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规制与发展—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其原动力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社会背景,在此背景下,政府不断放松规制,市场机制逐渐增强,表现出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博弈演进,推动投融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制播分离模式的深化发展以及产业价值链完整建构,并共同演绎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产业化发展过程。
     我国电视剧产业规制是从政府绝对控制的背景下起步的,从1979年至今的30余年的电视剧产业化发展进程,总体上看是一个不断放松规制的过程,这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社会背境。政府在文化传媒政策与电视剧行业政策两个方面,放松规制。主要有:制作资金逐步向民营资本甚至外资开放,制作机构的资格准入逐渐向民营公司开放,题材从规划审批到备案公示,审查制度与内容管理规定从粗放、模糊到精细化、透明化、规范化发展,发行机制逐步建立与健全,以及播出管理从紊乱到有序等等。放松规制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作用于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目前规制存在的问题是,规制政策层次不高、效力不够,随意性大,且具有模糊性。发展方向是政府管办分离,减少对产业领域的干预,继续增强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完善法制化规制体系。
     我国电视剧投融资领域,政府不断放松规制,从当初的只允许国家资本准入,到默许民营社会资本参与,最后到积极鼓励民营社会资本准入,同时允许外资有限参与。融资方式也日趋活跃,主要有国家财政资金、社会赞助、企业债券、私募基金、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境外资金等等。基本形成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与外资踊跃参与投融资多元化格局。投融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激活了电视剧制作市场,推动了电视剧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还存在投融资领域的政策风险问题、非公资本的信任问题与电视剧企业难以作为合格的融资主体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电视剧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与健全投融资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电视剧投融资领域的专业化建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电视剧制播体制改革,是在政府不断放松规制的前提下发展的。制作机构、播出机构的准入以及市场化经营方面,不断开放。推动了制播体制改革的发展,形成了从高度垄断的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模式的初建,再到制播分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制播分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释放了电视剧市场的活力,推动了电视剧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转型升级发展。目前还存在电视台所属制作公司转企改制问题,以及制作系统与播出系统的各自整合问题以及制播系统纵向整合问题。制作系统、播出系统先形成垄断竞争格局,再形成制、播系统的战略联盟基础上的制播分离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是从制播分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了从不完整到完整建构的发展过程。产业价值链完整建构以及电视剧产业链上的策划市场、制作市场、发行市场、播出市场、衍生产品开发市场的基本形成,加速了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目前还存在电视剧产业各环节的分工细化以及专业化发展问题,每个环节市场地位不平等问题以及每个环节多元化经营有待开发等等问题。推动我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优化建构是未来发展方向。
     在深入探讨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中的四个核心问题以后。再分析美剧、韩剧的生产观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通过横向比较,认为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尊重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树立电视剧作为商品的观念、实施流水线生产方式、实行边制边播的运行机制、确立编剧中心地以及推动走出去工程等等。
     总体看来,我国电视剧产业化进程是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继续放松规制,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The motive power of Chinese TV drama's industrial process is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In this context, the game between the release of regul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market mechanism pushes forward the formation of multi-format situation of both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It accelerat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eparating programming and broadcasting model and the fully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All of the above reveals the evolution of teleplay indus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ndustrial regulation of TV drama in our country was develop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mental absolute control. From1979till now, more than30years'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V drama shows a process of deregulation, which owing to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The government has being adapted more flexible regulations in cultural policy and industry policy of TV drama. It mainly includes:accepting private and foreign capital inflow; permitting private production company to join in; showing the theme to public instead of planning approval process; reforming examining system and content management from extensive and vague way to intensive, clear and standard way; setting up a sound issuing mechanism as well as well-organized broadcast management, etc. Deregulation enhances the fun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and this in turn promote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V dramas. However, the regulation in operation is in a low level and efficiency, the randomness and vagueness are hard to avoid. So the proper development is to separate government regulation from management, to less intervene industrial field, to enhance the regulatory fun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continuous and to improve the legal regulation system.
     As for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field of TV drama, government has being adapted more flexible regulations. A process was undergoing from governmental capital only to acquiesce of private social capital and actively encourage private capital and foreign trade corporation finally. Financing methods are trending vibrancy, including national finance capital, social support, enterprise bond, private fund, bank loan, stock market, overseas capital, etc. State-owned capital, private capital and foreign capital all involved in invest market, a diversified situation are basically formed. The influx of private capital activated production market and propelled the market, social and scale oriented development of TV drama.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existing in policy risk, non-public capital and self insufficient of financing bodies, etc. Thus, to improve investment system, to expand investment channel,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investment mechanisms for risk prevention and to push forward the speci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field of TV drama are the prop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programm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of TV drama in our country was developing on the premise of loosen regulation constantly. Opening environment of production agencies, broadcast institutions and even TV drama market all motivate the evolution of programm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Moreover, it ends the past monopolistic situation, establishes and promotes a brand new system of separating programming from broadcasting.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ystem activates market activity and propels the social, market and scale oriented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of TV drama. Difficulties lie in transformation of TV station-owned enterprises, how to integrate the relationships of programming and broadcasting companies and the system itself. It is advisable to establish monopolistic situation first and then to separate programming from broadcasting on the base of strategic alliances. This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is on the base of separating programming from broadcasting and has gone through a history from partly fragment to wholly construction. The complet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value chain and basic formation of planning market, production market, issuing market, broadcasting market as well as derivative production market all accelerate the industrial process of TV drama. At present, problems are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specialization in TV drama industry still not well-organized, the market position in each step is unequal and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need to be exploited as well. Thus, to extend and integrate TV drama industrial value chain is the develop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After comparative analyzing the four core issues in TV drama industrial progress and discuss on ideas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V dramas in both America and South Korea carefully, it is found that our TV drama industry still has a long and hard way to go. In order to select an appropriate path to develop Chinese TV drama industry, the fundamental realities of our country can't be ignored. Besides, a view of regarding TV dramas as goods should be set up, a use of assembly line in programming while broadcasting model should be put into effect. Moreover, it's time to establish screenwriters' central position as well as to push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walking out"
     Overall, the industrial process of Chinese TV drama is a production under 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market mechanism. Further development needs continuous release of regulation so that the market mechanism will play more crucial function.
引文
① 参见唐世鼎、黎斌等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4页。
    ② 广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剧年度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① 汪志诚:《第一条电视广告播出的前前后后》,《广播电视研究》1999年第2期,第43页。
    ② 唐世鼎、黎斌:《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③ 指电视剧能建构相当长度的内容空间。
    《广播电视法规规章汇编(1949-198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第39页。
    ① 对重大革命与历史题材电视剧与合拍剧,继续实行题材规划审批制度。
    ② 李京盛:《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① 徐光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191页。
    ① 陈富良:《政府对商业企业的规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② 喻国明、苏林森:《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方向》,《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01页。
    ③ 参见唐世鼎、黎斌等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视业发展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① 参见李丹林:《电视剧法律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51页。
    ② 参见张晓明等主编《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1-62
    ① 《广播电影电视法规规章汇编1949-1987》,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第39页。
    ① 白小易:《中国电视剧的市场化演变路径》,《视听界》2008年第3期,第42页。
    ① 朱虹主编《广播影视发展政策研究》,红旗出版社,2010年,第199页
    ① 周靖波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第109页。
    ① 参见赵子忠:《内容产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0-131页。
    ① 张晓明等主编《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① 石长顺、王琰《广播电视媒体的政府规制与监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期,第31页。
    ① 喻国明、苏林森:《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方向》,《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05页。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3年。
    ② 李丹林:《电视剧法律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① 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7年,278页。
    ① 参见高福安、宋培义编著《电视剧制片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8-66页。
    ① 周靖波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史料.索引卷》(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① 熊文泉 周平远:《中国电视剧产业化现状、问题与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200页。
    ① 赵子忠、王伟:《中国影视投融资的产业透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006年,第41页。
    ① 张乐:《横店华纳中影组建首家中外合资影视公司》,http://news.sina.com.cn/o/2004-10-15/11363931807s.shtml
    ① 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6-77页。
    ① 王鑫:《文化经济一体化下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硕十学位论文,2008年,第2页。
    ② 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2-73页。
    ③ 《民营资本逐步成为上海电视剧生产主要力量》,http://www.sarft.gov.cn.
    http://baike.baidu.com/view/51598.htm.
    ① 任晓润:《时空视阈看电视剧制播模式的衍变》,《视听界》2008年第5期,第35页。
    ② 秦勇:《转型时期中国电视剧的投融资风险》,《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29页。
    ③ 上海电视节、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国电视剧市场调查报告(2005~2006)》,第93页。
    ① 赵东辉、李舒:《国产电视剧:盈利的两成多赔本的逾三成》,《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3月3日。
    ① 王鑫著.《文化经济一体化下电视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硕士论文,2008年,第23-24页。
    ② 赵东辉、李舒:《国产电视剧:盈利的两成多 赔本的逾三成》,《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3月3日。
    ① 赵子忠、王伟:《中国影视投融资的产业透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② 赵子忠、王伟:《中国影视投融资的产业透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① 参见王莹莹:《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理论研究综述》,张晓明等主编《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页。
    ① 参见王莹莹:《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理论研究综述》,张晓明等主编《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页。
    ② 李小枫主编《中国电视传媒资本运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① 陆地 郭淼著.《略论国产电视剧繁荣的市场环境》,《新闻大学》2003年第3期,第59页。
    ① 李晓枫主编《中国电视传媒资本运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第180页。
    ① 臧具林:《加强广播影视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第四届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2010年10月28日。
    ① 参见王莹莹:《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理论研究综述》,张晓明等主编《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页。
    ② 具林:《加强广播影视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第四届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2010年10月28日。
    ③ 俞剑虹:《民营资本对中国电视剧市场运作的影响》,《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32页。
    ① 潘娜 李胜利《中国民营影视企业电视剧制播情况分析报告》,《现代传播》2010年第4期.第107-108页。
    ① 臧具林:《加强广播影视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第四届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2010年10月28日。
    ② 高福安宋培义编著.《电视剧制片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① 参见高福安 宋培义编著《电视剧制片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69页。
    ② 臧具林:《加强广播影视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第四届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2010年10月28日。
    ③ 参见彭祝斌等著《中国电视内容产业建设发展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71页。
    ① 《九部委发布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繁荣》,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4月9日。
    ① 《九部委发布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繁荣》,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4月9日。
    ② http://baike.baidu.com/view/4965054.htm#sub4966867.
    ① 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② 文化部和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
    ① 唐世鼎、黎斌等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① 任晓润:《时空视闽看电视剧制播模式的衍变》,《视听界》2008年第5期,第35页。
    ② 参见唐世鼎、黎斌等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① 任晓润:《时空视阈看电视剧制播模式的衍变》,《视听界》2008年第5期,第37页。
    ① 尹鸿:《广电改革模式探讨:制播分离还是一台两制?》,《广告导报》2010年3月1日。
    ① 参见唐世鼎、黎斌等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②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4-345页。
    ③ 祁建:《电视剧制播携手“抱团过冬”》,http://www.ccmedu.com/bbs33_91752.html
    ① 李岚:《竞争升级改制提速——2010电视业发展状况盘点》,《传媒》2010年第1期第56页。
    ② 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① 郭庆、张卫星:《定制剧:电视剧制播模式的新探索》,《中国电视》2009年第8期。
    ② 杨鸣《从制播分离到制播合作: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趋向分析》,《电视研究》2009年第9期。
    ① 谭天、杨俊君:《制播番分合是电视内容产业之路》,《现代视听》2010年第9期。
    ② 骆俊澎:《SMG发起上海制播联盟 欲重振沪产电视剧雄风》,《东方早报》2008-11-25。
    ① 朱春阳:《美英韩三国电视剧产制模式比较分析》,《电影评介》2006年第11期,第74页。
    ① 由16个央视频道、3个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31个省级卫视、3个副省级卫视、3个卡通卫视构成。
    ② 央视索福瑞:《2005-2006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华夏出版社,2006年。
    ① 广电总局:《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2004年2月。
    ② 参见刘成付:《中国广播电视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91-92页。
    ① 广电总局:《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2004年2月。
    ①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5647.htm#sub1325647.
    ① 唐坚、潘瑾:《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分析》, 《经济导刊》2007年第5期,第56页。
    ① 李岚:《电视产业价值链——理论与个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② 李岚:《电视产业价值链——理论与个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① 李京盛:《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85页。
    ① 李京盛主编《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① 韩云杰:《电影后产品开发市场广阔》,《中国文化报》,2004年4月2日。
    ① 杨博、李磊:《<武林外传>赚得有一套“多传”模式出亮点》,《时代商报》2009年11月24日。
    ② 李京盛主编《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①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著《广电蓝皮书:2009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72页。
    ② 陈共德:《当前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思路》,《声屏世界》2009年第4期,第5页。
    ① 李宝萍:《激活电视剧产业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6期,第19页。
    ② 呙娜:《我国电视剧产业链结构及整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4页。
    ① 参见彭祝斌:《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成长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155-156页。
    ② 参见彭祝斌:《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62-174页的有关论述。
    ① 参见彭祝斌:《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21-129页的相关论述。
    ② 参见彭祝斌:《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21-129页的相关论述。
    ① 李晓枫:《中国电视传媒资源整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② 喻国明、张小争编著:《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① 转引自唐世鼎、黎斌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2页。
    ① 参见:《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09页的相关论述。
    ① 张漪:《豪赌1.6亿,安徽卫视5月更名“三国台”搏收视》,《扬子晚报》,2010年4月1日。
    ① 参见唐世鼎、黎斌:《中国特色电视产业经营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101-103页。
    ① 彭祝斌:《中国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12页的有关论述。
    ① 操慧、刘亚峰:《韩剧启示录—兼论对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走向世界的借鉴意义》,《中国电视》2004年第1期,第63-64页。
    ② 喻德术:《<武林外传>成春节档“吸金王”回报率约1:10》,《法制晚报》,2011年2月19日。
    ① 路璐:《韩剧:作为一种文化品牌的传播与启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50页。
    ① 尤小刚:《交融思维有效对接——影视创作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3页。
    ② 彭晓华:《电视产业经营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7页。
    ③ 南野:《电视——影像的重述世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4页。
    ① 李春梅、蒋宏:《数字媒体时代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重构》,《新闻界》2008年第1期,第12页。
    ② 李春梅、蒋宏:《数字媒体时代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重构》,《新闻界》2008年第1期,第12页。
    ① 廖亮、武斌:《当下国产电视剧的症结与出路——以美剧的编播与生产模式为例》,《传媒》2009年第2期,第44页。
    ② 李国杰:《现代企业管理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页。
    ① 尹鸿、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商业美学》,《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第50页。
    ① 尹鸿、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商业美学》,《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第50页。
    ②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第31页。
    ③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第31页。
    ④ 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① 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② 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③ 杨晓民:《观众主导,营销助力——美国电视剧播出季营运模式》,《新闻前哨》2007年第8期,第45页。
    ① 任远:《基于4P理论的美国电视剧营销研究》,2009级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② 《疯狂的主妇》,维基网词条。
    ③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① 任远:《基于4P理论的美国电视剧营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41页。
    ① “法律法规”网页,美国联邦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fcc.gov/eb/oip/FEQ.htm#TheLaw.)
    ② 郭艳民:《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第40页。
    ② 王朋进:《美国电视节目内容管制分析》,《中国电视》2007年第6期,第77页。
    ④ 韩曙:《保护儿童不受媒体不健康内容侵害:美国涉黄节目将遭到高额罚款》,《人民法院报》,2006年6月9日。
    ① 韩曙:《保护儿童不受媒体不健康内容侵害:美国涉黄节目将遭到高额罚款》,《人民法院报》,2006年6月9日。
    ② 苗棣、徐晓蕾:《美国电视剧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启示》,《视听界》2008年第3期,第25页。
    ① 郭艳民:《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② 任远:《基于4P理论的美国电视剧营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3页。
    ① 郭艳民:《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第154页。
    ① 周博:《美国电视剧制作播出模式分析》,《商情》,2008年第33期。
    ② 郭艳民:《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第159页。
    ③ 任远:《基于4P理论的美国电视剧营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9页。
    ① 苗棣、徐晓蕾:《美国电视剧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启示》,《视听界》2008年第3期,第26页。
    ② 王朋进:《辛迪加:美国电视节目发行的重要渠道》,《中国电视》2008年第1期,第76页。
    'Robert Seidman.30 Second Ad Cost for Broadcast Primetime Shows. http://tvbythenumbers.com/2007/09/30/30-second-ad-cost-for-broadcast-primetime-shows.
    ① 任远:《基于4P理论的美国电视剧营销研究》,2009级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5页。
    ① 张晓伟、柴欣荣:《略论韩剧生产机制的启示》,《长城》2009年8期,第158页。
    ② 张忠:《韩剧的产业化特点及其启示》,《当代电视》2005年10期,第64页。
    ① 操慧、刘亚峰:《韩剧启示录—兼论对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走向世界的借鉴意义》,《中国电视》2004年第1期,第63页。
    ② 黄勇等:《国外广播影视体制比较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第272页。
    ① 黄勇等:《国外广播影视体制比较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第272页。
    ② 洪梅:《韩剧产业探析》,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8页。
    ① 董肠:《韩剧功略:当代韩国电视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② 同上。
    ① 木木、王永钢《“大长今”现象的立体解读》,《江南时报》,2005年9月8日。
    ② 钟(?):《再看“韩剧”——韩剧流行原因的思考》,《中国电视》200年第9期,第78页。
    ③ 操慧、刘亚峰:《韩剧启示录—兼论对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走向世界的借鉴意义》,《中国电视》2004年第1期,第63-64页。
    ① 张晓伟、柴欣荣:《略论韩剧生产机制的启示》,《长城》2009年8期,第158页。
    ② 萧萍:《韩剧:关于女性、消费与文化认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27页。
    ③ 李玮:《浅议韩剧的生成特点及韩剧背后的思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1页。
    ① 朱春阳:《美英韩三国电视剧产制模式比较分析》,《电影评介》2006年第11期,第74页。
    ② 齐珂:《韩剧的诱惑——试析韩剧的热播现象》,《中国电视》2006年第6期,第22页。
    ③ 朱春阳:《美英韩三国电视剧产制模式比较分析》,《电影评介》2006年第11期,第74页。
    ① 广电总局:《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2004年2月。
    ① 吉炳轩:《唱响主旋律多出精品剧——在2000年电视剧题材规划会L的讲话要点》,《中国电视》2000年第7期。
    ① 参见郭艳民:《中美电视剧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第156页。
    ① 张忠:《韩剧的产业化特点及其启示》,《中国电视》2005年第10期,第64页。
    ① 曾一果:《完善我国电视剧产业的文化机制——由“韩剧热”引发的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92页。
    艾知生.广播影视工作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陈汉元.电视剧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究室、《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梅益谈广播电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广播电影电视部办公厅档案处、综合处.广播影视工作文件选编(1984-1992)[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究室、《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广播电视工作文件选编(上册1978-1980)(下册1981-1983)[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法规司.广播电影电视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社会管理司.广播电视行业管理手册(修订本)[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法规司编.广播电视法规法规选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徐光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艾知生、刘习良.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广播电影电视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年鉴(1994-2001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2001.
    于广华.中央电视台大事记(1955年2月-1993年3月)[M].北京:人民出版,1993.于广华.中央电视台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国中央电视台三十年》编辑部.中国中央电视台三十年(1958-1988)[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发展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研究处.电视论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中国广播电视史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企业史(内部史料)[M].北京:1994.
    张振华.中国广播电视概要[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赵玉明、王福顺.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续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编辑部.改革开放中的广播电视(1984-1999)[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中央电视台办公室事业发展调研处.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央电视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乔云霞.中国广播电视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艾红红.中国广播电视史初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刘习良.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郭镇之.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郭镇之.中国电视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郭镇之.电视传播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郭镇之.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M].北京:文苑出版社,2002.
    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仲呈祥、陈友军.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王兰柱.广电产业化进程中的节目形态演变[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黄会林等.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明品等.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刘建鸣等.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朱金玉.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胡正荣.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胡正荣.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社,2003.
    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5-2006)[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李京盛.中国电视剧年度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年鉴1992-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010.
    黄勇.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2006-2010年)[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2010.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201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86-2010.
    王兰柱.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5-2010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010.
    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李岭涛、王建新.实战中国电视----21世纪电视媒体的市场化经营[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
    吴克宇.电视媒介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李岚、张群力.中国电视前沿----关于理念与运作的对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李岚.中国电视产业评估体系与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李岚.电视产业价值链:理论与个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伟国.电视剧策划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张华.电视剧的投资与营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陈晓春.电视剧制片管理----从项目策划到市场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高福安、宋培义.电视剧制片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王甫、吴丰君.电视剧制片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魏国彬.电视剧市场体系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李丹林.电视剧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杨欢欢.电视剧营销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卢焱.电视剧投资风险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刘哗原.电视剧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沈纪.电视文艺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三联书店,2003.
    钟艺兵、黄望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壮春雨.电视剧学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邵奇.中国电视剧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吴辉等.电视剧社会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吕木子.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科学精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彭文祥.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新时期改革题材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戴清.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吴红雨.解读电视受众:多元化需求与大众化电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高鑫、贾秀清.经济、文化与现代电视传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孔令顺.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刘忻.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丁俊杰、赵子忠.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赵子忠、王伟等.中国影视投融资的产业透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黄升民、丁俊杰.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黄升民、丁俊杰.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黄升民、周艳、马丽婕.广 播电视产业经营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启示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唐世鼎、黎斌等.中国特色的电视产业经营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唐世鼎、黎斌等.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欧阳宏生.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李新民.中国电视大趋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M].北京: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彭晓华.电视产业经营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李胜利、范小青.中韩电视剧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席巧娟.电视传媒与传播文化大趋势[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胡智锋.中国电视观念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胡智锋.会诊中国电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陈默.电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涛甫.纪实与虚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的电视剧生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任金洲.中国电视与市场经济对话[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南野.电视——影像的重述世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耿蕊.中国民营影视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苗棣等。中美电视艺术比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中国电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高鑫.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王彩平.频道先锋—电视频道运营攻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陈龙.在媒体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喻国明、张小争.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丁和根.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邱戈.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沃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文献研究综述(1999-200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系列[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张国良.电视创意产业[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宫承波、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王万举.文化产业创意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姚扣根、孙福良.名家谈创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蔡尚伟、温洪良.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厉无畏等.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郭辉勤.创意经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孙福良、张迺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至八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10.
    胡惠林、陈听.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九至十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011.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2001-2010年)[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2010.
    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理查德·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严强.社会发展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孟宪忠.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战略[M].北京: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杨旦修.论电视剧创意产业体系[J].新闻界,2010,(1).
    杨旦修.媒介融合语境下我国电视剧内容生产策略[J].艺术学界,2010,(3).
    杨旦修.e社会:我国电视剧传播的危与机[J].文艺争鸣,2010,(6).
    杨旦修.文化产业视阈中的“创意”解码[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12.
    白小易.政府规制下的电视剧市场构建——中国电视剧生产市场化进程回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1).
    白小易.中国电视剧的市场化演变路径[J].视听界,2008,(5).
    白小易.电视剧制作企业生存困境之思[J].视听界,2008,(4).
    杨鸣.从“制播分离”到“制播合作”——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趋向分析[J].电视研究,2009,(9).
    朱春阳.美、英、韩三国电视剧产制模式分析[J].电影评介,2006,(6).
    朱春阳.权益分割的技巧与市场延展的边界——电视剧产制模式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比较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5).
    朱春阳.传媒产业规制:背景演变、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陈共德.当前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思路[J].声屏世界,2009,(4).
    王清清.民营影视企业电视剧制作与播出的现状与问题[J].传媒,2010,(5).
    侯双平.电视剧产业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渗透[J].消费导刊,2009,(1).
    李德军、张婷婷.电视剧产业的嬗变与发展之弊[J].现代视听,2009,(10).
    杨文延.电视剧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6).
    周凯.国产电视剧产业链的融资重构[J].新闻界,2006,(5).
    冯冬、宋洁.韩国电视剧产业成功原因及启示[J].电影评介,2007,(18).
    李春梅、蒋宏.数字媒体时代的电视剧产业价值链重构[J].新闻界,2008,(1).
    曾一果.完善我国电视剧产业的文化机制——由“韩剧热”引发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
    李岚.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型[J].电视研究,2011,(1).
    李岚.新时期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现状、问题与趋向[J].电视研究,2009,(4).
    李岚.中国电视剧营销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向[J].电视研究,2009,(8).
    李岚.电视剧精品战略的政策条件与产业趋向[J].视听界,2008,(3).
    李岚、罗燕.我国电视剧产业三十年改革发展与未来趋[J].电视研究,2008,(12).
    李德军、张婷婷.由“自制剧”的兴盛看国内电视剧产业发展[J].声屏世界,2009,(11).
    唐坚、潘瑾.中国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分析[J].经济导刊,2007,(5).
    苗棣、徐晓蕾.美国电视剧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启示[J].视听界,2008,(3).
    廖亮、武斌.当下国产电视剧的症结和出路——以美剧的编播与生产模式为例[J].传媒,2009,(2).
    盛伯骥.电视媒体自产剧生产的目标与机制——兼议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的电视剧生产[J].电视研究,2009,(8).
    张子扬.优质电视剧的生产与传播[J].现代传播,2005,(5).
    卢林.卖点:电视剧市场的趋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8).
    刘伟明.南方派电视剧的市场前景与文化期待[J].电影评介,2008,(1).
    王朋进.市场机制缺席精品迭出谈何容易——以美国经验观照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市场缺陷[J].视听界,2008,(3).
    何晶.当前国内电视剧发行的困局与对策分析[J].电视研究,2007,(9).
    潘洪业.电视剧发行与市场开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7).
    帅志强.国内电视剧市场交易平台分析[J].东南传播,2007,(8).
    帅志强.电视剧市场交易模式的回顾与展望[J].电影文学,2007,(20).
    陆军、吴英姿.“借船出海”的电视剧营销策略[J].传媒,2008,(7).
    欧阳国忠.《铁色高原》带来的电视剧营销新思维[J].传媒,2008,(2).
    韩鸿.参与式观看:电视剧营销方式的创新[J].中国电视,2006,(7).
    肖泉.从4P理论看国产电视剧市场营销[J].视听界,2007,(1).
    董红言.电视剧的市场营销[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5).
    王朝宁.电视剧营销策略初探[J].当代电视,2003,(10).
    沈华.电视剧营销的困境与趋势[J].视听界,2005,(4).
    肖彦芳、秦瑜斌.电视剧营销方式的革新尝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2).
    陈子繁.电视剧营销新思维[J].视听界,2007,(5).
    高红岩.基于供应链的电视剧营销模式分析[J].电视研究,2009,(8).
    王艳、何静.论当前电视剧营销新理念[J].电影文学,2008,(19).
    钱世梁.电视剧审美感受的特殊性[J].当代电视,1988,(5).
    孟繁树.论电视剧的可视性[J].中国电视,1991,(7).
    秦勇.转型时期中国电视剧的投融资风险[J].河南社会科学,2006,(2).
    董浩宇.地域文化与电视剧产业的互动[J].西部,2009,(1).
    董浩宇.中国电视剧产业:难点与对策[J].上海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5(3).
    张智华.中国民营影视公司与电视剧产业[J].中国电视,2005,(2).
    谭珂.自制剧:电视剧产业链整合之新策略——以湖南卫视《丑女无敌》为例[J].东南传播,2009,(9).
    何为.定制剧:电视剧产业整合与融资新方向[J].现代视听,2009,(6).
    赵赵.视频改写中国电视剧产业规则——优酷“合计划”实现规模升级[J].广告人,2008,(12).
    熊艳燕.自制+定制:电视剧内容产业的创新[J].视听界,2009,(3).
    郭庆.周播剧:呼之欲出的电视剧生产和传播方式[J].视听界,2008,(1).
    曲茹、钟英奎.“黄金时间”与“主旋律”——有关电视剧市场与题材的话题[J].现代传播,2007,(4).
    刘丽莎.电视剧市场的策划与运作[J].当代电视,2001,(12).
    左翰颖.从热播剧目看城市市场电视剧竞争格局[J].视听界,2009,(2).
    蒋宁平.电视剧市场运作——从四川电视剧获奖谈起[J].当代电视,2004,(3).
    海马.电视剧市场的“亮剑”现象[J].视听界,2006,(2).
    尤小刚.国产电视剧市场状况研究[J].当代电视,2003,(10).
    杜燕生.电视剧市场的现状及其风险规避[J].当代电视,2002,(5).
    范宁.论自制剧对电视剧市场的影响[J].纪实,2009,(19).
    潘波.试论电视剧市场的“士兵突击” [J].当代电视,2008,(6).
    王丹彦.优化电视剧市场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7).
    王丹彦.电视剧产业的文化意识有待超越[J].理论前沿,2005,(14).
    赵宁宁.电视剧宣传推广策略研究[J].电影评介,2008,(19).
    王彦霞.从产销关系看我国电视剧产业化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04,(5).
    王彦霞.观众:电视剧营销中的命脉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8).
    王艳、何静.论当前电视剧营销新理念[J].电影文学,2008,(19).
    司若.水平战略在电视剧营销中的应用[J].电视研究,2009,(8).
    任远.电视剧的主要特性[J].中国电视,1983,(3).
    张凤铸.博取广纳自成一体——电视剧探讨之一[J].现代传播,1984,(4).
    张凤铸.博取广纳自成一体——电视剧探讨之二[J].现代传播,1985,(1).
    大山胜美.开放型电视剧与封闭型电视剧[J].当代电视,1987,(3).
    王克勤.商品化是电视剧生产的必由之路[J].当代电视,1988,(6).
    孟繁树.论电视剧的可视性[J].中国电视,1991,(7).
    艾斐.论电视剧的乡土流派与中国气派[J].中国电视,1991,(5).
    徐远辉.试论电视剧的特征[J].现代传播,1983,(4).
    高鑫.电视剧观念的变化与演递[J].当代电视,1987,(3).
    高鑫.试论电视剧的艺术风格[J].现代传播,1986,(2).
    Hobsbawm. Eric, Introduction:inventing Traditions, in Eric Hobsbawm and Terrence Ranger(ed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Brett Mills/Tellevision Sitcom. BFI Education Press.2005.
    Jonathan Bignell,Stephen Lacey,Popular Television Dramaxritical perspectiv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5.
    Longworth,TV Creators-conversations with America's top producers of television drama.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2000.
    Sue Thornham,Tony Purvis,Television Dramartheories and identities.Basingstoke Press.2005.
    Joseph Straubhaar,Robert LaRose, Media Now:Understanding Media,Culture, and Technology. (英文影印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Ruger D. Wimmer,Joseph R. Dominick,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英文影印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万传法:《当代中国电影的工业与美学》(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尹斌:《中国广播电视规制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陈蓉:《中国电视媒介产业政府规制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彭祝斌:《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周亭:《中国电视娱乐产业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谢春林:《中国电视产业做大做强的路径选择》(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田明:《电视娱乐产业战略发展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郑大勇:《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李春梅:《中国电视剧产业竞争力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洪梅:《韩剧产业探析》,(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任远:《基于4P理论的美国电视剧营销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钟声:《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呙娜:《我国电视剧产业链结构及整合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王鑫:《文化经济一体下电视剧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陆军:《长沙电视台电视剧精品战略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于远洋:《中国电视剧题材与市场分析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林静:《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生态素描》(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吴畅:《中国电视剧市场的运营管理规制问题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单琳琳:《中国电视剧播出市场探析》(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帅志强:《国内电视剧市场交易探析》(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1、南方电视学刊
    2、电视艺术
    3、中国电视
    4、当代电视
    6、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7、视听界
    8、现代传播
    9、当代电影。
    10、现代视听
    11、声屏世界
    12、中国广播影视
    13、中国娱乐产业
    14、文化产业导刊
    15、影视艺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6、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7、文化创意产业(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18、广播电视研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