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津海关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同治九年(1860),天津教案爆发,为使天津城内各方权力重新恢复平衡状态,在曾国藩、毛昶熙和李鸿章等人筹划下,中央决定裁撤三口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并添设津海关道一职专管中外交涉和新、钞两关税务。津海关道的设置突破了原本由天津道兼管交涉和海关事务的惯常做法,成为一个特例。天津正式形成直隶总督与津海关道共同处理对外交涉的上下两级交涉体制。
     自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权篆直隶总督以来,天津逐步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和洋务的中心。津海关道以其折冲转圜的地位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办理交涉的得力臂膀。在晚清士人皆视洋务为畏途的情况下,津海关道久办交涉,形成了“诚心”、“持平”、“信诺”、“持大体”、“不卑不亢”等对外交涉风格,他们以“持平”办理的原则处理了议结中外教案、参与中外订约修约谈判、负责庚子事变之后接管天津等众多中外交涉事件,缓解了中外矛盾。同一时期,清政府也经历了从最初被迫无序办理对外交涉到中央建立外务部,确立正式外交体制的演变历程,津海关道作为中央的一次区域性尝试,见证了中国近代外交演变的全过程。
     津海关道与天津海关洋税务司共同管理津海关事务,是权责互补之同僚,但津海关道在管理津海关事务时占据主要地位,是津海关名副其实的主要领导者。在立足于交涉与海关事务之外,津海关道还凭借其才能,日渐被李鸿章倚为股肱助手,成为协助李鸿章创办和管理各类洋务新政事业的首席大将。同时为弥补自身只能在不平等条约体制下办理对外交涉i-难以获得社会民众普遍认可的不足,津海关道比天津其他同级官员更积极、更主动地投身到办学、城市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中,以获得自保和发展之道。相对于传统官员而言,办理对外交涉、管理海关并投身于洋务新政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津海关道是中国最早一批尽力弥补中外隔阂,缩短中外差距的官员,是近代中国新式官僚的先驱。
     随着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离职,津海关道逐步脱离洋务新政事业,回归本职,专管中外交涉和海关事务。1901年中央成立外务部。外务部逐步加强了对津海关道的管辖权,原本津海关道协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办理对外交涉,起折冲转圜作用的身份定位悄然发生改变,津海关道制度也逐步丧失了直隶总督的支持与保护,但津海关道又不能不受原有格局的限制和督抚的制约,多重上级领导体制成为津海关道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津海关道制度的内在矛盾日益显现,对它的改革也就不可避免。在晚清地方官制改革的浪潮中,外务部要求有交涉事务的省份设立交涉司专管对外交涉。1910年直隶设置交涉使一职,津海关道自此完全脱离对外交涉职能,专管海关。清末改革中津海关道职能被割裂的现实虽是近代职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清朝末年中央与地方改革缺乏周密制度安排的现时也预示着清政府迅速终结的必然性。时隔仅两年后,清王朝灭亡,津海关道改名为海关监督,津海关道制度自此终结。
In later Qing Dynasty, a lot of treaty ports had to be opened for trade with the invasion by Western imperialist powers. In order to adapt new situation, the treaty ports usually authorized Taotai to perform the duties about customs business and negotiation. The person, who was responsible to manage customs, was usually named Taotai of customs. Taotai of customs was part-time of local official instead of full-time. With the establishing of foreign tax system, Qing Dynasty adjuste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personnel system of Taotai. It declared new treaty ports must be set up tax department and arranged Taotai of customs. Thus, the system of Taotai of customs was formed officially.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shock from the building of Tianjin treaty ports, Qing Dynasty set up the minister in charge of trading business and negotiation about three ports at the tenth years of Emperor Xianfeng(1860). Because of the limit for the duty from Qing Dynasty, the minister had to face more constraints. In the ninth year of Tongzhi(1870), the case in Tianjin break out. Chonghou, the minister in charge of trading business and negotiation in Tianjin could not do anything about it and was condemned commonly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people.
     Tianjin w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int. The case in Tianjin shocked Qing Dynasty. As the governor of Zhili, Zengguofan and Li Hongzhang decided to recombine recombine the of Tianjin, build up new order and prevent the new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At the arrangement of Zengguofan, Maochangxi and Li Hongzha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cancel the minister in charge of trading business and negotiation and handed its power to the governor of Zhili. The governor of Zhili also served as the minister and imperial commissioner. He set up Taotai of customs to in charge of customs business and negotiation. Taotai of customs in Tianjin became a special example because the custom business and negotiation were stripped from Taotai of Tianjin and was in charge of the governor of Zhili and Taotai of customs in Tianjin. The former single system became vertical and double system.
     From the ninth year of Tongzhi(1870) to the Twenty-one year of Guangxu(1895), Lihongzhang had occupied in the governor of Zhili for25years. New prospects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d been opened up in external work from Lihongzhang's assuming office. Tianjin became the original place of industry, Post, railway, education, shipping, telegram, telephone and the center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foreign business step by step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aotai of customs in Tianjin became right hand man of the governor of Zhili in foreign business. In the situation that a lot of officers were afraid of foreign business, Taotai of customs in Tianjin formed the style of foreign negotiations, such as deeply in earnest, remaining unchanged, keep his promise, mindful of the overall, neither haughty nor humble, and was praised by Chinese and foreigners. Taotai of customs in Tianjin also became the right-hand man of Lihongzhang in foreign business.
     After the Jiawu War, Lihongzhang had to leave his job. On the other hand, the task of foreign negotiations became heave and heave. After the International Protocol of1901, Taotai of customs in Tianjin went out of New Deal Modernization and became itself. In the tide of the reform of the official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 every province set up officer to manage foreign negotiations. Therefore, Taotai of customs in Tianjin had to give up the duty of foreign negotiations and manage Tianjin customs specially.
     In general, accompanied by western invasion, Qing Dynasty experienced the course of no right to deal with foreign negotiations to set up External Affairs and systems. Taotai of customs in Tianjin is the witness of foreign policy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officers, Taotai of customs in Tianjin devoted themselve to deal with foreign negotiations and the New Deal, made up and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ers. They were the pioneer of Chinese new officers.
引文
① 赵尔巽:《清史稿》,志98,职官3,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② 赵尔巽:《清史稿》,志98,职官3,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③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④ 郑天挺,戴逸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⑤ 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
    ⑥ 苟德仪:《晚清海关道及其对外交涉研究》,硕士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
    ⑦ 《辞海》(经济分册),上海辞书出版杜1978年版,第401页。
    ⑧ 刘伟:《晚清关道的职能及其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9卷第2期,2010年3月,第67页。
    ①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181-182页。
    ②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集刊》第25期,1996年,第120页。
    ③ 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2页。
    ④ 李鸿章:《畿辅通志》,卷30,册2,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1934].第988页。
    ⑤ (汉)司马迁著;刘兴林等点注:《史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37页。
    ⑥ 赵尔巽:《清史稿》,志36,地理1,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①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 赵尔巽:《清史稿》,志98,职官3,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③ 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的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① 参见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苟德义:《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① 汤吉禾:《清代科道职掌》,《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② 吴吉远:《试论明清时期的守巡道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1期。
    ③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④ 李国祁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一文中都用“冲激”,后文凡涉及李国祁文章处遵照作者的用法,其余用“冲击”。
    ⑤ 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第178-179页。
    ⑥ 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年第3期,第139-187页。
    ① 缪全吉:《明清道员的角色初探》,《近代中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
    ② 古鸿廷:《清代道员制度》,《中国文化月刊》第190期,台北,1995年版。
    ③ 岳本勇:《清代道制研究》,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
    ④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10年。
    ① 蒋慎吾:《上海道台考略》,上海通社编:《旧上海史料汇编》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8年版。第61-71页。
    ② 苟德义:《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③ 苟德仪:《上海道台与“借师助剿”政策关系探微》,《历史教学》(高教版),2007年第4期。
    ④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70年。转引自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4页。
    ⑤ 吴轶群:《清代新疆镇迪道与地方行政制度之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2卷第3辑,2007年7月。
    ⑥ 许雪姬:《兴泉永道与台湾的关系》,《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13期,台北:中国历史学会1981年版,第91-101页。
    ⑦ 杨武泉:《明清守、巡道制考辨》,《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第63-72页。
    ⑧ 刘铮云:《“冲、繁、疲、难”: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初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民国八十二年[1993],第175-204页。
    ⑨ 林涓:《清代道的准政区职能分析——以道的辖区与驻所的变迁为中心》,《历史地理》(第十九辑),2003年6月,第34页。
    ① 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② 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③ 任智勇:《晚清海关监督制度初探》,《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④ 任智勇:《晚清海关与财政——以海关监督为中心》,博士论文,北京大学,2007年。
    ① 熊月之:《研究上海道台的力作——介绍(上海道台研究转变中社会之联系人物,1843—-1890)》,《史林》1999年第4期,第95页。
    ② 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113页。
    ③ 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④ 苟德仪:《晚清海关道及其对外交涉研究》,硕士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第51页。
    ⑤ 苟德仪:《晚清海关道及其对外交涉研究》,硕士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第5页。
    ⑥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41页。
    ⑦ 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6--392页。
    ①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集刊》第25期,1996年,第137页。
    ②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集刊》第25期,1996年,第135页。
    ① 苟德义:《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15页。
    ① [东汉]班固:《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95页。
    ② [北齐]魏收:《魏书》卷8,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页。
    ① [后晋)刘昀等撰:《旧唐书》卷38,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8页。
    ② [宋]王溥:《唐会要》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0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9下,志39下,百官4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0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60页。
    ⑤ 《唐观察使》,[宋]洪迈著;鲁同群,刘宏起点校:《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⑥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第19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1页。
    ⑦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1,志47。
    ⑧ 郭峰:《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行政体制的形成》,《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
    ① 萧一山认为“道员有特别职务之道员,有一般职务之道员。前者无守土之责,如督粮道、盐法道等,后者有守土之责,如分守道、分巡道二者。”见萧一山编:《清代通史》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8-439页。朱东安将之划分为“掌管一事的道”和“掌管一地的道。”见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汤熙勇则划分为“普通行政类”与“特别事务类”。见汤熙勇:《清初道员的任用及其相关问题》,《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1993年第1期。
    ② 萧一山编:《清代通史》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9页。
    ③ 赵尔巽:《清史稿》,第116卷,志91,职官3,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④ 萧一山编:《清代通史》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8-439页。
    ⑤ 任志勇:《晚清海关监督制度初探》,《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① 彭泽益:《清初四摧关地点和贸易量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② 郭松义、李新达、杨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清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9页。
    ①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3页。
    ②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8-140页。
    ③ [清]文庆等篆: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69,页15,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④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8,页15,《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① [清]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34,职官考20。
    ② [清]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34,职官考20。
    ③ 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④ 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1-2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564页。
    ⑤ 参见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⑥ 林怡秀在《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一文中也持同样观点。见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41页。
    ① 许同莘等编撰:《清初及中期对外交涉条约辑》(康雍干道咸朝条约),国风出版社1964年版,第92页。
    ②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9,页40-4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③ [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49页。
    ④陈浚:《请撤回桂良、花沙纳并敕僧格林沁妥筹战和折》: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1,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54页。
    ⑤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⑥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①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5页。
    ②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8页。
    ③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17--26,《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④ 张扔、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10年间时论选集》(五卷本),第一卷(上),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89页。
    ⑤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17--2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⑥ 崇厚,字地山,完颜氏,内务府镶黄旗人,河督麟庆子,道光二十九年举人,选知阶州,历迁长芦盐运使。咸丰十年署盐政。见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33,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⑦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27。《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① 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45页。
    ②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2,页16,《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页。
    ④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17--2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⑤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17--2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⑥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2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⑦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2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 出版社,民国59[1970]。
    ①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2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②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17--2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③ 参见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45页。
    ④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1,页17--2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⑤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2,页23,《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⑥ 林治平:《基督教入华百七十年纪念集》,宇宙光出版社1977年版,第213页。
    ①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2,页22-24,《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②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2,页22-24,《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③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85卷,第11页,同治九年六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④ 转引自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56页。
    ① 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82-183页。
    ② 陈元禄:《陈元禄自订年谱》,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6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③ 美)马士、(美)宓亨利著;姚曾译:《远东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72页。
    ④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7,页20-2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⑤ [清]李鸿章:《复曾相》(同治九年六月初七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① 《庚午复西林宫保书》,这是当时直隶总督曾国藩属下的夹含殂写给安徽巡抚英翰(字西林)的密信,报告1870年天津教案的情况。湖南师范学院史地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选编:《中国近代史学习文献参考资料》,1974年版,第235页。
    ② 胡波纳:《世界环游记》,第535页。转引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69页。
    ③ 密其:《阿礼国旅华记》,第2卷,第239页。转引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69页。
    ④ 《北华捷报》,1870年8月11日。
    ⑤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8,页28—29,《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① [清]王之春:《国朝柔远记二十卷》卷16,第221页。
    ②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4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③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5期,第120页。
    ④ 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21页。
    ⑤ 参见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5期,第121页。
    ①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4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② [清]李鸿章:《奏保陈钦沈保靖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③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④ [清]李鸿章:《奏保陈钦沈保靖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⑤ [清]曾国藩:《报赴天津启程日期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曾文正公奏稿),(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27页。
    ⑥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⑦ [清)曾国藩:《密保天津道员片》,《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曾文正公奏稿),[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12页。
    ①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0卷,第4页,同治九年九月上,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②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0卷,第5页,同治九年九月上,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③ [清]李鸿章:《覆奏封河回省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22页。
    ④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4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⑤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7,页20-2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⑥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8,页25-28,《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①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8,页28-29,《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② 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21页。
    ③ [清]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卷12,清光绪二年传忠书局刻本,现藏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88页。
    ④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0卷,第4页,同治九年九月上,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⑤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85卷,第12-13页,同治九年六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① [清]曾国藩:《覆陈津案各情片》,《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曾文正公奏稿),[上海] 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6版,第922-923页。
    ②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87卷,第6页,同治九年七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③ [清]曾国藩著;殷绍基等整理:《曾国藩全集》书信1,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7314页。
    ④ 《复丁日昌》,(同治九年九月二十六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⑤ 林怡秀的文章也注意到了曾国藩荐举陈钦出任天津道与中央意见不合,但作者认为添设津海关道一职的原因是:添设津海关道,“其中关键在于中央的总理衙门和地方的直隶总督,双方对于在天津添设津海关道上达成 共识。从总理衙门的观点,由于三口通商大臣属总理衙门所管辖,三口通商大臣在天津的失败,总理衙门自然不甚光彩,三口通商大臣即将遭到裁撤,衙门的章京出任海关道又受到怀葛,因此,如能在三口通商大臣裁撤之后,添设一海关道,且由总理衙门的章京出任,有助于减轻对总理衙门的打击。从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观点,三口通商大臣除在天津无所建树外,与外国领事来往又无体制可言,启外人对于通商大臣轻视之心,因此添设一新的海关道台,建立体制,同时予外人气象一新之感。”见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113页。然后作者直接推论出了如下结论:“对于任命陈钦为天津道所引起中央和地方观点不同的情况,曾国藩等人经过一番缜密的商议筹划后,彼此达成共识,即向清廷奏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时建议在天津添设津海关道,由丁寿昌出任天津道,陈钦担任津海关道。”见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62页。本文与该作者的观点基本相同,但论证过程不同,我希望能用一系列事件先后的时间作参照,用当时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信件来细化说明曾国藩、毛昶熙和李鸿章等大臣对中央决策的影响。
    ①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7,页20-2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② 《复丁日昌》,(同治九年九月二十六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③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38,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① [清]李鸿章:《复江西督销局前贵州贵西道徐》(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127页。
    ② [清]李鸿章:《上曾相》(同治九年十月二十一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③ [清)李鸿章:《复丁日昌》(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④ [清]李鸿章:《复丁日昌》,(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⑤李鸿章:《复丁日昌》,(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⑥ 《复丁雨生中丞》(同治九年九月十四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⑦ (清)李鸿章:《复丁雨生中丞》(同治九年十月初五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⑧ [清]曾国藩:《报赴天津启程日期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曾文正公奏稿),[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27页。
    ⑨ (清)李鸿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① [清]李鸿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② [清]李鸿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① [清]李鸿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② [清]李鸿章:《致总署议设津海关道》(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七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页。
    ③ [清]李鸿章:《致总署议设津海关道》(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七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132页。
    ① [清)李鸿章:《致总署请缓铸津关道关防》(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二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② [清]李鸿章:《致总署请缓铸津关道关防》(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二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①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② 赵尔巽:《清史稿》,志92,选举5,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③ 方菊人:《平平言》,第1卷,第25页,光绪十三年刊本。
    ④ [清]李鸿章:《致总署议设津海关道》(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七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⑤ [清]李鸿章:《致总署请缓铸津关道关防》,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⑦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008年版,第172页。
    ①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②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13,考4,职官4。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③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①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②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①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175页。
    ①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008年版,第174-175页。
    ②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序,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①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4,考15,舆地6。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②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序,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 旧志点校卷》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③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序,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 旧志点校卷》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①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①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②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①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甲申马江战役专辑),1984年版,第205-207页。
    ② 赵叔雍:《唐绍仪》,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第338页。
    ① [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第144卷,职官考30,民国景十通本。
    ② [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第144卷,职官考30,民国景十通本。
    ③ [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第144卷,职官考30,民国景十通本。
    ① 沈铭昌于1911年5月至1911年9月任职,见天津市档案馆馆藏天津海关全宗,档案号:J015/001/000976。
    ② 凌福彭“光绪三十年八月奉委代理津海关道篡务,十月仍回天津府知府本任”,见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10页。
    ③ 《(雍正朝)大清会典》,第223卷,第10页,都察院,督撫建置。
    ① 本节关于津海关道的“地理背景”、“资格与行政经历”、“接受任命时的年龄与任职时间”、“升迁与后期的经历的论述”借鉴了梁元生教授在《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一文中对上海道进行相关分析的模式,特此表示感谢。
    ① 据丁晓禾主编的《中国百年留学全纪》中“中国留美幼童名单”统计。丁晓禾主编:《中国百年留学全纪录》第1册,珠海出版社年1998年版,第148-153页。
    ② 唐绍仪,广东香山人,第三批留美幼童,公元1874年9月19日赴美,见丁晓禾主编:《中国百年留学全纪录》第1册,珠海出版社年1998年版,第151页。
    ① [清]李鸿章:《奏留刘汝翼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5(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0页。
    ② [清]李鸿章:《保黎兆棠补津关道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①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0页。
    ②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63卷,第4页,光绪三年十二月上,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① 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②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360卷,第2页,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下,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① 紧接着的是张镇芳,署理仅十天后,清帝逊位。张镇芳(1863—1933),字馨庵,河南项城人,进士。
    ①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第346卷,第10页,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上,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② 赵尔巽:《清史稿》,卷20,本纪20,文宗本纪,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③ 赵尔巽:《清史稿》,卷20,本纪20,文宗本纪,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④ 赵尔巽;《清史稿》,卷21,本纪21,穆宗本纪1,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⑤ 赵尔巽:《清史稿》,卷22,本纪22,穆宗本纪2,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⑥ 赵尔巽:《清史稿》,卷22,本纪22,穆宗本纪2,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⑦ 赵尔巽:《清史稿》,卷24,本纪24,德宗本纪2,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① 李鸿章自继曾国藩接任直隶总督后,曾两次离职,一次是因为其母去世,李鸿章离职丁忧,其间由张树声署理直隶总督;一次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李鸿章奉诏“入阁办事”,由王文韶接任直隶总督;后庚子事变 爆发,直隶总督裕禄自杀,李鸿章再次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直至去世。总而言之,李鸿章一生曾前后三次任职直隶总督。
    ①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25-26页。
    ①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4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② 《光绪会典》,卷59,吏部43。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6年[1967]。
    ③ 天津津海关道署撰:《茶船误碰木桩插漏案》,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第59页。
    ①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100,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南洋大臣职掌。
    ② 《天津钞关一年期满正额无亏额外盈馀未能征足照数赔补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8-379页。
    ③ 《年终考核司道府提镇各员密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208页。
    ① 《年终考核司道府提镇各员密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
    ②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26卷,第7页,光绪二年二月,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③ 李鸿章:《密保吴赞诚黎兆棠二员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7(奏议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5页。
    ④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27卷,第15页,光绪二年三月上,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⑤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63卷,第4页,光绪三年十二月上,定稿本,清[1644-1911], 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03/5324/085。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03/5328/056。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03/5332/154。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03/5335/637。
    ⑤ 《奏为遵旨确查奏参盛宣怀招权纳贿任意妄为各节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03/7148/012。
    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03/5329/154。
    ① 梁元生在《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一文中以及林怡秀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对1870-1895年之间大多数津海关道和天津道都作了较细致的个人分析,本文借鉴了两位学者的这种个体分析的方式,在此特地表示感谢。我致力于将津海关道群体、直隶总督群体以及天津道群体等群体研究与每个群体里的个体研究相结合,希望能丰富和继续推动这部分的研究现状。
    ② [清]李鸿章:《郑藻如请简关道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8(奏议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③ 谭春玲,郭琪:《保荐与钦准之间:晚清中央权力状况的透视》,《历史档案》,2011年第1期。
    ④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柯灵,张海珊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第6集 第19卷 笔记文学集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①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②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③ “玛斯妥”,为游百川书写《墓志铭》时的名称,实际是威妥玛。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1818~1895),英国外交官,道光二十一年(1841)参加鸦片战争。咸丰二年(1852)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咸丰四年(1854),任江海关首任税务司,次年去职。同治五年(1866)向清政府呈递《新议略论》。同治十年(1871)任英驻华公使。光绪九年(1883)回国。
    ④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⑤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⑥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⑦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⑧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柯灵,张海珊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第6集第19卷(笔记文学集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⑨ [清]曾国藩:《请以陈钦署天津府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27页。
    ⑩ [清]曾国藩:《请以陈钦署天津府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27页。
    ① [清]曾国藩:《覆陈津案各情片》,《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22-923页。
    ② [清]曾国藩:《复李鸿章》,曾国藩著;殷绍基等整理:《曾国藩全集》书信1,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7337页。
    ③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④ [清]黎庶昌撰:《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43页。
    ⑤ [清]曾国藩:《覆陈津事各情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21页。
    ⑥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①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5页。
    ②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5页。
    ③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6页。
    ④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6页。
    ⑤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9页。
    ⑥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1910页。
    ①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9页。
    ②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9页。
    ③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9页。
    ④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9页。
    ⑤ 林怡秀的硕士论文中对黎兆棠的前期经历介绍较多,为免重复,本文将重点介绍黎兆棠在出任津海关道之前处理对外交涉的前期经历。
    ⑥ 周之贞等修:《顺德县志》,台北:成文书局据民国十八年刊本影印,第231页。
    ⑦ 周之贞等修:《顺德县志》,台北:成文书局据民国十八年刊本影印,第231页。
    ⑧ 周之贞等修:《顺德县志》,台北:成文书局据民国十八年刊本影印,第231-232页。
    ⑨ 周之贞等修:《顺德县志》,台北:成文书局据民国十八年刊本影印,第231-233页。
    ① 张仲弼:《香山县志》,台北:成文书局1967年版,第423-424页。
    ② [清]曾国藩著,殷绍基等整理:《曾国藩全集》书信1,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7573页。
    ③ 张仲弼:《香山县志》,台北:成文书局1967年版,第423-424页。
    ④ [清]李鸿章:《復何筱宋制军》(同治十一年七月十九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62页。张仲弼:《香山县志》,台北:成文书局1967年版,第423-424页。
    ⑤ [清]李鸿章:《郑藻如请简关道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8(奏议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⑥ 郑藻如是于光绪四年即1878年担任津海关道之后加入李鸿章幕府,也就是说郑藻如出任津海关道并不是因为他是李鸿章的幕僚人员。
    ①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36,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②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36,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③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8页。
    ④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36,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① [清]李鸿章:《盛宣怀调津关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4(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008年版,第426页。
    ② 赵尔巽:《清史稿》,第471卷,列传258,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③ 盛宣怀历次出任的官职和任职时间参考赵尔巽:《清史稿》,第471卷,列传258,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④ [清]李鸿章:《奏保刘含芳等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4(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⑤ [清]李鸿章:《奏留刘汝翼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5(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0页。
    ① [清]曾国藩:《请以陈钦署天津府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27页。
    ② (清)李鸿章著;邓曙光编注:《李鸿章家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③ 赵尔巽: 《清史稿》,列传236,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① [清]李鸿章:《筹议海防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160页。
    ②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00,页43,《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③ 池仲枯:《海军大事记》,载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4页。
    ④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276页。
    ①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9页。
    ② 宝宗一:《李鸿章年(日)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4900页。
    ③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0页。
    ④ 林恰秀的论文对周馥兼充行营翼长之职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借鉴了该文的成果,只是努力将此问题放在李鸿章加强北洋海防更宏观的背景中进行讨论。参见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79页。
    ⑤ 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据台湾四季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7月5日第三版影印,第136页。
    ①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②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5页。
    ③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1页。
    ④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5页。
    ① 丁晓禾主编:《中国百年留学全纪录》第1册,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151页。
    ② [清]李鸿章:《上曾相》(同治六年八月初五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05页。《上侯相》(同治六年八月初五日夜),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32页。
    ③ 戴健:《李鸿章致吴赞诚的书札》,《安徽史学》,1986年第8期。
    ④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58,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① [清]李鸿章:《致总署条议三事》(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28页。
    ②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1年,第74页。
    ③ [清]李鸿章:《致总署条议三事》(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28页。
    ④ [清]李鸿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⑤ [清]李鸿章:《保黎兆棠补津关道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008年版,第152页。
    ① 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1818~1895),为英国驻华外交官。道光二十一年(1841)参加鸦片战争。咸丰二年(1852)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咸丰四年(1854),任江海关首任税务司,次年去职。同治五年(1866)向清政府呈递《新议略论》。同治十年(1871)任英驻华公使。光绪九年(1883)回国。
    ② 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43页。
    ③ [清]李鸿章著;翁飞,董丛林编注:《李鸿章家书》,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191页。
    ④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5页。
    ⑤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5页。
    ①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7页
    ②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7页
    ③ [清]李鸿章:《上侯相》(同治六年八月初五日夜),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9(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31页。
    ④ [清]李鸿章著;翁飞,董丛林编注:《李鸿章家书》,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189-190页。
    ⑤指孙士达
    ⑥ [清]李鸿章著;翁飞,董丛林编注:《李鸿章家书》,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15页。
    ⑦ 《致孙士达》,具体时间不明,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6(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页。
    ⑧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5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7页。
    ① [清]曾国藩:《请以陈钦署天津府折(同治九年八月初七日)》,《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曾文正公奏稿),(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6版,第927页。
    ②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③ 周之贞等修:《顺德县志》,台北:成文书局据民国十八年刊本影印,第231页。
    ④ 周之贞等修:《顺德县志》,台北:成文书局据民国十八年刊本影印,第231页。
    ⑤ 何新华,王小红:《中国首次对西方外交冲击的制度反应——1842-1860年间清政府对西方外交体制的形成、性质和评价》,《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① [清]葛士浚:《清经世文续编》卷2,学术2,清光绪石印本。
    ② [清]曾国藩:《覆陈津事各情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23页。
    ③ [清]李鸿章:《保黎兆棠补津关道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④ 因为即便1895年李鸿章从直隶总督位离职,后几任直隶总督任职期间担任津海关道的为盛宣怀、李岷琛、刘汝翼和黄建芫。盛宣怀原本在李鸿章任内就是津海关道,而刘汝翼和黄建芫本身就是李鸿章的幕僚之一。
    ⑤ [清]李鸿章:《和议会同画押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6(奏议十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7页。
    ⑥ [清]李鸿章:《复曾相》(同治九年六月初七日夜),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第75页。
    ①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柯灵,张海珊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第6集第19卷笔记文学集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① [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嘉庆朝重修大清一统志》,卷5,页8。
    ② [清]托津等篡,《大清会典(光绪朝)》,卷8。
    ③ [清]宝鋆等篆:《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8,页28—29,《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④ [清]李鸿章:《酌议津海关道章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174页。
    ① [清]李鸿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②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4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③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12,考3,职官3,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④ 参见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集刊》第25期,1996年,第129页。
    ⑤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集刊》第25期,1996年,第129页。
    ① [清]李鸿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②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5期,台北: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出版。第130页。
    ③ 李鸿章:《密保胡燏菜盛宣怀片》(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七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1(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41页。
    ④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38,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⑤ 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第1篇,世界书局1984年版,第375页。
    ⑥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8-59页。
    ①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38,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② 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第1篇,世界书局1984年版,第375页。
    ③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5期,第130页。
    ④ 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234页。
    ⑤ 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第1篇,世界书局1984年版,第375页。
    ⑥ [清]闵两昌篡,《碑传集补》卷15,页1。台北:明文书局民国74年版[1985]。
    ⑦ [清]李鸿章:《沪津机局调员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111页。
    ⑧ [清]李鸿章:《奏留吴赞诚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版,第480页。
    ① [清]李鸿章:《奏留吴赞诚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0页。
    ② 陈金林,齐德生,郭曼曼:《清代碑传全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9页。
    ③ 陈金林,齐德生,郭曼曼:《清代碑传全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9页。
    ④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第1篇,世界书局1984年版,第366页。
    ⑤ 参见林恰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83页。
    ① [清]李鸿章:《再请优恤吴毓兰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4(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②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21,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③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21,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④ [清]李鸿章:《机器局经费奏报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008年版,第164页。
    ① 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5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② 金梁辑录,邵镜人撰:《近世人物志》,台北:明文书局民国74[1985]年版,第319页。
    ③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5期,第132页。
    ④ 金梁辑录,邵镜人撰:《近世人物志》,台北:明文书局民国74[1985)年版,第234页。
    ⑤ [清]李鸿章:《清理东淀请奖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1(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页。
    ⑥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4,考15,舆地6。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纪7。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⑧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29,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⑨ [清]李鸿章:《司道统领工抚出力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4(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页。
    ①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229,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② 以上额勒经额、季邦桢、万培因、胡熵棻四任天津道的分析参考了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5期,第132-133页;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84-85页。
    ③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5期,第134页。
    ④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5期,第132页。
    ① 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5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2页。
    ② 金梁辑录,邵镜人撰:《近世人物志》,台北:明文书局民国74[1985]年版,第319页。
    ③ 林怡秀在其硕士论文中也得出了津海关道与天津道“由1870年的相互合作,至1880年代时变为专司其职,分工分任”的结论,参见林恰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87页。
    ① 王尔敏:《淮军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0页。
    ②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2,页1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①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72,页11-1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②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53卷,页44,同治元年十二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③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69卷,页1-2,同治二年六月上,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④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4,页18,《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⑤ 赵尔巽:《清史稿》,卷22,本纪22,穆宗本纪2,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⑥ [清]曾国藩:《拣员署天津道府县缺片》,《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曾文正公奏稿),[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6版,第919页。
    ① 王尔敏:《淮军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页。
    ② 参见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92页。
    ③ [清]宝望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7,页24-25,《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④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8,页28-29,《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⑤ [清]宝望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9,第32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①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8卷,第15页,光绪元年四月下,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② 李守孔:《李鸿章传》,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版,第175-176页。
    ③ 参见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94-95页。
    ④ 房德邻:《封疆大吏的沉浮》,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197页。
    ⑤ 胡滨译;丁名楠,余绳武校:《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6页。
    ⑥ 房德邻:《封疆大吏的沉浮》,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197页。
    ① [日]佐藤铁治郎:《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② 王尔敏:《淮军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页。
    ③ 王尔敏:《淮军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页。
    ④ 《异辞录》,卷2,页22--23。
    ⑤ 张一麐:《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⑥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4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⑦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柯灵,张海珊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第6集第19卷笔记文学集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① [清]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② [清]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① [清]李鸿章:《沈保靖奖案请敕部注册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② [清]李鸿章:《沈保靖奖案请敕部注册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③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2卷,第9页,同治九年十月上,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④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5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⑤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6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⑥ [清]李鸿章:《开拓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① [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第58卷,市籴考3。
    ②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3,页3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又参见李鸿章奉赦撰:《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22,总理衙门,页4。
    ①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3,页20,《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②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73,页30-3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③ 《异辞录》,卷2,页22-23。
    ④ 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9[1980]年版,第95页
    ⑤ 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9[1980]年版,第129页。
    ① 天津海关译编委员会编译:《津海关史要览》,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②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127卷,第21页,同治七年二月,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③ 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7页。
    ④ 梁鼎芬(1859年一1919年),字星海.谥文忠。番禺人,1880年中进土。中法战争时,因疏劾北洋大臣李鸿章.降级调用。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甲申马江战役专辑,1984年版,第205-207页。
    ⑤ 张宇权:《思想与时代的落差晚清外交官刘锡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251页。
    ⑥ 《申报》,1893年4月23日。
    ① 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第85页。
    ② 《神州日报》,1907年8月29日。
    ③ 《鄂臬梁鼎芬奏劾庆袁折片补录》,《神州日报》,1907年12月11日。
    ④ 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据台湾四季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7月5日第三版影印,第177页。
    ⑤ 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据台湾四季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7月5日第三版影印,第177页
    ① 《请将唐绍仪暂留北洋襄办交涉事宜折》,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5-1016页。
    ②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12,考3,职官3。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③ 盛宣怀:《盛宣怀上阎敬铭禀》,陈旭麓、顾廷龙、汪熙:《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5页。
    ④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3-404页。
    ⑤ 阎敬铭:字丹初,号荔门,陕西朝邑人,当时任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
    ①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3-404页。
    ②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5页。
    ③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5页。
    ④ “张年伯”即张之万,当时阎敬铭、张之万两人均为军机大臣
    ⑤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0页。
    ⑥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1页。
    ⑥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1页。
    ①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186卷,第6页,光绪十年闰五月下,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②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188卷,第29页,光绪十年六月下,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③ 《左宗棠奏人才屈抑可惜,请再饬查盛宣怀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0页。
    ④ 《左宗棠奏人才屈抑可惜,请再饬查盛宣怀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0页。
    ⑤ 《查核盛宣怀参案请免降调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09-410页。
    ⑥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193卷,第15页,光绪十年九月上,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①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194卷,第9页,光绪十年九月下,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②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1页。
    ③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194卷,第9页,光绪十年九月下,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① 王守洵撰,焦静宣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序,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 [英]阿诺德·赖特(AronldWeight):《香港、上海和其他中国口岸20世纪的印象》(Aronld wright, ed.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 of Hong Kong, Shanghai and Treaty ports of China)伦敦:劳埃德大不列颠出版社,1908年版。这是一部英国在华殖民机构编撰的官方志书,又译为《商埠志》编者包括香港总督、秘书、各口岸的领事馆、海关和租界当局。书的前言引用了英国前殖民大臣张伯伦的话:“对海外不列颠和女王广大属地的全面知识具有联系王国统治下各部分的联系纽带的价值。”编者还强调此书不仅是一部可靠的、永久性的参考书,或满足商业目的,而是为了大英王国发展利益服务的。为此目的,当时已出版了《纳塔尔》、《锡兰》、《英属马来亚》等系列志书、此书为其中的一部。书的内容包括各地的历史、政治、人口、商业、工业、资源等等,书中还有大量的珍贵照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参考来源干陈克:《心向往集:献给天津博物馆成立九十周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233页。
    ③ [英]阿诺德·赖特(AronldWeight):《香港、上海和其他中国口岸20世纪的印象》,收录入陈克:《心向往集:献给天津博物馆成立九十周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④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⑤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① 李蔚海领事致威妥玛先生函(ConsulLaytoMrWade),1870年10月19日。转引自[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9页。
    ② [英]阿诺德·赖特(AronldWeight)《香港、上海和其他中国口岸20世纪的印象》,收录入陈克:《心向往集:献给天津博物馆成立九十周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③ (法)卫青心著,黄庆华译:《法国对华传教政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①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1689-19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2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31-532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31-532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34页。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
    ⑥ (法)卫青心著,黄庆华译:《法国对华传教政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6页。
    ⑦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1689-19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8页
    ⑧ 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⑨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1689-19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第147页
    ① [清]葛士浚编:《清经世文续编》卷112,洋务12,清光绪石印本。
    ② 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③ [清]李鸿章:《致总署议设津关道》(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七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页。
    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4页。
    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4页。
    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2页。
    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4页。
    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2页。
    ④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4页。
    ⑤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3页。
    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6页。
    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页。
    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页。
    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88-189页。
    ④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12-116页。
    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91页。
    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80页。
    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80页。
    ④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87-188页。
    ⑤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87-188页。
    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88-190页。
    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91页。
    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99页。
    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223页。
    ② 中国第一档案馆馆藏档案,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七,档案号:01/1487/002。
    ③ 中国第一档案馆馆藏档案,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档案号:01/1498/003。
    ④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⑤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⑥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① 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187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70年(1981)版,第16页。
    国[清]李鸿章《致总署论天津教案》(同治九年九月初九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③ 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187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70年(1981)版,第22页。
    ④ [清]李鸿章《致总署论天津教案》(同治九年九月初九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⑤ 日本换约档,同治九年十月二十一日,总署致李鸿章函,引自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187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70(1981)年版,第49页。
    ⑥ 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187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70年(1981)版,第49页。
    ⑦ 日本换约档,同治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总署收李鸿章文,附件安,陈钦拟会商条规备稿。引自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187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70(1981)年版,第50页。
    ① 《日本外交文书》,第4卷,第150号文件,附使清日记,第188页。引自吴文星:《中日修好条约初探》,收入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编辑委员会编辑:《清季对外交涉(二)俄、日》,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6年版,第35页。
    ②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2页。
    ③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2页。
    ④ [清]李鸿章:《应宝时陈钦复日本副使函》(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一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页。
    ⑤ [清]李鸿章:《应宝时陈钦复日本副使函》,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368页。
    ⑥ 《日本外交文书》,第4卷,第1册,第180页。转引自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187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70(1981)年版,第103页。
    ① [清]黄遵宪:《日本国志》,卷6,邻交志上3,清光绪刻本。
    ② 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26页。
    ③ [清]李鸿章:《日本议约情形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5页。
    ④ [清]游百川:《皇清诰授荣禄大夫直隶津海关道陈君墓志铭》,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⑤ 日本换约档,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二日,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函。见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187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民国70(1981)年版,第157页。
    ⑥ [清]曾国藩:《请以陈钦署天津府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 版,第927页。
    ① (清)曾国藩:《请以陈钦署天津府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册,[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27页。
    ② 政协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东区文史资料》第十八辑,2006年,第63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五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2页。
    ①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页。
    ②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页。
    ③ 《盛京堂转黄道来电》(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到),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7(电报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59页。
    ④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10(辛丑条约谈判卷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1页。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10(辛丑条约谈判卷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1页。
    ⑥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493卷,第18页,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上,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第5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26页。
    ①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1页。
    ② 天津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6页。
    ③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101页。
    ④ 天津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6页。
    ⑤ 天津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⑥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页。
    ① [清]李鸿章:《和议会同画押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6(奏议十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27页。
    ②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486卷,第11-12页,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定稿本,清[1644-191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③ 连志刚,冷启迪:《钩沉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的仕途起点——“津海关道”接收天津露头角》,《中山日报》,2011年9月9日。
    ④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56页。
    ① 《北洋大臣袁奏报抵津日期并接收地方情形折》,[清]颜世清:《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六成案。
    ② 《北洋大臣袁奏报抵津日期并接收地方情形折》,[清]颜世清:《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六成案。
    ③ 《北洋大臣袁奏报抵津日期并接收地方情形折》,[清]颜世清:《约章成案汇览》乙篇,卷六成案。
    ④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2页。
    ① 袁世凯:《养寿园奏议辑要》,台北:文海出版社,第593—594页。
    ② 《北华捷报》,1870年8月11日。
    ③ [清]王之春:《国朝柔远记》卷16,清光绪十七年广雅书刻本。
    ① 《复曾相》(同治九年六月初七日夜),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②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第346卷,第10页,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上,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③ [清]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卷十二,清光绪二年传忠书局刻本,现藏于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86页。
    ④ [清]李鸿章:《致曾中堂》(同治九年十二月初二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⑤ [清]曾国藩:《请以陈钦署天津府折》,《曾文正公全集》第二册,[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第927页。
    ⑥ 周之贞等修:《顺德县志》,台北:成文书局据民国十八年刊本影印,第232页。
    ⑥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9页。
    ⑦ 李兴锐著,廖一中,罗真容整理:《李兴锐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4页。
    ⑨ [清]李鸿章:《奏留盛宣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28页。
    ⑩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11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6页。
    12 何新华,王小红:《中国首次对西方外交冲击的制度反应——1842-1860年间清政府对西方外交体制的形成、性质和评价》,《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第135页。
    13 中国史学会主编,齐思和、林树惠等编:《鸦片战争》(三),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387页。
    ① 黄恩彤:《抚远纪略》,中国史学会主编;齐思和、林树惠等编:《鸦片战争》(五),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419页。
    ② [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柯灵,张海珊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第6集 第19卷(笔记文学集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③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181,第394卷,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④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⑤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⑥ 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34页。
    ①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集刊》第25期,1996年,第137页。
    ②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集刊》第25期,1996年,第135页。
    ③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五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16页。
    ④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25,吏部九,官制,各省道员。
    ⑤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乾隆朝)》卷16,户部,关税。
    ①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4,考15,舆地6。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② 戴逸,郭大松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4》,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3页。
    ③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00,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监督职掌。
    ④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00,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监督职掌。
    ⑤ 黄序鹓:《海关通志》下册,出版地不详,1921年版,第98页。
    ①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①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1689-19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页。
    ②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1689-19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页。
    ③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1689-19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页。
    ④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6,第27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⑤ [英]莱特(S.F.Wright)著;姚曾廙译:《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84页。
    ⑥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3页。
    ⑦ 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427页。
    ⑧ 魏尔特(StanleyFowlerWright,1873-1951,英籍,其著作的中译本大都将其名译作莱特),1903年6月来华,进人中国海关,历任帮办、副税务司、税务司等职。1925、1927、1931年任总税务司署秘书科税务司,1928、1929、1930年任总税务司署汉文秘书科税务司(驻北京),1931年起任秘书科税务司,驻沪。曾著有多部著作,论述中国海关及税收问题。参考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编.:《海关职员录》,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印行,第324页。
    ① 魏尔特:《自民国元年期至二十三年止关税纪实》,海关总税务司公署统计科1936年版,第1页。
    ② 魏尔特:《自民国元年期至二十三年止关税纪实》,海关总税务司公署统计科1936版,第1页。
    ③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1689-19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31页。
    ④ [英]莱特(S.F.Wright)著,姚曾廙译:《中国关税沿革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85-86页。
    ⑤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① 魏尔特:《自民国元年期至二十三年止关税纪实》,海关总税务司公署统计科1936年版,第1页。
    ② 任智勇:《晚清海关与财政——以海关监督为中心》,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历史系,2007年,第78页。
    ③ 任智勇:《晚清海关与财政——以海关监督为中心》,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历史系,2007年,第18页。
    ④ 任智勇:《晚清海关与财政——以海关监督为中心》,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历史系,2007年,第79页。
    ⑤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1689-19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9页。
    ①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8卷,第44页,同治月年五月中,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② 《海关募用外国人帮办税务章程》,原载黄序鹓:《海关通志》,1921年版。录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435页。
    ③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④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00,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监督职掌。
    ① 《总税务司通札1864年第8号》,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0-441页。
    ② 《总税务司札1864年第8号》,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③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0页。
    ④ 《为税务司与监督间之关系事》,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⑤ 《寄西安行在军机处》(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七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8(电报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
    ① 《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第1265号》(第二辑),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547页。
    ② 克士可士吉为当时法国驻华代办哥士奇(K. A. CKleczkowski)之弟,经哥士奇推荐进入中国海关。以下关于津海关税务司的资料来源于天津海关译编委员会编译:《津海关史要览》,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210页。
    ① 赫政(J. H.Hart)英国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弟。1865年进中国海关。1872年10月18E1任津海关税务司(1872年海关总税务司署第31号A字训令)。后来历任牛庄、汉口、淡水等海关的税务司。1885年当英国政府任命赫德为驻华公使时,赫德推荐赫政继任总税务司。后因外交团反对未成事实。赫德亦未就驻华公使职。1889年1月,经赫德推荐总理衙门派赫政担任驻藏大臣翻译。于1890年3月17日及1893年12月5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1896年李鸿章访英时赫氏充随员。
    ② 秉文(A. Huber)法国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妹夫。1857年至1869年任驻华使馆翻译。1869年转入中国海关,任一等帮办。1871年后在天津、镇江、汕头等地任副税务司。1873年8月2日任津海关税务司(1873年海关总税务司署第21号训令)。1871年崇厚为天津教案事赴法道歉,吴氏随往。1874年同马福臣(A. Maepher.son)赴古巴协助中国公使陈兰彬调查华工情形。1885年辞职回法。
    ③ 其中六人例外,辛盛1909年病逝于天津海关税务司任上,欧森任职跨越晚清、民国交替时期。其余因材料局限,吴秉文、杜德维、义理迩任职津海关税务司之后任职情况并不明晰。
    ④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页。
    ⑤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7页。
    ①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5页。
    ②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7页。
    ③ 黄序鹓:《海关通志》下,出版地不详,1921年版,第148-150页。
    ① [清]李鸿章:《洋药税厘拨还洋息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2(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②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一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监督职掌。
    ③ “结”在时间上是指西历的三个月,指完整的西历三个月——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季度,但不一定为90日,自1860年后,清政府以“结”为财政上的一个奏销时段。
    ① “船钞”亦称“吨钞”,起源于工关按船舶吨位征收税银的规定,而新关征收船钞,据军机处录副奏折记载:凡“商人船无论大小,皆征吨税,百五十吨以上者,每吨征银四钱,百五十吨以上,征银一钱。一次缴清吨税后,在四个月期内,无论开往任何港口不须再哪吨税”。(《军机处录副奏折》,3/86/4873/32,同治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总理衙门片。)在财政分配过程中,船钞分七成和三成,七成由各税务司交总税务司作为“塔表望楼经费”,即港务建设的费用;而三成则解往总理衙门作为同文馆经费,但须经税务司解总税务司转交而不是由关监督汇解。(参见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① 火耗亦称耗羡,是零星征收税银,熔铸成银锭的损耗。清代前期的银两成色、重量各地不一致。银两在市场上流通,政府没有规定统一的银两标准,完全由商人自由掌握。但国库存贮银锭,却有统一的含银量标准。商人到税关缴税,税官要多收银两,作为熔铸银锭的损耗。
    ② 《津海关续征第五十六结洋税数目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157页。
    ① 在武昌起义波及天津时,裕丰官银号终于倒闭,当时的津海关道积极参与解决裕丰官银号亏欠库款七十余万两的事情。参见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3页。
    ② 清后期各省地方政府为特殊需要而特设的筹款部门。清后期时局多变,各方支应浩繁,而朝野府库储备渐罄。为应付时变,各省督抚请允就地筹款,以应特殊需要,从而成立支应局,专事于正常财政筹资之外筹措资财。 后各省支应局几成常设机构,并成为借口派捐勒索、税外加税的执行机构。
    ①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②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5页。
    ③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年[1874]出版,第2页。
    ④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年[1874]出版,第1页。
    ⑤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年[1874)出版,第23页。
    ①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年[1874]出版,第3页。
    ②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年[1874]出版,第17页。
    ③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年[1874]出版,第47页。
    ④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年[1874]出版,第50页。
    ①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23页。
    ②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③ 《津海关续征第五十六结洋税数目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④ 魏尔特:《自民国元年期至二十三年止关税纪实》,海关总税务司公署统计科1936年版,第1-3页。
    ⑤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①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②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③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④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⑤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①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②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①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②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页。
    ③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页。
    ①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页。
    ②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101页。
    ③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④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① 《皇朝经世文新篇》,卷五,学校上。
    ②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年[1874)出版,第2页。
    ③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年[1874)出版,第16页。
    ①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23页。
    ②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肋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28页。
    ③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29页。
    ④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33页。
    ⑤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肋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34页。
    ①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24-25页。
    ②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31页。
    ③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50页。
    ④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⑤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3页。
    ⑥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3页。
    ⑦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32页。
    ①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42页。
    ②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46-47页。
    ③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④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3页。
    ①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② 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1卷(1861-191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③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肋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34页。
    ④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天津海关道署清同治13[1874]年版,第33页。
    ① [清]李鸿章:《奏保陈钦沈保靖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② [清]李鸿章:《上侯相》(同治六年八月初五日夜),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9(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32页。
    ③ 《致孙士达》(时间不详),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6(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页。
    ④ [清]李鸿章:《奏保丁寿昌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7(奏议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8页。
    ⑤ [清]李鸿章:《保黎兆棠补津关道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① [清]李鸿章:《郑藻如请简关道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8(奏议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② [清]李鸿章:《周馥总理北洋营务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2(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008年版,第69页。
    ③ [清]李鸿章:《盛宣怀引见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7(奏议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页。
    ④ [清]李鸿章:《盛宣怀调津关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4(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26页。
    ⑤ [清]李鸿章:《奏保刘含芳等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4(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⑥ [清]李鸿章:《奏留刘汝翼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5(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1页。
    ⑦ [清]李鸿章:《奏留李兴锐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3页。
    ⑧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⑨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6页。
    ①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6页。
    ② 赵尔巽: 《清史稿》,列传236,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①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5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② 张海鹏:《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广东人民出版社第2005年版,第81-82页。
    ③ 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① [清]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② [清]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③ [清]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④ [清]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⑤ [清]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⑥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6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① [清]李鸿章:《开拓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影印版,第175页。
    ②升任成天津道。
    ③ 后升任直隶按察使。见[清]李鸿章:《津局晋赈收数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8(奏议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④ 升任直隶按察使。
    ① [清]李鸿章:《机器局动用经费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①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8页。
    ② [清]李鸿章:《复总署论各省购制枪炮》(光绪四年七月初四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2(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页。
    ③ [清]李鸿章:《机器局报销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1(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74页。
    ④ [清]李鸿章:《奏保沈保靖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4(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6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67-470页
    ⑥ [清]李鸿章:《奏保沈保靖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4(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76页。
    ① [清]李鸿章:《机器局报销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1(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74页。
    ② [清]李鸿章:《奏报机器局经费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③ [清]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卷293,第26页。,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0页。
    ④ [清]李鸿章:《奏留吴赞诚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0页。
    ⑤ [清]李鸿章:《奏报机器局经费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⑥ [清]李鸿章:《奏留吴赞诚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0页。
    ⑦ [清]李鸿章:《开拓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175页。
    ① [清]李鸿章:《奏报机器局经费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② [清]李鸿章:《致曾中堂》(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一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2008年版,第387页。
    ③ [清]李鸿章:《机器局动用经费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④[清)李鸿章:《奏报机器局经费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⑤ [清]李鸿章:《奏报机器局经费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⑥ [清]李鸿章:《四成税留充机局经费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8(奏议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⑦ [清]李鸿章:《顺属赈抚请拨练饷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页。
    ⑧ [清]李鸿章:《顺属赈抚请拨练饷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页。
    ① [清]李鸿章:《津关部款缓解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1(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2页。
    ② [清]李鸿章:《津关部款缓解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1(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2页。
    ③ [清]李鸿章:《顺属赈抚请拨练饷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页。
    ⑤ [清]李鸿章:《机器局奏销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5页。
    ⑤ [清]李鸿章:《机器局经费奏报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8(奏议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⑥ [清]李鸿章:《机器局动用经费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7(奏议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① [清]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① [清]李鸿章:《奏报机器局经费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5(奏议五),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② [清]李鸿章:《拟议朝鲜来学章程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9(奏议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③ [清]李鸿章:《朝鲜来学制造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9(奏议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45页。
    ④ [清]李鸿章:《机器局动用经费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7(奏议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⑤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4,考15,舆地6,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⑥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
    ①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编纂:《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0页。
    ② 《北华捷报》,1888年11月23日。转引自《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编纂:《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9页。
    ③ 参考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校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0页。
    ④ 参看池仲桔:《海军实记》(造舰篇下),文载包遵彭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1辑第6册,台北:正中书局1959年版,第68一101页。
    ① 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校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0-231页。
    ② 参考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校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3页。
    ③ [清]李鸿章:《黄瑞兰不堪任用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11-612页。
    ④ 袁保龄:《阁学公集》,公牍,卷1,页1-2,宣统辛亥夏清芬阁编刊。
    ⑤ 袁保龄:《阁学公集》,公牍,卷1,页1-2,宣统辛亥夏清芬阁编刊。
    ① 袁保龄:《阁学公集》,公牍,卷8,页29-37,宣统辛亥夏清芬阁编刊。
    ②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5页。
    ③ 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校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7页。
    ④ 袁保龄:《阁学公集》,公牍,卷1,页39,宣统辛亥夏清芬阁编刊。
    ①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5页。
    ② 《朱批奏折》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编纂:《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10页。
    ③ 参看TheChineseTimes, Nov.6th.1886, PP.4-5. Lettertotheeditor. acalmandwelldis-posedindividual, "NothingRemarkableintheSoCalledRemarkableAffair"。
    ④ 《朱批奏折》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编纂:《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10页。
    ⑤ 《朱批奏折》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编纂:《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10页。
    ① 袁保龄:《阁学公集》,书札,卷1,页21-23,宣统辛亥夏清芬阁编刊。
    ② [清]李鸿章:《巡阅海军竣事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4(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4-95页。
    ③ 《论中国必当振兴纺织》,《申报》,1893年11月10日。
    ④ [清]李鸿章:《重整上海织布局片》,《李鸿章全集》15(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⑤ [清]李鸿章:《重整上海织布局片》,《李鸿章全集》15(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① [清]李鸿章:《重整上海织布局片》,《李鸿章全集》15(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② 《北华捷报》卷51,页843。
    ③ 《申报》,1893年12月21日。
    ④ 《盛宣怀致李鸿章、刘坤一、奎俊函》,《盛档六》,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三日。转引自陈伟宁:《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建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考察》,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第36页。
    ⑤ (美)陈锦江(Wellington K.K. Chan)著;王笛,张箭译:《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8—89页。
    ⑥ 《盛宣怀致李鸿章、刘坤一、奎俊函》,《盛档六》,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三日。转引自陈伟宁:《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建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考察》,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第36页。
    ⑦ 《盛宣怀致李鸿章、刘坤一、奎俊函》,《盛档六》,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三日。转引自陈伟宁:《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建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考察》,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第36页。
    ⑧ 《盛宣怀致李鸿章、刘坤一、奎俊函》,《盛档六》,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三日。转引自陈伟宁:《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建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考察》,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第36页。
    ① 《盛宣怀致李鸿章、刘坤一、奎俊函》,《盛档六》,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三日。转引自陈伟宁:《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建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考察》,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第36页。
    ② 《盛宣怀致李鸿章、刘坤一、奎俊函》,《盛档六》,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三日。转引自陈伟宁:《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建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考察》,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第36页。
    ③ 《论规复织布局当顺商情》,《申报》,1893年12月29日。
    ④ 《领事哲美森1893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848页。
    ⑤ 《领事哲美森1893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848页。
    ⑥ 指织布局被焚。
    ⑦ 这即是指盛宣怀采取的“出纱一包、捐银一两”的做法。
    ⑧ 《领事哲美森1893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848页。
    ⑨ 陈伟宁:《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建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考察》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第36页。
    ① 徐元基:《论华盛纺织总厂》,丁日初主编;上海中山学社主办:《近代中国》第六辑,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230页。
    ② [香港]吴伦霓霞、王尔敏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版,第998页。
    ③天津档案馆存,广仁堂卷宗,档案号:J0130/001/000029.
    ④ 《北华捷报》卷51,页843
    ⑤ 《盛道来电》(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未刻到),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3(电报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41页。
    ⑥ 《寄译署》(光绪二十年二月十四日未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4(电报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① 《寄上海聂道盛道》(光绪二十年二月十七日亥刻),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24(电报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② 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2页。
    ③ 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页
    ④ 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⑤ 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① 《信义洋行续订纺纱机器合同》,《盛档六》,光绪二十年七月十五日。转引自陈伟宁:《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建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考察》,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第36页。
    ② 《北华捷报》,1894年9月28日,《申报》,1897年3月10日。
    ③ 《北华捷报》,1894年9月17日。
    ④ [清]李鸿章:《推广机器织局折》,《李鸿章全集》15(奏议十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
    ① 马其昶:《神道碑铭》,录入闵尔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91-1000碑传集补》,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936页。
    ② 马其昶:《神道碑铭》,录入闵尔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91-1000碑传集补》,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936页。
    ③ 政协天津市河东区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东区文史资料》第十八辑,2006年版,第59页。
    ④ 马其昶:《神道碑铭》,录入闵尔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91-1000碑传集补》,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936-937页。
    ⑤ [清]李鸿章:《盛宣怀调津关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4(奏议十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26页。
    ⑥ 盛宣怀:《愚斎存稿》(附录行述),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75年版,第58页。
    ① 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① 《翰林院编修梁鼎芬奏李鸿章骄横奸恣罪恶昭彰恳旨明正典刑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甲申马江战役专辑》,1984年,第205-207页。
    ② 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卷4,第128-129页
    ③ 《中日战争》第5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229、230页。
    ④ 《中日战争》第4册,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71页。
    ① 阿英:《中日甲午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79、490页。
    ② 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卷四,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129页。
    ③ 《考取游历人员名单》,《申报》,1887年10月28日。
    ④ 王小秋:《一段晚清历史的辉煌、遗忘与发掘、探索——论1887年海外游历使》,载入李世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7年号商鸿逵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462页。
    ⑤ 傅云龙:《游历美利加图经余纪》。转引自王小秋:《一段晚清历史的辉煌、遗忘与发掘、探索——论1887年海外游历使》,载入李世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7年号商鸿逵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462-463页。
    ① 李鸿章:《游历日本图经序》,光绪十五年冬十月。
    ② 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五日,李鸿章在“致总办天津机器局即补道台傅”中说“懋元仁弟大人阁下:津门小驻,时得晤谈。近阅邸钞,欣悉夔帅奏留原局之疏已蒙俞允。疏中叙述资劳至为详实,此后驾轻就熟,益励长才,桑榆之收,曷胜企属。”见李鸿章:《致总办天津机器局即补道台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五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6(信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③ 原总办唐廷疏去世后,就由张翼接任开平煤矿总办。
    ④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1871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留学英国。1897年主办天津《国闻报》。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1905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1909年筹办海军事务处顾问官,1910年调任京师大学堂监督。
    ⑤ 荫昌,1859—1928,字午楼,属满洲正白旗。早年留学德国习军事,1885年任北洋武备学堂翻译,1900年佐赞山东军务。1901至1905年任驻德使臣,兼驻荷使臣。1906年授陆军部右侍郎。1908至1910年任驻德使臣,回国后迁陆军部尚书、训练近畿各镇大臣。1911年任奕助内阁陆军大臣兼军谘大臣,武昌起义爆发后率军镇压,清帝逊位后寓居青岛。
    ⑥ 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篆》,文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829页。
    ⑦ 周学熙(1865--1947),字缉之,别号止庵。189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初官于浙江,后为山东候补道员。1901 年入直隶总督袁世凯幕,受派主持北洋实业,是袁在经济方面的得力助手,以他为主,创办了中国近代工业。1898年6月,直隶总督裕禄任命张翼(燕谋)为开平矿物局督办,周学熙为总办,这是周学熙从事实业之始。
    ①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编:《天津五大道名人轶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② 北洋洋务局辑:《光绪乙巳(三十一)年交涉要览》(上篇),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29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①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中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80页。
    ②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6页。
    ③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8页。
    ④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0页
    ⑤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0页。
    ⑥ 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篆》,文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2-1493页。
    ①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②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③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④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9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①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9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② 《天津县新志》卷17,“职官”。见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中,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2页。
    ③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④ 陈克:《19世纪末天津民问组织与城市控制管理系统》,《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⑤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⑥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①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6页。
    ②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序,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③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6页。
    ④ 佚名:《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⑤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105页。
    ① 佚名:《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② 佚名:《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③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6页。
    ④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6页。
    ⑤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⑥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6页。
    ⑦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3页。
    ⑧ 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1895年9月17日),见《皇朝经世文新篇》卷五,学校。
    ① 《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皇朝经世文新编》卷五上,学校。
    ② 王文韶:《奏开设天津中西学堂疏》,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71-74页。
    ③ 后于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④ 中国大学校长名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学校长名典》上,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版,第99-100页。
    ⑤ 《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皇朝经世文新编》卷五上,学校。
    ⑥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⑦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① [英]雷穆森(0. D. Rasmus 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② 《直报》第466号。转引自陈克:《中国十九世纪末天津民间组织与城市控制管理系统》,《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③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4,考15,舆地6。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④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24,考15,舆地6。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⑤ “胔”指腐烂的肉。掩胔即指天津工程局还负责掩埋一些污秽之物。
    ⑥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页。
    ⑦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道路”。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⑧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⑨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⑩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卷1,“道路”。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1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12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①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② 《直报》第94号。转引自陈克:《中国十九世纪末天津民间组织与城市控制管理系统》,《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③ 《直报》第102号。转引自陈克:《中国十九世纪末天津民间组织与城市控制管理系统》,《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④ 《直报》第85号。转引自陈克:《中国十九世纪末天津民间组织与城市控制管理系统》,《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⑤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页。
    ⑥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125页。
    ⑦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
    ⑧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
    ⑨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
    ⑩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①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②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③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④ 《天津工程局章程》,《天津指南》卷二,辛亥初版。转引自陈克:《十九世纪末天津民间组织与城市控制管浏里系统》,《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⑤ 天津档案馆,广仁堂档案,J0130/001/000048
    ⑥ 数据来源于周星笳主编:《天津航道局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⑦ 直隶总督王文韶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十一日奏折。转引自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96页。
    ⑧ 直隶总督王文韶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奏折。转引自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96页。
    ①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编:《津海关密文解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②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编:《津海关密文解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③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④ 周星笳:《天津航道局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⑤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编:《津海关密文解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⑥ 天津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890年版,第37页。
    ⑦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序,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⑧ 天津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1页。
    ① 天津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1页。
    ②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编:《津海关密文解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③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编:《津海关密文解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④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编:《津海关密文解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⑤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编:《津海关密文解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⑥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编:《津海关密文解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① [清]李鸿章:《洋药税厘拨还洋息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2(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② [清]李鸿章:《洋药税厘拨还洋息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2(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③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纪7。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④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7,纪7。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⑤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50页。
    ⑥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50页。
    ⑦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⑧ 津海关道咨送本堂岁捐经费卷,天津广仁堂卷宗,现存天津档案馆,档案号:401206800/J0130/1/000004
    ⑨ 津海关道咨送本堂岁捐经费卷,天津广仁堂卷宗,现存天津档案馆,档案号:J0130/001/0000029
    ①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
    ②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③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④ 冯金牛、高洪兴:《“盛宣怀档案”中的中国近代灾赈史料》,《清史研究》,2000年8月,第3期
    ① [清]李鸿章:《洋药税厘拨还洋息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2(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②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③ [清]李鸿章:《洋药税厘拨还洋息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2(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④ [清]李鸿章:《洋药税厘拨还洋息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2(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 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① [清]李鸿章:《洋药税厘拨还洋息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2(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② [清]李鸿章:《洋药税厘拨还洋息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2(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③ 指在每百斤洋药所征80两厘金中所占数额
    ① 天津档案馆存,广仁堂卷宗,档案号:J0130/001/000029.
    ② 盛宣怀:《愚斎存稿》(附录行述),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75年版,第59页。
    ③ 朱浒:《从插曲到序曲:河间赈务与盛宣怀洋务事业初期的转危为安》,《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④ [清]李鸿章:《修竣津城濠墙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9(奏议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页。
    ⑤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页。
    ⑥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2页。
    ⑦ 德璀琳为博文书院捐款事札刘汝翼,天津市档案馆、天津海关编:《津海关密文解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①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封首。
    ②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5页。
    ③ [清]李鸿章:《修竣津城濠墙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9(奏议九),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页。
    ④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5页。
    ①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页。
    ②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页。
    ③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1页。
    ④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3页。
    ⑤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4页。
    ⑥ 周馥撰,周学熙等校字:《民国周玉山先生馥自订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5页。
    ⑦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序,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 旧志点校卷》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⑧ [英]阿诺德·赖特(AronldWeight):《香港、上海和其他中国口岸20世纪的印象》,收录入陈克:《心向往集:献给天津博物馆成立九十周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① [清]李鸿章:《致总署议设津关道》(同治九年闰十月初七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②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
    ③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8-59页。
    ④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0页。
    ① 朱浒:《从插曲到序曲:河间赈务与盛宣怀洋务事业初期的转危为安》,《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6期。
    ② [清]李鸿章:《复查盛宣怀片》,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10(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① [清]李鸿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②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第293卷,第25页,同治九年十月下,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③ 《复丁雨生中丞》(同治十年正月十七日),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① 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②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③ 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①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中国天津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②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中国天津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③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8页。
    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88-190页。
    ②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199页。
    ③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④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① [英]雷穆森(0. D.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② 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34页。
    ③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序,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① [清]李鸿章:《裁并通商大臣酌议应办事宜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4(奏议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②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4,页2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③ 自咸丰十年(1860)起改为按三个月为一结,扣足四结,专折奏销一次。
    ④ 谢俊美:《翁同龢传》,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17-323页。
    ⑤ 转引自任智勇:《晚清海关监督制度初探》,《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⑥ 王韬:《办理洋务在得人》,《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①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08页。
    ② 刘伟:《晚清关道的职能及其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9卷第2期,2010年3月。
    ① [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133,职官考19,民国景十通本。
    ② [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第133卷,职官考19,民国景十通本。
    ③ 赵尔巽:《清史稿》,本纪25,宣统皇帝本纪,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④ 陈夔龙(1857—1948),贵州贵阳人。字筱石,又作小石,号庸庵居士。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兵部主事,升内阁侍读学士。为兵部尚书荣禄所器重,辟为武卫军幕僚。慈禧西逃后,参与议和及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后,历任河南布政使,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张勋复辟,被任为弼德院顾问大臣。
    ⑤ 赵桂芬主编:《津海关史要览》,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⑥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近代人物录》,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1987年版,第24页。
    ⑦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中国天津通鉴》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①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8页。
    ②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8页。
    ③ 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8页。
    ④ [清]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卷144,职官考30,民国景十通本。
    《军机处录副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宫中朱批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总理衙门——外务部档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可在线申请查阅。
    《天津海关档》编号为“401206800/W0001/1”的相关津海关道档案,天津档案馆藏。
    《天津广仁堂档案》,编号为:J0130/001/000029,天津档案馆藏。
    《崇厚奏档》,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藏。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乙(福州船厂)丙(机器局)丁(电线)戊(铁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46[1957]年版。
    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档案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一、二、三),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清]刘锡鸿撰述《驻德使馆档案钞》,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55[1966]年版。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62-64[1973-1975]年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四、五、六、七辑),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64[1975]年版。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天律市档案馆编:《袁世凯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天津档案馆编:《三口通商大臣致津海关税务司札文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天津档案馆等编:《天津租界档案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霞飞编:《海关密档》,中华书局1990—1996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清末教案》,中华书局1996年版。
    《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
    《清光绪户部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续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清代孤本外交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清末民初出使外洋外务密档》,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
    [清]崇厚修、吴惠元纂:《续天津县志》,同治九年(1870)刻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徐宗亮:《(光绪)重修天津府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二十五年刻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李鸿章:《畿辅通志》,卷30,册2,商务印书馆,民国23[1934]年版。
    宋蕴璞:《天津志略》,北京:蕴兴商行,民国20[1931],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梁廷榍:《粤海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周之贞等修:《顺德县志》,台北:成文书局据民国十八年刊本影印。
    张仲弼:《香山县志》,台北:成文书局1967年版。
    毛承霖:《续历城县志》,民国十五年铅印本,台北:成文书局,1968年版。
    [清]俞樾撰:《上海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台北:成文书局,1975年版。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大红绫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大红綾本,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钱骏祥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清[1644-1911],定稿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第5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
    [清]文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五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清]贾桢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清]宝鋆等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1970]。
    蒋廷黻编:《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同治朝(第一册、第二册1895-1965),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影印本。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赵尔巽撰:《清史稿校注》,台北:“国史馆”,1986年版。
    [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清]蒋良骐撰,鲍思陶,西原点校:《东华录》,齐鲁书社2005年版。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李鸿章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台北:新文丰,1976年版。
    [清]托津等纂:《大清会典(嘉庆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
    [清]托津等纂:《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
    《北洋公牍类篆》,台北:文海出版社,1999年版。
    《北洋公牍类篆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9年版。
    蒋良骐等纂:《十二朝东华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版。
    [清]席福裕等纂:《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成文书局,1969年版。
    [清]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清光绪石印本。
    [清]端方:《大清光绪新法令》,清宣统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数据库资料。
    [清]葛士浚编:《清经世文续编》,清光绪石印本。
    [清]海军衙门订:《北洋海军章程》,清光绪天津石印本。
    [清]张之洞撰:《张文襄公奏议》,民国张文襄公全集本。
    [清]颜世清编:《约章成案汇览》,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点石斋石印本。
    [清]曹纪泽撰:《曾惠敏公奏疏》,清光绪士九年江南制造总局铅印本,现藏于复旦图书馆。
    汪毅编纂:《同治条约》,民国三年北京外交部铅印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汪毅编纂:《咸丰条约》,民国五年北平外交部图书处铅印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黄鸿寿撰:《清史纪事本末》,民国三年石印本。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
    光绪己亥敕修:《光绪会典》,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66年10月。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
    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
    《义和团史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赵叔雍《唐绍仪》,卞孝聋、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焦静宜《唐绍仪的外交生涯与天津》,《洋务运动在河东》第183页,《天津市河东区文史资料》第七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清]管鹤:《拳匪闻见录》一卷,清宣统三年汪康年铅印振绮堂丛书初集本。
    [清)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四卷,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清]杞庐主人等:《时务通考》,清光绪二十三年点石斋石印本。
    [清)王先谦:《虚受堂文集》,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清)吴汝纶:《桐城吴先生诗文集》,清光绪三十年王恩绂等刻桐城吴先生全书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清]吴汝纶:《桐城吴先生全书本》,清光绪三十年王恩绂等刻,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清]马其昶:《抱润轩文集》,清宣统元年安徽官纸印刷局石印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清]崇厚述,衡水编:《鹤槎年谱》,民国十九年铅印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刘长佑:《刘武慎公遗书》,成文出版社据清光绪十七年刊本影印。
    [清)张光藻:《北戌草》,光绪二十三年刊刻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盛宣怀:《愚斋存稿》,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绪辑)),台北文海出版公司,1975年版。
    吕海寰:《庚子海外纪事》,清光绪铅印本,现藏于复旦图书馆。
    王尔敏,吴伦霞编:《清季外交因应函电资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8册。
    金梁辑录,《近世人物志》,台北:国风出版社,1955年版。
    周馥:《秋浦周尚书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清]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7[1968]年版。
    徐润:《清徐雨之先生润自叙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0[1981]年版。
    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王文韶:《退圃老人宣南奏议》,台北:台湾学生宣南书局,1986年版。
    李兴锐著,廖一中,罗真容整理:《李兴锐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
    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上海]国学整理社,民国25(1936)年版。
    王尔敏编:《清季外交因应函电资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版。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98年版。
    [清]崇实编:《惕盒年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6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清]陈元禄:《陈元禄自订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6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天津海关道署编:《中俄交涉船案檔》,清同治11年[1872],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天津津海关道署撰:《茶船误碰木桩插漏案》,清同治12年[1873]刻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天津海关道署撰:《糖船倒碰渔船铁锚案》,清同治12年[1873]刻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天津海关道署撰:《辩论洋药觔数多少案》,清同治13年[1874]刻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津海关道呈报督署关于美国央板在吴家咀碰沉民船船户淹死赔偿二百元完案—事》,天津:[出版者不详],[时间不详],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丁日昌奏折:《津案奏折驳议》,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津门逸事》(附:丁日昌奏折),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天津滋事纪略》(附:丁日昌、曾国藩等奏折),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清]丁日昌:《百兰山馆政书》,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本。
    天津海关编:《津海关进出口贾易统计月报Honthly returns of the foreign trade of Tientsin》,1937年,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数据》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吴相湘:《晚清宫廷实纪》,台北:正中书局,1961年版。
    许同莘等编纂:《清初及中期对外交涉条约辑(康、雍、干、道、咸朝条约)》,台北:国风出版社,1964年出版。
    [清]王之春:《国朝柔远记》(又名《国朝通商始末记》),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五辑148,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傅宗懋:《清代军机处组织及职掌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会,1967版。
    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王玺:《李鸿章与中日订约(187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版。
    徐公肃:《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李守孔:《李鸿章传》,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版。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版。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影印版。
    来新夏:《天津近代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中国展望山版社1987年版。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会合编:《近代中国教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清]张焘撰;丁绵孙,王黎雅点校:《津门杂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佚名:《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袁继成:《近代中国租界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清]夏燮:《中西纪事》,岳麓书社1988年版。
    李时岳、胡滨:《从关闭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1989年版。
    [澳]颜清湟著,粟明鲜、贺跃夫译:《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四川人民山版社1992年版。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份)》,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张洪群:《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人民出版牡1993年版。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版。
    郭松义等撰:《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清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正恭等:《上海海关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1997年版。
    [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97年版。
    (美)马士:《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12月。
    [日]高柳松一郎著,李达译:《中国关税制度论》,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74辑,台北文海出版公司,1998年版。
    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施坚雅著,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王守洵撰,焦静宜点校:《天津政俗沿革记》,收录入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著:《天津通志旧志点校卷》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清]黄遵宪:《日本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美]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康大寿、潘家德:《近代外人在华治外法权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刘海岩:《空间与社会近代天津城市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3年版。
    樊百川:《清的洋务新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梁元生著,陈同译:《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的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来新夏:《天津的九国租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天津海关译编委员会编译:《津海关史要览》,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
    天津海关,天津市档案局编:《津海关秘档解译:天津近代历史记录》,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
    [英]雷穆森(0. D. 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刘海岩校订:《天津租界史(插图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尔敏:《淮军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尔敏:《晚清商约外交》,中华书局2009年版。
    [英]阿诺·赖特(AronldWeight):《香港、上海和其他中国口岸20世纪的印象》,收录入陈克:
    《心向往集:献给天津博物馆成立九十周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苟德义:《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1年版。
    汤吉禾:《清代科道职掌》,《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姚贤镐:《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关税主权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
    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林京志:《天津租界档案史料选》,《历史档案》,1984年第1期。
    丁抒明:《东海关考略》,《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进军:《盛宣怀关于中法战争之说帖》,《历史档案》,1989年弟3期。
    孙占元:《论天津机器局》,《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
    王景泽:《神机营——晚清八旗军事近代化的尝试》,《求是学刊》,1990年第3期。
    吴建雍:《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董守义:《奕欣是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4期。
    赵德馨:《洋务派关于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决策》,《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汪林茂:《清代的“宝星”制度》,《历史教学》,1991年第2期。
    董方奎:《<局外旁观论>新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3年第1期。
    马艾民:《试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满汉联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姜泽:《洋务运动与津、穗、汉、沪四城的早期近代化》,《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薛生平:《中国近代初期外交的特点》,《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陈一容:《奕譞与晚清八旗陆军近代化尝试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陈今晓:《论晚清近代化的制约因素与政府作用》,《中州学刊》,1995年第5期。
    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开端述评》,《江汉论坛》,1995年第11期。
    陈文桂:《中法战争期间赫德“业余外交”研究》,《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常金仓:《“夷夏之辨”与“以德怀远”说》,《陕曲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向中银:《晚清外聘人才的奖赏制度》,《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
    康沛竹:《战争与晚清灾荒》,《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田涛:《同治时期的觐礼之争与晚清外交近代化》,《历史教学》,1997年第7期。
    贾熟村:《试谈奕诉集团的兴衰》,《人文杂志》,1998年第9期。
    黄庆华:《有关1862年中葡条约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段国正:《赫
    德操纵中法谈判的原因探析》,《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熊月之:《研究上海道台的力作——介绍(上海道台研究转变中社会之联系人物》,《史林》,1999年第4期。
    千建朗等:《50年来的近代中外关系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郭卫东:《“照会”与中国外交文书近代范式的初构》,《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蒋贤斌:《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刘存宽:《葡萄牙侵夺澳门何以得逞?》,《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陈潮:《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学白羽:《近代中国与比利时条约关系的建立》,《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
    王开玺、王秀丽、王运鸿:《试论同治朝外国公使觐见清帝的礼仪之争》,《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蔡晓容:《晚清中外船碰问题探论》,《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
    廖卢丰:《清代芜湖关的设置及其管理体制的演变》,《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任智勇:《晚清海芙监督制度初探》,《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张利民:《划定天津日租界的中日交涉》,《历史档案》,2004年第1期。
    罗志田:《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苟德仪:《晚清海关道及其对外交涉研究》,硕士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
    高玮:《晚清三口通商大臣研究——兼论满汉政治关系的变化》,硕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叶开锋:《清季三口通商大臣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大学历史系,2006年。
    任智勇:《晚清海关与财政——以海关监督为中心》,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历史系,2007年。
    张德昌:《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中国近代史论丛》,第1辑第3册,台北:正中书局1963年版。
    卢耀华:《上海小刀会的源流》,《食货月刊》3卷5期,台北:食货月刊社,1973年版。
    张舜华:《台湾官制中道的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70年。
    许雪姬:《兴泉永道与台湾的关系》,《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干0》第13期,1981年版。
    陈国栋:《清代前期粤海关监督的派遣(1683-1842)》,《史原》第10期,台北:台大历史系系会,1981年版。
    陈国栋:《粤海关(1684-1842)的行政体系》,《食货月刊》11卷4期,台北:食货月刊社,1981年版。
    晏星:《赫德笔下的李鸿章与德璀琳一新邮试办初期的[英德争权战」》,《今日邮政》301期,台北:今日邮政月刊社,1983年版。
    王尔敏:《南北洋大臣之建置及其权力之扩张》,《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7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吕实强:《扬州教案与天津教案》,《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4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吴文星:《中日修好条约初探》,《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15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李国祁:《自强运动时期李鸿章的外交谋略与政策》,《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版。
    缪全吉:《明清道员的角色初探》,《近代中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1989年版。
    刘铮云:《「冲、繁、疲、难」: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初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1993年版。
    汤熙勇:《清初道员的任用及相关问题》,《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第6卷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所,1993年版。
    古鸿廷:《清代道员制度》,《中国文化月刊》第190期,台北,1995年出版。
    刘广京:《李鸿章在直隶:一个新政策的呈现1870-1875年》,《李鸿章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梁元生:《清末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5期,台北: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出版。
    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集刊》第3期,1996年。
    晏星:《中外名人传一德璀琳》,《中外杂志》59卷6期,台北:中外杂志社,1996年。
    王尔敏:《盛宣怀与中国实业利权之维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7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版。
    林怡秀:《清季天津海关道之研究(1870-1895)》,硕士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200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