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安东岳庙壁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安东岳庙历经北宋、南宋、金、元、明、清、民国流传至今,是东岳大帝在关中地区的总祠,其庙内现存殿宇四座,殿内雕塑无一幸存,仅在主殿和寝殿内幸存有壁画。经过实地测量可知,该庙主殿壁画是陕西境内现存宫观壁画中单体面积最大的,是陕西古代美术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对西安东岳庙的研究仅限于一般的文字性介绍,以及从建筑角度的研究和规划,对庙内壁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未见到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是针对西安市东岳庙现存道教壁画展开研究的,在通过多次实地考察、调研走访和查阅了大量详实的文献资料之后,结合碑文和重修记载,使用图像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壁画的绘制年代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初步断定该庙壁画均绘制于清朝,其中主殿壁画绘制于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左右,寝殿壁画应绘制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左右。
     西安东岳庙壁画的绘制内容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现有资料还没有对壁画内容的介绍,笔者结合比较国内众多东岳庙壁画内容,初步断定该庙主殿壁画内容为东岳大帝领导下的司职题材,并指出司职题材的由来和演变,以《东岳大生宝忏》中的司职目录为依据,联系北京东岳庙司职解释,对主殿壁画中的司职内容进行一一比对定名、描述。在现今所见司职内容壁画中,该殿壁画绘制年代是最早的,对研究东岳大帝信仰演变具有重要的宗教史学价值。寝殿壁画内容以仕女题材为主,结合寝殿的功能,可以确定该殿壁画反映东岳大帝夫人所在的内宫内容。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讨论东岳庙壁画艺术的形式、演变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阐述佛教在东传过程中,与汉文化融合,将最初地狱经变演化出《十王经》,其图像也由唐、五代时期在同一画面中以地藏菩萨为中心十王为辅的结构,逐渐转变成宋代为以地藏菩萨为中心十王为辅的十一幅独立画面,这一演变直接影响司职图像的形成。中国传统“神鬼”信仰与道教经典结合,其所产生的图像在西安东岳庙壁画上亦有所体现。此外,壁画内容还受宋代世俗绘画的影响,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事迹成了壁画创作的焦点,多数的司职内容没有采用衙门审判图式,而是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显现的。在壁画的艺术形式特征方面,文中着重分析了壁画的构图组合与顺序、山水形态与?
Xi'an Dong-yue Shrine is the chief Dong-yue shrine in Guanzhong District,with the long history from Dynasties of the Northern Song,the Southern Song,the Jin,the Yuan,the Ming,the Qing,and Republic of China till now.There are only four halls and no any sculptures survived now and the frescos are existing in the principal and bedroom halls.The on-site measurement shows that the fresco in the principal of the shrine is the largest Taoism fresco monocase in Shaanxi.province and a very important portion of Shaanxi fine arts history.
     There are only literal introduction and some architectural plans and researches of Xi' an Dong-yue Shrine and no in-depth studies on the frescos now.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survive Taoism frescos in the shrine. Based on many times of on-the-spot investigations and consulting the massive detailed literature materials,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pictures,with the inscription and rebuilding record,this paper has preliminaryly proved that the frescos were painted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one in the principal was painted in about 53rd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Kangxi(A.D.1715),that in the bedroom palace in about 2~(nd)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Qianlong(A.D.171537).
     The content of the frescos in the Shrine is another key research point in the thesis,which has not been studied in any acquiredresearch datas. Combining with the frescos in otherDong-yue shrines of China,the author gets preliminary conclusion that the frescos content in the principal were the judicial departments taken in charge by the Dong-yue emperor.The origin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judicial departments are discussed in the thesis.And based on the department names list in "Dong-yue Da Sheng Bao Chan",combined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hem in Beijing Dong-yue Shrine,various duty departments in this shrine are named and described in the thesis.In all the frescos about duty departments we have found and studied,the fresco in this shrine is the earliest one,which is of great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value for the evolution research on the Dong-yue faith.The fresco content in bedroom hall are mainly traditional beautiful women,based on the figures and the function of a bedroom palace, it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this fresco showed the bedroom palace scene of the wife of Dong-yue emperor.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thesis,the art form and evoltion of the frescos in Xi' an Dong-yue Shrine are discusse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sco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amined.It elaborates that Buddhism merged with the Han culture during its spreading throughout China,which leaded to "the Shi Wang Scripture" deVeloping from "the Hades Scrip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Buddhist images changed.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Song D,ynasty,the structure of Buddhist images changed from one image to eleven independent images in which the Ksitigarbha was in the middle and ten Kings in two lines aside.This evolution affected the forming of the judicial departments images in Taoism.Meanwhile the images com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perstitious belief and Taoism faith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frescos in Xi' an Dong-yue Shrine.In addition,the fresco content was affected by worldly paintings in the Song Dynasty.The ordinary daily life affairs got attention in the frescos.Many judicial departments images showed not being tried in Yamen.but daily activities.As to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feature,the composition combinations and orders,the landscape forms and wrinkling method are discussed in the thesis.
引文
1 嘉靖《蕲州志》卷八,本卷页61,《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5册,上海书店影印本,1962年版。
    2 车文明著,《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1 图片来源:王崇人编,《古都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页。
    2 图片来源:王崇人编,《古都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97页。
    1 赵立瀛主编,《陕西古建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7--238页。
    1 《咸宁长安两县志续》由清人宋菊坞撰写,嘉庆二十四年董祜诚续修,本文所引为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刊印本。
    2 《咸宁长安两县志续》卷七祠祀考。
    3 《咸宁长安两县志续》由清人宋菊坞撰写,嘉庆二十四年董祜诚续修,本文所引为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刊印本。
    4 王望编,《新西安》,中华书局,1940年版,第43页。
    5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编,《西安市地理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页。
    6 樊光春著,《陕西道教两千年》,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7 余忠杰,东岳庙与道德小学,《新城文史资料》(第六辑),第43-47页。
    8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文物与古迹》,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87-88页。
    9 袁明仁等,《三秦历史文化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84-885页。
    1 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西安出版社,1996年版,第517页。
    2 西安市新城区志编纂委员会,《陕西地方志丛书》,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9页。
    3 赵立瀛主编,《陕西古建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7-238页。
    4 赵力光主编,《古都沧桑--陕西文物古迹旧影》,2002年版,第263-264页。
    5 顾军、朱耀廷著,《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1996年版,第204页。
    6 王崇人编,《古都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60-161页。
    1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编,《西安市地理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页。
    2 袁明仁等,《三秦历史文化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84-885页。
    3 赵力光主编,《古都沧桑--陕西文物古迹旧影》,2002年版,第263-264页。
    4 顾军、朱耀廷著,《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1996年版,第204页。
    5 王崇人编,《古都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60-161页。
    6 马未都编著,《明清笔筒》,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 图片来源:黄能馥、陈娟娟编著,《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7月第2次修订版,乌纱帽图分别引自第282、298页;梁冠图引自第282页;四方平定巾图引自第291页;毡笠图引自第299页。
    1 周京南,浅议明清家具的差异(一),《艺术市场》,2008年01期,第64页。
    2 周京南编著,《明清家具识真》,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1 杨俊芳,《大同华严寺壁画研究》,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2-13页。
    2 图片来源:柴泽俊编著,《山西寺观壁画》,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3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61页。
    1 表中图片来源:除陕西佳县白云观壁画和西安东岳庙壁画外,其余均引自柴泽俊编著,《山西寺观壁画》,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1 表中图片来源:朱家溍主编,《明清家具》(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2002年版,第242-250页。周京南编著,《明清家具识真》,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42页。
    1 耿阳,商周与明清龙纹图案特征之比较,《装饰》,2005年第9期,第91页。
    2 刘志雄、杨静荣著,龙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年2版,212-213页。
    3 耿阳,商周与明清龙纹图案特征之比较,《装饰》,2005年第9期,第91页。
    1 耿阳,商周与明清龙纹图案特征之比较,《装饰》,2005年第9期,第91页。
    2 图片来源:马未都编著,《明清笔筒》,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1 图片来源:吴山编,《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四册辽金元明清),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355页。
    1 周京南,浅议明清家具的差异(一),《艺术市场》,2008年01期,第65页。
    2 图片来源:柴泽俊编著,《山西寺观壁画》,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278页。
    1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页。
    2 马希桂著,《中国青花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3 朱军,明末清初青花花觚鉴定,《文物世界》,2002年第4期,第38页。
    4 图片来源:俞珊瑛,说觚,《东方博物》,2004年第4期,第63页。
    5 俞珊瑛,说觚,《东方博物》,2004年第4期,第63页。
    6 朱军,明末清初青花花觚鉴定,《文物世界》,2002年第4期,第40页。
    1 李慎,明清之际西洋眼镜在中国的传播,2007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6-48页。
    2 李慎,明清之际西洋眼镜在中国的传播,2007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0页。
    1 图片引自李慎,明清之际西洋眼镜在中国的传播,2007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4页。转引赵孟江著《中国眼镜历史与收藏》,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2 图片引自李慎,明清之际西洋眼镜在中国的传播,2007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4页。转引赵孟江著《中国眼镜历史与收藏》,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1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编,《西安市地理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页。
    2 王崇人编,《古都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60-161页。
    3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文物与古迹》,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87-88页。
    4 清顾炎武《日知录》云:“尝考泰山之故,仙论起周末,鬼论起于汉末。”
    1 古时“泰”与“太”、“大”相通,泰山也写作“太山”。
    2 见《道藏》卷十八,第23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版。这里“太山”即是“泰山”。
    3[道门定制]卷九,《道藏》卷31,第748-749页。
    4[东岳大生宝忏],《道藏》,卷10,第6页。
    5 陈巴黎,北京东岳庙七十六司概述,中国道教,2000年2期,第47-52页。
    1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343-344页。
    1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268-269页。
    1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250页。
    1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232-234页
    2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245-246页。
    1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339-240页。
    1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248-249页。
    1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238-240页。
    1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33-335页。
    1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69-270页。
    2 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65-266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05页。
    2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08-309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61-363页。
    2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49-250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42-244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19-321页。
    2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66-267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22-323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36-238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75-276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57-259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03-304页。
    2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3页。
    1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2页。
    2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12-313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35-336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240-242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24-325页。
    2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53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24-225页。
    2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06-307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23-324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336-337页。
    2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52-253页。
    1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55-256页。
    2小柳司气太(日)著,《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版,第244页。
    1参见《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46-47页。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8年,757页。王圻,《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86年,3465页。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1032页。
    1《岱史》。
    2《白虎通》。
    3《礼记·祭法》。
    4《春秋公羊传》。
    5《礼记·祭法》。
    6《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7《虞书·舜典》。
    8《礼记·乡饮酒义》。
    1《国语·鲁语下》。
    1《史记·封禅书》。
    2《虞书·舜典》。
    3《虞书·舜典》。
    4《虞书·舜典》。
    1《清史稿·礼志八》。
    1张纵、赵澄,《流失海外的十王图》之考释,艺术百家,2003年第4期,第140-141页。
    2[德]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24页。
    1《山海经校释》之“山海经第二”,《西山经》,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页。
    2《山海经校释》之“山海经第十六”,《西山经》,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09页。
    3《山海经校释》之“山海经第十一”,《西山经》,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4-299页。
    4参见《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1-152页。
    1参见《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3-164页。
    2参见《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42页。
    3参见《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45页。
    4参见《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2-93页。
    5《山海经·大荒东经》。
    6《山海经·大荒东经》。
    7《山海经·大荒东经》。
    1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1-1502页。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三联书局,1962年版,第679页。
    1 J.J.M.De Groot.The Religlous System of China,B00k Ⅱ,VblumeⅣ,PP.7-8。
    1《宣和画谱》卷三,道释三,陆晃条。
    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制作楷模。
    3林道君,研究宋代社会经济的一部力作-评《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4期,第27页。
    4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纪艺中。
    5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纪艺中。
    6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人物门第一。
    1元·庄肃,《画继补遗》卷下。
    2元·庄肃,《画继补遗》卷下。
    3张光福,《中国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358页。
    4薄松年主编,中国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5图片来源:柴泽俊编著,《山西寺观壁画》,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1太原市崛围山文物保管所编,《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冯民生著,《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9页。
    2《潘天寿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3[日]三宅正太郎,倪洪泉译,《东方与西方现代美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5页.
    2[美]方闻,李维琨译,《心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3 《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1 敏泽,中国古典意象论,《文艺研究》,1983年第3期,第5页.
    1 王伯敏,《敦煌壁画山水研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1].《道藏》,道藏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山西寺观壁画》,柴泽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3].《中国神庙剧场》,车文明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山水画史》,陈传席著,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5].《地藏信仰研究》,张总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6].《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冯建逵、杨令仪编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7].《道家金石略》,陈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8].《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陈垣,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
    [9].《中国壁画史》,楚启恩著,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
    [10]《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李凇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1].《钦赐仰殿与东岳信仰--一个宗教人类学视角的考察》,丁常云、刘仲宇、叶有贵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12].《中国美术史》,杜哲森主编,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
    [13].《中国宗教美术史》,金维诺、罗世平,安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中国美术史论集》,金维诺,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15].《陕西道教两千年》,樊光春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
    [16].《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礼仪与中国文化》,顾希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陕西五千年》,郭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19].《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胡文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1].《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2].《道教与南岳》,湖南省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编,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23].《中国服装史》,黄能馥、陈娟娟编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24].《中国道教》,卿希泰主编,知识出版社,1994年
    [25].《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6].《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7].《入山与出塞》,李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28].《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29].《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壁画》,金维诺主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30].《山西新绛稷益庙壁画》,金维诺主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31].《山西繁峙公主寺壁画》,金维诺主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32].《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金维诺主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33].《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金维诺主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34].《山西浑源永安寺壁画》,金维诺主编,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35].《元代壁画--神仙赴会图》,景安宁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6].《中国民间诸神》,吕宗力、栾保群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7].《中国民间宗教史》,马西沙、韩秉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8].《中国宗教通史》,牟钟鉴、张践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9].《历代寺观壁画艺术》(五册),品丰,苏庆编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
    [40].《中国道教基础知识》,王卡主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41].《太平经合校》,王明,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42].《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3].《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4].《三秦历史文化词典》,袁明仁等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45].《神化考古》,陆思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46].《永乐宫志》,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编委会编,太原:山西出版社,2006年
    [47].《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林树中、王崇人主编,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48].《中国古舆服论丛》,孙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49].《泰山志校证》,周郢,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50].《中国古代宗教初探》,朱天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51].《道教文化与科学》,祝亚平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
    [52].《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王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3].《三才图会》,(明)王圻、王思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4].《毗卢寺壁画世界》,王素芳、石永士编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5].《道教美术史话》,王宜峨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
    [56].《道教与艺术》,王宜峨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57].《泰山志校证》,(明)汪子卿撰,周郢校证,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
    [58].《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59].《美术考古半世纪》,杨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60].《北平东岳庙调查》,叶郭立诚搜记,北京:东方文化书局,民国60年
    [61].《周郢文史论文集》,泰安市泰山区档案馆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62].《中国美术全集--寺观壁画》(绘画编1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63].《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全译》,王纯五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64].《云南历代壁画艺术》,王海涛主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65].《画史丛书》(五册),于安澜编,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2年
    [66].《永乐宫壁画全集》,天津:天沣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67].《中国历代服饰史》,袁杰英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68.]《岱庙碑刻》,张玉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
    [69].《护城兴市--城隍信仰的人类学考察》,郑土有、刘巧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70].《嵩岳文献丛刊》(全4册),郑州市图书馆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71].《四库全书》,纪昀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72].《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蒋廷锡校,北京:中华书局、巴蜀书社出版,1985年
    [73].《明清家具》(上册),朱家滔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2002年版
    [74].《明清家具识真》,周京南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75].《龙与中国文化》,刘志雄、杨静荣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2版
    [76].《明清笔筒》,马未都编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77].《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四册辽金元明清),吴山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年版
    [78].《中国青铜器》,马承源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79].《中国青花瓷》,马希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0].《敦煌壁画山水研究》,王伯敏,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81].《西方道教研究史》,(法)安娜·塞德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82].《万物》,(德)雷德侯,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83].《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法)索安,吕鹏志、陈平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84].《道教史》,(日)窪德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85].《白云观志》,(日)小柳司气太著,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4年
    [86].《礼仪中的美术》,巫鸿(美),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87].Anne Swann Goodrich,The Peking Temple of the Eastern Peak:'the Tung-yueh Miao in Peking and its Lore,日本名古屋文物出版社,1964年
    [88].Jing,Anning."The Yongle Palace: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Daoist Pantheon during the Yuan Dynasty(1260-1368)."Ph.D.diss.,Princeton University,1993.
    [89].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By Stephen Little.,with Shawn Eichman.Chicago/Berkeley: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1].柴泽俊,广胜寺水神庙壁画初探,文物,1981(5)
    [2].柴泽俊,山西古代寺观壁画之艺术价值,文物季刊,1999(1)
    [3].柴泽俊,永乐宫的变迁,旅游,1981(6)
    [4].常建华,明清时期的道教信仰,文史知识,1994
    [5].陈宝良,嘉靖皇帝与道教,北方论丛,1992(3)
    [6].陈道云,大云寺壁画《三教九流》释读,陕西史志,2002(5)
    [7].陈松长,马王堆汉墓帛画“神祗图”辩证,江汉考古,1993(1)
    [8].陈松长,马王堆汉墓帛画“太一将行”图浅论,美术史论,1992(3)
    [9].陈同年,西岳华山与道教,上海道教,1995(4)
    [10].陈彦堂、辛革,从新出土的《明太祖诏正岳镇海渎神号碑》谈起,中原文物,1998(1)
    [11].陈耀林,毗卢寺壁画艺术,中国美术,1980(2)
    [12].程越,元朝政府管理全真道宫观的机构和职权,世界宗教研究,1997(3)
    [13].崔华、牛耕,从汉画中水旱神画像看我国汉代的祈雨风俗,中原文物,1996(3)
    [14].单纯,自然崇拜在中国人信仰体系中的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03(3)
    [15].丁常云,道教与四灵崇拜,中国道家,1994(4)
    [16].丁常云,三官崇拜及其科仪,上海道教,1996(1)
    [17].丁雪,满壁琳琅,千载瑰宝--毗卢寺壁画漫议,河北学刊,1982(2)
    [18].段双印,段志凌,三教合一与诸神共和的艺术表现,洛川民俗博物馆藏“水陆画”赏析,收藏界,2002(4)
    [19].段玉明,论中国古代的寺庙壁画,四川文物,1991(1)
    [20].范恩君,论碧霞元君的信仰,中国道教,1995(2)
    [21].范恩君,泰山神信仰探微,中国道教,2004(1)
    [22].冯广宏,道教风水地理与真形图,文史杂志,2003(5)
    [23].葛致巍,北岳恒山及胜迹考略,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3)
    [24].耿玉儒,北方太一道的发祥与兴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20)(1)
    [25].耿阳,商周与明清龙纹图案特征之比较,《装饰》,2005(9)
    [26].耿直,气势雄伟的中岳庙,中国道教,1993(4)
    [27].苟波,试论道教仙境的特征及意义,宗教学研究,2002(4)
    [28].顾吉辰,宋代祈报与道教,上海道教,1993(4)
    [29].郭树森,全真道传入江西及其蕃衍,江西社会科学,1996(9)
    [30].郭武,关于道教全真派传入云南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1994(6)
    [31].郝炳让,中国封建统治者对道教的抑崇及其原因,许昌师专学报(社科)1988(1)
    [32].何平,殷周“地-母”崇拜与原始本体观,南开学报(哲社版),2003(6)
    [33].贺圣迪,道教风雨术,世界宗教研究,1991(2)
    [34].贺圣迪,试论道教的天文学成就(下),上海道教,1994(3)
    [35].胡锐,论南北朝时期道教宫观之发展与特点,宗教学研究,2003(2)
    [36].胡素馨,模式的形成--粉本在寺观壁画构图中的应用,敦煌研究,2001(4)
    [37].胡正义,道教文化与芮城永乐宫,文史月刊,2003(5)
    [38].胡知凡,道教宫观壁画简史,上海道教,1995(4)
    [39].胡知凡,道教神系与道教像,上海道教,1994(4)
    [40].江晓原,星神画像:域外天学来华踪迹,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4)
    [41].姜生,道符结构、语义及功能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97(6)
    [42].姜生,论道教崇山的原因与实质,复旦学报(社科版),1996(6)
    [43].姜生,论道教的洞穴信仰,文史哲,2003(5)
    [44].蒋振华,道符的文学意蕴与思想,中国道教,2004(4)
    [45].酒井忠夫,(日),日本的道教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9)
    [46].孔有生,山西右玉宝宁寺水陆画探究,文物天地,1994(5)
    [47].李刚,唐太宗与道教,晋阳学刊,1994(5)
    [48].李养正,论道家与儒家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1992(4)
    [49].李有成,繁峙公主寺壁画,文物季刊,1994(4)
    [50].李远国,王家祐,天篷元帅考辨,四川文物,1997(3)
    [51].李之勤,《华山之神封金田王懿号册》当系北宋以后之人所伪托:兼驳西岳庙原件与黄神谷口后移于官道北说,文博,1997(4)
    [52].李志鸿,雷神与雷法崇拜,中国道教,2004(3)
    [53].李中,河北辛集市发现山西会馆碑,文物季刊,1995(2)
    [54].梁济海,武宗元生平及《朝元仙仗图》,美术史论,1993(4)
    [55].刘锋,阴阳五行说对道教的影响,文史哲,1997(6)
    [56].刘慧,泰山封禅与道教,泰安师专学报,1996(9)3
    [57].刘浦江,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中国史研究,2003(2)
    [58].刘永生,汾阳北榆苑五岳庙调查简报,文物,1991(12)
    [59].刘仲宇,道教神谱与民间信仰对象的双向交流,上海道教,1996(2)
    [60].吕继祥,东岳大帝信仰的演变及文化内涵,中国民间文化,1994(4)
    [61].罗世平,关于汉画中的太一图像,美术,1998(4)
    [62].罗松晨,刘花玲,弥足珍贵的道教胜迹:石堂山碑林,中国道教,1997(2)
    [63].梅莉,宋元时期杭嘉湖平原的真武信仰,江汉论坛,2005(8)
    [64].敏泽,中国古典意象论,文艺研究,1983年(3)
    [65].牛耕,试析汉画中的《雷神出行图》,南都学刊,1990(10)
    [66].潘絜兹,漫话中国古代壁画(下),文史知识,1985(12)
    [67].庞丽娟,武当山道教九月初九真武斋醮法式实录--宗教人类学考察报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68].彭易衡,记载洞天福地的三大道经,川东学刊(社科版),1997(3)
    [69].濮阳康京,高淳县收集到一批清代道教神像画,中国道教,1993(1)
    [70].秦学智,浅析《灵宝度人经》所描绘的世界图景,中国道教,2004(2)
    [71].卿希泰,明代统治者对道教的管理,上海道教,1993(2).
    [72].卿希泰,试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哲学研究,1988(1)
    [73].卿希泰,姜生,文昌帝君的信仰及其神仙思想的道德决定论,江西社会科学,1996(6)
    [74].阮璞,泰安天贶殿壁画相传为《东岳大帝出巡图》质疑,新美术,2000(2)
    [75].邵祖新,葛洪与神仙理论体系的确立,上海道教,1996(3)
    [76].石衍丰,试释《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的神仙谱系(下)上海道教,1993(4)
    [77].史宏蕾、伊宝,试论明代稽益庙壁画的艺术成就,沧桑,2004(6)
    [78].思嘉,论唐五代宋元的画僧及其对绘画史之贡献,新美术,1995(2)
    [79].孙启祥,毗卢寺创建年代、壁画绘制年代略考,文物春秋,1994(2)
    [80].汤其领,涤耻封禅与北宋道教的兴盛,河南大学学报,1995(3)
    [81].唐大潮,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理论表现略论,世界宗教研究,1995(3)
    [82].唐大潮、石衍丰,明王朝与武当道教,宗教学研究,1996(3)
    [83].田桂民,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形成与演化,南开学报(哲社版),2003(6)
    [84].王晖,“龙”可招云致雨的性能成因考:兼说古谚“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人文杂志,1992(3)
    [85].王家祜,五岳真形图的传授与昆仑金母,上海道教,1994(1)
    [86].王霖,唐代寺观壁画札记,新美术,1999(3)
    [87].王清建,论汉画中的玄武形象,中原文物,1995(3)
    [88].王逊,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题材试探,文物,1963(8)
    [89].王宜娥,道教美术概说,中国宗教,1997(2)
    [90].王育成,考古所见道教简牍考述,考古学报,2003(4)
    [91].王育成,略论考古发现的早期道符,考古,1998(1)
    [92].王育成,中国古代道教奇异符铭考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2)
    [93].王志忠,元明全真道盛衰论,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
    [94].王子林,紫禁城里的真武道观钦安殿,紫禁城(第129期)
    [95].温金玉,龙山石窟与陕西道教,世界宗教文化,2003(4)
    [96].吴承忠、杨永忠,论中国山岳崇拜观念的物化,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16(4)
    [97].吴强,明太祖与道教,上海道教,1993(3)
    [98].向柏松,中国水崇拜文化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13(6)
    [99].熊建伟,道家、道教在五岳定位中的作用,中国道教,1993(2)
    [100].熊建伟,略论赵宋王朝的崇道,上海道教,1994(3)
    [101].徐蔚一,道教碑与北京东岳庙,上海道教,1994(4)
    [102].徐蔚一,漫话五岳与五岳神:兼说“五岳真形”镜,上海道教,1991(2)
    [103].薛学仁,元代宗教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23(1)
    [104].杨琮,谈元代三星图及福禄寿民间神像画出现的时代,美术史论,1993(2)
    [105].杨立志,《道家金石略》补正六则,世界宗教研究,1996(2)
    [106].杨立志,真武:玄帝历代封号考,中国道教,1995(2)
    [107].杨晓国,金元时期全真教在山西活动探索,晋阳学刊,2004(4)
    [108].于锦绣,从中国考古发现看原始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4(1)
    [109].俞珊瑛,说觚,东方博物,2004年第4期,第63页.
    [110].曾召南,宋元明皇室崇信真武缘由刍议,宗教学研究,1996(2)
    [111].(美)詹姆斯著,贺西林译,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美术研究,1997(2)(3)
    [112].张道一,《汉代天象图研究集》序,艺苑(美术版),1995(1)
    [113].张凤林,斋醮科仪与神仙信仰,中国道教,1994(4)
    [114].张利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设计特征,装饰艺术研究,1999(3)
    [115].张琪亚,论民间祭祀神佛形象的世俗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5(5)
    [116].张应超,李道谦与全真道,中国道教,1996(3)
    [117].张泽洪,宋代道教斋醮,宗教学研究,1996(1)
    [118].张泽洪,唐宋元明时期斋醮述略,中华文化论坛,1994(2)
    [119].张振国,道教神像所持的武器,世界宗教文化,2004(2)
    [120].张志哲,道教与中国社会生活(上),上海道教,1993(2)
    [121].张志哲,道教与中国社会生活(下),上海道教,1993(3)
    [122].赵泽光,北宋道教发展概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1)
    [123].郑杰祥,商代四方神名和风格新证,中原文物,1994(3)
    [124].郑景胜、郑艳萍,北镇庙壁画人物是谁?文物天地,1994(6)
    [125].周高德,道教的礼仪,中国宗教,1996(4)
    [126].周京南,浅议明清家具的差异(一),艺术市场,2008(1)
    [127].周世荣,马王堆汉墓的“神祗图”帛画,考古,1990(10)
    [128].周晓薇,宋元明时期真武庙的地域分布中心及其历史因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9)
    [129].朱军,明末清初青花花觚鉴定,文物世界,2002年(4)
    [130].朱禹惠,道教与道家思想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2(1)
    [131].朱越利,有关早期全真教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4冬
    [132].朱越利,原始道教崇奉形象与出家现象小考,中国史研究,.199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