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广府地区传统建筑色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时代,如何面对历史建筑及历史文化街区日益消失和支离破碎的形势?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尊重建筑原有的风貌和历史街区原有的色彩肌理?本文对建筑色彩的研究也许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
     本文以广府地区传统建筑的色彩为研究对象,以广府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路径来分析传统建筑色彩的脉络,运用考古学、建筑学、色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时期广府传统建筑色彩的梳理,系统研究其演化过程中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内涵,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技术水平、建筑材料、人文因素的差异对建筑色彩的影响,得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建筑的色彩特征和规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广府文化传统与建筑色彩的内在关系,希望能对当今建筑创作中对建筑色彩的运用提供借鉴意义,并能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或重修提出指导性的原则,使得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能更加尊重历史、尊重原貌。
     本研究基于以下三点意义来展开:
     第一、本研究以广府地区传统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主线,重点区分古代与近代,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广府传统建筑色彩作了详细分析,总结出广府建筑色彩在不同时期受本时期多因素影响下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超越时代的与广府地区独特的地域人文特征相呼应的建筑色彩的稳定特质,对广府地区乃至岭南地区建筑研究基础理论体系中色彩研究的空白起到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从内容上也丰富和完善了现有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成果。
     第二、建筑色彩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文物建筑之风格、年代、等级、功能、设计思想分析的重要依据。研究可为广府地区历史建筑保护与维修、提供参考依据,对保护灰塑、砖雕等民间传统工艺起到推动作用。同时,本研究提出适用于历史建筑色彩保护的原则,可供广府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制定保护、维修、改造策略提供参考,使之更接近尊重历史原貌。
     第三、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城市色彩秩序的主要抓手。本研究既追溯过往,又关照当下,将传统建筑的色彩研究与城市特色、景观规划等当前各城市的关注热点结合起来,探索区域传统建筑色彩的选择中与气候环境、自然生态美结合的规律,为我们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继承和创新理念提供参考依据,对当今城市色彩的规划、改善人居环境、延续历史文脉、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探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How to face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historic districts during thetimes which the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day by day? How to keep the original style of thehistorical buildings or the color texture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s during the process ofprotecting? This paper on the architectural color maybe can solve these problem.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olor of the architect and analyses the developing sequence of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color through the ro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fu’sarchitecture.This paper adopts many reaserch methods such as archaeology、architecture、chromatology to systematic study the regional、na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 duringthe evolution process,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kill、material and human factors to thearchitectural color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get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architecturalcolor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an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Guangfu’s culturetradition and the architectural color. We hope provide reference to use the color in architecturecreation and provide guiding principles to protecte, reconstruct and rehabilite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and districts, so can respect the history and the originalbstyle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districts.
     This paper is of significence on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First,this paper hopes to fill in a gap of the color study in the basic theory system ofarchitecture in guangfu or Lingnan area and to enrich the exist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theory research in the content.
     Second,theColor of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i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the style, age, class, function, design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This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protect or repair thehistorical buildings in the Guangfu area and can promote to protect the folk traditionalcraft,such as huisu and brick carving,also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make the strategy ofprotecting and reformatting the historical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the Guangfu area.
     Third,the paper explores the law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color choice and climaticenvironment, natural ecology beauty combined with the law, for us in modern architecturecreation and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ncep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oday's city, color planning,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 to improve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 culture also 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引文
[2]李权时主编.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54.
    [3]夏世昌.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J].建筑学报.1958(10).
    [4]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5]邓其生.岭南早期建筑发展概观[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1).
    [6]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13.
    [7][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和客观原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84-87.
    [8]王艳辉、张新艳等.色彩地理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热带地理,2010(3).
    [9]宋建明.色彩设计在法国[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4).
    [10]郭泳言.城市色彩环境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5.
    [11]Maggie Toy.Color In Architeeture.London:Aeademy Group Ltd,1996:56.
    [12]Kodera,S.Laws.Ordinanees and regulations in Japan ceoncerning colors of various structures Japan: AIC Color,1993:15-35.
    [13]珍妮·科帕茨.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M].周智勇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43-57.
    [14]广州市城市色彩规划研究报告,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2007年11月.
    [1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6.
    [16]高履泰.建筑色彩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7]高履泰.中国建筑色彩史纲[J].古建园林技术.1990(1):20-24.
    [18]王恩山、冯丽娜.浅谈建筑色彩对人体心理的作用[J].山西建筑,1991年(3):1-6
    [19]易乐.试论建筑色彩的心理效应及其应用[J].华中建筑1993(4):62-64.
    [20]罗文媛、赵明耀.建筑色彩造型的美学原理[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5):85-88.
    [21]罗文媛.建筑色彩造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2]张东雨等编.建筑色彩构成与应用[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23]张为诚、沐小虎编.建筑色彩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04.
    [24]高履泰,蒋仁敏编.建筑色彩原理与技法[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02.
    [25]陈飞虎主编.建筑色彩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1.
    [26]焦燕.中国居住建筑色彩的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1.
    [27]焦燕.建筑外观色彩的表现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8]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2.
    [29]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0]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1]贾京生.中国城市文化色彩与色彩文化的透析[J],设计理论,2008(03):77-79.
    [32]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2]杨春风.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研究[J].建筑学报,1991(10):52-55.
    [33]王璐.上海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的现状与分析:以外滩、淮海中路、朱家角三个地段为例[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1):77-79.
    [34]安平、马剑.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划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2-236.
    [35]董雅、席丽莎.城市色彩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建议——以天津城市色彩设计例[J],华中建筑,2007(12):57-60.
    [36]邓琦.江南传统民居建筑色彩的成因[J],艺术设计及理论,2010(09):125-126.
    [37]赵飞.徽派建筑的色彩研究及其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J],科技文汇,2010(02):160-161.
    [38]焦燕、詹庆.当代中国大城市居住建筑色彩的现状与分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五个城市为例[J].城市开发,2002(02).
    [39]郭红雨,蔡云楠.为城绘色——广州、苏州、厦门城市色彩规划实践思考[J].建筑学报,2009(12).
    [40]黄珊建.试论珠三角城市圈的建筑色彩[J].深圳土木与建筑.2005(3):11-13.
    [41]郭红雨、蔡云楠.城市色彩规划的广州样本研究[J],城市观察,2010(4):186-191.
    [42]陈薇.天籁疑难辨历史谁可分——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J];常青.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J],,建筑师.1996(69).
    [43]谢红宇.血缘文化与宗庙——岭南祠堂建筑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
    [44]汤国华.岭南传统建筑适应湿热气候的经验和理论[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5]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6]王健.广府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7]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8]冯江.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9]程建军.南海神庙修复研究-兼论古建筑修建原则与技术[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
    [50]陈楚.珠江三角洲明清祠堂建筑初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石拓.明清东莞广府系民居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1]周海星.岭南广府地区灰塑装饰艺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谢轩.岭南传统木构建筑防潮、防腐、防白蚁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1999.
    [52]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3]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4]黎量.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建筑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5]胡冬香.广州近代园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6]武群.广州近代砖砌体墙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7]黄如琅.明清广府地区屋面瓦作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58]张燕花.“色”符号与中国古代社会[J].安徽文学.2006(12):104
    [59]礼记·檀弓(上).
    [60]礼记·檀弓(上).
    [61]礼记·檀弓(上).
    [62]陈良煜.历代尚色心态的变异与汉语构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9.
    [63]张燕花.“色”符号与中国古代社会[J].安徽文学.2006(12):105.
    [64]何光岳.夏族尚黑的流传和影响[J].安徽史学,1994(1):9.
    [65]邵晓峰.五色理论探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66]肖箑父,李晋全.中国哲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
    [67][汉]许慎著.[宋]徐铉校.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2.
    [68]王文娟.五行与五色[J].美术观察,2005(3):81-87.
    [69]姜澄清.中国色彩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8).
    [70]余雯蔚,周武忠.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J],艺术百家,2007(5):140.
    [71]旧唐书.卷四十五.
    [72]邵晓峰.五色理论探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72]杨扬,尹飞飞.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探析[J].华章,2011(23):56.
    [7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17.
    [74]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344-345.
    [75]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344.
    [76]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2);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77]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2):41.
    [78]潘曦.浅谈建筑地域性的回归[J],华中建筑,2011(1):16.
    [79]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8-96
    [80]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1]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38.
    [82]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37.
    [83]邱立诚.广东秦汉建筑遗址初探[M],东南文化,1993(01):136.
    [84]全洪统计了岭南地区年代明确的南越国墓葬已发现近400座,南越国铜镜论述[M],考古学报,1998(3,其后乐昌对面山墓地又发现50余座.
    [85]广州市博物馆等:广州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3.
    [86]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广州淘金坑的西汉墓[J],考古学报,1974(1).
    [87]黄淼章:广州瑶台柳园岗西汉墓群发掘纪要,穗港汉墓出土文物[M],香港,1983.
    [90]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广州文物考古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91]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7(3).
    [92]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7(3).
    [93]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东出土晋至唐代文物[M],1985(12).
    [94]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东出土晋至唐代文物[M],1985(12).
    [95]程建军、李哲扬著.广州光孝寺建筑研究与保护工程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26.
    [96]程建军、李哲扬著.广州光孝寺建筑研究与保护工程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30.
    [97][清]梁廷楠.南汉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l(5):13.
    [98][清]梁廷楠.南汉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l(5):7.
    [99]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233.
    [100]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7(3).
    [101][清]梁廷楠,南汉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l(5):21.
    [102]麦英豪.关于广州石马村南汉墓的年代与墓主问题[M].考古,1975(1).
    [103]冯永驱等.广州大学城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文物报2004年10月27日.
    [104]广州市文物研究所.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J],文物2006(7):5.
    [105]广州市文物研究所.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J],文物2006(7):8.
    [106]广州市文物研究所.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J],文物,2006(7).
    [107]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219—247.
    [108]杨栩、黄华明.唐代建筑之琉璃瓦屋顶的色彩与构成意义初探[J].包装世界,2006(10):69.
    [109]残砖碎瓦疑似南汉王离宫别苑,羊城晚报2004年10月27日.
    [110]全唐文.卷226.
    [111]旧唐书.卷112李传附.
    [112]新唐书.卷163杨于陵传.
    [113]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7(3).
    [114]嘉靖香山县志卷三,政事志第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115][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三十六.
    [116]嘉靖广东通志卷三十六.
    [117]同治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五,金石三.
    [118][唐]刘恂.岭表异录.
    [119]嘉靖广东通志卷三十六.
    [120]嘉靖广东通志卷三十六.
    [121]同治广州府志卷六十六,建置略三.
    [122]嘉靖广东通志卷三十六.
    [123]嘉靖广东通志卷三十六.
    [124]嘉靖广东通志卷三十六.
    [125]嘉靖广东通志.卷三十六.
    [126]同治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
    [127]番禺县续志,卷十六,建置三.
    [128]黄如琅.明清广府地区屋面瓦作初探.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91-92.
    [133]光孝寺志,卷二建置志.
    [134]道光广东通志,卷二百二十九,古迹略十四.
    [135]光孝寺志,卷一法界志.
    [136]黄如琅.明清广府地区屋面瓦作初探,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9.
    [137]张卫、喻金焰.佛教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5.
    [138]冼剑民、陈鸿钧等:广州碑刻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8.
    [139]冼剑民、陈鸿钧等:广州碑刻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9.
    [140]李仲伟、林子雄、崔志民编.广州寺庵碑铭集[M],2008:130、133.
    [141]李仲伟、林子雄、崔志民编.广州寺庵碑铭集[M],2008:134.
    [142]冼剑民、陈鸿钧编.广州碑刻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7.
    [143]白寿彝.跋<重建怀圣寺记>,中华学术论文集,1981年,转引自《广州伊斯兰古迹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10):300.
    [144]龙庆忠.唐建广州怀圣光塔寺建筑文化考.广州伊斯兰古迹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145]刘有延.广州怀圣塔建造年代研究[J],回族研究2009(2):110-124.
    [146][宋]岳珂.桯史卷十一.
    [147]宣统南海县志卷十三,金石略二.
    [148]熊振宗.怀圣寺与光塔在文化上的贡献.广州伊斯兰教古迹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149]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50][宋]方信孺.南海百咏.
    [151][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266.
    [152]姜澄清.佛教传入与中土艺术色彩论的创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3):1.
    [153]姜澄清.佛教传入与中土艺术色彩论的创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3):2.
    [154]陆琦编.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7.
    [155]王健.广府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48.
    [156]陆琦编.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76.
    [157]陈乐素.珠玑巷史事[J],学术研究,1982(6).
    [158]刘志伟.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J].清史研究,1999(2):15.
    [159]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M].历史研究,2000(3).
    [160]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M].南开学报,2001(3):65.
    [161]冼干宝.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九氏族.
    [162]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24
    [163]冯江.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172.
    [164]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26.
    [165]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29-31.
    [166]明史,卷六十八,舆服志,宫室制度.
    [167]明史,卷六十八,舆服志,臣庶室屋制度.
    [168]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D],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9:481.
    [169]黄淼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集(第二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170]崔惠华.陈氏书院建造年代考[J].四川文物,2005(2).
    [171]黄海妍.论广州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J],广东史志,1998(04):2.
    [172]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0-85.
    [173]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256.
    [174]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256.
    [175]同治广州府志,卷一百零二,金石略二,曾噩.转运司修南海庙记.
    [176]同治广州府志,卷一百零二,金石略二,,陈大震.重建菠萝庙记.
    [177]同治番禺县志,卷三十,金石志三,徐洪.重修南海庙记.
    [178]同治番禺县志,卷三十,金石志四,余志.重修南海神祠记.
    [179][清]范端昂.粤中见闻.卷五.
    [180]邓其生.从南海神庙营建谈广州海外交流与旅游开发[J],南方建筑2004(4):7.
    [181]罗一星.明清佛山北帝的建构与发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04).
    [182]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二,金石下,重修南海佛山灵应祠碑记.
    [183]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二,金石下,重修灵应祠鼎建灵应宫碑记.
    [184]吴庆洲.佛山祖庙建筑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1年(01).
    [185]陆琦编.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9.
    [186]胡冬香.广州近代园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75-76.
    [187]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88]陆琦.小画舫斋[J].广东园林,2010(3):78.
    [190]陈立新.庭前花开落,窗外云卷舒——赏析受古代“仕文化”影响的余荫山房[J].园林工程,2006,(10):28-31.
    [191]丛维军.从余荫山房的造园特色得到的启示.广东园林,2008(5):10.
    [19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3.
    [193]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华中建筑.1987(2):13-18.
    [194]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建筑学报.1998(9)53-54.
    [195]陈纲伦.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与设计思潮.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62-171
    [196]邓庆坦等.中国近代建筑史起始期考辨——20世纪初清末政治变革与建筑体系整体变迁,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38-143
    [197]赖德霖.从宏观的叙述到个案的追问:近15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评述[J].建筑学报,2002,(6):59-61
    [198]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4-6.
    [199]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粤籍官员副都御史庞尚鹏奏疏《题为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事》,载《明经世文编》卷357.
    [200][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六十九:澳门.
    [201][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下卷,澳番篇二十一,嘉庆五年重刊影印本.
    [202]刘先觉.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式建筑概述[J],华中建筑1999(4):125.
    [203]邢荣发.明清澳门城市建筑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6.
    [204]杨洪烈编、邓其生主审:广州泛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开发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2-33.
    [205](日)藤森照信、张复合译.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J].建筑学报1993(5):33、36.
    [206]杨洪烈编、邓其生主审:广州泛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开发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5.
    [207]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4:85;张之洞.修筑珠江堤岸摺.王树柑主编.张文献公(之洞)全集.卷二十五.奏折二十五.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1969-1970.
    [208]广州市工程设计委员会简章.谭延闿著.广州市市政例规章程汇编.1924:86.
    [209]广州市建筑审美会简章.谭延闿著.广州市市政例规章程汇编,1924:38.
    [210]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91.
    [211]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卷三):城建篇.广州:广州出版社.1995:84,城市规划志第四章第三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212]林沛克、蔡道德.林克明年表及文献目录[J].南方建筑2010(3):18.
    [213]彭长歆.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生平述略[J].华中建筑2005(7):123.
    [214]彭长歆:中山纪念与空间产生——广州大元帅府旧址的保护历程[J].新建筑2011(5):17-18.
    [215]董黎.岭南近代教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2.
    [216]彭长歆.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形态发展与演变[J].华中建筑2002(5).
    [217]谢少明.岭南大学马丁堂研究[J].华中建筑1988(3).
    [218]董黎.岭南大学的创建过程及建筑形态之评析[J].南方建筑2008(3):39.
    [219]武群.广州近代砖砌体墙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9.
    [220]邓庆坦.图说中国近代建筑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49.
    [221]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240.
    [222]广州市政府.广州市政府新署落成纪念专刊.1934:2-3.
    [223]邹鲁.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澄庐文选.正中书局1948(5):395.
    [224]郑力鹏.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园建设的典范——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规划建设[J].新建筑,2004(6):65.
    [225]彭长歆.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生平述略[J].华中建筑,2005(7):123.
    [226]彭长歆、杨晓川.骑楼制度与城市骑楼建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科学版)2004(8):29.
    [227]林冲.广州近代骑楼发展考[J].华中建筑2005(7):114.
    [228]彭长歆.广州东山洋楼考[J].华中建筑,2010(06):153-154.
    [229]胡冬香.广州近代园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84-86.
    [230]刘华钢.广州新河浦近代花园住宅建筑艺术评析.装饰[J],2009(08):88.
    [231]钟慧茵.东山洋楼的发展演变及对广州近现代城市影响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6.
    [232]刘华钢.广州新河浦近代花园住宅建筑艺术评析.装饰,2009(08):90.
    [233]宣统恩平县志.
    [234]余启谋.民国开平县志.卷五舆地.
    [235]张国雄.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第3辑,2004:23-24.
    [236]开平碉楼申遗办公室统计资料,2002年.
    [237]程建军.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8.
    [238]民国开平县志,转引自张国雄着《开平碉楼》第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
    [239]许桂灵,司徒尚纪.广东五邑侨乡规划与建筑体现中西文化融合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109.
    [240]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266.
    [241][日]藤森照信著.张复合译.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建筑学报,1993(5):37.
    [242]肖大威、胡珊.试论岭南建筑中的绿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13-17.
    [244]汉宝德.建筑笔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一版:第二辑欧美建筑之旅红砖砌成的北欧.
    [245]吴元新.蓝印花布的历史与未来. www.hometexnet.com/person/8066.html中国家纺网,2006-05-26.
    [246]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市政公报.1932年9月20日第475期:94.“查舶来士敏土,类多土质恶劣,价格低贱,私袅偷运入口,影响五羊牌士敏土推销甚大。本厅有见及此,拟请钧府通令各县市,凡政府建筑工程,一律须用五羊牌士敏十,如人民建筑工程,在一万元以上之建筑,必须用五羊牌士敏土,方准兴筑”.
    [247]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市政公报,1934年1月14日第487期,市长提议拟定黄色为本市市色意见案.
    [248]何昀鑫.全站仪在沙面文物建筑艺术信息采集中的应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49]北京市城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修正),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14号,2002:第六条建筑物、构筑物外立面为玻璃幕墙的,至少每年清洗一次;外立面为水刷石、干粘石和喷涂料料的,应当定期清洗并至少每五年粉饰一次;外立面为其他材质的,视材质情况定期清洗或者粉饰”。
    [250]苏泽群主编.沙面.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11年7月.
    [251]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
    [1]礼记·檀弓(上).
    [2][汉]许慎著、[宋]徐铉校.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汉]刘恂.岭表异录.
    [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5][宋]岳珂.桯史.
    [6][宋]方信孺.南海百咏.
    [7][清]梁廷楠,南汉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l(5)
    [8][清]范端昂.粤中见闻..
    [9][清]张廷玉.明史
    [10][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
    [11]明经世文编
    [12]嘉靖广东通志.
    [13]嘉靖香山县志.
    [14]康熙广东通志.
    [15]万历广东通志
    [16]道光广东通志.
    [17]同治番禺县续志.
    [18]同治广州府志.
    [19]道光佛山忠义乡志.
    [20]宣统恩平县志.
    [21]宣统南海县志.
    [22]民国开平县志
    [23]光孝寺志.
    [24]民国佛山忠义乡志.
    [25]王树柑主编.张文献公(之洞)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
    [26]陈建华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1]谭延闿著.广州市市政例规章程汇编.1924
    [2]广州市政府.广州市政府新署落成纪念专刊.1934年.
    [3]邹鲁.澄庐文选.正中书局,1948年5月.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2).
    [5]广州市博物馆等:广州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
    [6]高履泰.建筑色彩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8月.
    [7][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和客观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8]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东出土晋至唐代文物,1985年12月.
    [9]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8月.
    [10]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11]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
    [12]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13]Kodera,S.Laws.Ordinanees and regulations in Japan ceoncerning colors of variousstructures Japan: AIC Color,1993.
    [14]李权时主编.岭南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15]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1840-194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6月.
    [16]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广州:广州出版社.1995.
    [17]罗文媛.建筑的色彩造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2月.
    [18]Maggie Toy.Color InArchiteeture.London:Aeademy Group Ltd,1996.
    [19][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年.
    [20]肖箑父,李晋全.中国哲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
    [21]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文物考古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2]宋建明.色彩设计在法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
    [23]钟俊鸣主编.沙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24]张为诚、沐小虎编.建筑色彩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25]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
    [26]高履泰、蒋仁敏编.建筑色彩原理与技法.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2月.
    [27]张东雨等编.建筑色彩构成与应用.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
    [28]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9]焦燕.建筑外观色彩的表现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30]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3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12月.
    [32]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3]汤国华.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艺术技术保护.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黄淼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集(第二辑).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年.
    [3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36]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
    [37]董黎.岭南近代教会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
    [38]杨洪烈编、邓其生主审:广州泛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开发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39]梁思成.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40]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7月.
    [41]冼剑民、陈鸿钧等:广州碑刻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42]陈飞虎主编.建筑色彩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43]郭泳言.城市色彩环境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44](美)珍妮·科帕茨.周智勇译.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6月.
    [45]姜澄清.中国色彩论.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
    [46]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美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47]李仲伟、林子雄、崔志民编.广州寺庵碑铭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48]陆琦编.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1月.
    [49]程建军.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
    [50]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3月.
    [51]张国雄.开平碉楼,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52]汉宝德.建筑笔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3]邓庆坦.图说中国近代建筑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54]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
    [55]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
    [56]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12月.
    [57]程建军、李哲扬.广州光孝寺建筑研究与保护工程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12月.
    [58]李路珂.《〈营造法式〉彩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9]苏泽群主编.沙面.香港:中国艺术出版社,2011年7月.
    [1]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广州淘金坑的西汉墓,考古学报,1974(1).
    [2]麦英豪.关于广州石马村南汉墓的年代与墓主问题.考古,1975(1).
    [3]陈乐素.珠玑巷史事,学术研究1982(6).
    [4]黄淼章.广州瑶台柳园岗西汉墓群发掘纪要,穗港汉墓出土文物,香港,1983.
    [5]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华中建筑.1987(2).
    [6]谢少明.岭南大学马丁堂研究.华中建筑,1988(3).
    [7]龙庆忠.唐建广州怀圣光塔寺建筑文化考.广州伊斯兰古迹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8]熊振宗.怀圣寺与光塔在文化上的贡献.广州伊斯兰教古迹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9]高履泰.中国建筑色彩史纲.古建园林技术.1990(1).
    [10]陈纲伦.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与设计思潮.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1]王恩山、冯丽娜.浅谈建筑色彩对人体心理的作用.山西建筑,1991年(3).
    [12]杨春风.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研究.建筑学报,1991(10).
    [13]罗一星.明清佛山北帝的建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04).
    [14]邱立诚.广东秦汉建筑遗址初探.东南文化,1993(1).
    [15]易乐.试论建筑色彩的心理效应及其应用.华中建筑,1993(4).
    [16](日)藤森照信、张复合译.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建筑学报,1993(5).
    [17]何光岳.夏族尚黑的流传和影响.安徽史学,1994(1).
    [18]常青.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建筑师,1996(69).
    [19]陈薇.天籁疑难辨历史谁可分——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建筑师,1996(69).
    [20]邓其生.岭南早期建筑发展概观.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
    [21]罗文媛、赵明耀.建筑色彩造型的美学原理.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5).
    [22]吴庆洲.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华中建筑,1997(4).
    [23]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建筑学报.1998(9)
    [24]全洪.南越国铜镜论述.考古学报,1998(3).
    [25]黄海妍.论广州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广东史志,1998(4).
    [26]刘先觉.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式建筑概述.华中建筑,1999(4).
    [27]刘志伟.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清史研究1999(2).
    [28]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3).
    [29]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南开学报,2001(3).
    [30]邵晓峰.五色理论探微.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1]焦燕、詹庆.当代中国大城市居住建筑色彩的现状与分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五个城市为例.城市开发,2002(02).
    [32]陈良煜.历代尚色心态的变异与汉语构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3]彭长歆、邓其生.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形态发展与演变.华中建筑,2002(5).
    [34]赖德霖.从宏观的叙述到个案的追问:近15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评述[J].建筑学报,2002(6).
    [35]肖大威、胡珊.试论岭南建筑中的绿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0).
    [36]邓其生.从南海神庙营建谈广州海外交流与旅游开发,南方建筑,2004(4).
    [37]郑力鹏.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园建设的典范——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规划建设.新建筑,2004(6).
    [38]彭长歆、杨晓川.骑楼制度与城市骑楼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科学版),2004(8).
    [39]许桂灵,司徒尚纪.广东五邑侨乡规划与建筑体现中西文化融合初探.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
    [40]张国雄.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第3辑,2004.
    [41]崔惠华.陈氏书院建造年代考.四川文物,2005(2).
    [42]黄珊建.试论珠三角城市圈的建筑色彩.深圳土木与建筑.2005(3).
    [43]王文娟.五行与五色.美术观察,2005(3).
    [44]姜澄清.佛教传入与中土艺术色彩论的创立.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3).
    [45]彭长歆.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生平述略.华中建筑,2005(7).
    [46]林冲.广州近代骑楼发展考.华中建筑2005(7)
    [47]广州市文物研究所.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文物,2006(7).
    [48]杨栩、黄华明.唐代建筑之琉璃瓦屋顶的色彩与构成意义初探.包装世界,2006(10).
    [49]陈立新.庭前花开落,窗外云卷舒——赏析受古代“仕文化”影响的余荫山房.园林工程,2006,(10).
    [50]张燕花.“色”符号与中国古代社会.安徽文学.2006(12).
    [51]王璐.上海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的现状与分析:以外滩、淮海中路、朱家角三个地段为例,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1).
    [52]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3).
    [53]余霞蔚、周武忠.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艺术百家,2007(5).
    [54]董雅、席丽莎.城市色彩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建议——以天津城市色彩设计例,华中建筑,2007(12).
    [55]赵建华、郑力鹏:斯校矗立,蔚为国光——广州五山近代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分析.中国园林2008(2).
    [56]贾京生.中国城市文化色彩与色彩文化的透析,设计理论,2008(03).
    [57]董黎.岭南大学的创建过程及建筑形态之评析.南方建筑2008(3).
    [58]丛维军.从余荫山房的造园特色得到的启示.广东园林,2008(5).
    [59]张卫、喻金焰,佛教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0]刘有延.广州怀圣塔建造年代研究,回族研究2009(2).
    [61]刘华钢.广州新河浦近代花园住宅建筑艺术评析.装饰,2009(08).
    [62]郭红雨,蔡云楠.为城绘色——广州、苏州、厦门城市色彩规划实践思考.建筑学报,2009(12).
    [63]邓庆坦等.中国近代建筑史起始期考辨——20世纪初清末政治变革与建筑体系整体变迁,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4]赵飞.徽派建筑的色彩研究及其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科技文汇,2010(02).
    [65]林沛克、蔡道德.林克明年表及文献目录.南方建筑2010(3).
    [66]安平、马剑.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色彩规划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7]王艳辉、张新艳等.色彩地理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研究进展,热带地理,2010(3).
    [68]郭红雨、蔡云楠.城市色彩规划的广州样本研究,城市观察,2010(4).
    [69]彭长歆.广州东山洋楼考.华中建筑,2010(06).
    [70]邓琦.江南传统民居建筑色彩的成因,艺术设计及理论,2010(09).
    [71]潘曦.浅谈建筑地域性的回归,华中建筑,2011(1).
    [72]吴庆洲.佛山祖庙建筑研究.古建园林技术,2011(1).
    [73]彭长歆:中山纪念与空间产生——广州大元帅府旧址的保护历程.新建筑.2011(5).
    [74]杨扬,尹飞飞.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艺术探析.华章,2011(23).
    [75]何昀鑫.全站仪在沙面文物建筑艺术信息采集中的应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1]程建军.南海神庙修复研究-兼论古建筑修建原则与技术,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
    [2]谢红宇.血缘文化与宗庙——岭南祠堂建筑探讨.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
    [3]谢轩.岭南传统木构建筑防潮、防腐、防白蚁技术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4]欧捷,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2.
    [6]陈楚.珠江三角洲明清祠堂建筑初步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7]王健.广府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8]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周海星.岭南广府地区灰塑装饰艺术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邢荣发.明清澳门城市建筑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1]黎量.国立中大石牌校园建筑形态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12]胡冬香.广州近代园林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3]曹劲.岭南早期建筑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8.
    [14]石拓.明清东莞广府系民居建筑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
    [16]冯江.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
    [17]钟慧茵.东山洋楼的发展演变及对广州近现代城市影响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8]武群.广州近代砖砌体墙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黄如琅.明清广府地区屋面瓦作初探,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1]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市政公报.1932年第475期;1934年第487期
    [2]冯永驱等.广州大学城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文物报2004年10月27日.
    [3]残砖碎瓦疑似南汉王离宫别苑,羊城晚报2004年10月27日.
    [4]吴元新.蓝印花布的历史与未来. www.hometexnet.com/person/8066.html中国家纺网,2006年5月26日.
    [1]开平碉楼申遗办公室统计资料,2002年.
    [2]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广州市城市色彩规划研究报告,2007年1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