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溯源、争论与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自然要消除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市场经济,但是他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消灭市场经济的设想,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因而具体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实上,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肌体发展理论、世界市场理论对他们的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本质分析会发现,在他们的理论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反而是为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准备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列宁不光实践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还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最初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去除市场经济因素,但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入,列宁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是不可或缺的,他在前苏联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早的实践。可惜列宁的市场经济思想并没有制度化和系统化,他去世以后,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去留问题,苏联党内产生了两次大的争论,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决策的高度集化,这一模式对东欧、中国等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东欧国家和中国陆续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关于社会主义资源配置问题的大论战,一方是米塞斯、罗宾斯、哈耶克,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不可能高效的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另外一方是泰勒、兰格、勒纳,他们提出通过在计划经济中模拟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在这次大论战中,兰格和勒纳几乎同时提出通过模拟市场竞争解决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的方案,称为“兰格—勒纳模式”,兰格模式的产生代表着市场社会主义这一思潮的正式诞生。之后,在经济实践中屡遭挫折的东欧各国进行了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的“分权模式”的改革,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布鲁斯的“含有受控制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科尔奈“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带来了市场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同时,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也产生了以K.纳什和A.韦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分权决策模式并没有给苏联和东欧国家带来经济发展,不过却使市场机制中性论得以确立,并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以英国工党为代表的“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在英国的最先确立。
     苏联政变东欧解体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发展,在西方经济学界新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相继诞生,体现着市场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苏东剧变对于那些对社会主义寄予厚望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一种资本主义的替代模式消失了。与此同时,被人们寄予厚望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却没与给人们带来意想中的效果,凯恩斯主义以及后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并没有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救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试图结合市场经济的效率与社会主义的公平相,提出种种具体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这些针对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在我国从未真正间断过,毛泽东对商品经济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发展了斯大林的商品经济理论,拓展了商品经济的范畴和意义,同一时期的中国理论界对商品经济的探索也很深入。邓小平重启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最终,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市场经济改革成功的典范。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到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之路已经走过36年的历程,经历了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到确立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再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最后到今天的深化改革任务的提出,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每一个改革阶段都伴随着理论争论,争论的焦点问题已经从最初的对社会主义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质疑,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更好的结合,反映了市场经济观念在我国逐步确立的过程。
     改革在继续,争论从未间断。不同阶段理论的争论又促进了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总结和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渊源、争论与发展,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改革的脉络和思路,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看清改革的方向,对继续深化改革有重大意义。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m and market economy has been the focusdebate in theoretical circle. Marx and Engels believed that socialism is a kind of idealsocial system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highly developed capitalism and that the socialsystem inevitably eliminated market economy bringing great disasters tohumanbeings, but the idea proposed by them of socialism eliminating marketeconomy, was obviously historical, when we talk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socialistconstruction,we also need specific analysis.Actually,analyzing the nature of theirmarket economy theory from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world markettheory, we find that their theories do not fundamentally den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ocialism and market economy, but prepare suffici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Lenin not only practised the Marx and Engels' scientific socialism ideal, alsodeveloped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riginally, Lenin removed factorsof market economy from his "wartime communism" policy,and with the deepening ofthe socialism, h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is essential to theoperation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and his "new economic policy" during the formerSoviet union became the earliest practic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s a pity thatLenin's market economy thoughts is not institutionalized and systematized. After hepassed away, two big debates around the future of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producedin the Soviet party, and finally the Stalin pattern was established. Stalin pattern wascharacteristic of the highly centralized economic decisions and the pattern had a deepand great influnence in the later socialist countries like eastern Europe, China, and the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China has built up a highly centralized plannedeconomic system in succession.
     In the1930’s, there was a big debate about socialist resource allocation, theopposition is Mises, Robbins, Hayek, they considered that the socialism was plannedeconomy and could not efficiently solve the problem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affirmative is Taylor, Lange, Lerner, they put forward thatsocialism also couldachieve the high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by simulating market in the plannedeconomy. In this debate, Lange and Lerner almost simultaneously put forward thepla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of socialism by simulating marketcompetition,known as the "Lange-Lerner model". The "Lange-Lerner model"represented the formal birth of market socialism. Later,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repeatedly suffering setbacks in the economic practice had carried on the reform of"separation of powers model" in 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planned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appeared market socialism models like Bruce’s"the planned economy including controling the market mechanism”, Sikh’s " theallocation of project on the basis of market mechanism ", Cole nai’s "marketcoordination containing the macroscopic control " and so on, and these had brought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ket socialism. At the same time, in Germany, Marx'shometown, was produced theory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presented by k.Nash and A. weber.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mode coexisting in plan andmarket did not b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ancountries, but establish the neutral theory of market mechanism, and promoted thefirst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leading"market socialism mode represented by Britain'sLabour party in the UK in the1980’s.
     After the coup of the Soviet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eastern Europe, thecapitalism world don’t receive the expected development,the appearance of a newbatch of market socialism theories in western economics circle embodied new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arket socialism. The coup of the Soviet and thedisintegration of eastern Europe were a huge impact on those who cherished hopes forsocialism,after all,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capitalism disappeared. Meanwhile,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 greatly hoped by people did not bring the intended effect,the Keynesian and later the new liberalism economy policy did not realize theredemption of capitalism. And the contemporary market socialism tried to combinethe efficiency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fairness of socialism an d put forward avariety of specific market socialism modes. There are many places deserving learning in these solutions to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market economy problems.
     Though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as never really interrupted in our country.Mao Zedong made a deep exploration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thoughts and hedeveloped Stalin's commodity economy theory, expanding the scope and significanceof commodity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hinese theory circle,the explorationof commodity economy is also very deep. Deng Xiaoping restarted the China's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model, described the blueprint of China's reform andopening. In the end, guided by the marxism, China combined marxist theory andChina's actual situation, carrying o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and became the classicexample of success of reform of market economy in socialist countries. Frommakeing decis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the11th third plenary session in1978to today, China's market economy has seen36years of history, experienceing fromfirst 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planned economy to the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y as the goal of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operfecting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finally to today’s puting forward task todeepen the reform.From the initial "touch stone across the river" to the founding ofthe central deepening reform leading team, each reform stage is companied by thetheoretical arguments, the focus of the debate has shifted away from the originaldoubt if the socialism can be combined with market economy to the present day howto make socialism better combine with market economy, reflecting the process ofconcept of market economy gradually establishing in our country.
     Reform continues and the debate has never stopped. Theory debates in differentstages promote the continuing and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At present, China'smarket economy reform has entered into the deep water area and the crucial stage,summarizing and combing the origin, debat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economy theory can make us clearly get to know the context and thoughtway of thereform, firm the belief in reform and opening, see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havinggreat significance in continuing to deepen reform.
引文
①引自[苏]Γ·Γ·鲍戈马佐夫:《苏联商品货币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①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中划分市场社会主义阶段的方法,详见论文第5章。
    ①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①俄国学者鲍·斯拉温在《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争论问题》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是最早由法国圣西门的一位门徒皮·勒鲁在《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1832年)一文中第一次使用,表达与私人利益相对立的“共同利益概念”。英国学者马克斯·比尔在《英国社会主义史》一书中提到,“社会主义”是在1827年11月底出版的欧文主义定期刊物《合作》杂志中第一次出现,在杂志第509页的脚注中把“社会主义”解释为:“主张资本归公有的人就是公有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页。
    ③[日]伊藤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第17页。
    ①《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9页。
    ②李义平:《经济学百年》[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2页。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页。
    ③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01—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6页。
    ②[日]伊藤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②《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3页。
    ②参见苏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1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2页。
    ①夸·阿梅斯夸:尽管出现了全球化,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仍然适用[J].永久,1999,(37).转引自费利群.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纵横,2010年,第7期,第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1页。
    ④《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9页。
    ⑤《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6-12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5页。
    ②颜鹏飞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溯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③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转引自史小宁.马克思“世界市场”观与经济全球化理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16卷(第1期),第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8页。
    ①颜鹏飞.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渊源(下)[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第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4页。
    ②《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90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5、34页。
    ①《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7页。
    ①《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50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2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1页。
    ①《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1页。
    ①《布哈林文选》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7—218页。
    ①引自薛汉伟:《制度设计与变迁——从马克思到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3-194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51页。
    ③《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83页。
    ①[波]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3页。
    ①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上卷第235页,下卷第362页。
    ①Frank Roosevelt&David Belkin(eds),Why Market Socialism:Voices From Dissent,N.Y.,M.E.Sharpe,Inc.,1994,Pxvii.转引自余文烈:《市场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模式》[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①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89页。
    ②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44页。
    ①[波]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0页。
    ②[波]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③吴敬琏:《论竞争性市场体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40页。
    ①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①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9页。
    ①[波]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②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3页。
    ①[波]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8页。
    ①[波]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8页。
    ②李同成.“布拉格之春”揭密[N].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10月14日。
    ③姜琦、张月明:《东欧三十五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8页。
    ①布鲁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5页。
    ②转引自余文烈:《市场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模式》[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①拉西诺:《南斯拉夫的实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84页。
    ①参见吴易风、顾海良、张雷声、黄泰岩:《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18页。此处转引自余文烈:《市场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模式》[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179—180页。
    ①吴宇辉:《市场社会主义——世纪之交的回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①[前苏联]费多谢耶夫等:《什么是”民主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
    11页。
    ②约翰·伊特韦尔等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M].陈岱孙等翻译编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63页。
    ③《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七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322页。
    ④索尔·埃斯特林等著:《市场社会主义》[M].邓正来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⑤保罗R.格雷戈里等著:《比较经济制度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第20页。
    ⑥[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M].周立群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⑦张宇:《中国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①景维民等.《市场社会主义涵义演进研究》[J].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②[匈]亚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442页。转引自景维民等著:《经济转型中的市场社会主义》[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③《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63页。
    ④[英]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63页。
    ①Roemer, Jo hn E. A Future For Socialism[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①[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张余鉴等译,重庆出版社,1997年,第114页。
    ②J.Romer,“Can There Be Socialism after Communism?”,in Market Socialism:the Current Deb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89.
    ①James A.Yunker.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rket Socialism: Essays and Analyses,Aidershot,Hampshire,England; Burlington,VT,USA: 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l:xiii.转引自刘明明:《21世纪初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J].学术界,2013第4期,第224页。
    ①杨志平:《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第23页。
    ①萧禹功:《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1957年第4期。
    ②华学忠:《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必然性是由按劳取酬的经济规律所决定的》[J].学习,1957年第3期。
    ③南冰、索真:《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J].经济研究,1957年第4期。
    ④骆耕漠:《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消亡”过程》[J].经济研究,1956年第5期。
    ⑤白永秀,吴丰华:《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阶段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
    12期。
    ⑥骆耕漠:《论商品和价值》[J].经济研究,1959年第9期。
    ①于光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J].经济研究,1959年第7期。
    ②樊弘:《关于在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的问题》[J],编录于《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45—146页。
    ③朱剑农:《论我国的商品生产及其性质问题》[J].理论战线,1959年第1期。
    ④吴敬琏:《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两类交换》[J].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
    ⑤余霖:《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J].新建设,1965年第6期。
    ⑥朱剑农:《论我国的商品生产及其性质问题》[J].理论战线,1959年第1期。
    ⑦喻良新:《试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N].大公报,1957年1月27日。
    ①薛暮桥:《论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N].人民日报,1956年10月28日
    ②顾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J].经济研究,1957年第3期。
    ③王亚南:《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积极作用》[N].人民日报,1959年5月15日。
    ④景维民:《转型中的市场社会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与实践检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8页。转引自吴易风:《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轨迹》[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5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7-43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5页.
    ①陆南如等:《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和企业独立性的关系问题》[J].经济研究,1979第3期。转引自白永秀:《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阶段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9第12期。
    ②孙冶方:《孙冶方全集》第5卷[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336页。
    ③柳红:《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①柳红:《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页。
    ②柳红:《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①柳红:《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①高尚全:《充分认识新旧体制转换的艰巨性和复杂性》[J].红旗,1986年第1期。
    ①以上关于价格双轨制的论战参见张军:《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23—30页。
    ②高尚全,《充分认识新旧体制转换的艰巨性和复杂性》[J].红旗,1986年第1期。
    ①吴敬琏:《20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J].百年潮,1999年第11期。
    ②廖季立:《试论计划管理体制改革》[N].世界经济导报,1986年12月8日。
    ③高尚全:《中国改革的路子是怎样走过来的》[J],编录于高尚全:《改革访谈——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④张井:《关于“市场经济”的探讨》[N].广州日报,1992年5月18日。
    ①转引自柳红《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3页。
    ①《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5页。
    ①李晓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理论新突破》[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全集[M].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斯大林.斯大林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6]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3.
    [8][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7.
    [9][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0]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薛汉伟,王健民.制度设计与变迁:从马克思到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2]俞文烈.市场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模式[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13]高尚全.改革访谈: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4]周其仁.改革的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5][波]布鲁斯.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M].银温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16][英]罗纳德哈里科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王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7]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8]柳红.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9]陈甬军.社会主义市场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0]金雁.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21][日]伊藤诚.幻想破灭的资本主义[M].孙仲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1][日]伊藤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M].尚晶晶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22]颜鹏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溯源[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3]吴宇晖.市场社会主义——世纪之交的回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4]李义平.经济学百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5]邹东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6]彭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事件(上、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7]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8]吴敬琏.论竞争性市场体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30]王爱珠.苏联东欧经济改革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31][波兰]科勒德克著.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学[M].刘小勇,应春子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罗守初,万解秋著.探寻新的模式:苏联和东欧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3]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4]刘国光.苏联东欧及过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35]张传平.市场逻辑与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6][美]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M].李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7][英]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邓正来译.市场社会主义
    [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37]魏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制度体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8]于光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39]吴易风.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思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0]欧阳日辉.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2]陈云卿,蒋士满.外国学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
    [43]赵学青.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4]马文奇.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当代中国经济理论的演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5]樊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6]刘国光.《刘国光经济文选》,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
    [47]苏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48]何炼成.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49]胡代光.当代国外学者论市场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0]于光远.我的市场经济观[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1]杨玉生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52]苏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53]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4]吕薇洲.市场社会主义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55]马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6]杨承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57][日]山口重克.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8]陈弘.从经典公有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59]陈锦华,江春泽.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0]颜鹏飞.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大变革: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发展观[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1][匈]亚诺什科尔奈.短缺经济学(上下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62][捷]奥塔锡克.第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3][美]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64][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5][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6][波]奥斯卡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7]吴易风.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轨迹[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5).
    [68]孙景宇.奥地利经济学传统下的社会主义及相关争论[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6).
    [69]杨秋宝.关于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大论战的若干问题[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1(1).
    [70]迟爱萍.对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
    [71]张藐.国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的演变[J].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10).
    [72]柳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大论争[J].党史文苑,2002(4).
    [73]吴航,刘航.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与争鸣[J].生产力研究,2010(4).
    [74]杨靖筠.60年代末期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失败的原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3).
    [75]郑红亮.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理论探索和争鸣[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4).
    [76]段忠桥.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三种模式[J].国外理论动态,2001(12).
    [77]孔田平.对波兰80年代经济改革失败原因的重新思考[J].东欧中亚研究,2000(4).
    [78]徐俊峰.国外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兼容模式实践及其启示[J].商业时代,2009(30).
    [79]刘国光.回顾改革开放30年: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变革[J].财贸经济,2008(11).
    [80][捷]奥塔锡克.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改革和“布拉格之春”[J].张文武译,苏联东欧问题,1981(3).
    [81]童大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J].江海学刊,1994(4).
    [82]苏绍智.试论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J].世界经济文汇,1983(1).
    [83]柳光青.苏联南斯拉夫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比较[J].外国经济参考资料,1981(1).
    [84]李靖宇,姚素文.匈牙利经济改革市场化问题的思考与评论[J].东欧中亚研究,2000(1).
    [85]祝国华.匈牙利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和反思[J].学术界,1987(12).
    [86]杨景明.匈牙利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轨[J].今日东欧中亚,1997(2).
    [87]林岗.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实质、意义和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
    [88]刘开云.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先驱的探索足迹[J].统计与决策,2008(19).
    [89]刘航.6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前景展望[J].经济纵横,2009(11).
    [90]白永秀,马小勇.建国60年我国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贵州社会科学,2009(7).
    [91]朱广学.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索的三个阶段[J].现代财经,2010(6).
    [92]白永秀,吴丰华.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阶段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
    [93]邵彦敏.公有制观念的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英国工党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比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94]胡乐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新取向[J].当代经济研究,2011(9).
    [95]王卫,宁少林.90年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1(10).
    [96]余文烈,吕薇洲.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定义[J].教学与研究,1999(11).
    [97]项久雨.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价值[J].学习与实践,2007(12).
    [98]黄新华.诺夫“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1).
    [99][美]弗兰克汤普森.罗默的社会主义能使源于剩余的收入平等吗?[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100]杨卫,杨承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再认识[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3).
    [101]张志忠.市场社会主义的涵义、沿革和模式[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2).
    [102]景维民,田卫民.市场社会主义含义演进研究[J].经济评论,2008(1).
    [103]张宇.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当前的问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3).
    [104]段忠桥.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新论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4).
    [105]P.K.巴德汉,J.E.罗默.市场社会主义思想轨迹[J].李春放编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4).
    [106]刘诗白.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战略决策(下)[J].经济学家,2008(5).
    [107]龚基云.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基础新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
    [108]毛传清.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9).
    [109]史小宁.马克思“世界市场”观与经济全球化理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
    [110]张卓元.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实践和理论意义[J].新视野,2012(4).
    [111]孙来斌,颜鹏飞.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个误区[J].学习月刊,2008(5).
    [112]袁恩桢.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艰难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5).
    [113]顾钮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道路、体制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
    [114]李炳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首创者:卓炯[J].改革与战略,2011(4).
    [115]李铁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重大突破[J].经济研究,1999(3).
    [116]林金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认识[J].学术研究,2012(2).
    [117][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J].天涯,2000(4).
    [118]卫兴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理论轨迹[J].教学与研究,2008(9).
    [119]吴友军.资本主义的反市场经济实质与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走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3).
    [120]孙恩恩.《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迪[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5(3).
    [121]白林.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2).
    [122]周春.《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3).
    [123]何捷一.当代市场社会主义评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3(3).
    [124]董亚平,赵琼.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及现实意义[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3).
    [125]许新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及评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4).
    [126]吴树青.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J].高校理论战线,2007(2).
    [127]刘诗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不断的理论探索[J].经济学家,2009(10).
    [128]周小亮.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七点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3(11).
    [129]杨宗丽,杨明伟.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
    [130]俞良早.经典作家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及其当代发展[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1).
    [131]梁宝华,张其飞.经济全球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132]吴易风.历史性理论难题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4(8).
    [133]鲁品越.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J].理论学刊,2013(1).
    [134]潘正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似”之处[J].山东经济,2001(3).
    [135]刘明明,谢鸿昆.论市场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佐证与启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36]朱炳元.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137]奚广庆.评美国学者科兹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138]张望.浅析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3(17).
    [139]陈霄,王正攀.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程、转型与展望[J].探索,2013(3).
    [140]贾孟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基础简析[J].改革与战略,2011(3).
    [141]董德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11).
    [142]胡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
    [143]刘国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根本性区别[J].红旗文稿,2010(21).
    [144]黄刚.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逻辑前提、历史过程与理论意义[J].理论研究,2013(2).
    [145]李建民,邓如辛.世界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J].生产力研究,1999(5).
    [146]谭芝灵.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J].经济研究导刊,2009(3).
    [147]于祖尧.我的土生土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2).
    [148]李闽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149]柳昌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J].学习论坛,2013(4).
    [150]张嘉昕,田佳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3(5).
    [151]栾文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1).
    [152]颜鹏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的再认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4).
    [153]魏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不同阶段的任务[J].社会科学战线,2008(4).
    [154]刘明明,谢鸿昆.伊藤诚民主、分权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55]王杰,李春芳.延安时期陈云商品经济思想述论[J].党的文献,2011(5).
    [156]陈小林.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述评[J].理论建设,2006(4).
    [157]黄泰岩.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模型的比较与选择[J].财贸经济,1987(11).
    [158]黄泰岩.对布鲁斯市场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10).
    [159]范恒山.东欧计划市场关系模式理论的比较分析[J].广州研究,1988(11).
    [160]刘伟,平新乔.东欧、苏联与中国改革学者关于市场地位思想的比较[J].社会科学辑刊,1989(1).
    [161]许国林.邓小平新时期经济思想述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6).
    [162]徐俊峰.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与和谐社会主义关系新探[J].学术论坛,2006(3).
    [163]周昱今,祖砚馥.从兰格到里斯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困惑与超越[J].天津社会科学,1988(6).
    [164]王玫.20世纪90年代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述评[J].山东经济,2006(2).
    [165]张志忠.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理论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2).
    [166]卢获,[澳]罗塞尔·斯迈斯.“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1).
    [167]宋衍涛,陈明磊.20世纪90年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三种模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6).
    [168]吕东升.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69]刘益.公有制市场经济内生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6.
    [170]汪强.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12.
    [171]桂大一.中国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研究[D].武汉大学,2011.
    [172]王金凤.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探微、比较分析、借鉴价值[D].吉林大学,2009.
    [173]徐俊峰.改革视阈中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74]戚书平.社会形态演变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D].中共中央党校,2001.
    [175]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
    [176]杨志平.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77]高尚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进程[N].北京日报,2013.11.25第17版.
    [178]张宇.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13.11.29第11版.
    [179]卫兴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N].光明日报,2013.11.07第1版.
    [180]逄锦聚.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N].2013.12.06第11版.
    [181]张卓元.如何认识市场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意义[N].上海证券报,2013.11.14第F02版.
    [182]高尚全.三中全会是开启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启点[N].中国经济时报,2013.11.13,第9版.
    [183]王梦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个总体设计[N].经济日报,2013.11.17,第6版.
    [184]林兆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N].人民日报,2013.12.04,第6版.
    [185]邹东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进行时[N].学习时报,2013.11.18,第4版.
    [186]韩保江.为什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N].光明日报,2013.11.30,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