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自我的关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尔。自他以后,自我在充当哲学的逻辑始端提升自身地位的同时,也使自身发展中的矛盾暴露出来。一面是在世之内的有限存在,一面是逻辑始端的中心化,这样,自我就面临着自身的存在与逻辑始端的矛盾。笛卡尔从怀疑出发找到无可怀疑的我思,但面对我思的非连续性,他却以实体之名令自我画地为牢,最终有限的我思只能企求无限的上帝来庇佑。休谟站在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上,穿越了我思实体的幻象。他认为自我不过是一束接续着的知觉,实体不过是观念中的虚构,于否定中推进了自我的探究。受启于休谟,康德将自我转向先验功能化的发展路径。先验自我既是知识由以形成的逻辑始端,也是批判哲学由以建构的最高根据。但先验自我作为预设的事实性存在,只能通达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来的现象,不仅对物自体的认知无可奈何,而且对自身的认知也无能为力。费希特将康德的先验自我改造成事实行动性的绝对自我,并以行动模式取代了康德反思模式的世界建构。在能动的活动中,绝对自我建构世界并充实自身。但是,在创建世界图景和规定自身的活动中,绝对自我却沾染了个体性,从而发生了世俗的沉沦。所以,在近代主客二分模式下,有限的自我始终无法逃脱自身存在与逻辑始端的矛盾。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鉴,意图探究一种超越主客二分之外的自我发展之路。
When the philosophers are celebrating that they have bid farewell to modern times, and gone into the post-modern, not only the Subject has been "notorious", but also the Subject paradigm has been exhaus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When we face of the vacant after the declared death of the subject, we are shiver all over though not cold. Is sunglow no longer after the evening twilight? Metaphysical Self-concern prompts us to continue to return to history of the subject development itself, so as to explore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Clearly, the ego was not the unique creation of modern philosophy. Philosophy attached their destiny with human being together since the ancient Greek. Although, philosophers had always concerned the outside world in ancient Greece, but there was still the thought of self flash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ontological. From the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to the division of stages of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which was made by Aristotle,From the Oracle of" understanding yourself" to the Sextus’cycle understanding of self, all these were the concerns of self. But, people really turned its attention to itself was in modern times.
     Descartes was the really founder of modern philosophy. Since then, Philosophy established itself to put the subject as the center. Descartes started from doubting everything, and mad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no doubt to the ego who doubts, the ego who is thinking exists. From the negative to positive, after finding a reliable starting point - I think, he put the“I think, therefore I am”a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philosophy, and interpreted metaphysical system further. In Descartes, Cogito which is no doubt are not only antecedence, but also Self-evident. Descartes made Cogito as the logical Archimedean point, not only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God, but also the entire world that he suspected. But when he faced the discontinuity or fractured of Cogito, Descartes sheltered it through materializing ego. So, although ego exists as a physical presence, but it is still limited in God. In other words, although materializing ego had the logical priority, God exists before Cogito as existence. God not only guarantees the existence of self, but also ensures the existence of the physical entity beyond self, and as a transcendental bridge to bridge the division between the substance of mind and material. Therefore, Descartes stopped after finding the substantial Cogito, and he did no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lf-functional dimension. Then in the limitation of the materialized Cogito, he had to turn to God for blessing. Ultimately, Descartes put the ego into its own pris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xistence of ego and initial logic appeared。
     From the criticism of the concept of innate ideas, Locke further criticized materialized ego of Descartes. Locke believed that entity is the support of ego, the entity can not be known itself. Thus it is difficult to ensure the identity itself through hypostatization. Further more, He used the identity of consciousness to explore the personality identity of ego. By the proof of God, Berkeley advanced the knowledge of ego. He believed that spirit entity is not only the boundary of perception, but also the dwelling of idea. Further,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he inferred that other spiritual entities exist in addition outside of ego and all spiritual entities which guarantee the existence of God are unknowable. On the basis of Locke and Berkeley, Hume promoted the study of ego from the negative view. He believed that the causations between ideas are subjective habitual associations, and causal necessity is just subjective tendency. Based on this, he deconstructed hypostatization of ego and personality identity of ego, he believed that entity is only a subjective fiction, and identity is just the grammar mistake. In his view, the ego is a bundle of success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re are no hypostatization and personality identity of ego. Although Hume disapproved ego in epistemology, but he approved identity of emotional personality in ethics and acknowledged the existence of experiential ego. After the negation, we see Hume’s ego which is behind consciousness, this true ego is the opposition of experiential ego, and does not be conceded by Hume. Therefore, Hum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nction in negation, and the true ego which is behind perception is the priori functional ego. After Hume's negation and affirmation on ego,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xistence of ego and initial logic were much more clear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e's philosophy, Kant researched the ego through the route of priori function again. He believed that knowledge is not the subject corresponded with object, but the object corresponded with subject. With Copernican revolution as a priori turning point, human beings not only make the knowledge of the general necessity to be possible, but also make them to be the legislators of nature. Combining 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Kant believed that the substance of knowledge is from experience, then the form of knowledge is from subject, and the form of knowledge is from subject. It is the innate cognitive functions of subject ensure the universal necessity of knowledge. Kant made transcendental ego as the logical start of knowledge, to mak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henomenon beyond subjec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ensible intuitive and intellectual thought and the imagination as an intermediary, form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natural world. Transcendental ego not only appears the distinguish between transcendental ego and experience ego in the activities in the appearance of the object, but also emerge th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ego which was thinking and the ego which was thought. Further, as a pre-existing thing in itself can not be recognized not only in the experience of industry, but also runs between the transcendental self and experience the world, so that the limitation that the priori ego can not be known exposed. Thus, after the transcendental self is logical and functionalized, though it exists as the logical beginning of all knowledge, it can not be known.
     After Kant, Fichte promoted the function of priori ego, changing priori ego into absolute ego which both has Facts and action. As the original point, absolute ego is chaos with no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t is in the activities of absolute presumption the absolute ego obtains the definition. That is to say, absolute ego constructs world in action and enriches itself. Further, Fichte got rid of the thing in itself which is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because the absolute self-existence has the absolute activity as the factual action, it can form its own knowledge but does not need outside stimulation. That is to say, Knowledge is not originated from the stimulation of the thing in itself, but from the priori ego’s integration through imagination. In the free imagination, not only the opposition of self and non-self is integrated, b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imited and infinite is eliminated. But just in the dynamic setting activities, namely, the provisions enriching their own, the absolute self relates with the individual, and they ultimately can not break of contradictions from their existence and logic beginning. So they had to guarantee the ultimate freedom demands by the inter-subjectivity from ego to others. In general, Kant and Fichte both promoted the research of ego though functional priori ego. B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ego, they can not break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xistence and logic ultimately, philosophy of Kant can not know itself, and philosophy of Fichte sank into the experiential world.
     Overall, i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from Descartes through Hume to Kant and Fichte, self experienced the Turn and development evolved from entities to functions, and the status of the self was constantly upgrading in this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self-limited constantly exposed with the grown contradictions between existence of self and logical beginning. In the highlighted contradictions, the ego fell back to god or faced the embarrassment of unknown or to the secular decline of the provisions because there was nothing to rely on. The reason why self experienced so bad is that modern philosophy placed self within the world, and explored the infinite world beyond their own limited in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model. It is the arrogation to research limitation with un-limitation. So, once ego was set into the world, recognized self and the world in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model, it cannot escape from limited and sink. Facing the oddness that ego added in itself, we have to try to explore a philosophy model that transcend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model. Inspired by Husserl’s phenomenology, accomplish pure ego as the prier outside the world, and seek the construction of itself and the world between the way of logic and describe. Beginning from Self metaphysical concerns,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ubject, we can't help to sigh: We are always on the subjective road in construction,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ego...
引文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笛卡尔.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笛卡尔.笛卡尔思辨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8]斯宾诺莎.笛卡尔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0]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13]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5]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1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8]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9]康德.康德著作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0]康德.实用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1]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2]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3]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4]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2[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5]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3[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6]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7]谢林.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0]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2]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4]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5]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6]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7]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8]胡塞尔.第一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9]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43]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4]海德格尔等.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6]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7]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8]泰勒.黑格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9]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0]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M].北京:三联书店,1999.
    [51]卡洪.现代性的困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2]赖尔.心的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3]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4]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5]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6]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7]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8]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9]萨特.自我的超越性:一种现象学描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0]雅思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1]汤姆森.笛卡尔[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2]汤姆逊.洛克[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3]拉德克利夫.休谟[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4]刘易斯.笛卡尔和理性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5]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6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7]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68]魏施德.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9]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0]舍斯托夫.思辨与启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1]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2]科恩.自我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6.
    [73]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4]兰德.客观主义认识论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75]艾利克森.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6]福柯.主体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7]毕尔格.主体的退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8]赫费.现代哲学的基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9]郑昕.康德学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0]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类理智再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1]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2]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83]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4]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85]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86]倪梁康.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7]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5.
    [88]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89]周晓亮.休谟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0]周晓亮.休谟[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91]郭大为.费希特伦理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2]陶秀璈.黑格尔认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3]温纯如.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学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94]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休谟、康德和胡塞尔的想象论探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5]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6]陈嘉明.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7]徐向东.怀疑论、知识与辩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8]王振林.解析与探索-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际交往[M].长春:吉林省人民出版社,2001.
    [99]王天成.直觉与逻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100]俞吾金.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1]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2]张文喜.自我的建构与解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3]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04]魏敦友.回返理性之源——胡塞尔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及其意义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05]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06]李文堂.真理之光——费希特与海德格尔论SEIN[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07]陈立胜.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08]冯俊.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以法国哲学为重点的西方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9]陆杰荣.形而上学与境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0]汪堂家,孙向晨,丁耘.十七世纪形而上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1]谢永康.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12]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3]鉴传今.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前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114]张志林,程志敏.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5]刘森林.追寻主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17]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8]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9]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20]韩水法.批判的形而上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1]涂成林.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22]王恒.时间性:自身与他者[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23]尚杰.从胡塞尔到德里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24]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5]A. D. Smith.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Husserl and the Cartesian Meditations[M].New York:Routledgeb,2003.
    [126]Roger Woolhouse.Descartes, Spinoza, Leibniz: The Concept of Substanc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Metaphysics[M].New York:Routledgeb,1993.
    [127]Stephen Gaukroger.Descartes: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M].New Oxford York:University Press,1997.
    [128]Stanley Tweyman.Rene Descartes'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In Focus(Philosophers in Focus)[M].New York:Routledgeb,1993.
    [129]Richard Schacht.Classical Modern Philosophers:Descartes to Kant[M].New York:Routledgeb,1984.
    [130]Michael Losonsky.Enlightenment and Action from Descartes to Kant: Passionate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31]Harold W. Noonan.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Hume on Knowledge [M].New York:Routledgeb,1999.
    [132]Jonathan Bennett.Locke,Berkeley,Hume:Central Them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133]Marina Frasca-Spada,P.J.E.Kail.Impressions of Hume[M].New York: Routledgeb,2005.
    [134]Pierre Keller.Kant and the Demands of Self-Consciousnes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35]Sebastian Gardner.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Kant and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M].New York:Routledgeb,1999.
    [136]Arthur Melnick.Kant's Theory of the Self[M].New York:Routledgeb,2008.
    [137]Nectarios G. Limnatis.German Idealism an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Kant, Fichte, Schelling, and Hegelf[M].New York:Springer,2008.
    [138]Macnabb.David Hume his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orality[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139]German philosophers[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黄振地.“自我”的形上建构——德国古典哲学中自我学说的发展[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7.
    [2]王昊宁.直观、自我与明见性——从胡塞尔的直观理论和自我理论透视其明见性问题[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8.
    [3]王昊宁.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5.
    [1]黄颂杰.论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J].河北学刊,2003(4):80-87.
    [2]黄颂杰,宋宽锋.对知识的追求与辩护——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历史反思[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49-57.
    [3]黄颂杰,宋宽锋.再论知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出路[J].哲学研究,1999(2):23-31.
    [4]黄颂杰.论西方哲学的转向[J].浙江学刊,2004(1):69-77.
    [5]张汝伦.自我的困境——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之反思与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01-108.
    [6]张西立.不变的主题:认识你自己——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的反思[J].学术探索,2001(6):22-26.
    [7]江怡.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论[J].新华文摘,2004(15):14-15.
    [8]李琍,徐卫翔.康德的先验统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69-73.
    [9]韩秋红,史巍.从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看近代知识论哲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0-114.
    [10]陈黎明,王明建.西方哲学视野中的知识观[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0-86.
    [11]胡长栓,杨白.论近代理性派认识论哲学的终结[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5-40.
    [12]张蓬.“知识论”的悖论意义与哲学的划界问题[J].文史哲,2008(5):143-150.
    [13]宋文友.形而上学的知识论传统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3):18-20.
    [14]曾志.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融贯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5(1):4-9.
    [15]李若冰.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J].学术交流,2008(11):26-29.
    [16]叶秀山.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1999(3):118-129.
    [17]张世英.自我的自有本质和创造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9(2):1-5.
    [18]田平.自由意志的问题及其知识论的解决方案[J].哲学研究,2007(3):53-61.
    [19]武兴元.知识论中理性主义的基本类型及其历史变迁[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10.
    [20]龚群.从主体哲学到交互性主体哲学——后形而上学方法论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2(2):38-45.
    [21]杨善解.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54-159.
    [22]刘忆江.近代欧洲哲学认识论中主客体问题的历史考察(一)[J].国内哲学动态,1984(1):28-34.
    [23]雷德鹏.康德论想象力在“认识的飞跃”中的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4(6):24-28.
    [24]雷德鹏.论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J].学术论坛,2005(11):13-16.
    [25]雷德鹏.论休谟想象学说的内在张力[J].现代哲学,2006(3):108-113.
    [26]雷勇.“我思”之思:笛卡尔和康德的“对话”[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3):101-103.
    [27]张志扬,陈世放.“自在之物”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8-30.
    [28]孙冠臣.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达沃斯之辩[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3):55-60.
    [29]宇海金.康德关于纯直观和纯粹范畴之关系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6-19.
    [30]谢礼圣.康德论直观问题[J].理论界,2006(10):162-163.
    [31]张军太.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对唯理论知识神圣性的解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7-28.
    [32]刘兵.康德先验阐释知识形式条件的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7(6):89-91.
    [33]蒋红雨.知识论人类学前提的生存意蕴——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批判[J].北方论丛,2005(3):115-118.
    [34]张政文.康德与福柯:启蒙与现代性之争[J].哲学动态,2005(12):8-12.
    [35]佘碧平.康德哲学与现代性之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63-72.
    [36]肖建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J].世界哲学,2007(4):107-112.
    [37]刘放桐.超越近代哲学的视野[J].江苏社会科学,2004(3):35-41.
    [38]林建成.现代知识论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J].社会科学,1997(6):42-45.
    [39]陈嘉明.西方的知识论研究概况[J].哲学动态,1997(7):42-45.
    [40]陈嘉明.德国理性主义的“理性自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6):48-54.
    [41]陈嘉明.知识观与现代性——一种基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89-95.
    [42]尚党卫.从认识论“自我”到生存论“自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85-89.
    [43]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J].社会科学战线,2005(3):1-6.
    [44]俞吾金,江怡.“西方知识论”笔谈[J].文史哲,2004(2):12-18.
    [45]谢亚洲.海德格尔对康德范畴思想的存在论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7-53.
    [46]海德格尔,张廷国.作为自身激发的时间和自身的时间特征[J].世界哲学,2007(4):47-50.
    [47]魏敦友.理性的传统谱系与当代转型[J].社会科学辑刊,2003(2):16-21.
    [48]王雅君.近代认识论轮的理论困境及其现代转向[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11):37-39.
    [49]孙毅.生存论视域中的理性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9-75.
    [50]陈海平.从主体性的内在困境到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超越——社会和谐的哲学底蕴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6(4):28-32.
    [51]谢友倩.从先验逻辑到存在绽出——海德格尔想象力对康德想象力的超越[J].江苏社会科学,2007(5):38-43.
    [52]陈春文.时间、想象力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之路[J].科学·经济·社会,2008(2):87-90.
    [53]韩冬.笛卡尔的认识论对本体论的发展——欧洲近代哲学发展的逻辑线索研究之二[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76-83.
    [54]张东华.理性与自我——笛卡尔哲学体系的基础[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4):7-11.
    [55]徐向东.“我思”和自我知识的本质[J].哲学研究,2003(3):73-80.
    [56]莫伟民.“我思”:从笛卡儿到萨特[J].学术月刊,2006(3):69-76.
    [57]张桂权.论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观[J].世界哲学,2007(3):80-86.
    [58]尚新建.笛卡尔的“我思”与“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8-63.
    [59]杜驰.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探析——基于方法论的视角[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55.
    [60]刘兴章.论笛卡尔哲学中人的感性存在之悬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9-84.
    [61]寇爱林,王华.自我·主体·人类中心——兼论笛卡尔的自我主体[J].兰州学刊,2004(4):94-96.
    [62]高秉江.现代性的理论溯源——从笛卡尔谈起[J].江苏社会科学,2003(2):84-86.
    [63]陈闻桐.洛克认识主体思想探源[J].社会科学战线,1991(4):38-43.
    [64]徐文俊.从实体观念到本质——洛克《人类理解论》中的实体学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98.
    [65]崔永杰.洛克的不可知论因素及反形而上学倾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11-16.
    [66]刘习根.经验论的掘墓者——洛克哲学新探[J].兰州学刊,2008(7):8-10.
    [67]李国山.洛克的意义理论及其内在困难[J].中州学刊,2006(6):125-129.
    [68]李保峰.论洛克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J].新学术,2008(3):23-26.
    [69]侯晓丽.苏格拉底的真理:“认识你自己”哲学的历程——从笛卡尔和洛克哲学角度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07(1):6-8.
    [70]王焕菊.论近代哲学在观念论起源问题上的主体性思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136-137.
    [71]徐圻.贝克莱“唯我论”性质之我见[J].贵州大学学报,1994(3):9-14.
    [72]陈世放.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中的“观念论”哲学的精神[J].世界哲学,2009(3):137-142.
    [73]刘莘.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J].晋阳学刊,2006(2):58-63.
    [74]王天成,张琼.从事实的必然性到逻辑的必然性——简述康德对休谟因果关系问题的解决[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6):9-11.
    [75]唐桂丽.可经验的与可不知的——兼论休谟认识论中的“经验”[J].学术论坛,2006(12):47-49.
    [76]唐桂丽.论休谟认识论的人性前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22-26.
    [77]贾可春.论休谟因果观对其哲学体系的构建作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04-107.
    [78]维之.试论休谟的自我概念[J].南京社会科学,1995(11):52-58.
    [79]梁晓花.休谟问题及康德的回应[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0-31.
    [80]张文喜.休谟的自我学说及其后现代意蕴[J].理论探讨,2000(3):31-34.
    [81]姜智红.休谟怀疑主义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5-8.
    [82]殷莜,詹红菊.试析康德的“自我意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60-62.
    [83]J.M.杨,戴劲.思维与直观综合[J].世界哲学,2007(3):95-99.
    [84]梁云昌.论康德自我意识的知识功能[J].学术论坛,2006(2):32-35.
    [85]鲁绍臣.康德纯粹自我意识学说的贡献及困境[J].学术界,2005(3):189-194.
    [86]卡西尔,张继选.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评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J].世界哲学,2007(3):32-46.
    [87]何建富.从康德的“现象”说透析认识中的主体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7):18-20.
    [88]高利民.《纯粹理性批判》与《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概念之比较[J].兰州学刊,2005(1):74-76.
    [89]陈世放.关于康德“先验的观念性”与“经验的实在性”的思辨[J].哲学研究,2009(5):98-103.
    [90]陈世放.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的价值[J].学术研究,2009(4):25-31.
    [91]韩东晖.划界与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与《逻辑哲学论》比较[J].浙江学刊,2004(5):20-26.
    [92]张波.自在为我的世界如何可能?——康德形而上学建筑方式考辨[J].人文杂志,2009(4):42-49.
    [93]邓安庆.从“形而上学”到“行而上学”——康德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6-93.
    [94]李福岩.走不出的“我”——笛卡尔与费希特哲学迷失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8(2):27-29.
    [95]黄振地.费希特对康德先验自我的逻辑化统一的努力[J].社会科学研究,2007(2):125-130.
    [96]黄振地.康德对先验自我和实践自我的分裂[J].安徽文学,2009(8):380-381.
    [97]黄振地.论“自我”概念的哲学演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4-76.
    [98]靳宝.论海德格尔对康德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J].社会科学研究,2009(4):134-139.
    [99]靳宝.无世界的先验自我——论海德格尔对康德自我概念的现象学批判[J].兰州学刊,2009(6):40-44.
    [100]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10-17.
    [101]陈晓平.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康德与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之比较[J].现代哲学,2009(5):79-89.
    [102]陈晓平.休谟问题与先验范畴[J].哲学研究,2008(5):79-84.
    [103]马美丽.先验意识与绝对自我——从康德到费希特[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6):160-163.
    [104]倪梁康.“自我”发生的三个阶段——对胡塞尔1920年前后所撰三篇文字的重新解读[J].哲学研究,2009(11):51-60.
    [105]胡刘.胡塞尔现代性批判的方法论逻辑——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J].哲学研究,2009(11):81-88.
    [106]王昊宁.先验哲学中“自我”的改造[J].社会科学研究,2008(5):125-129.
    [107]周书俊.主体的内在本质与“对象性存在”的悬搁[J].东岳论丛,2009(6):9-14.
    [108]邓晓芒.论“自我”的自欺本质[J].世界哲学,2009(4):110-117.
    [109]张伟琛.透视现代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5):54-58.
    [110]王国富.从形而上到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对确定性的执著追求[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9.
    [111]王虎学.启蒙、自我、理性:思入现代性问题的通路[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1-45.
    [112]吴玉军.确定性的追求与自我的建构——早期现代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后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9-74.
    [113]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1-26.
    [114]吴玉军.确定性的解构与现代人的非安全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31-36.
    [115]吴玉军,王秀江.确定性追求的生存论意蕴及其局限[J].长白学刊,2007(3):14-18.
    [116]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64-69.
    [117]李小辉.黑格尔对康德现代性思想的超越及其局限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26-29.
    [118]燕宏远,张东辉.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与西方传统主体性哲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5-9.
    [119]殷鸣放.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9(4):63-65.
    [120]铁省林.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J].齐鲁学刊,2003(2):73-76.
    [121]张登巧.交往理论与西方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4-37.
    [122]孙庆斌.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J].理论探索,2009(3):35-38.
    [123]杨大春.早期现代哲学中的他人问题——尤其以笛卡尔哲学为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4-109.
    [124]张文喜.主体间性哲学的内在困境及出路探析[J].江淮论坛,2001(2):53-59.
    [125]张文喜.超越自我的困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45-48.
    [126]吴开明.论罗蒂的知识确证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6-113.
    [127]燕宏远,张东辉.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与西方传统主体性哲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5-10.
    [128]韩文君.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5(4):15-20.
    [129]姚大志.从笛卡尔到胡塞尔: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变换[J].社会科学战线,1994(2):74-81.
    [130]王振林.现象学运动中的交互主体性理论统观[J].长白学刊,1994(3):23-27.
    [131]王振林.现代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建构与趋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3):83-87.
    [132]王振林.黑格尔对康德范畴理论的超越与启示[J].长白学刊,1995(2):14-18.
    [133]王振林.走出传统哲学的自我中心困境[J].人文杂志,1999(2):5-9.
    [134]王振林.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理论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4):13-17.
    [135]王振林.解析与探索—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际交往[J].人文杂志,2000(3):7-12.
    [136]王振林.评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4):5-9.
    [137]王振林.西方道德哲学合理性基础的摧毁与重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14-21.
    [138]王振林.西方道德哲学的寻根理路[J].人文杂志,2002(3):34-38.
    [139]王振林.主体间性是个应该给予消解的无意义的概念吗?[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4):5-8.
    [140]王振林.从主体理性的凯旋走向理性主体的黄昏[J].社会科学战线,2003(5):223-226.
    [141]王振林.认知思维方式的生存论转向[J].学习与探索,2003(2):1-4.
    [142]王振林.两种相悖的伦理话语:罗蒂与哈贝马斯[J].长白学刊,2003(2):36-40.
    [143]王振林.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J].学习与探索,2005(2):31-34.
    [144]王振林,李晓勇.理性主体与理性批判:现代性的哲学话语[J].学习与探索,2009(2):6-9.
    [145]王天成.从传统范畴论到先验范畴论——康德的先验逻辑对传统形而上学范畴论的批判改造[J].社会科学战线,2004(2):32-38.
    [146]王天成.感知、想象力与本质直观[J].长白学刊,2003(1):45-48.
    [147]王天成.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中的个体性生命原则[J].天津社会科学,2005(2):19-23.
    [148]王天成.康德先验逻辑的基本问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4-7.
    [149]王天成.逻辑与直觉的分裂和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1):21-25.
    [150]王天成.生命意义的觉解与辩证法的任务[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86-90.
    [151]王天成.先验逻辑与直观[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4):19-25.
    [152]王天成,崔巍.先验哲学的基本原则[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5):3-4.
    [153]王天成.先验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及其客观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4):67-72.
    [154]李德学,王天成.谢林先验唯心论历史观中的唯心辩证法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2(4):85-88.
    [155]王天成,马妮.形上之知与辩证法的生存空间[J].社会科学战线,2003(6):40-42.
    [156]王天成.哲学理性的范型转换——从认知理性到后认知理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1(1):58-62.
    [157]王天成.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及其可能性[J].长白学刊,1999(4):10-14.
    [158]王天成.黑格尔形而上学维度的革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92-98.
    [159]王天成.从外在形而上学到内在形而上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72-76.
    [160]李景林,邹铁军,王天成.形而上学的未来——哲学的未来反思之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1):8-14.
    [161]王天成.康德和谢林的认识创造机能理论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2):49-54.
    [162]D. A. Rohatyn.Kant, Hume and causality[J].Journal for 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 Zeitschrift für Allgemeine Wissenschaftstheorie,1975,6(1):34-36.
    [163]J. N. Mohanty.Kant and Husserl[J].Husserl Studies,1996,13(1):19-30.
    [164]Jeffrey Liss.Kant‘s transcendental object and the two senses of the noumenon:A problem in imagination[J].Man and World,1980,13(2):133-153.
    [165]Derk Pereboom.Kant on justification in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J]. Synthese,1990,85(1),25-54.
    [166]J. Hutchison Stirling.Kant Has Not Answered Hume[J].Mind, 1884,9, (36):531-547.
    [167]Terence Penelhum.Hume on Personal Identity[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55,64(4):571-589.
    [168]Donald C. Ainslie.Hume's Reflections on the Identity and Simplicity of Mind [J].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2001,62(3):557-578.
    [169]Abraham Sesshu Roth.What was Hume's Problem with Personal Identity? [J].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2000,61(1):91-114.
    [1]王振林.现代性的哲学视域[N].光明日报,2008-12-23(11).
    [2]孙庆斌.他者视域中的主体性向度[N].光明日报,2009-8-28(12).
    
    1参见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页。
    
    1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9页。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1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页。
    2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4页。
    
    1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1页。
    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0页。
    3参见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8页。
    4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4页。
    1毕尔格:《主体的退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2参见张汝伦:《自我的困境——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之反思与批判》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第101-108页;龚群:《从主体哲学到交互性主体哲学——后形而上学方法论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2),第38-45页。
    3参见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4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1参见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2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3参见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译者序言,第2页。
    1张汝伦:《自我的困境——近代主体形而上学之反思与批判》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第101-108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3页。
    3参见韩冬:《笛卡尔的认识论对本体论的发展——欧洲近代哲学发展的逻辑线索研究之二》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第76-83页。
    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页。
    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6页。
    3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6页。
    2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90-91页。
    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2页。
    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页。
    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26页。
    3在《笛卡尔思辨哲学》一书中,对笛卡尔给实体所下的定义,有如下解释:实体乃一切我们对它有真实观念的属性的直接主体,如此,思想是一切特殊思想的实体了,但是你不能认识实体,除非是通过其属性。是否实体为思想的主体,和思想有分别,笛卡尔认为我只能借思想而认识思想的主体。“思想为一实体,它的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而已。”我思所抓住的,是思想的存在,思想的现实性。参见《笛卡尔思辨哲学》第32页注释②。
    4笛卡尔:《笛卡尔思辨哲学》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5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9页。
    2参见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26页。
    3笛卡尔:《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7页。
    4参见冯俊:《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以法国哲学为重点的西方哲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5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3页。
    
    1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5页。
    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60页。
    
    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4页。
    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98页。
    3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2页。
    
    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08页。
    2笛卡尔:《笛卡尔思辨哲学》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4页。
    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6页。
    1笛卡尔:《笛卡尔思辨哲学》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5页。
    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8页。
    3《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9页。
    
    1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2参见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7页。
    3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8-59页。
    
    1参见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81页。
    2参见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84-85页。
    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6页。
    2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页。
    1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2页。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9页。
    1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1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2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1参见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1页。
    1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0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2页。
    2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3参见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2页。
    4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8、83页。
    1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8页。
    2参见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9-70页。
    3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页。
    4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4页。
    1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0页。
    1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6页。
    2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5页。
    3胡塞尔:《第一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7页。
    1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50页。
    1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22页。
    2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31页。
    1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41页。
    2胡塞尔:《第一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03页。
    1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88-89页。
    2参见胡塞尔:《第一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08页。
    3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90页。
    4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92-93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3页。
    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6页。
    3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6页。
    1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2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3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页。
    4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页。
    1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8页。
    2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页脚注。
    3注释:“恒常”一词在休谟的哲学中是个关键的词汇。他用此词更多地是表达经验中某项结论的一致性和重复性,因为休谟哲学自身就是凭借于经验的观察建立的,所以这种恒常性和他哲学的原则是息息相关的。
    4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页。
    
    1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58页。
    2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7页。
    1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29-630页。
    2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页。
    3休谟之所以用“似乎”一词,是有他的用意的。因为在休谟的哲学推论中,他所作出的结论都是来自于归纳,而归纳的结论最初只是一种经验上的猜想,显然不具有确定性的结论。
    4休谟把这七种哲学关系划分为:类似、同一、时间和空间关系、数量和数的比例、任何性质的程度、相反和结果关系。其中类似、相反、数量和数的比例以及任何性质的程度具有知识的确实性。而同一、时间和空间关系以及因果关系则不具有知识的确实性。而同一、时间和空间关系又不能超出感官来进行比较。
    1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1页。
    2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7页。
    3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2页。
    1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1页。
    2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2-43页。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5-206页。
    1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0-191页。
    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57页。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6页。
    4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5页。
    
    1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2页。
    2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9页。
    1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55页。
    2周晓亮:《休谟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7-378页。
    3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9页。
    1参见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81-282页。
    2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82页。
    3参见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83页。
    4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0页。
    1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85页。
    2张文喜:《休谟的自我学说及其后现代意蕴》载《理论探讨》,2000(3),第31-34页。
    
    1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12页。
    2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14页。
    3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20页。
    1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53页。
    1张文喜:《休谟的自我学说及其后现代意蕴》,载《理论探讨》,2000(3),第31-34页。
    1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71页。
    1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72页。
    
    1维之:《试论休谟的自我概念》载《南京社会科学》,1995(11),第52-58页。
    2参见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6页。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0页。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页。
    1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版序言,第14页。
    1参见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6页。
    2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7页。
    3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1页。
    4参见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1页。
    1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1参见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2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1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8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1参见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2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注释。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2雷德鹏:《走出认识论困境之途——休谟、康德和胡塞尔的想象论探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1参见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2叶秀山:《康德之“先验逻辑”与知识论》,载《广东社会科学》,2003(4),第93页。
    3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休谟、康德和胡塞尔的想象论探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3参见康德:《实用人类学》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1温纯如:《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学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2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1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121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8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注释。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3赫费:《现代哲学的基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
    1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页。
    2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8页。
    3参见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03页。
    4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8页。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1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3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3页。
    4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7页。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1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0页。
    2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3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1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3参见赫费:《现代哲学的基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页。
    4赫费:《现代哲学的基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1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1页。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5页。
    4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页。
    
    1赫费:《现代哲学的基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2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1李文堂:《真理之光——费希特与海德格尔论SEIN》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参照原文略有改动。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1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1参见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劳尔导言,第39页。
    3参见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7页。
    
    1参见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2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8页。
    2参见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劳尔导言,第25页。
    3参见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劳尔导言,第47页。
    4参见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44页。
    5参见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1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8页。
    2参见费希特:《知识学新说》,载《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52页。
    3李文堂:《真理之光——费希特与海德格尔论SEIN》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4参见费希特:《知识学新说》,载《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53页。
    5费希特:《知识学新说》,载《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53页。
    
    1费希特:《知识学新说》,载《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53页。
    2李文堂:《真理之光——费希特与海德格尔论SEIN》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5页。
    2参见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译者导言第5页。
    3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06页。
    
    1费希特:《知识学新说》,载《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55页。
    2参见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页。
    3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09页。
    4费希特:《知识学新说》,载《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00页。
    1参见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页。
    2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页。
    3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页。
    4参见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5页。
    1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28页。
    1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0页。
    2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3页。
    3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7页。
    1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页。
    2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页。
    1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页。
    2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08页。
    3费希特:《知识学新说》,载《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59页。
    4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页。
    1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9页。
    2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3页。
    1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3页。
    2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7-138页。
    3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8页。
    4费希特:《论知识学或所谓哲学的概念》,《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74页。
    
    1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4页。
    2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4页。
    3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7页。
    
    1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6页。
    2参见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5页。
    3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5-146页。
    1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2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6页。
    3参见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46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5页。
    
    1参见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页。
    2郭大为:《费希特伦理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1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2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7页。
    3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7页。
    4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0页。
    
    1魏施德:《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考》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2参见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7页。
    3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8页。
    1魏施德:《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考》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2魏施德:《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考》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11页。
    1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106页。
    2 Fichte,Wissenschaftslehre nova methodo,a.a.O.,S.31f.转引自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3页。
    1参见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78页。
    2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89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9页。
    1张文喜:《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1参见张文喜:《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2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3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1转引自陈立胜:《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2转引自陈立胜:《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3参见陈立胜:《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4转引自陈立胜:《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5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1参见冯俊:《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以法国哲学为重点的西方哲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2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1页。
    3参见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7页。
    1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6-67页。
    1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86页。
    2转引自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95页。
    1参见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4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2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3龚群:《从主体哲学到交互性主体哲学——后形而上学方法论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2),第38-45页。
    1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