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性清流濯心田—孙犁人道主义文学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孙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极具特色的个案。作为受主流政治领导和规约的主流文学作家,孙犁适度地协调了文学的政治性和文艺性这两条标准,使他的作品兼具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的双重特质。具体说来,是因为他在服从和响应主流文艺方针的同时,又在文学创作中保持了相对独立的个性,他的作品总能给予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赋予读者一种人文的温情。
     孙犁作品中彰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很早就为研究者所注意,文学是人学,它承载着揭示普遍人性的使命,文学展现人性之美给读者以启迪,文学揭批人性之恶给人以警戒,它引导人们萌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①。孙犁的作品无论是从人物塑造、审美品格、叙事语言上都因打上人性的烙印而显得真实可感、温婉可亲。孙犁及其作品在文学研究领域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的根源就在于他对阶级性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了扬弃,始终坚持用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话语进行创作。
     本文的基本结构由绪论、论文主体部分和结语构成,其中论文主体部分为上中、下三编,分别着眼于作家本体研究、文本研究、作家比较研究。
     上编是作家本体论。孙犁力主人人平等,期望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可以消弭,他自身就是一个具有仁爱、悲悯、真诚等典型的人道主义特质的人。上编从作家本体论的角度来探寻孙犁人道主义文学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既能呈现出作为个体的孙犁的精神世界,又能揭示出作为文学创作主体孙犁的心路选择。
     第一章主要对“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这个全文紧紧围绕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详尽阐释。第一节对中国传统的由善恶二元构成的人性观和西方的人性观进行了梳理,然后揭示了文学与“人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为全文阐发孙犁文学创作中闪烁的人性光辉做了理论铺垫;第二节全面回顾了人道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并着重介绍了人道主义文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从学统渊源、身世生平来找寻孙犁人道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孙犁是一个农民意识很重的文人,作为农民的他对故乡和家十分依眷,故乡与家对他性格的养成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孙犁生活的父慈、母爱、妻贤的家庭环境赋予他一颗仁者之心,家国同构的理念又让他热盼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能够早日到来;此外,作为知识分子的孙犁从小就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和西方社会科学的浸染,因而能够自觉地与封建思想的糟粕进行隔离,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丰盈的人文气息。患病中、“文革”中以及晚年孙犁的人生观和创作方式都因内在身体条件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重大转向,回顾孙犁的病史,观察孙犁在“文革”中的表现,评述他在晚境中先奋笔著述后缄默不语的变化,可以找寻出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为何在中老年时期得以深化与完善的原因。
     第三章论述的是人道主义思想形塑下的孙犁所具有悖论式特点的文化人格。运用中国人人格结构“大七”模型分析可以发现,孙犁的人格具有的特点是:真挚却不放恣、孤僻却不孤傲、淡泊却不遁世,表现为“真—慎、独——合、出——入”的三对向度,这三对向度其中的每一极又在孙犁身上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文学是作家人格的投射,所以孙犁文化人格的这种独特性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孙犁文化人格中的这些悖论式组合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又使他能够适度协调文学的政治性和文艺性的双重标准,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现实的功用价值和形而上的审美价值,也使他自身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人道主义思想对其人格具有形塑作用,反过来,孙犁的人格也体现出了诚挚、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胸怀众生疾苦等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思想。
     中编是基于孙犁的文本而展开的论述。孙犁曾说:“我主要的经历,时代的主要面貌,凡是在我心里印象深刻的东西,我差不多都写到文章里去了。有的是散文,有的是回忆,有的是小说……”①因而要全面地解读孙犁体现人性论的人道主义思想,必须要全面地解析孙犁的文学作品。
     第四章主要论述的是孙犁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因素即:亲水情结和水的意象。阅读孙犁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典型的“水情结”、“女性情结”、“故乡情结”、“抗日情结”和“童年情结”等情结,他的作品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作品频繁地出现关于诸如湖淀、河流、溪涧等水域及其相关风情人物的描写,这一话语书写现象突显出孙犁无意识中的“故乡情结”、和谐论的美学观念与在追求真善美意旨上的功利主义文学价值观。“水”可以说是孙犁进行人性化写作的一个具体场域,“水”这一意象贯穿了孙犁一生的写作历程,可以把其看作开启孙犁精神世界的一扇窗户,解读孙犁文学创作实绩的一把钥匙。
     第五章主要论述的是孙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孙犁擅长写女性,也偏好写女性,是因为他在女性身上发掘了人性中许多的美好和崇高的特质。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孙犁描写女性主要着眼于观察她们在时代风云中和个人情感中的表现:孙犁笔下战争中的女性具有顾全大局、勇敢乐观、温柔贤良等传统的美德,同时她们作为个体自觉参与到战争中的独立意识也开始觉醒;孙犁笔下的女性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婚恋自由,并且多具有忠贞不渝的贞节观,她们的婚恋有志同道合式的、两小无猜型的,也有日久生情式的,孙犁通过对女性婚恋的描写完成了对人性中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探秘。通过论证可以发现孙犁的女性观就是把女性看作人性美与善的化身,但同时,他描写女性也具有男权中心文化的局限,譬如把女性形象过分理想化,对待女性的某些不足之处不够容忍等。
     第六章论述的是孙犁在文学创作中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完成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书写的。孙犁不仅在创作中对现实主义原则及方法严格遵循,同时对现实主义理论也进行了探索和整合。孙犁的现实主义文学路线是通过对人道主义的真、善、美的追寻来实现的,鲁迅以及文学研究会作家和党的文艺政策都对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有着一定的影响,孙犁十分注重通过现实主义手段来实现文学对道德的宣教和对政治的宣传,因而他的文学思想体系中的现实主义是跟功利主义纠葛在一起的。
     第七章论述的是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是如何体现在孙犁和孙犁的创作上的。孙犁及其作品中透露出的对建立现代国家的向往和对工具理性的支持体现了鲜明的启蒙现代性特色,但同时他却对现代国家中的市场经济体系非常拒斥;孙犁及其作品对压抑人自由和幸福的不公正制度和待遇进行了批判,对受压迫和受损害对象的生存状态给予了深切关注和深刻同情,表现出了明显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但孙犁却对集中体现审美现代性的现代主义文艺派别持反对态度。因而,现代性精神虽然显见于孙犁的为人处事及其创作,但又表现得不甚完满。
     下编是作家比较研究。考察与孙犁同为一个文学阵营的作家群体、与孙犁风格相近的作家以及师承于孙犁的作家,可以有助于比较清晰的观察到孙犁在文学坐标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有助于对他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文学史评价。
     第八章主要把孙犁与同他文学风格相近的沈从文做对比。首先评析了他们共同的人性崇拜观念:他们都善于从普通人的身上发掘人性的美好,但沈从文所表现的人性多为天然蒙昧的,而孙犁则多表现时代风云中的人性;他们无论是从景色描写上还是人物塑造上都体现出诗化的品格,沈从文是一个毕生追求文学纯粹艺术性的作家,孙犁的作品也曾因为所谓的“小资情调”受到过批判,他们在文学史的评价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复而又受到高度重视的过程;此外,通过考察沈从文和孙犁作品中的女性倾向,可以看出他们都擅长塑造形神俱美的女性形象,但沈从文的女性观有着天然原始的倾向,而孙犁的女性观则偏重理性;沈从文和孙犁的婚恋状况也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他们作为作家张扬的情感激流最终被理智和道德所驯顺,他们都对妻子敬爱有加,妻子也成了他们的创作原型。
     第九章主要是通过对孙犁与同为解放区作家代表的赵树理和丁玲从创作风格上与文学史评价上的比对,来突显孙犁倾力对人性人情进行开掘的文学创作特色。首先,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各界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可以看出赵树理的创作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农民语言风格的,不同于孙犁在作品中所诗意表达出的人性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其次,通过梳理丁玲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丁玲的作品从早期的个性张扬到后来的被革命话语所规训,其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丁玲相比,孙犁一直保持自己追求美好人性的创作原则,在遵从自己内心的前提下,在人性、阶级性、时代性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个尺度。
     第十章主要考察了在孙犁的影响下形成的“荷花淀派”作家及在孙犁扶持下成长起来的后辈作家的创作特点。孙犁虽然没有公开承认过“荷花淀派”,但是一批后辈作家如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甚至是荷派外围的铁凝和贾平凹都曾在创作道路上接受过孙犁的指导和帮助,深得孙犁的文学创作神韵。他们的作品因袭了孙犁作品清新淡雅的格调,走现实主义创作路线,多着眼于对乡村世界之美的发掘,擅长描写人性和人情的动人;他们的作品也在孙犁的基础上进行了逾越,向多维度的生活空间进行拓展。孙犁是一位中国当代文坛的前辈级作家,他发扬无私的人道主义精神,把自己宝贵的创作经验和文艺理论积淀通过面谈、书信等形式与后辈作家进行分享,教给他们为文和为人的道理,在他影响和培育下而成长起来的一批后辈作家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
     孙犁穿越不同的政治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坛发展期,依然受到主流价值观的持续肯定,其在文学史上的评价也越来越高,跟其他解放区作家相比,孙犁这种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是罕见的,因而对这种“孙犁现象”的开掘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文学理论价值和接受美学意义。通过对孙犁的个案分析,也可以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之间的壁垒,观察二者共通的艺术旨趣,观察文学经典化的历程。本选题的开展,可以探寻出坚持怎样的创作观,才能使作品具有历久弥新的内涵,可以给当今文学创作界和文学评论界予以一定程度的启示。同时,孙犁具有人文主义光辉的清正为人在当代有被“道德失范”倾向侵蚀的文坛和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榜样作用。
Throughout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un Li is a case to be reckoned with unique features,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As a mainstream writer under the mainstream politics, Sun Li moderately coordinated the two literary standards of being both political and artistic, so that his works are characteristic of both the revolution literature and the liberalism literature. Specifically, he showed his obedience to and responded to the mainstream arts policy, while maintaining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in literary creation. His works always give readers a uniqu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immerse readers in humanistic warmth.
     Researchers have been long focusing on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beauty of human love highlighted in Sun Li's works. Literature is a human science and it carries the mission to reveal the universal humanity. Literature inspires readers by showing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gives alert by exposing and criticizing the evil of human nature. Literature leads people to have "the fervent yearning and the lofty ideals of improving human life to the perfection of kindness and beauty". In my opinion the reason why Sun Li and his work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esteem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studies and all the other walks of life rooted in that he partly discarded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based on social classes, and insisted on the creation by humanitarian discourse of human nature theory.
     Sun Li's works are true to feeling, gentle and amiable in character creation, aesthetic quality and narrative language because they are marked with the stigma of humanity.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ing only on the text or only on the writer, this paper guided by the "humanitarianism of human nature theory", with Sun Li's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knowledge heritage, life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Sun Li's works, interviews, letters, etc. as the basis, compares Sun Li's works with those of writers of the same ranks who share a similar style. In this wa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why Sun Li's works are still able to have the power of moving as ever through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ith each part focusing on the writer ontology, text study,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writers,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is the writer ontology. Sun Li advocated equality, and expected the elimination of unfairness between people. Sun Li is himself a man with love, compassion, sincerity and other typical humanitarian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part probes into the reality basis of Sun Li's humanitarian literary thought from the writer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is part reveals the spiritual world of Sun Li as an individual as well as his mentality of choice as a writer.
     Chapter One elucidates the key concepts of this thesis,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itarianism". The fist part of Chapter One compares the viewpoint of humanity in the western world with that in China and reveals the affinity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umanity, 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humanity charm in the process of Sun Li's literary creation. The second part of Chapter One review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humanitarianism and emphasize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humanitarianism in literature around China.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two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Sun Li's humanitarian thoughts according to hi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At first, Sun Li was born in a peasants'family with strong peasant mentality. He depended on his hometown and his own family heavily in spirit, which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formation of his character. Furthermore, his harmonious family filled with love made him endowed with kindness and his idea of "the same structure of the clan and the country" let him look forward to the realization of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which all men are equal. Secondly, Sun Li learnt a lot about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 "May Fourth"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and the social science in the western world. Therefore he was almost not influenced by the negative part of feudal thought. His structure of knowledge was rich in humanitarian thought. His view of life and way of creation changed owing to the variation of his health condition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during his twilight years. In this thesis, the writer tried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Sun Li's ideological system of humanitarianism was improved in his middle and old age according to his medical history and his performanc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Sun Li's personality with paradox influenced by humanitarianism and summarizes it as follows:sincerity without self-indulgence, solitariness without arrogance, and equanimity without retiracy, which results in some limitation in Sun Li's personality. Literary works reflect the personality of the authors, so the works by Sun Li presents the uniqueness of his personality. The paradox in Sun Li's personality limits the profundity of his words but balance the political and literary features of literature, which gives his works the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values and makes him a quite special writer in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Humanitarianis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his personality, and his character reflects several humanistic thoughts, such as sincerity, compassion, helpfulness, and sympathy, etc.
     The middle part is based on Sun's works. Sun Li once said "All that are impressive, such as my major experiences and the main features of age, are almost put into my articles. Some are prose, some are memoirs and some are novels." To fully understand his humanitarianism thoughts we need to analyze thoroughly his literary works.
     Chapter4mainly discusses Sun's Water Complex and Water Images in his writings. Readers can easily find typical Complexes on Water, Female, Hometown, Childhood, and that of Anti-Japanese. The fact that Sun described lakes, rivers and waters in his writing especially before the mid-1960s, proves the unconscious Hometown Complex, the Harmony Theory, as well as his Pursuit of Truth and Beauty. Water Images, almost appearing in all Sun's writings, therefore, can be taken as a window through which to peer Sun's mental world, and a key to open the door into Sun's literary creation.
     Chapter5deals with Female Images in Sun's works. Sun has a preferable love for females, and is an expert on writing about females, for he sees the goodness and eminence in that very group. Focusing on their personal feelings during the special years, Sun depicts females as brave, optimistic, gentle, considerate, as well as with other traditional values, getting independent in war time. Meanwhile, the females bravely go after love and are loyal to their marriage, knowing their lovers when they are kids or coming in love in time. All prove Sun's search for the rich human emotion world, regarding females as the image of beauty and kindness. In his writing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igns of Male chauvinism, such as the over-idealization of female images and being intolerable to their weaknesses.
     In the sixth chapt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at Sun Li completes the writing of the human and humanitarian in literary creation by means of realism method. Sun Li not only sticks to the realistic principle and the method strictly in the creation, but also explores and integrates the realism theory. Sun Li's realistic literary route is realized by the humanitarian, pursuing truth, kindness, beauty. Literature research writers and the party's literary policy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on his realistic creation methods. Sun Li emphasizes that realism method affects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political propaganda deeply by means of realism literature, so his literary ideology of realism is intertwined with utilitarianism.
     What the seventh chapter discusses is that how the stretching force of enlightening modernity and aesthetic modernity is embodied by Sun Li and his literary creations. The desire for establishing a modern country and the rational support for tools hinted in Sun Li and his works reflect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enlightening modernity, but there also is a rejection for market economic system of modern country in his works. Sun Li and his works have criticized unjust policies which would inhibit the sense of liberty and happiness of common people. The showing of his caring and sympathy for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ose who have been oppressed and harmed indicates the evident aesthetic modernity. But Sun Li objects to the artists who express aesthetic modernity intensively. Therefore, though insinuated in Sun Li's behavior and his literary creation, the modernized spirit is not conveyed such perfectly as it deserves to be.
     In part3, 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ing research on the writers, which is exploring the literary writers group that is in the same literary camp, similar writing style with Sun Li. Other authors, who are modeled after Sun Li, can be investigated equally. This way contributes to have a relatively clear watch for the writer'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coordinate system, and help for a mor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In Chapter8, a comparison is done between Sun Li and Shen Congwen, who had the similar literature style with each oth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ir humanitarianism pursuits in common, and investigates the change of comments on Shen Congwen's literature history as well. A discussion on the feminization in Sun Li and Shen Congwen's works is also presented in this chapter.
     The ninth chapter aims to prominent Sun's distinct creative writing, which contains his full energy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feelings. Thus, basing on the writing style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un Li and Zhao Shuli,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authors in the liberated area, as well as Ding Ling, is indeed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is goal. First, we can find the masterpieces of Zhao Shuli are typical of distinctive mask of time and peasant language style through organizing the evaluation he received from circles of the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 Works written by Sun Li are different with articles of Zhao Shuli, for Sun's works express the time-uncontrolled power of the human nature, poetically. Next, through organizing Ding Ling's the creative process, her writing style has a immense change,for her charming writings in the early stage had been regularized by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Compared with Ding Ling, Sun Li is still keeping his creative principle which pursuit the beautiful human nature. Following mind, he searches for suitable requirements existing in the humanity, class nature, as well as times.
     In Chapter10, the author studies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writers who either belonged to Hehuadian School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n Li or grew up as young accomplished writers with Sun's help. Sun Li has never confessed the existence of Hehuadian School, though, a number of younger writers like Liu Shaotang, Cong Weixi, Fang Shumin, and even Tie Ning and Jia Pingwa on the periphery of this school, received Sun's guidance and help during their writing journey. Thus, they were fully aware of Sun Li's literature writing essence. As a result, they emulated Sun Li's writing style as trying to make their works fresh and elegant, to create their writings based on realism, to keep an eye on finding out the beauty of rural life, and to be skilled in portraying the charm of human natures and relationships. Simultaneously, they made improvements based on it as expanding their writings into more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As a senior influential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carrying forward the selfless humanitarian spirit, Sun Li shared his precious writing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theories with younger writers through interviews and letters, in which he taught them the principles of both being a writer and being human. A batch of accomplished young Chinese writers deeply influenced by Sun Li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backbon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un Li still received constant wide acclaim from mainstream values although he had been living through different times of political history and various literary development periods. What's more, the evaluation on his role in literature history is improving. It is very rare to have such permanent artistic vitality, compared with other Chinese writers in the other revolutionary districts. Thu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un Li" phenomenon has significant meanings to literary history,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Sun Li, the barriers between modern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an be got through, the artistic purports of these two types of literature can be observed, and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literary classics can be traced. Working on this program, we can find out what kind of concept of creation we may insist on to make literature works with new connotation, which has certain implications for both literary writings and literary critics. Possessing brilliant humanism morality, Sun Li set a positive example in both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rea and society which had been eroded partly by the tendency of moral anomie at that time.
引文
①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选自《当代文艺问题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① 郑恩波:《刘绍棠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
    ② 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选自刘金镛、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0页。
    ① 阎庆生《晚年孙犁研究——美学与心理学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页。
    ② (美)阿普尔等侯定凯译:《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5页。
    ③ 余志平:《诗化小说的新篇——(荷花淀)等作品创作、影响史话》,选自樊星选编《永远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创作影响史话》,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④ 杨海燕:博士论文《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中心》,山东大学,2011期,第179页。
    ① 余志平:《诗化小说的新篇——(荷花淀)等作品创作、影响史话》,选白樊星选编《永远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创作影响史话》,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6页。
    ③ 孙晓玲:《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第58页。
    ④ 张学正《说不尽的孙犁——孙犁研究的回顾与期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5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2页。
    ① 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选自刘金镛、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0-354页。
    ② 冯健男:《孙犁的艺术(中)——(铁木前传>》,选自刘金镛、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28-448页。
    ③ 黄秋耘:《一部诗的小说——漫谈(风云初记)的艺术特色》,选自刘金镛、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8-496页。
    ④ 方纪:《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读孙犁的(白洋淀纪事)》,选自刘金镛、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4页。
    ⑤ 冯健男:《孙犁的艺术(上)——白洋淀纪事》,选自刘金镛、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6-384页。
    ⑥ 楚白纯:《评(风云初记>》,选自刘金铺、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11-530页。
    ⑦ 维章:《也评(风云初记)——与楚白纯同志商榷》选自刘金镛、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31-540页。
    ① 周申明、邢怀鹏:《孙犁的艺术风格》,选自刘金镛、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1-280页。
    ② 金梅:《试论孙犁的美学理想和短篇小说》,选自滕云、张学正、刘宗武编《孙犁作品评论续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62-189页。
    ③ 李永生:《女性对象世界的艺术把握——孙犁“酵素小说”初探》,《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第46-52页。
    ④ 冉淮舟:《沉默中的抗争—关于(耕堂书衣文录)》,选自《论孙犁的文学道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7-123页。
    ⑤ 郭志刚:《不断开拓美的意境——<黄鹂)赏析》,选自《孙犁创作散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4-283页。
    ① 滕云:《孙犁研究新声息——孙犁创作学术讨论会随想》,《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第87页。
    ② 郜元宝:《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73-79页。
    ① 李展:博士论文《孙犁抗日小说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
    ② 郎伟:《老年人的文体——孙犁新时期散文创作散论之一》,《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73-79页。
    ③ 辜也平:《沉重而感伤的文学旅程——论孙犁晚年的创作》,《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20-28页。
    ① 苑英科:《论孙犁的<芸斋小说)》,《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第39-43页。
    ① 张淑美:《孙犁文艺思想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120-122页。
    ② 彭漱芬:《孙犁个性气质与其小说的审美情趣及风格》,《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58-63页。
    ① 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3页。
    ② 阎庆生:《孙犁(书衣文录)的精神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55-62页。
    ① 阎庆生:《晚年孙犁研究:美学与心理学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14-248页
    ② 贺仲明:《“仁者”的自得与落拓——论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04-109页。
    ① 赵建国:《赵树理孙犁比较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
    ① 杨联芬:《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4期,第1-29页。
    ① 程光炜:《孙犁“复活”所牵涉的文学史问题——在吉林大学文学院的讲演》,《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第48-57页。
    ② 程光炜:《孙犁“复活”所牵涉的文学史问题——在吉林大学文学院的讲演》,《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第51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①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第111页。
    ① 陈国恩,杨永明:《挣扎在欲望与救赎之间——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85页。
    ② 陈国恩,杨永明:《挣扎在欲望与救赎之问——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85页。
    ① 陈国恩,杨永明:《挣扎在欲望与救赎之间——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88页。
    ② 周作人:《人的文学》选自《艺术与生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① 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选自《艺术与生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②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选自《当代文艺问题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③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选自《当代文艺问题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4页。
    ④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选自《当代文艺问题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⑤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选自《当代文艺问题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①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发表于1929年9月10日《新月》第二卷第六、七号合刊,引自黎照编注:《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第174-175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08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0页。
    ① 韩庆祥:《人道主义的历史解读》,《“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第391页。
    ① 靳辉明:《论人道主义的历史演进和基本内涵》,《学海》2002年第2期,第18页。
    ①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青年》1918年11月15日,第五卷第五号。
    ②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2月1日,第二卷第六号。
    ③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1月1日,第二卷第五号。
    ① 刘卫国:《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
    ① 孙犁: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2页。
    ② 孙犁: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2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0页。
    ① 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8-10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0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7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7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89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4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3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3页。
    ⑦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3-494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2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0-251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1-242页。
    ① 赵天才:《革命话语的现代性危机——赵树理、孙犁小说的叙事文化身份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87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83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0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0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5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② 苑英科:《孙犁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象与自我意象的成因与转换》,《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08-109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4-175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7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59-460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9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4页。
    ② 叶君:《论孙犁的“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65-70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86页。
    ③ 阎庆生:《晚年孙犁研究美学与心理学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④ 傅瑛主编:《我读孙犁》,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46页。
    ③ 渡边晴夫、刘静《“文革”前的孙犁——疾病的恢复十年的创作空白》,《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1年第3期,第42-44页。
    ① 渡边晴夫、刘静《“文革”前的孙犁——疾病的恢复与十年的创作空白》,《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1年第3期,第42-44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01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5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1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4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0-51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8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9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6-24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2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7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9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8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35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03-304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8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0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0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609-610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③ 刘宗武:《夕阳中的孙犁》,《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08月01日,第09版。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② 苑英科:《孙犁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象与自我意象的成因与转换》,《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12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17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13页。
    ① 孙犁:《书衣文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第20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91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60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51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笫359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7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9页。
    ② 张学正:《巴金、孙犁的晚年心态》,《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17日,第03版。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35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27页。
    ① 张学正:《巴金、孙犁的晚年心态》,《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17日,第05版。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45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① 何向阳:《文学:人格的投影——文学研究的一个思路》,《文学评论》1993年第1期。
    ② 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① 王丹芬、李振宇、朱文锋:《人格模型的“大五”、“大七”、“大一”及对中医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思考》,《福建中医药》2003年第2期。
    ② 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21页。
    ③ 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21页。
    ④ 叶浩生:《<解读中国人的人格>读后》,《心理学探析》2005年第4期,第79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02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6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0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6-247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60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0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01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7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97-178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97-17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2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97-178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30页。
    ⑦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4页。
    ⑧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8页。
    ⑨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9页。
    ⑩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7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9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58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8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6-23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71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89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8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7页。
    ③ 孙晓玲:《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第82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2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② 孙晓玲:《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第161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3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37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8-39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9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5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学出版社,2004年,第281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50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51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4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1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6-46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6页。
    ① 冰心著,陈恕编:《关于女人和男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219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18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③ 孙晓玲:《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39页。
    ④ 孙晓玲:《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129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7-58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84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2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1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1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7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11-31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笫311页。
    ① 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365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1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82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3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5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47-451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15页。
    ⑤ 孙犁:《孙犁伞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2-243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49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5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02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89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62-26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8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5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4-365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4-365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79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81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7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80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59页。
    ⑦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⑧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⑨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77-37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74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1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④ 孙犁:《孙犁伞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39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0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0页。
    ⑦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⑧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82页。
    ⑨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4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84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85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9-280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59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9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8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8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78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94页。
    ①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9页。
    ②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5页。
    ③ (英)安东尼·吉登斯 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4页。
    ④ (英)斯图亚特·霍尔:《现代性的多重建构》,选白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①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对后现代性》,选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143页。
    ②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化》,选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③ (美)马歇尔·伯曼:《现代性——昨天,今天和明天》,选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④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 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9-20页。
    ⑤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 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⑥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 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7-48页。
    ①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周宪、许钧主编:《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8页。
    ② 谭好哲、任传霞、韩书堂:《现代性与民族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1页。
    ③ (英)齐格蒙特·鲍曼:《对秩序的追求》,选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④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对后现代性》,选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
    ⑤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71页。
    ① 谭好哲、任传霞、韩书堂:《现代性与民族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① 李怡:《“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选自杨春时、俞兆平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2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9页。
    ② 杨春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现代性视野中的五四文学》,选自杨春时,俞兆平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20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81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41-444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8-154页。
    ① 李怡:《“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选自杨春时,俞兆平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5-32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91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9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06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6页。
    ① 冯健男:《孙犁的艺术——(铁木前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39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8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56页。
    ② 叶君:《论孙犁的“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65-70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⑦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笫49页。
    ① (美)罗伯特·霍乐伯:《现代主义现代性现代化》,选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3页。
    ②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选自《现代性中国》,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③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选自《现代性中国》,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④ (美)戴维·哈维:《现代性与现代主义》,选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⑤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0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1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58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0页。
    ④ 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8页。
    ① 贾平凹:《孙犁的意义》,选自铁凝、贾平凹等著《百年孙犁》,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52页-153页。
    ② 从维熙:《孙犁的背影》,《解放口报》2007年7月12日,第11版。
    ① 沈从文:《序跋集(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45页。
    ② 沈从文:《序跋集(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45页。
    ③ 沈从文:《边城》,见《沈从文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① 贺兴安:《湘土异域情》,见《沈从文精选集》序,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 沈从文、张兆和著,沈虎雏编:《沈从文家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① 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33页。
    ① 邓友梅:《恭送孙犁师长》,《光明日报》2002年7月24日。
    ② 邓友梅:《恭送孙犁师长》,《光明日报》2002年7月24日。
    ③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修订重版,第657-65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56-357页。
    ① 沈从文、张兆和著,沈虎雏编:《沈从文家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① 沈从文:《水云》,选自《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13页。
    ① 沈从文:《水云》,选自《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13-114页。
    ① 沈从文:《水云》,选自《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14-115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7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1-92页。
    ① 邓友梅:《恭送孙犁师长》,《光明日报》20¨02年7月24日。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0页。
    ① 邓友梅:《恭送孙犁师长》,《光明日报》2002年7月24日。
    ② 赵建国:《赵树理孙犁比较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5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39-340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40页。
    ③ 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64-265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7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① 刘绍棠:《温故知新》,《写作》1989年第11期,第51页。
    ① 王波:《好作家,远名利》,《中国青年报》,2011年7月19日,第10版。
    ① 李思阳:《“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在河北白洋淀举行》来源于新华网河北频道,网址http://he.ce.cn/gd/201207/13/t20120713_601009.shtml,发表于2012年07月13日09:17,摘自2013年12月16日。
    ② 刘绍棠:《乡土文学与创作》,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41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6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58页。
    ① 从维熙:《创作与生活——致青年习作者》,《十月》1981年第3期。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58页。
    ① 从维熙:《不待扬鞭自奋蹄》,《天津日报》1983年5月5日。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21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7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50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9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9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0-42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⑥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9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91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9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30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11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③ 孙犁:《孙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01页。
    ④ 孙犁:《孙犁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4页。
    ⑤ 孙犁:《孙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19-120页。
    ① 冯健男:《漫谈“白洋淀”派——在(河北文学)关于“荷花淀”流派座谈会上的发言》,选自刘金镛、房
    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3页。
    ② 冯健男:《漫谈“白洋淀”派——在(河北文学)关于“荷花淀”流派座谈会上的发言》,选自刘金镛、房
    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3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9页。
    ②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56页。
    ① 孙犁:《孙犁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期,第256页。
    ② 阎纲:《孙犁的艺术——在<河北文学>关于“荷花淀”流派座谈会上的发言》,选自刘金镛、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9页。
    ①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第111页。
    ② 贾平凹:《孙犁的意义》,选自铁凝、贾平凹等著《百年孙犁》,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53页。
    孙犁:《孙犁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孙犁:《书衣文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孙犁:《芸斋小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
    孙犁著张建星主编:《孙犁文集》,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鲁迅:《鲁迅文集》,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丁玲:《丁玲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赵树理:《赵树理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
    沈从文:《沈从文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沈从文、张兆和著,沈虎雏编:《沈从文家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冰心著,陈恕编:《关于女人和男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贾平凹:散文集《朋友》,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
    刘绍棠:《刘绍棠小说选》,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9年。
    刘绍棠:《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刘绍棠代表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从维熙:《从维熙散文精选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
    从维熙:《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从维熙代表作》,郑州市: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
    韩映山:《串枝红——韩映山中篇小说选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韩映山:《满淀荷花香著》,天津:新蕾出版社,1984年。
    韩映山:《水乡散记》,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
    韩映山:《紫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
    韩映山:《绿荷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冯健男:《荷花淀派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英)大卫·休谟著贾广来译:《人性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英)休谟原著刘烨编译:《休谟的人性哲学》,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
    (印度)阿肖克·高勒克里著王鹭译:《人性的思考》,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
    (德)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编:《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合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英)约翰·穆勒著徐大建译:《功利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英)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法)罗杰·加洛蒂著吴岳添译:《论无边的现实主义第2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等著,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an Essential Reade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奥)弗洛伊德著陈焕文、翟飚编译:《梦的解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奥)弗洛伊德著赵辰选译:《梦的解析》,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奥)弗洛伊德(Freud,S.)著孙恺祥译:《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艺术文学恋爱宗教》,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奥)弗洛伊德著陈伟奇译:《弗洛伊德论美文选》,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
    (美)艾兰著张海晏译:《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徐德林译:《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瑞士)荣格著石磊译:《荣格谈人生信仰》,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
    (英)弗吉尼亚·吴尔夫著贾辉丰译:《一间自己的房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孙犁著金梅编:《孙犁自叙》,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
    孙犁:《孙犁文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郭志刚、章无忌:《孙犁》,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
    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
    郭志刚:《孙犁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
    郭志刚:《荷塘纪胜——论孙犁的散文》,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郭志刚:《孙犁创作散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管蠡:《孙犁传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金梅:《孙犁的现实主义艺术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金梅:《寂寞中的愉悦:嗜书一生的孙犁》,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金梅:《孙犁的小说艺术》,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7年。
    李永生:《孙犁小说论》,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
    傅瑛主编:《我读孙犁》,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傅瑛:《昨夜星空:中国现代散文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稼明:《孙犁:陋巷里的弦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滕云、张学正、刘宗武编:《孙犁作品评论续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
    周申明、杨振喜:《孙犁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
    周申明、邢怀鹏:《孙犁的艺术风格》,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阎庆生:《晚年孙犁研究:美学与心理学的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专辑》, 1979年。
    林焕标、卢斯飞:《孙犁作品欣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
    孙晓玲:《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赵建国:《赵树理孙犁比较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孙犁作品评论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
    刘金镛、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孙犁研究专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冉淮舟:《论孙犁的文学道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铁凝、贾平凹等著:《百年孙犁》,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
    叶君:《参与、守持与怀乡:孙犁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李展:《黄鹂声声带血鸣:孙犁抗日小说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南帆、刘小新、练暑生著:《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钱谷融:《当代文艺问题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修订重版。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柳鸣九主编:《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彭启华:《现实主义的反思与探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修订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丁帆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焕林主编:《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赏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龚富忠:《河北小说论》,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陆贵山、王先需:《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吴三元、季桂起:《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概观》,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
    钱理群:《周作人传第2版》,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
    钱理群:《与周氏兄弟相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钱理群:《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修订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杨守森等:《昨夜星辰昨夜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精神旅途》,郑州:河南人民出版,2003年。
    李志宏主编:《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志宏主编:《文学通论:原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发表于1929年9月10日《新月》第二卷第六、七号合刊,引自黎照编注:《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年,第174-175页。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谭好哲,任传霞,韩书堂:《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张颐武主编:《现代性中国》,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扬:《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张俊才、李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杨春时,俞兆平主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周来祥:《美学问题论稿: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来祥:《论美是和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胡家祥:《审美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修建:《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杨思寰:《审美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朝闻:《审美基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夏昭炎:《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崔志远:《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立元:《黑格尔美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陈仲庚、张雨新编:《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沈文卓:《人格与命运:中国人的九型人格》,北京:金城出版社,2003年。
    蒋祖林、李灵源:《我的母亲丁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丁玲著王增如、李燕平编:《丁玲自叙》,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年。
    戴光中:《赵树理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1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王兆胜:《文学的命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袁勇麟主编:《中国现当代散文导读》,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
    宋素凤:《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徐艳蕊:《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十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罗婷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杨联芬:《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岳凯华:《五四文学的生成与可能》,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倪婷婷:《“五四”:文学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张光芒:《决绝与新生:五四文学现代化转型新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许志英:《五四文学精神》,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
    方习文:《五四文学思想论稿》,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刘卫国:《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
    裴毅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郝明工:《人道主义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2月1日,第二卷第六号。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1月1日,第二卷第五号。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青年》1918年11月15日,第五卷第五号。
    于明夫:《韩映山的创作风格》,《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刘宗正:《论韩映山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梁志林:《韩映山创作风格初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段华:《清水出芙蓉——关于韩映山》,《语文学习》1990年第7期。
    陈自然:《从维熙创作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徐彦利:《从维熙创作风格的演变与确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康艳琴:《从维熙“大墙文学”: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反思》,《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张妙文:《刘绍棠小说创作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徐文海:《<蒲柳人家>及刘绍棠小说的民族化、乡土化特点》,《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2年第2期。
    李永生:《女性对象世界的艺术把握——孙犁“酵素小说”初探》,《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滕云:《孙犁研究新声息——孙犁创作学术讨论会随想》,《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
    郜元宝:《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郎伟:《老年人的文体——孙犁新时期散文创作散论之一》,《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辜也平:《沉重而感伤的文学旅程——论孙犁晚年的创作》,《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苑英科:《论孙犁的<芸斋小说>》,《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苑英科:《孙犁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象与自我意象的成因与转换》,《华北电力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张淑美:《孙犁文艺思想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彭漱芬:《孙犁个性气质与其小说的审美情趣及风格》,《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阎庆生:《孙犁(书衣文录>的精神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贺仲明:《“仁者”的自得与落拓——论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杨联奈《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4期。
    程光炜:《孙犁“复活”所牵涉的文学史问题——在吉林大学文学院的讲演》,《文艺争鸣》2008年第7期。
    何向阳:《文学:人格的投影——文学研究的一个思路》,《文学评论》1993年第1期。
    王丹芬、李振宇、朱文锋:《人格模型的“大五”、“大七”、“大一”及对中医人格心理学思想的思考》,《福建中医药》2003年第2期。
    叶浩生:《(解读中国人的人格)读后》,《心理学探析》2005年第4期。
    叶君:《论孙犁的“病”》,《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渡边晴夫、刘静:《“文革”前的孙犁——疾病的恢复与十年的创作空白》,《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1年第3期。
    陈国恩、杨永明:《挣扎在欲望与救赎之间——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赵天琪:《我所知道的晚年孙犁》,《纵横》2005年第7期。
    张婷婷:《文学是人学:一个辉煌的命题——“新时期文艺学20年”的反思之一》《文史哲》1999年第1期。
    孟改正:《(晚年孙犁研究)学术方法论》,《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韩庆祥:《人道主义的历史解读》,《“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靳辉明:《论人道主义的历史演进和基本内涵》,《学海》2002年第2期。
    庄锡华:《人性、人道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1期。
    丁帆、李兴阳:《论孙犁与“荷花淀派”的乡土抒写》,《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
    艾斐:《论“荷花淀派”的艺术变迁》,《当代文坛》1984年第11期。
    任动:《论孙犁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孙丽玲:《论沈从文、孙犁小说创作的女性化倾向》,《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姜世安、王兆胜:《女性意识与孙犁的文学创作》,《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赵惠娟:《从抗日小说中的女性贞操观念看孙犁的男权意识》,《电影文学》2010年第23期。
    李扬:《跛者不忘履——沈从文建国后的文学写作生涯》,《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4期。
    《失之交臂诺贝尔文学奖》,《美文(下半月)》2010年第1期。
    鲜晓丽:《沈从文孙犁笔下女性形象的比较》,《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刘洪涛:《沈从文与张兆和》,《新文学史料》2003年第4期。
    高虹:《孙犁与赵树理小说女性形象之比较》,《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余志平:《孙犁“荷花淀”风格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冯涛、杨茜茜:《唯美与通俗——论“乡下人”沈从文与“报人”张恨水的写作风格》,《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闫春宇:《悖论中的契合——孙犁人格中的组合性向度和限度》,《东岳论丛》2012年第11期。
    闫春宇:《论亲水情结和水意象对孙犁创作的影响》,《齐鲁学刊》2014年第1期。
    闫春宇:《现代性视域中的孙犁及其创作》,《东岳论丛》2014年第2期。
    刘宗武:《夕阳中的孙犁》,《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08月01日,第09版。
    刘宗武:《孙犁:布衣作家》,《北京日报》2012年5月15日,第19版。
    郭志刚:《记韩映山——兼谈荷花淀派》,《文艺报》2006年12月7日,第03版
    段华:《孙犁晚年的一场论战》,《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7月9日。
    邓友梅:《恭送孙犁师长》,《光明日报》2002年7月24日。
    从维熙:《孙犁的背影》,《解放日报》2007年7月12日,第11版。
    从维熙:《不待扬鞭自奋蹄》,《天津日报》1983年5月5日。
    抱峰:《人性是文学永恒的母主题》摘自《海外文轩》,网址http://overseawindow.com/node/6514,发表于2012年12月9日16:52,2011年10月7日摘。
    傅国涌:《文学的人性观——听吴式南先生讲文论》摘自追寻失去的传统,傅国涌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e46d901000c3f.html,发表于2007年11月29日09:03:48,2012年12月19日摘。
    段华:《孙犁晚年的一场论战》摘自段华的博客blog,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260390100071w.html,发表于2006年10月26日14:14:30,2013年7月16日摘。
    徐梦秋:《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性观》摘自徐梦秋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9371901000b6e.htm,发表于2007年9月19日20:26:05,2011年5月18日摘。
    侯军:《人淡如菊忆孙犁》收录于人民网,网址http://www.people.com.cn /GB/14738/14759/21866/2073819.html,发表于2003年9月5日10:34,2014年1月7日摘。
    李思阳:《“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在河北白洋淀举行》来源于新华网河北频道,网址http://he.ce.cn/gd/201207/13/t20120713_601009. shtml,发表于2012年07月13日09:17,2013年12月16日摘。
    李展:博士论文《孙犁抗日小说研究》,复旦大学,2008。
    李天程:博士论文《革命、历史、人道与文学——孙犁论》,山东师范大学,2009。
    张龙福:博士论文《个性与文学之谜——孙犁及其创作的心理阐释》,北京师范大学,2007。
    程春梅: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山东大学,2012。
    杨海燕:博士论文《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山东大学,2011。
    张舟子:博士论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河南大学,2009。
    鲁太光:博士论文《当代小说中的土地问题》,北京大学,2013。
    常玉荣:硕士论文《打造完美人性》,河北师范大学,2002。
    张玉娟:硕士论文《赤子之心寂寞之道》,南京师范大学,2004。
    汪宏:硕士论文《精神园田的执着守望与探索》,陕西师范大学,2005。
    章风云:硕士论文《孙犁艺术风格论》,安徽师范大学,2005。
    姚力虹:硕士论文《孙犁晚年的知识分子论》,陕西师范大学,2005。
    蒲仪:硕士论文《孙犁的知识分子心路历程探索》,西南师范大学,2005。
    何明清:硕士论文《守护与抗争》,河南大学,2006。
    景冰丽:硕士论文《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研究》,山西大学,2013。
    徐少芳:硕士论文《在边缘处叙事》,山东师范大学,2006。
    陈玉蓉:硕士论文《孙犁小说的和谐美与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7。
    高虹:硕士论文《赵树理与孙犁比较论纲》,西北大学,2003。
    夏文峰:硕士论文《孙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浅论》,河北大学,2004。
    金百龄:硕士论文《试论孙犁晚年审美思想》,延边大学,2007。
    刘春芳:硕士论文《论孙犁抗日战争时期短篇小说中的理想化设计》,华南师范大学,2007。
    朱红:硕士论文《孙犁的文艺刊物编辑思想研究》,河南大学,2007。
    秦川:硕士论文《孙犁小说研究》,安徽大学,2007。
    吴健根:硕士论文《荷花飘香苍松傲雪》,南昌大学,2008。
    蒲文庆:硕士论文《晚年孙犁散文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
    邹婕:硕士论文《论萧红、孙犁的“乡土写实抒情小说”》,西南大学,2008。
    蒋敏:硕士论文《政治理想主义的艺术抒写》,湖南师范大学,2007。
    颜慧贤:硕士论文《消遣的可能》,湖南师范大学,2008。
    龚文宝:硕士论文《孙犁风格演变浅论》,江西师范大学,2008。
    吴忠圆:硕士论文《孙犁研究的回顾与再认识》,吉林大学,2009。
    赵作辉:硕士论文《多重话语冲突下生成的文本》,河南大学,2009。
    汤子健:硕士论文《论晚年孙犁创作心理的转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刘非非:硕士论文《“红色隐逸”论》,上海交通大学,2008。
    刘苗苗:硕士论文《孙犁小说新论》,重庆师范大学,2009。
    石灵娟:硕士论文《孙犁代表作品中方言词语运用研究》,河北大学,2007。
    郭晓宏:硕士论文《政治诉求与艺术化表现的融合与矛盾》,河北大学,2007。
    滑晓军:硕士论文《孙犁文学批评研究》,河北大学,2007。
    钱克兴:硕士论文《孙犁与贾平凹散文比较论》,陕西师范大学,2010。
    张静:硕士论文《以幽默之辞书写现实人生》,西北师范大学,2010。
    赵振学:硕士论文《故乡·童年·女性》,暨南大学,2011。
    刘桂梅:硕士论文《孙犁抗战短篇小说叙事分析》,陕西师范大学,2011。
    李培培:硕士论文《孙犁晚年创作批判》,浙江大学,2011。
    何辉:硕士论文《孙犁晚年文学创作与文化批评》,广西师范学院,2010。
    李少恒:硕士论文《超越革命文学一孙犁与抗口小说》,西北师范大学,2010。
    孙立勇:硕士论文《论晚年孙犁的退守》,安徽师范大学,2011。
    邵静:《孙犁抗日小说中的家园意识》,吉林大学,2012。
    樊凤金:硕士论文《未完成的定位:孙犁研究再认识》,广西民族大学,2012。
    滕芳:硕士论文《狷介:魏晋气质与晚年孙犁创作》,西南大学,2012。
    马敏:硕士论文《论孙犁晚年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华中师范大学,2012。
    沈瑞芳:硕士论文《被遗忘的行走者》,福建师范大学,2012。
    张洁:硕士论文《变与不变之间》,苏州大学,2013。
    林盼盼:硕士论文《论孙犁的三次精神返乡》,西南大学,2013。
    崔杰:硕士论文《刘绍棠小说论》,山东师范大学,2010。
    练清华:硕士论文《20世纪80年代“闲适性散文”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
    赵然:硕士论文《多重身份中的纠葛与前行》,华东师范大学,2012。
    王力岩:硕士论文《后期延安小说研究》,辽宁大学,2012。
    杜渐:硕士论文《铁凝小说中女性形象“审丑化”变迁的美学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12。
    林如:硕士论文《解放区短篇小说的经济学阐释》,山西师范大学,2013。
    康艳琴:硕士论文《孙犁“荷花淀系列”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因素》,海南师范大学,2007。
    黄庆山:硕士论文《生命存在的“残破”与“美化”——对孙犁小说创作的一种探索》,河南大学,2001。
    李建华:硕士论文《解放区时期孙犁的编辑活动与散文创作的互动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