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共产党组织部门监督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监督是监督主体根据权力授受关系和一定的工作原则、行为规范,采用一定的方式来监察和督促监督对象,掌握其动向,约束其行为,以保证权力在正常的范围和轨道上运行。其实质是一种政治权力的控制机制。中国共产党组织部门监督是执政党监督的一种方式,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依据党内组织制度、组织路线、干部路线和组织程序对党组织、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监察和督促。它除了具备监督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很强的组织性,二是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硬约束力,三是具有全程性。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组织部门的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加强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应对“四大考验”的重要措施,化解“四大危险”的必要手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党内组织部门的监督,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党的历届领导人围绕党的组织部门监督做了诸多论述,这些论述包含了丰富的权力监督思想,对于指导、推动和加强党的组织部门的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地讲,毛泽东的党内组织部门监督思想强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并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作为组织部门监督的重点;邓小平的党内组织部门监督思想针对的是党内的官僚主义习气和骄傲自满情绪,强调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组织部门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江泽民的党内组织部门监督思想针对的是吏治腐败,强调通过制度建设和严格党的纪律来加强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监督;胡锦涛的党内组织部门监督思想的突出特色在于,主张通过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加强组织部门对权力运行过程的制约和监督。上述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部门在实践中履行了监督职责,发挥了监督功能,并使监督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中国共产党组织部门监督的实践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初步探索阶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创立到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曲折发展阶段(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完善创新阶段(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等三个阶段。在不同历史阶段,党的组织部门监督的任务、重点、方法等存在着差异。党的组织部门监督的发展历程表明,党的组织部门的监督只能加强和完善,不能削弱,更不能扭曲;必须以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必须贯彻有错必纠的原则。
     当前,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部门监督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监督的-些难点问题还未解决,如“火箭提拔”问题、买官卖官问题、带“病’’提拔问题、边腐边升问题;二是监督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三是监督的意识和力量还不够强;四是监督的手段和方法还不够新;五是监督的检查和处理还不够严。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必须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党内组织部门监督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建立严格的破格提拔制度,建立和完善干部谈话制度,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制度,建立主要领导干部用人行为规范制度,建立干部廉政报告、鉴定制度和财产公示制度;第二,必须加强党的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特别是要健全组织部门的监督机构,以强化监督力量,强化组织部门干部的教育培训,以提高组织部门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强化组织部门对各级党组织及其干部的考评,以形成良性的监督机制;第三,必须加快推进组织部门监督信息化步伐,尤其要加快推进举报监督系统建设、实时监督系统建设和公开监督系统建设;第四,必须提升组织部门监督与其他类型监督的对接程度,特别是与纪检部门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对接程度;第五,必须加大组织部门监督查处力度,特别是组织部门监督检查的力度、对案件查核问责的力度、查处通报的力度。通过上述五个方面工作,真正加强和完善党的组织部门的监督。
Supervision is the supervision according to giving power relations and work principle, certain norms of behavior, with a certain way to monitor and supervise the supervision object, grasp the trend, restrain its behavior,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ower to run in the normal range and track. Its essence is a kind of political power control mechanism. Supervi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rganization is a way of supervision of the ruling party, which i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 all levels of 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Party organiz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organizational line, the cadre line and organizational procedures of Party organizations,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especially leading cadres supervision and supervise. It have supervision general character, also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ne is a strong organization, two is authoritative, mandatory and hard binding is full, three.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pe with the "Four Test","the necessary means to resolve four major risk".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its inception,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upervision withi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from Mao Zedong to Hu Jintao, successive leaders of the party made a lot of discussion around the supervis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paper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power supervis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promo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Mao Zedong Par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supervision thought emphasizes "concentrate, mend his ways to save him'" principle,"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method, the democratic centralism of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the "anti corruption, anti waste, bureaucracy" as the focus of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Deng Xiaoping par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supervision aims at the party bureaucracy and be big with pride emotions, emphasize on us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to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s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Jiang Zemin Par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supervision aims at official corruption, emphasize on us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strict discipline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ver leading cadres and leading group i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 Jintao's thought; the Par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supervision, proposes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cadres and reward and punishment system,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restriction and supervision of power operation process. These thoughts not only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and innovation in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rrect theor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department to fulfill the duties of supervision in practice, play the function of supervision, and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supervision innovation.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initial stage (From1921July to1949September, is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before), tortuous development stage (From1949October to1978December, is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o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mprove the innovation stage (From1978Decemb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 to the presen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has different supervisory task, focus of supervision and supervision method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Sho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supervis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can only supervise Party organizations to strengthen and perfect, not weakened, but not twisted; must b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 ism as guidance,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orientation;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reform and innovation; must carry out the mistakes must be corrected whenever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At presen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supervis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some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five aspects:one is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of supervision has not been solved, such as the "rocket promoted" problem, buying and selling, with "disease" problem, promoted side rot edge rise problem; two is the system of supervision is not perfect; three is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and the strength is not strong enough; the four is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supervision is not new; five is th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is not strict treatmen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do a good job in five aspects:first,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within the Party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ict promotion system,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cadre talk system,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whole system of cadr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leading cadres, establish the normative system, establishing cadres the report,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property publicity system; second, we must strengthen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building itself, especially to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power,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cadres,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cadre ability and quality, evalu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cadres at all levels of supervision mechanism, to form a benign; third, we must speed up the pac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supervision, especially to speed up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report real-time supervision system and public super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fourth, must enhance the degree of organization departments docking with other typos of supervision, especially the docking and the degree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the supervision of the masses and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fifth, must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uper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investigation dynamics, especially the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departments efforts, the case for accountability, and reporting efforts.
引文
① 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1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8.
    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4.
    ②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6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① 中共江苏省常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组织部门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管理监督的调查与思考[J].组织人事学研究,1996,05:13-15.
    ② 刘明家,张劲松.浅论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6:170-171.
    ① 潘小玲.论县委组织部的干部监督[D].华中师范大学,2007.
    ② 汪辉.浅谈改革开放后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12,4.
    ③ 中共江苏省常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组织部门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管理监督的调查与思考[J].组织人事学研究,1996,05:13-15.
    ① 宗伊矗.提高认识完善机制改进方法切实加强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J].组织人事学研究,1996,02:23-26.
    ② 张志强.加强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思考[J].信阳农专学报,1997,4:65-69.
    ③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干监处.浅议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问题[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02:6-8.
    ④ 苏开美,黎开锋,冉建文,刘玉林.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的思考[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01:31-32.
    ① 刘明家,张劲松.浅论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6:170-171.
    ② 张丽青.组织部门如何对“一把手”进行监督[J].当代经济,2005,07:30-31.
    ③ 潘小玲.论县委组织部的干部监督[D].华中师范大学,2007.
    ① 中共江苏省常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组织部门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管理监督的调查与思考[J].组织人事学研究,1996,05:13-15.
    ② 宗伊矗.提高认识完善机制改进方法切实加强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J].组织人事学研究,1996,02:23-26.
    ③ 张书航,朱学新,刘志强.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要从日常管理抓起[J].组织人事学研究,1996,06:31-32.
    ④ 王启平.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五种关系[J].党政干部论坛,1997,06:23-24.
    ① 张志强.加强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思考[J].信阳农专学报,1997,4:65-69.
    ② 李葆森.强化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J1.党员之友,1997,05:21.
    ③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干监处.浅议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问题[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02:6-8.
    ④ 苏开美,黎开锋,冉建文,刘玉林.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的思考[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01:31-32.
    ① 刘明家,张劲松.浅论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6:170-171.
    ② 张丽青.组织部门如何对“一把手”进行监督[J].当代经济,2005,07:30-31.
    ③ 潘小玲.论县委组织部的干部监督[D].华中师范大学,2007.
    ④ 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以信息化促进干部监督工作科学化——以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研发使用“记实监督系统”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02:54-57.
    ① 王辉.改进干部监督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芮城县委组织部推行部长约谈制的实践[J].品牌(理论版),2009,z2:60.
    ① 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1.
    ② 二十五史(全本)后汉书、三国志、晋书[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245.
    ③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0,72.
    ① 河南省纪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纪检监察监督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48.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EB/OL].北京:中国人大网,2012-08-12http://www.npc.gov.cn/n pc/xinwen/node_505.htm.
    ② 十八大报告[EB/OL].北京:新华网,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 /19/c_113722546_5.htm.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EB/OL].北京:中国人大网,2012-08-12http://www.npc.gov.cn/n pc/xinwen/node_505.htm.
    ② 十八大报告[EB/OL].北京:新华网,2012-11-19http://www.xj.x inhuanet.com/2012-11 /19/c_113722546_5.htm.
    ①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通知[EB/OL].北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3-12-31: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102565/182145/110 01449.html.
    ① 十八大报告[EB/OL].北京:新华网,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 /19/c_113722546_5.htm.
    ② 宫杰,于贤成,李熙.新时期的党内监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46-155.
    ① 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北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2-14:http://www.people.com. cn/GB/4156/65682/4475129.html.
    ① 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北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2-14:http://www.people.com. cn/GB/4156/65682/4475129.html.
    ①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7.
    ① 黄飚,杨杰.党的组织建设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17-24.
    ① 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北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2-14:http://www.people.com. cn/GB/4156/65682/4475129.html.
    ①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4.
    ②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215.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2-403.
    ② 龚云.“四大考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EB/0L].北京:人民网,2011-07-08:http://theory.people.com.cn/GB/15105893.html.
    ① 方政军.湖北18厅局级官员经受不住市场经济和执政考验落马[EB/0L].北京:新华网,2012-2-12: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02/12/c_122689930.htm.
    ① 之江平.防止精神懈怠危险保持良好精神状态[N].浙江日报,2011-11-21(1).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① 张慧玲.如何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险——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N].北京日报,2011-07-25.(1).
    ① 习近平: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N/OL].北京:新华网,2013-2-5:http://ne 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05/c_114623785.htm.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②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96.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528.
    ①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4.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7-828.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2-93.
    ④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6.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0-191.
    ②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0-191.
    ③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2.
    ④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3-194.
    ⑤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5.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3-194.
    ②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5.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8-379.
    ④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4-275.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3-406.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9.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6.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6.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91.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
    ④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2.
    ⑤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
    ⑥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⑦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16.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②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1-392.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0-1341.
    ① 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3-8-12.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③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271.
    ①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
    ②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215.
    ③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4.
    ④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2-204.
    ⑤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215.
    ①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2-204.
    ②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
    ③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
    ④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0-331.
    ⑤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271.
    ⑥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①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1.
    ②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0-331.
    ③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0-331.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5.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219.
    ⑥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
    ③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9-310.
    ④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1.
    ①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9-310.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8.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6.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9.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0.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6.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1-272.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333.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8.
    ①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5.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②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3-224.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④ 江泽民.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84.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29.
    ② 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干部监督[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50.
    ③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54-1655.
    ①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54-1655.
    ② 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干部监督[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13.
    ③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
    ④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4-205.
    ⑤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7.
    ⑥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5.
    ⑦ 江泽民.在中央纪律第六次全会上的讲话[G]//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7:651-652.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77.
    ②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6.
    ③ 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干部监督[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122.
    ④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7.
    ①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3.
    ②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0-149.
    ③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29.
    ④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3.
    ⑤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6.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96.
    ②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48.
    ③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40.
    ④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2.
    ⑤ 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干部监督[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122.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40.
    ②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40-341.
    ③ 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干部监督[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56.
    ④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41.
    ⑤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41-342.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42.
    ②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8.
    ③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7.
    ④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9.
    ⑤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8.
    ⑥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7-208.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干部监督[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52-53.
    ②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3.
    ① 胡锦涛.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严治理用人上的腐败现象[G]//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0-2001年汇编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20-21.
    ②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55-56.
    ③ 胡锦涛.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严治理用人上的腐败现象[G]//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0-2001年汇编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20-21.
    ④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75.
    ⑤ 胡锦涛.严格执行《条例》确保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的贯彻落实[G]//中共中央组织部干 部监督局.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0-2001年汇编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18-19.
    ① 胡锦涛.严格执行《条例》确保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的贯彻落实[G]//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0-2001年汇编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18-19.
    ②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75.
    ①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55-56.
    ②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55-56.
    ③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选)[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65.
    ① 胡锦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G]//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编.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3年汇编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12-13.
    ① 胡锦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G]//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编.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3年汇编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12-13.
    ② 胡锦涛.坚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G]//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8年汇编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40-43.
    ③ 胡锦涛.坚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G]//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8年汇编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40-43.
    ① 胡锦涛.坚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G]//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8年汇编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40-43.
    ② 胡锦涛.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严治理用人上的腐败现象[G]//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0-2001年汇编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20-21.
    ③ 胡锦涛同志在第一期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轮训班上的讲话(节选)[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57-60.
    ① 胡锦涛同志在第一期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轮训班上的讲话(节选)[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57-60.
    ② 胡锦涛同志在第一期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轮训班上的讲话(节选)[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57-60.
    ① 胡锦涛同志在第一期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轮训班上的讲话(节选)[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57-60.
    ② 胡锦涛同志在第一期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轮训班上的讲话(节选)[G]//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57-60.
    ①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5.
    ②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5.
    ③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5.
    ① 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9-45.
    ① 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7-59.
    ②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9-63.
    ① 关于党员入政界的决议案[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19.
    ② 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97.
    ① 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08-310.
    ② 中央组织部工作进行计划[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56-57.
    ① 中央通告第十七号——关于党的组织工作[G]//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①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339-340.
    ②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的组织工作大事记”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52.
    ① 中央通告第五号——巡视条例(一九二八年十月八日)[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652-654.
    ① 中央巡视条例[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374-379.
    ①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336-337.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保守党内秘密条例[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60-261.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关于所谓自首分子的决定[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54-355.
    ②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的组织工作大事记”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48-149.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的组织工作大事记”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49.
    ② 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书记处关于恢复党籍及重新入党问题的第一次通知[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500.
    ③ 中共中央.中央关于恢复党籍及重新入党问题的第二次通知[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507.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关于在敌占区应付敌人自首政策的办法的补充规定[G1//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552-554.
    ② 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 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518-520.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关于执行中央巩固党的决定的指示[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520-521.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的组织工作大事记”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49.
    ② 陈云、李富春关于党内处分问题的规定及解释给刘仁的批复[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801-802.
    ① 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问题的指示[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册.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433-436.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审查干部经验的初步总结[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册.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466-469.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干部审查与填写党表自传的规定[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562-563.
    ① 杨尚昆.杨尚昆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6.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审查干部中保留政治嫌疑问题的暂行处理办法[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664-665.
    ① 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和健全各级组织部门的业务与报告请示制度的通知[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692-696.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3.
    ②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年终鉴定问题的通知[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497-498.
    ①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指示[G1//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7.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7-29.
    ①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指示[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7.
    ②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27-29.
    ① 毛泽东.关于要安子文在七届三中全会上发言的信[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1949年9月-1950年12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379.
    ② 毛泽东.关于中央系统整风工作领导问题的批语[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1949年9月-1950年12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495.
    ① 毛泽东.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1951年1月-1951年12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28-129.
    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77-81.
    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81-83.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的组织工作大事记”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48-149.
    ① 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G]//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192-196.
    ①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6卷“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70-71.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改革开放30年组织工作大事资料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1.
    ① 胡耀邦对两封申诉信的批语(摘录)[G]//中共中央组织部.组工通讯1982.北京:中共中央组织部,1983.31.
    ① 陈雪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99-202.
    ②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改革开放30年组织工作大事资料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2.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G]//人事工作文件选编1.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402-407.
    ① 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中发(1978)55号文件的补充说明[G]//人事工作文件选编1.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413-415.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公安部、民政部关于继续贯彻执行中央(1978)55号文件几个问题的请示[G]//人事工作文件选编1.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420-423.
    ① 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2-13.
    ① 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清理“三种人”工作的意见[G]//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第3期整党重要文件与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2-63.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改革开放30年组织工作大事资料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64-65.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G]//中共中央组织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组织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426-430.
    ① 张纪南.打好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关键一仗以干部监督工作优异成绩迎接十八大胜利召开[J].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12,(3).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G]//中共中央组织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组织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511.
    ①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②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改革开放30年组织工作大事资料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231.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组部通报2012年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J].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12,9:1-2.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转发湖南省委组织部关于向志清受贿卖官案的通报[J].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12,1:3-6.
    ① 张磊,周然.合肥房叔套取安置房续:撤职后仍主持工作6年[EB/0L].人民网,2013-01-06:http://xj.people.com.cn/n/2013/0106/c188514-17977577.html.
    ① 夏振贵任山西统战部副部长曾因襄汾溃坝被免[EB/0L].新浪网,2013-07-30:http://n ews.sina.com.cn/c/2013-07-30/142627810493.shtml.
    ② 王世宇,张伟伟.江苏县官“假免职”:一年内两获任用[N].南方都市报,2012-10-18.
    ① 李建国、甘泉.山西县委书记免职两月后复出被质疑糊弄民众[EB/0L].新华网,2013-02-03: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rb/2013-02/03/c_114597635.htm.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科学谋划整体推进巡视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十七大以来全国巡视工作综述[J].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12,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1949年9月-1950年12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5]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3.
    [26]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于部监督[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
    [2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0]中共中央纪委干部室.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手册[G].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册[G].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466-469.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G].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G].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6]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第3期整党重要文件与资料[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7]中共中央组织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组织工作文献选编[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38]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文献选编(上)(1921.7-1949.9)[G].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39]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文献选编(下)(1949.10-1966.5)[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40]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0-2001年汇编本[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41]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编.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3年汇编本[G].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42]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08年汇编本[G].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43]中共中央组织部.组工通讯1982[G].北京:中共中央组织部,1983.
    [44]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2-13.
    [45]人事工作文件选编1[G].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
    [46]中共中央组织部“党的组织工作大事记”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148-149.
    [4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8]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9]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1.
    [50]二十五史(全本)后汉书、三国志、晋书[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
    [5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0,72.
    [52]杨尚昆.杨尚昆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6.
    [53]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54]陈雪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事件和决策调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5]赵振宇.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6]余维良,马福云.村级民主监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57]毛宏升.当代中国监督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58]赵宝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监督制约机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12.
    [59]刘书林.党的领导与民主监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0]雒树刚.党内监督[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5.
    [61]谢志高.党内监督概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62]河南省纪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纪检监察监督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63]宫杰,于贤成,李熙.新时期的党内监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64]钟海让.法律监督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8.
    [65]王建华.法律监督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
    [66]许海峰.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7]戴国建;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编写.法律监督的实践与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8]汤唯,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9]李武好,韩精诚,刘红艺等.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0]中央纪委研究室,纪检监察研究所.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71]侯通山.《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118项制度解读[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72]王光贤.禁止酷刑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和国内监督机制相结合的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7.
    [73]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9.
    [74]孔令望等.国家监督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4.
    [75](罗)丘里莱亚努.国家审计与财政监督[M].郭庆云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2.
    [76]李松森.国有资产监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7]代英姿.国有资产评估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8]中央纪委外事局,监察部外事局.海外监督制度与实践:纪检监察机关国(境)外考察报告专辑(1995-2004)[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79]郎加.监督制度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80]胡松,杜奋根,朱小理.论群众监督与廉政建设[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
    [81]黄百炼.遏制腐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2]侯军.疲软的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3.
    [83]潘允康.疲软的舆论监督: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警告[M].北京:妇女出版社,1989.3.
    [84]于洪生.权力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
    [85]吴振钧.权力监督与制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6]杜力夫.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7]蒋劲松.责任政府新论:熔权制、分权制、监督-仲裁-保障制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8]胡晓义,施明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89]杨嘉嵋.我国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04.
    [90]张谦元.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1]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92]蒋安.新闻监督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
    [93]王艳.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94]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95]王强华,王荣泰,徐华西.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6]朱颖.新闻舆论监督与公共权力运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97]展江,张金玺等.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一种公民社会的进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8]陈奇星等.行政监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9]罗中玉.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1.
    [100]周甲禄.舆论监督权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
    [101]曾日升.舆论监督思辨[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1.
    [102]侯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3]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04]于为民.舆论监督与新闻法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
    [105]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
    [106]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算审查监督[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
    [107]国务院法制局政府法制监督司.政府法制监督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5.
    [108]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解读[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109]郑力.中国监督学大辞典全二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1.
    [110]马怀德.中国立法体制、程序与监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11]刘剑华.中外监督体系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112]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3]胡志国.山西省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探索与创新[A].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光辉的历程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2009:8.
    [114]黄飚,杨杰.党的组织建设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115]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12.
    [116]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王辉.改进干部监督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芮城县委组织部推行部长约谈制的实践[J].品牌(理论版),2009,Z2:60.
    [2]30个省区市党委组织部开通举报网站监督干部选任[J].人才开发,2010,10:5.
    [3]佘晖.山西省市两级组织部门开通举报网站监督干部选任[J].中国行政管理,2011,03:28.
    [4]以信息化促进干部监督工作科学化——以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研发使用“记实监督系统”为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02:54-57.
    [5]汪辉.浅谈改革开放后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12,04:22-23.
    [6]宗伊矗.提高认识完善机制改进方法切实加强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J].组织人事学研究,1996,02:23-26.
    [7]中共江苏省常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关于组织部门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管理监督的调查与思考[J].组织人事学研究,1996,05:13-15.
    [8]张书航,朱学新,刘志强.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要从日常管理抓起[J].组织人事学研究,1996,06:31-32.
    [9]张宗奎.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干部监督的职责[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4,09:42-43.
    [10]李葆森.强化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J].党员之友,1997,05:21.
    [11]王启平.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五种关系[J].党政干部论坛,1997,06:23-24.
    [12]干部监督在探索中加强——全国组织部门已配备专职监督干部近四千[J].党政干部文摘,2002,12:21-22.
    [13]林培华.切实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J].支部生活,2003,04:9.
    [14]张丽青.组织部门如何对“一把手”进行监督[J].当代经济,2005,07:30-31.
    [15]苏开美,黎开锋,冉建文,刘玉林.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的思考[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01:31-32.
    [16]浅议组织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问题[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02:6-8.
    [17]刘明家,张劲松.浅论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6:170-171.
    [18]王翠芳.发展党内民主——党内监督的基础政治生态建设之关键[J].社会主义研究,2010(5).
    [19]丁俊萍,廖义军.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机构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0]张亚娟.当代西方执政党党内监督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理论导刊,2005(5).
    [21]王翠芳.中共党内监督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成因[J].社会主义研究,2011(4).
    [22]王海军.试论党内民主与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5).
    [23]李毅弘,张苏.列宁党内监督思想及启示[J].理论探讨,2011(3).
    [24]陈进.中共党内监督机制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1(3).
    [25]孟凡强,吴君.论马克思恩格斯党内制度监督思想[J].理论学刊,2002(2).
    [26]刘志伟.巡视工作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大举措[J].广东社会科学,2008(3).
    [27]蒯正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 文版),2011(3).
    [28]何峻.发展基层党内民主的实践创新及其启示——对盐城市推行乡镇党代表监督制度的调查[J].理论探讨,2010(3).
    [29]顾阳,唐晓清.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思考[J].理论导刊,2010(4).
    [30]陈进.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问题研究综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6).
    [31]于红.论改革开放30年来党内监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08(8).
    [32]张荣臣.论党内监督的实质与党员先进性的制度保证[J].河南社会科学,2005(2).
    [33]邬思源,崔丽莹.十六大以来中共党内监督的创新与发展[J].理论探讨,2008(3).
    [34]牟广东,唐晓清.论巡视制度在党内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探讨,2010(3).
    [35]李小珊.论中国共产党对列宁加强执政党党内监督理论的借鉴[J].广西社会科学,2011(9).
    [36]励慧芳.党内监督要避免陷入思维误区[J].理论前沿,2008(3).
    [37]李萍.论舆论监督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发挥[J].前沿,2010(14).
    [38]董瑛.中国共产党党内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经验述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8(5).
    [39]邬思源.论30年来党内监督历史实践的特征[J].探索,2008(5).
    [40]唐勤.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J].中州学刊,201 0(6).
    [41]俞海芸.加强党内监督的举措越南共产党[J].当代世界,2002(1 0).
    [42]艾国.党员的知情权与党内民主监督[J].理论与改革,2002(6).
    [43]胡德桂.党内舆论监督的现状与原因及对策[J].新闻知识,2011(1).
    [44]李海滢.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化建设必须注意四个问题[J].理论探讨,2010(4).
    [45]张舒平.论改革开放30年党内监督的基本经验[J].东岳论丛,2008(6).
    [46]朱钦胜.论中央苏区党内监督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5).
    [47]邬思源.论3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实践的特征[J].江汉论坛,2008(12).
    [48]柳旭,张爱华.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党内监督的调查[J].党建研究,2010(6).
    [49]周铮.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初探[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S1).
    [50]应该强化党内监督[J].红旗文稿,2008(11).
    [51]杜晓.关于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2(S1).
    [52]季正矩,赵付科.“一把手”监督与党内民主建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4).
    [53]林彬.常德市加强党内监督的探索与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4).
    [54]王翠芳.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目标指向[J].理论探讨,2012(2).
    [55]王翠芳.前苏共党内监督的变异及历史教训[J].社会主义研究,2012(2).
    [56]张德友.论党内监督环境的优化[J].理论学刊,2006(2).
    [57]赵清城.健全党内监督机制与保持党的先进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6).
    [58]毛政相.实现党代表的监督职能是提高党内监督质量的基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8).
    [59]李一帆.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J].瞭望新闻周刊,2006(40).
    [60]李一帆.党内监督的核心是民主[J].瞭望新闻周刊,2006(43).
    [61]王海军.试论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J].求实,2006(10).
    [62]汤涛.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监督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J].中共党史研究,2006(6).
    [63]毛政相.实现党代会的监督职能是提高党内监督质量的关键[J].理论探讨,2007(1).
    [64]刘贵田.十六大以来党内监督的主要特点[J].理论前沿,2007(4).
    [65]李华.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J].南京社会科学,2007(6).
    [66]邬思源.论党内监督与党内和谐[J].探索,2007(3).
    [67]吴君.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路向浅析[J].探索,2007(3).
    [68]段兴权.试述十六大以来党内监督的主要特点[J].党建研究,2007(7).
    [69]王亚平.论预防性监督在党内监督中的意义[J].求实,2007(10).
    [70]王锐.党内监督的创新与发展[J].党政论坛,2007(11).
    [71]吴海红.党内监督体制改革的经验[J].党政论坛,2007(11).
    [72]王海军.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1.长白学刊,2007(6).
    [73]艾国.保障党员知情权是党内民主监督的前提[J].党建研究,2003(2).
    [74]肖和华,肖艳辉.党内民主监督客体论——兼与石柏林教授、徐能毅博士等专家商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75]艾国.党员的知情权与党内民主监督[J].理论导刊,2003(1).
    [76]刘玉平.围绕不同意见开展党内民主与监督刍议[J].理论导刊,2003(3).
    [77]朱启友.论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的关系[J].理论学刊,2003(1).
    [78]于滨.完善纪检监察体制强化党内监督的重大制度创新中纪委派驻机构将实行统一管理[J].瞭望新闻周刊,2003(35).
    [79]黄胜林.党内专门机构的监督与政治文明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3(4).
    [80]刘玉平.浅论不同意见在党内民主监督中的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8).
    [81]淮建利.党代会常任制与党内监督机制的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82]孔庚.论新形势下的党内监督[J].求实,2005(s1).
    [83]张明晨.对提高党内监督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6).
    [84]孙学斌.企业党内监督要有刚性[J].领导科学,200 5(14).
    [85]徐思光.江泽民同志关于党内监督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4).
    [86]黄学彬.克服党内监督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J].党建研究,2005(4).
    [87]沈丽英.马克思主义党内监督思想与现实运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0).
    [88]熊思远.加强党内监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重要思想的解读[J].思想战线,2005(6).
    [89]左凤荣.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的演变及成因[J].科学社会主义,2005(6).
    [90]张德友.论提高党内监督的效率[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
    [91]程立保,李勇刚.针对薄弱环节强化党内监督[J].求实,2003(s1).
    [92]邱林生.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求实,2003(s1).
    [93]于滨.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中央强化“巡视”制度[J].瞭望新闻周刊,2003(33).
    [94].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意义[J].瞭望新闻周刊,2003(33).
    [95]叶俊东,杨琳.党内监督条例出台前前后后[J].隙望新闻周刊,2004(1).
    [96]叶笃初.解读《党内监督条例>>[J].瞭望新闻周刊,2004(5).
    [97]李景治.加强党内监督和防治腐败的重大战略举措——解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J].教学与研究,2004(3).
    [98]方春风.遏制党内腐败必须完善监督机制[J].理论探索,2004(2).
    [99]张志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体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3).
    [100]张建,李宗楼.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与加强党内监督[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2).
    [101]陈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起草经过及主要特点[J].理论前沿,2004(6).
    [102]刘德荣,邱素琴.创新党内监督实践——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列(试行)》[J].党政论坛,2004(4).
    [103]宋义明,姚德力.党内监督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论坛,2004(4).
    [104]朱岩.认真抓好<<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贯彻落实[J].领导科学,2004(8).
    [105]张丽曼.论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机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2).
    [106]刘书林.论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2).
    [107]胡序杭.从政党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律解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J].理论与改革,2004(3).
    [108]张明楚.规范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J].党政论坛,2004(5).
    [109]黄胜林.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的政治生态分析[J].江汉论坛,2004(5).
    [110]蔡世忠.从严治党的重要法规——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J].理论导刊,2004(6).
    [111]韩彦君,付立兴.从《党内监督条例>>看如何加强党内监督[J].求实,2004(6).
    [112]郑立中.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J].求是,2004(12).
    [113]邵景均.加强监督从严治党——党内监督条例的指导原则和制度设计[J].求是,2004(13).
    [114]肖和华,杨勇.《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精髓是民主监督[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115]何芹.党内监督主体及其相互关系[J].领导科学,2004(14).
    [116]佟静.简论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4).
    [117]张晓东.完善党内监督必须注重政党伦理建设[J].理论前沿,2004(13).
    [118]王成志.论改革党内监督制度[J].理论前沿,2004(15).
    [119]李宗楼.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化建设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4(3).
    [120]谢兵良.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党内监督[J].新视野,2004(4).
    [121]李永忠.加强党内监督的两个“最重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8).
    [122]周敬青.党内民主与党内监督的双向互动[J].党政论坛,2004(8).
    [123]林淼鑫.加强党内监督重在严格落实制度[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4).
    [1 24]邹宏秋.健全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研究[J].理论探讨,2004(4).
    [125]冯秋婷.党内监督与党内民主[J].新视野,2004(5).
    [126]甄小英.解读《党内监督条例》主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
    [127]毛政相.提高党内监督质量的关键在于实现党内制度的结构性优化——对提高党内监督质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学刊,2004(10).
    [128]尤仁林.邓小平的党内监督思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291常松.论舆论监督在党内监督中的价值指向[J].学术界,2004(6).
    [130]李曼琳.论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与<<党内监督条例》的渊源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2004(6).
    [131]彭金玉.论任弼时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思想[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132]张德友.党内监督独立性的制度思考[J].理论学刊,2004(12).
    [133]于铭松.以制度创新推进党内监督机制完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6).
    [134].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J].党建研究,2004(4).
    [135]耿庆彪.谈邓小平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想[J].党建研究,2004(4).
    [136]虞大才.关于贯彻党内监督条例的思考[J].党建研究,2004(9).
    [137]王志渊.真抓实干四管齐下——关于健全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的一点认识[J].党政论坛,1999(11).
    [138]闰广发.要重视加强高校党内监督[J].中国高教研究,1999(6).
    [139]艾理生.党内监督的措施与重点[J].党建与人才,1999(6).
    [140]张国元.严肃党内监督永葆党的青春[J].求实,2002(4).
    [141]刘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党内监督[J].求实,2002(s2).
    [142]张岩森.关于改革党内监督体制的若干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7).
    [143]刘冬冬.“三讲”教育经常化必须完善和加强党内监督[J].党建研究,2000(6).
    [1441孙继文.切实加大党内监督的力度[J].领导科学,2000(12).
    [145]杨久华.关于党内权力监督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0(6).
    [146]司桂梅.深化党内监督体制改革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0(4).
    [147]韩强.论党内监督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理论学刊,2000(6).
    [148]刘艳明.试论加强党内监督[J].理论探索,2000(6).
    [149]王建明.论邓小平的党内监督思想[J].理论探索,2000(6).
    [150]张艳萍,何明星.提高党内监督实效的几个主要对策[J].理论探讨,2000(4).
    [151]陈荻,陈怀鹏.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监督——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党内监督的思想[J].求是,2000(10).
    [152]王韶兴.论苏共党内监督的历史经验[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153]席佳铭,杨励.试论党内民主化及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00(3).
    [154]许成庚.党内监督以党规党法为依据[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3).
    [155]陈章联,陈晓春.试论党内监督的核心与重点[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5).
    [156].基层金融机构党内监督有效性的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1(9).
    [157]杨金伟.完善党内选举促进党内监督[J].理论学刊,2001(1).
    [158]吴军.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1(5).
    [159]王亚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内监督的三个相互关系[J].求实,2001(3).
    [160]江祥钦.加强党内监督:从严治党的根本措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3).
    [161]党建.一部研究党内监督的力作<《实践与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监督理论与实践研究》评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4).
    [162]樊石虎,王寿林.试论党内监督的疏漏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163]罗光启.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J].求实,1992(1).
    [164]张正元.强化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J].求实,1992(1).
    [165]苏沛.论党内监督[J].党建研究,1992(4).
    [166]叶德锦.对加强党内监督问题的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1992(2).
    [167]王雅文,杨卫久.论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党内监督[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168]王亚平.强化党内监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意义[J].求实,1993(11).
    [169]于贤成.实施党内监督的条件[J].党建研究,1993(1).
    [170]叶梧西.列宁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建议及其实施情况[J].党建研究,1993(2).
    [171]陈建华.论党内监督体系的科学化[J].江汉论坛,2009(1).
    [172]郑造桓,吕松,曾华生,斯荣喜.高校党内监督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173]董瑛.建国初期中共党内监督制度的建设实践及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2).
    [174].开展民主党派党内监督应注意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175]吴海红.党内监督路径创新探讨[J].新视野,2009(2).
    [176]黄企生.关于加强军队党内监督的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3).
    [177]孙晓晖,郭文亮.定位、离位与到位:党代会监督党内权力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4).
    [178]赵铁锁,肖光文.建国以来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J].长白学刊,2009(4).
    [179]李淑华.健全党内监督机制的思考[J].党建研究,2009(6).
    [180]张斌.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9(4).
    [181]刘琼,邱观建.新时期党内监督体制改革发展考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82]郑传坤,黄清吉.健全党内监督与完善巡视制度[J].政治学研究,2009(5).
    [183]王海峰,赵晓呼.基于控权理论的党内监督:巡视制度[J].理论导刊,2009(12).
    [184]中共中央组织部.科学谋划整体推进巡视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一十七大以来全国巡视工作综述[J].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12,8.
    [185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转发湖南省委组织部关于向志清受贿卖官案的通报[J].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12,1:3-6.
    [186]中共中央组织部.中组部通报2012年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J].干部监督工作通讯,2012,9:1-2.
    [1]潘小玲.论县委组织部的干部监督[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王凯伟.行政监督实效的评估及其改进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1.
    [3]吕静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网络政治监督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张树剑.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
    [5]袁东生.我国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
    [6]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7]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
    [8]张宏伟.论中国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D].吉林大学,2010.
    [9]韩冰.中国执政党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10]章瑞.舆论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11]孟宪艮.人大代表的监督能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
    [12]丁清晔.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
    [13]王冠.我国公务员监督过失犯罪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王月明.中国近现代监督权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
    [15]王宏琳.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建设[D].吉林大学,2007.
    [161刘素梅.论主体意义的行政监督[[)].南京师范大学,2007.
    [17]马学斌.国家审计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理论与实证[D].西南财经大学,2007.
    [18]朱联平.晚清、民初及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党监督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9]顾学松.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D].吉林大学,2007.
    [20]叶战备.杈力制约视角下的舆论监督[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1]尤光付.县政府行政监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2]邬思源.中国共产党监督制度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3]王萍.论公共决策监督[D].吉林大学,2005.
    [24]张亚娟.关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
    [25]崔剑仑.论当代中国行政监督[D].吉林大学,2004.
    [26]肖和华.党内民主监督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7]黄胜林.论中国特色执政党专门监督制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8]何增光.民国监督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4.
    [29]徐能毅.无产阶级执政党党内监督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8.
    [30]王成志.社会主义权力监督的理论与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1996.
    [1]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3-8-12.
    [2]王世宇,张伟伟.江苏县官“假免职”:一年内两获任用[N].南方都市报,2012-10-18.
    [3]张慧玲.如何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险——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N].北京日报,2011-07-25.(1).
    [4]之江平.防止精神懈怠危险保持良好精神状态[N].浙江日报,2011-11-21(1).
    [5]方政军.湖北18厅局级官员经受不住市场经济和执政考验落马[EB/OL].北京:新华网,2012-2-12: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02/12/c_122689930.htm.
    [6]龚云.“四大考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EB/0L].北京:人民网,2011-07-08:http://theory.people.com.cn/GB/15105893.html.
    [7]李建国、甘泉.山西县委书记免职两月后复出被质疑糊弄民众[EB/OL].新华网,2013-02-03: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rb/2013-02/03/c_114597635.htm.
    [8]十八大报告[EB/0L].北京:新华网,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5.htm.
    [9]十八大报告[EB/0L].北京:新华网,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5.htm.
    [10]习近平: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N/OL].北京:新华网,2013-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05/c_114623785.htm.
    [11]夏振贵任山西统战部副部长曾因襄汾溃坝被免[EB/0L].新浪网,2013-07-30:http://news.sina.com.cn/c/2013-07-30/142627810493.shtml.
    [12]张磊,周然.合肥房叔套取安置房续:撤职后仍主持工作6年[EB/OL].人民网,2013-01-06:http://xj.people.com.cn/n/2013/0106/c188514-17977577.html.
    [13]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通知[EB/0L].北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3-12-31: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102565/182145/11001449.html.
    [14]中国共产党章程[EB/0L].北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2-14:http://www.people.com.cn/GB/4156/65682/4475129.html.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EB/OL].北京:中国人大网,2012-08-12:http://www.npc.gov.cn/npc/xinwen/node_505.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