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滥用职权罪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滥用职罪权是我国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有着较大争议的一个罪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当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突出社会危害性大,同时也表明对滥用职权罪尚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本文就滥用职权罪的概念,法律构成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旨在进一步推进滥用职权罪的理论发展,更好地为司法实践服务。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
    绪论部分概述了滥用职权罪的立法背景。
    正文由七节构成。
    第一节论述滥用职权罪的概念,笔者首先着重分析当前存在的关于滥用职权罪概念表述种类及其争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概念所应具备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分析职权、职责的概念和特点提出“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背职责,违法履行权力或违反其职责义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最后,指出正确界定滥用职权罪在法学理论、刑法体系和实践司法方面的意义。
    第二节论述滥用职权罪的主体特征,通过明确“国家机关”的范围,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进而明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并阐明“公务”的涵义。
    第三节论述滥用职权罪的客体特征,首先分析其简单客体说与复杂客体说,并赞同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并论述了复杂客体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说明了主要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次要客体反映社会危害性的程度。
    第四节论述了本罪的主观特征,通过基本理论阐明本罪主观方面的含义,充分论证了本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第五节论述了滥用职权罪的客观特征,根据刑法的基本理论,结合笔者提出的概念,将滥用职权客观行为分为二个方面:一是违法履行权力;二是违反其职责义务并进行了论述,这一概括的行为方式,基本涵盖了本罪的表现形式,不致于外延太广与玩忽职守划不清界限,也不至于过细丧失一般性条文的意义。
    第六节论述了滥用职权罪的司法认定问题,包括五个方面,一、重大损失的认定,二、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三、关于经济损失的认定,四、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对内职责的认定,五、责任分担问题。
    第七节论述了滥用职权罪的立法缺陷及完善,缺陷在于“滥用职权”这一特征外延过于宽泛不清晰与玩忽职守行为无法区分,并赞同根据主观罪过划分为四
    
    
    个罪名,清晰分解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以利于司法实践。
引文
书籍类:
    《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高铭暄、赵秉志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刑法学教科书》何秉松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刑法学》张明楷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刑法学》陈明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刑法疏议》陈兴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渎职罪》敬大力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公务活动中犯罪界限的司法认定》孙力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胡驰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从政法度》莫远航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澳门刑法典分则罪名释义》陈海帆、崔新建著,澳门基金会出版,2000年版。
    《中国公务员制度》朱育虹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姜海如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中国公务员小百科》杜亦平、孟宪章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论文类:
    《从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谈起——再探滥用职权罪》狄世深,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滥用职权罪的行为结构》储槐植、杨书文,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滥用职权罪主体的司法认定》 吴冠华、孙晶,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论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张克文、齐文远,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滥用职权罪研究》缪树权,载于检察实践,2003年第3期。
    《试论滥用职权罪的客观行为》李希慧、逄锦温,载于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 卷第4期。
    《滥用职权罪散论》李永鑫、吴步钦,载于人民检察,1998年第3期。
    
    《滥用职权罪相关问题之思考》蒋熙辉,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47期。
    《滥用职权罪的司法认定及立法完善》薛荣、李麒,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4卷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