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广西民族间的对外经济交往与融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Latter-day Guangxi Interracial Outward Economic Intercourse and Amalgamation
  • 副题名:以手工业为视角进行研究
  • 英文副题名:Research on the Aspect of Handicraft Industry
  • 作者:梁刚毅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
  • 学位年度:2001
  • 导师:唐凌 ; 周建明
  • 学科代码:060107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1-04-01
摘要
民族经济融合,简而言之,即民族间在交往过程中实现经济上的互补和趋同。民族经济融合在民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经济发展颇不平衡,各少数民族在身处地理环境的制约下,生产资源及生产水平都较为落后,在与先进汉族地区的经济交往中与相互融合中,更多地表现为受先进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影响,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先进地区的经济需求和技术供给下进行的,民族经济融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民族经济发展过程。由此看来,民族经济融合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它是实现民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和可行的方式之一。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一课题似乎重视不够,相关论文和专著寥寥无几,民族经济融合己成为民族史、经济史学界研究和探讨的新领域。
     广西地处南疆,境内分布有汉、壮、瑶、侗、苗等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桂西红水河、左右江流域及桂中柳江流域,而桂东则是汉族占据绝对比例。历史上广西民族经济融合现象较为普遍和典型,由于其内容十分丰富,非一文以论述清楚,故本文仅选取近代时期广西民族间手工业的对外经济交往与融合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探讨广西民族间手工业的对外经济交往与融合进程,以反映近代广西民族经济融合的一些规律。
     本文认为,民族地区间基于地理环境不同、以及生产力水平、资源状况、历史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形成彼此间相互区别而又联系密切的经济区,这种区际间的联系和交往是民族间形成经济交往与相互融合的基础。就近代广两民族间经济交往格局来说,可以分为桂中、桂西北、桂西南壮族经济区,桂东北、桂东、桂东南汉族经济区域,湘赣及粤东沿海手工业发达地区,国际市场等四个经济区域。而政府力量、移民力量、市场力量等促进民族间经济融合的动力因素是基于经济区域间差异和需求派生出来的。广西民族间手工业经济融合与手工业的发展是互动的,一方面,广西民族间手工业经济融合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手工业的发展推进手工业经济融合向纵深发展。广西民族间手工业经济融合还推动民族地区农业、工业、商业的相应发展,在广西民族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当然,广西民族间手工业经济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交往与融合过程中,广西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衰败化,我们既要做到实事求是的给予评价,又要找出其内在原因。总体来看,近代广西手工业融合现象较为普遍,但在许多边远和落后地区,由于缺乏外界刺激,经济融合进程十分缓慢。
     由于近代广西民族经济史料较为缺乏,实际写作难度较人。鉴于此,本文选取了一系列能体现手工业融合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的研究反映手工业融合的表现、特点、作用等方面,这些载体包括圩镇、农业结构、工业结构、商业空间等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实证分析为主,借助大量的县志、民国广西报刊资料、少数民族调查资料及文史资抖,尽量通过计量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得到较为令人信服的结论。
     总之,民族经济融合课题在民族史、经济史学界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算是对这一领域作一初步研究,错漏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Frankly speaking, ethnical economy amalgamation means the interracial economic mutualisrn and homology during the ethnical intercourse, which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hc ethnical phylogeny. The considerable imbalance of variant ethnical economy in the Chinese history mainly results in that variant minorities was restrainted by the geography envi;onme~it, where lacks the productive resource and yield level. The economy of advanced regions effect those minority's so much that the latter's economy developments are improved racially by the needs of advanced regions and technology supply as well. The process of ethnical economy amalgamation is somewhat the ethn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way~ ethnical economy amalgamation is the vital important dynamic in minority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way of which probably leads to the ethnical economic modernization. Sorrowfully, this subject hasn't been promoted enough in the history world, where related papers and books scarcely exists. It h~ s been a new research
    region for the ethnical and economic history.
    Generally, 12 nationalities distribute over Gangxi autonomy region bas~cafly i~ciu~ng Hang nationality, Chuang nationality, Yao nationality, Dong nationality, Miao nationality, amoiJg which the minority mainly distribute over several regions of Hongshui river and Liou river in the middle or west of Guangxi while the Hang nationality absolutely dominates the east oriented of Guangxi. The interracial economic amalgamation of Guangxi is a typical and universal phenomena in history whose contents enrich so much that we can't illustrate it with single article. In this case, we select Guangxi's latter-day interracial outward economic intercourse and amalgamation as the just point to carry on the research to explain its process so as to reflect the principle of this autonomy region's ethnical economic amalgamation.
    Base on the differences of variant geography environment, produce level, resources and history culture as well, we believe that the several nationality regions form a inter-economy region express differences and relevance,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of interracial economic intercourse and amalgamation. As the latter-day interracial economic intercourse pattern of Guangxi is considered , it can be classified as four economic regions :Zhuang nationality economic regions includes middl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of Guangxi; Hang nationality economic region includes north-east ,east, and south-east of Guangxi; the inshore advanced region on handicraft industry includes Hunan, Jiangxi, and e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Beside dynamic factors to promote interracial economic amalgamation are derived form the differences and demands of variant economic region such as government force, emigrants force and market force as wel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uangxi ethnical amalgamation on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mainly represents in two ways. The former accelerates the latter while the latter enriches the former on its content, pattern and so on. Furthermore, the interracial amalgamation of handicraft industry boost the developed of industry agriculture arid commerce when benefiting the ethnical economy modernization in Guangxi. The procedure of Guang~ i~s
    
    -2-
    
    
    
    
    interracial economic amalgamation is fluctuated especially on the aspect of declinations for some ethnical the process handicraft departments. It'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evaluate process while research for its inner reason of partial declination. Generally, the process of latter-day interracial economy amalgamation in Guangxi is universal despite the slow progress in some remote region for the lack of outside stimulation.
    
    The shortage of relevant resources leads to the difficulties of perfectly completing this paper. With some carriers including economy of towns, structures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commerce space and soon to reflect the indication, character and usage of handicraft industry amalgamation. As to the research approach, the paper mainly r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4—247页。
    (2)施正一主编:《民族经济学教程》,第344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9—4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84页,人民出版社,1979。
    (5)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第35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6)黄现璠:《壮族通史》,插图,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7)广西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一回(1933年),第16—17页,第443页。
    (8)江碧秋等纂:民国《罗城县志》,商业,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
    (9)姜玉笙纂:民国《三江县志》,物产,民国35年(1946年)铅印本。
    (10)陆庆祥纂:民国《隆山县志》,物产,民国37年(1948年)油印本。
    (11)林其椿等纂:民国《凌云县志》,经济,民国31年(1942年)油印本。
    (12)华本松等纂:光绪《百色厅志》,物产,光绪十七年(1891年)增刻本。
    (13)民国《都安县志》,经济,民国35年(1946年)石印本。
    (14)民国《东兰县政纪要》,经济,民国36年(1947年)油印本。
    (15)赖彦于主编:《广西一览》,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南宁广西印刷厂印行,1935。
    (16)金洪:《檄拿汉奸论》,见乾隆《横州志》,卷一二,艺文志。
    (17)道光《白山司志》卷一七,诏令二,《查议土司积弊檄》。
    (18)王抚堂《议禀土司积弊略》,见道光《白山司志》卷一七,诏令二。
    (19)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第8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0)张若龄、陈虔礼:《广西公路史》(第一册),第148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21)广西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二卷(1935年),交通。
    (22)广西建设厅:《广西建设汇刊》,“广西水运情况”,1937年版。
    (23)周鼐辑录:《清季桑蚕文献》,第6——7页,桂林图书馆1986年复印本。
    (24)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马中丞遗集》,奏稿,卷三,《酌保蚕桑出力员绅折》,台湾海文出版社印行。
    
    
    (25)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马中丞遗集》,奏稿,卷二,《请免广西新绸厘金并择奖员绅折》,台湾海文出版社印行。
    (26)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马中丞遗集》,奏稿,卷三,《酌保蚕桑出力员绅折》,台湾海文出版社印行。
    (27)彭汗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558页,中华书局,1962。
    (28)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559页,中华书局,1962。
    (29)据民国《钦县县志》、民国《贵县志》、《广西建设月刊》第一卷,第六号、民国《雷平县志》、民国《三江县志》、民国《都安县概况》等有关资料汇编而成。
    (30)黄滨:《清代广西的客家人以及他们的开发贡献》,载《客家历史文化纵横谈》第118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31)广西省政府统计室:《桂林市织布工业调察报告》,载《桂林文史资料》,第四辑。
    (32)江玉笙续纂:民国《三江县志》卷四,民国35年(1946)铅印本。
    (33)唐载生等纂:民国《全县志》,民国24年(1935)铅印本。
    (34)蒋学元等纂:民国《灌阳县志》经济,民国3年(1914)刻本。
    (35)黎启勋等纂:民国《阳朔县志》工业,民国32年(1943)石印本。
    (36)王昆山纂:民国《信都县志》卷五,民国25年(1936)铅印本。
    (37)吴寿崧等纂:民国《昭平县志》卷六,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38)卢钞标等纂:民国《钟山县志》卷十,民国22年(1933)铅印本。
    (39)梁培瑛等纂:民国.《贺县志》,卷四,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40)翟富文纂:民国《来宾县志》食货二,民国26年(1937)铅印本。
    (41)庞庚辛纂:民国《武宣县志》,第四编,经济,民国23年(1934年)铅印本。
    (42)曾瓶山等纂:民国《同正县志》卷六,民国22年(1933)铅印本。
    (4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调查》(一),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44)《广西通志·海关志》,第一编,旧中国海关,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45)广西博物馆编:《广西土司制度资料汇编》第四册,第467页,1961。
    (46)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编:《晚清和民国时期广西统计史料摘编》,450—453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47)李汉英:《推广本省桐油产销计划刍议》,载民国《广西建设》。
    (48)广西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上),第621—624页。
    (49)郑湘畴纂:民国《平南县鉴》建设·工商,民国29年(1940)铅印本。
    (50)《调查融县贝江流域制纸业报告书》,载《广西建设月刊》第一卷,第二号。
    (51)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三章,工业部,商务印书馆,1936。
    (52)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三章,工业部,商务印书馆,1936
    (53)马守正等:《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桂林土布业》,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二集,1982。
    (54)马守正等:《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桂林土布业》,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二集,1982。
    
    
    (55)《玉林纺织业发展史》,载《玉林文史资料》第一辑。
    (56)黎启勋等纂:民国《阳朔县志》卷二,经济,民国32年(1943)石印本。
    (57)翟富文纂:民国《来宾县志》食货二,民国26年(1937)铅印本。
    (58)《昭平县志》第33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59)《东泉纺织业的兴衰》,载《柳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60)《融水县各种行业史话》,载《融水文史资料》,第六辑。
    (61)梁崇鼎等纂:民国《贵县志》卷十一,民国24年(1935)铅印本。
    (62)平南县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编:《平南县志资料丛刊(十二)经济专稿(解放前部分)》,第17页,1985。
    (63)《武鸣县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三集。
    (64)《罗城仫佬族自治县》,432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65)陈志波:《试论清末民国时期广西东部地区纺织业发展与经济融合的作用》,载《广西民族地方史研究集刊》,第七集。
    (66)广西统计局编:《广西年鉴》第一回,第316—317页。
    (67)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三),32页,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68)民国《东兰县志》,卷四,民国35年(1936年)石印本。
    (69)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调查》(一),203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70)《融水县各种行业史话》,载《融水文史资料》,第六辑。
    (71)《恭缄黄糖发展史话》,载《恭城文史资料》,第三辑。
    (72)《我县蔗糖、蚕业兴起的源地——绿溪》,载《都安文史》,第二辑。
    (73)丘峻等编:《两广蔗糖业》,载《两广工商经济特辑》,1948。
    (74)广西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上),农林。
    (75)《昭平农村经济手工业实况》,第25—26页。
    (76)《贝江文化和贝江的制纸业》,载《融水文史资料》,第二辑。
    (77)广西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二回,第451页。
    (78)广西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二回,第451页。
    (79)姜玉笙纂;民国《三江县志》,卷四,产业,民国35年(1946年)铅印本。
    (80)骆少鹤等纂:民国《恭城县志》,卷四,经济,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
    (81)《融水县各种行业史话》,载《融水文史资料》,第六辑。
    (82)《葫芦牌镰刀》,载《宜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83)《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第196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84)《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二),第285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85)《武鸣县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三集。
    (86)《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四),第91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87)《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六),第83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88)《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二),第285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89)《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第33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90)广西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第62页;1962。
    (91)《桂林天一栈豆腐乳》,载《桂林文史资料》,第九辑。
    (92)《昭平农村经济手工业实况》,第34页。
    (g3)《下颜“豆豉”王》,载《隆安文史资料》,第一辑。
    (94)《解放前玉林的手工业概况》,载《玉林文史资料》,第六辑。
    (95)广西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第26页,1962。
    (96)《清末民初的兴业蓝靛》,载《玉林文史资料》,第四辑。
    (97)《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第217—218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98)梁崇鼎等纂:民国《贵县志》卷十一,工业,民国24年(1935)铅印本。
    (g9)黎启勋等纂:民国《阳朔县志》工业,民国32年(1943)石印本。
    (100)庞赓辛纂:民国《武宣县志》,经济,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101)吴瑜纂:民国《思恩县志》,第四编,民国24年(1935)铅印本。
    (102)江碧秋等纂:民国《罗城县志》,经济,民国26年(1937)铅印本。
    (103)覃玉成纂:民国《宜北县志》,第四编,民国26年(1937)铅印本。
    (104)《宾阳县志》,第300页、301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105)韩育桦:《广西宾阳六思村瓷器业调查及试验》,载民国《广西建设特刊》。
    (106)《上林县志》,第五章,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7)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三章,工业部,商务印书馆,1936。
    (108)民国《广西一览》,对外贸易南宁广西印刷厂印行,1935。
    (109)广西统计局编:《宾阳概况》,第八页,民国21年出版。
    (110)广西统计局编:《宾阳概况》,第八页,民国21年出版。
    (111)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141—142页,商务印书馆,1936。
    (112)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55页,商务印书馆,1936。
    (113)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36。
    (114)根据《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至三册中有关上述地区手工业调查资料汇编而成。
    (115)根据《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二、三、五、六册中有关上述地区手工业调查资料汇编而成。
    (116)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上),第621—624页。
    (117)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上),第621—624页。
    (118)莫济杰,陈福霖主编:《新桂系史》,第380—381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119)莫炳奎纂:民国《邕宁县志》,食货三,工业,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
    (120)江碧秋等纂:民国《罗城县志》,经济,民国26年(1937)铅印本。
    (121)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118—119页,商务印书馆,1936。
    (122)莫炳奎纂:民国《邕宁县志》,食货三,工业,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
    (123)广西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一回(1935年),第316—317页。
    (124)根据《广西省经济概况》、《广西桐油运销》、《广西省经济建设手册》、《百色厅志》等相关资料汇编而成。
    
    
    (125)刘海寿:《蒙山县志》,第,409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126)《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二),第253—254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127)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193页,商务印书馆,1936。
    (128)广西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二回(1935年),第193页。
    (129)《解放前的都安商业概况》,载《都安文史》二、四合辑。
    (130)《黄恒栈发家史》,载《田阳文史》第二辑。
    (131)《广西糖业史》,第3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132)《广西糖业史》,第3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133)广西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二回(1935年),农林。
    (134)龙泰任纂:民国《融县志》,第四编,经济,民国25年(1936年)铅印本。
    (135)王昆山纂:民国《信都县志》,民国25年(1936年)铅印本。
    (136)曾瓶山纂:民国《同正县志》,民国22年(1933年)铅印本。
    (137)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121页,商务印书馆,1936。
    (138)《那马县的纱纸业》,载《广西建设月刊》,第一卷,第三号。
    (139)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第三回,第622页。
    (140)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126页,商务印书馆,1936。
    (141)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139页,商务印书馆,1936。
    (142)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144页,商务印书馆,1936。
    (143)行政院农村委员会编:《广西省农村调查》,第173页,商务印书馆,1935。
    (144)《广西苍梧县农村13乡8衬庄视察记》,转见罗恒成主编:《广西蚕业史》,第35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145)广西统计局编:《广西年鉴》,转见罗恒成主编:《广西蚕业史》,第35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146)刘宗尧纂: 民国《迁江县志》,经济,民国24年(1935年)铅印本。
    (147)吴龙辉等纂:民国《崇善县志》,工业,广西档案馆1962年铅印本。
    (148)明江县政府编:《明江县志》,经济,民国21年(1932年)抄本。
    (149)《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第9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150)《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第36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151)《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第195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152)羊复礼纂修:光绪《镇安府志》,食货,光绪18年(1882年)刻本。
    (153)《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六),第246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154)《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第201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155)《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第71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156)广西工商选辑:《广西经济出路讨论集》,1934。
    (157)梁培瑛等纂:民国《贺县志》,卷四,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158)张万富主编:《天等县志》第28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59)《融水县各种行业史话》,载《融水文史资料》,第六辑。
    (160)平南县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编:《平南县志资料丛刊(十二)经济专稿(解放前部分)》,第19页,1985。
    
    
    (161)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第三章,工业部,商务印书馆,1936。
    (162)《下颜“豆豉”王》,载《隆安文史资料》,第一辑。
    (163)《黄氏族谱》,1991年由黄北修、黄天送修订,现存柳城东泉镇下塘村黄北修处。
    (164)唐兆民:《瑶山散记》,第29页,文化供应社印行,1948。
    (165)《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第41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166)《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一),第42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167)《瑶族石刻录》,第182页,民族出版社,1993。
    (168)《瑶族石刻录》,第210页,民族出版社,1993。
    (169)根据《玉林纺织业发展史》,载《玉林文史资料》第一辑,《粤商在玉林与粤东会馆的建立》,载《玉林文史资料》第十五辑,《玉林纺织工业史略》,载《玉林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等资料汇编而成。
    (170)《李七师创造双轮木车复式织带机》,载《玉林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171)《玉林染织厂简史》,载《玉林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172)《抗战前后,玉林土纱土布和洋纱的市场概况》,载《玉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173)《玉林纺织业发展史》,载《玉林文史资料》第一辑。
    (174)广西省政府统计委员会编:《广西各县工业概况》,第一册,“天河县”,1932年手抄本。
    (175)广西省政府统计委员会编:《广西各县工业概况》,第一册,“三江县”,1932年手抄本。
    (176)广西省政府统计委员会编:《广西各县工业概况》,第一册,“左县”,1932年手抄本。
    (177)吴瑜总纂:《思恩县志》,民国24年(1935年)铅印本。
    (178)《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七帧,转见《壮族历代史料荟萃》,第93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
    (179)张先辰:《广西经济地理》,第56页,文化供应社,1941。
    (180)郑仲孚:《中国糖业政策》,见《大公报》,民国26年6月18日。
    
    
    一、资料类
    (一)一般文献资料
    1.千家驹:《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36。
    2.薛暮桥:《广西农村经济概况调查报告》,广西省师范专科学校经济研究委员会编印,1934。
    3.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广西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6。
    4.广西统计局、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年鉴》1—3回,民国22年(1933年),民国24年(1935年)、民国33年(1944年)编印出版。
    5.赖彦于主编:《广西一览》(1935年)
    6.广西民政厅:《民国二十二年度广西各县概况》1—6册,民国23年(1934年)印行。
    7.《桂政纪实》,广西省政府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印,1946。
    8.广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广西个县工业概况》(手抄本)。
    g.关众乐:《桐油运销概况》(油印本),民国25年(1936年)编印。
    10.雷一呼:《广西棉纱进口概况》(油印本)。
    11.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
    12.《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13.广西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1962。
    14.《壮族历代史料荟萃》,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
    15.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编:《晚清和民国时期广西统计史料摘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16.广西博物馆编:《广西土司制度资料汇编》1-4册,1961。
    17.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1-7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1987。
    18.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1-9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1987。
    19.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20.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南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2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侗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22.周鼐辑录:《清季桑蚕文献》,桂林图书馆1986年复印本。
    23.广西建设厅:《广西建设月刊》,1928-1929。
    24.广西建设厅:《广西建设特刊》,1932-1933。
    25.《昭平农村经济手工业实况》。
    26.唐兆民:《瑶山散记》,文化供应社,1942。
    
    
    (二) 方志资料
    1.江碧秋等纂:民国《罗城县志》,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
    2.姜玉笙纂:民国《三江县志》,民国35年(1946年)铅印本。
    3.陆庆祥纂:民国《隆山县志》,民国37年(1948年)油印本。
    4.林其椿等纂:民国《凌云县志》,民国31年(1942年)油印本。
    5.华本松等纂:光绪《百色厅志》,光绪十七年(1891年)增刻本。
    6.民国《都安县志》,民国35年(1946年)引印本。
    7.民国《东兰县政纪要》,民国36年(1947年)油印本。
    8.唐载生等纂:民国《全县志》,民国24年(1935)铅印本。
    9.蒋学元等纂:民国《灌阳县志》,民国3年(1914)刻本。
    10.黎启勋等纂:民国《阳朔县志》,民国32年(1943)石印本。
    11.王昆山纂:民国《信都县志》,民国25年(1936)铅印本。
    12.吴寿崧等纂:民国《昭平县志》,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13.卢钞标等纂:民国《钟山县志》,民国22年(1933)铅印本。
    14.梁培瑛筹纂:民国《贺县志》,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15.翟富文纂: 民国《来宾县志》,民国26年(1937)铅印本。
    16.庞庚辛纂:民国《武宣县志》,民国23年(1934年)铅印本。
    17.曾瓶山等纂:民国《同正县志》,民国22年(1933)铅印本。
    18.郑湘畴纂:民国《平南县鉴》,民国29年(1940)铅印本。
    19.梁祟鼎等纂:民国《贵县志》,民国24年(1935)铅印本。
    20.骆少鹤等纂:民国《恭城县志》,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
    21.覃玉成纂:民国《宜北县志》,民国26年(1937)铅印本。
    22.龙泰任纂:民国《融县志》,民国25年(1936年)铅印本。
    23.刘宗尧纂:民国《迁江县志》,民国24年(1935年)铅印本。
    24.吴龙辉等纂:民国《祟善县志》,广西档案馆1962年铅印本。
    25.明江县政府编:《明江县志》,民国21年(1932年)抄本。
    26.潘五光纂修:《天河县志》,民国31年(1942年)石印本。
    27.黄城沅纂:《隆安县志》,民国23年(1934年)铅印本。
    28.覃祖烈纂:《凤山县志》,广西博物馆1957年油印本。
    29.张智林等纂:民国《平乐县志》,民国29年(1940)铅印本。
    30.岑启沃纂:民国《田西县志》,民国27年(1938年)铅印本。
    31.陈德周等纂:民国《饮县县志》,民国36年(1947年)石印本。
    32.莫炳奎纂:民国《邕宁县志》,民国26年(1937年)铅印本。
    33.卢钞标等纂:民国《钟山县志》,民国22年(1933年)铅印本。
    34.羊复礼纂修:光绪《镇安府志》,光绪18年(1882年)刻本。
    35.刘海寿主编:《蒙山县志》,第409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36.韦汉生主编:《宾阳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37.平南县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编:《平南县志资料丛刊(十二)经济专稿(解放前部分)》,1985。
    38.文森主编:《上林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39.龙怡凡等主编:《南丹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三)文史资料
    1.《桂林文史资料》第四辑、第九辑
    2.《柳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3.《融水文史资料》第六辑
    4.《恭城文史资料》第二辑、第三辑
    5.《都安文史》第二辑;三四合辑
    6.《宜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7.《隆安文史资料》第一辑
    8.《玉林文史资料》第一辑、第四辑、第六辑、第十一辑、第十二辑、第十五辑
    9.《田阳文史》第二辑
    二、论著类
    (一)专著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
    2.施正一主编:《民族经济学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钟文典主编:《广西近代圩镇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4.黄现璠:《壮族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5.朱从兵:《铁路与补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第87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张若龄、陈虔礼:《广西公路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栾文莲:《交往与市场》,补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陈雄章:《交往与世界历史变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1.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2。
    12.钟文典:《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3.姜汝祥:《市场、政府与社会变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4.黄福添,杨绍光编著:《广西糖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15.罗恒成主编:《广西蚕业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二)论文
    1.史建云:《商品生产、社会分工与生产力进步——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变革》,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4)。
    2.黄滨:《清代广西的客家人以及他们的开发贡献——广东福建对广西商品经济辐射历史过程的移民透视一角》,载《客家历史文化纵横谈》,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3.史建云:《农村工业在近世中国乡村中的历史作用》,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1)
    4.马守正等:《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桂林土布业》,载《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二集。
    5.魏爱堂:《在传统社会中影响畲族文化变迁的两种不同力量的作用》,《广西民族研究》,2000(1)。
    6.周荣:《略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上平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载《社会科学动态》,20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