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红色经典”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红色经典”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的是“红色经典”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继承和改写情况。在研究过程中,依据雷·韦勒克和奥·沃伦关于“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文学研究理论,构筑了本文的框架结构;并运用原型批评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红色经典”文本进行了细读与分析,同时也兼及了大众文化理论以及狂欢理论的相关方面。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创作原则的“红色经典”长篇小说,是在对“大众化”和“艺术化”双重标准的不断适应与调和之下,确立了自己的立足点的。具体来说,一方面,“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损害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化”,使“红色经典”小说出现了符号化、模式化等倾向;另一方面,“红色经典”的模式化问题虽一再被评论界所诟病,却因为它契合了当时文学接受群体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而在读者群中广受欢迎和喜爱。
     本论文对这些在评论界和读者群中引起巨大接受反差的创作模式进行了综合和归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回顾了“红色经典”在不同阶段和时期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从四个方面概括了论文的创新与贡献。第一章将“红色经典”置于俗文学视野下进行观照后发现,“红色经典”与文学源头的“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表现在“红色经典”具有深厚和扎实的民间根基、“红色经典”的传奇故事具有通俗文学趣味性的核心特征、“红色经典”具有模式化、狂欢化等大众文化气质;同时指出,这些特征的显现与《讲话》和“红色经典”话语权确立之间有密切联系。第二章对“红色经典”的情节模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分别表现在:在中国传统文学重数传统的影响下,“红色经典”建立了以“三”为核心的数字模式;“红色经典”继承了传统小说“逼上梁山”和“两军对垒”的书写模式;源远流长的复仇文学传统也在“红色经典”中得到继承和改写;传统的成长模式在新时期见证了“红色经典”中工农兵主体人物的成长历程。第三章探讨了“红色经典”的人物模式,“红色经典”对传统的英雄母题进行了改写,传统的具有“感生与异貌”特征的神化英雄,在“红色经典”中成为半人半神的工农兵英雄;群体化是传统小说的一个叙事模式,“红色经典”的人物塑造也出现了明显的群体化特征,不过这种群体特征被极端放大后对人物的个体性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挤压;脸谱化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法,“红色经典”的脸谱化倾向明显,不过在一些塑造得相对成功的小人物身上有所纠正;忠奸对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物进行分类所采用的道德标准,在此影响下,“红色经典”人物谱系中的叛徒一类,在其还没成为叛徒之前,就已经显现出某些征兆,好像天生具有“反骨”一般,这无疑是传统模式下的书写策略。第四章从场景设置的角度,揭示了“红色经典”与传统小说模式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在暴力描写传统、饮食描写传统和情欲描写传统等方面。“红色经典”在对这些传统手法挪用的时候,也将它们重置于“革命”的语境之下,从而显现出新的特点和新旧纠缠的痕迹;在语言场中,既有无声的语言场也有有声的语言场,透过这些有着浓厚乡土特征的具有狂欢性质的语言表层,我们看到的是隐遁在其后的话语权。
Taking the“Red Classics”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is thesis aims to probe into the inheritance and re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s’narrative mode. According to the literary research theories of 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about“internal research”and“external research”,the author builds up the frame structur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The thesis gives thorough reading and analysis for the texts of the“Red Classics”,applying prototype criticism and relevant narrative theories as well as related aspects of mass culture theory and carnival theory.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thought train and method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round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aga novels of“Red Classics”,with the Speech at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by Mao Zedong as their writing principles,establishes their foothold through incessant adaptation and regulation with double standards of“Popularization”and“Artistry”. Specifically speaking,on the one hand,the“Popularization”, to some extent,inevitably destroys the“Artistry”of literary works,which makes“Red Classics”novels tend to be symbolized and patternized;on the other hand,although patternization of the“Red Classics”has been denounced by critics,it is popular with the public because it corresponds with the overall literary level and quality of readers.
     The thesis synthesizes the writing modes which have caused sharp reception contrast between the critics and readers and classifies them in five sections. The guiding part review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Red Classics”in different phases,based on whic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methods are established,and the innova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thesis are summarized in four aspects.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contrast between the“Red Classics”and the popular literary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Red Classics”has countless ties with the vulgarization of the literary source. From the ties,we can see that the“Red Classics”is deeply and firmly rooted among the popular,the legends of“Red Classics”feature interesting reading which is the key 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 literature,and the“Red Classics”has features of the mass culture such as patternization and carnivalization. This chapter also indicat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course right of“Red Classics”. The secon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plot modes of“Red Classics”as follows: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in which the number is emphasized,the 3-centered numeric mode has been set up in“Red Classics”; the“Red Classics”has inherited the writing modes of“being forced to revolt”and“two parts ready for fight”; the long-standing revenge literary tradition has been inherited and recomposed in“Red Classics”; the traditional growth mode has witnessed the major characters’growing experience in the new era ,such as 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 modes in“Red Classics”,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heroic theme has been rewritten. In tradition,there are some apotheosized heroes with“induction and strange feature”,who become heroes of half human being and half deity workers,peasants and soldiers. The multitude is one narrative mode of traditional novels. The characters created in“Red Classics”take on obvious multitudi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magnified extremely and squeeze characters’individuality. Formulization is one important expressive techniq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 tendency of being formulaic is evident in“Red Classics”. But some successfully molded small potatoes are correcte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loyal and the evil is the moral standard of characters’classific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is influence,before the change into betrayers in the“Red Classics”,there will be certain omens as if these characters are born as conspirators and rebels. It is undoubtedly the writing strategy in traditional mode. The fourth chapter presents the mode relationship between“Red Classics”and traditional novels,mainly by describing tradition of violence,diet and flesh and blood and so on.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s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is in the context of revolution so as to represent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marks of entanglement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In language field,it can be both voiced and voiceless. Permeating these strong boorish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surface with carnival quality,we can see the recluse of discourse right .
引文
①“文学性”是罗曼·雅格布森于1921年提出的文学命题,后成为俄罗斯形式主义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的本质特征,这种独特的本质特征就蕴含在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并通过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系统的破坏”来实现的。
    ②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76-79页。
    ③参见[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73页。
    ④参见[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55页。
    ①艾思奇:《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延安《解放日报》,1943年4月25日。
    ②《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1页。
    参见[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6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50-253页。
    ②阎浩岗:《从文学角度看“红色经典”》,《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③叶世祥:《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④陈美兰:《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学术研究》,2002年第5期。
    ①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3、14页。
    ②李陀:《<三国演义>里的“前现代”》,《读书》,1995年第1期。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7-308页。
    ②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30页。
    ③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2页。
    ①[美]M.E.布朗:《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李扬译,李扬编:《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58、63页。
    ②[美]M.E.布朗:《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李扬译,李扬编:《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63页。
    ③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④张清华:《民间理念的流变与当代文学中的三种民间美学形态》,《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⑤顾颉刚:《我和歌谣》,《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
    
    ①洪长泰:《到民间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②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①参见岳凯华:《李大钊与“到民间去”》,《光明日报》,2006年7月17日。
    ②参见王光东:《大众化与民间:文学意义的一种分析》,《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③《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34页。
    ④高有鹏、孟芳:《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民间文化思潮》,《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①程光炜:《文学想像与文学国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53页。
    ②转引自江波:《“大跃进”时期“新民歌运动”》,《党史纵览》,2007年第5期。
    ③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2页。
    ④[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7页。
    
    ①参见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②李新宇:《泥淖面前的误导》,《文艺争鸣》,1999年第3期。
    ①[美]M.E.布朗:《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李扬译,《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②陈思融、宋可:《培育市民社会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探析》,《科教文汇》,2006年第6期。
    ③参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新的视角与描述》,《东方文化》,1999年第3期。
    ④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⑤参见侯传文:《<佛本生经>与故事文学母题》,《东方丛刊》,1996年第1期。
    ⑥[美]史蒂斯·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凡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99页。
    ①参见丁帆、王世城:《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②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20、21页。
    
    ①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4页。
    ①范伯群先生将《海上花列传》视为现代通俗小说的开山之作,并列举了“六个率先”来论证其合理性:一,《海上花列传》是率先将频道锁定、将镜头对准“现代大都会”的小说;二,它率先打破了狭邪小说题材中“才子佳人”的定式;三,率先选择“乡下人”进城这一视角;四,《海上花列传》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五,首先使用了“穿插藏闪”结构法;六,作者韩邦庆是自办个人文学期刊第一人。参见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4、15页。
    ②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最近之五十年》,转引自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1页。
    ③吴沃尧(吴趼人):《月月小说》序,陈平原、夏晓红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第188页。
    ④“禁果的果园”是张爱玲对《海生花列传》主题的概括。张爱玲对《海生花列传》情有独钟,曾花费十年时间将这部吴语小说先后翻译成英文和普通话。
    ①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4、45页。
    ②致力于通俗文学研究的范伯群先生已经为通俗文学正了名,在其专著《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中,他将这三项罪名一一陈列,并逐个予以驳斥。
    ③西谛(郑振铎):《复活》,《文学旬刊》,1921年第2期。
    ①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1、2页。
    ②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苦竹》,1944年第2期。
    ③赵树理:《也算经验》,《人民日报》,1949年6月26日。
    ①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文艺报》,1955年第19期。
    ②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62页。
    ③[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辉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④王燎荧:《我的印象和感想》,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269页。
    ③依而:《小说的民族形式、评书和<烈火金刚>》,《人民文学》,1958年第12期。
    ④侯金镜:《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文艺报》,1958年第2期。
    ①侯金镜:《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文艺报》,1958年第2期。
    ②管达如:《说小说》,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400、401页。
    ③参见李扬:《<林海雪原>与传统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4期。
    ④吴岩:《谈“林海雪原”》,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7月第1版,第1页。
    ①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3页。
    
    ②参见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4日。
    ③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艺术广角》,2001年第2期。
    ④西方大众文化研究比较成体系且影响颇大的有四种:第一,阿多诺等人的“整合说”。在阿多诺等人看来,
    
    ①涂涂:《大众文化呼唤真正的大众化》,《文艺报》,1995年1月21日。
    ②许文郁等:《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2页。
    ③孟繁华:《“伤寒玛丽”与文化带菌者》,《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①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②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6、227页。
    
    ①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铃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60页。
    ②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铃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73页。
    
    ①参见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增补版),第264页。
    ②《巴赫金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161页。
    ③参见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108页。
    ①《巴赫金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161页。
    ②《巴赫金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③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王国建构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探讨对话理论的底层结构:狂欢化世界感受;第二步,探讨狂欢化世界感受如何向意识形态诸形式转化与渗透,尤其是如何向文学领域渗透形成狂欢化文学;第三步,对狂欢化文学进行理论阐释,从而建立狂欢化诗学。参见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9、10页。
    ④以对立的一方为中心、以另一方为边缘的一元中心论的思维方式和希腊哲学的这种传统,被德里达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
    
    ①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17-120页。
    ②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4页。
    
    ①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9页。
    ②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3页。
    ①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人民日报》,1947年8月10日。
    ②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75页。
    ③参见杨献珍:《〈小二黑结婚〉出版经过》,《赵树理研究资料》,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88页、89页。
    ④周立波:《〈暴风骤雨〉是怎样写的?》,《东北日报》,1948年5月29日。
    ①梁斌:《谈创作准备》,《笔耕馀录》,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311页。
    ②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①参见阎纲:《新版<创业史>的修改情况》,《新文学史料》,1980年2期。
    
    ①《丁玲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68页。
    ②参见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6、7页。
    ①参见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33页。
    ①陈美林等:《章回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5页。
    ②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922年13卷7号。
    ③茅盾:《大众化与利用旧形式》,洛蚀文:《抗战文艺论集》,上海书店,1986年1版,第198页。
    ④《丁玲谈文艺创作自由等问题》,《人民日报》,1985年6月24日。
    ⑤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新青年》,1918年5卷1号。
    ⑥如著名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同窗共读整三载、十八里相送等;《牛郎织女》三年凡间生活、七七鹊桥相会;《孟姜女》中新婚三日被抓、三天三夜哭倒长城等。
    ①《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山聚义打青州”、“三败高俅”以及《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都采用了“三+动词”的“三复”模式。
    ②《三国演义》的刘关张,《红楼梦》宝黛钗,《金瓶梅》金瓶梅,《水浒传》的三女将孙二娘、扈三娘和顾大嫂;三“淫妇”阎婆惜、潘金莲和潘巧云,都使用了三人组合模式。
    ③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复仇文学主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7页。
    ④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8-21页。
    
    ①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齐鲁书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8页。
    ②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太阳月刊》,1928年第2期。
    ③《王蒙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98页。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页。
    ②苗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人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第27页。
    ③关于卦爻和数字“三”的关系,《易传》中说:“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周易·系辞上》),说的是将爻分为阴爻与阳爻以象两仪,每一卦有三爻组成以象征“天”、“地”、“人”三者,“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周易·说卦》)也就是说,“三”代表着天、地、人,这三才的
    ①杜贵晨:《“文学数理批评”论纲——以“中国古代文学数理批评”为中心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①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第47页。
     ①参见盛巽昌:《毛泽东看京剧说京剧》,《世纪》,2002年第1期。
    ①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第33页。
    ①吴翔宇:《试论<青春之歌>中“小资”成长叙事的策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①参见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65、66页。
    ②知侠:《漫谈拙作话当年》,《山东文学》,1980年第9期。
    ①庄锡华:《二十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7页。
    
    ①李春青:《对“循环阅读”批评方式的尝试——重演<三国演义>》,《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5期。
    ②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57页。
    ③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07页。
    ④钱理群:《昨天的小说与小说观念》,《上海文学》,1994年第6期。
    
    ①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64页。
    ②参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八章“对历史的叙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①[加]诺斯洛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②《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29页。
    ③樊昊:《毛泽东和他的顾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④陈颖:《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中国当代战争小说创作》,《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页。
    ①参见《访袁德金:毛泽东和<孙子兵法>》电子版,http://www.cctv.com.cn。
    ②袁德金说,毛泽东在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不仅吸收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他还吸收了马列的军事思想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如苏联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以及苏联的军事著作等等。这里由于论述角度的关系只谈及《孙子兵法》。
    ③参见锣钟磐:《用兵如神的毛泽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23、24页。
    ④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①《从〈二0三首长话当年〉谈起》,曲波口述,秋风记录整理,《中国法制文学》,1987年第4期。
    ①参见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261、262页。
    ②冯雪峰:《论保卫延安》,杜鹏程:《保卫延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2页。
    ③田中阳、赵树勤:《中国当代文学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9页。
    ④《<红岩>五人谈》,《文艺报》,1962年第2期。
    ⑤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延河》,1963年第8期。
    ⑥[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第302、303页。
    ①[苏]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5年,第321页。
    
    ①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复仇文学主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7页。
    ②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复仇文学主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7页。
    ③杨经建、彭在钦:《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
    ①参见尹平等:《法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315页。
    ②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复仇文学主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7页。
    ③在精卫填海的传说中,女娃被海水淹死后发誓向东海复仇,遂化作小鸟精卫衔石填海,是对无望然而执著的复仇精神的称颂。刑天的故事是《山海经》中另一个著名的复仇故事,刑天为给炎帝复仇敢与黄帝开战,即使没了头也要复仇到底,把双乳当眼睛,以肚脐为嘴巴继续战斗。
    ④如《史记》中著名的复仇故事有:荆轲刺秦王为报国仇、伍子胥鞭尸为父为兄报仇、赵氏孤儿十几年后终报灭门家仇、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国仇,等等。母题与唐代豪侠精神》,《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卜起传》中卜起携妻带子和其堂弟乘船去赴任,途中被堂弟推下水后霸占了卜起妻,卜起妻和儿子忍气吞声,待七八年后告知儿子真相,为父复了仇。在后来《西游记》中江流儿复仇的故事中,仍可看到《卜起传》的影子。
    ②沙连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38页。
    ③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取材自《史记》“赵氏孤儿大复仇”的故事,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则以昭君出塞这一让汉室蒙羞的故事为题材,两部杂剧都意在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抒发亡国之痛,唤起民众的反抗复仇情绪。改编自《列女传》中《东海孝妇》故事的《窦娥冤》同样传达出广大人民不满元蒙黑暗残暴统治所进行的反抗和斗争。
    ④有的论者已经注意到刘备“从小义舍大义”,为“义”而不顾一切地复仇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复仇与“义”在此出现了矛盾和裂痕,“‘义’与复仇主题之间的联系早在小说开头部分就已建立了,曹操就是扯起‘义’旗报他父亲被杀害之仇的。至于刘备,他为讨还兄弟血债的私义而无可挽回地毁掉了天下大义一事清楚地证明:过分拘执于义理结果反而会酿成不义的事态。”参见[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①参见汪远平:《<水浒>》复仇主题及其美学意义》,《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②[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95页。
    ③王立、晋桂清:《比较中西方复仇文学中的手段方式及目的》,《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④参见王立:《<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复仇主体略论》,《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①朱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②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齐鲁书社出版发行,2005年8月第1版,第139页。
    ③作家残雪曾指出小说里面有两种复仇:一种是表面结构的复仇,这种复仇是亲情道德内的复仇。即,大王杀了眉间尺的父亲,眉间尺决心替父报仇,历经曲折,在黑色人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潜伏在这种复仇之下的,是另一种深不可测的、本质的复仇。即:人要复仇,唯一的出路是向自身复仇。参见《残雪自选集》之《艺术复仇——读<铸剑>》电子版,海南出版社,2004年5月。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7页。
    参见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77-79页。
    ②《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4页。
    ①如为了给朱老明治眼睛,他丝毫不吝惜自己的血汗钱;对严志和一家更是时时伸出援手,帮忙操办严家老母亲的丧事,卖自家的牛供严家小儿子江涛上学,千里迢迢去探望被捕入狱的严家大儿子运涛,等等。
    ②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281-283页。
    ③参见张清华:《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电子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http://www.wenyixue.com/new/jswj/content/zhangqinghua/zhangqinghua002.htm
    ④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6、58页。
    
    ①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281页。
    ②何家槐:《略谈“林海雪原”》,《“林海雪原”评介》,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43页。
    ①赵树理:《关于〈邪不压正〉》,《人民日报》,1950年1月15日。
    ②《丁玲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③《关于〈春回地暖〉答读者问》,《王西彦选集》第四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雪峰文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9页。
    ②丁玲:《生活、思想与人物》,《人民文学》,1955年第3期。
    ③周立波:《〈暴风骤雨〉是怎样写的?》,李华盛、胡光凡编:《周立波研究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1页。
    ④周立波:《现在想到的几点——〈暴风骤雨〉下卷的创作情形》,李华盛、胡光凡编:《周立波研究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7页。
    
    ①周立波:《谈阿Q》,《周立波文集》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77、278页。
    ②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09页。
    ③周扬:《关于政策与艺术》,《解放日报》,1945年6月2日。
    ①梁斌:《漫谈<红旗谱>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②参见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0-233页。
    ①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理论史料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第142页。
    ②李泽厚:《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思想史论》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999页。
    ③《丁玲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04页。
    ④周立波:《<韶山的节日>事件的真相》,《周立波研究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0页。
    ⑤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第239页。
    
    
    ①刘金镛、房福贤:《孙犁研究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4页。
    ②刘金镛、房福贤:《孙犁研究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19页。
    ③李杨:《成长政治性——对“十七年文学”经典作品<青春之歌>的一种阅读方式》,《黄河》,2000年第2期。
    ④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牛运清:《长篇小说研究专集》中,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43页。
    ①洗群:《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问题》,《文汇报》,1949年8月27日。
    ②洗群:《文艺整风粉碎了我的盲目自满——从反省我提出“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问题谈起》,《文汇报》,1952年2月1日。
    ③《杨沫文集》第6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7页。
     ①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98、99页。
    ①周扬:《新的人民文艺——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理论史料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第94页。
    ②参见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56、57页。
    ①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63页。
    
    ①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②冯牧:《新时代生话的画卷——略谈十年来长篇小说的丰收》,《文艺报》,1959年第19期。
    ①[美]史蒂斯·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第499页。
    ②孙文宪:《作为结构形式的母题分析——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③孙文宪:《作为结构形式的母题分析——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④汤普森将母题分为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神仙之类的生灵,要么甚至是传统的人物角色,如像受人怜爱的最年幼的孩子,或残忍的后母。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魔术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如此等等。第三类母题是那些单一的事件——它们囊括了绝大多数母题。[美]史蒂斯·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499页。
    ⑤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第314、315页。
    
    ①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岳麓书社,1988年。
    ②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第317页。
    ③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齐鲁书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8页。
    ①关于张培的外貌,在两个版本中略有不同:在1954年第一版中即正文所描述的,比卫毅低一头,身体单薄,脸膛清瘦。他负过八次伤,流血多,身体弱。在1956年版中,负过八次伤改为负过四次伤,并在后面加上“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一句。从细微的改动中可以看出,作家对英雄外貌的描写有一个既定的框框,无论怎样变都在这个模式内。
    ②赵学勇、杨小兰:《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③参见[苏]波?勒?里夫金:《中国古典文学中人物的文学肖像的符号学特点》,杜奋嘉译,《南方文坛》,1995年第2期。
    ①[加]谢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08页。
    ①参见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①夏志清:《战争小说初论》,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16页。
    
    ①孙犁:《论战时的英雄文学》,《晋察冀日报》,1941年12月16日。
    ②细言:《关于悲剧》,《文汇报》,1961年1月31日。
    ①梁斌:《漫淡<红旗谱>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②梁斌:《烽烟图》后记,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第549、550页。
    ③方维保:《成长:从家族英雄到阶级战士——论1940-1960年代的红色浪漫主义》,《文学前沿》,2001年第4期。
    ④如《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胜利,就与诸葛亮的个人才能有很大的关系;水淹七军,胜败的结果离不开关羽的神机妙算和于禁的错误判断;官渡之战,袁绍用人方面的愚蠢和固执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关羽失荆州与他刚愎自用的个性弱点有着直接的关系,等等。
    ⑤[英]彼得·柯文尼、罗杰·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⑥[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尹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
    
    ①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562页。
    ②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39页。
    ③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46页。
    ④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学人》第六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
    ①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5、26页。
    ②刘川鄂、王贵平:《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解构及其限度》,《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
    ③陈伯达:《群众运动与群众组织的一般过程与步骤》,转引自黄勇:《土改的两张面孔——<暴风骤雨>、<故乡天下黄花>叙事比较》,《小说评论》,2006年第1期。
    
    
    ①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②孟悦:《历史与叙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③[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页。
    
    ①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齐鲁书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8页。
    ②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齐鲁书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159页。
    
    
    ①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太阳月刊》,1928年第2期。
    ②茅盾:《西洋文学通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1月,第195页。
    ③[德]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72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02页。
    ①周立波:《<暴风骤雨>是怎样写的?》,《周立波研究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1页。
    ②据回忆,1936年丁玲逃离南京后,组织曾对她的去向有过这样两种打算:一是转赴法国,利用其知名作家的身份在欧洲宣传中共主张并为红军募捐;一是转道上海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而丁玲选择了后者。参见丁玲:《回忆潘汉年同志》,《丁玲文集》第五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6页。
    ③华夫(张光年):《集体创作好处多》,《文艺报》,1958年第22期。
    ④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⑤华夫(张光年):《集体创作好处多》,《文艺报》,1958年第22期。
    ①邵荃麟:《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人民文学》,1953年第11期。
    ②《杜鹏程文集》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6页。
    ①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②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在全国文学艺术下作者代表大会上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理论史料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第103页。
    ③梁斌:《我为什么要写<红旗谱>?》,《革命英雄的谱系——<红旗谱>评论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99页。
    ①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过程,学习的过程——略谈<红岩>的写作》,《中国青年报》,1963年5月1日。
    ②据杨沫的儿子老鬼回忆,“随着《青春之歌》被改编成电影、京剧、评剧、话剧、评弹、歌剧、小人书中的人物也都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张中行这个母亲的前夫,日子开始不好过,人们对他冷眼相看。认为他就是小说中的余永泽,自私、落后,庸俗的典型。无形中,他被母亲的这本书弄得灰头土脸,在单位里抬不起头。其实,真实的他,要比书中的余永泽好得多。他有着中国文人的正直,从不干告密打小报告之类的事;也从不乱揭发别人,踩着别人往上爬。尽管杨沫在书中塑造的以他为原型的余永泽虚构了一些他所没有的毛病,矮化了他,让他背上了一个落后分子的帽子,他对杨沫的评价始终是肯定的,正面的,从没有什么怨言。”老鬼:《毋亲杨沫》,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③[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宋协立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0页。
    
    
    ①魏钢焰:《<保卫延安>是怎样写成的》,《解放军文艺》,1954年12月号。
    ②薛国兴:《通宵达旦读金庸》,《金庸茶馆》第2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
    ①黄子平从宗教修辞的角度解读“红色经典”,他将“圣地”与释家的“圣境”或道教的“福地”一起考察,指出:这一空间标识(圣地延安)显然带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才具有的一神教排他性。黄子平对《保卫延安》卷首那幅“陕甘宁边区地图”的分析,独辟蹊径,给人很多启发。他认为,在“陕甘宁边区地图”中,以五角星为标记的延安当然处于地图的中央,西安则以不起眼的小圆圈绘在地图下缘。全书八章,除最后一章“天罗地网”外,均以地名为题,“延安——蟠龙镇——陇东高原——大沙漠——长城线上——沙家店——九里山”,正好串出一个“圣地失而复得”的情节模式。因此,这幅地图不但可读成政治——军事地图,也可读成一幅经过宗教修辞的寓意图。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94-98页。
    ②《蒂利希选集》上,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86页。
    ③朱德发:《革命文学群己对立英雄观辨析》,《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2页。
    ⑤《伊利亚特》前言,陈中梅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6月。
    
    ①刘绍铭等编:《武侠小说论》上卷,香港:明河社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第222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第13页。
    ①赵学勇、李明:《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下,《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①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②[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8页。
    ③[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9页。
    ④[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页。
    ⑤丁帆等:《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⑥[捷]米琳娜编:《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第178页。
    ①[苏]波·勒·里夫金:《中国古典文学中人物的文学肖像的符号学特点》,杜奋嘉译,《南方文坛》,1995年第2期。
    ②[苏]波·勒·里夫金:《中国古典文学中人物的文学肖像的符号学特点》,杜奋嘉译,《南方文坛》,1995年第2期。
    ③这三人的排行情况是:地耗星白日鼠白胜第106位,地贼星鼓上蚤时迁第107位,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第108位。
    ①[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小说中的人物》,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②参见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288页。
    ①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②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③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
    ①这三条罪名分别是:1,歪曲我军官兵形象;2,美化国民党反动派形象;3,过多和不恰当的爱情描写。
    ②参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63、64页。
    ③歌词是这样的: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他,强占我们国土,残杀妇女儿童。我们保卫过京沪,大战过开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
    ④程孟辉:《西方悲剧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0页。
     ①邵荃麟:《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报》编辑部:《关于“中间人物”的材料》,《人民日报》,1964年10月31日。
    ①文艺报编辑部:《“写中间人物”是资产阶级的文学主张》,1964年第8、9合期。
    ②姚文元:《使社会主义文艺蜕化变质的理论——提倡“写中间人物”的反动实质》,《解放日报》, 1964年12月14日。
    ③[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342-344页。
     ①曾瑞华:《在立波同志家里作客》,《三周研究会》,2006年8月17日。
    ①Pet er du Preez, :《The Pol i t i cs of Ident i t y:Ideol ogy and t he Human Image》pp 1-2, Oxford:Basi l Blackwell,1980年。转引自萧延中:《“身份”的颇覆与重建——毛泽东晚年政治思想的伦理基础》,《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②《朱自清全集》四,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38页。
    ③“小资产阶级”主要由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组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第二部分是在经济上大体上可以自给的。第三部分是生活下降的。这一部分人好些大概原先是所谓殷实人家,渐渐变得仅仅可以保住,渐渐变得生活下降了。其中第二部分人数甚多,大概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页。
    ④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39页。
    
    ①舒芜:《致路翎的公开信》,《文艺报》,1952年第18号。
    ②《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修订版,第669页。
    ①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八回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6月第2版。
     ①宫玉振、张培:《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先秦儒家暴力观念的战略文化分析》,《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①《铸剑》,《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3页。
    ②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3页。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113页。
    ②程光炜:《我们是如何“革命”的?——文学阅读对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影响》,《南方文坛》,2000年第6期。
    ③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57、58页。
     ①《列宁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页。
    ①历史上土改运动中的一些“勇敢份子”体现了当时的“流氓掌权”现象,“农村的边缘群体的多数成员……基本上属于不受欢迎的人,缺乏人望,甚至为多数村人所看不起。他们之所以在土改运动中从边缘一跃升到中心,主要是由于动员的需要……将这类人拉到政治中心,让其成为其他人命运的掌权者,其威信和权威不能不成为问题。”参见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改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2003年6月号。
    ②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03页。
    ③唐小兵:《暴力的辫证法:重读<暴风骤雨>》,《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15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关于暴力的思考》,[美]罗伯特·希尔福特,芭芭拉·爱拨斯坦:《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②《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72页。
     ①程光炜:《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51页。
     ①《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第103页。
    
    ①《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第104页。
    ②李杨:《抗争宿命之路》,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87页。
    ①参见尹志宗:《伏羲氏乃饮食养生始祖》,《文史月刊》,2004年第3期。
    ①[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52页。
    ②巴赫金语,转引自[美]卡特琳娜·克拉克、迈克尔·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③《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17-120页。
    ①[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325、328页。
    ②如其中的一些句子:“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但蘸着丝儿麻上来,鱼水得和谐,嫩蕊娇香蝶恣采。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吻香腮”,“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可爱”,等等。
    ①周先慎编著:《明清小说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311页。
    ②[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333页。
    ③[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85、199页。
    ②[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49、159页。
    ①陈平原、夏晓红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里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第59、62页。
    ②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页。
    ③树珏:《再答某君书》,陈平原、夏晓红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里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第566、567页。
    ④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⑤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63-65页。
    ①刘绍铭等编:《武侠小说论》上卷,香港:明河社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第223页。
    
    ①陈思和:《鸡鸣风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②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155、156页。
    ③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66页。
    ①《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22页。
    
    ①孙先科:《颂祷与自诉——新时期小说的叙述特征与文化意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5页。
    ②[美]拉斯韦尔:《政治学》,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页。
    ③筱敏:《语言巫术》,《领导文萃》,2002年第4期。
    
    ①王土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史/叙事/意识形态话语》,《当代电影》,1990年第3期。
    ②[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5页。
    ②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延河》,1963年第8期。
    ③严家炎:《关于梁生宝形象》,《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
    ④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9月第1版,第5页。
    ⑤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①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69、70页。
    ②参见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读》第三章,湖北教育出版杜,2005年版。
    ①潘知常:《反美学》,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24页。
    ②程文超:《共和国文学范式的嬗变——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叙事50年》,《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③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43、244页。
    ④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68、69页。
    ①王一川:《近五十年文学语言研究札记》,《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②参见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9月第1版,第4、5页。
    ③《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1页。
    ④谷斯范:《巴人文艺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49页。
    ⑤吴强:《写作<红日>的几点感受》,《文艺报》,1958年第19期。
    ⑥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37页。
    ①唐小兵:《暴力的辩证法:重读<暴风骤雨>》,《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②《<暴风骤雨>座谈会记录摘要》,《周立波研究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91、292页。
    ①周立波:《关丁<山乡巨变>答记者问》,《人民文学》,1958年第7期。
    ①《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13、114页。
    ②《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03页。
    ①陶东风:《红色经典:在革命与商业的夹缝中求生存》,《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
    ①参见黄曼君:《回到经典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②参见张立群:《论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以“红色经典”为例》,《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①刘玉凯认为,“红色经典”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为代表,也包括文革期间的《金光大道》和“样板戏”。刘玉凯:《“红色经典”与时代精神》,《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②邓树林:《与影视专家对话红色经典》,中国网《今日中国》,2004年7月12日。
    ③张鸣:《样板戏——谁的红色,何来经典》,《炎黄春秋》,2007年第1期。
    
    ①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南方周末》,2004年5月6日。
    ②刘勇:《“红色经典”:虚假的命名?》,《文艺评论》,2007年第4期。
    1.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陈美林等:《章回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3.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4.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2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
    5.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程光炜:《文学想象与文学国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7.程丽蓉:《他话场景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8.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9.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礼拜六的蝴蝶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11.范伯群、孔庆东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2.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郭延礼:《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4.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
    15.黄华:《权利,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16.季桂起:《中国小说体式的现代转型与流变》,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17.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18.金宏宇:《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5月北京第1版。
    19.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李欧梵:《现代性的追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11月第1版。
    22.李泽厚:《美学三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第1版。
    23.刘守华、黄永林编:《民间叙事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4.刘祥安:《话语的真实与现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6.栾梅健:《纯与俗的变奏》,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27.吕他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华夏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28.南帆:《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0.南怀谨:《易经系传别讲》,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年5月第二版。
    31.沙连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3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3版。
    33.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流行百年:中国流行小说经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4.汤哲声、李卫国:《人生之惑与生死之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36.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38.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40.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1.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42.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43.许祖华:《五四文学思想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4.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读》,湖北教育出版杜,2005年第1版。
    45.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46.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47.张德明:《批评的视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48.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49.张全之:《火与歌——中国现代文学、文人与战争》,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50.朱栋霖:《心灵的诗学——朱栋霖戏剧论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1.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增补版)。
    52. [法]贝尔纳?瓦莱特:《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陈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53.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
    54. [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11月第1版。
    55. [法]托多罗夫:《巴赫金、他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1月第1版。
    56. [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辉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57. [捷]米琳娜编:《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58.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9.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他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篐?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60. [美]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陈建宪、黄永林、李扬、余惠先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61.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2版。
    62.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3. [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宋协立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64. [美]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凡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65. [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66. [美]夏他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67.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年6月第1版。
    68.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