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缺德的消解与超越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缺德作为汉语中表达人们日常伦理观念的重要语汇而被人们频繁的使用。本文试图将缺德这个语词置于学术研究的视野进行观察和分析。因此,本文论及的缺德和日常使用的缺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本文共五章内容。首先,从论题研究的缘起入手,分析了缺德研究的重要意义,研判了当今学术界在关于缺德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对缺德概念进行澄清,考察缺、德的语义,界定缺德的含义,开显出缺德的本质,同时对缺德三种类型:善恶之分,相对绝对之分和个体社会之分进行了分析。随后的内容围绕缺德的善恶之分展开。缺德为恶主要考察其表象,从缺德发生的社会环境、运行因素和主体承担等方面追问原因,并探讨缺德为恶所导致的对社会、道德和人的危害。缺德为善主要考察其表象,从道德规范的滞后效应、主体的能动作用和社会环境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原因,彰显缺德为善对预示道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完善的积极意义。最后,结合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论述了缺德的超越与消解之途。缺德的消解是指对缺德为恶的矫正、修补。其要旨在于,通过落实道德惩罚,提升道德教育有效性,并建立良好的道德环境,使人们不愿为恶,不能为恶,并促使恶向善的转换,以达到为善的目标。缺德的超越,是肯定缺德为善的积极价值,是对缺的德的超越,促使新道德代替旧道德,树立新的道德观念,建立新的道德原则。这种意义上的超越可以通过实施合理的道德奖励,充分激发个体道德活力,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以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释放,创造性不断显现,从而推动道德规范体系的不断更新、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对缺德的善恶分析并不是试图为缺德现象作辩护,也不是鼓励人们去为恶,更不想以道德相对主义来混淆人们的是非观念,只是试图在对日常生活化的伦理观念进行研究时嵌入一种哲学思辨的思维,以一种对既有道德审慎批判的态度审视人类道德生活,并努力通过道德履践促进道德的发展、进步。
Quede was frequently used in everyday speech. This paper is going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moral vocabulary in the 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To be clear, Both the Quede in the article and in everyday speech are associated, but also differen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First of al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selected topic,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defines the framework, objectives and methodologies of the research.
     Secondly, After analyzing the semantics of que and de,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Quede is made. Then,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ree types: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ood and evil,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and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ird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vil side of Quede. After analyzing the evil expression and reason, the paper holds, Quede behaviors will cause harm to the social, ethical and human.
     Fourth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good side of Quede. The lag effect of ethics, dynamic role of subjec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main reasons. The good side of Quede may contribute to moral development, social and people progress.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spelling and transcendence of Quede. The dispelling way is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punishment, improve the moral cultivation and create a good moral environment so that people are unwilling to make evil behaviors and can't do them. In terms of transcendence way, it is necessary to create incentive programs, build comfor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rouse individual morality consciousness to promote people and moral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Analysis about good and evil Quede doesn't try to defense Quede phenomenon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be evil. Nor are clouded by the shadow of moral emotionalism.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reflect with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s, examine the human moral life With a critical attitude and then to improve the mo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morality
引文
① 1979年李剑在《河北文艺》第6期上发表《“歌德”与“缺德”》的文章,认为对于“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的社会现实,“那种不‘歌德’的人,倒是有点‘缺德’。”因此,写“伤痕”、写社会主义时期生活中的阴暗面的作品被统称为“缺德”,文艺创作中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创作内容的创作流派被称为“缺德派”
    ② “缺德市场经济”(Unscrupulous market economy)指在市场经济里,一些企业为了竞争不择手段进行宣传。如2008年春节期间,恒源祥将此前一段“羊羊羊”的广告发挥到了极致,在长达1分多钟的广告里,随着十二生肖的变换,不断重复恒源祥及其奥运赞助商的身份。参见段兴利,叶进.网络社会学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272。
    ③ “依法缺德”主义是指在法律、道德分野之际,只关注行为的合法性,无视道德合理性的观点。参见龙大轩.“依法缺德”是和谐的大敌[J].司法,2006(6):23。
    ④ 参见贺来.宽容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
    ① [英]乔治·摩尔.伦理学原理[M].长河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73。
    ① [美]摩狄曼.J.阿德勒.六大观念[M].陈珠泉,杨建国译.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1。
    ②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8。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3。
    ① 涂成林.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331。
    ② 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410。
    ① 参见智邦编.中外名人跟你说伦理道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80。
    ① 参见[美]亚历克斯·梯尔.越轨社会学[M].王海霞、范文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13。
    ①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
    ① [美]艾德勒.六大观念(中文1版)[M].陈珠泉、杨建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② 吴光华.汉字英释大辞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987。
    ① [清]张玉书.康熙字典(新版横排标点注音简化字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88。
    ②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61。
    ①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34。
    ① 吴光华.汉字英释大辞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884。
    ② 莫衡等.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209。
    ③ 任超奇.新华汉语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2006:739。
    ④ 杨庆蕙.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81。
    ① 杨玲,朱英贵.贬义词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353。
    ② http://www.chinabaike.com/dir/cd/Q/349838.html.
    ③ 刘顺德.实用读书知识小百科[M].延吉: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2:425。
    ④ 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410。
    ⑤ 张善城,徐梦秋主编.伦理学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177。
    ⑥ 刘福森.道德不是什么[N].社会科学报.2012-08-23[006]。
    ① 张善城,徐梦秋主编.伦理学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178。
    ② 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8。
    ③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3。
    ①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
    ① 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74。
    ① 詹世友.道德规范的本质维度:“器”还是“道”[J].人文杂志,1999(5):20-2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434。
    ① 武吉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派与文化保守派——价值观比较[M].北京:中华书局,2011:50。
    ①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90-191。
    ②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91。
    ③ 唐凯麟.伦理大思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16。
    ④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45。
    ①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9。
    ② 转引自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9。
    ③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9。
    ①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77。
    ② 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年仅两岁的女孩小悦悦遇上了连番的车祸。先是被面包车撞到并碾压,之后的十几秒内有3人经过,却无人施救。几分钟后小悦悦又被一辆货柜车碾过,在接下去的几分钟内又有几个路人经过,均对此不闻不问。最后,是一个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了她的妈妈。在将近7分钟的时间里,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碾压,而这期间走过的18名路人居然对此都冷漠无视。参见牟世晶.对”小悦悦事件”的道德反思——兼论社会道德建制[J].道德与文明,2012(1)。
    ③ 2010年12月29日,在福州市六一北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85岁老人孤身外出,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者无人出手相救,直至老人生命终结。有目击者称,老人脸朝下扑倒在地上的几分钟后,才有路人陆陆续续围观,而老人当时嘴角还在动,应该还是有生命迹象。就在一名女子拨打120、110,然后蹲下想在老人身上寻找急救药品时,被围观的群众劝阻,有人提醒她此举可能会惹麻烦,该女子思索了片刻便放弃了救助。悲剧在不断上演着,那些逝去的生命一定怀有怨恨,怨恨周围的看客,怨恨这个社会。如果当时有更多的人愿意站出来,即使这些见义勇为的人没有改变受害者最后的结局,却至少能给逝去者,给社会带来一丝温暖,不幸的是,我们的社会缺少这样见义勇为的人。这些冷漠的事件告诉我们什么叫道德衰败、人心冷漠,告诉我们社会需要救治了。参见林凯,张逸之.福州:老人碎死路人不救引发反思[N].新华每日电讯,2011-1-5,(002)。
    ①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2012年10月10日傲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笑话:“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2012年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微博同时还配了一张行人过马路的照片,虽然从照片上看不到交通信号灯,但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网友纷纷跟帖“太形象了”、“同感”、“在济南就是这样”,还有网友惭愧地表示,自己也是“闯灯大军”中的一员。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qVn80kSAzjBUktdCEMR90IeB-eABW0wEkx-QGzs_6MYZa0-kLhf414CnHVkqEtlz4oDdvppjV8KNFbA2KHaWK
    ② 说话大声;不讲究卫生;不遵守秩序、爱插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给小费;闯红灯;到此一游不雅照;只顾购物,不顾享受;不会吃;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等被称为中国人境外游十大陋习。http://travel.sina.com.cn/world/2013-09-25/0843218991.shtml
    ③ 3月初,黄浦江上游陆续出现死猪漂浮的现象,至3月9日,上海市对黄浦江上游松江、金山水域彻查时发现上千头漂浮死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网友戏称“‘东方之珠’变身‘东方之猪’”。虽然从死猪身上检测出的病毒不是人畜共患病,对上海当地的自来水供应也未造成影响,但从这次事件中却折射出众多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30171109/1.html
    ④ 2013年9月13日傍晚,杭州暴雨水淹城,网友纷纷在网上晒出邀小伙伴杭州看海图。在看今年7月份昆明主城局部受淹,去年7月北京暴雨,诸多内陆城市饱受暴雨所弓引发的城市防洪防涝诟病,网友们的“到XXX来看海”虽属无奈,更加凸显了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忧虑。长沙洪涝,因为下井盖的原因致使一位年轻的姑娘为此付出了生命,而城市洪涝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财产损失、交通堵塞,搅和得人们苦不堪言。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40。
    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超过130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水平的两倍。低毒性、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的生物农药使用率不到10%,而剧毒和高毒农药的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氮农药占到我国农药使用量的70%左右。剧毒和高毒农药的滥用造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牲畜携带有害化学成分,而这些污染最终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送到了人的体内。
    ③ 专家指出,我国有着不到世界10%的耕地,但是氮肥使用量却占世界的近1/3。使用量居全球第四。过量使用化肥的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安全和质量安全。
    ④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和餐饮业中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现象非常严重,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和媒体的大尺度曝光后,食品行业中滥用食品添加剂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普遍关注。最终让消费者幡然醒悟的时候才明白为什么会盲目追捧的“一滴香”功夫包子,选择了健康绿色奉上地“柠檬黄”染色玉米馒头,精挑细选中意的“亚硝酸盐”色泽上等的卤味等,这些“秀色可餐”的美味食品背后都存在食品添加剂过量或者滥用的现象。
    ① 卫生部曾经通报一案例。患者翁某,男,75岁。因患病,于2005年5月16日入住哈医大二院,先后在干部病房和心外科重症监护室(简称心外科ICU)治疗,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于8月6日病故。住院82天,医院共收取住院费138.9万元。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违反规定乱收费。通过自立项目、分解项目、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等手段,多收医疗费用20.7万余元。二是心外科ICU主任为掩盖违规计费和医疗过程中的问题,伪造并组织有关医护人员违反规定大量涂改翁某的医疗文书。三是部分科室管理混乱,相关职能科室监管不力。
    ② 一是医生乱开“回扣药”,开大处方,随着利益机制的多元化,医生和医疗单位纷纷加入到追逐利益的行列当中,一些医生和医疗单位把药品采购视为“肥土”进行垄断,把药品回扣作为收入的重要来源。
    ③ 典型案例是肖志军拒签事件。2007年11月21下午4时左右,怀孕41周的李丽云因难产和感冒并发症,被以夫妻名义与长期(三年)同居的肖志军送到北京市朝阳医院京西分院。肖、李“身无分文”(又有报道带了不足100元),但鉴于病情危急,医方决定让李免费入院治疗;并做好了剖腹产的一切手术准备。虽已被告知不手术或不及时手术孕妇就会死亡,肖志军从一开始就拒绝手术,于4时30分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下了“拒绝剖腹产手术生孩子,后果自负”。医方一再劝说无效,紧急调来已下班的神经科主任,认定肖精神正常;又请警方110紧急调查孕妇户籍,试图联系她的其他家人;医方还紧急报告北京市卫生系统各级领导,试图破例;终因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不能手术。近30名医生、护士以各种方式抢救3个小时后无效,李丽云死亡。
    ①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正在课堂讲课的范美忠先于学生逃生,并因此向学校辞职。5月22日在天涯上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细致地描述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
    ② 自2008年11月到2013年10月,西安枫韵幼儿园、鸿基新城幼儿园冒用其他医疗机构的名称,从四家医疗批发零售的企业先后分10次购进盐酸吗啉胍片54600片,给幼儿服用的时间是每年春秋两季换季时,小班的孩子每次半片或一片,将药片溶进白开水,每天一次,连服两天。大班每次一片,连服三天,把药片发给孩子用白开水服下,一般安排孩子在上午10时服药,幼儿园有时还会增加了服药的次数。
    ① 李建华.罪恶论:道德价值的逆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7-169。
    ② 宣兆凯.道德社会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① 王茂水.道德教化:问题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2):25。
    ① 《论语·为政》。
    ②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48。
    ③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4-205。
    ①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40。
    ②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13。
    ③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62。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01。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02。
    ⑥ [英]伯特兰·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9-52。
    ①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用主义[M].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43。
    ② [英]伯特兰·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73。
    ③ [波兰]显克微克.十字军骑士(上)[M].林洪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342。
    ① [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92。
    ② 保罗.罗马书[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3:7章19节。
    ①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49-150。
    ① Sanders S. M.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thics, Braun-Brumf ield IncU. C,1995:250.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64。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2。
    ① [法]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M].何怀宏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54。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① [美]莫蒂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编.西方思想宝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712。
    ① 李建华.罪恶论:道德价值的逆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9。
    ② 沈琴.道德认同[D].湖南师范大学,2009:19-21。
    ① 龙兴海.对道德的主体性问题的再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3):55。
    ②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
    ① 黄明理.道德信仰论纲[J].江海学刊,2005(1):52。
    ①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J].曹未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1。
    ①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1。
    ①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爵分五等、人分九级。“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贞顺、妇言—辞令、妇容—婉娩,妇功—丝枲)等等封建纲常名教成为压迫人的制度。
    ① 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1。
    ② 《焚书.答周柳塘》。
    ③ 《焚书.答耿司寇》。
    ④ 《焚书.答耿司寇》。
    ⑤ 吴虞.吴虞文录·家族制度为专制制度之根据论[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版,1929。
    ① 吴虞.吴虞文录·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版,1929:72-73。
    ② 吴虞.吴虞文录·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版,1929:72-73。
    ① 彭定光.计划经济伦理化的价值预设和历史命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6-31。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61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3。
    ① 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74。
    ①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8-60。
    ② 龙兴海.对道德的主体性问题的再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3):55。
    ① 唐凯麟.伦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2。
    ① 宣兆凯.道德社会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96-197。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① “三从四德”,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对妇女有重要意义。
    ① 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3。
    ① 詹世友.道德规范的本质维度:“器”还是“道”?[J].人文杂志,1999(5):20-2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92。
    ①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64。
    ② 陈炳水.道德惩罚: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理性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1998(6):28-32。
    ① [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3。
    ①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7。
    ② [美]斯图亚特·雷切尔斯.道德的理由[M].杨宗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
    ③ [日]完山敏雄.实验伦理学大系[M]丘成、朱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230。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① 《论语·为政》。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2-314。
    ①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75。
    ① 郭锭焕.21世纪家庭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全球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1(11)。
    ① 叶海烟.道德、理性与人文的向度[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193.
    ①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金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4-68。
    ① 左高山.论国家功勋奖励制度的内涵与结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①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代序)。
    ② 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422-423。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6。
    ①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39,341。
    ①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3-24。
    ① [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M].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512。
    ①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
    ② 向玉乔.论道德宽容[J].道德与文明,2010(6):30-34。
    ① 杨真.基督教史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4。
    ② 董进泉.戴暗与愚昧的保护神—宗教载判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81。
    ① 黄云明.论宽容在现代道德中的地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3):79-83。
    ① 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1):18.
    ② 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1):21.
    ① 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道德与文明,1999(6):10.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5]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8]李建华.罪恶论:道德价值的逆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曾广乐.道德变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11]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2]王海明.伦理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3]徐向东.美德伦理与道德要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4]龙大轩.“依法缺德”是和谐的大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5]程麻.解读“大和魂“缺德”的日本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6]谢忠良.当下中国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田[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17]李萍.中国道德调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18]张军.走出黑洞:当代中国失范现象批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9]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0]贺来.宽容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21]徐宗良.道德问题的思与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2]刘智峰主编.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3]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4]李湘云.道德的悖论[M].九州出版社,2009.
    [25]万俊人.再说“道德冷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6]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7]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8]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9]崔宜明.道德哲学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0]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1]王小锡等.中国伦理学6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2]龚群.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3]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4]寇东亮.德性重建的自由根基:现代道德困境的人学解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35]徐向东.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6]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7]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8]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9]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0]任大川.道德困境与超越:精神秩序及私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41]李彬.走出道德困境:社会转型期的道德生活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2]王恩华.学术越轨批判[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3]吕耀怀.越轨论:社会异常行为的文化学解析[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44]乐国安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越轨行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45]王小锡.伦理学研究纲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46]李巨澜.失范与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7]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8]高清海.哲学体系改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9]李泽厚.浮生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0]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6.
    [5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1.
    [52]吴光华.汉字英释大辞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3]莫衡等.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5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5]张玉书.康熙字典新版横排标点注音简化字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6]老子.道德经[M].苏南评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8][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59][美]摩狄曼.J.阿德勒.六大观念[M].陈珠泉、杨建国译.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
    [60][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6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与真理的问题[M].沈清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3][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6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5][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6][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7][德]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8][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9][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0][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1][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72][美]乔治·萨拜因,乔治·霍兰.政治学说史[M].盛葵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贺麟、王大庆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60.
    [74][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感论[M].谢祖骏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7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7][美]梭罗.梭罗政治著作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78][澳]迈克尔·史密斯.道德问题!M].林航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9][日]河野真.人与恶:东西方恶论面面观[M].王永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80][美]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黄伟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1][瑞]C·G·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苏克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82][英]卡莱尔.文明的忧思[M].郭凤彩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83][美]吉米·卡特.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M].汤玉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84][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5][美]波伊曼编.生与死现代道德困境的挑战[M].江丽美译.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
    [86][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道德困境[M].陈晓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8][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宁、朱欣民 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89][美]艾伯特·K·科恩.越轨与控制[M].张文宏、李文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90][美]霍华德·S·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张默雪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1][美]亚历克斯.梯尔.越轨社会学[M].王海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2][日]岩崎允少靓.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M].刘奔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93][美]詹姆斯·P·斯特巴.实践中的道德[M].李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4][法]保罗.利科尔.恶的象征[M].公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95][奥]弗朗茨.M.乌克提茨.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M].万怡,王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6][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7][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用主义[M].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43.
    [98][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99][法]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M].何怀宏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100][英]伯特兰·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唐凯麟.论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一种依据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阐释[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2]唐凯麟.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的再认识[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2)
    [3]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4]樊浩.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4)
    [5]赵长太.需要与人的发展[J].理论月刊,2005(9).
    [6]朱贻庭.“‘本’‘末’之辨”说道德——当前道德治理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J].道德与文明,2013(2)
    [7]杨魁森.从道德研究看人的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1(4)
    [8]杨国荣.道德与人的存在[J].中州学刊,2001(7).
    [9]徐贵权,周新颖.中国社会道德缺失之源透视[J].理论学刊,2007(7).
    [10]龚群.论道德赏罚[J].云南社会科学,2009(5)
    [11]卢风.道德选择、道德困境与“道德悖论”[J].哲学动态,2009(9)
    [12]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现代哲学,2003(1)
    [13]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下)现代哲学,2003(2)
    [14]艾昆鹏.道德进步的途径——罗蒂论偶然性与道德[J].道德与文明,2013(3).
    [15]杨通进.制度伦理视阈中的道德建设及其进路[J].道德与文明,2013(3).
    [16]张晓东.道德:追寻生存方式之“善”[J].学术研究,2013(1)
    [17]杨峻岭,吴潜涛.论自由意志与道德耻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
    [18]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1)
    [19]葛晨虹,袁和静.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重建[J].道德与文明,2012(1)
    [20]张宝明.群体比个人更缺德[J].书屋,2008(2).
    [21]郝宇青、徐承瑶.是道德的恐怖还是缺德的恐怖——与唐克军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0(2).
    [22]李德顺.“滑坡”与“爬坡”——道德转型期的观念与现实[J].中国社会科学,1994(3).
    [23]吴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要以“道德滑坡”为代价吗?[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24]许启贤.关于当前道德“滑坡”、“爬坡”问题的辨析[J].高校理论战线,1994(6).
    [25]章海山.面前的道德需要“重建”还是“创建”?[J].道德与文明,1996(3).
    [26]贺水泉.论转型时期道德价值系统的重构[J].兰州学刊,2000(4)
    [27]陈刚.文化转型时期的价值关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及价值重建[J].南京社会科 学,1995(2)
    [28]陈嘉映.从移植词看当代中国哲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9]陈根法.德性与善[J].伦理学研究,2003(2)
    [30]徐贵权.道德理性、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J].探索与争鸣,2006,(12).
    [31]刘梁剑.人性论能否为美德伦理奠基?——在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之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32]何元国.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与孔子的“德”之比较[J].中国哲学史,2005(3).
    [33]孙熙国,肖雁.论《尚书》“德”范畴的形上义蕴——兼论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环节[J].哲学研究,2006,(12)。
    [34]朱炳祥.“德”之语义与老子的思想内核[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35]金春峰.“德”的历史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6]向玉乔.论道德宽容[J].道德与文明,2010(6)。
    [37]王露璐.网络经济活动中的道德缺失及原因剖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10)。
    [38]王淑芹、李淑英.新闻道德缺失的诱因分析[J].道德与文明,2007(1)。
    [39]杨曾宪.文明失范、道德腐败与常德缺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0]尹金凤.大众媒介偶像塑造中的道德缺位及其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2(3)。
    [41]杨曾宪.文明失范、道德腐败与常德缺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42]朱蕴丽.社会基本道德缺失的原因与公民道德教育的重构[J].求实,2010(3)。
    [43]杨仕奎.人性与道德善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4]梅萍.培养道德生活主体:21世纪道德教育改革之本[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45]Herbert C.Kelman. Violence without Moral Restraint:Reflections on the Dehumanization of Victims and Victimizers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3, 2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