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2006年破产法的颁布,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破产法律实践的新局面。而其中破产重整程序的出现,更是使得我国破产法的着眼点由单纯的债务清算转向了对债务人的拯救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破产重整程序作为一项在国外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由于其程序的复杂性以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原因,在相关国家并没有出现大规模适用的现象,而重整成功率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随着2006年破产法的生效,在我国却掀起了一股破产重整的浪潮。在这其中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有大量的困境上市公司选择适用破产重整程序:二是在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实践中,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一起因重整失败,被法院裁决终止程序的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例。这两点中国特色,无疑是研究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实践所需要关注的重点。而就破产重整程序的进程来看,从程序的启动开始,最主要的工作都是在围绕着破产重整计划来开展。在程序的进程中,破产重整计划的制定、表决、批准以及执行,构成了重整程序的几大重要环节。因此,通过对破产重整计划的研究,可以系统的梳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由于公司破产是各种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调和的产物,破产重整程序作为破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无法避免各方利益的冲突。在面临不同的利益诉求时,应当如何通过破产重整计划来寻求一种平衡,是我们理论研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程序中,由于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不仅涉及众多的股民,还对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影响广泛,涉及的其他利益相关人众多,所以利益的冲突和平衡问题,是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从制定到执行各阶段都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由于我国的公司上市制度发展中的历史因素,致使上市公司很多时候不单纯是一个商事主体,而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各种利益关系。相对应的,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程序中,政府也会成为诸多利益主体中的一员。
     因此,本文将政府行为和利益平衡作为研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理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制定、表决、批准以及执行四个主要环节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并试图在解释前文提出的两点“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探求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相关立法在将来可能完善和改进的方向。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的缘起、课题研究现状及写作的思路做简单介绍。
     第一章为“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理念嬗变”。在本章中,通过对破产法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立法价值变迁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并分析了传统意义上破产重整计划制度基本原则,即利益平衡原则、私法自治下的公权力干预原则以及恢复债务人经营能力原则。而后对上市公司在我国特殊时期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对破产重整的特殊需求。在此基础上,本章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以及我国上市公司对破产重整程序的特殊需求,认为由于这种特殊制度性需求的存在,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实践中,其传统破产重整计划的各项基本原则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从而被赋予新的内涵,甚至产生理念的嬗变。
     第二章为“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中的政府行为”。本章首先通过对历史的回顾,阐述我国公权力与商业活动间的特殊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对政府行为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政府行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同时有着积极和消极影响。此外,以我国破产法为例,讨论了政策和立法价值的关系,对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的政府行为运做机制进行了描述。最后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中政府行为应当遵循的政策,并指出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制定、表决、批准以及执行过程中,利益平衡和社会整体利益保护是政府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性政策。在此原则性政策的基础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保障职工利益、保留上市公司“壳”资源以及恢复上市公司经营能力,是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实践中政府行为所应遵循的四项具体政策。
     第三章为“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中的利益主体分析”。本章首先对上市公司进入到破产重整程序后利益关系的变化做一个整体性的描述,分析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变化和特点。并指出当上市公司进入到破产重整程序后,因内部控制权、外部市场作用等因素的变化,以及公权力介入等原因,其涉及的利益关系在破产重整计划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特点,即:资源的有限性和风险性,利益目标的多元性以及利益冲突调节中的公权力色彩。而后针对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中涉及的债权人、债务人、股东等主要利益主体,对其在破产重整中的不同利益诉求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利益主体间冲突的表现和类型,指出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中利益冲突可分为私权利之间的冲突,私权利与公权力之间的冲突以及公权力运作之间的冲突。
     第四章为“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制定与表决”。本章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特点和制定原则,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具有预先性、融资性以及可行性的特点。而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本章指出利益平衡仍然是首先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还应当遵循共同协商原则以及特别保护原则。同时结合各国相关立法例,本章对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制定主体,计划所应包含的内容,以及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表决主体和表决分组等具体法律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为“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批准与执行”。本章将破产重整计划的批准与执行作为分析的途径,探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最终利益平衡的实现。对于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批准,本章对正常批准和强制批准分别进行了思考阐述。其中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正常批准中,本章指出在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法院审查批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时还应当遵循合法性原则、利益比较原则以及可行性原则。而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中,本章从破产重整程序所体现的立法价值,破产重整程序可能带来的潜在经济利益以及破产重整计划中利益平衡要求等三个方面,对强制批准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在法院强制批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时,除可行性原则外,还应当遵循最低限度接受原则以及最低利益原则。除上述理论分析外,本章还分别对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正常批准和强制批准中的具体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现有立法的部分不足之处。此外,在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的执行中,本章从执行主体、执行中的监督以及救济等三个方面展开思考,探讨了其中涉及的相关具体法律问题,并对现有立法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语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立法的思考及建议”。本部分在前文的梳理及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实践情况,对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相关立法在未来的完善及发展进行思考,同时就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计划在制定、表决、批准以及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部分具体条款提出了如何完善和修改的建议。
The Bankruptcy Law of China published in 2006 in a way created a new situation for bankrupt law practice. The appearanc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emphasized the priority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society interest and the rescue of debtor.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mature law system in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because of its procedural complexity and highly cost, it's not applied in large-scale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restructuring remains a low level. With bankruptcy law coming into effect in 2006, China set off a wav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with two distinct features. The first feature i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listed companies choose the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The second feature is that in the public practice of the listed company's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there is still no one case of program terminated by court decision because of failure. And these tw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 doubt at this stage is focus of the bankruptcy restructuring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for the process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the main work lies in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program, the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lanning, voting, approval and implementation makes up of the major parts of reorganization program.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can help to deal with problems for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process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Since bankruptcy is a conflict of interests that cannot be reconciled, the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s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solvency system cannot avoid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the same. How to establish a balance by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when facing demands of different interests is the problem for our theoretical research. Particularly in the process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the listed companies as a public company, it affects not only a large number of shareholders, but also impact the economic of its areas. Therefore, the conflicts and balance of interests lies in every stage from planning to execut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for listed companies. Secondly, because of the historic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sting system in China, the listed companies is not simply a commercial subject, they also have close interest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ment. Correspondingly, the government will become a member of stakeholders while in the process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Therefore, we discuss the relevant issues about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lan, voting, approval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ry to find out how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relevant legisl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two distinct features mentioned above. This article includes seven parts:
     The prefac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his study,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he idea of my writing.
     The first chapter is'the conception evolution of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In this chapter, we'll review the change of legislation val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solvent law and analyses the basic rul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system that includes rule of interest balance, rule of public power intervention under autonomy and rule of restorability of the debtor. The develop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under th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in the special period are analyzed.We sum up the special needs for bankruptcy restructuring of listed compani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it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pecial needs of listed companies for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gram, we think the existing of this particular demand will remarkably affect every basic rule of traditional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gram in the practic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it will be renewed and even change the conception of evolu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This chapter reviews the history, describes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power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analyses the listed companies'demand for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government behavior affect the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at the same time. Moreover, in this chapter we take the bankruptcy law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e and legislation value, and then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bankruptcy restructuring. Finally, We analyses the police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by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and point out that the basic rule for government behavior is to balance of interest and protect the social interest in the process of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making, voting, approval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is policy principle, maintain public order and safety, protect workers'interest, reserve the "shell" resource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restore the operation capacity are the four specific policies government behavior should follow in the practic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at this stag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interest subject in bankruptcy restructuring plan of listed companies". This chapt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overall change of interest relationship after the listed companies proceed into the bankrupt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and then analyses the change and feature of inter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and internal in the process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This chapter also points out that when the listed company proceed into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new features such as finiteness and riskiness of resource, diversity of interests target and the public power in the regulation of interest conflict will appear in the bankrupt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factors such as internal control power, external market forces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public power. To address the major conflict subjects such as creditor, debtors and shareholders involved in the bankrupt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of listed companies, we detailed analyses the appeal of different interest in the bankrupt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and discuss the expression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interest subject based on this.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terest conflict in the bankrupt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could be divided into conflict of private rights, conflict of private right and public power, conflict of public power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making and voting of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e anticipatory, bankability and feas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bankrupt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by analyses its draft rule and feature. We points out that the balance of interest is still the basic rule in the bankrupt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the joint consultation rule and special protection rule should also be applied.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 the main development of bankrupt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the contain in the plan and the specific law such as voting subject and voting group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considering relevant national legisl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approval and implementation in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of listed company", we discus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alance of final interest by analyses the approval and implementation in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As far as the implementation is concerned, we also discuss the normal implementation and obliged implementation. In the normal implementation of bankrupt restructuring procedure, the court should apply the legality principle,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inciple and feasibility principle in the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as long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interest balance is kept. In the obliged implementation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obliged implement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the legislative value expressed by the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the potential economic benefits brought by the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and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required in the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We also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obliged implementation, the minimum limitation principle and the minimum benefit principle should be applied beside the feasibility principle. Besides that we will separately discuss the specific legal issues in the normal implementation and obliged implementation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will also discuss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legislation and some legal issue involv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ocedure from three aspects:executive agent, supervision of implementation and relief.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The proposal to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of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chapter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we will discuss the fu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And we also give some suggestion to improve some specific clause involved in the planning, voting, approv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eme of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引文
1[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3页。
    2[英]阿蒂亚:《法律与现代社会》,范悦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5相关内容可参见汤维健:“‘企业破产与重整法国际研讨会’研究综述”(下),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9570,最后上网时间2011年3月8日。
    6参见“新破产法实施后,2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破产重整”,上海证券报,2010年5月31日。
    7这其中较早的代表性论文有王卫国:“论重整制度”,《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论重整企业的营业授权”,《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1期。冯果:“公司重整制度与债权人的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5期。代表性著作有李永军:《破产重整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王卫国:“论重整制度”,《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98页。
    9可参见肖金泉、刘红林:《破产重整——中国企业新的再生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可参见汪世虎:《公司重整中的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1可参见费国平、万磊、徐家力:《公司重整》,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2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王斯、徐阳光:“上市公司重整法律制度研究”,汪世虎:“我国公司重整制度的检讨与建议——以债权人利益保护为视角”、赵泓任:“重整中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相关法律问题”、陈英:“破产重整中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郑志斌:“上市公司重整的八大问题”等一系列文章。
    13参见[美]伊丽莎白·沃伦、杰伊·劳伦斯·韦斯特布鲁克:《债务人与债权人法》(影印本),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9-1043页。
    1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版,第168页。
    15[奥]欧根·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16参见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84—385页。
    17参见[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03页。
    18对于这种认识,现在已经有学者指出了其中的偏颇之处。而中国历史上的曾经的商业活动和精神,以及当今中国在这方面的体现,笔者会在后面的写作中结合本文的主题陆续加以描述和探讨。
    19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页。
    20 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 Sixth Edition by The Publisher's Editorial Staff, 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 1990, P147.
    21 See Hamish Anderson, Administration—Part Ⅱ of the Insolvency Act 1986, London Sweet& Maxwell,1987, P3.
    22参见覃有土主编:《商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23参见周柑:《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33-934页。
    24参见[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25参见前注,第428页。
    26参见汪世虎:“公司重整中的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第13页。
    27参见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商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页。
    28参见胡健:“不断变革的英国破产法”,《法制日报》,2005年7月1日,第8版。
    29参见[英]费奥娜·托米:《英国公司和个人破产法》(第二版),汤维建、刘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30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商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1页。
    31参见李飞主编:《当代外国破产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48—349页。
    32参见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商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1—332页。
    33参见前注,第450页。
    34参见[英]费奥娜·托米:《英国公司和个人破产法》(第二版),汤维建、刘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35 See Todd J. Zywicki,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Bankruptcy Law in America, Michigan Law Review,2016(2003).
    36参见韩长印:“美国破产立法的历史变革及现实走向”,《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8页。
    37参见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商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3页。
    38参见[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33页。
    39参见[法]阿尔贝·雅卡尔:《我控诉霸道的经济》,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
    40参见汪世虎:《公司重整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3月,第22页。
    41参见韩长印:“美国破产立法的历史变革及现实走向》”,《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8页。
    42 See Kevin J. Delaney, Strategic Bankrupt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P22,24-27.
    43参见张世君:《公司重整的法律构造》,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44参见王卫国:“法国治理企业困境的立法和实践”,《外国法律译评》,1996年4期,第51页。
    45参见[英]费奥娜·托米:《英国公司和个人破产法》(第二版),汤维建、刘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46参见肖金泉、刘红林:《破产重整——中国企业新的再生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0页。
    47参见梁伟:“建立我国重整法律制度的思考”,《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第39—-40页。
    48[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五图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48页。
    49同上注,第348页。
    50参见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51参见汪世虎:《公司重整中的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笔者认为就重整程序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研究,该书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52参见刘全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53参见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54参见龙卫球:《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53负。
    55参见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8负。
    56参见曹兴权:“认真对待商法的强制性:多维视角的诠释”,《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8页。
    57参见丁文联:《破产程序中的政策目标与利益平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2—93页。
    58参见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59这其中最明显的体现便是近年来各地政府陆续成立的上市办公室。
    60参见陈信元、朱红军主编:《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65[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9页。
    6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贝。
    67参见[美]杨联陞著:《中国制度史研究》,彭刚、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8页
    68如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其不仅委婉地描述了商人重利轻义形象,更是体现出了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当女子家道中落,又“年长色衰”方“委身为贾人妇”。
    69如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就有描述:(洪武)十四年上加息重本抑末,下令农民之家许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许穿布衣;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
    70参见[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103页。
    71梁宇贤:《商事法论》(新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72马敏书:《商人精神的嬗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73参见[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4页。
    74同上注,第26页。
    75参见[美]杨联陞:《中国制度史研究》,彭刚、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76参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19页。
    77[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78比如北宋时期为争取边地民心,允许河北路、京东路等末盐产区自由通商;为防止民力外流,限制境外(江南)茶叶北销,实行茶叶禁榷。参见,姜朋著:《官商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79参见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9页。
    80姜朋:《官商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120页。
    81这种现象的典型体现是改革初期经济特区的设立,以及近年以来的西部大开发,海峡西岸经济区等。
    82 其中最为典型莫过于仇和在宿迁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如2002年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十部轮岗创业,一些十部(副处级)的任务是每年招商500万。参见[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三十年》,吕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172页。
    83参见《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7年)光盘版。
    86 在实践中有很多类似的新闻报道,如:“近万名职工免遭下岗”,《法制日报》,2008年3月10日,第4版。
    87参见:“香港均富:新破产法造就了上市公司保壳或扭亏的空间”,《证券日报》,2008年9月21日,第A07版。
    88参见:“专家视线中的重庆经验”,《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15日,第3版。
    89 See Janette J. Anderson, Bankruptcy For Paralegals, Prentice Hall Inc,1997, P8.
    91参见莫初明:“企业重整中的金融债权保护”,《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下旬刊),第272页。
    92 See Stuart C. Gilson, Managing default:Some evidence on how firms choose between workouts and chapter 11,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991, P62.
    93参见:“ST天颐股权拍卖低价成交背后有故事”,《上海证券报》,2007年10月23日,第B01版。
    94参见[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竺乾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80页。
    95可参见段钢:“论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刘雪明,赖毛毛:“论政策的本质与特征”,《江西社科学》,2002年第12期;等相关论文。
    96参见陈庭忠:“论政策和法律的协调与衔接”,《理论探讨》,2001年第1期,第64页。
    97参见[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台湾五图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44页。
    98参见王春福,孙裕德:“政策目标的理性分析”,《理论探讨》,1999年第2期,第85页。
    99法律也存在层次性的问题,但上下位法律间的优劣效力明显,正常情况下,下位法律是无法对抗上位法律的。但对于中央与地方的政策博弈而言,虽然两者有着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但行政行为的作出不比法律试用的严格性,下级政府在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地方政策的制定上有着相当的自主空间。
    100参见丁文联:《破产程序中的政策日标与利益平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8页。
    101参见韩长印:“破产优先权的公共政策基础”,《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第27页。
    102 See L. S. Sealy, Company Law and Commercial Reality, Sweet&Maxwell, Center For Commercial Law Studies,1984, P2.
    103 See David A. Skeel, Debt's Dominion:A History of Bankruptcy Law in Americ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P18.
    104参见刘勇:“破产法的私法精神缺失及原因分析”,《行政与法》,2006年第12期,第134页。
    105参见王欣新:“论经济危机下的破产法应对”,《人民法院报》,2009年6月18日,第6版。
    106参见韩长印:“破产优先权的公共政策基础”,《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第27页。
    107[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08如在重庆朝华科技的重整中,对于重组方提出的债权人在一定条件下放弃剩余债权的意见,最大的债权人——数家商业银行都表示其无权擅自减免。而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设立了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来承接原上市公司按重整计划减免后的债权债务,这样就把原上市公司剥离成了一个净壳。参见:“38天朝华科技的涅槃历程”,《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15日,第1版。
    109参见王国红:“论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规避”,《桂海论从》,2003年第2期,第72—74页。
    110参见杨连强:“利益差别与政策博弈: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另类解读”,《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第101-105页。
    111参见丁文联:《破产程序中的政策目标与利益平衡》,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112参见李永军:“破产法的程序结构与利益平衡机制”,《政法论坛》,2007年第1期,第17—30页。
    113张文星:《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想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127页。
    114参见[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7页。
    115 See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45.NO.1(1955), March, P1-28.
    116参见刘金国,蒋立山主编:《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7页。
    117参见顾培东:《破产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页。
    118参见李永军:《破产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34页。
    120参见韩传华:“破产重整给ST公司带来机遇”,《中国证券报》,2008年4月24日,第A05版。
    121参见吕长江、赵岩:“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11期,第53—62页。
    12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
    123参见郁光华:“论破产法的经济逻辑原理”,《法律与经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124参见:“交锋:是否优先清偿职工工资”,《法制日报》,2005年5月20 日。
    1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32页。
    127王勇飞、王启富主编:《中国法理纵横》,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130参见汪世虎:“公司重整:债权人保护的新途径”,《特区经济》,2006年第10期,第318页。
    131参见冯果:“公司重整制度与债权人的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第56页。
    132参见汪世虎:“我国公司重整制度的检讨与建议”,《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第137页。
    133参见汪世虎:“公司重整:债权人保护的新途径”,《特区经济》,2006年第10期,第318页。
    134在实践中,出于保证上市公司“壳”净价值的需要,和为了更吸引新的投资方,从而增加重整成功可能的考虑,已经出现了成立第三方承债公司,剥离上市公司原有债务的做法。
    135参见[日]北川善太郎:“关于最近之未来的法律模型”,李薇译,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
    136韩长印:“破产优先权的公共政策基础”,《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第34页。
    137 See Janette J. Anderson, Bankruptcy For Paralegals, Prentice Hall Inc,1997, P11.
    138 See Jagdeep S. Bhandari, Lawrence A. Weiss, Corporate Bankruptcy---Economic and Leg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P223.
    139 See U.S.C(2000 Edition), Title 11, Section1101,1107,1108.
    140参见张世君:《公司重整的法律构造》,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141参见贺丹:《破产重整控制权的法律配置》,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149页。
    142参见张世君、张冬梅:“略论破产重整中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北京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51页。
    143 See Janis Sarra, Creditor Right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Restructuring Insolvent Corporation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3, P70-73.
    144参见贺丹:《破产重整控制权的法律配置》,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64页。
    145参见[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146参见范健、上建文:《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147我国破产法第24条第3款,《指定管理人规定》中第9条、23条和24条等规定中含有管理人任职的相关条件。
    148参见:“高院民二庭负责人就破产法司法解释答记者问”,《人民法院报》,2007年4月17日。
    149[日]石川明:《日本破产法》,何勤华、周桂秋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150张世君:“破产重整中担保债权人的法律保护”,《经济经纬》,2009年第1期,第155页。
    151 See Philip R. Wood, Principles of Intentional Insolvency, Sweet Maxwell, London,1995, P190-196.
    152 U.S.C (2000 Edition), Title, Section 362(d)(1), (2).
    153参见王欣新,李江鸿:“破产法制中的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探析”,《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第3页。
    154参见[美]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155参见孙国华:“论法与利益之关系”,《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第38页。
    15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
    157参见覃有土主编:《商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158参见范健、王建文:《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159参见赵万一主编:《商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12页。
    160参见肖金泉、刘红林:《破产重整——中国企业新的再生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32页。
    161 See H. Case and Mitchell. A. Harwood, Current Issues in Prepackaged Chapter 11 Plans of Reorganization And Using the Federal Declaratory Judgment Act for Instant Reorganization,75 Ann. Surv. Am. L.,1991.
    162参见:“38天朝华科技的涅槃历程”,《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15日,第1版。
    163参见杨秋波:《上市公司破产选择行为及其效应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143页。
    164参见:“ST海纳披露重整计划细节”,《证券时报》,2007年11月26日,第CO2版。
    165 王卫国:《破产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166参见汤维建:“破产重整程序研究”,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167参见武亿舟:《公司法论》,台湾地区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524—525页。转引自郑志斌、张婷:《困境公司如何重整》,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168鲁鹏:“利益冲突与制度调节”,《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3期,第44页。
    169参见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编著:《破产法立法指南》(中文版),2006年版,第189页。
    170参见郑志斌、张婷:《困境公司如何重整》,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299页。
    171参见李晓燕:“公司重整计划制度论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62页。
    172 See U. S. C (2000 Edition), Title 11, Section1121 (a), (b).
    173参见:“破产重整三样本解剖:谁动了中小股东的‘奶酪’”,《上海证券报》,2010年6月1日,第F12版。
    174 See U. S. C (2000 Edition), Title 11, Section1121(c).
    175所谓重整人乃重整程序中执行公司业务、代表公司、拟订并执行重整计划之法定必备机关。参见王文宇:《新公司与企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对于重整人的名称,各国法律的规定不一。我国2006年破产法中没有单独的重整人的概念,在重整过程中,“管理人”可以行使公司管理权。因此我国管理人和重整人的概念有重合,在此处笔者将两者重合使用。
    176参见汤维建:“破产重整程序研究”,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177参见王文宇:《新公司与企业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178参见[美]菲利普波尔:“美国破产法典第11章企业整顿制度评价”,覃宇译,《中外法学》,1993年第6期,第59页。
    179参见:“西部首个上市公司重整计划获法院批准”,《法制¨报》,2008年1月13日,第9版。
    180参见“S*ST兰宝破产案中的法律智慧”,《法制日报》,2008年1月27日,第10版。
    181参见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182 See U. S. C (2000 Edition), Title 11, Section1123 (a)(b).
    183 See Principle and Guidelines for Effective Insolvency and Creditor Rights Systems, The Word Bank, April 2001, P49.
    184参见刘有东、李季宁:“上市公司重整相关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09年第3期,P23。
    185参见:“S*ST海纳披露重整计划细节”,《证券时报》,2007年11月26日,第C02版。
    186参见:“建新集团‘闪电’控股S*ST朝华”,《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27日,第B02版。
    187此外就国外重整实践中所采取的融资手段,经研究者总结存在“鞋带圈方案”、“合并方案”及“资本机构调整方案”等。参见沈达明、郑淑君:《比较破产法初论》,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93年版,第86—87页。
    188参见汪世虎:“重整计划与债权人利益保护”,《法学》,2007年第1期,第112页。
    189参见龚玉秀、方钰:“新破产法重整制度下对债权人的保护”,《理论导报》,2009年第4期,第35页。
    190参见李永军:《破产重整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页。
    191参见莫初明:“企业重整中的金融债权保护”,《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下旬刊),第272页—273页。
    192参见:“朝华科技公司破产诉讼中获准重整”,《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14 日,第1版。
    193参见梁贤宇:《商事法要论》,台湾地区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215—216页。转引自郑志斌、张婷:《困境公司如何重整》,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194[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98页。
    195参见柯芳枝:《公司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3页。
    196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16页。
    197 See U. S. C (2000 Edition), Title 11, Section1122 (a) (b).
    198参见李永军:《破产重整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304页。
    199参见李志强:“关于我国破产重整计划批准制度的思考”,《北方法学》,2008年第3期,第50—51页。
    200参见汪世虎:“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条件探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期,第60页。
    201参见李晓燕:“公司重整计划制度论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年第2期,第65贝。
    202参见肖金泉、刘红林:《破产重整——中国企业新的再生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
    253页。对于法院审查重整计划的原则问题,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十项原则,即:合法原则、公正原则、不歧视原则、最大利益原则、公开原则、诚信原则、最低限度接受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原则、一次重整一个计划原则。参见汤维建:“破产重整程序研究”,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198页。
    203参见金星均:“韩国公司重整制度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第198页。
    204 See U. S. C(2000 Edition), Title 11, Section1129(a).
    205 See U. S. C(2000 Edition), Title 11, Section1128.
    206参见何旺翔:“德国的破产计划制度”,《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第128—129页。
    207王仁宏主编:《商法裁判百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208 See Martin J. Bienenstock,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acticing Law Institute,1987, P581.
    209该案件的具体内容可参见翼宗儒编著:《美国破产法案例评选》,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383页。
    210参见李志强:“关于我国破产重整计划批准制度的思考”,《北方法学》,2008年第3期,第53页。
    211参见[美]大卫·G爱泼斯坦、史蒂夫·H.尼克勒斯、詹姆斯·J.怀特:《美国破产法》,韩长印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3页。
    212参见王欣新、徐阳光:“上市公司重整法律制度研究”,《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第68页。
    214参见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215 See U. S. C (2000 Edition), Title 11, Section1129 (b) (c) (d).
    216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32页。
    217参见李永军:《破产重整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页。
    218参见汪世虎:“重整计划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法学》,2007年第1期,第116页。
    219参见郑志斌、张婷:《困境公司如何重整》,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68页。
    220 See Insolvency Law and Practice, Report of the Review Committee, Chairman Sir Kenneth Cork,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June 1982, London:HMSO, reprinted 1990, Cmnd.8558, P60-61.
    221 P·阿洪、O·哈特、J·穆尔:“论破产程序之改进”,载吴敬琏、周小川等著:《公司治理结构、债务重组和破产程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222参见郑志斌、张婷:《困境公司如何重整》,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71—375页。
    223参见王世虎:“法院批准公司重整计划的条件探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期,第61—63页。
    224参见肖金泉、刘红林:《破产重整——中国企业新的再生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
    257页。
    225参见郑志斌、张婷:《困境公司如何重整》,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71页。
    226参见汪世虎:“重整计划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法学》,2007年第1期,第115页。
    227参见李志强:“关于我国破产重整计划批准制度的思考”《北方法学》,2008年第3期,第51页。
    228参见李晓燕:“公司重整计划制度述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65—66页
    229参见李永军:《破产重整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
    230 See U. S. C (2000 Edition), Title 11, Section1141 (b).
    231参见郑志斌、张婷:《困境公司如何重整》,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页。
    232参见王卫国:“法国治理企业困境的立法和实践”,《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4期,第54页。
    233 See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Transnational Insolvency Project-International Statement of United States Bankruptcy Law, P57-58.
    234参见肖金泉、刘红林:《破产重整——中国企业新的再生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235参见郑志斌、张婷:《困境公司如何重整》,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82页。
    236参见潘琪:《美国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237参见范健、王建文:《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页。
    238参见王卫国:《中国证券法破产法改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10页。
    239[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3页。
    241参见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编著:《破产法立法指南》(中文版),2006年版,第193页。
    1.[英]阿蒂亚:《法律与现代社会》,范悦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肖金泉、刘红林:《破产重整——中国企业新的再生之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汪世虎:《公司重整中的债权人利益保护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4.费国平、万磊、徐家力:《公司重整》,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版。
    6.[奥]欧根·埃利希:《法社会学原理》,舒国滢泽,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7.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北匕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覃有土主编:《商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周枏:《罗马法原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2.[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3.何勤华、魏琼主编:《西方商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英]费奥娜·托米:《英国公司和个人破产法》(第二版),汤维建、刘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6.[法]阿尔贝·雅卡尔:《我控诉霸道的经济》,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张世君:《公司重整的法律构造》,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8.[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泽,台湾五图出版公司,1996年版。
    19.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0.刘全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龙卫球:《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3.丁文联:《破产程序中的政策目标与利益平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4.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陈信元、朱红军主编:《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杨秋波:《上市公司破产选择行为及其效应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版。
    28.费孝通:《乡十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美]杨联陞著:《中国制度史研究》,彭刚、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梁宇贤:《商事法论》(新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马敏书:《商人精神的嬗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34.[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5.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姜朋:《官商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7.[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三十年》,吕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8.[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竺乾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39.[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张文星:《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想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1.[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刘金国,蒋立山主编:《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3.顾培东:《破产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4.李永军:《破产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7.王勇飞、王启富主编:《中国法理纵横》,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8.贺丹:《破产重整控制权的法律配置》,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49.[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0.范健、王建文:《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1.[日]石川明:《日本破产法》,何勤华、周桂秋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52.[美]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止来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53.覃有土主编:《商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4.赵万一主编:《商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5.王卫国:《破产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56.武亿舟:《公司法论》,台湾地区三民书局,1980年版。
    57.郑志斌、张婷:《困境公司如何重整》,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58.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编著:《破产法立法指南》(中文版),2006年版。
    59.王文宇:《新公司与企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0.沈达明、郑淑君:《比较破产法初论》,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93年版。
    61.杜景林、卢谌泽:《德国支付不能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2.梁贤宇:《商事法要论》,台湾地区三民书局,1981年版。
    63.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64.柯芳枝:《公司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王仁宏主编:《商法裁判百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翼宗儒编著:《美国破产法案例评选》,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美]大卫·G.爱泼斯坦、史蒂夫·H.尼克勒斯、詹姆斯·J.怀特:《美国破产法》,韩长印等泽,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潘琪:《美国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0.王卫国:《中国证券法破产法改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1.李飞主编:《当代外国破产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72.[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邓正来译,梁治平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73.韩长印:“美国破产立法的历史变革及现实走向”,《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74.王卫国:“论重整制度”,《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
    75.胡健:“不断变革的英国破产法”,《法制日报》,2005年7月1日,第8版。
    76.王卫国:“法国治理企业困境的立法和实践”,《外国法律译评》,1996年4期。
    77.梁伟:“建立我国重整法律制度的思考”,《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78.曹兴权:“认真对待商法的强制性:多维视角的诠释”,《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79.吕长江、徐丽莉、周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与财务破产比较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 第8期。
    80.莫初明:“企业重整中的金融债权保护”,《商场现代化》,2007年5月(下旬刊)。
    81.段钢:“论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82.刘雪明,赖毛毛:“论政策的本质与特征”,《江西社科学》,2002年第12期。
    83.陈庭忠:“论政策和法律的协调与衔接”,《理论探讨》,2001年第1期。
    84.王春福,孙裕德:“政策目标的理性分析”,《理论探讨》,1999年第2期。
    85.韩长印:“破产优先权的公共政策基础”,《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86.刘勇:“破产法的私法精神缺失及原因分析”,《行政与法》,2006年第12期。
    87.王欣新:“论经济危机下的破产法应对”,《人民法院报》,2009年6月18日,第6版。
    88.王国红:“论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规避”,《桂海论丛》,2003年第2期。
    89.杨连强:“利益差别与政策博弈: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另类解读”,《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90.李永军:“破产法的程序结构与利益平衡机制”,《政法论坛》,2007年第1期。
    91.吕长江、赵岩:“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11期。
    92.郁光华:“论破产法的经济逻辑原理”,《法律与经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汪世虎:“公司重整:债权人保护的新途径”,《特区经济》,2006年第10期。
    94.冯果:“公司重整制度与债权人的法律保护”,《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95.汪世虎:“我国公司重整制度的检讨与建议”,《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96.[日]北川善太郎:“关于最近之未来的法律模型”,李薇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7.韩长印:“破产优先权的公共政策基础”,《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98.张世君、张冬梅:“略论破产重整中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北京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99.张世君:“破产重整中担保债权人的法律保护”,《经济经纬》,2009年第1期。
    100.王欣新,李江鸿:“破产法制中的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探析”,《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9期。
    101.孙国华:“论法与利益之关系”,《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102.汤维建:“破产重整程序研究”,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03.鲁鹏:“利益冲突与制度调节”,《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3期。
    104.李晓燕:“公司重整计划制度论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05.[美]菲利普波尔:“美国破产法典第11章企业整顿制度评价”,覃宇译,《中外法学》,1993年第6期。
    106.刘有东、李季宁:“上市公司重整相关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09年第3期。
    107.汪世虎:“重整计划与债权人利益保护”,《法学》,2007年第1期。
    108.龚玉秀、方钰:“新破产法重整制度下对债权人的保护”,《理论导报》,2009年第4期。
    109.李志强:“关于我国破产重整计划批准制度的思考”,《北方法学》,2008年第3期。
    110.汪世虎:“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条件探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期。
    111.何旺翔:“德国的破产计划制度”,《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112.李志强:“关于我国破产重整计划批准制度的思考”,《北方法学》,2008年第3期。
    113.王欣新、徐阳光:“上市公司重整法律制度研究”,《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
    114.P·阿洪、O·哈特、J·穆尔:“论破产程序之改进”,载吴敬琏、周小川等著:《公司治理结构、债务重组和破产程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15.金星均:“韩国公司重整制度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十论文,2006年4月。
    116.[美]伊丽莎白·沃伦、杰伊·劳伦斯·韦斯特布鲁克:《债务人与债权人法》(影印本),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17. Black's Law Dictionary, Sixth Edition by The Publisher's Editorial Staff, ST. 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 1990.
    118. Hamish Anderson, Administration—Part Ⅱ of the Insolvency Act 1986, London Sweet& Maxwell,1987.
    119. Todd J. Zywicki,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Bankruptcy Law in America, Michigan Law Review,2016(2003).
    120. Kevin J. Delaney, Strategic Bankrupt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121. Janette J. Anderson, Bankruptcy For Paralegals, Prentice Hall Inc,1997.
    122. Stuart C. Gilson, Managing default:Some evidence on how firms choose between workouts and chapter11,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991.
    123. L. S. Sealy, Company Law and Commercial Reality, Sweet&Maxwell, Center For Commercial Law Studies,1984.
    124. David A. Skeel, Debt's Dominion:A History of Bankruptcy Law in Americ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125.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45.NO.1(1955), March.
    126. Jagdeep S. Bhandari, Lawrence A. Weiss, Corporate Bankruptcy---Economic and Leg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27. U.S.C(2000 Edition).
    128. Janis Sarra, Creditor Right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Restructuring Insolvent Corporation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3.
    129. Philip R. Wood, Principles of Intentional Insolvency, Sweet&Maxwell, London,1995.
    130. H. Case and Mitchell. A. Harwood, Current Issues in Prepackaged Chapter 11 Plans of Reorganization And Using the Federal Declaratory Judgment Act for Instant Reorganization,75 Ann. Surv. Am. L.,1991.
    131. Principle and Guidelines for Effective Insolvency and Creditor Rights Systems, The Word Bank, April 2001.
    132. Martin J. Bienenstock, Bankruptcy Reorganization, Practising Law Institute,1987.
    133. Insolvency Law and Practice, Report of the Review Committee, Chairman Sir Kenneth Cork,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June 1982, London:HMSO, reprinted 1990.
    134. The American Law Institute, Transnational Insolvency Project-International Statement of United States Bankruptcy Law.
    135.“新破产法实施后,2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破产重整”,上海证券报,2010年5月31日。
    136.“国内最大一起企业破产重整案台前幕后”,《法制日报》,2009年9月16日,第4版。
    137.“近万名职工免遭下岗”,《法制日报》,2008年3月10日,第4版。
    138.“香港均富:新破产法造就了上市公司保壳或扭亏的空间”,《证券日报》,2008年9月21日,第A07版。
    139.“专家视线中的重庆经验”,《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15日,第3版。
    140.“破产重整三样本解剖:谁动了中小股东的“奶酪”“,《上海证券报》,2010年6月1日,第F12版。
    141.“ST天颐股权拍卖低价成交背后有故事”,《上海证券报》,2007年10月23日,第B01版。
    142.“38天朝华科技的涅槃历程”,《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15日,第1版。
    143.韩传华:“破产重整给ST公司带来机遇”,《中国证券报》,2008年4月24日,第A05版。
    144.“交锋:是否优先清偿职工工资”,《法制日报》,2005年5月20日。
    145.“高院民二庭负责人就破产法司法解释答记者问”,《人民法院报》,2007年4月17日。
    146.“S*ST海纳披露重整计划细节”,《证券时报》,2007年11月26日,第C02版。
    147.“西部首个上市公司重整计划获法院批准”,《法制日报》,2008年1月13日,第9版。
    148.“S*ST兰宝破产案中的法律智慧”,《法制日报》,2008年1月27日,第10版。
    149.“建新集团‘闪电’控股S*ST朝华”,《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27日,第B02版。
    150.“朝华科技公司破产诉讼中获准重整”,《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14日,第1版。
    151.汤维健:“‘企业破产与重整法国际研讨会’研究综述”(下),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9570,最后上网时间2011年3月8日。
    152.《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7年)光盘版。
    153.“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司法解释酝酿出台”,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y/20080326/04054667521.shtml,最后上网时间2011年2月19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