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大户与国家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土地流转的制度框架下,土地权利进一步分化,由以前的“两权分离”变为“三权分离”,集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的承包权,大户拥有土地在一定期限内的经营权。农民与国家间的双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又变为农民、大户与国家之间的三角关系。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是否顺畅、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农村土地流转的秩序,还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文章选择桂东南F区作为调查个案,采用实地调查的定性研究方式,运用“国家与社会”的理论视角,对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大户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具体而言,全文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问题,并在综述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析框架与案例选择。
     第二部分介绍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背景与制度背景,指出当下农村土地流转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结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必然改变农村社会的机遇结构,使农村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农村土地流转。
     第三部分分析了土地租赁过程中国家的介入与社会的反应。为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秩序,避免潜在的流转纠纷,国家有限度地介入了土地租赁过程,制定了相关的政策,组建起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然而,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和大户却对国家的介入采取了消极抵制的态度,他们绕过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进行私下流转,既不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也不主动去登记备案。面对农民和大户的消极抵制,基层政策执行机构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应对策略,这就为农村土地流转冲突埋下了隐患。
     第四部分探讨了流转收益博弈过程中的农民、大户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自农业税取消之后,国家便退出了对农业产出的直接争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相对缓和。然而国家在监管方面却存在缺位的问题,由此导致土地流转合同的约束力大打折扣,为了追求即时利益的最大化,土地流转双方反复博弈,这增加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妨碍了土地流转的秩序。
     第五部分重点探讨了流转冲突的起因及基层政府在冲突解决中的角色与作用。土地流转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展开的,因而不可避免会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当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农民工不得不返回农村,在生存逻辑的驱使下与大户爆发激烈的冲突。国家因为退出了对农业产出的直接争夺,因而也不再成为农民和大户抗争的对象,但国家作为社会秩序的供给者、农地流转矛盾中的仲裁者的角色却不断加强。冲突的解决途径主要有调解、仲裁和判决三种,但发生冲突的农民和大户实际上更倾向于选择调解这种途径,这就给基层政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对策部分。农业税取消之后,国家退出了对农业产出的直接争夺,也不再成为农民和大户抗争的对象。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单纯的监管者和服务者。因而与解放前农民、地主与国家的关系以及解放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相比,土地流转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缓和。但土地流转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谈不上和谐,这表现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得不到有效贯彻,国家的监管还不够有力,国家的服务也不够到位。没有来自国家的规制,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和大户根据即时利益的变化反复博弈,甚至发生公开冲突。这既动摇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正常秩序,危及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也给基层政府带来了沉重的维稳压力。从根本上看,在社会转型期内,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无动于衷,本文根据土地流转中国家与社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第一,重塑国家的权威;第二,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失业保险体制和农业风险保险体制;第三,培育社会力量,提高农民和大户的组织化程度,并以组织的形式进行有序的博弈。
Under the framework of rural land transfer, the subject of the rights to contract for management will grow apart from the subjects of the rights to management. Rural landownership belongs to the village collective, the rights of land contracting belong to the peasants, the rights of land management belong to the farmer. This is the new trend for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lation. The thesis select F district which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case, use the theory of "State and Society"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the peasant and the farmers. At last, it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The first chapter is preface. It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problems, research design and the case. It emphasize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because it's the basis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It points out that,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is the resul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The large scale flow of migrant labor left many uncultivated farmland. This phenomenon threatens the food secur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fiscal of local government. Under the courage of the country, some farmers rent in farm land to carry on large scale planting.the rural land transfer set out.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the intervene from the country and the reaction of the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land rent. The country interferes in the land rent to maintain a sound order for rural land transfer. It requires the peasants and the farmers sign formal contract, registers with proper authorities. But the peasants and the farmers negatively reject the country's goodwill.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the grass-rooted government adopts tactics of "keep one eye open, the other closed", because they are in short of necessary resources.
     The fourth chapter inquires into institution space left by the country and the game between the peasants and the farmers. On this issue, the country adopts laissez-faire policy. But the peasants and the farmers can't handler their dispute properly. Without the restriction from the country, they put on the game again and again. Of course this phenomenon hampers the process of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The fifth chapter inquires into the reasons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peasants and the farmers,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e grass-rooted government.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o it can't avoi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ma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When the economy falls in troubles, the un-employed migrant labor had to go back to their homeland. In order to maintain survival, they ask the farmer to return their land regardless of the contact they had sign before. This action leads to the conflict. Although the country draws back from the figh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y must take on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med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easants and the farmers.
     The six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s that: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asants, the farmers and the country is not very smooth; the relationship is not very harmony. These problems are caused by many mechanisms: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social transition, the dual-struction between urban areas and the countryside. So, in order to construct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asants, the farmers and the country must make joint efforts.
引文
①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②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① 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M].龙秀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② 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M].龙秀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
    ① 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M].龙秀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② 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M].龙秀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③ 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M].龙秀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① 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前言
    ② 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前言,第002页
    ③ 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前言,第004页
    ④ 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332页
    ①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1.李培林,译.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72页
    ②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1页
    ①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6页
    ① 李文治.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懈[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16页
    ② 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M1.第62页
    ③ 陈廷煊.近代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租佃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④ 陈廷煊.近代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租佃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①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第257页
    ②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第258页
    ③ 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M].林枫,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3页
    ④ 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M].林枫,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322页
    ⑤ 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M].林枫,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295页
    ① 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M].林枫,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309页
    ② 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M].林枫,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309页
    ③ 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M].林枫,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330页
    ④ 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68页
    ①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0-181页
    ②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
    ③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合文化结构[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④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合文化结构[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页
    ① 邓大才.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99页
    ② 邓大才.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③ 邓大才.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④ 秦晖.业佃关系与官民关系——传统社会与租佃制再认识之二[J].学术月刊,2007年1月
    ① 转引自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J].社会学研究,1998.3.
    ①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71.
    ②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③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211.
    ④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1998:377.
    ⑤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9.
    ① 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范行为调查凹.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98-191.
    ②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1998.第415-419页.
    ③ 弗里曼等著.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67.
    ①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
    ②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211.
    ③ 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J].学习与探索,2002.1.
    ④ 董磊明.从覆盖到嵌入:国家与乡村1949-2007[C]//第六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论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132-144.
    Oi, J.1989,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 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①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中国农村中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
    ②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0.
    ①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荆门五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5.
    ② 胡宜.解读合作困境的四个维度[J].开放时代,2004.2.
    ③ 刘鸿渊.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J].求实,2004.2.
    ① 董国礼,李里,任纪萍.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J].社会学研究,2009.1
    ② 张乐天.乡土秩序与土地流转的非均衡实践——浙江省Z村一带土地流转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③ 邓大才.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78页
    ① 冷建飞,杜晓荣.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农业企业和政府之间关系研究[J].求索,2009年第4期
    ② 钱文荣.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7
    ③ 薛凤蕊,乔光华,侯安宏.农区与半农半牧区土地流转意愿比较分析——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2期
    ④ 何国俊.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基于北京郊区6村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⑤ 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第02期;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05期
    ⑥ 周亚越,姚蕾等.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意愿与政策建议——基于江浙沪6个乡村的调查[J].农村经济,2009(07)
    ① 详见:王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9年第10期;许恒周等.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J].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韦云凤.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流失问题及保护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7期
    ② 余爱民.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侯安杰与刘文豹个案,两岸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学术研讨会,第177-198页
    ① 涂遥,傅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问题研究[J].求实,2010年第7期
    ② 赵伯艳.集体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职能重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05)
    ③ 李文政.论优化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的管理职能[J].改革与战略,2009(07)
    ④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① 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②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③ 梁治平.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张静.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78-91
    ④ 张静.国家与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第2页
    ①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M]//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0-289
    ②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③ 王亚新评论:内在的理解与冷静的批评[M]//张静.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91-95
    ①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256页
    ① 转引自: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页
    ② 数据来源:玉林市福绵区农业局所提供的资料《福绵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情况汇报》。
    ①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社会变迁[M].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第9-10页
    ① 德怀特·希尔德·铂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宋海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246页
    ②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 cn/workspace/index?m=hgnd
    ③ 数据来源于:30年来我国按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农业技术经济,1983年第03期
    ④ 威廉·阿瑟·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二元经济论[M].施炜,谢兵,苏玉宏,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①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第11-12页
    ② 蔡防.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① 蔡昉,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② 刘丽娟.乡镇企业突起中的价值选择与利益博弈[J].品牌(理论月刊),2010年第12期
    ① 李迎生.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动态考察[M].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① 蔡昉,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② 1984年3月,社队企业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
    ① 黄季煜等.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07页.
    ② 蔡昉,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22页
    ③ 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2014年2月20日,http:/ /www.china.com.cn/zhibo/zhuanti/ch-xinwen/2014-02/20/content 31535102.htm
    ④ 威廉·阿瑟·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二元经济论[M].施炜,谢兵,苏玉宏,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页
    ⑤ 蔡昉,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22-123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②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2期.
    ③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fMl.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86页
    ④ 新华视点:土地撂荒:“荒”了什么.新华社,2012年4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2-04/15/c_1 22981653.htm
    ① 王俊敏聚焦新的“农工关系”与“人地关系”问题——来自江村的调查与思考
    ② 新华视点:土地撂荒:“荒”了什么.新华社,2012年4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2-04/15/c_1 22981653.htm
    ③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①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①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85-55页
    ② 陈锡文、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J].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6年第01期
    ① 陈晓华.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J].农村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② 陈锡文,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J].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6年第01期
    ③ 陈卫平,郭定文.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问题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期
    ④ 周飞.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6年第5期
    ⑤ 戴中亮.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⑥ 数据来源于:全国耕地流转面积“劲增”农机行业增速一枝独秀.上海证券报,2014年2月25日
    ⑦ 数据来源于:广西农村土地流转助推农业产业化.http://www.gxnews.com.cn.2013年11月08日,
    ① 数据来源于:(走基层)玉林市福绵区:土地流转“转”出双效益.www.gx.xinhuanet.com,2012年08月16日
    ① 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① 《美国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创造的经济奇迹》,http://www.docin.com/p-609597922.html
    ② 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年第22期
    ③ 上海市松江区从2007年开始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目前全区80%的粮田由1206户家庭农场在经营,户均经营耕地面积113.3亩。
    ④ 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年第22期
    ① 郑杭生.社会与国家关系在当代中国的互构——社会建设的一种新视野[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① 郑杭生.社会与国家关系在当代中国的互构——社会建设的一种新视野[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① 转引自: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京:新华书店出版,1988年,第282页.
    ① 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六条
    ② 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1988年,第40页
    ① 张静.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② 张静.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① 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J].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① [美]阿克赛尔罗德著.合作的进化[M].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51页
    ①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7,第1页
    ①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经商的决定》;198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
    ① 详见: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社会互构视角下经典行动理论的反思与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4月
    ① 秦晖.“业佃”关系与官民关系——传统社会与租佃制再认识之二[J].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①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段毅才,上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4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的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公安机关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通。如在本案中,派出所采取的是先处罚后调解的策略,这样一方面可以杀杀郑某的威风,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抚梁某的情绪,双方更容易坐到谈判桌前。这种做法虽然不太符合规定,但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化解冲突的策略。
    ①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政治制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第203-265
    ②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① 转引自: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京:新华书店出版,1988年,第282页
    ① 转引自:李汉林.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与思考[M].社会2008年第3期
    ② 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哈尔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③ 转引自:王沪宁.腐败与反腐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8页
    ①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②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①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R].调研世界,2007年第01期
    ① 详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
    ① 萧作永.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意义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埃里克·欧林·赖特阶级分析方法[G].马磊、吴菲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3.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M].林枫,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9.
    4.贝内特.英国庄园生活:1150-1400年农民生活状况研究[M].龙秀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
    6.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社会分层与流动:国外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进展[G].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边燕杰.关系社会学:理论与研究[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8.边燕杰等.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M].第1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铂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宋海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0.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1
    12.蔡昉,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
    14.查尔斯·蒂利.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M].谢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5.陈锡文,赵阳,陈剑波等.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16.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3.
    17.邓大才.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
    18.杜润生.中国农村的选择[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1989.
    19.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2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2.费孝通.中国绅士[M].惠海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
    23.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9.
    24.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婉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第4页
    25.弗里曼,毕克伟,塞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26.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61.
    27.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28.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7.
    29.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
    30.格伦斯基.社会分层[G].王俊等,译.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2.
    31.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33.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9.
    34.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
    35.黄光国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6.黄季煜等著.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7.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38.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2.
    39.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G].第8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4.
    40.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8.
    41.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2.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3.李春玲,吕鹏著.社会分层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
    44.李丹.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M].张天虹、张洪云、张胜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8.
    45.李路路,边燕杰.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8.
    46.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7.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
    48.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
    49.李文治等.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7.2.
    50.李毅.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M].肖蕾,译.肖蕾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51.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52.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0.
    53.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4.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6.刘豪兴.农村社会学[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8.陆学艺.当代中国十大阶层[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9.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60.马克思.资本论[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1.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62.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3.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64.孟勤国.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5.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李玉琪、袁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
    66.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7.秦晖.思无涯,行有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
    68.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6.
    69.秦晖.传统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
    70.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71.邱泽奇.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7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
    73.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75.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76.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12.
    77.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7.
    78.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
    80.苏力.法律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81.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6.1.
    82.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册)[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
    83.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4.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4.
    85.托马斯,(波兰)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一部移民史经典[M].张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
    86.瓦戈.法律与社会[M].梁坤,邢朝国,译.第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7.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8.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段毅才,上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4页
    89.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0.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91.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92.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逻辑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0.
    9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94.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
    95.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6.
    96.徐勇等.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97.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下卷)[M].张晓光,李振宁,黄卫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
    98.杨善华,谢立忠.西方社会学理论[G].(第1版,上、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9.叶国文.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农民、政权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8.
    100.俞可平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1.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京:新华书店出版,1988.
    102.张红宇.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
    103.张静主编.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04.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5.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合文化结构[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7.
    106.张文宏.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6.11.
    107.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M].易宪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8.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9.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10.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5.
    11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2.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
    113.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M].新星出版社,2006.7.
    114.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115.周鸿.迈入生意场——当代农村商人阶层形成的资本与惯习[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8.
    116.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M].(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18.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8.
    119.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陈翰笙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
    1.安宝.“不在地主”概念之厘定[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2.安宝.不在地主与乡村权力生成机制变动以满铁调查所及的华北区域为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
    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4.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5.蔡仕鹏.法社会学视野下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J].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6.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5期.
    6.曹幸穗.论旧中国苏南经营式农业的消长及其经济背景[J].中国农史,1990年第03期.
    7.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03期.
    8.曹幸穗.论旧中国苏南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及其推动力[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04期.
    9.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城居地主的土地租佃[J].古今农业,1999年第2期.
    10.陈柏峰、董磊明.村民行为、内生规范与村庄生态——家禽家畜侵害庄稼之争议解决的实证 研究[J].司法.
    11.陈柏峰.村落纠纷中的“外人”[J].社会,2006年第4期.
    12.陈柏峰.新农村建设要重建村庄公共生活[J].文史博览,2006年第4期.
    13.陈柏峰.调解、实践与经验研究——对调解研究的一个述评[J].清华法律评论,2007年第2卷第1辑.
    14.陈柏峰.土地流转对农民阶层分化的影响——基于湖北省京山县调研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4期.
    15.陈柏峰.去道德化的乡村世界[J].文化纵横,2010年第03期.
    16.陈光金.从精英循环到精英复制——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形成的主体机制的演变[J].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
    17.程启军.阶层间封闭性强化: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趋势[J].学术交流,2010年第1期.
    18.陈锡文.现行土地政策的症结[J].中国改革,1998年第08期.
    19.陈锡文.关于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05期.
    20.陈锡文.长期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年第12期.
    21.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求是,2007年第22期.
    22.陈锡文.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首届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滨海新区高层论坛上的发言[J].中国土地,2008年第11期.
    23.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的形式与总体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4.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J].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
    25.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6.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J].社会,2006年第4期.
    27.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2期.
    28.丁关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7期.
    29.丁关良.《物权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条文设计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0.樊平.社会流动与社会资本——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路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1.樊平.当代中国阶层关系的新特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2.范愉.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J].学海,2003年第1期.
    33.符平.微观社会资本研究的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34.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3.
    35.龚维斌.我国农民群体的分化及其走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6.龚维斌.我国社会流动机制:变迁与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7.郭云南,姚洋.宗族网络与农村劳动力流动[J].管理世界,2013年第3期.
    38.韩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三题[J].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39.韩克庆,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期.
    40.何国俊.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基于北京郊区6村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41.贺雪峰.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5年第3期.
    42.贺雪峰.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与进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43.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44.贺雪峰.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45.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进展[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46.胡同泽,任涵.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体阻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价格月刊,2007年第7期
    47.胡元梓.中国民众何以偏好信访——以冲突解决理论为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48.黄敏,慈鸿飞.城居地主与近代江南农村经济[J].中国农史,2006年第3期
    49.黄颂.当代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特征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
    50.黄贤金,方鹏.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形成机理、运行方式及制度规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02期.
    51.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
    52.赖丽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权属制度的变迁及改革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53.李春玲.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54.李德英.从成都平原租佃纠纷个案论押租制的双重意义[J].历史档案,2005.1.
    55.李德英.民国时期成都平原土地转租问题探讨[J].《史林》2006年第3期.
    56.李德英.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兼与刘克祥先生商榷[J].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57.李德英.20世纪30年代成都平原佃农地主结构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58.李德英.生存与公正:“二五减租”运动中四川农村租佃关系探讨[J].史林,2009.1.
    59.李德英.佃农、地主与国家:从成都平原租佃纠纷看民国时期佃农保障政策的实际执行(1946-1948)[J].社会科学研究,2013.1.
    60.李春玲.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J].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61.李金.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2期.
    62.李金铮.矫枉不可过正.从冀中定县看近代华北平原租佃关系的复杂本相[J].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
    63.李路路.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J].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64.李路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65.李强,邓建伟.我国社会分层理论的演进[J].学海,2002年第4期.
    66.李强.试析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J].学海,2006年第4期.
    67.李若建.社会流动模式的改变与大跃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68.李伟民.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第3期
    69.李远行,陈俊峰.城市居住空间分化与社区交往——基于南京市东山新区个案的实证研究[J].开放时代,2007年第04期.
    70.刘广栋,程久苗.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
    71.刘国臻,陈年冰.论土地权利发展的三大轨迹及其启示[J].学术研究,2013年第12期.
    72.林辉煌.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的阶层基础——以江汉平原曙光村为考察对象[J].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
    73.刘俊.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探讨[J].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74.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5.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方法原则和理论视野[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76.卢宏定.法的成本与法的幼稚——对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一种经济学分析[J].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77.卢福营.遭遇社会分化的乡村治理[J].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78.陆学艺,张厚义,张其仔.转型时期农民的阶层分化——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J].中国杜会科学1992年第4期.
    79.罗伯特·D·普特南著.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J]规划师.虞大鹏,赵世涛,栾斌,译.2002年第8期.
    80.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年 年第11期.
    81.毛丹,任强.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几个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2.米加宁.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标准——与李强讨论两种社会分层标准[J].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
    83.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律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84.戚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流动探析[J].学海,2003.3.
    85.钱文荣.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7
    86.秦晖.古典租佃制初探——汉代与罗马租佃制度比较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4.
    87.秦晖.“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清初至民国——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史研析之二[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1.
    88.秦晖.农民、农民学与农民社会的现代化[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1.
    89.秦晖.“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清初至民国——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史研析之二[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1.
    90.秦晖.传统与当代农民对市场信号的心理反应——也谈所谓“农民理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2.
    91.秦晖.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J].战略与管理,1997.4.
    92.秦晖.土地·公平·效率[J].中国土地,1998.1.
    93.秦晖.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J].战略与管理,1999.06.
    94.秦晖.优化配置?土地福利?——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J].新财经,2001.9.
    95.秦晖.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体化=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学术界,2002.6.
    96.秦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民全力保障[J].探索与争鸣,2002.7.
    97.秦晖.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考察[J].民主与科学,2004.1.
    98.秦晖.“业佃”关系与官民关系——传统社会与租佃制再认识之二[J].学术月刊,2007.1.
    99.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J].中国农村观察,2007.3.
    100.秦晖.农民地权六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5.
    101.秦晖.党国英,叶健民,土地流转面面观[J].南风窗,2009.8.
    102.秦晖.中国土地制度的未来选择[J].中国房地信息,2009.10.
    103.秦晖.中国近世佃农的独立性研究[J].文史哲,2011.2.
    104.秦琴.转型期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综述[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05.邱蓉.土地上的权力、阶层与利益共容[J].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
    106.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07.桑本谦.法律控制的成本分析——以对通奸和黄色短信的法律控制为例[J].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108.宋时歌.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J].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09.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110.王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9年第10期
    111.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12.王景新.新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法律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4期.
    113.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14.王丽萍,刘鲁平.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由一起司法判决引起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15.王小映.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承包权物权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1期.
    116.韦云凤.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流失问题及保护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7期
    117.翁定军.冲突的策略——以S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J].社会,2005年第2期.
    118.吴忠民,林聚任.城市居民的社会流动——来自山东省五城市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19.谢立忠.多元话语分析: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20.许恒周等.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J].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121.徐晓军.“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22.徐晓军.阶层结构性封闭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23.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24.徐勇.项继权,土地产权——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125.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126.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J].学术月刊,2006.7.
    127.薛凤蕊,乔光华,侯安宏.农区与半农半牧区土地流转意愿比较分析——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2期
    128.严善平.大城市社会流动的实态与机制——来自天津市居民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 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29.杨德才.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130.杨继涛.知识、策略及权力关系再生产—对鲁西南某景区开发引起的社会冲突的分析[J].社会,2005年第5期.
    131.杨伟东.关于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32.杨上广,王春兰.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J].2006年第6期.
    133.姚洋.小农与效率——评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134.姚洋.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
    135.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J].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136.姚洋.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演化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
    137.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38.姚洋.小农体系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J].读书,2010年第2期.
    139.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
    140.余爱民.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侯安杰与刘文豹个案,两岸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学术研讨会,第177-198页
    141.俞海,黄季煜,Scott Rozelle等.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J].经济研究,2003年第09期.
    142.喻少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行政调解[J].学术界,2006年第7期.
    143.张乐天.农村社区中的社会分化与整合——以浙北农村为例的调查[R].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04期.
    144.章奇,刘明兴,单伟.政府管制、法律软约束与农村基层民主[J].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45.张宛丽.近期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146.张宛丽.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
    147.张宛丽.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二十年[J].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1期.
    148.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49.张文宏.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阶层差异[J].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50.张晓山.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5年第5期.
    151.张翼.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2.张佑林.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2期.
    153.张云武.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J].社会,2009.01.
    154.张照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02期.
    155.赵雪雁.社会资本测量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
    156.赵于祥,曹晓峰,王策.西方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期.
    157.郑杭生,刘精明.转型加速期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划分[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58.钟涨宝,陈小伍,王绪朗.有限理性与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59.钟涨宝,狄金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01期.
    160.周亚越,姚蕾等.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意愿与政策建议——基于江浙沪6个乡村的调查[J].农村经济,2009年第7期
    161.周怡.布劳-邓肯模型之后:改造抑或挑战[J].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06期.
    162.周玉.制度排斥与再生产——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限制机制分析[J].东南学术,2006年第5期.
    163.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64.邹农俭.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3期.
    1.蔡志海.农民进城[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陈世伟.土地流转背景下的乡村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段力蠡.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重庆统筹城乡试验区为例[D].重庆大学,2011.
    4.胡杰成.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5.冯晓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风险与分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6.梅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7.沈新坤.乡村社会秩序整合中的制度性规范与非制度性规范[D].华中师范大学,2008.
    8.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
    9.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0.陶双宾.再置的生命:1946-1976,辽西北村落中的国家、社会与农民[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王兴稳.农民间土地流转市场与农地细碎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
    12.吴毅.村之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02.
    13.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社会互构视角下经典行动理论的反思与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 GE.Mingay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NewYork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0
    2. Montague Fordham, M. A. 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Rural Life:From The Anglo-Saxon Invision To The Present Time, London:George Allan& Unwin ltd. Ruskin House 40 Museum Street, W.C;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First published in 1916
    3. Thomas C.Schelling,The Strategy of Conflic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1980
    4. Blau, P. M. and Duncan, O·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New York: Free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