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电影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产业,青年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有生力量,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塑造现代精神的重要责任。新世纪以来,中国青年导演的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恰恰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值得深入研究辨析的传播课题。因此,本论文聚焦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群体,纵轴上以2000――2011年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内地、香港与台湾为论述空间,力图打破单一分化的研究视角,以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辩证思路出发,建立起宏观统一的华语电影视野,深入透析三地电影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消费文化夹击下凸显的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
     本论文主体共有六章,加导言和结语共为八个部分。导言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话语与话语分析的文献回顾与述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框架进行阐释。
     第一章电影话语分析理论:定义辨析与分析要素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话语”、“电影话语”进行定义辨析,一方面是从“话语”这个核心概念出发,系统清晰梳理本文涉及的重要理论资源――(CDA)批评的话语分析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理论观点,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一个扎实的理论背景;另一方面是清晰阐释“电影话语”的内涵,初步建立电影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本论文将话语分析应用到电影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对三地青年导演电影话语的分析要素进行阐释。首先是对其话语主体――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的群落特征进行阐释。其次是对其电影话语生产与传播的政治、资本、文化、受众语境进行系统论述。
     第二章历史话语再读:宏大叙事与主体重塑
     本章聚焦历史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的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论证归纳出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的历史话语表达存在宏大叙事历史观映照下的话语调和、文化自审情结透射下的话语混淆、消费文化法则支配下的话语背离这三种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深入考察其话语表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动因,立足三地文化融合语境透析青年电影导演的历史话语加工和社会认知,指出其对历史话语的加工策略为意识操纵下的历史主体置换。
     第三章写实话语建构:两种外壳与一脉悲歌
     本章针对写实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本论文探讨的写实电影话语在内容上基于对当代社会生活细致严谨的观察,通过描绘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处境反映当下社会现状,试图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话语形态上却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运用纪录片的摄制手法,假借原生态化的演员、方言等非虚构元素创造虚构故事,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粗糙可信的写实风格,节奏上也相对沉重。另一种影像风格可称之为“诗意的写实”。它们不是生活流的细琐铺排,而是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和画面影调,呈现出一种带有个人色彩的风格化诗意。
     第四章都市意义生产:双重镜像与空间变奏
     本章是对都市话语类型进行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第一节是对两类都市话语表征――梦想舞台与冷酷丛林的辨析;第二节从公共空间理论出发,进入更贴近的话语实践分析,对都市影像中反复出现并具有特定意涵的四类典型空间――酒楼与茶馆(交际空间)、交通工具(游离空间)、大商场与小店铺(消费空间)、城市地标(象征空间)进行细致文本探析,进而审视其空间话语变奏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深切互动。
     第五章青春母题书写:叛逆逻辑与多棱视角
     本章是对青春话语类型的专题性话语文本与语境研究。在关于青春的话语表达系统中,特立独行的“叛逆”成为凸显的叙事母题,又因社会文化语境的迥异而呈现出多彩的话语表达特征。内地青年导演对于叛逆母题的书写态度更为决绝,以毁灭性的死亡结局与极端化的人物符号来彰显青春话语主体与主流文化体系的彻底决裂;香港青年导演则在消费主义逻辑的掌控下,采用荒诞与冷酷的双面话语策略来书写叛逆母题,折射出香港文化身份的尴尬游离;台湾青年导演则将叛逆母题深埋于压抑晦涩的话语外壳下,以貌似沉默实则激荡的书写姿态回应主流社会对青年主体的高压与操纵。在具体剖析三地导演对于叛逆母题的话语表达策略基础上,本章进入语境透析,审读其母题书写逻辑与三地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六章本土营销与海外传播:商业语境与全球视野
     本章着重研究三地青年电影导演电影话语的营销传播状况。一方面是置身于消费文化语境下,青年导演的电影语篇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必须适应市场,进行系统有机的营销传播。目前青年电影导演话语本土营销的目的是将电影语篇包装成文化消费热点,成为特定阶段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中的公共议题。同时,该议题的设置往往是对某种话语意识的迎合甚至屈膝,能够折射出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另一方面,作为折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重要话语载体,青年导演的电影语篇进入国际传播时承载着重要的时代责任,既要真实揭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层次和多维度,又要避免陷入国际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陷阱,沦为他者文化误读的工具。
film effectives, taking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shaping the modern spirit. Since the new century, Chinese youth director’s discourse constructing prospect and communicating logic can reflec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trends,which worth researching as a communication study topic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ing .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new century Chinese youth director group, on the vertical axis with 2000 - 2011 as the time of the background, the horizontal axis to the Mainland, Hong Kong and Taiwan as a discursive space, trying to break a single divid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rough dialectical thinking of“Differences in Unity”and "Seeking Unity in Differences ",this paper set up the unity of the macro view on Chinese film and deeply analyses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ng prospect and communicating logic of movies in these three region under the Mainstream culture, Elite culture and Consumer culture.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has six chapters, there are eight parts altogether including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introduction consist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to discourse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urrent state about this resear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thesis‘s research purpose, method, significance and frame.
     Chapter One Film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and factors of analysis
     This chapter includes two main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ses the core concept of this research——“discourse”and“movie discourse”. on the one hand, from the core concept,"discourse",this chapter systematically outlines(CDA)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main idea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hich i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 for this paper. Thus, it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hapter clearly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movie discourse”and established film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frame initially. On that basis,this paper will further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to film studies.
     The second part illustrates the elements of the three-region youth director’s movie discourse.
     First,it illustrates the community features of three-region youth director , who is the subject of movie discourse. Second,it explains systematically the political, capital, culture and audience contexts for movie discours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Chapter Two Reread of historical discourse: Grand Narrative and subject rebuild
     This chapter focus on types of historical discourse, does thematic studies on discourse text and context,argues and concludes that in the historical discourse expression of the three-region youth director ,there exist three features, discourse harmonic under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grand narrative, words confusing reflected by culture self-examination and discourse departure dominated by consumption culture law. On this basis,in this chapter,we deeply investigate the social cultur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representation of discourses, dialysis historical discourse processing and social cognition of youth film director based on the three places cultural fusion context, and point out its strategy of historical discourse processing is historical subject replacement operated by consciousness.
     Chapter Three Realistic discourse construction: two shell and a pulse elegy
     This chapter does thematic studies of realistic discourse type on discourse text and context. In content, the realistic film discourse is based on detailed rigorous ob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This chapter tries to reflect present social life situation by depict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marginalized groups of society, and then restore an objective, realistic real-world. In the form of discourse,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styles. One is the use of documentary filming techniques, under the guise of the original ecology of the actor; dialects and other non-fiction elements to create a fictional story, making the film present a rough credible realist style.The rhythm is relatively heavy. Another image style might be called "poetic realism."
     They are not trivial layout of life, but carefully designed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screen tone, which represent the aesthetic style of the poetry.
     Chapter Four Production of urban meaning: double mirror and spatial variation
     This chapter does thematic studies of urban discourse type on discourse text and context. The first section,we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urban discourse features——the dream stage and the cold jungle Analysis; The second section goes into closer analysis of discourse practice from the public space theory. This section analyses the text of the four types of typical space thoroughly——the wine shop and the teahouse (communication space), traffic tools (free space), department stores and small shops (consumption space), urban landmarks (symbolizing space),and then examine the deep interaction between of its spatial variation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scourse context. Chapter Five Youth motif writing: Rebellious logic and multi-row view
     This chapter does thematic studies of youth discourse on discourse text and context. In youth discourse expression system,maverick "treason" becomes a highlight of the narrative motif,which presents colorful discourse features due to the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Mainland youth direct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motif of treason becomes more decisive with destructive death results and extreme character symbols to reveal the complete breakup of youth discourse subject and the dominant culture;While Hong Kong youth director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logic of consumerism ,use discourse strategies of both "absurd" and "cruel" to reflect Hong Kong's embarrassed drifting of cultural identity;Taiwan youth directors don't like to express the motif of treason directly,and they bury the motif under the obscure discourse. Taiwan youth directors use seemingly silent writing attitude to respond the pressure and control the mainstream society gives to the youth.In fact,the silent writing attitude is a kind of creative attitude. After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ree-region directors' strategies to express the discourse,this chapter begins to illustrate the context,the motif express logic and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hree regions.
     Chapter Six local marketing and overseas communication: business context and world visi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of three-region youth directors' film discourse.On the one hand,in the expense cultur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youth directors' film discourse,as mass cultural products, must adapt to the market while it is conducting systemic and organic marketing communication.Currently , the local marketing of youth directors' discourse aims at packaging movie discourse as Cultural consumption hotspot ,becoming a public issue during the particular segment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eanwhile,the setting of this issue often caters to or even gives in to a certain discourse,which can reflec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On the other hand, as an important discourse carrier to reflect the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culture,youth directors' discourse bear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It not only reveals the multilayer and multi-dimen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life ,but also avoids falling into the discourse trap of international Western-centrism,becoming cultural misreading tools of "the other".
引文
2陆恩:《国外话语分析研究综述》,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7月,第85页
    3〔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4 (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中译本序,第2页
    6施旭:《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1月,第132页
    
    7施旭:《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8施旭:《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1月,第133页
    9赵为学:《论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上海大学博士论文,第3页
    10潘秀通:《论电影话语及其当代创新》,《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第50页
    11潘秀通、潘源:《电影话语创新:始于观念冲破樊笼》,《戏剧艺术》2001年第6期,第76页
    
    1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外语学刊》2007年第5期,第83页
    13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14〔英〕帕特里克·富尔赖:《从肉体到身躯再到主体:电影话语的形体存在》,李二仕译,《世界电影》2003年第4期,第44页
    
    15王志敏:《电影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16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17罗卡:《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8陈犀禾、王雁:《多元视野下的台湾电影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86页
    19贾磊磊:《序:中国电影作为我们的文化血脉》,孙慰川著,《当代台湾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0陈犀禾、王雁:《多元视野下的台湾电影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93页
    21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71页
    
    22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73页
    24施旭:《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1月,第133页
    25赵为学:《论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上海大学博士论文,第3页
    
    28王志敏:《电影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29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73页
    30丁和根:《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1卷第1期,第38页
    31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2、577页
    
    32丁和根:《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1卷第1期,第40页
    33丁和根:《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1卷第1期,第40页
    34潘秀通:《论电影话语及其当代创新》,《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第53页
    
    35毛琳:《中国电影产业化与审查制度》,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论文,第27页
    
    39苏星:《ECFA放开台湾电影进内地限制挑战与机遇并存》,《大众电影》2010年24期
    
    48林莉丽、杜思梦、林琳:《2010年发行公司备忘》,《中国电影报》2011年1月6日
    49唐榕:《电影投融资:现状透视与体制建设》,《当代电影》2007年第5期,第123页
    
    50刘汉文:《2010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当代电影》2011年第3期,第19页
    51赵家新:《从“影贷”看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体系》,《人民论坛》2011年第5期,第117页
    52魏萍:《香港地区电影融资及风险管理状况剪影》,《当代电影》2009年第10期,第61页
    53冯永、魏萍:《香港电影发展局:政府帮忙克服中小影片融资的风险和困难》,《当代电影》2009年第10期,第63页
    
    54许进、何群:《风险投资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催化作用与机制分析》,《电影艺术》2009年第6期,第82页
    55许进、何群:《风险投资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催化作用与机制分析》,《电影艺术》2009年第6期,第84页
    56许进、何群:《风险投资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催化作用与机制分析》,《电影艺术》2009年第6期,第86页
    69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70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73吕剑虹、王则蒿:《后回归香港:文化裂隙、文化认同与弥合》,五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53页
    74龙应台:《谁的添马舰:我看香港文化主体性》,《同舟共进》2007年第7期,第50页
    
    75王岳川:《香港文化的后殖民身份》,《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2期,第140页
    6陈冠中:《我这一代香港人:成就与失误》,《中华时报》2005年4月
    77吴仲柱:《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第5页
    78徐博东:《论台湾文化的特点和汉文化在岛内传播发展的历史分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6月第2期,第76页
    79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192页
    80潘朝阳:《从原乡生活方式到中华文化主体性――台湾的文化原则和方向》,《台湾研究集刊》2005年第1期,第74页
    81吴浊流:《台湾连翘:台湾的历史见证》,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年,第58-59页
    82胡文生:《一言难尽的台湾文化与政治》,《世界知识》2010年第18期,第60页
    83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84胡正荣:《美国电影产业的核心与经营策略》,《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第23页
    
    85扬子:《白蛇传说》上映宣传采访,《新娱乐在线》2011年11月26日
    87倪震:《可贵的“第一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12页
    88〔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何慧玲译,李焯桃编,海南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7页
    89黄式宪:《东方镜像的苏醒:独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扬》,转引自《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孟建、李亦中、〔德〕Stefan Friedrich/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90〔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91杨远婴:《中国电影导演的代群结构》,引自《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92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93汤祯兆:《香港电影血与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引自《香港电影血与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94张文彦:《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业鸟瞰》,《评论和研究》1996年03期,第30页
    95〔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何慧玲译,李焯桃编,海南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4页
    96列孚:《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第60页
    
    97钱春莲:《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99张文彪:《台湾电影业的困境》,《台声》1994年第6期,第42页
    100何自力:《台湾电影市场陷入低迷》,《经济世界》2002年第2期,第75页
    101陈念群:《台湾电影何时重返美丽时光》,《北京日报》2002年12月8日
    102〔台〕梁良:《九十年代台湾电影的政策》,《电影艺术》2001年第4期,第104页
    103〔台〕梁良:《九十年代台湾电影的政策》,《电影艺术》2001年第4期,第105页
    104何自力:《台湾电影市场陷入低迷》,《经济世界》第76页
    105齐隆壬:《2005—2008台湾电影与新新导演显像》,《电影艺术》2009年第3期,第49页
    106李政亮:《十字路口的台湾电影》,《读书》2004年02期,第139页
    107〔台〕梁良:《九十年代台湾电影的政策》,《电影艺术》2001年第4期,第103页
    108〔台〕岳淼、陈飞宝:《台湾新生代电影导演》,《电影艺术》2004年第4期,第80页
    109李政亮:《十字路口的台湾电影》,《读书》2004年02期,第139页
    
    110齐隆壬:《2005—2008台湾电影与新新导演显像》,《电影艺术》2009年第3期,第52页
    111魏然:《转型期的台湾电影产业》,《艺苑》第51页
    112刘俐俐:《隐秘的历史河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13转引自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8页
    114吴秀明:《历史的诗学·导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5汪安民/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116程群:《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放映》,《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第53页
    117程群《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放映》,《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l期,第51—60页。
    118王桂芝:《宏大叙事的历史观》,《学理论》2001年第7期,第70页
    128李尔葳:《姜文与<鬼子来了>》,《电影新作》1999年第4期,第52页
    129李跃庭:《生存意识与历史记忆――从小说<生存>到电影<鬼子来了>》,《日本学论坛》2008年第1期,第59页
    
    130余章宝:《散乱的历史――福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第59页
    131胡克:《<南京!南京!>新作评议》,《当代电影》2009年第7期,第41页
    132解玺璋:《走火入魔的人性与一厢情愿的历史》,《北京日报》2009年5月5日
    133徐秋:《陆川:我用我的方式记忆》,《电影》2009年第6期,第16页
    134〔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引自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
    
    136徐秋:《陆川:我用我的方式记忆》,《电影》2009年第6期,第15页
    137陆川:《<南京!南京!>新作评议》,《当代电影》2009年第7期,第51页
    144郝建:《面对大屠杀:罪责思考与艺术呈现――评<南京!南京>的散乱叙事与价值悬空》,《电影艺术》2009年第4期,第29页
    
    145徐秋:《陆川:我用我的方式记忆》,《电影》2009年第6期,第16页
    151李占海:《略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文教资料》2009年10月,第17页
    
    152李占海:《略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文教资料》2009年10月,第17页
    
    153理查·戴尔/著,《明星》,英国电影学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154亚历山大·沃克/著,《明星制》,1974,第15页
    
    156〔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159张华:《传承与交融――台湾文化发展的历史影像》,《世界知识》2010年第4期,第50页
    160张华:《传承与交融――台湾文化发展的历史影像》,《世界知识》2010年第4期,第50页
    161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1715.html
    162〔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163《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9页
    164〔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5沈东:《<喋血孤城>还原真实历史》,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2010年9月1日
    167王仁胤:《浅议当代对巴赞现实主义的误读》,《电影评介》2011年第1期,第3页
    168 [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169王仁胤:《浅议当代对巴赞现实主义的误读》,《电影评介》2011年第1期,第3页
    
    170范志伟:《世界电影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171丁亚平:《20世纪中国电影话语与夏衍》,《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
    172宋健君主编:《青年电影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173格非,贾樟柯等:《一个人的电影》,中信出版社:2008
    174于点:《神话·解构·颠覆--类型电影以及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类型电影》,《天府新论》2006年z1期,226页
    
    175[美]大卫?波德威尔著,何慧玲译:《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176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177石川,顾涵忱:《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第26页
    
    178丁亚平、吴江:《跨文化语境的中国电影—当代电影艺术回顾与展望》,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179贾樟柯/文:《贾想1996——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180 [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4页
    181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著,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182 [美]路易斯·贾内梯/著,焦雄屏/译:《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48页
    183 [美]路易斯·贾内梯/著,焦雄屏/译:《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56页
    184 [法]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
    
    185 [法]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
    
    186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89页
    
    187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岳麓书社2003年1月版,第12页
    188 [法]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
    189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15页
    190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191 [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周成林/译:《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192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缨/译:《规训与惩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00页
    
    193宋健君主编:《青年电影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194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64页
    195李声吼:《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关系之探讨》,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和合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23页
    196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著,刘海龙/译:《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97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穆青/译:《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198宋子文:《台湾电影三十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199 [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200卢琳:《九七香港的影像书写——陈果电影的文化阐释》,《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41页
    
    207波特若:《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刘晨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页
    208伊夫·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徐伟民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209伊夫·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徐伟民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17页。
    
    210伊夫·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徐伟民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211伊夫·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徐伟民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212袁园:《贾樟柯电影中的城市书写与中国想象》,引自《城市文化评论》第41页
    213任仲伦主编:《电影双城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292页
    214伊夫·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徐伟民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215陈小云:《电影城市:当代中国电影的城市想象——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专辑》,第45页
    216王鸿泰:《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引自蒲慕州/主编:《生活与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2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们出版社,1979年
    220李阎魁:《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221蒋涤非:《城惑——自在的图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222蒋涤非:《城惑——自在的图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223伊夫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徐伟民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224李阎魁:《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77页
    225汪原:《边缘空间——当代建筑学与哲学话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226蒋涤非:《城惑——自在的图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101页
    227民乐:《符号的秩序:全球体系中的城市与文化》,引自田根胜、黄忠顺主编《城市文化评论》,花城出版社,第24页
    
    228蒋涤非:《城惑——自在的图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102页
    229蒋涤非:《城惑——自在的图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104页
    
    230汪原:《边缘空间——当代建筑学与哲学话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96页
    
    235汪原:《边缘空间——当代建筑学与哲学话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94页
    
    236汪原:《边缘空间——当代建筑学与哲学话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88页
    237迪耶·萨迪奇:《权力与建筑》,王晓刚、张季芳译,重庆出版社,2007,第265页
    238汪原:《边缘空间——当代建筑学与哲学话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96页
    239汤祯兆:《作为“漫画电影”的<龙虎门>》,引自汤祯兆著《香港电影血与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305页
    240邓伟志主编:《当代“城市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08月,第7页
    241邓伟志主编:《当代“城市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08月,第9页
    242邓伟志主编:《当代“城市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6页
    243邓伟志主编:《当代“城市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32页
    244王永年:《商品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1页
    245《文化新思维——商品经济与精神文明》,第58页
    246陈小云:《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第?页
    247陈小云:《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第117页
    249杨晓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250李凤亮:《市民社会建构中的当代文艺生产》,引自田根胜、黄忠顺主编《城市文化评论》,花城出版社,第3
    
    251杨晓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252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66页。
    253杨晓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15页。
    
    254俞洁:《漂流青春—关于《青红》》,《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第142页。
    255叶·魏茨曼:《电影哲学概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5页。
    256钱穆:《中国文化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1页
    
    257张成斌:《大众传播与社会形象塑造》,《青年记者》2001年第4期,第49页。
    258陈林侠:《成长的怀旧与传统的成长――大陆与台湾成长电影的比较》,《影视镜像》2008年第5期
    
    259梁国楹:《中国传统文化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00页。
    260杨晓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87页。
    261杨晓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89页。
    
    262《西方的惊奇与中国电影神话》,《中国银幕》,1994年第2期,第28,29页。
    263西蒙.杜林:《全球规模的通俗文化:对文化研究提出的挑战?》,《批评探索》第23期,第803页。
    264许婧:《实践与创新—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导演的多元化书写与备忘》,《跨文化语境的中国电影,当代电影艺术回顾与展望》,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37页。
    265秦喜清:《从汾阳到“世界”—论贾樟柯电影的本土主题与国际接受语境》,《跨文化语境的中国电影,当代电影艺术回顾与展望》,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53页.
    266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85页。
    267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3页。
    268司蒂芬妮.唐纳德:《异化的征兆:近期中国电影中的女性身体》,《延续》第12卷第1期,第94页。
    269《下一个百年,“第六代”长大成人》专题,载于《新闻晨报》2005年12月19日。
    
    270魏兰芳:《青春的挽歌—电影《香港制造》的社会学视角》,《电影评介》2008年第18期,第53页。
    
    271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1页。
    
    272张嫣:《外滩画报专访陈果:“草根”只是个标签》,《外滩画报》2006年5月9日。
    
    273列孚:《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
    274李道新:《“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香港电影十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6月版。
    
    275弗洛伊德:《梦的释义》,辽宁人民出版生1987年版,第113页。
    276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4页。
    277张英进:《香港电影中的“超地区想象”:文化、身份、工业问题》,《当代电影》,2004年第4期,第43页。
    278《香港电影节,彭浩翔鲁莽的火枪手》,《生活周刊》,2010.3.30-4.5,总第1307期
    279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6页。
    280 Bordwell, David (2000). The 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81陈林侠:《成长的怀旧与传统的成长――大陆与台湾成长电影的比较》,《影视镜像》2008年第5期
    
    283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438页。
    284慕容天涯:《“艋舺”台湾电影的热血和青春》,《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08期。
    
    292丁珊珊:《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青春电影》,《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28页。
    
    293信息时报:《台湾电影,青春片中寻找复苏良方》,2008年6月20日
    
    294格非、贾樟柯等:《一个人的电影》,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页
    295《独立电影的商业革命》,《电影世界》2010年5月刊,第90页。
    296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833页。
    297刘敏:《我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怪物》,《电影世界》2010年6月刊,第34页。
    
    298格非、贾樟柯等:《一个人的电影》,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299陈杭:《中信文化传媒集团领跑行业竞争》,《中国电影报》2004年10月14日
    
    301朱恬:《高额票房背后藏玄机,导演放低身段大手笔营销》,四川新闻网2011年8月8日
    
    
    302蒋德福、沈芸:《中影集团电影营销策划分公司的一年间》,《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第46页
    
    303梁苗、智琛:《<杜拉拉升职记>:国产电影营销的“强心剂”》,《电影评介》2011年第14期,第80页
    304艺恩咨询:《影院报刊广告需优化投放周期与媒体选择》,引自中国广告网2010年11月15日
    305刘时坤:《谈大众传媒的景观社会塑造》,《中国报业》2011年第4期,第27页
    309张存明:《电影营销》,《企业管理》2011年第2期,第87页
    312徐元:《一堂电影营销课:挣钱的机会太多了》,《电影世界》2010年第7期,第131页
    313刘万军:《浅议电影植入式广告》,《电影文学》2008年第10期,第141页
    314冯霞玲:《艺术表达与文化工业――中国小成本艺术电影营销研究(2006――2009)》,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0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15蒲剑、夏楠:《艺术电影营销策略探讨》,《当代电影》2008年第9期,第23页
    316同上,第23页
    
    317朱曦:《谁是2008中国电影票房“毒药”?》,《上海星期三》2008年11月17日
    
    322戴元光、邱宝林:《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第52页
    324马丁·吉泽尔曼:《探析中国电影在德国成功的因素》,《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孟建,李亦中,〔德〕Stefan Friedrich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8页
    325林娅:《文化全球化与民族精神》,《岭南学刊》2004年第1期,第77页
    326戴元光、邱宝林:《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第50页
    327钱春莲、邱宝林:《论新生代导演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四期,第82页
    328董昆:《中国电影出口上演‘欧美总动员’》,《北京商报》2011年1月24日,引自http://www.wowa.cn/Article/175663.html
    329〔美〕大卫·鲍威尔:《跨文化空间:华语电影即世界电影》,转引自刘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思考》,《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94页
    (美)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李德刚、何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安德列·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4
    (美)彼德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何道宽译,华夏出版社,2003.7
    (英)布迪厄:《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程青松主编:《青年电影手册》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
    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周宪、许钧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4
    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戴元光、邱宝林:《当代文化消费与先进文化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二版
    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邵志择译,华夏出版社,2003.7
    (英)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
    (美)丹尼尔·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5
    丁建新:《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5
    (荷)梵.迪克:《话语分析—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徐赳赳译,载于《国外语言学》1990年第2期
    (荷)梵·迪克:《话语、心理与社会》,施蓄等编译,中华书局1993年版
    (英)弗兰克·韦尔什:《香港史》,王皖强、黄亚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3
    (美)菲斯克:《传播符号学理论》,张锦华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3.9
    (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法)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2003. 1二版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3. 1二版
    格非、贾樟柯等:《一个人的电影》,中信出版社,2008.10
    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
    胡谱忠:《本土如何显影》,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美)杰姆逊:《语言的牢笼》,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5.5
    (美)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8
    Joanne Hollows、Mark Jancovich编,《大众电影研究》,张雅萍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6
    〔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
    (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1988. 11版,三联出版社
    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阐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三联书店,1997. 12
    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9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
    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美)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杜桓译,华夏出版社,1999. 1
    (美)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潘邦顺译,台湾:风云论坛出版社,1996年版
    孟建、李亦中等:《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5
    蒲慕州主编:《生活与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4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4
    (法)让·波德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
    (法)让·波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
    (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周宪等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 11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
    (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3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0
    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齐宇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0
    (英)泰马·利贝斯埃利胡·卡茨《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刘自
    雄译,华夏出版社,2003.8
    汤祯兆:《香港电影血与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角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0
    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4
    (美)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9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美)希伦.A.洛厄里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
    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上海三联书店,2005.4
    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美)约翰·菲斯克等编《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 1
    严泉、陆红梅:《台湾的中产阶级》,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远婴:《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杨远婴、李彬主编:《影像·探索人生――对话新锐导演》,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5
    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8
    郑洞天、谢小晶:《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张凤铸等:《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斌:《不一样的景观:港台电影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编,《香港电影回顾》,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1.Adorno,T.W.&M.Horkheimer:《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in The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London, Verso,1979):also published in J.Curran et al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Edward Arnold,1977).
    2.Bennett,T.etal(eds):《Culture deology and Society Process》(London,Batsford,1981).
    3.Hall,S.,Encoding/Decoding,in S.Hall et al (eds),Culture,Media,Language (London,Unwin Hyman,1980).
    4.Turner,G.:《British Cultural Studies:an Introduction》, (London, Unwin Hyman,1990).
    5. Lull,James:《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6.Lury,Celia:《Consumer Cultur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
    7.McQuail,Denis:《Mass Communi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3rd edn. London: sage,1994).
    8.Nelson Phillips& Cynthia Hardy :《Discourse Analysis:Investigating Process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Sage Publications,2002).
    9.Chris Barker and Dariusz Gakasinski :《Cultural Studies and Discourse Analysis:A Dialogue on. Language and Identity》,SAGE Pblicat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2001
    10.Norman Fairclough:《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 1995
    11.James Paul Gee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theory and metho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出版社,2000.8
    12.Gillian Brown&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出版社,2000.8
    13.Chris Barker and Dariusz Gakasinski :《Cultural Studies and Discourse Analysis:A Dialogue on Language and Identity》,SAGE Pblicat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2001
    14.Marianne Jorgensen:《Discourse Analysis-as Theory and Method》London:sage, 2002
    15.Barbara Johnstone :《Discourse Analysis》(Introducing Linguistics),Blackwell Publishers (November 1, 2001)
    16.Robert A.Dooley&Stephen H.Levinsohn:《Analyzing Discourse:A Manual of Basic Concept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