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藏传佛教的佛经翻译历时千年,规模宏大,对藏族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推动了藏文字的三次改革,丰富了藏语词汇。二、随着佛教经典的藏译,印度、尼泊尔和中原、于阗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医药、工艺、.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优秀文化也随之传入西藏,藏民族的文明、行为、科技、经济等各方面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西藏文化的发展。三、藏文《大藏经》与国内汉文、蒙文、满文、西夏文《大藏经》相互校勘、互译互补,促进了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祖国文化的发展。对此重要历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是对宗教学研究的意义。佛经是佛教教义的承载者,通过对西藏社会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重要译师及所译佛经等方面的综合性考察,从中可以探寻出佛教在西藏的发展演变轨迹。其次,通过对佛经翻译史的考察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研究,如藏语史和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等。再者,通过对各个时期佛经翻译译论的考察,可以为今天的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论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借鉴、参考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宗教学、文献学等学科的方法,并利用大量的第一手藏文资料,紧紧围绕佛经翻译这条主线,对佛教传入藏地之后各时期的佛经翻译概况及主要译师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以专论的形式对五部大论的译传过程、其他重要典籍的翻译情况进行了介绍,文章内容除绪论外共分六章:介绍佛教传入前西藏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状况;考察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佛经翻译,内容包括吐蕃王朝早期吞米桑布扎为主的佛经翻译、中期九大译师为主的佛经翻译和晚期三大目录的编订、吐蕃高僧桂·法成的佛经翻译活动;考察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佛经翻译,内容包括分裂割据时期四大译师为主的佛经翻译活动,以及萨迦、帕竹、甘丹颇章等三个政权时期在佛经的翻译、结集和对勘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考察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的译传情况,内容包括在藏传佛教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释量论、中观论、现观庄严论、俱舍论和律宗论等五部经典的藏译与师承情况;考察佛经翻译过程中其他重要典籍的翻译情况,内容包括文学、医学、天文历算等著作的藏译;结语部分总结了佛经翻译为推动藏族文化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Tibetan Buddhism lasted thousands of years, large-scale, on all aspects of Tibetan society has a huge and far-reaching impact:First, to promote the Tibetan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produce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Tibetan text of the three enriched Tibetan vocabulary. Second,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dia, Nepal and the Central Plains, Khotan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icine, technology, astronomy, calendars, literature, art and other fine culture also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ibet, Tibetan civilization, Behavior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 and other area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than ever befor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ulture. Third, the Tibetan "Tripitaka" with the domestic Chinese, Mongolian, Manchu, Tangut "Tripitaka"mutual collation, translation complement and promote the fraternal peoples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motherland. Study this important process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firs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religious studies. Buddhist teachings of Buddhism bearers, through the various historical stages of Tibet's important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study, from which you can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Buddhism in Tibet.Secondly, the history of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can also promote other research, such as the history of Tibetan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Furthermore,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ed each period of the study, today's translators can provide useful lessons.
     This paper draw on previous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ference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religion, philology disciplinary approach, and use a lot of first hand information on the Tibetan language, Buddhist Text Translation that closely around the main root, outside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except Introduction, The first chapter of social history in Tibetan Buddhism and religious beliefs. Chapter II study of Tibetan Buddhism on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before Philip. Including the Tubo Dynasty dominated the early endocytic Maysan Bouza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medium-nine teacher-based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ed and compiled late three directories, Tibetan monks into the Buddhist Tube·Law Translation. Chapter III study of Tibetan Buddhism after the Hong translation of the Buddhist, including four during the split period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ed division based activities, and Sakya, Pazhu, Phodrang Gan during the three regim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Collect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xploration achievements.Chapter IV examines exoteric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five great mass of the situation. Included in the Tibetan Buddhis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mount of, in view of theory, is a solemn view of theory, such kosa and Lvzong of the Tibetan translation of five and studied under classical conditions.Chapter V examines other important Buddhist text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ituation. Including literature, medicine, astronomy, calendar and other works of the Tibetan translation. Chapter VI Conclusion section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ulture has significance.
引文
①童恩正:《西藏考古综述》,见《藏族史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3-35页。
    ②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拉萨曲贡村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9期。
    ③《曲贡文化遗址重大发现,拉萨河谷早有农业文明》,《人民日报》1990年9月26日第4版。
    ④恰白·次旦平措 诺章·吴坚等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①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②转引自洲塔乔高才让:《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①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 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②萨迦·索南坚赞著 刘立千译注:《西藏主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③石泰安著耿异译:《西藏的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①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①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7—-128页。
    ②巴俄·祖拉陈哇著 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③(北宋)《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
    ④参见南喀诺希著 马连龙 索南才让译:《关于藏族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西藏研究》,1985年第3期。
    ⑤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73页。
    ①《新唐书·西域传》卷221。
    ②《新唐书·地理志》卷40。
    ③《隋书》卷83。
    ①《新唐书·吐蕃传》。
    ①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73—174页。
    ②王尧编:《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3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133页。
    ⑤五世达赖喇嘛著 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⑥才让:《吐蕃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⑦[意]南喀诺布著 才让太译 达瓦次仁校:《论藏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载《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
    ①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②萨迦·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5—36页。
    ③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①释迦仁钦德著汤池安译:《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页。
    ②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③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 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茜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6页。
    ④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⑤同上。
    ①Helmut Hoffan:Tibet,A Handbook,PP101-122,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①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②Helmut Hoffman:Tibet.A Handbook.PP101-112.Indiana Universitv.Bloomington.
    ③图齐、海茜希著 耿昇译 王尧校订:《西藏和豪古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3页。
    ①霍夫曼:《西藏宗教和萨满教的象征性》,斯图加特,1967年,第83页。
    ②东噶·洛桑赤列著 陈庆英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6页。
    ③根敦群培著法尊大师译:《白史》,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印,1981年,第32页。
    ④《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
    ①布顿·仁钦珠著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②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③松赞干布:《嘛呢宝训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藏文版,第189页。
    ④萨迦·索南坚赞薯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6页。
    ⑤《旧唐书·吐蕃传》卷196。
    ①转引自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①巴俄·祖拉陈哇著 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②觉顿·仁青扎西:《丁香帐—藏文古今词语辩析》,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6页。
    ③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④阿底峡掘藏:《松赞干布遗训》(或称《柱间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89页。
    ①格桑曲批译周季文校:《更敦群培文集精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第169页。
    ②恰白·次旦平措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西藏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7—78页。
    ③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①松赞干布:《嘛呢宝训集》(藏文),青海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64页。
    ②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注:《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21页。
    ③《册府元龟》卷978《外臣部·和亲》。
    ④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①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 陈庆英译:《汉藏史集》,1999年,第89页。
    ②巴俄·祖拉陈哇著 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③释迦仁钦德著 汤池安译:《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④萨迦·素南坚赞著 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⑤五世达赖喇嘛著 郭和卿译注:《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6页。
    ⑥廓诺·迅鲁伯著 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⑦布顿·仁钦珠著 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①吕澂:《西藏佛学原论》,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0年,第21页。
    ②[日]原田觉著李德龙译:《吐蕃译经史》,载《国外藏学译文集》第11辑。
    ③同上。
    ④石硕:《吐蕃政教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①《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
    ②巴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巴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83页。
    ③巴俄·祖拉陈哇:《贤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1981,第294页。
    ④霍夫曼著 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65年,第23-24页。
    ⑤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第3期。
    ⑥同上。
    ①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藏文),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68页。
    ②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44页。
    ③萨迦·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15页。
    ①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5页。
    ②布顿·仁钦珠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71页。
    ③释迦仁钦德著汤池安译:《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①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今拉达克地区。
    ①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页。
    ②弘学主编:《藏传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③印度乌仗那国人,建立藏传佛教前弘期传承的重要人物,西藏密宗宁玛派开山祖师。
    ④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⑤同上。
    ①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②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第14—-15页。
    ①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②王尧:《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69页。
    ③东噶·洛桑协列著 陈庆英译:《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④娘尼玛维色:《娘氏教法源流》(藏文),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08—409页。
    ①达夏多杰掘藏:《益西措杰传》(藏文),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9页。
    ②(法)戴密微著耿异译:《吐蕃僧诤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95页。
    ①巴俄·祖拉陈哇著 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②希顿·仁钦珠著 郭和卿译:《佛教史天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③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④巴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巴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54负。
    ①戴密微著耿昇译:《吐蕃僧诤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33页。
    ②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127页。
    ③乌坚林巴掘藏洛珠加措等译:《莲花生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20—421页。
    ①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②巴塞囊:《巴协》(藏文),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58页。.
    ③乌坚林巴掘藏洛珠加措等译:《莲花生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24页。
    ④巴塞囊:《巴协》(藏文),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⑤李佳俊:《西藏游记》,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5—156.页。
    ⑥班智达的称号来源于印度,意思是学识渊博的大学者。
    ①巴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巴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47页。
    ②《桑耶寺简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③巴塞囊:《巴协》(藏文),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61—62页。
    ③布顿·仁钦珠:《布顿佛教史》(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1988年,第187页。
    ④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金刚乘。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⑤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9页。
    ①布顿·仁钦珠:《布顿佛教史》(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1988年,第187页。
    ②乌坚林巴掘藏:《五部遗教·大王遗教》,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7页。
    ①同上,第450页。
    ②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8页。
    ①孙林:《伏藏著作在藏族史学发展史上的史学价值和地位》,载《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
    ①图丹威赛旦贝尼玛:《宁玛派源流》(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57—158页。
    ②马坚林巴掘藏 洛珠加措等译:《莲花生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90页。
    ①蔡巴·贡噶多杰著东噶·洛桑赤列校注:《红史》(藏文),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376—-377页。
    ②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62页。
    ③乌坚林巴掘藏洛珠加措等译:《莲花生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0页。
    ①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60页。
    ①萨迦·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②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①萨迦.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33页。
    ①王尧:《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60-161页。
    ②法尊:《西藏前弘期佛教》,载主辅仁著《西藏佛教史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
    ①霍韬晦:《现代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63页。
    ①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注:《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70-71页。
    ②罗秉芬 周季文《藏文翻译史上的重要文献—<语合>》,载金雅声 束锡红 才让主编:《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①转引自张培基等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②见严复《天演论》的《译例言》。《天演论》最早于1898年出版。
    ①巴塞囊著 佟锦华 昔布凡译注:《巴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64页。
    ②达仓宗巴·班觅桑布著 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年。
    ④参见黄文焕:《河西吐蕃文书中的“钵阐布”》,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⑤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注:《新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p87年,第157条注。
    ①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①黄文焕:《河西吐蕃文书简述》,载《文物》1978年第12期;《河西吐蕃卷式写经目录并后记》,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②乌坚林巴掘藏洛珠加措等译:《莲花生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20页。
    ①赵晓星:《敦煌落蕃旧事》,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80页。
    ②巴俄·祖拉陈哇:《肾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65页。
    ③希顿·仁钦珠:《布顿佛教更》(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1988年,第314页。
    ④法尊:《西藏前弘期佛教》,载《中国佛教》(一),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139页。
    ①转引自《红史》的注释部分,东噶·洛桑赤列注释、陈庆英等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吕澂:《西藏佛教要义》,台湾文殊出版社,1987年,第47页。
    ① 巴俄·祖拉陈哇:《贤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25页。
    ②洲塔 杨建英:《关于哇蕃贾普朗达玛禁佛的两个问题之探讨—对“禁佛”之正名与达玛之评价》,载《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③达仓宗巴·班觅桑布著 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4页。
    ④《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
    ⑤巴俄·祖拉陈哇:《贤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25—426贝。
    ①[日]矢崎正见著石硕等译:《西藏佛教史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页。
    ②色俄·祖拉陈哇:《贤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30页。
    ①《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吐蕃列传》(上)。
    ②巴俄·祖拉陈哇:《贤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65—366页。
    ③同上,第429页。
    ④萨迦·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藏文),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236—238页。
    ⑤吕澂:《西藏佛教要义》,台湾文殊出版社,1987年,第39页。
    ①巴俄·祖拉陈哇:《贤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510页。
    ①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84-84页。
    ①巴俄·祖拉陈哇:《贤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431页。
    ②王辅仁 索文清等编著:《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41页。
    ①是7~13世纪间的西突厥别部,亦称葛罗禄,地处北庭西北,金山(今阿尔泰山)之西,与车鼻部接。
    ②画鹘,中国舌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回鹘即其中之一。
    ③此寺经人考证,即青海玛藏寺,又称金刚寺,俗称白马寺,在青海东部平安县城涅水北岸之山崖处。
    ①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第25页。
    ②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③丹底位于今青海省化隆县金源乡。
    ④详见东噶·洛桑赤列著唐景福译:《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1页。
    ①转引自拉科·益西多杰编译:《藏传佛教高僧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①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9页。
    ②转引自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62页。
    ①参见甘南藏族自治州编译局编译:《历代藏族译师目录》。
    ②拉科·益西多杰编译:《藏传佛教高僧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①克珠群佩主编:《西藏佛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
    ①转引自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91-192页。
    ①《阿底峡尊者传》,段克兴译,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1年内刊,第96页。
    ①(德)霍夫曼著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5年铅印,第103页。
    ①侃本:《汉藏佛经翻译比较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196页。
    ①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等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31页。
    ①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二十二,《四库全书·集部·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大正藏》第4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729页。
    ③同上。
    ④(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大正藏》第4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729页。
    ①张羽新等:《帝师和一大批喇嘛僧为元大都带来了藏族文化》,载北京社科规划网站。
    ②(明)宋濂《元史·世祖纪九》卷九,中华书局,1983年,第182页。
    ③王尧:《南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辨》,载《西藏文史考信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①郑堆:《大唐西域记藏文版之研究》,载www.foyuan.net。
    ②王尧:《大唐西域记藏译本及译者工布查布》,载《法音》,2000年第2期。
    ③同上。
    ①十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等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8章。
    ②侃本:《汉藏佛经翻译比较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第196—197页。
    ①洛珠加措曲将才让:《<罗摩衍那>传记在藏族地区的流行和发展》,载《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①扎呷编著:《藏文<大藏经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①恰白·次旦平措 诺章·吴坚等著 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12页。
    ①慈成仁钦:《德格丹珠尔目录》(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01页。
    ②克珠群佩主编:《西藏佛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700页。
    ①杨士宏:《卓尼杨土司传略》,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70页。
    ①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
    ②恰卜恰即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①[清]王先谦:《东华录》,载《清东华录全编》第八册,影印本,学苑出版社,2000年。乾隆七十七卷,
    ②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等译:《章嘉若必多吉传》,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31页。十四条,第195—196页。
    ①(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22,《大正藏》第4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724页。
    ②《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叙录,《乾隆大藏经》第150册,彭化市传正有限公司乾隆版大藏经刊印处,1997年,第94-96页。
    ③《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乾隆大藏经》第150册,彭化市传正有限公司乾隆版大藏经刊印处,1997年,第95—96页。
    ①洲塔:《佛学原理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47页。
    ①布顿·仁钦珠著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0—162页。
    ①洲塔:《佛学原理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8—-189页。
    ②布顿·仁钦珠著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①中国民族宗教网:《印度小乘的新发展》,www.mzb.com.cn。
    ①洲塔:《佛学原理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3—244页。
    ①洲塔:《佛学原理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9页。
    ①洲塔:《佛学原理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1页。
    ①孙全寿:《藏族翻译文学作品<云使)简介》,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②罗秉芬:《唐代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敦煌古藏文佛经变文研究》,载金雅声、束锡红等编:《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2页。
    ①萨迦·索南坚赞著陈庆英仁庆扎西译:《王统世系明鉴》,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①转引自陈崇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史》第二章第三节:《唐蕃科技交流》,载economy.guoxue.com。
    ②巴俄·祖拉陈哇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①陈崇凯:《唐蕃科技交流》,载economy.guoxue.com。
    ②牛治富主编:《西藏科学技术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①转引自牛治富主编:《西藏科学技术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1]巴·塞囊著:《巴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
    [2]阿底峡掘藏:《松赞干布遗训》(或称《柱间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
    [3]古日乌金林巴掘藏:《五部遗教》,民族出版社,1986年。
    [4]达夏多杰掘藏:《益西措杰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5]玉札宁布等著:《毗卢遮那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
    [6]工珠云丹嘉措著:《知识总汇》,民族出版社,1982年。
    [7]凯巴第吴著:《第吴宗派源流》,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年。
    [8]图丹威赛旦贝尼玛著:《宁玛教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
    [9]娘尼玛维色著:《娘氏宗教源流》,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8年。
    [10]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土观宗派源流》,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
    [11]巴俄·祖拉陈哇著:《贤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1年。
    [12]章嘉·若必多吉著:《正字贤者之源》,民族出版社,2002年。
    [13]旺堆次仁赤列嘉措著:《历代翻译师及历代译师传略明鉴》,民族出版社,2004年。
    [13]甘南藏族自治州编译局编:《历代藏族译师译著目录》,内部资料。
    [14]松赞干布著:《嘛呢宝训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9年。
    [15]格桑曲批译周季文校:《更敦群培文集精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16]觉顿·仁青扎西著:《丁香帐—藏文古今词语辨析》,民族出版社,1981年。
    [17]蔡巴·贡噶多杰著东噶·洛桑赤列校注:《红史》,民族出版社,1993年。
    [18]慈成仁钦编:《德格丹珠尔目录》,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布顿·仁钦珠著:《布顿佛教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88年。
    [1]布顿·仁钦珠著,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
    [2]蔡巴·贡噶多吉著,东嘎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等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
    [3]东噶·洛桑赤列著,唐景福译:《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
    [4]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5]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6]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
    [7]东噶·洛桑赤列著,陈庆英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藏族文献目录学》,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
    [8]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9]黄奋生编著,吴均校订:《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
    [10]拉科·益希多杰:《藏传佛教高僧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
    [12]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
    [13]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蒲文成王心岳:《汉藏民族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15]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
    [16]洲塔 乔高才让:《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释迦仁钦德著汤池安译《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杨士宏:《卓尼杨土司传略》,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19]侃本:《汉藏佛经翻译比较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20]马学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锦华:《藏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21]恰白·次旦平措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西藏古籍出版社,2004年。
    [22]扎呷:《藏文(大藏经>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3]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4]才让:《吐蕃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25]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6]朱丽霞周松:《佛教与西藏古代社会》,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
    [27]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28]牛治富:《西藏科学技术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9]克珠群佩:《西藏佛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30]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31]段克兴译:《阿底峡尊者传》,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印行。
    [32]张天锁申新泰等译:《玛尔巴译师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33]吕澂:《西藏佛教原论》,中华书局,1993年。
    [34]唐景福:《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35]杨化群:《藏传因明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36]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37]黄明信:《黄明信藏学文集:藏传佛教·因明·文献研究》、《藏历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38]陈楠:《藏史新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9]尕藏加:《雪域的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40]《桑耶寺简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41]乌坚林巴掘藏,洛珠加措等译:《莲花生大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2]廓诺·迅鲁伯著,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43]巴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巴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44]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新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45]多罗那他著,王沂暖译:《印度佛教史》,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1年。
    [46]吕澂:《西藏佛学原论》,台湾大干文化出版社,1979年。
    [47]《旧唐书·吐蕃传》,《新唐书·吐蕃传》。
    [48]白玛措:《藏传佛教莲花生信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49]孙悟湖:《汉族藏族蒙古族宗教文化交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50]赵改萍:《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年。
    [51]蔡景峰:《藏医学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2]石硕:《吐蕃政教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53]松巴堪布著蒲文成才让译:《如意宝树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
    [54]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年。
    [55]黄显铭编译:《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青海民族出版社,1993年。
    [56]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
    [57](北宋)《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
    [58]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年。
    [59]根敦群培著,法尊大师译:《白史》,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印,1981年。
    [60]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61]弘学主编:《藏传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62]布顿·仁钦珠著郭和卿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民族出版社,1996年。
    [63]王尧编:《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
    [64]李佳俊:《西藏游记》,西藏人民出版社,1980年。
    [65]霍韬晦:《现代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6]张培基等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
    [67]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注:《新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
    [68]吕澂:《西藏佛教要义》,台湾文殊出版社,1987年。
    [69](明)宋濂《元史·世祖纪九》卷九,中华书局,1983年。
    [70]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71]齐敬之:《外八庙碑文注释》,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
    [72][清]王先谦:《东华录》,载《清东华录全编》第八册,影印本,学苑出版社,2000年。
    [73]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马连龙译:《章嘉若必多吉传》,民族出版社,1988年。
    [74](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22,《大正藏》第4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75]苏晋仁著:《佛教文化与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76]《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续录,《乾隆大藏经》第150册,彭化市传正有限公司乾隆版大藏经刊印处1997年。
    [77]《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78][日]矢崎正见著,石硕、张建世译:《西藏佛教史考》,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
    [79](法)戴密微著,耿异译:《吐蕃僧诤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80]图齐、海西希著,耿昇译、王尧校订:《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81]霍夫曼著李有义译:《西藏的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65年。
    [1]Helmut Hoffman:Tibet,A Handbook,PP101-112,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1]李中和:吐蕃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兰州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2]刘勇:藏传佛教宁玛派历史论纲,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3]王尧:藏传佛教译经史料钩沉,《中国藏学》,1992年第3期。
    [4]周季文:藏文翻译史略谈,《翻译通讯》1984年第7期。
    [5]尕藏加:吐蕃佛教与西域,《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
    [6]陈楠:吐蕃时期佛教发展与传播问题考论,《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
    [7]熊文彬:吐蕃时期佛典翻译管窥,《中国藏学》,1992年第2期。
    [8]拉尔吾加:历史上的汉译藏,《民族》,1992年第3期。
    [9]索代:印度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亚研究》,1993年第1期。
    [10]星全成:佛教僧侣在古代印度与我国藏族民间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
    [11]褚俊杰:阿底峡与十一世纪西藏西部的佛教,《西藏研究》,1989年第2期。
    [12]冯智:吐蕃译经与吸收多边文化刍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3]次央:早期译经大师—桑希,《西藏民族宗教》,1994年第2期。
    [14](日)原田觉著李德龙译:吐蕃译经史,《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一辑。
    [15]洛松泽仁:翻译在藏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西藏研究》,1992年第2期。
    [16]诺布才让:藏文早期翻译史探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1997年第4期。
    [17]诺布才让:藏文翻译史新探,《民族译坛》,1998年第2期。
    [18]拉都:梵藏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形成概述,《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19]桑德:略论古印度梵语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
    [20]索贝:历史上的汉藏翻译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2002年第4期。
    [21]仁青:历代译师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民族译坛》2002年第3、4合刊。
    [22]申新泰:从藏文佛经的翻译和集结看藏族对祖国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2004年第2期。
    [23]热贡·多杰卡:藏族古代佛经翻译史略,《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
    [24]毛继祖:藏文翻译与藏族文化科学发展之我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4期。
    [25]共确降措:论吐蕃时代的藏文翻译,《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
    [26]石硕:松赞干布时期佛经翻译问题考辨,《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7]周润年:藏族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概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28]黄显铭释果智:藏译汉文佛典,《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9]罗秉芬周季文:藏文翻译史上的重要文献《语合》—附《语合》序与跋的汉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1987年第5期。
    [30]袁晓文郎伟:汉地佛教在吐蕃传播述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31]旺多:论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吐蕃时期的佛经翻译,《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
    [32]常霞青:论唐帝国与吐蕃的文化交流,《史林》,1988年第4期。
    [33]靳艳:桑耶寺—吐蕃道与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兰州大学学报》(社科),2000年第4期。
    [34]李元光:试论汉地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和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5]才项多杰:吐蕃时期的佛经翻译述略,《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
    [36]朱丽霞:吐蕃时代佛经翻译考辨,《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
    [37]党措:吐蕃时期法成在敦煌的密典传译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38]杨茂森:藏族古代大翻译家仁钦桑布,《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39]才让:玛尔巴传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40]格日草:藏文《大藏经》的编纂历史、编目方法及研究状况,《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科),2007年第5期。
    [41]黄颢:贤者喜宴(摘译),《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983年连载。
    [42]高文辉:阿底峡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才智》,2009年28期。
    [43]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
    [44]王启龙:沙罗巴译师考述,《西藏研究》,1997年第3期。
    [45]妙音智:卓弥译师与玛尔巴尊者,《法音》,1993年第8期。
    [46]周润年:藏族著名的佛教大师布敦及其《善逝教法史》,《法音》, 1988年第3期。
    [47]彭清深:布敦.仁钦珠在藏文佛典目录和分类上的贡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48]苏晋仁:藏汉佛教学者团结合作的盛举—纪念佛经对勘七百周年,《西藏研究》,1985年第4期。
    [49]东主才让:藏文《大藏经》版本述略,《青海民族研究》, 2000年第2期。
    [50]许红梅:藏文大藏经形成的历史概述,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
    [51]杨茂森:论藏文《大藏经》的版本,《西藏研究》,1989年第2期。
    [52]邓建新:二世、三世章嘉的政治成就与文化贡献,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53]浅谈章嘉·若贝多吉的文化传播活动—著书立说 翻译佛经,载王尧主编的《贤者新宴》。
    [54]赯吉思:藏经蒙译简论,《中国藏学》,1996年第3期。
    [55]林鸣飞:浅谈更敦群培的翻译思想,《西藏研究》,2008年第5期。
    [56]杜永彬:更敦群培著译作品名录考述,《中国藏学》,1997年第3期。
    [57]方兰:法尊法师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58]马学仁:《造像度量经》的基本内容及译入年代,《中国藏学》,1997年第3期。
    [59]马学仁:藏族传统造像典籍“三经一疏”初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1期。
    [60]祁顺来:因明在藏区的传播与发展,《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2003年第4期。
    [61]罗艳秋郑进:藏医学与印度医学源远流长的关系,《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2]夏媛媛陆敏:藏医与中医的关系及其特色,《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年第1期。
    [63]夏吾才让:初探印度天文历算与藏族天文历算的关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4]张天锁:翻译与藏族古代科技,《中国藏学》,1988年第3期。
    [65]谢后芳:佛经文学及其对藏族文学的影响,《民族文学研究》,1985年第3期。
    [66]宗喀·漾正冈布:仁钦桑波与后弘期吐蕃医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7]罗秉芬:唐代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敦煌古藏文佛经变文研究,《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
    [68]黄颢:唐代汉地医学对藏族医学的影响,《民族研究》,1980年第5期。
    [69]陈崇凯:唐蕃汉藏文献的翻译与交流,载中国论文网。
    [70]丁玲辉:略论吐蕃时期汉藏体育与医学文化交流,《中国藏学》,2007年第4期。
    [1]益西旺秋:佛经最早传入吐蕃之简介,《西藏佛教》,1988年第1期。
    [2]索朗多吉:略说藏族古代翻译理论中的基本译法,《西藏教育》,2001年第4期。
    [3]参侃加:概述达玛乌冬赞前的翻译史沿革及其主要线索,《攀登》,1998年第2期。
    [4]诺布尖措:三次藏文厘定新考,《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
    [5]群培多吉:藏文起源初探,《西藏研究》,1987年第2期。
    [6]豆格才让:古代藏汉文化交流中心—敦煌,《西藏研究》,1994年第2期。
    [7]卓玛次仁:谈佛教前弘期藏文翻译工作,《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
    [8]盖西邓珠:试论藏族翻译史的几个问题,《贡嘎山》,1994年第4期。
    [9]徐世芳:藏族传统翻译理论浅议,《西藏研究》,2004年第3期。
    [10]阿旺丹增:印度文化与藏传佛教,《西藏研究》,1995年第1期。
    [11]仲寺·土登达吉:简述玛、米、达三师之业绩,《西藏佛教》,1989年第1期。
    [12]查岗洛多:著名译师洛旦西饶传略,《西藏佛教》,1997年第1期。
    [13]丹增洛珠:布敦大师传略,《西藏研究》,1988年第3期。
    [14]恰白.次旦平措:西藏文化名人匈敦译师的业绩,《雪域文化》,1989年第4期。
    [15]何子君:佛教后宏期梵藏翻译概述,《合作民族师范学报》,2003年第1期。
    [16]罗卜藏:藏文《大藏经》翻译史简介,《中国藏学》,2003年第1期。
    [17]龙智多杰:古印度因明学经典藏译过程略论,《攀登》,2001年第1期。
    [18]罗布次仁:藏文翻译源流及其发展,《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19]仲布·才让多杰:关于佛教最早传入西藏之年代考略,《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