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农民工子女作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社会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关注对象。过去学术研究主要侧重于他们入学受教育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城市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也日受关注。本文选取了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目前这类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另一方面,城市农民工子女作为城市的迁入者,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一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状况,他们不同于完全生活于农村的儿童,也不同于完全生活于城市的常驻儿童,这种处境上的游离状态给城市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研究,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将有比较客观的了解,对促进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力图在调查和研究(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作业分析等)的基础上,呈现生活在厦门、南昌两地,分别就读于一般城市公办学校和打工者子弟学校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以及他们与一般城市儿童的心理状况的比较。反映他们在心理健康、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状况,分析影响他们心理状况的因素,进而从政府、城市社区、大众传媒、以及他们所就读的学校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The problem of farm-workers' children in c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And the academia emphasized on these children's problem of entering school to be educated. With the society going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se children comes to attention too. This thesis choose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farm-workers' children in city as its researching point. 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not many essays on this point. On the other hand, as migrant into city, these children show their unique features on psychological status with the change of living surroundings. They differ from the children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all the time, also from the native children in city. This dissociating condition brings great influence onto their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 With a mass of investigation, this thesis is to get known objectively to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se farm-workers' children, and which attributes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growth for future.
     About the content, this thesis is to describe, back on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interview、homework analysis),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farm-workers' children living in Xiamen city and Nanchang city and studying in average public school and private school special for farm-workers' children. And then it puts the status with the city children's together to figure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on these dimensions of 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adaptation、intercourse with other persons、their study、self-estimation and so on. At end it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m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view of the government, city community, public medium and the school they study in.
引文
1 中国人口网www.chinapop.gov.cn
    2 项继权,吴理财,刘义强:《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农村研究》2007年1月
    3 同1
    4 《南京民工子弟学校入驻高档小区 遭业主抵制》,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9日
    5 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续)》,《青年研究》2003年第9期
    6 《农民工讨的是社会良心》,《瞭望》2006年12月
    7 转引自沈立人:《中国农民工》第144页,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9月
    8 《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中国青年报2004年5月14日
    9 邹泓,屈智勇,张秋凌:《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青年研究》2005年第2期
    10 乔斯·B·阿什福德,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落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第12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11 乔斯·B·阿什福德,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落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第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12 《上海二代移民犯罪调查》,《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3期
    13 同12
    14 《少年踏上不归路》,《新华纵横》2006年7月22日
    15 同1
    16 转引自沙莲香《中国社会心理分析》第254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17 王新明:《对农民工子女亲情教育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5年8月15日
    18 引自沈立人:《中国农民工》第103页,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9月
    19 乔斯·B·阿什福德,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落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第40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20 李永健,谭恩花:《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大众传媒中的农民工刻板印象浅析》,《新闻记者》2006年4月
    21 孙建强,杨伟:《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析因及对策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12月
    22 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23 尹恩·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第159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3] 沙莲香.中国社会心理分析.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 张文新主编.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 乔斯·B·阿什福德,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凯西·L·落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王宏亮,李艳红,林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6] 易法建,杨丹燕,彭剑飞等.心理医生.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7] 史柏年.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
    [8] 沈立人.中国农民工.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9月
    [9] 华平生.再城市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对上海市阖行区的案例调查:[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0] 赵向利.流动儿童社会化状况研究—以洛阳市两所公立学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06
    [11] 蒋玉芝,吴携春.试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4)
    [12] 陈怀川.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表现的归因分析.甘肃农业,2006,5
    [13] 唐芸茹.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卑心理的矫正.云南教育·继续教育,2006,5
    [14] 周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15] 敖小蓉.学校要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9
    [16] 北京市流动儿童就学及心态状况调查课题组.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师生心态状况调查研究.新视野,2006,3
    [17] 郑家裕.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青年探索,2006,4
    [18] 李朝晖.农民工的流动儿童生存环境与就学的相关分析.南方人口,2006,4
    [19] 陈晓康.“城市边缘人群”子女的负面心态及教育管理对策.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0] 梁晓燕,章竞思.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
    [21] 董若茜.谈对班级中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校长阅刊,2006,8
    [22] 陈启兴.走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班主任,2006,10
    [23] 熊少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与学校教育的指导策略.广东社会科学,2006,1
    [24] 王敏.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现代教育科学,2006,2
    [25] 车肖华.浅谈进城求学的农村学生心理分析与疏导.南方论刊,2005,3
    [26] 甘柏花.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问题探讨.中国农业教育,2006,3
    [27] 陈卫荣,周玲玲.班主任如何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湖南教育,2006,5
    [28] 徐娟,郑远松,李凤香,刘永忠.497例外来人员子女心理状况研究.现代医药卫生,2005,14
    [29] 蒋圭玉.塑造流动人口子女人格的作文教学尝试.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7\8
    [30] 王军学.“心理孤儿”成因及对策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6,12
    [31] 顾唯页.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文教资料,2006,11
    [32] 任云霞,张柏梅.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33] 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人口与经济,2006,1
    [34] 张清霞,王赛男.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6)
    [35] 彭敏九.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6(4)
    [36] 武春玲,尹洁,刘莹.由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引发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3
    [37] 邱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3
    [38] 陈建文、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
    [39]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5
    [40] 杜立婕.社会支持网络与村落经济生活.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41] 杜娟、叶文振.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9
    [42] 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人口研究,2004,1
    [43] 段成荣、周皓.北京市流动少年儿童状况分析.人口与经济,2001,1
    [44]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江海学刊,2002,5
    [45] 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3,8
    [46] 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续).青年研究,2003,9
    [47]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1
    [48] 贾永普.郑州市2000-2002年本地和流动人口麻疹病例的比较.职业与健康,2004,3
    [49] 蒋慈英、李芬.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教育弱势地位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2,3
    [50]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2
    [51] 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4,6
    [52] 李斌.社会排斥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2002,3
    [53] 李芬、蒋慈英.流动农民对其适龄子女的教育选择分析一结构二重性的视角.青年研究,2003,12
    [54] 李壑.北京市是如何满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需求的.人民教育,2003,19
    [55] 李袆.在合理性与合法性之间一对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寻求合法性的过程分析.孙立平,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2—2003,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56] 李珏.我国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难问题成因探究.基础教育研究,2003,3
    [57] 龙承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义务教育制度改革.江西教育科研,2003,10
    [58] 罗国芬、姚福生.“少子化”与流动儿童、少年在城就读的发展空间.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9] Diler RS、Avci A,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migrant children, Schweizeri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 2003
    [60] Stephen A. McCurdy、Steven J. Samuels. Injury risks in children of California migrant Hispanic farm worker families. 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2002
    [61] Fons J. R. van de Vijver、Michelle Helms-Lorenz、and Max J. A. Feltzer, Acculturation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Migrant Children in The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