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产品设计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的语用研究和实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所研究的系统将自然语言理解应用于产品设计当中,通过对以自然语言形式表示的产品设计需求进行理解和分析,将分析的结果转化成为产品的概念设计要求,为后续的系统提供准备。
     首先,根据设计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的特点,确定应用于产品设计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应该采用基于知识的方法。其次,详细介绍了自然语言理解中的几种知识表示方法以及每种知识表示方法的特点和侧重点,结合各种知识表示形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以框架形式作为主要的知识描述和表示方法,利用本体的优点建立领域自然语言知识本体模型。然后,讨论了社交语用学流派和认知语用学流派的理论基础,比较两个流派的特点,选择以关联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语用理论,并阐述了如何在一个具体的领域中对领域知识进行表示(语境表示)和语用推理(最佳关联的寻找)。接着详细介绍了如何表示领域中的静态知识,详细叙述了在特定领域中建立的语用推理模型和各个模块的功能,以及在具体领域中语用的实现过程和步骤。最后,将该系统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领域,建立了一个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计算机辅助机械产品需求分析系统整体框架原型,并实现了自然语言理解在机械传动装置应用,经初步调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NLU) is applied to the product design. Through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e user's needs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natural language and transforming analysis result concept designing requirement ,subsequent design is supported.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NLU in the designing field, the method based on knowledge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NLU applied to product design. Secondly, introduce several kinds of knowledge express methods, and compar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determine the frame express method as the main express method and set up an ontology model of pragmatics knowledge. Thirdly, according to compar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discuss the sociality pragmatics and cognize pragmatics, put the association theory as the main pragmatics, then expatiate how to express knowledge in a given field and how to find the best association in this model. Fourthl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set up a model of pragmatics and discuss the functions of every module, then discuss the step to achieve this model. Finally, a prototype system of computer aided mechanical product analysis was built, which was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requirements of mechanical transimission device, and runs well after debug.
引文
[1] 谢友柏. 现代设计与知识获取. 中国机械工程. 1996 年,第 7 卷,第 6 期.
    [2] 顾佩华. 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机械与电子. 1998 年,第 5期,26-31.
    [3] 邱宣怀、郭可谦等.机械设计.第 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4] 谢友柏. 概念设计的基础—获取新知识的资源. 机械设计. 2001 年,专集.
    [5] 任洁. 自然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及其应用. 科教文汇. 2006 年 2 月.
    [6] 白锡嘉. 机器翻译与自然语言的理解. 中国科技翻译. 1996 年,第 9 卷,第 2期.
    [7] 蔡自兴等.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8] 张珏成. 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的讨论. 宁夏大学学报. 2002年
    [9] 刘颖. 计算语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0] 房玉清. 实用汉语语法.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11] Grice,H.P. studies in the way at word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年.
    [12] 叶淑斌. 语用推理与话语的理解.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13] 李勇忠. 隐喻的语用阐述. 山东外语教学. 2002 年.
    [14] 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15] 黄曾阳. HNC 理论概要. 中文信息学报. 1997 年,第 10 卷,第 4 期. 32-45.
    [16] 赵凌. 认知语用推理的心理模式与听力对话理解.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第 23 卷,第 4 期.
    [17] 赵瑞清、王晖. 知识表示与推理.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 年.
    [18] 姚天顺、朱靖波、张琍、杨莹编著. 自然语言理解-一种让机器懂得人类语言的研究,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9] 杨炳儒主编. 知识工程与知识发现.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0 年.
    [20] 张宇翔. 知识工程中的本体综述. 计算机工程. 2005 年 7 月,第 31 卷,增刊. 112-114.
    [21] Robert E. Wray, Sean A. Lisse, Jonathan T. Beard. Ontology infrastructure for execution-oriented autonomous agents.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 2004, 1-10.
    [22] 刘开瑛、郭炳炎编著. 自然语言处理,第一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31-41.
    [23] Fillmore Charles J. and Baker Collin F. Frame Semantics for Text Understanding. In Proceedings of WordNet and Other Lexical Resources Workshop,NAACL,Pittsburgh,June,2001 年.
    [24] 王开铸 著. 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能思维吗,第一版.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 年,50-59.
    [25] 章淮平. 话语的语用含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5 月,第28 卷,第 3 期.
    [26] 张建洪. 会话中的暗含和推理. 英语教学文教资料. 2005 年,第 34 期.
    [27] 冉永平、薛媛. 关联理论与语用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4 期.
    [28] 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基础. 现代外语. 1998 年 3 月.
    [29] 朱明编著. 数据挖掘.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30] 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31] 丛佳红、王云杰. 语用学语境功能论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 年 8 月第 27卷,第 8 期.
    [32] 篇章分析与语境研究.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
    [33] 韩敏. 关联理论与语用推理.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 年 5 月,第 21 卷,第 3期.
    [34] 赵艳芳、黄建新. 最佳关联与语用推理机制的构拟. 山东外语教学. 1999 年第 1 期.
    [35] 杨先顺. 语用推理的定义、种类和模式. 暨南学报. 1997 年 4 月第 19 卷第 2期.
    [36] 徐景文.从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谈关联理论.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0 年 9月,第 18 卷,第 3 期.
    [37] 鲁霞、戈玲玲. 图示理论对语用理论的影响. 南华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月,第 7 卷,第 3 期.
    [38] 彭元玲. 略论语篇中的语用推理与语境分析.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2 年 3月,第 5 卷第 1 期.
    [39] 王扬. Grice 会话含意与关联理论差异说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0 年,第16 卷,第 5 期.
    [40] 胡健. 关联理论与语用推理. 山东外语教学. 2001 年,第 2 期.
    [41] 江哓红、何自然. 语用推理:逻辑的经验转向.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 1 月,第 29 卷,第 1 期.
    [42] 张亚非. 关联原则及其语用解释作用. 现代外语. 1992 年 4 月.
    [43] 王薇. 论认知语用推理中的传统语境因素.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年 3月,第 12 卷,第 2 期.
    [44] 刘家荣. 话语相关与认知语境.外国语. 1997 年,第 3 期.
    [45] 吕公礼. 从语境的终极参照性看含义理论的演化与重构. 外国语. 1996 年,第 3 期.
    [46] 陈周娟. 产品概念设计综述. 运城学院学报. 2003 年,6 月,第 21 卷,第期.37-38.
    [47] 陈乃峰. 产品概念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 鸡西大学学报. 2005 年,10 月,第 5 卷,第 5 期. 58-62.
    [48] 舒慧林,刘继红,钟毅芳. 计算机辅助机械产品概念设计研究综述.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0 年,12 月, 第 12 卷,第 12 期. 947-95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