,2005年1月。
    5 翟全祯、赵爱梅:《剖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中的分配关系》,《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6 周彪:《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的形成——以江苏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 邓智旺:《人民公社供给制实施始末》,《湖北档案》,2005年第1期;罗平汉:《人民公社供给制探析》,《当代中国史研究》,第七卷第三期,2000年5月。
    2 张江华:《工分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对恰亚诺夫假说的验证与补充》,《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李怀印:《集体制时期中国农民的日常劳动策略》,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6002,本文原载英文期刊The China Journal, No.54, July 2005,泽成中文时略有改动。
    3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家庭副业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5期。
    4 李海滨:《“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历史解读——以徐水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5年5月。
    5 楚永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演进与制度创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叶子荣、刘鸿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历史、现状与重构》,《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6 刘苏社:《建国后农业税制的演变情况》,《宏观经济管理》,1989年第1期。
    7 苏明:《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4期。
    1 张思主编:《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第四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 吕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吕黎县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下文引用时均简称为《吕黎县志》。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海潮出版社,1994年;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1年。
    1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2004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局司编:《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司编:《中国农业的光辉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3 吕黎县档案馆馆藏档案,阳城县档案馆馆藏档案;《秦皇岛市农村统计主要指标历史台帐:吕黎县泥井镇侯家营村》,2005年,河北省吕黎县泥井镇档案室藏。
    1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84-185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332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72-373页。
    1 卞国林、王刚、董宝瑞:《吕黎农村变革历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吕黎县委员会编印,内部资料,2005年,第31-34页。
    2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海潮出版社,1994年,第103页。
    1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1955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第357-395页。
    1 王贵宸、陆学艺主编:《农村经济典型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2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1955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第357-395页。
    3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2页。
    1 吕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吕黎县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第231页;卞国林、王刚、董宝瑞:《吕黎农村变革历程》,第37-45页。
    2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第103页。
    1 王贵宸、陆学艺主编:《农村经济典型调查》,第34页。
    2 王贵宸、陆学艺主编:《农村经济典型调查》,第30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3、377-378页。
    2 吕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吕黎县志》,,第232页;卞国林、王刚、董宝瑞:《吕黎农村变革历程》,第46-53页。
    3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第103-104页。
    1 伍仁编著:《人民公社和共产主义》,工人出版社,1958年,第12页。
    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28、35页。
    3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12—215、219页。
    1 吕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吕黎县志》,第232页;卞国林、王刚、董宝瑞:《吕黎农村变革历程》,第111页。
    2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第104页。
    1 《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夏收分配的指示》,《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567页。
    1 《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1996年,第170页。
    2 吕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吕黎县志》,第232页:卞国林、王刚、董宝瑞:《吕黎农村变革历程》,第97页。
    3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财贸书记会议(关于坚决做好秋冬粮食工作的讨论纪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第643-648页。
    1 吕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昌黎县志》,第233页;卞国林、王刚、董宝瑞:《吕黎农村变革历程》,第102页。
    2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0年11月3日,《建国以来重要 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667-668页。
    1 卞国林、王刚、董宝瑞:《吕黎农村变革历程》,第115-117页。
    2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996年,第400页。
    3 卞国林、王刚、董宝瑞:《吕黎农村变革历程》,第83、97-114页。
    1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5页。
    2 卞国林、王刚、董宝瑞:《昌黎农村变革历程》,第120页。
    3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第104页。
    1 卞国林、王刚、董宝瑞:《吕黎农村变革历程》,第121-122页。
    2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3、380-384页。
    1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第623-634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3页。
    2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第104页。
    3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5页。
    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 月,第671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9页。
    1 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471484、488497页。
    2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3页。
    1 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第520-523页。
    2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第398400页。
    3 林子力:《论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济的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辑组:《农业生产责任制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88-389页。
    1 吕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吕黎县志》,第233-234页。
    2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第105页。
    3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4—335、339页;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1 通俗读物出版社编:《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手册》,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12月,第2-5、11页。
    1 《关于巩固生产队集体经济的问题——在广西龙胜县举行的座谈记录》,1962年6月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月,第545-546页。
    2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1961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767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72-373页。
    2 本文中所引用的采访记录,均以括号的形式标明。括号中的人名为采访对象的姓名,之后的数字为采访时间。侯永志是侯家营村比较早的共产党员,长期担任村干部。
    3 关于侯家营村合作化各个时期的记述,都出自《侯家营文书》E类中的村史座谈会文件(1968年前后成稿)及F-37文件中的《村史》(1965年成稿),引用时不再一一说明。
    4 《吕黎县志》,第231页。
    1 《吕黎县志》,第44-48页。
    2 《吕黎县志》,第232-234页;《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498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4-335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497-499页。
    2 吕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吕黎县志》,第72页。
    3 中国晨村稠查刊行会编『中国農村惯行稠查』(以下简称《惯行调查》),第5卷,东京:岩波书店,1981年复刊本,《河北省吕黎县侯家营村概况》,第5页。
    4 《吕黎县志》,第234页。.
    5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148页。
    6 李屿洪:《第三章农业》,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8-80页。
    1 李屿洪:《第三章农业》,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07-108页。
    1 [日]田岛俊雄:《中国农业的结构与变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28页。
    2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6页。
    3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149页。
    4 李屿洪:《第三章农业》,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09-111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149页。
    2 《侯家营文俗话》,B-6-36,1969年农作物实产,1969年12月;A-16-20,1970年农作物实产,1970年12月;A-6-20,1971年农作物实产,1971年12月;A-6-23,1972年农作物实产(二),1972年12月;B-6-39,1974年典型大队预产调查比较表(集体),1974年3月;D-32,1974年大队农作物实产表(二),1974年12月;B-2-20,1975年播种面积和产量表,1975年12月;A-6-18,197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二),1976年12月;A-16-16,197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二),1978年12月;B-2-12,197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二),1979年12月:B-1-4,1980年农作物面积和产量表(二),1980年12月;B-2-11,1981年农作物面积和产量表(二),1981年12月。
    3 《昌黎县志》,第237页。
    4 《侯家营文书》,A-6-23,1972年农作物实产(二),1972年12月;B-6-39,1974年典型大队预产调查比较表(集体),1974年3月;D-32,1974年大队农作物实产表(二),1974年12月;B-2-20,1975年播种面积和产量表,1975年12月;A-6-18,197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二),1976年12月;A-16-16,1978年农作物播种而积和产量(二),1978年12月;B-2-12,197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二),1979年12月;B-1-4,1980年农作物面积和产量表(二),1980年12月;B-2-11,1981年农作物面积和产量表(二),1981年12月;B-2-7,1982年农作物面积和产量表(二),1982年12月;B-2-9,198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二),1983年12月;B-2-25,198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二)(全社会),1984年12月。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149页。
    2 吕黎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吕黎县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第268-272页。以下简称《吕黎县志》。
    3 张思等:《侯家营》
    1 民国《吕黎县志》,卷4,《实业志》
    2 《侯家营文书》,B-1-40,税务登记表,1982年。参见附表4.4。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5、341、366-368页。
    1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年,第103-105页。
    1 《下孔村志》,第15-17、33-34页。
    2 《下孔村志》,第328页。
    3 《下孔村志》,第15-17、33-34页。
    1 《下孔村志》,第18-19、21、41页。
    2 《下孔村志》,第1、19、24-25页。
    1 《下孔村志》,第8、34页。
    2 《下孔村志》,第36-37页。
    3 《下孔村志》,第34、37页。
    4 《下孔村志》,第34页。
    1 《下孔村志》,第38页。
    2 《下孔村志》,第39页。
    3 《下孔村志》,第8、43页。
    1 《下孔村志》,第8、43-4页。
    1 《下孔村志》,第2-3、34-35、46-65页。
    2 《下孔村志》,第66页。
    1 《下孔村志》,第44-45页。
    2 《下孔村志》,第76-79页。
    1 《下孔村志》,第160页。
    2 《下孔村志》,第162页。
    3 《下孔村志》,第121页。
    1 《下孔村志》,第151-152页。
    2 《下孔村志》,第142、146页。
    3 《下孔村志》,第132、154、327页。
    1 《下孔村志》,第89-90页。
    1 《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958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611-612页。
    1 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34页;侯永深采访记录,2005-07-28。
    2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第687页。
    3 罗平汉:《人民公社供给制探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46页。
    4 《下孔村档案》,A-34-2;核算单位下放生产队呈请,1972年8月27日。
    5 张同青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第129-131页。
    6 参见“表5.4 1961—1986年侯家营基本收益分配(以粮食为主)”,张思等:《侯家营:7 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82-184页。
    8 张同青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第131页。
    9 《下孔村档案》,B-31,储备粮统计表,1964年11月28日。
    10 张同青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第131页。
    11 《下孔村档案》,B-55-2,下孔大队生产专用粮扣除计算统计表,1966年11月12日。
    1 吕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吕黎县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第234页;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34页。
    2 金修连:《第五章收益分配与生活水平》,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74175页。
    1 《中共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指示》,1959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67468页。
    1 张同青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第129-131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73页。
    2 《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第477、487页。
    3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3年11月23日,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第一百九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第531-562页。
    4 《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953年10月16日,第478 页。
    1 《中共中央关于前农产品收购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规定》,1961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73-74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73-274、278-279页。
    2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09-410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73-274、278-279页;苏明:《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4期。
    1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第284页。
    2 吕黎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Y-21-1,《中共吕黎党委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在县、区、乡三级干部人会议上得结论》,1953年11月19日。
    1 吕黎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Y-21-2,《中共吕黎县委关于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及征收工作的实施方案》,1953年12月12日。
    1 《下孔村档案》,B-42-1,夏季小麦交售及工业品奖励结算表,1965年8月15日。
    2 参见“表5.4 1961—1986年侯家营基本收益分配(以粮食为主)”,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82-184页。
    3 张培刚、廖丹清:《二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48、51-53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83-284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编:《中国农村四十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第36-37页。
    2 金修连:《第五章收益分配与生活水平》,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87页。
    1 金修连:《第五章收益分配与生活水平》,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86页。
    1 张同青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第131页。
    1 《侯家营文书》,a-3-11,会议记录,1970年8月16日。
    1 张同青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第131页。
    2 张思等:《侯家营》
    3 《侯家营文书》,a-3-11,会议记录,1970年8月16日。
    4 《下孔村档案》,C-13,1979年经营管理计划,1979年3月。
    1 《下孔村志》,第44-45页。
    1 中央政治局:《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956年1月23
    1 《下孔村档案》,B-53,下孔大队向町店公社党、管委会的呈请,1966年6月29日。
    1 《下孔村档案》,B-55-2,下孔大队生产专用粮扣除计算统计表,1966年11月12日。
    1 《下孔村档案》,C-1,1971年各项社员往来:《下孔大队翻地领红薯片表》,《下孔大队加班红薯片表》,《下孔二队领加班玉子》,下孔四队社员深翻地补红薯片表》,《下孔四队黑夜加班领粮折价表》,《下孔大队社员黑夜翻地分玉米表》,《下孔人队社员黑夜翻地分红薯片表》。
    2 张同青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第131页。
    3 《下孔村档案》,B-23-7,1963年粮食分配决算表。
    1 《下孔村档案》,B-49-1,下孔大队余地粮分配表,1965年12月30日。
    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60一61页。
    1 参见《下孔村档案》相关材料;“表5.7 19641986年侯家营粮食分配各项比重情况(%)”,2 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88—189页。
    3 《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1959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第170页。
    4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74页。
    5 《下孔村档案》,B-48-2,调查粮田面积与产量综合表,1965年;B-55-2,下孔大队1966年粮食征购分配方案,1966年12月4日。
    6 《下孔村档案》,A-2-4,关于做好1971年收益分配工作的儿点意见,阳城县社队财务人员路线教育学习班翻印,9月6日。
    1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63页。
    2 《下孔村档案》,B-17,1962年社员粮食分配方案,1963年12月5日。
    3 《侯家营文书》,a-2-8,泥井公社革命委员会关于作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几项具体执行意见的通知,1979年11月12日。
    1 《下孔村档案》,B-17,町店公社下孔大队全年社员逐户粮食分配方案表,1963年12月5日;B-23-5,1963年社员口粮分配决算表。
    1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01页。
    1 《下孔村志》,第89-90页。
    2 《侯家营文书》,D-1,1964年大队明细分类帐:D-24,1973年大队往来登记簿:D-90,1979年大队分户帐:J-73-4,1973年1月—2月大队凭证;J-79-1,1979年1月大队凭证。
    1 李屿洪:《第三章农业》,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77页。
    2 《下孔村档案》,B-18,町店公社下孔大队社员粮食、棉花、油料折价表社员金额分配方案,1963年12月5日。
    3 《下孔村档案》,A-22,70年粮食分配折价表,1971年9月。
    1 《下孔村档案》,B-55-2,下孔大队1966年粮食征购分配方案,1966年12月4日。
    1 下孔村干部座谈,2010-10-24。
    2 《下孔村档案》,A-48,1969年下孔大队社员分国返粮综合表。
    3 《下孔村档案》,A-39-11,各队返销粮食金额数,1968年10月31日;A-48,1969年下孔大队社员分国返粮综合表;C-1,1971年返销粮表:C-2,町店公社下孔大队社员另[临]时往来登记表,1972年7月2日。
    4 资料来源同“人民公社时期下孔和侯家营社员人均口粮表”。
    5 《下孔村档案》,B-55-1,下孔大队社员借粮缺粮表、町店公社下孔生产大队社员缺粮供应审批表,1966年4月;F-2,下孔大队社员借返销粮表,1966、1967年;A-50,1969年下孔大队社员领返销粮(玉子)统计表;A-27-6,社员借粮表,1971年3月6日。
    6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1955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65页。
    1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的五条紧急指示》,《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293页。
    2 《中共中央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1996年,第382-384页。
    3 《侯家营文书》,a-1-6,中国共产党昌黎县泥井公社侯家营大队支部委员会党日活动记录,1976年2月29日。
    4 《侯家营文书》,a-2-8,泥井公社革命委员会关于作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几项具体执行意见的通知,1979年11月12日。
    1 《中共中央关于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的指示》,1960年9月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567-568页。
    1 李屿洪:《第三章农业》,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77-78页。
    1 山西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第18-25、34-36页。
    1 资料来源同“人民公社时期下孔和侯家营社员人均口粮表”。
    2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2004年,第243页。
    3 《邓小平、彭真给毛泽东的信》,1961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26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81页。
    2 《侯家营文书》,a-3-11,会议记录,1970年8月16日。
    3 《侯家营文书》,a-4-24,泥井公社批准侯家营大队春节宰猪自食的申请,1971年1月10日。
    4 《下孔村档案》,C-2,町店公社下孔大队社员另[临]时往来登记表,1972年7月2日;社员过阴历八月十五分猪肉折价表,1972年9月21日。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76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149页。
    2 《侯家营文书》,a-3-11,会议记录,1970年8月16日。
    3 李屿洪:《第三章农业》,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15页。
    1 李屿洪:《第三章农业》,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09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第561页。
    1 《下孔村档案》,B-67-3,三队、六队关于油料任务完不成给县粮食局的呈请,1967年7月3日。
    2 《下孔村档案》,B-23-6,核算单位1963年棉花、油品分配决算表(表三),1963年。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的149页。
    2 李屿洪:《第三章农业》,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07-108页。
    1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实行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1954年9月14日,1954年9月9日政务院第二百二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实行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1954年9月14日,1954年9月9日政务院第二百二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55、458页。
    2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79-280页。
    3 吕黎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Y-6-1,《保证完成购棉储棉任务,爱国主义售棉储棉运动的计划》,1961年6月12日。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149页。
    2 《下孔村档案》,B-23-6,核算单位1963年棉花、油品分配决算表(表三),1963年;《侯家营文书》,a-3-11,会议记录,1970年8月16日。
    1 《侯家营文书》,a-3-11,会议记录,1970年8月16日。
    2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469、473页。
    3 《阳城县志》,第177页。
    1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第476页。
    2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79-280页。
    3 周恩来:《当前建设中的几项任务》,1961年4月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49页。
    4 《侯家营文书》,a-3-11,会议记录,1970年8月16日。
    1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284页;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第459页。
    2 《下孔村档案》,B-42-1,夏季小麦交售及工业品奖励结算表,1965年8月15日。
    3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74页,
    1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279-280页。
    2 《下孔村档案》,b-64-2。
    1 金修连:《第五章收益分配与生活水平》,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74-175页。
    1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目使用说明。
    2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目使用说明。
    3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目使用说明。
    4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目使用说明。
    1 《下孔村档案》,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2 《侯家营文书》,A-1-6,中共侯家营党日活动记录本,1976年2月29日。
    3 《侯家营文书》,A-7-22,1985年渔业生产情况。
    4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目使用说明。
    5 《下孔村档案》,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1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目使用说明。
    2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3 山西省财政厅制订:《山西省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制度(甲式)》,1961年12月,第3页。
    4 《下孔村档案》,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1 山两省财政厅制订:《山两省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制度(甲式)》,1961年12月,第3页。
    2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第234页。
    3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目使用说明。
    4 山西省财政厅制订:《山西省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制度(甲式)》,1961年12月,第3页。
    5 《下孔村档案》,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6 《下孔村档案》,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7 《下孔村档案》,B-32,1964年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收支分配表,1964年11月。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1958年6月3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第354-359页。
    1 《财政部党组关于调整农业税负担的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第493页。
    2 关于起征点,1979年6月4日,国家作出了明确解释:“农业税起征点的口粮标准,以生产队为单位,原则上……水稻地区400斤,杂粮地区300斤,兼种水稻和杂粮的地区适当低于水稻地区、高于杂粮地区。”(《财政部关于执行农业税起征点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三)》,校内用书,第247页。
    1 《吕黎县志》,第4174-18、425页:《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7页: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42-43页:刘苏社:《建国后农业税制的演变情况》,《宏观经济管理》,1989年第1期。。
    1 金修连:《第五章收益分配与生活水平》,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79-180页。
    1 《下孔村志》,第77页。
    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44页;苏明:《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4期。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408页。
    1 《财政部关于改进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工商税征收办法的规定》,196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8月,第27-29页。
    1 《吕黎县志》,第418-419、426页。
    1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第409、411页。
    2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9页。
    3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4335、339页。
    4 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47页。
    5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4-335、339页;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1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第623-634页。
    2 《侯家营文书》,a-3-11,会议记录,1970年8月16日。
    3 金修连:《第五章收益分配与生活水平》,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第186页。
    1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口使用说明;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2 山西省财政厅制订:《山西省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制度(甲式)》,1961年12月,第15页。
    3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目使用说明。
    1 山西省财政厅制订:《山西省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制度(甲式)》,1961年12月,第15页。
    2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目使用说明;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3 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4 《下孔村档案》,B-64-2,会计项目使用说明。
    5 山两省财政厅制订:《山两省农村人民公社生产人队会计制度(甲式)》,1961年12月,第15页。
    6 吕黎县档案馆馆藏档案,24-C-9,《中共唐山地委关于发放烈军属补助与社会救济款大力支持春耕生产的意见》,1955年2月22日。
    7 吕黎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Y-326,《中共吕黎县人民委员会党组关于发放夏荒救灾款的请示报告》,1959年。
    1 《昌黎县志》,第594-597页;《下孔村志》,第89-90页。
    2 《侯家营文书》,D-21,1972年大队往来帐;D-24,1973年大队往来登记簿;D-36,1975年大队现金帐;D-101,1981年侯家营大队总帐;J-70-2,1970年1月大队凭证;J-72-13,1972年6月大队凭证;J-72-19,1972年9月大队凭证;J-72-20,1972年9月大队凭证;J-73-3,1973年1月大队凭证;J-73-4,1973年1月—2月大队凭证;J-73-15,1973年9月大队凭证;J-75-3,1975年2月大队凭证;J-77-3,1977年2月大队凭证;J-79-15,1979年9月—10月大队凭证;J-80-6,1980年5月大队凭证;J-80-10,1980年9月大队凭证;J-81-2,1980年11月—1981年1月大队凭证;J-81-4,1981年1月—3月大队凭证:J-81-7,1981年4月—6月大队凭证;J-81-9,1981年7月—10月大队凭证;J-84-4,1984年一队凭证。
    3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48页。
    1 《吕黎县志》,第592-593页;《下孔村志》,第89-90页;《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45-346页。
    2 《下孔村志》,第89-90页。
    3 《侯家营文书》,a-2-8,泥井公社革命委员会关于作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儿项具体执行意见的通知,1979年11月12日。
    4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56-57页。
    1 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8-49页。
    2 《下孔村档案》,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
    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3 《下孔村档案》,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
    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4 《下孔村档案》,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
    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1 《下孔村档案》,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2 《下孔村档案》,A-11-2,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补充,中国农业银行阳城县支行编,1981年元月。
    3 山西省财政厅制订:《山西省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制度(甲式)》,1961年12月,第3页。
    4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大会(扩大)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1955年10月11日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95页。
    1 《下孔村志》,第66页。
    1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第237页。
    1 《侯家营文书》,A-9-20,村管理规章制度,推测为1970年代。
    1 《下孔村档案》,C-13,1979年经营管理计划,1979年3月。
    1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66页。
    2 Gao Village:Rural Life in Modern China, London:Hurst and Co. Publishers (also issued by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in the US),1999.
    2 《侯家营文书》,a-3-11,会议记录,1970年8月16日。
    1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第363-365页。
    2《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第409、413、428页。
    3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76页。
    4 《中共央的五条紧急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第293页。
    1 《中共中央关于分配私人自留地以利发展猪鸡鹅鸭问题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第294页。
    2 《中共中央关于社员饲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第382-384页。
    1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第636-638页,
    2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185页
    3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677页。
    1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83-184页。
    2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35页。
    3 《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第366页。
    1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2 干贵宸、陆学艺主编:《农村经济典型调查》,第35-36页。
    3 《下孔村档案》,B-30,下孔大队1964年夏季小麦分案,1964年7月;B-61-3,66年夏季预分表;A-19-4,68年夏季小麦产购留分案表,1968年7月20日;A-60-7,79年夏季小麦产购留方案表,1979年7月31日;C-22-12,一九八零年夏收分配情况表,1980年8 月11日。
    1 《下孔村档案》,A-27-2,下孔大队71年社员分粮数字:A-27-4,社员1月份口粮分配,1971年:A-27-5,社员71年2月份口粮分配,1971年1月14日;A-27-6,71年3月份口粮分配,1971年3月20日:A-27-7,分四月份口粮表,1971年3月24日:A-27-8,分五月份口粮表,1971年5月8日;A-27-9,社员领六月份口粮表,1971年6月6日:A-27-10,社员领七月份口粮综合表,1971年6月20日A-27-11,社员领八月份口粮表,1971年7月25日;A-27-12,分九月份口粮表,1971年8月19日。
    2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窒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671页。
    1 《侯家营文书》,a-3-11,会议记录,1970年8月16日。
    1 《下孔村档案》,C-2,1972年社员吃油表。
    1 《下孔村档案》,C-2,町店公社下孔大队社员另[临]时往来登记表,1972年7月2日:社员过阴历八月十五分猪肉折价表,1972年9月21日。
    2 王贵宸、陆学艺主编:《农村经济典型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3 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1 《下孔村档案》,A-14-2,大队给阳城县粮食系统革命造反联合指挥部的呈请,1967年5月1日。
    1 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2 梅德平:《60年代调整后农村人民公社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1期,2005年1月;宋士云:《1949—1978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28页。
    1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338页。
    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28页。
    3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第119-120页。
    4 《华北局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若干问题的解决办法》,1953年4月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40页。
    1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3-208页。
    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30—131页。
    3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119—120、155页。
    1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46-247页。
    2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344页;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52页。
    1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52-153页。
    2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第203-208页。
    3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40-141页。
    1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56页。
    1 《侯家营文书》,A-6-29,《侯家营大队关于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的意见》,1979年4月20日。
    1 《下孔村志》,第40页。
    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55页。
    1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52-153页。
    1 《侯家营文书》,A-9-20,村管理规章制度,推测为1970年代。
    2 《侯家营文书》,A-3-42,大队工分底账,1967年11月—1968年11月:F-34,侯家营大队记工本,1977年12月—1978年9月。
    1 《侯家营文书》,a-1-6,中国共产党吕黎县泥井公社侯家营大队支部委员会党日活动记录,1976年2月29日。
    1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第643页。
    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57-158页。
    3 《下孔村档案》,C-13,1979年经营管理计划,1979年3月。
    1 《侯家营文书》,G-1,工农兵日记(大队干部工作笔记),1969年12月—1970年7月。
    1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96页。
    2 《侯家营文书》,F-35,小报本(大队干部工作笔记),1977年2月2日。
    3 《侯家营文书》,G-9,干兴巨工作笔记,1977年9月;G-4,王兴巨工作笔记,1978年。
    4 《侯家营文书》,C-1-11-1,对四类分子的制度条例,刘斌质抄写,1966年1月1日。
    1 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0、251页。
    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32页。
    1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95、338-342页;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155页;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第248-249页;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32-133页。
    2 廖鲁言:《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的说明》,1956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67-368页。
    3 《侯家营文书》,F-37-3,侯家营大队生产劳动管理制度(初稿),1965年8月。
    1 《下孔村档案》,C-13,1979年经营管理计划,1979年3月。
    1 李怀印:《集体制时期中国农民的日常劳动策略》文章来源: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6002,本文原载英文期刊The ChinaJournal, No.54, July 2005,泽成中文时略有改动。
    2 《下孔村档案》,C-13,1979年经营管理计划,1979年3月1日。
    1 《侯家营文书》,a-2-8,泥井公社革命委员会关于作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儿项具体执行意见的通知,1979年11月12日。
    2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年6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议通过,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公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416页。
    1 邓大才等:《平原经济——黄河岸边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2 《侯家营文书》,a-1-6,中国共产党吕黎县泥井公社侯家营大队支部委员会党日活动记录,1976年2月29日。
    1 《侯家营文书》,A-3-54,记分资料,1979年12月;B-3-1,1980年教师费用;G-2,1970年群众负担中小学教育经费。
    2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669页。
    3 《侯家营文书》,a-1-6,中国共产党吕黎县泥井公社侯家营人队支部委员会党日活动记录,1976年2月29日。
    1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52、156页。
    2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第160页。
    1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8-259页。
    2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典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谢亮生等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679-680页。
    3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第250-254页。
    4 《下孔村志》,第27页。
    1 迪莉亚·戴文:《中国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妇女的影响》,胡泳、范海燕译,摘自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平等与发展》,三联书店,1997年。
    2 《中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73页。
    3 《侯家营文书》,F-37-3,侯家营大队生产劳动管理制度(初稿),1965年8月。
    4 《侯家营文书》,A-7-18,中共吕黎县委员会、吕黎县革命委员会关于一九七一年秋收分配工作意见,1971年10月10日。
    5 《侯家营文书》,A-6-29,关于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的意见,1979年4月20日。
    1 严海蓉:《虚空的农村和空虚的主体》,《读书》,2005年第7期。
    1 张江华:《工分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对恰亚诺夫假说的验证与补充》,《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195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第650页。
    2 《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做好当前人民生活的几项工作的规定》,根据1958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刊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第658页。
    1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1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3 《关于沔阳县通海口公社整风整社第二阶段的总结报告》,1961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29-131页。
    4 《中共中央关于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的指示》,1960年9月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568页。
    5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0年11月3日,第674页。
    1 《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若干政策问题的讨论纪要》,196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90、96页。
    1 《下孔村档案》,B-30,下孔大队1964年夏季小麦分案,1964年7月;B-61-3,66年夏季预分表;A-19-4,68年夏季小麦产购留分案表,1968年7月20日;A-60-7,79年夏季小麦产购留方案表,1979年7月31日;C-22-12,一九八零年夏收分配情况表,1980年8月11日。
    1 《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第560页。
    2 薄一波:《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1956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47页。
    《侯家营文书》。
    《下孔档案》。
    《秦皇岛市农村统计主要指标历史台帐:吕黎县泥井镇侯家营村》,2005年,河北省吕黎
    县泥井镇档案室藏。
    吕黎县档案馆馆藏档案。
    阳城县档案馆馆藏档案。
    《东营村资料》。
    吕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吕黎县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城县志》,海潮出版社,1994年。
    山两省阳城县下孔村志编纂委员会编:《下孔村志》,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1年。
    《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2004年。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局司编:《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司编:《中国农业的光辉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
    张思主编:《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第四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侯永志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1年7月30日,采访地点:侯永志家。
    侯振元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5年7月26日,采访地点:侯振元家,采访人:金修连、李屿洪。
    刘小利、刘淑玲夫妇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5年7月26号下午2点,采访地志:刘小利家,采访人;李屿洪、金修连。
    王兴巨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5年7月27日上午9:00,采访地点:王兴巨家,采访人: 张思、金修连、吴家虎、李屿洪。
    侯永成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5年7月27日下午,采访地点:侯永成家,采访人;金修连、李屿洪。
    刘斌相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5年7月28日下午3:00,采访地点:刘斌相家,采访人:邢晔、金修连、李屿洪。
    侯大义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5年7月28日,采访地点:侯大义家,采访人:金修连、李屿洪。
    侯永深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5年7月28日上午,采访地点:侯永深家,采访人:邢晔、金修连、李屿洪。
    侯大义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5年7月30日,采访地点:侯大义家,采访人:金修连、李屿洪。
    刘继先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5年7月30日下午5:00,采访地点:刘继先家,采访人:金修连、李屿洪。
    叶盛榜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5年7月30日上午10:00,采访地点:侯振春家,采访人:金修连、吴家虎、李屿洪。
    刘斌相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6年4月17日,采访地点:刘斌相家,采访人:邢晔、李屿洪。
    侯大信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6年4月18日,采访地点:侯大信家,采访人:李屿洪。
    侯大义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6年4月18日,采访地点:侯大义家,采访人:邢晔、李屿洪。
    侯永深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6年4月18日下午2:00—4:30,采访地点:侯永深家,采访人:李屿洪。
    侯振兴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6年4月18日,采访地点:侯振兴家,采访人:邢晔。
    侯振久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6年4月19日上午8:00—11:00,采访地点:侯振久家,采访人:邢晔、李屿洪。
    侯振元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6年4月19日,采访地点:侯振元家,采访人:李屿洪。
    尹英、叶盛文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11月21日9:00—12:00,采访地点:尹英叶盛文家,采访人:张思、李屿洪、何燕。
    侯大义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11月22日8:30—11:30,采访地点:侯大义家,采访人:张思、何江丽、李屿洪、涂玲。
    侯振元夫妇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11月22日下午,采访地点:侯振元家,采访人:何燕。
    侯孟春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11月23日15:45—17:10,采访地点:侯孟春家,采访人:何江丽、李屿洪。
    陈百林、侯淑菊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11月24日上午8:30—10:00,采访地点:陈百林家,采访人:李屿洪。
    侯守池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11月24日下午2:00—2:40,采访地点:侯守池家,采访人:涂玲。
    侯振春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11月24日晚19:15—21:30,采访地点:侯振春家,采访人:何江丽、李屿洪、涂玲。
    侯振元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11月24日10:30—11:30,采访地点:侯振元家,采访人:何江丽、李屿洪。
    侯振元夫妇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7年11月24日16:30—17:00,采访地点:侯振元家,采访人:李屿洪。
    侯永昌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8年7月26日下午1:30-2:10,采访地点:侯永吕家,采访人:邓群刚、何燕。
    侯振元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8年7月27日。采访地点:侯振春家,采访人:涂玲。
    侯大义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8年7月28日上午8:00,采访地点:侯大义家,采访人:何江丽、李屿洪、何燕、涂玲、邓群刚。
    侯大儒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8年7月29日上午10:00,采访地点:侯大儒家,采访人:何江丽、李屿洪。
    侯大信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8年7月29日上午8:00,采访地点:侯大信家,采访人:何江丽、李屿洪。
    侯元祥、刘淑华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08年7月29日12:40,采访地点:侯元祥、刘淑华家,采访人:李屿洪。
    宋秀玉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12年9月17日上午,采访地点:侯振春家,采访人:李屿洪。
    侯永成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12年9月16日晚7:30—9:30,采访地点:侯永成家,采访人:李屿洪、聂珍、赵宇翔。
    侯振春,宋秀玉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12年9月18日上午7:00—10:00,采访地点:侯振春家,采访人:张思、李屿洪。
    侯振春采访记录,采访时间:2012年9月20日上午9:00—11:00,采访地点:侯振春家,采访人:李屿洪、赵宇翔。
    下孔村会计座谈,采访时间:2010年10月24日,采访地点:下孔村活动中心,采访人:吴家虎、李屿洪、涂玲。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山西省财政厅编:《山西省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处理实例》,1961年12月。
    山西省财政厅制订:《山西省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制度(甲式)》,1961年12月。
    通俗读物出版社编:《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手册》,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12月。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编:《中国农村四十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
    艾力农编:《农村经济政策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卞国林、王刚、董宝瑞:《昌黎农村变革历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昌黎县委员会编印,内部资料,2005年。
    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曹正汉:《伶仃洋畔的村庄公社——崖口村的公社制度及其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美]陈佩华、赵文词、安戈:《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孙万国等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邓大才等:《平原经济——黄河岸边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杜润生主编:《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
    费孝通:《志在富民》,刘豪兴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关锐捷主编:《半个世纪的中国农业》,南方日报出版社,1999年。
    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关锐捷:《半个世纪的中国农业》,南方日报出版社,1999年。
    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处编:《农村人民公社统计经验汇编》,统计出版社,1960年。
    [美]威廉·韩丁:《翻身: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纪实》,韩俊等译,北京出版社,1980年。
    [美]威廉·韩丁:《深翻:一个中国农村的继续革命》,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8年。
    河南省农业厅公社处编:《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河南省农业厅农业合作处编:《高级社收益分配问答》,河南人民出版社,1956年12月。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法律出版社,2008年。
    洪乌金:《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农业出版社,1980年。
    侯志刚编著:《集体所有制农业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
    黄纪苏:《与精英保持距离》,九州出版社,2009年。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三联书店,2002 年。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6年。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吉林省农机化学校主编:《农村经济活动分析》,农业出版社,1993年。
    金喜在:《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经济研究”编辑部编:《人民公社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关系》,科学出版社,1958年。
    [加]伊莎贝尔·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安强、高建译,北京出版社,1982年。
    李景惠、吕东升主编:《农村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平等与发展》,三联书店,1997年。
    辽宁财经学院农业财务会计教研组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5年。
    林春:《家国沧桑——改革纪行点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三联书店,1992年。
    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与火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陆学艺主编:《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两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罗平汉:《人民公社供给制探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泽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鸿运等:《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学林出版社,2000年。
    梅德平:《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变迁研究——1949-1985:以湖北省为中心的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山东人民出版社编:《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问答》,山东人民出版社,1955年。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农林局、山尔农学院编:《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会计》,山东人民出版 社,1976年。
    山东省农林局公社处、山东农学院农经系等编:《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
    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孙德山、吴岩:《社员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农业出版社,1982年。
    [日]田岛俊雄:《中国农业的结构与变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天津财经学院编:《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会计知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
    王耕今、杨勋、王子平、梁晓东、杨冠三编:《乡村三十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
    王贵宸、陆学艺主编:《农村经济典型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王家传主编:《农村集体资金运行机制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金泰编著:《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界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魏宏运、[日]三谷孝主编:《中国农村变革:家族·村落·国家——华北农村调查资料》(第一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
    文兵编著:《人民公社收益分配工作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1959年。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杨念群主编:《新史学(第一卷)——感觉·图像·叙事》,中华书局,2007年。
    杨秋林、许树恩编著:《人民公社经济活动分析》,农业出版社,1982年。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
    袁若飞:《农村人民公社劳动管理》,农业出版社,1981年。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张培刚、廖丹清:《二十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章锐夫、欧阳志高主编:《分配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
    张思等:《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张同青编著:《生产队经济活动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
    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郑风田:《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民经济行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
    郑言编:《生产队收益分配》,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共佛山地委农村工作部、华南农学院农业经济教研室编:《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
    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编:《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会计教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共吕黎县委员会合编:《吕黎县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编:《中国农村四十年》,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年。
    朱海芳编著:《生产队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农业出版社,1982年。
    朱乐尧、周淑景:《回归农业——中国经济超越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庄孔韶等:《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Peter S..J. Chang, A Study of The People's Commune in Communist China,1958-1960.張绍軍编著:《共库中國人民公社之政治研究》,台北:正中害局,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九月。
    Mobo C. F. Gao,Gao Village:A portrait of rural life in modern China, London:Hurst & Company,1999.
    Oi, Jean Chun,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中国農村慣行調查刊行会『中国農村慣行調查』、全六卷、岩波書店、1952-57年、1981年複刊。
    三谷孝编『中国農村变革と家族·村落·国家』、卷1—2、汲古書院、1999、2000。
    三谷孝等『村から中国を読む』、青木書店、2001。
    吕远、熊烈、剑锋:《从民升人民公社看分配制度的变革》,《教学与研究》,1959年第1期。
    陈廷煊:《建国以来粮食流通体制的演变》,《改革》,1996年第6期。
    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楚永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演进与制度创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邓智旺:《人民公社供给制实施始末》,《湖北档案》,2005年第1期。
    黄升泉:《关于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问题》,《两北农学院学报》1959年第4期。
    金修连:《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1964—1985年)——以侯家营个案分析为基础》,硕
    十毕业论文,南开大学,2006年5月。
    李海滨:《“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历史解读——以徐水县为例》,硕十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5年5月。
    李.怀印:《集体制时期中国农民的日常劳动策略》http://www.cc.org.cn/newcc/browwenzhang.php?articleid=6002,原载英文期刊The China Journal, No.54, July 2005.
    李屿洪:《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粮食分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侯家营和下孔村的档案史料为中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增刊。
    李屿洪:《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特殊”工分——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中国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李屿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现代教育的发展——以河北昌黎侯家营村为个案》,[日]
    田中仁、江沛、许育铭主编:《现代中国变动与东亚新格局(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刘丽、向龙斌、周坤龙:《人民公社分配体制的思考》,《安徽农业科学》36卷1期,2008年。
    刘苏社:《建国后农业税制的演变情况》,《经济评论》,1998年第3期。
    罗平汉:《人民公社供给制探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梅德平:《60年代调整后农村人民公社个人收入分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秦晖:《公社之谜——农业集体化的再认识》,《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屈小娥:《从历史的比较中看我国分配制度的变革》,《商业研究》,2000年第8期。
    宋士云:《1949—1978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苏明:《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4期。
    孙德山、吴岩:《社员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农业出版社,1982年。
    王冰:《中国农业生产组织政策绩效分析与评价》,《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
    王静:《侯家营追踪调查——家族与村落社会》,郑也夫、沈原、潘绥铭编:《北大清华人大
    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6》,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玉贵:《人民公社研究》,博士论文,2000年3月。
    吴志军:《人民公社宏观史研究的学术史分析》,《北京党史》,2010年2月。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博士论文,人民大学,2000年。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家庭副业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5期。
    辛逸:《试论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5期。
    辛逸:《实事求是地评价人民公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
    严海蓉:《虚空的农村和空虚的主体》,《读书》2005年第7期。
    杨山田:《对新中国分配制度五十年的回顾与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2期。
    叶子荣、刘鸿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历史、现状与重构》,《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翟全祯、赵爱梅:《剖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中的分配关系》,《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张江华:《工分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对恰亚诺夫假说的验证与补充》,《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郑有贵:《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演变及其绩效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周彪:《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的形成——以江苏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