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研究(1927-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该制度积极作用和不足。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背景;第二章研究了该制度确立过程和内容;第三章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效果和困局;第四章是对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评价。
     第一章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的背景,分为福利制度建立的动因和基础两个部分共两节。第一节为动因部分,首先介绍了自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的巨大变化,即经济结构由农渔业为主转变为金融工商业为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被打破,大量的农民走向城市,进城之后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他们的原有土地保障不再存在,城市生活的多变性使他们生存的社会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在传统的依赖于土地和家族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已经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却不能马上建立的现实情况下,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大量的工人因工致残进而导致生活贫困,迫于生计的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社会秩序也因此开始混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在此背景下,为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和发展,当时的政府必须开始着手建立新式的社会风险保障体制。
     其次,回顾了近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开端是英国在1795颁布了带有社会福利色彩的《济贫法》以及修正案对失业的工人和困苦的人们进行必要的救济,从此改变了先前贫穷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政府无需进行救济的观念。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真正开始是17—18世纪德国颁布一系列的旨在保护工人、残疾人、低收入者福利权益的社会保险法的出台,虽然初衷是为了维护统治,但是这一制度的确立却有着积极的意义,保险制度使人们在因公害事故、健康不良、失业、家庭生计承担者死亡,或因任何其他不幸使收入受到损失等情况下,不至于沦为赤贫。
     再次,介绍了西方福利思想的西学东渐和近代上海的新兴社会力量对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呼声。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是伴随着传教士传教活动进入中国的,传教士通过兴办福利机构解救人们疾苦的方式进行传教,其福利救助理念和做法深深影响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如张謇、熊希龄等人,他们通过兴办新式福利机构的方式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福利模式,由此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近代上海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城市,知识精英汇集,面对传统的安全维护体系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的社会现实,他们开始大声疾呼,通过著书立说等方式介绍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并且建议政府接受和采用西方的社会福利理念和做法,以解决社会危机。但是在1927年之前的上海地方政府对于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更本没有兴趣,即使采取一些措施时也是迫于形势,并无多少实质的内容,有时甚至对于工人日益高涨的维权行动进行镇压。
     第二节介绍了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形成的基础。首先,本文回顾了传统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福利制度虽然是在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孕育和发展的,但具有社会福利色彩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我国远古时代就有“有无相贷”、“疾病相救”的思想,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也进行了一些社会福利实践,如建立福利机构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在灾荒年份赈济灾民等。古代思想家理论和封建统治者和做法为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和实践基础。
     其次是南京国民政府为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提供的政治和立法基础。国民党在取得政权之后想要维持其统治地位,必须顺应民意满足人们对于新的社会安全维系机制的渴求。秉承孙中山先生关注“民生”的理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开始模仿西方的社会福利模式建立专门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部门并且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南京国民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设置和法律颁布实施为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提供了政治和立法基础。
     转型社会中产生的大量问题呼唤新的个人安全维护机制的出现,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传入和先进中国人的努力探索、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和实践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社会福利法律的颁布和机构设置为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二章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内容。分为该制度确立的过程和内容两个部分共两节。第一节为制度确立过程部分,首先介绍了1927年-1932年上海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的过程和经历的曲折。新建立的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实施机构并且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福利法规,上海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继承和创新的氛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1932年的“一·二八”爆发使初见成效的社会福利事业又几乎退回到了1927年之前的水平。其次介绍了社会福利事业的恢复和发展,随着上海建设年的到来,上海的社会福利事业开始复苏,从1935年到抗战之前有短暂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二节为福利制度的内容部分,文章从劳工福利、儿童福利、职业指导教育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论述的近代上海市的社会福利制度内容。
     首先,赋有现代性的劳工福利。劳工福利现代性从法规和内容两方面体现的,法规方面,颁布了明确政府在保证工人最低工资、工作时间、劳动保险和失业救济等方面的责任《上海劳资调节条例》,上海市还出台了两部专门的劳动保险的地方性法规:《上海特别市职工待遇暂行规则》和《上海特别市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标志着上海劳工社会福利制度正式形成;内容方面,劳工福利包括工人失业救济、工人储蓄和保险、教育、医疗卫生和住宅等五个方面,其中很多做法做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如上海市实施的职工储蓄办法成为了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劳工储蓄法律的参考。
     其次,内涵丰富的儿童福利。近代上海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特殊,儿童福利的重点是为其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在物质条件方面,侧重于建立现代化的儿童教育体系、创造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大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精神文化方面,上海市政府举办儿童节、儿童年、义诊等社会活动,让儿童增强社会意识、团体意识和服务意识,也让家长更新儿童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进行现代家庭教育。近代上海儿童福利为儿童成长和发展创造现代化的成长和教育的环境,努力把儿童培养成为现代城市的建设者体现了儿童福利的丰富内涵。
     再次,公私力量相结合的职业指导。随着近代上海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大,积极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有效促进就业成为当务之急。近代上海出现全国最早的社会职业指导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后又成立第一个该所有完整的组织结构和职业分工的地方性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其业务范围覆盖了职业指导、健康指导、婚姻指导等方面。在民间组织兴起职业指导的同时,上海市政府也成立了上海市职业指导所,进行社会性就业指导和学校内部职业指导教育,公私力量相结合职业指导的广泛开展有利于求职者正确的自身定位选择职业,促进就业。
     最后是公用局主导的、官民合作的社会服务。近代上海的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对民营社会公用事业的管理体现的。近代上海由于政府的财力不足、公用事业投入巨大、民营公用事业早已存在于华界等原因,上海的华界的公用事业大都采用的是政府授予民营企业公用事业的专营权,政府行使监管的职责方式运作。上海市政府公用局制定了《上海特别市商办公用事业监理规则》和《上海市公用局民营公用事业监督条例》加强对民营公用事业企业的监督同时也给予民营公用事业企业必要的政策扶持。
     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虽然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但是却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其是在突破原先存在社会福利框架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结合上海本地的实际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实施的效果和困局,分为社会福利制度实施效果和困局两个部分共两节。第一节介绍了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实施效果,首先是劳工福利实践性突出,劳工福利改善了劳工的住房环境,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劳工储蓄和保险,政府大量投入的劳工教育也取得成效,体现了劳工福利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其次为儿童福利成就显著,通过规范助产事业、设立妇婴保健托儿所、妇婴卫生调查与宣传等方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妇婴卫生行政系统;政府举办儿童节、儿童年让下层儿童体会到儿童福利的益处,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大型的儿童集体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公共意识、服务意识,同时家长转变了家庭教育观念。再次是职业指导富有特色,职业指导呈现出指导形式从简单走向多样、社会和学校职业指导教育开始分野、职业指导组织也从分散走向联合的特点并且职业指导教育的著作也大量出现。最后为公共服务具有开创性,社会服务方面主要是城市道路的大量的修筑、自来水网络基本形成并且水质有所提高、交通网络形成和出项方式多样化,同时民营公用事业企业和上海市政府有关企业监督程度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
     第二节是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实施存在的困局。首先,严峻的财政形势制约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由于政府财政紧张和战乱等原因,作为上海社会福利事业主要实施机构的社会局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社会福利事业的运转,福利事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其次,外商企业和租界当局的百般阻挠,华界的社会公用事业企业相对于外商企业存在着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等诸多不足,外商公用事业企业为了垄断市场,多方阻扰华商建立和外商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的社会公用事业企业,囿于当时的国情,上海市政府只能采取在自己的国土上通过向外商购买公用事业经营权的方式为华界公用事业企业争取发展的空间,可见其中的无奈。
     第四章是对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评价,分为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地位、局限性和当代启示三个部分共三节。第一节研究了近代上海福利制度的历史地位,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确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福利理念、完善了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功能和架构、有助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再次转型、对近代工人力量的维权意识具有启发性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近代上海市民观念的形成。
     第二节研究了近代上海福利制度的局限性。用法律的形式把劳工福利劳工的的权利加以固定,这对工人维护自身的权益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工人可以摆脱过去仅仅依靠怠工、罢工的方式进行维权的状况,在与资方的斗争中可以援引政府制定的工人福利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维权,更加具有说服力。但用法律的形式将劳工福利进行固定,其实也是一种压制劳工进一步维权的方法,国民党政府通过法律明确劳工维权的方式,对劳工的维权行动加以限定,意图通过实施社会福利对工人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整合,达到既缓和了劳资矛盾又稳定的社会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只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权宜之计,与福利制度本身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这也是近代上海社会福利制度的局限。
     第三节研究了近代上海福利制度的当代启示。首先,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要和经济水平相适应,根据我国国情有根据、有目的、有计划的规划社会福利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发挥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运行中的效能,政府必须创造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福利运行环境并且具备较强的施政协调能力;再次,必须注重社会福利立法本身的法制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立法的移植和本土化的关系,社会福利立法应向着统一、集约和高效迈进,社会福利立法明确法律的实施方式,确保法律实施的强制力并且具有普遍的适用范围。
This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Modern Shanghai Social Welfare System, the processof development and the positive part and shortcomingsof the system. The dissertation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 socialwelfare system,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system established process, the thirdchapteris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rn Shanghai social welfare systemand predicament, the fourth chapter Modern Shanghai social welfare system.
     The Modern Shanghai Social welfare System established background in the firstchapter, It is divided into two welfare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motive and the basis oftwo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motivation part, firstly introduced great changesafter the Opening of Shanghai since1843, the economic structure dominated byagriculture and fishery changed into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existingsocio-economic structure was broken,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becamed intoindustrial workers, their original land protection no longer exists, the variability ofcity life society greatly increases the risk to their survival. Therefore, in the case oftraditional dependent on the land and the family'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beenbroken, the new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an not be established immediately in reality,new problems, a large number of workers leading to disability arising out living inpoverty, forced their livelihood, they have to take the risk, criminal behavior emergingsocial order began to confusion, which led to a serie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iscontext,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ety, then thegovernment must begin to set about establishing a new social risk protection system.
     Secondly, the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modern Westernsocial welfare system. The beginning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the West is theUnited Kingdom enacted in1795with the social welfare color "Poor Law" and theamendment to make the necessary relief workers to unemployment and hardshippeople, forever changed the previous poverty is caused due to personal reasons, Thegovernment does not need the concept of relief. West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thereal beginning of the17th and18th century Germany enacted a series designed toprotect workers, the disabled, low-income welfare rights,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insurance law, although the original intention was to maintain his rule, but theestablishment of this system is has a positive meaning, the insurance system due to apollution accident, ill health, unemployment, family livelihoods commitments death,or loss due to any other unfortunate income, and will not on the poorest.
     Again, the republic of the western welfare thinking of western ideas and themodern voices in western social welfare idea is accompanied by a missionary to enterChina, missionaries by running welfare agencies to rescue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to preach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assistance a deep influence on theChinese people at that time, such as Zhang Jian Xiong Xiling, they explore throughthe setting up of new welfare agencies in line with China's actual welfare model,which western social welfare ideas and practices gradually spread in China.
     Modern Shanghai is the most developed city in the country, knowledge the elitebrings together, in the face of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security maintenancesystem can not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social crisis, they began to shout,through the books said on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the west, and recommendationsaccep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use of advanced Western philosophy andapproach to tackling social crisis. West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the1927localgovernment this is not interested, even if enacted some measures is compelled by thesituation, there is little real substance, and sometimes activism for workers risingrepression.
     Section II describe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Shanghai socialwelfare system.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welfareideology and practic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followed by the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the political and legislative basis formod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conceived in the modernWestern industrialized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welfare color in ancient China has emerged, ancient times in China there is "whetherthe credit","disease rescue" ideas, feudal rulers have also been the practice of somesocial welfare aid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society,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welfare institutions, disaster relief in famine years. The ancient thinkers theory andfeudal rulers and practices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mod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the political and legislative basis forthe mod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of Shanghai. KMT wants to maintain its dominance,must comply with public opinion to satisfy people's desire to maintain the mechanismfor a new social security. Adhering to the philosophy of Sun Yat-sen focus on"people's livelihoo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in1927began to imitate the Western social welfare model to establish a dedicated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social welfare and has promulgated a series of socialwelfare legal system.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s social welfare agencies and lawpromulgation establish a political and legislative basisof modern Shanghai socialwelfare system.
     Large number of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calls for theemergence of a new personal safety maintenance mechanism, the introduction ofWestern social welfare thinking and advanced Chinese people strive to explore theancient Chinese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welfare of the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romulgation of the law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Modern Shanghai andinstitutional settings.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tent of the social welfaresystem in modern Shanghai. 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f the process and content ofthe system established two.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system established part of the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elfare system and tortuous experience. Newlyestablished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set up a special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welfare institutions and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local laws andregulations,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Shanghai in the atmosphere of the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in1932war has almostreturned to the level before the1927outbreak the initial success of social welfare.Followed by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elfare, with the advent of theShanghai Construction year, Shanghai's social welfare began to recover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mademuchachievements.
     Section II of the contents of part of the welfare system, the article from the laborwelfare, child welfare, vocational guidance, educ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four aspectsof modern Shanghai,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Firstly is endowed with modern labor welfare. The labor welfare modernity isreflected in regulations and the regulations promulgated by explicit governmentguarantee workers the minimum wage, working hours, labor insurance andunemployment benefit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ponsibility "labor adjustmentOrdinance. Shanghai introduced two specialized local labor insurance regulations:"City of the Provisional Ru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orkers" and "Shanghai SpecialMunicipal Employee Retirement treatment Interim Measures," marking the Shanghailabor and social welfare system was officially formed; content, labor welfareincluding workers unemployment benefits, workers 'savings and insurance, education,health and residential five aspects, which do have a strong modern and innovativeworkers' savings, and even become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 reference tothe law of labor savings.
     Secondly modern Shanghai special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tus,developing future city builders become the target of child welfare, child welfare focusi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good material and spiritual basis, in terms ofmaterial conditions, focus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children educationsystem to create a wide range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vigorously strengthenthe building of faculty;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Government organized Children's Day, Year of the Child, clinic and other socialactivities for children to enhance social awarenes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sense ofservice, but also to parents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mprove thelevel of family education, modern family education. The Modern Shanghai children'swelfare to create modern upbringing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growthand development, efforts to nurture children to become builders of the modern cityreflects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child welfare.
     Thirdly, vocational guidance is a combina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power. Withthe the Modern Shanghai urban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increasing inemployment consequent difficulty, and actively carry out vocational guidance to theeducation effectively promote employment and become a top priority. ModernShanghai country's first soc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uidance institutions-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was established after the complete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local vocational guidanceinstitutions-vocational guidance by its business scope covers the vocational guidance,health guidance, marriage guidance. Carry out a wide range of career guidance in therise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Shanghai municipalgovernment has also set up a Shanghai Vocational Guidance of social andemployment guidance and within the school career guidance education, public andprivate forces combined vocational guidance is conducive to job-seekers the right toposition itself choice of employment, to promote employment.
     Finally, social services officials and the public to cooperate led by the PublicUtility Bureau.The Modern Shanghai social services embodied by the government toprivate social utility management. Modern Shanghai due to the lack of financialresources of the government, utilities invested heavily, the private utilities alreadyexist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other reasons, most of utilities sector isgovernment public utility franchises granted to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government toexercise the duties of the regulatory manner.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PublicUtility Bureau developed a special city of Shanghai commercial utilities supervisionrules and Public Utility Bureau of Shanghai private utilities oversight regulations to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private utilities also give private utilities necessary policy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whileundergoing a tortuous process, but with the times and advanced, which is to breakthrough the pre-existing social welfare on the basis of the framework, targeted to learnfrom foreign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Shanghai the actual formation of the modernsense of the local social welfare system has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progress.
     The third chapter explainsmodern Shanghai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difficulties, divided into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implementation results and predicament of two parts of two. The first sectiondescribes the mod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implementation effect, first highlight thepractical labor welfare, labor welfare, improve the housing environment for workers,took the lea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bor savings and insurance, the heavilyinvested labor education success, reflect the labor welfare practice. Followed by thechild welfare achievements remarkable, through the specification midwifery caree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ternal and infant health care nurseries, Maternal and InfantHealth Survey and publicity has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maternal and infanthealth administration system,governmentrun Children's Day, Year of the Child tomakepoor children realize feel the care of social welfare benefits to children. Largegroup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enhance their public awareness, sense of service, at thesame time the parents changed the concept of family education. Once again,distinctive vocational guidance, vocational guidance showing a the guidance formfrom simple to diversity, social and school career guidance education begandistinction, career guidance organizations from scattered to the joint characteristicsand career guidance education writings have appeared in large numbers. Lastgroundbreaking for the public service, social services mainly urban roads built, waternetwork is basically formed and the water quality has improved transport networkformation and out entry forms, and private utilities and the Shanghai MunicipalGovernment Enterprise Oversight degree of controversy to some extent, promoted theconcept of change of the government in power.
     Section II modern Shanghai social welfare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existing dilemma. First of all, the dire financial situation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of social welfare, without adequate funding to support the operation of the socialwelfare due to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tensions and war and other reasons, theBureau of Social Affairs of the implementing agencies as social welfare, welfare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impact. Secondly, the blocking of foreign enterprises andconcession authorities, social utilities sector relative to foreign enterprises there is alack of funds, backward technology, the disadvantages of foreign utility companies inorder to monopolize the market, multi-ob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toestablish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There are competing societal utilities. Confined tothe state of the nation at that time, the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can only takein their own land by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utilities the right to buy foreign utilitiesfor the Chinese community to str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which can be seenhelples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evaluation of mod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It is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f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modernShanghai, limitations and contemporary revelation three.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historical status of the modern welfare system, mod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established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welfare, improve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mod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to help the Chinese society fromtraditional to modern agai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structive role of awareness of therights of the modern worker empowerment,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concept of the modern Shanghai people.
     Section II i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odern welfare system. KMT government toimplement the main purpose of social welfar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as andideology of the workers, labor welfare law in the form of labor rights to be fixed,which the workers to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 with a certain positive role, workerscan get rid of relying solely on sabotage, strike rights situation in the struggle with theemployers could invoke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workers'welfare rights, more persuasive. But in the form of law, labor welfare fixed, it isactually a press further labor rights,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by the clear laborrights, labor activism be qualified to achieve both ease and stable labor-managementconflicts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just expediency of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the welfare system itself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intention, which is the modern social welfare system limitations.
     Section III examines contemporary revelation of the modern welfare system. Thefirs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adapt to the economic level,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the planning of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very necessary; followed by the role of thegovernment in the running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performance. The governmentmust create and maintain a good social welfare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havestrong policy coordination, must again focus on the legal system of social welfarelegislation requirements,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plant andthe localization of the social welfare legislation, social welfare legislation towardunified,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forward, social welfare legislation clearly theembodiment of the law and ensure the law enforcement and scope.
引文
1李晓林、王绪瑾:《社会保障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4页。
    1参见《辞源》,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下册),第103页。
    2参见《现代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9页。
    3参见《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版,第1850页。
    1陈红霞:《社会福利思想》,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陈红霞:《社会福利思想》,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参见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9、51、180页。
    1孙中山:《在上海同盟会机关的演说》,《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1页。
    1载《申报》,1927年7月8日。
    1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2葛寿昌:《社会保障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3郭崇德:《社会保障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4从树海:《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3页。
    5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14页。
    1张文著:《宋朝社会救济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林嘉著:《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253页。
    1张仲礼主编:《上海近代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2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1朱力:《大转型——中国社会问题透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2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0、106、107页。
    1据上海通志馆编:《上海市年鉴》(1936年)、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中有关数据侧算。
    2《廿二年度上海全年商业状况》,载《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第1、2号。
    1载《申报》,1929年10月31日。
    2潘公展:《现在社会的危机》,载《社会月刊》1929年第9号。
    3载《申报》,1926年8月2日。
    4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制:《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16页。
    1载《申报》,1926年6月30日。
    2《上海之针织业》,载《工商半月刊》,1932年第4卷。
    3胡祥翰:《上海小志》卷六,《生活》。
    1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2页。
    1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1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2钱宁主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马世力:《社会保障体制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载《盛南学报》1994年第3期。
    2张德彝:《航海述奇》,岳慈书社1985年版,第482页。
    3张容:《张容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8页。
    4杨锦森译:《德国待遇工人之种种》,载《东方杂志》1912年第1期。
    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277页。
    2载《申报》,1873年06月05日。
    1载《申报》,1919年9月15日。
    2载《申报》,1925年11月27日。
    1国民政府事业部年鉴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检》,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2版,第22页。
    1载《申报》,1924年10月10日。
    2载《申报》,1924年11月15日。
    3载《社会月刊》,1930年第1号。
    1载《申报》,1923年10月2日。
    2刘明连主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1卷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1《北农部提出厂法案》,载《申报》1923年3月21日。
    2《吴佩孚对国会提出三项希望》,载《晨报》1922年8月6日。
    3载《申报》,1921年9月24日。
    1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页。
    2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5页。
    1《礼记·礼运》。
    2《孟子·梁惠王下》。
    1《荀子·王制》。
    2《礼记·内则》。
    3《礼记·内则》。
    4《礼记·王制》。
    1《庄子·天下》。
    1《宋史·食货志》。
    2《宋史·食货志》。
    3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1《清史稿·世祖本纪一》。
    1《北京市志稿·民政志》。
    2王卫平:《清代的慈善事业》,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3期。
    3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育婴堂》。
    1《北京市志稿·民政志》。
    2《张掖县志》。
    1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1王韬:《瀛壖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2李维清:《上海乡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1余治:《得一录·育婴堂章程》。
    2余治:《得一录得一录·育婴堂章程》。
    1《畿辅通志·政经三十六·恤政二》。
    2《畿辅通志·帝制纪一》。
    1《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109页。
    1孙中山:《在桂林队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页。
    2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八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2页。
    3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4页。
    1康国瑞:《社会保险》,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45页。
    2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07页。
    3胡汉民:《二年来立法工作之回顾》,载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23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第386、387页。
    4胡汉民:《二年来立法工作之回顾》,载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23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第594页。
    5《社会部各司分科规则》,载蔡鸿源主编:《民国法律集成》第42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52、153页。
    1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页。
    2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页。
    3《监督慈善团体法》,载蔡鸿源主编:《民国法律集成》第42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216页。
    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8页。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03页。
    2吴耀麟:《社会保险之理论与实际》,大东书局1932年版,第208页。
    3吴耀麟:《社会保险之理论与实际》,大东书局1932年版,第208页。
    4《工厂法实施条例》,载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5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399页。
    1谢征孚:《中国新兴社会事业之功能与目的》,载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版,第1页。
    2《工厂法》,载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55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394页、396页。
    1《职业介绍所暂定办法》,载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3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0页。
    1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4页。
    2载《申报》,1928年8月2日。
    1载《申报》,1927年8月22日。
    1载《申报》,1932年9月29日。
    2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政府市政公报》,第125期,1932年10月10日,第124页。
    1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政府市政公报》,第125期,1932年10月10日,第125页。
    1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政府市政公报》,第176期,1936年9月10日,第120页。
    1载《申报》,1928年1月11日。
    2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政府市政公报》,第120期,1932年,5月10日,第28、86页。
    3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政府市政公报》,第121期,1932年,6月10日,第72页。
    4载《银行周报》,1927年4月26日。
    1上海特别市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市政法规汇编二集》,1929年,第173、174页。
    2上海特别市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市政法规汇编二集》,1929年,第171页。
    1陈邦贤著:《中国医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77页。
    2上海市档案馆馆藏:Q1-17-982。
    1上海特别市政府社会局:《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1935年10月,第59页。
    2李维清:《上海乡土志》,第4、5页。
    3殳俏:《回眸近代上海霍乱大流行》,载《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3期。
    1崔广录主编:《上海住宅建设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2王绍周、陈志敏:《里弄建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7页。
    1【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等译:《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274页。
    1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0页。
    2刘大钧:《上海工业化研究》,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254、255、256页。
    3刘大均:《研究我国工业化的原因与经过》,载《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4年第1期。
    1宋介:《儿童救济问题》,载《东方杂志》1925年第17号。
    1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政府市政公报》,第14期,1934年,5月10日,第130、136页。
    1上海市政府公用局编:《公路安全须知》,1936年印,第24页。
    2上海市档案馆藏:Q5-2-63。
    3上海市档案馆馆藏:U1-16-295。
    4载《申报》,1929年7月23日。
    1载《申报》,1932年12月11日。
    2Chapei child Health Campaign, The Chinese Mission Year Book,1936-1937,p280。
    3载《申报》,1936年6月6日。
    4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1郑杭生等:《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页。
    2新中华杂志社:《上海的将来》,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37页。
    3陆汉文:《现代化与生活世界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4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3页。
    1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4页。
    2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5页。
    3上海市地方协会:《上海市统计》,教育第14页,1933年编。
    4【美】英克尔斯、史密斯著,顾听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7、224页。
    5载《申报》,1935年8月1日。
    1上海市政府:《上海市行政统计概要·中华民国十八年度》,第171页。
    2上海市政府:《上海市行政统计概要·中华民国十八年度》,第173页。
    3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市政报告》,汉文正楷印书局1936年版,第45、48页。
    4载《申报》,1936年12月27日。
    5郎净:《近代体育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306页。
    1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
    1《上海体育》第4卷第1期,1937年,第58页。
    2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
    3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4朱有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册(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1何世鼎:《中国近代社会教育与民族工业企业科技进步》,《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1上海市档案馆藏:Q114-1-26。
    2《上海市儿童幸福委员会概况》,载《申报》1935年4月4日。
    3上海市档案馆藏:Q215-1-6118。
    1《上海市儿童年闭幕典礼特刊》,载《申报》1936年7月31日。
    2《儿童节特刊》,载《申报》1933年4月4日。
    3《儿童节特刊》,载《申报》1933年4月4日。
    4梦若:《写在儿童年开幕日》,载《申报》1935年8月1日增刊。
    5张秉辉:《现代父母对于儿童应负之责任》,载《申报》1936年7月31日。
    1吴铁城:《儿童年开幕日告全国之父母》,载《现代父母》1935第6期。
    2吴铁城:《儿童年开幕日告全国之父母》,载《现代父母》1935第6期。
    3吴铁城:《儿童运动与民族前途》,载《申报》1933年4月4日。
    4孔祥熙:《儿童节日之感想》,载《申报》1933年4月4日。
    1幼稚:《对于儿童节之希望》,载《申报》1935年4月4日。
    2吴铁城:《新生活运动中之儿童问题—二十三年儿童节感言》,载《申报》1934年4月4日。
    1《上海市中小学实行新生活办法大纲》,上海档案馆藏:Q235-1-323。
    2【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等译:《现代人的模型:理论和方法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470页。
    1王章辉、孙娴主编:《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9页。
    2王章辉、孙娴主编:《工业社会的勃兴:欧美五国工业革命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9页。
    1韩启明:《建设美国:美国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社会变迁及其启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2Arthur F.Payne,Organization of Vocational Guidance,New York,Mcgraw-Hill,1925,P.25。
    3Frank Parsons,Choosing a Vocation,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09,P.5。
    1《最近二年间德国职业指导状况》,载《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5期。
    2邹恩润:《德国职业指导最近概况》,载《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68期。
    3《内外时报: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载《东方杂志》1917年第7号。
    1《社务报告·上海职业指导所宣言》,载《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8期。
    2《上海职业指导所启事》,载《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9期。
    3《上海职业指导所简则》,载《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9期。
    1《上海职业指导所经办事业报告(民国十八年二月)》,载《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101期。
    2《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载《教育与职业》1934年第156期。
    3《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载《教育与职业》1934年第156期。
    1《上海市职业指导所计划大纲(草稿)》,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市社会局关于上海市职业指导所的组织情况和业务活动来往文书》,档号:Q6-18-271。
    1《“救济失学”计划大纲》,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市社会局关于上海市职业指导所的组织情况和业务活动来往文书》,档号:Q6-18-271。
    2《上海市社会局训令市字第11514号》,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市社会局关于上海市职业指导所的组织情况和业务活动来往文书》,档号:Q6-18-271。
    3《工商部长孔祥熙对工商行政之宣言》,载《申报》1928年4月22日第8版。
    4《上海将有人事咨询委会》,载《申报》1937年4月25日第15版。
    5《上海将有人事咨询委会》,载《申报》1937年4月25日第15版。
    6《人事咨询所章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年5期。
    1《人事咨询所已开幕》,载《申报》1937年5月17日第9版。
    2《尚公学校第十九届文级毕业升学就业指导报告》,载《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104期。
    1龚楚书:《再谈小学课程中的职业指导》,载《教育与职业》1928年第98期。
    2邹恩润:《初级中学之职业指导问题》,载《教育与职业》1922年第40期。
    1胡蒙子:《浦东中学之职业指导》,载《教育与职业》1926第77期。
    1《社务报告:实施职业指导之初中科》,载《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8期。
    2郑通和、林宗礼:《上海中学职业指导之实施》,载《教育与职业》1928年第98期。
    1潘文安:《职业指导ABC》,世界书局1931年版,第58页。
    2邹恩润:《初级中学之职业指导问题》,载《教育与职业》1922年第40期。
    1刘湛恩、潘文安:《中国职业指导的近况》,载《教育杂志》1928年第3期。
    2《商榷:二、与欧元怀君谈职业指导与导师制》,载《教育与职业》1930年第112期。
    1上海市是公用事业管理局:《上海公用事业》(1840-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2页。
    1《上海市公用局业务报告》,1930年7月至12月,上海市档案馆藏:O-15-74。
    1《上海市公用局关于民营公用事业监督条例案》,1930年9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688。
    2《上海市公用局关于民营公用事业监督条例案》,1930年9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688。
    1《规定商办公用事业监理规则及其处分细则案》,1928年5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685。
    2《上海特别市商办公用事业监理规则》,1928年5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685。
    1《上海市公川局关于民营公用事业监督条例案》,1930年9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688。
    1《上海公用局业务报告》,1930年7月至12月,上海市档案馆藏:Q-15-74。
    1《规定商办公用事业监理规则及其处分细则案》,1928年5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685。
    2《上海市公用局关于跨越县市两区之民营公用事业监督法案》,1929年11月1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1821。
    3《规定公用事业登记由上海市公用局办理案》,1929年11月6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1814。
    《1上海市公用局调杳华商在市区经营公用事业合同案》,1927年7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1742。
    1《解决沪西外商公用事业意见》,1932年5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1846。
    2《请中央确定外商经商公用事业原则案》,1932年5月10日,上海市档案馆藏:Q5-3-1846。
    1陈冷僧:《处理救济事业感言,载《社会月刊》1929年第12号。
    1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秘书处编:《上海市社会局业务报告》,第4、5期,1931年。
    1载《国际劳工通讯》,1937年第4期。
    2上海特别市财政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财政业务报告》(1929.7-1930.6),第106页。
    3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社会局业务报告》,1928年(8-12),第193页。
    1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政报告》,1935年,第72页。
    2载《申报》,1928年3月10日。
    1上海市秘书处编:《上海市政府市政公报》,第172期,1936年9月10日,第118页。
    2《吴市长谈识字运动》,载《国际通讯》1935年第8期。
    1荒砂、孟燕荃主编:《上海妇女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481页。
    1俞松绮《发刊词》,《中德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册》,上海市档案馆藏:Q235-3-464。
    1《卫生局改进妇幼卫生》,载《健康杂志》(上海)1937年第1期。
    2《上海纺织工人运动史》编写组编:《上海纺织工人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
    1《上海成立托儿所》,载《劳动季报》1935年第4期。
    2张志圣、赖门岩、朱席儒《上海市高桥区婴儿出生与死亡调查》,载《中华医学杂志》(上海)1936年第2期。
    3施扣柱:《上海首次健康教育展览会》,载《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1期。
    1杨彬如:《小学校的健康教育(上)》,载《教育杂志》1924年第11号。
    1杨彬如:《小学校的健康教育(上)》,载《教育杂志》1924年第11号。
    2杨彬如:《小学校的健康教育(上)》,载《教育杂志》1924年第11号。
    1杨彬如:《小学校的健康教育(中)》,载《教育杂志》1925年第2号。
    2杨彬如:《小学校的健康教育(中)》,载《教育杂志》1925年第2号。
    1载《申报》,1933年4月5日。
    2朱佩兰:《做一个生产的人》,《儿童节纪念册》,儿童书局1932版,第49页。
    1载《时事新报》,1935年12月29日。
    1庄泽宣编:《职业指导实验》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5、6页。
    2《开办择业预备科》,载《教育与职业》1924年第56期。
    3《商榷:与欧元怀君谈职业指导与导师制》,载《教育与职业》1930年第112期。
    1《会议纪事·分组会议:(四)职业指导组会议》,载《教育与职业》1930年第116期。
    1《社务丛录:办事部之新变迁》,载《教育与职业》1923年第48期。
    1《江苏中等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会章程》,载《教育与职业》1926年第76期。
    2《中华职业指导机关联合会昨日成立·通过会章》,载《申报》1930年9月22日第10版。
    1上海市工务局编:《上海市工务局三十年》(1927-1937年),第8页。
    1《上海公用事业统计年报》(1937.5),第38页,上海档案馆藏:U1-18-225。
    1上海市公用事业局编:《上海公用事业(1840-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2、353页。
    1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编:《上海市街道和公路营业客运史料汇集》,第9辑,第114页。
    2《上海市公用局业务报告》,第131页。
    1《上海特别市公用局宣言》,上海档案馆藏: Q5-3-908。
    1《上海特别市公用局业务报告》(1928年7至12月),第39、40、45页。
    2《上海市财政状况》,载《中行月刊》1931年第9、10号。
    3载《申报》,1929年6月8日。
    4【法】安克强:《1927一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1上海档案馆藏:Q6-18-144。
    2载《申报》,1926年3月24日。
    1载《申报》,1931年8月25日。
    2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政府市政公报》,第122期,1932年5月30日,第189页。
    1《论语·为政》。
    1陈凌云:《现代各国社会救济》,上海书店1990年版,序言。
    2陈凌云:《现代各国社会救济》,上海书店1990年版,序言。
    3孙中山:《三民主义》,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22页。
    1谢徽孚:《中国新兴社会事业之功能与目的》,载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2页。
    2载《申报》,1928年8月2日。
    1《社会部施政报告:对五届十中全会》,载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410页。
    1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社会局业务报告》,1928年,第193页。
    1张仲礼主编:《上海近代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88页。
    1张晋藩:《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张晋藩:《“变”与“不变”: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律近代化转烈的趋向问题》,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
    3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72页。
    4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1页。
    1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2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3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1载《申报》,1929年3月4日。
    2载《申报》,1932年9月16日。
    3《英美烟厂工潮》,载《国际劳工通讯》,1934第6期。
    1沈以行等编:《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3、444页。
    2载《民报》,1932年8月23日。
    3沈以行等编:《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4、655、657页。
    2载《申报》,1929年6月5日。
    1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社会局业务报告》(1929年)第2、3期,第404页。
    2载《申报》,1935年11月27日。
    3载《申报》,1928年3月4日,1928年3月11日。
    4载《申报》,1931年5月28日。
    1载《申报》,1917年1月9日。
    2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页。
    1魏明康等:《中国近代企业家传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4页。
    2《上海市年鉴》1936年(下),“交通编”,“M”,第152页。
    3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4【美】帕克:《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9页。
    1上海特别市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市政法规汇编二集》,1929年,第173、174页。
    2上海特别市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市政法规汇编二集》,1929年,第171页。
    3上海市档案馆编:《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4页。
    4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130页。
    1蒋介石:《对于第二期清党之意见》,载《中央半月刊》1927年创刊号。
    2上海市档案馆编:《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7、278页
    1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政府市政公报》,第45期,1930年2月20日,第76、75页。
    2载《申报》,1931年12月1日。
    3载《申报》,1927年3月23日。
    4上海市档案馆编:《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页。
    5上海档案馆藏: Q222-1-4。
    1上海特别市农工商局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农工商局业务报告》,1928年,第28页。
    2载《申报》,1928年8月23日。
    3载《民国日报》,1926年7月22日。
    4朱邦兴、胡林阁等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117页。
    1《上海市第二次统计补充材料》,上海市地方协会,1936年,第85页。
    1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2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一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3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政府市政公报》,第45期,1930年2月20日,第76页。
    1《各业劳资纠纷》,载《工商半月刊》1937年第4期。
    2骆传华:《今日中国劳工问题》,上海青年协会书局印行1932年版,第116页。
    3郭永熙:《对于上海工运的杂感》,载《社会月刊》1927第6期。
    4徐思彦:《20世纪20年代劳资纠纷问题初探》,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
    5上海市社会局秘书处编:《上海市社会局业务报告》,1931年,第6、7期合刊,第196页。
    6载《申报》,1932年9月13日。
    1陈思红:《上海劳资纠纷之趋势》,载《商业月报》1930年2号。
    2载《申报》,1931年5月28日。
    1上海市社会局秘书处编:《上海市社会局业务报告》,1931年,第196页。
    2上海通志馆编:《上海市年鉴》,1937年,第20页。
    3《党政机关严禁丝厂工人罢工》,《国际劳工通迅》1937年第4期。
    4上海市档案馆编:《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杜1983年版,第255页。
    1郭永熙:《对于上海工运的杂感》,《社会月刊》1929年第6期。
    2《工人训练暂行纲领》,载《国际劳工通讯》1934年第3期。
    3上海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市政府市政公报》,第175期,1936年12月10日,第178、181页。
    1载《法令周刊》,1934年第191期。
    2《上海市政府市政公报》,第173期,1936年10月10日,第96页。
    3郭成伟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郑功成:《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形式》,载《中国劳动保障》2007年第3期。
    1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1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8页。
    1邱路:《国民党代表谁》,载《读书》2002年第4期。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1载《申报》,1931年3月1日。
    2载《申报》,1935年4月25日。
    1、《礼记·礼运》。
    2、《孟子·梁惠王下》。
    3、《礼记·王制》。
    4、《荀子·王制》。
    5、民国《川沙县志》。
    6、民国《法华乡志》。
    7、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杨孝荣著:《社会福利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版。
    9、于海著:《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岳宗福著:《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齐鲁书社2006年版。
    11、李长莉著:《晚清上海》,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陈达:《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13、骆传华:《今日中国劳工问题》,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3年版。
    14、陈红霞著:《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曹聚仁著:《上海春秋》,三联书店2007年版。
    16、顾德曼:《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地缘网络与认同,1853-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7、江亮演著:《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务》,桂冠图书公司1990年版。
    18、罗苏文著:《上海传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李维清:《上海乡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1、张辉:《上海市地价研究》,正中书局1935年版。
    22、张忠民著:《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1368-1842)》,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3、胡祥翰:《上海小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4、江亮演:《社会安全制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86年版。
    25、夏晋麟:《上海租界问题》,中国太平国际学会1932年版。
    26、顾炳权著:《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27、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书店1995年版。
    28、岳颂东:《呼唤新的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法]白吉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版。
    30、顾炳权著:《上海风俗古迹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1、王立民:《上海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2、王子今:《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33、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4、白益华、吴忠泽:《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35、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36、费成康著:《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刘国良著:《中国工业史(近代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38、徐新吾著:《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
    39、高翔著:《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0、宋军著:《申报的兴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41、[美]郝延平著,李荣昌,沈祖炜译:《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建桥梁》,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2、[美]文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3、[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4、[美]罗兹莫非:《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叶亚廉等主编:《上海的发端》,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3、郭崇德主编:《社会保障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97辑、99辑、100辑,国民党党史会1973年版。
    5、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14卷、15卷、22卷、33卷、34卷、35卷、37卷、39卷、40卷、42卷、43卷、47卷、51卷、52卷,黄山书社1999年版。
    6、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
    8、上海通社编:《上海资料研究》正、续集,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版。
    9、[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12、吴云浦主编:《上海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1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室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66年版。
    14、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组编:《换了人间:上海棚户区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15、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1929年上海罢工停业统计》,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6、上海市工商管理局编:《上海棉布商业》,中华书局1979年版。
    17、广东社科院历史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18、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册运动史料》(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9、上海档案馆编:《一九二七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当史料研究》(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21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第一平民住所落成纪念册》,1928年版。
    22、上海市总工会编印:《上海工运志》(评审稿)1995年版。
    23、上海档案馆编:《上海工会联合会》,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24、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市政概况》,1928年版。
    25、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处编:《上海特别市市政法规汇编》,1928年版。
    26、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近十五年来上海之罢工停业(1918—1932)》,中华书局925年版。
    27、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
    28、实业部劳工司编:《劳工法规汇编》,1936年版。
    29、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工厂安全须知》1928年版。
    30、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上海特别市劳资纠纷统计报告》,(1928年7—12月),中华书局1929年版。
    31、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上海之工业》,中华书局1930年版。
    1、《上海职业指导所经办事业报告(民国十八年二月)》,载《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101期。
    2、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
    3、《教育记载:上海特别市教育局业务报告(十七年五月份)》,载《大学院公报》1928年第8期。
    4、《人事咨询所章程》,载《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年5期。
    5、郭秉文:《中国现今教育问题之——职业之引导》,载《东方杂志》1915年第1号。
    6、《社务报告·上海职业指导所宣言》,载《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8期。
    7、杨锦森译《德国待遇工人之种种》,载《东方杂志》1912年第1期。
    8、宋介:《儿童救济问题》,载《东方杂志》1925年第17号。
    9、郭秉文:《中国现今教育问题之——职业之引导》,载《东方杂志》1915年第1号。
    10、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载《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
    11、《尚公学校第十九届文级毕业升学就业指导报告》,载《教育与职业》1929年第104期。
    12、龚楚书:《再谈小学课程中的职业指导》,载《教育与职业》1928年第98期。
    13、胡蒙子:《浦东中学之职业指导》,载《教育与职业》1926第77期。
    14、《开办择业预备科》,载《教育与职业》1924年第56期。
    15、《社务报告:实施职业指导之初中科》,载《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88期。
    16、郑通和、林宗礼:《上海中学职业指导之实施》,载《教育与职业》1928年第98期。
    17、《最近职业教育消息:复旦实中成立职指委会》,载《教育与职业》1932年第140期。
    18、《职业教育消息:最近上海之职业指导讲演》,载《教育与职业》第1928年95期。
    19、邹恩润:《初级中学之职业指导问题》,载《教育与职业》1922年第40期。
    20、刘湛恩、潘文安:《中国职业指导的近况》,载《教育杂志》1928年第3期。
    21、《商榷:二、与欧元怀君谈职业指导与导师制》,载《教育与职业》1930年第112期。
    1、孙彦魁的《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郭成伟主编的《中国社会保障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卫兴华主编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龚书铎总主编的《中国社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蔡鸿源主编的《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年版。
    6、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姜春燕:《南京国民政府福利政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王莹:《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福利立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4、陈文彬:《近代化过程中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8—1937)》,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5、金兵:《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6、李占乐:《现代城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兴起、变迁与模式转换》,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申报》,1923年1月26日。
    2、《申报》,1923年10月2日。
    3、《申报》,1924年10月10日。
    4、《申报》,1924年11月15日。
    5、《申报》,1925年11月27日。
    6、《申报》,1926年8月2日。
    7、《申报》,1928年8月2日。
    8、《申报》,1927年8月22日。
    9、《申报》,1928年1月11日。
    10、《申报》,1928年10月24日。
    11、《申报》,1929年7月23日。
    12、《申报》,1932年9月29日。
    13、《申报》,1929年10月31日。
    14、《申报》,1935年8月1日。
    15、《申报》,1936年6月6日。
    16、《申报》,1936年12月27日。
    17、《银行周报》,1927年4月26日。
    18、《新闻报》,1936年7月9日。
    19、《工商部长孔祥熙对工商行政之宣言》,载《申报》1928年4月22日第8版。
    20、吴铁城:《儿童运动与民族前途》,载《申报》1933年4月4日。
    21、《儿童节特刊》,载《申报》1933年4月4日。
    22、《廿二年度上海全年商业状况》,载《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第1、2号。
    23、吴铁城:《新生活运动中之儿童问题—二十三年儿童节感言》,载《申报》1934年4月4日。
    24、《上海市儿童幸福委员会概况》,载《申报》1935年4月4日。
    25、《上海市儿童年闭幕典礼特刊》,载《申报》1936年7月31日。
    26、梦若:《写在儿童年开幕日》,载《申报》1935年8月1日增刊。
    27、张秉辉:《现代父母对于儿童应负之责任》,载《申报》1936年7月31日。
    28、《上海将有人事咨询委会》,载《申报》1937年4月25日第15版。
    29、《人事咨询所已开幕》,载《申报》1937年5月17日第9版。
    1、吴静:《经济危机时期(1929-1935)上海的官商协作》,http://news.ifeng.com/history/gundong/detail_2012_06/12/15220239_0.shtml。(访问日期:2012年10月10日)
    2、刘同芗:《我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演进及制约因素分析》,http://www.slgz.cn/html/yiyaoxuelei/yixuelunwen/20110307/20572.html。(访问日期:2012年10月20日)
    1、Hennipman,P.ed. welfare Economic and the the Theory of EconomicPolicy.Edward Elgar,1991.
    2、Johansson,P.O.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Welfare Economic,CambridgeUninversity Press,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