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国初期(1949-1956年)农民国家观念建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时刻保持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体现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而国家观念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因此,农民的国家观念建构是保证农民群体爱国热情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农民的国家观念总是伴随着政权演绎、乡村治理制度的变迁而变化着。同时,农民的国家观念也深深影响和左右着国家政权建设的绩效。毋庸置疑,对农民国家观念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及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意识和农民群体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回顾和梳理后,尝试结合当时历史和时代背景,对建国初期农民的国家观念有个初步的阐述。首先,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基本界定;其次,对建国初期农民国家观念建构路径以及评价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在总体梳理清楚后提炼出建国初期农民国家观念建构的历史启示。鉴于此,笔者认为对建国初期农民国家观念的把握和厘清,有利于今天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重视,进一步培育现代农民国家观念,激发这个占中国人口最多的群体爱国热情。
It's the obligation of every citizen to keep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of patriotism and embody the patriotic value of the era. And the concept of country makes the basis of patriotism.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ers'concept of country become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sure the patriotic enthusiasm of farmer group. Both in history and today, farmers' concept of country is always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 power and the rural governance. Meanwhile, farmers'concept of country deeply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e power. Needless to say, the research on farmers'sense of country has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from Marxist philosophy,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and history etc, through brief retrospect and rearrangement of those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the sense of state and the research on farmer group,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 preliminary exposition on farmers'concept of country in the early day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comb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Firstly, it gives basic definitions to some relevant concepts. Secondly, it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and evaluates the path of building farmers'concept of country in the early tim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stly, on the base of clear rearrangement, the thesis also refines the historical enlightment on farmers' concept of country at that time. In this view,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clear mastery of farmers'concept of country in the early day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helpful for our country to value the importance of country, farming and farmer so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nurture farmers'concept of country further, then stimulate the patriotic enthusiasm of the group who occupies the largest part of China's population.
引文
①《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7-1078页
    ②秦晖、苏文著: 《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M],1996年版,第355页
    ①徐迅著:《民族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①李华兴张元隆李海生著:《索我理想之中华》,[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①粱启超:少年中国说[A].粱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24页
    ②陈独秀:说国家[A].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第40页
    ③严复:辟韩[A].《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36页
    ①新民主主义论[A].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63\675页
    ②论联合政府[A].毛泽东选集:第3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30\1056页
    ③论人民民主专政[A].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6\14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页
    ③李朝祥:《国家意识形态特征的双重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10第4期
    ①葛剑雄著:《谭其骧日记》,[M],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②陈益元著:《革命与乡村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①论人民民主专政[A].《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6\1480页
    ①《三年来新中国经济的成就》[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16页
    ②《建国三十年全国农业统计资料(1949-1979)》,[Z]国家统计局编,1980年3月印制
    ①程肃著,、《晚清乡土意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①《关于镇压反革命和惩治反革命条例问题的报告》(1951年2月20日),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①《李大钊文集》下集,[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3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页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M]第3卷,第1099页
    ①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 《17个省、自治区1956年农村典型调查》[Z],第13页,1958年2月编印
    ①龙牧: 《新湖南报关于李四喜思想的讨论》[J],人民日报1951年9月26日
    ②贾明德著:《社会变迁中的治民与民治---中国农村民主制度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页
    ③陈益元著:《革命与乡村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④陈吉元陈家骥杨勋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 [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⑤陈益元著:《革命与乡村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①高王凌著:《中国农民的“反行为”调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六册,第7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①高王凌著:《中国农民的“反行为”调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①杜润生著:《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10页
    ③王岩:公民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2)
    ①米格戴尔著: 《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①李慎之著:《中国的道路》,[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页
    ①马克思恩克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101页
    ①于建嵘: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J].中国社会导刊,2004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李大钊:《李大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粱启超:《粱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7、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三年来新中国经济的成就》[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9、《建国三十年全国农业统计资料(1949—1979)》,[Z]国家统计局编,1980年3月印制.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2、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17个省、自治区1956年农村典型调查》,[Z]1958.
    13、《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Z](1949-1950),法律出版社,1982
    1、程肃著:《晚清乡土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贾明德著:《社会变迁中的治民与民治---中国农村民主制度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吉元陈家骥杨勋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 [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4、杜润生著:《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米格戴尔著:《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6、李慎之著:《中国的道路》,[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8、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王福明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9、费正清、麦克法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1、吉登斯·安:《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3、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4、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出版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5、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16、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17、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8、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记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19、弗里曼、毕科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0、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1、周晓红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2、师吉金:《构建与嬗变》,[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23、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24、陈益元:《革命与乡村—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醴陵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5、费孝通:《乡土重建》,[M]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
    26、胡碧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27、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8、李华兴、张元隆、李海生:《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9、李永芳:《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0、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1、徐勇主编:《中国农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2、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33、葛剑雄:《谭其骧日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34、秦晖、苏文著:《田园诗与狂想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李朝祥:《国家意识形态特征的双重性》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2007.10第4期.
    2、龙牧:《新湖南报关于李四喜思想的讨论》,[J].人民日报1951年9月26日.
    3、王岩:《公民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2007,第2期.
    4、于建嵘:《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J].中国社会导刊,2004年第2期.
    5、徐国普:《建国初期农村权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J].《求实》,2001年第5期.
    6、徐国普:《人民公社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J].《江汉论坛》,2004年7期.
    7、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期.
    8、张丽曼:《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髓》,[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3期.
    9、范翠红、管延春:《建国以来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演进》,[J].《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2卷第3期.
    10、冯海发等:《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3年第9期.
    11、郭文明、刘瑞芬:《新时期农村基层社会控制的变迁》,[J].《探索与求实》,2001年第6期.
    12、贺雪峰:《论乡村社会的秩序均衡》,[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3、李桂霜:《研究社会控制的重要意义及手段》,[J].《学术交流》,1997年第1期.
    14、龙太江:《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发展》,[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2年,第23卷第1期.
    15、彭勃、金柱演(韩):《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发展沿革—“资源一体制”框架的可行性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1期.
    16、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17、吴理财.《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1998第4期.
    1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第5期.
    19、陈永森:《公私观念与和谐社会的建构》[J].《广东社会科学》,2006第6期.
    20、俞歌春:《新中国头七年民主法制进程中的民主政治参与》,[J].《中共党史研究》,2001第5期.
    21、俞歌春:《新中国头七年法制建设与民主政治的双重发展趋向》,[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