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言”审美价值取向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言”塑造了众多人物形像,涉及各类各阶层的不同群体。作品对商人、女性这两大群体种种外在行为与内心体验的正面描写,开了文学之先河。其中涉及女性情爱自主意识的约占总量的1/3,表现商人精神的有50多篇。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以他们为陪衬的地位,塑造了一批拥有鲜活感性形象的新主角。这群既具有文学开拓意义又居于时尚浪尖的世俗文学新主角所体现出的审美特征,极具探究价值。本文选取这两类较具代表性的人物为核心,试图探析他们身上蕴含的审美价值取向。本文分以下部分:
     绪言阐述有关“三言”的研究情况及本文的研究方法、意义。
     第一章阐释在晚明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三言”所体现的崇富、纵色的审美价值取向。
     第二章以“三言”女性形象为核心,解读她们在追求真爱过程中表现出的热辣、大胆、野性、自由、人格独立等进步意识,进而分析她们狂热追求爱情的目的——幸福的婚姻生活。
     第三章探析商人形象的审美追求:这里既有作者、作品寄予商人人性、人品、人格的审美倾向,又有新潮影响下对商业精神、自我价值的肯定。
     结语在总结全篇的基础上指出“三言”固有的局限性。
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created many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images, involving all walks of life. Taking the lead of literature, special description about external behaviors as well as inner feelings of merchants and females are given in the works of art, in which one-third of them is on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 about love and 50 articles are expressions of merchant spirit. Instead of being decorations like other traditional works, a bunch of vivid and sensitive characters were created. The 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embodied by those stylish and ground-breaking secular literature figures is extremely worthy of researching. The author took the two groups of people as the core so as to expore and analyze their connotative esthetic value. The whole essay is consisted of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stated relevant researching situations, researching methods and its significance.
     Chapter One stated the 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that the works of art had showed to pursue wealth and to indulge desire under the social impact in late Ming Dynasty.
     Chapter Two focused on female images, unscrambled their sexsual attractiveness, boldness, liberty,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other sense of progress, so as to analyze their purpose of pursuing love---for the happiness of marriage.
     Chapter Three is the analysis of merchants'esthetic pursuit. It contains not only the author's idea of merchant humaity,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but also the recognition of business spirit and self-worth.
     The conclusion part figured out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引文
①温孟孚:《“三言”话本与拟话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参看刘果:《“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以话本小说的比堪为基础》,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③参见缪泳禾著:《冯梦龙与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周锡山释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⑤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30、231页。
    ⑥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9页。
    ⑦张兵:《话本的定义与其他》载《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①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②石昌渝:《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140页。
    ①《苏州府志》,卷八十一《人物》,转引自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转引自[明]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张峻、金星、宜初点校,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参看陆树伦:《冯梦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④以上参照王立言、人民:《三言二拍研究综述(19491989)》,《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一期。
    ①参看温盂孚:《“三言”话本与拟话本研究》(附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王毅序),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①参见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聂付生:《冯梦龙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③【明】张翰撰、盛冬点校:《松窗梦语》卷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三《庄氏二子字说》,转引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参看周来祥:《论明清时期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苏涵:《民族心灵的幻象:中国小说审美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①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②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页。
    ③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
    ①皋于厚:《明清小说的文化审视》,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①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送昆山县令朱侯序》,转引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②(明)顾起元,《客坐赘语》卷七转引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③万建中:《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7、188页。
    ①余怀:《板桥杂记》第79册,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版,第182页。转引自叶艳明:《反叛与回归:论“三言”对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指导老师:谭邦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①庄志民:《审美心理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①【明】冯梦龙《挂枝儿》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明】冯梦龙《情史》卷三,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67页。
    ③【明】冯梦龙《情史》卷七,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33页。
    ①【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②【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③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①《礼记》,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32页。
    ②卢玲:《图说中国女性》,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③卢玲:《图说中国女性》,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94、95页。
    ①李梦阳:《梅月先生诗序》,蔡景康:《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②何文焕、丁福保:《历代诗话选编》(第一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96页。
    ③《汤显祖全集》卷三十三《玉茗堂文之六——题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3页。
    ①刘发岑:《婚姻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②【明】冯梦龙:《情史》卷一《情贞类·张宁妾》评语,岳麓书社,2003年版。
    ①【明】冯梦龙:《情史·龙子犹序》岳麓书社,2003年版。
    ②陈炎主编、王小舒著:《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页。
    ③董晓玲、施旸:《“三言”“二拍”女性贞节观的还原考察》,《哈尔并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2期。
    ①董晓玲、施旸:《“三言”“二拍”女性贞节观的还原考察》,《哈尔并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2期。
    ②(保)基·瓦西列夫:《情爱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页。
    ③[明]冯梦龙《情史》卷十一,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17页。
    ④[明]冯梦龙《情史》卷三十三,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544页。
    ①【明】冯梦龙:《情史》卷四《梁夫人》按记,岳麓书社,2003年版。
    ②【明】冯梦龙:《情史·龙子犹序》岳麓书社,2003年版。
    ③(保)基.瓦西列夫:《情爱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页。
    ①刘敬圻:《明清小说补论》,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91页。
    ①普罗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②《列宁全集》第二卷第150页,转引自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19页。转引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①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的多重文化价值取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全贤淑、王立:《略论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的代价——以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为中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3期。
    ③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文集》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110页。
    ①【明】李贽:《焚书》卷二《又与焦弱侯》,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页。
    ①张毅:《儒家文艺美谈: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明]冯梦龙编纂,洛保生、贾欣、郝小莉校注:《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明]冯梦龙:《情史》,岳麓书社,2003年版。
    [3][明]冯梦龙:《挂枝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明]冯梦龙:《今古谭概》,中华书局,2007年版。
    [5][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明]张翰撰、盛冬点校:《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7][明]抱瓮老人辑、张峻、金星、宜初点校:《今古奇观》,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8][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9][明]凌濛初:《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0]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2]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1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周锡山释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4]缪泳禾:《冯梦龙与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5]聂付生:《冯梦龙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6]温孟孚:《“三言”话本与拟话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8]庄志民:《审美心理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普罗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0]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21]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2]陆志平、吴功正:《小说美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23]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苏涵:《民族心灵的幻象:中国小说审美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王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26]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8]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9]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0]蔡景康:《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32]何文焕、丁福保:《历代诗话选编》(第一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31]陈东有:《人欲的解放》,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版。
    [32]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4]皋于厚:《明清小说的文化审视》,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35]万建中:《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6]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文集》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张毅:《儒家文艺美谈: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中]胡邦炜、[日]冈崎由美:《古老心灵的回音》,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41][保]基·瓦西列夫:《情爱论》,三联书店,1997年版页。
    [42]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43]刘果:《“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以话本小说的比堪为基础》,中华书局,2008年版。
    [44]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宋若云:《逡巡于雅俗之间:明末清初拟话本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王立言、人民:《三言二拍研究综述(1949——1989)》,《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2]赵士林:《明人审美趣味与心学异端思潮》,《美学研究》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3]易中天:《论审美的发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孙丽华:《论“三言”、“二拍”的通俗文学性》《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5期。
    [5]毛德富:《从明代市民小说看市民阶级的世俗情怀》《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6]吴建国:《“三言”、“二拍”与雅俗文化选择》《中国文学研究》2000第2期。
    [7]范立周:《“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吴旬初:《“三言”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及其成因》《文言文教学》2005年第2期。
    [9]周柳燕:《情本论和情教观在“三言”里的融合和失范》《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0]沈广仁:《人情战胜天理物欲充实人情——明代小说中物品的象征性与情节性》,见辜美高主编:《明代小说面面观——明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1]许振东:《17世纪白话小说的文人阅读与传播》,《广州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年第11期。
    [12]孙丹虹:《“三言”为商人身份正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3]黄善文:《冯梦龙“三言”的中和之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4]毛德富:《明中后期市民文学中的价值变异与消费观念》,《中国经济史论坛》2004年3月。
    [15]陈东有:《社会经济变迁与通俗文学的发展——明嘉靖后文学的变异与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6月。
    [16]叶艳明:《反叛与回归:论“三言”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心态》,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
    [17]李小娟:《冯梦龙的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评价》,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5。
    [18]杨文瑞:《瓦解与重构叛逆与回归——论“三言”思想的内在冲突》,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
    [19]罗荣:《“三言”中的人物形象系列及其文化内涵》,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
    [20]赵兴华:《“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文学特色》,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5,5。
    [21]洪畅:《论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