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庾信仕北时期的心路历程与诗赋创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来的庾信研究多倾向于宏观关照或在吸收成说的基础上加以阐发,而忽视了基本的一点:庾信不同内容的作品创作于不同的环境中。本文截取了庾信北朝仕宦中的三个时期加以透视,以期对其思想发展脉络有一个动态的反映,从而可以较为全面地评说其人其文。其一是被迫出仕北朝的前三年中(554—557),庾信一直沉于亡国使臣的身份中难以自拔。其二是在周明帝一朝(557—560),庾信开始接受长留北朝的现实,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其三是在周武帝建德前期(572—575),庾信在这时的诗作中表现出了种希望受到重视的感情倾向。通过分析,文章认为庾信既曾深切地哀悼过逝去的家园,也真诚地希望见用于北周政权,这是不同情况下的反映,应正确对待。
     文章还对庾信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文化幻灭感,从用典于《世说新语》这一角度加以分析,这也是庾信北朝时思想流变的一个内在推动力。在对南朝文化的这种不自觉反思中,庾信才最终认同了北朝文化、北朝政权。
In the past studies on Yu Xin,scholars tended to take him as a changeless whole,or quoted from the opinions that had already existed. They ignored the point that Yu Xin's works were create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ree periods of Yu Xin's official life in the North,in order to reflect the changes of his mind and comment on him and his works completely. The first period is about the first three years (A.D.554-557) when Yu Xin served the North government. Then the poet indulged himself in the sadness as an envoy without homeland. The second period is when the Emperor Ming was in power (A.D.557-560). Yu Xin began to change his mind and accepted the fact that he had to live in the North forever. The third period is during the years of Jian-de when Yu Xin considered Dynasty Bei Zhou as his own government. In his poems he expressed the idea to serve Dynasty Bei Zhou wholeheartedly. Through the analysis,the conclusion is that Yu Xin mourned his homeland of Dynasty Liang painfully,at the same tim
    e wished to serve Dynasty Bei Zhou sincerely. The different periods should be treated respectively.
    Finally,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sillusionment with south culture in Yu Xin's works by analyzing Yu Xin's allusion to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The disillusionment is one reason that makes Yu Xin change his mind.
引文
B
    《八代诗史》葛晓音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鲍照与庾信》刘文忠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北风与南骚》陶礼天著,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吴先宁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C
    《陈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合肥:黄山书社,1987。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杜晓勤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D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方一新著,合肥:黄山书社,1997。
    F
    《赋史》马积高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赋学概论》曹明纲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G
    《古典文学文献学》刘跃进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H
    《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明]张溥撰,殷孟伦注,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1。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吴云整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汉魏六朝诗论稿》李直方著,香港:龙门书店,1967。
    《汉魏六朝诗讲录》(加拿大)叶嘉莹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J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金明馆丛编二编》陈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L
    《梁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六朝文学论文集》[日]清水凯夫著(韩基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六朝美学》袁济喜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六朝诗歌语词研究》 王云路著,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六朝辞赋史》王琳著,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文学》张翥、曹萌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M
    《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刘跃进著,北方:三联书店,1996。
    N
    《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曹道衡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南北朝的诗和散文》金汉祥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Q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56。
    S
    《隋书》[唐]魏征撰,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著,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世说新语研究》范子烨师著,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T
    《谈艺录》钱钟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
    W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李建中著,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蔡镜浩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文集》南京大学中文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望乡诗人庾信》钟优民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X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Y
    《庾子山集注》[北周]庾信撰,[清]倪璠集注,许逸民校点,北京:
    
    中华书局,1980。
    《庚信传论》鲁同群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庾信研究》林怡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庚信生平及其赋之研究》(台湾)许东海著,济南:文史哲出版社,1984。
    《颜氏家训集解》[北京]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元和姓纂》[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
    Z
    《周书》[唐]令狐德棻撰,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卷)黄惠贤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中古虚词语法例释》董志翅,蔡镜浩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追忆》[美]斯蒂文·欧文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中国诗歌史》(魏晋南北朝卷)钟优民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中国美学生》(第二卷)李泽厚,刘纲纪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范子烨师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A
    《<哀江南赋>著作年代问题》王仲镛,《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4期,页133—139。
    《<哀江南赋>倪璠注订误一则》陈洪宜,《文史》,第十七辑,页166。
    B
    《北方文风和庾信后期创作》吴先宁,《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页50—55。
    《“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试论庾信后期的文学理论主张》刘志伟、康元皓,《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的3期,页61—63,71。
    C
    《<重别周尚书二首>之二非庾信作》许逸民,《文史》第六辑,页242—243。
    《“穿过象征的森林”——置于一个特定视野下的庾信四赋》陈信凌,《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页73—78。
    《从天堂到炼狱——庾信诗文及其心路历程》林怡,《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5期,页79—84。
    《“辞赋之罪人”与“四六宗师”:评庾信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黄祥兴,《上饶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页33—37。
    D
    《读庾信<拟咏怀诗>》凌迅,《文史哲》,1982年第2期,页39—41。
    G
    《关于庾信作品评价的几个问题——与凌迅同志商榷》李永昶,《济宁师
    
    专学报》,1984年第3期,页50—56。
    《关于庾信“游仙诗”中所表现的“藤”》矢岛美都子,《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页112—116。
    J
    《健笔凌云、意气纵横:略谈庾信的七言歌行》王则远、李实,《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页42—46。
    《羁旅心态与庾信后期创作之关系》张喜贵、寇英菲,《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页32—35。
    K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论庾信作品和人格》钟优民,《文学评论》,1988年第1期,页143—151。
    《枯树、暮年、南枝之思——庾信<枯树赋>新探》沈家庄,《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4期,页99—102。
    《枯树意象:庾信在北朝》臧清,《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1期,页74—79。
    《闺中怨曲、七言律祖:读庾信<乌夜啼>》陈庆元,《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2期,页33—35。
    L
    《论庾信及其诗赋》刘开扬,《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后收入《柿叶楼存稿》,页100—12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论庾信和他的诗赋》顾竺,《徐州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页16—22。
    《论庾信在南北文风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张锦池,《文艺论丛》第二十辑,页1—23。
    《论庾信文学思想初探》钟优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
    
    3期,页72—77。
    《论<哀江南赋>的艺术结构》周念先,《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页61—65。
    《论杜甫的创作与庾信的关系》[日]加藤国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页39—44,22。
    《论庾信的赋》李正春,《铁道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页66—74,8。
    《论庾信后期诗赋的情感模式》周晓琳,《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页54—61。
    《论庾信对植物意象的应有——以“桂”为例》林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页59—64。
    《论庾信的“和诗”》林怡,《福建论坛》,1996年第2期,页14—18。
    《论庾信的骈文》周悦,《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页61—66。
    M
    《暮年诗赋动江关——读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陈可璧,《天津教育学院院刊》,1986年第4期,页22—26。
    Q
    《穷缘情之绮靡——试论庾信后期诗赋的抒情特色》周广璜,《中州学刊》,1988年第5期,页80—82。
    《情真意挚、平易深切——浅谈庾信的赠别寄远诗》王则远,《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页50—52。
    《“气势美”和“辞藻美”的统一——综论庾信作品的语言艺术》林怡,《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页70—71。
    R
    《柔媚与纲鉴:庾信<春赋>与<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比较》陈庆元,《文史知识》,1998年第2期,页39—42。
    
    
    S
    《宋人记载中的庾信佚作》许逸民,《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页337—343。
    《试论庾信及其“乡关之思”》张明非,《文学遗产》1980年第3期,页20—25。
    《试论曹植、陶渊明、庾信在我国诗歌发展中的历史作用》陈滢,1985年第2期,页40—50,69。
    《试论庾信诗歌创作中的表象联想》王则远,《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页42—48。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庾信与杜甫关系新探》李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页54—60。
    W
    《为<哀江南赋>中“胡书”一词进一解》陈洪宜,《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页64。
    K
    《虚实相生,诗之至也:读庾信诗<奉和山池><奉和示内人>》林怡,《文史知识》,1996年第1期,页22—24。
    《徐庾文学平议》王仲镛,《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页65—74。
    Y
    《庚信<哀江南赋>四解》曹道衡,《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3期;后收入《中古文学史论文集》,页414—419,北京:中华书局,1986。
    《庾信的创作艺术》葛晓音,《中州学刊》,1982年第2期,页80—83。
    《也谈庾信的<拟咏怀诗>——兼凌迅同志商榷》何宜冈,《人文杂志》,1987年第1期,页112—117。
    
    
    《庾信前期作品考辨》刘文忠,《文史》第二十七辑;后收入《中古文学与文论研究》,页313—324,学苑出版社,2000。
    《庾信思想三题》钟优民,《学术月刊》,1986年第3期,页45—80。
    《庾信文学思想初探》钟优民,《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4期,页258——265。
    《庾信晚期文学探源》李岚,《汉中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页41—61。
    《庾信前期诗歌漫议》李艺荣,《南宁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页38—44,113。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说<哀江南赋并序>》葛晓音,《文史知识》,1987年第9期,页27—32。
    《庾信“乡关至思”“位望通显”辨析》牛贵琥,《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页62—67。
    《庾信入北仕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写作年代》鲁同群,《文史》第十九辑,页137—151。
    《庾信杜甫老成境界之比较》吴相洲,《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页58—64。
    《庾信诗歌表现艺术新探》王则远,《学术论坛》,1993年第4期,页47—51。
    《庾信隐逸诗赋初探》吉定,《南通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页27—32。
    《庾信后期诗赋的美学特征》祝凤梧,《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页87—92。
    《庾信后期诗赋的美学风貌》陈信凌,《江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页52—57。
    
    
    《庚信: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文化特使”》刘思刚、刘长春,《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页57—61。
    《庾信、杜甫诗歌集大成之比较》杜晓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页37—42。
    《庾信晚期文风之变》习毅,《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页12—17。
    《庾信“凌云健笔”成因新论》杨静,《广西师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页44—49。
    《庾信诗歌前后期一致性探析》靳启华,《云梦学刊》,1998年第3期,页48—50,95。
    《庚信入北的实际情况及与作品的关系》牛贵琥,《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页33—41。
    《庾信作品考辨二则》林怡,《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页116—118。
    《庾信<哀江南赋>创作时间新考》林怡,《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4期,页18—2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