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意识形态领域历来就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管理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施“意识形态科学管理”,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和紧迫的历史任务,所以,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思想与实践这一课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文首先从意识形态管理的概念、意识形态管理的主客体和意识形态管理方法入手,探讨了意识形态管理与意识形态控制、文化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意识形态管理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意识形态管理的时代价值。
     论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思想与实践的三个主要阶段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意识形态管理思想与实践,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理论、列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将其由理论进一步上升为实践、斯大林则创立了“意识形态管理的苏联模式”。二是考察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前苏联意识形态管理的调整、混乱、僵化、失控与崩溃,总结了“意识形态管理苏联模式”的弊端、教训,及其对我们的深刻启示,提出这仅意味着“意识形态管理的苏联模式”的失败。三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思想与实践进行了历史考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这一新范畴,认为毛泽东意识形态管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理论的发端,邓小平意识形态管理理论是对这一理论的全面丰富与发展,江泽民意识形态管理理论则把这一理论又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论文通过梳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管理的实践及其新的理论基础,提出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科学管理”这一新的模式已初见端倪。针对全球化趋势加强、非主流意识形态扩张、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层的加剧对推行这一新模式的巨大挑战,找出了实施意识形态科学管理亟待破解的三大难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难题的基本路径:要在继承传统,批判吸收西方意识形态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创新,抓住重点对象,把握好意识形态管理的度,科学统筹,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
The field of ideology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which both the hostile forces and we have been fighting fiercely. Ideological management has much to do with national security,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destiny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How to fulfil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ideology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problem and an urgent historic mission which we must solve. Ther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rxism,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study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Management.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with the concepts, subjects, object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management, following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management and ideological control, cultural manag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nagement. And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management with improving the Party's governing 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maintaining ideological safety, and its important value in them so as to elaborate its current values.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ree main stages of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Management systematically. First, it mainly studies the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management by Marx, Engels, Lenin and Stalin. And it proposes that it was Marx and Engels who established Marxist Ideological Management Theory. Lenin acceded, developed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Stalin created the Soviet Model of Ideological Management. Second, it studies the adjustment, chaos, rigidity, wildness and crash of the pre-Soviet ideological management from Khrushchev to Gorbachev in the post-Stalin period. And it sums up its defects, lessons and profound enlightments to us and states that it only means a failure of the Soviet Ideological Management Model. Third, it studies the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China's Socialist Ideological Management in the eras of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and Jiang Zemin. It then puts forward a new concept'Ideological Management with Chinese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and draws conclusions that Mao Zedong's Ideological Management Theory is the start of the Ideological Management Theory with Chinese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 Deng Xiaoping further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t, and Jiang Zemin put it forward to a new stage.
     By studying the managing practice of our country's ideological management and its new theoretical base since the Sixteenth Congress of the CCP, this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that the new model,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Ideology, has gradually appeared. As to the great challeng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new model which is involved in the trend of strenghthening globlization, the expanding of the nonmainstream ide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t finds out three problems that are to be solved right away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Ideology. And it brings forward three basic solutions to those problems, that i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and absorbing the theory of the western ideological management, we must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Management, focus on the important objects, deal with its range and tolerence deliberately, plan carefully and wholy, so as to form great managing resultant force.
引文
①蔡典维:《邓小平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初探》,《学术论坛》1991年第5期。
    ②参见:秦在东:《加强我国意识形态社会管理的有秩序性》(载《学习月刊》2002年第5期。
    ③王明颖:《意识形态的管理化与管理的意识形态化》,《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
    ④参见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⑤粟迎春:《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的思考》,《理论界》2007年第7期。
    ①陈志强:《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宏观定向管理》,《理论前沿》1996年第11期。
    ②陈志强:《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宏观定度管理》,《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③廖胜刚、秦在东:《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方法研究》,《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
    ④廖胜刚:《新时期利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主要经验》,《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①肖萍、秦在东:《论我国意识形态的有序管理》,《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②肖萍、秦在东:《论我国意识形态的有序管理》,《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③郭明飞、周艾力:《主流意识形态有序管理论》,《前沿》2008年第11期。
    ④李启咏:《以人为本与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杂文月刊》2009年第4期。
    ⑤廖胜刚、秦在东:《论新时期社会主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⑥黄伟庆:《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问题的思考》,《福建学刊》1996年第1期。
    ⑦参见:蔡典维:《邓小平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初探》,《学术论坛》1991年第5期。
    ①转引自: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页。
    ②[英]约翰·B·汤普森著,高铦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德]S·赫尔科默: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张世鹏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第17页。
    ②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③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序第2页。
    ④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①[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②以下三个含义参见: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6页。
    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④参见胡辉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暨南学报》2001年第11期。
    ①金坤城:《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前沿》2010年第15期。
    ②参见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7页。
    ③ M. P. Follett. Dynamic Administration. In Dynamic Administration:The Collected Papers of Mary Parker Follett, ed. H. Metcalf and L. F. Urwick. New York:Harper& Row,1942 Michael Hammer and James Champy.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New York:Happer Business.1993.32-33.
    ④Panela S. Lewis, Stephen H. Goodman and Patricia M. Fandt. Management: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 (Second Edition). Illinois: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8(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Warren R. Plunkett and Raymond F. Attner. Management:Meeting and Exceeding Customer Expections (Sixth Edition). Illinois: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7(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 Stephen P. Robbins and Mary Coultar: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杨军译:Management (seventh Edition).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②刘茂才、冯乔云主编:《马克思主义管理思想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③徐国华、张德、赵平编著:《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④杨文士、张雁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⑤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8-36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67页。
    ④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9页。
    ②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参见李咏梅.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控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
    ②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①邱伟光、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邱伟光、程延文、英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③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④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①刘德忠、齐才:《文化管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
    ①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②戚永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党建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32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③李介亮:《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参见《薄熙来与高校学生座谈:推广红色文化不足“左的一套”》,《重庆晚报》2010年1月18日。
    ①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②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③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6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页。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②贺祥林:《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④陈志良、杨耕:《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⑥高天琼、贺祥林:《论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内容的基本构成及其现实启示》,《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①李秀林:《论社会有机体》,《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48页。
    ④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293页。
    ④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7页。
    ③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④《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9页。
    ⑤《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9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107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271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7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144页。
    ⑤《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327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⑤《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6页。
    ①《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13页。
    ②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①参见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3-24页。
    ②《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4页。
    ③参见马龙闪:《苏联意识形态的“大转变”与斯大林思想文化领导体制的形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0年第4期。
    ①《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0页。
    ②参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汇编》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118页。
    ③参见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页。
    ①参见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②参见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119页。
    ③《苏共决议汇编》第1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38-539页。
    ①《列宁文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89页。
    ②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③《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9页。
    ①《斯大林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9页。
    ②参见《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04-205页。
    ③《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0页。
    ① 《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②《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③《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④ 《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45页。
    ⑤《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7页。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211页。
    ②《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46-247页。
    ③《斯大林选集》(上卷),第360页。
    ④参见:顾海良:《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9-311页。
    ⑤《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1页。
    ①《斯大林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1页。
    ②郑永廷、叶启绩、郭文亮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4页。
    ④《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91页。
    ⑤《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3页。
    ①参见刘克明、金挥:《苏联政治经济体制7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0-301页。
    ②马龙闪:《苏联意识形态的“大转变”与斯大林思想文化领导体制的形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0年第4期。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3页。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6页。
    ②《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5页。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8页。
    ④参见:马龙闪:《苏联意识形态的“大转变”与斯大林思想文化领导体制的形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0年第4期。
    ①参见:王克宁:《苏共执政时期意识形态各种研究》,[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②参见:沈志华、于沛等:《苏联共产党93年——1898至1991年苏共历史大事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419页。
    ③参见:马龙闪:《苏联意识形态的“大转变”与斯大林思想文化领导体制的形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0年第4期。
    ①参见马龙闪:《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2-423页。
    ①《苏联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449页。
    ①参见: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苏联东欧国家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论述》(党校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225-227页。
    ②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①参见:李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2期。
    ①李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2期。
    ②[俄]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③张降栋、傅显明编著:《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95页。
    ①转引自:李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2期。
    ②[英]卡尔·波普尔:《20世纪的教训——卡尔·波普尔访谈演讲录》,王凌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①[苏]费·布尔拉茨基:《勃列日涅夫与“解冻”的破灭》,《文学报》,1988年9月14日。
    ②[俄]维·戈·阿法纳西耶夫:《<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贾泽林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92-93页。
    ③叶书宗:《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④《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69页。
    ⑤《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70页。
    ①《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辛华编译,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211页。
    ②《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辛华编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88页。
    ③《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辛华编译,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79页。
    ④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67页。
    ⑤参见:[苏]A.M.普罗霍罗夫:《苏联百科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译,出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1-564页。
    ⑥傅显明、郑超然:《苏联新闻史》,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①参见中国苏联东欧学会:《苏联政治制度问题》,安徽省人民政府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1985年版,第219页。
    ②参见李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机构及管理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③参见李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机构及管理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①《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7页。
    ②《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辛华编译,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128页。
    ③[俄]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徐锦栋等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④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①[俄]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徐锦栋等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86页。
    ②[俄]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徐锦栋等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
    ③《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辛华编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85页。
    ④[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①沈志华、丁沛等编著:《苏联共产党93年——1898至1991年苏共历史大事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709页。
    ②[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③马龙闪:《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④[美]A.贝奇曼M.S.伯因斯坦:《安德罗波夫——对西方的新挑战》,许邦兴、王恩光等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页。
    ①[苏]布尔拉茨基:《领袖和谋士——关于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和其他人......》,徐锦栋等译,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页。
    ②《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文件和评论》,尧凌珊编,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341页。
    ③《苏联东欧问题译从》1990年第1期,第2、3页。
    ④《1989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的新年献辞》,转引自谭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198页。
    ①参见张伟垣、曹长盛等:《苏联兴亡与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214页。
    ①[俄]叶戈尔·库兹米奇·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迷》,王廷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页。
    ①参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苏联东欧剧变与新闻媒介》,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②转引自:鲁军:《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执政能力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第61页。
    ③参见陈之骅、吴恩远等:《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2页;曹长盛、张捷等:《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①张伟垣、曹长盛等:《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②上述数据参见:《苏共中央通报》1991年第4期,《苏联东欧问题译从》1991年第5期,第121页。
    ③周新城等:《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251页。
    ④参见刘洪潮、王德凤等:《苏联1985-1991年的演变》,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108页。
    ①[俄]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王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②以上数据来自:新华社莫斯1990年11月18日电。
    ③参见傅显明、郑超然:《苏联新闻史》,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④[美]多德尔,[英]布兰森:《戈尔巴乔夫——克里姆林宫的异教徒》,隋丽君、施鲁佳译,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227、322页。
    ①[俄]维·戈·阿法纳西耶夫:《<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贾泽林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8页。
    ③[俄]阿·阿夫托尔哈诺夫:《勃列日涅夫的力量和弱点》,杨春华、张道庆译,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112页。
    ①[俄]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王攀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165-16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62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
    ①参见:石云霞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365页。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64-36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7-52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6-83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②转引自:《中共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5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5页。
    ④《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页。
    ⑤《毛泽东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①参见苗增瑞、冯大愚:《邓小平管理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办,第1页。
    ②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13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8,318,300,31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0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14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30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46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12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25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④参见:孟继群:《邓小平领导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391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8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9-550页。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杜2001年版,第16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7页。
    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80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6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3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3-674页。
    ③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③《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④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贞。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③参见:王家芳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176页。
    ④王家芳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②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③王家芳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161页。
    ①王家芳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页。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①郑永廷、张静:《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5期。
    ②沈湘平,:《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战略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③庞元正:《关于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基本问题》,《理论动态》2005年第1662期。
    ①《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6页。
    ③朱有志主编:《和谐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①以下内容参见: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
    ①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32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①[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2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5页。
    ①赵秋梧:《“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②周新城:《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③李崇富:《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马克思主文研究》,2008年第9期。
    ①[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3页。
    ②转引自袁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③参见:高立伟:《从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角度看“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①[美]罗特科普夫:《赞美文化制度化扩张吗?》,美国《外交政策》1997年夏季号。
    ②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①李英田:《手机短信:拇指间的意识形态》,《网络传播》2006年第6期。
    ②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③赵菲菲:《媒体称国人已习惯怀疑一切基层政府公信力差》,新华网2011年1月17日,http://news.qq.com/a/20110117/001277.htm。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②参见: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7期。
    ①杨河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范秋迎:《革命型意识形态与和谐型意识形态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③杨河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范秋迎:《革命型意识形态与和谐型意识形态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④[美]丹尼斯·姆贝著,陈德民译:《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①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9页。
    ②参见:李景春、李倩:《灌输式教育在和谐德育中的反思与扬弃》,《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①杨河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秦维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和宣传方式的弹性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180贞。
    ②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77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2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2页。
    ①夏光明:《着力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党建研究》2006年第7期。
    ①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①范秋迎:《国外政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特点及启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②美国政府道德管理方面的资料,参见:魏宗雷:《美国的政府道德管理》,《学习时报》2003年7月14日。
    ③文化管理方面的资料,参见:娄成武:《文化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330页。
    ①孟迎辉、邓泉国:《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掌控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70-86页。
    ②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①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①李介亮:《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列宁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5]《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斯大林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马恩列斯研究》,1994-2000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77、1991年版。
    [9]《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版。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乎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3]《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7]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4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童世骏主编:《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3]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郑永庭、叶启绩、郭文亮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26]郑永庭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杨生平:《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32]许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3]陈晓明、周宏、孙强:《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4]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刘茂才、冯乔云主编:《马克思主义管理思想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6]徐国华、张德、赵平编著:《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杨文士、张雁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8]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9]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1]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2]孙萍:《文化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5]郑永庭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6]邱伟光、程延文、英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7]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湖南人民出版让2003年版。
    [49]包心鉴:《人类文明大趋势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书海出版社2002年版。
    [50]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1]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工晓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3]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4]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吴世彩:《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6][美]罗特科普夫:《赞美文化制度化扩张吗?》,美国《外交政策》1997年夏季号。
    [57]杨河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美]丹尼斯·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陈德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9][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60]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1]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2]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4]李君如:《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5]林少雄、陈剑峰:《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6]本书编写组:《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67]何孝瑛、丁士峰、姜平:《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王修智、岳增瑞、陈建坤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领导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9]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70]《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汇编》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1983年版。
    [73]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5]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76]俞良早:《东方社会主义进行中:共产党执政与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77]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第一分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78]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列宁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79]彭大成:《从列宁到邓小平的伟大探索》,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版。
    [80]魏泽焕:《列宁执政党领导思想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81]王正泉:《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一苏联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2]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3]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84]马闪龙:《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6]顾海良:《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7]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8]陈之骅:《苏联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9]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王克宁:《苏共执政时期意识形态各种研究》,[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1]沈志华、于沛等:《苏联共产党93年——1898至1991年苏共历史大事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92]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选编:《苏联东欧国家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论述》(党校内部发行),1986年版。
    [93]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94]张隆栋、傅显明编著:《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96]《苏联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吴虹滨、赵大伦译,求实出版社1987年版。
    [97]《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98]《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辛华编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
    [99]《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辛华编译,三联书店1976年版。
    [100]《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辛华编译,三联书店1977年版。
    [10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辛华编译,三联书店1982年版。
    [102]沈志华执行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3][苏]A.M.普罗霍罗夫主编:《苏联百科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4]傅显明、郑超然:《苏联新闻史》,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105][英]卡尔·波普尔:《20世纪的教训——卡尔·波普尔访谈演讲录》,王凌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6][俄]维·戈·阿法纳西耶夫:《<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贾泽林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07][俄]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徐锦栋等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108]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9]马龙闪:《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0][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111][俄]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12][美]A.贝奇曼M.S.伯因斯坦:《安德罗波夫——对西方的新挑战》,许邦兴、王恩光等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页。
    [113][苏]布尔拉茨基:《领袖和谋士——关于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和其他人……》,徐锦栋等译,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114]张伟垣、曹长盛等:《苏联兴亡与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15][俄]叶戈尔·库兹米奇·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迷》,王廷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6]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苏联东欧剧变与新闻媒介》,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17]曹长盛、张捷等:《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8]周新城等:《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9][俄]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王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20]傅显明、郑超然:《苏联新闻史》,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121][美]多德尔,[英]布兰森:《戈尔巴乔夫——克里姆林宫的异教徒》,隋丽君、施鲁佳译,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122][俄]阿·阿夫托尔哈诺夫:《勃列日涅夫的力量和弱点》,杨春华、张道庆译, 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123][俄]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王攀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24]杨晋川:《戈尔巴乔夫与苏联演变和解体》,[博士论文],中央党校1994年
    [125]孙劲松:《戈尔巴乔夫改革理论及其实践评析》,[博士论文],中央党校1999年。
    [126]顾海良主编:《从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7]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8]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9]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13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13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32]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3]《中共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135]《毛泽东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3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137]陈占安:《毛泽东领导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8]莫志斌:《毛泽东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9]戴知贤:《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0]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湖南省新闻学会:《毛泽东新闻理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1]窦其文:《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版。
    [145]苗增瑞、锋大愚:《邓小平管理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6]廖胜刚:《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经脸研究》,2008年华中师大博士论文。
    [1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8]孟继群:《邓小平领导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9]刘吉等:《邓小平管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0]李敏昌、彭海堂:《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151]苏希胜:《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2]苗增瑞、冯大愚:《邓小平管理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3]雷跃捷、哈艳秋:《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54]李雪:《邓小平新闻理论与中国新闻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5]聂月岩、王炎、李玉荣、郭敏华:《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6]戴诗炜:《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57]奚洁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领导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1]家芳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62]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
    [16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8]黄传新、吴兆雪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9][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0]袁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1][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2][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73][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174][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75][德]汉斯·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76][美]塞·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77][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出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8][美]布热律斯基:《大失败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9][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80][英]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1][德]D·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82][美]边克尔·罗斯会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83][美]诺姆·乔姆斯基:《恐怖主义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84][美]本·H·贝戈蒂克安:《媒体垄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胡辉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暨南学报》2001年第11期。
    [2]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3]李崇富、赵智奎、贺新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红旗文稿》2006年第18期。
    [4]姜国俊、杨飞龙、向建洲:《意识形态控制:全球化多维观照下“淡化”与强化”的辨证思考》,《理论探讨》2002年第4期。
    [5]陈志强:《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宏观定度管理》,《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6]戚永贞:《加入WTO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党建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2期。
    [7]陈志强:《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宏观定向管理》,《理论前沿》1996年第11期。
    [8]黄卫平,李平:《论政党的执政能力——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政治解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9]夏光明:《着力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7期。
    [10]李兴国:《苏联意识形态管理体制及改革》,《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1期。
    [11]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新中国60年党巩固和提高意识形态领域执政能力的历史经验》,《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2]郑永庭、张静:《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5期。
    [13]庞元正:《关于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基本问题》,《理论动态》2005年第1662期。
    [14]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载《红旗》1982年第22期。
    [15]马龙闪:《苏联意识形态的“大转变”与斯大林思想文化领导体制的形成》,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0年第4期。
    [16]李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载《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2期。
    [17]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8]李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机构及管理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19][苏]费·布尔拉茨基:《勃列日涅夫与“解冻”的破灭》,《文学报》,1988年9月14日。
    [20]文有仁:《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新闻改革及其恶果》,《当代思潮》1994年第4期。
    [21]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22]范秋迎:《国外政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特点及启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3]魏宗雷:《美国的政府道德管理》,《学习时报》2003年7月14日。
    [24]孟迎辉、邓泉国:《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掌控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25]赵秋梧:《“文明冲突论”:亨廷顿为美国构建的意识形态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6]周新城:《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27]李崇富:《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28]李英田:《手机短信:拇指间的意识形态》,《网络传播》2006年第6期。
    [29]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7期。
    [30]李景春、李倩:《灌输式教育在和谐德育中的反思与扬弃》,《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31]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中央党校2003年博士论文
    [32][德]S·赫尔科默: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张世鹏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
    [33]贺祥林:《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
    [34]李秀林:《简论社会有机体》,《哲学研究》1980年第2期。
    [35]陈志良、杨耕:《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
    [36]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
    [37]高立伟:《从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角度看“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38]徐彦伟:《否定与中性: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本考察》,《求索》2009年第7期。
    [39]杨艳春:《马克思意识形态科学性的当代价值》,《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40]张秀琴:《意识形态理论的“辩证”阐释模式——阿多尔诺、霍克海默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41]张秀琴:《哲学“幻想”、意识形态“常识”与政治“实践”——葛兰西、柯尔施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2]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43]徐锋:《浅谈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5期。
    [44]曾德生:《普列汉诺夫与晚年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理论探索》2009年第6期。
    [45]孟浩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原则与目标指向》,《理论前沿》2007年第24期。
    [46]粟迎春:《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建设与管理思想》,《兰州学刊》2007年第8期。
    [47]张丽玲:《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晚年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新贡献》,《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48]包毅:《意识形态是革命的武器——列宁意识形态观探微》,《社会主义研究》 2008年第5期。
    [49]张骥:《论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及其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5期。
    [50]蔡秀敏:《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及启示——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视角》,《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1]李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2期。
    [52]郭永胜:《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意识形态僵化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3]贾泽林:《斯大林1930年12月9日“谈话”与苏联哲学和苏联意识形态的“政治化”》,《哲学译丛》1999年第2期。
    [54]孙明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失误》,《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97》年第1期。
    [55]马龙闪:《苏联意识形态的“大转变”与斯大林思想文化领导体制的形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0年第4期。
    [56]马龙闪:《苏联的书报检查制度及其对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2期。
    [57]周兵:《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概念辨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8]李延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9]田改伟:《试析建国后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0]赵亮:《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功能论》,《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
    [61]王治邦:《毛泽东“意识形态决定论”思想及其理论价值》,《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2]刘岩:《意识形态导向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得失的关键——兼论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63]韩军:《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探析》,《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64]王真:《邓小平意识形态观及其时代价值》,《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1期。
    [65]贾绘泽:《邓小平意识形态整合思想探析》,《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66]杜永吉:《论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67]严高鸿:《社会主义的科学精神与价值原则——论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8期。
    [68]展明锋:《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兼论毛泽东、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之比较》,《理论月刊》2002年第6期。
    [69]张楠:《从马克思、列宁到邓小平意识形态批判立足点的演进》,《企业导报》1999年第9期。
    [70]王璇:《论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71]傅春光:《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意识形态理论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72]张建设:《关于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73]周兴文:《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初探》,《社会科学》1993年第7期。
    [74]韩强:《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初探》,《江淮论坛》1993年第6期。
    [75]蔡典维:《邓小平意识形态管理思想初探》,《学术论坛》1991年第5期。
    [76]汤家玉:《论江泽民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77]刘景良:《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功能》,《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78]宇文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构建与民族精神创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8期。
    [79]叶政:《利益整合:和谐社会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拓展的着力点》,《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80]宇文利:《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81]刘梅:《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关涉的几个问题》,《求索》2008年第9期。
    [82]叶政:《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探析》,《福州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83]叶政:《社会心理调控: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之维》,《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84]赵海鸥:《论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唯实》2007年第5期。
    [85]朱悦怡:《“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整合的象征形式》,《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86]孙津:《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87]李华:《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苏东剧变原因的新视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88]周新城:《对苏东剧变原因的分析与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2001年第1期。
    [89]陈学明:《评国外马克思主义对苏东剧变原因的探讨和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1期。
    [90]王永贵:《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
    [91]王永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战略机制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7期。
    [92]王永贵:《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93]王永贵:《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经验》,《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94]王永贵:《全球化挑战与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对外战略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95]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
    [96]李新民:《对热点新闻宣传管理的思考》,《理论观察》2001年第1期。
    [97]刘云山:《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求是》2004年第20期。
    [98]夏光明:《着力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党建研究》2006年第7期。
    [99]范秋迎:《国外政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特点及启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00]聂立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与控制策略》,《理论探讨》2010年第8期。
    [101]高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8期。
    [102]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103]冯仑:《现阶段意识形态管理体制运行状况概览》,《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3期。
    [104]高立伟:《从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角度看“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105]王书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意识形态管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06]冯虞章:《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107]宇文利:《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08]魏宗雷:《美国的政府道德管理》,《学习时报》2003年7月14日。
    [109]王树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意识形态管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110]穆祥望:《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导向功能研究》,《情报科学》2007年第11期。
    [111]赵叶:《浅论新形势下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把握》,《东南传媒》2009年第3期。
    [112]萧功秦:《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13]李英田:《利益变迁:意识形态创新的逻辑起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方法论思考》,《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1期。
    [114]李启咏:《以人为本与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杂文月刊(原创版)》2009年第4期。
    [115]廖胜刚:《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主要经验》,《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16]廖胜刚:《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17]廖胜刚:《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方法研究》,《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
    [118]粟迎春:《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非主流意识形态管理的思考》,《理论界》2007年第7期。
    [119]谢俊、张海夫::《试论党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20]黄伟庆:《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问题的思考》,《东南学术》1996年第1期。
    [121]王习胜:《意识形态及其话语权审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122]M. P. Follett. Dynamic Administration. In Dynamic Administration:The Collected Papers of Mary Parker Follett, ed. H. Metcalf and L. F. Urwick. New York:Harper& Row,1942 Michael Hammer and James Champy.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New York:Happer Business,1993.32-33.
    [123]Panela S. Lewis, Stephen H. Goodman and Patricia M. Fandt. Management: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 (Second Edition). Illinois: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8(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124]Warren R. Plunkett and Raymond F. Attner. Management:Meeting and Exceeding Customer Expections (Sixth Edition). Illinois: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7(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125]Stephen P. Robbins and Mary Coultar: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杨军译:Management (seventh Edition).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