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和2003年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在文化研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以往颇感陌生的概念已成为社会认知度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我国自从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相继出台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一股“申遗”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全国涌动。200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唯一进入该保护工程综合试点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这说明湘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也说明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和保护。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是境内两大主体民族。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土著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和沉积带,因此,湘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也是一座神秘的民族文化遗产宝库。千百年来,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这里的文化生态系统相对而言还没有遭到大的破坏,许多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还较为完整的保存着,勤劳智慧的各民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提炼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相传,质朴善良的土家族苗族人民还在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笔者在参考国际国内相关文件文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和学术界的各种分类方法,结合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文化遗产、表演艺术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饮食文化遗产、医药文化遗产、传统体育竞技与民间绝技文化遗产七大类。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湘西各民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以及作为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土家族苗族语言的日趋濒危,使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环境正在不断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为此,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指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如地方政府的重申报轻保护、传承人断代、缺乏整体性保护等各种问题,提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坚持本真、整体、活态、可持续、以人为本等重要原则,提出了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人的保护、培养是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香火不断的根本所在。同时,还针对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在过度开发、急功近利等问题,提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模式和对策。这将会对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指导,同时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案例和范式。
Since the setting up of Directory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by UNESCO in 2000 and the enactment of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2003, the phra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frequently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study in the 21 century. Kunqu Opera, the Art of Guqin Music, Xinjiang Uygur Muqam Arts Ensemble and Mongolian Long-tune Folk Songs (joint declaration with the State of Mongolia) have been enlisted in Directory of Magnum Opus of Human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by UNESCO, and especially in 2005,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Proposi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Safe Guarding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Notifica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Safe Guarding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re have been an enthusiasm in protecting and study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In 2004,Xiangxi Tujia and Miao National Minorities Autonomous Prefecture has been enlisted in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project for protecting minorities and folk culture, being the only autonomous prefecture out of 30 in the country to be enlisted in the project. This fact indicates the richness of resources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the emergence in its rescue and protection.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locates in Wuling montanic areas in Northwest of Hunan province, Tujia and Miao national minorities being two of the major nationalities.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his place is a deposition and sedimentation of aboriginal culture, Ba culture, Chu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and thus a mysterious land, a massive history book and a mysterious treasure-house of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wing to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relatively avoids of major damage and many raw type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al heritage remains relatively inta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reated and distilled by the hard-working and intellegent ancesters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has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the rustic and kind Tujia and Miao people are still persistantly guarding their spiritual homestead. The kind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Xiangxi ethnic minorities are varied and peculiar. Refering to the relevant ducuments home and abraod concerning the standards of classif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varied ways of classification in academic field ,and combin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Xiangxi ethnic minorities, the author classifies Xi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seven categories: oral cultural heritage, performace art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al heritage, folk cultural heritage, dietary cultural heritage, medicin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competition sports and folk stunts cultural heritage. The gorgeous and vari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pose of the spiritual wealth of Xiangxi ethnic nationalities as well as an inseperable part of the country's ethn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in the recent decades of years,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modernization process, with the impact of mainstream culture and exotic culture and the endangerment of the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angxi ethnic area,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facing serious predicament. The author indicates, through field survey and research ,the various problems exist in protecting and inheritating Xiangxi ethn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emphasis in declaration but negligence in protection, dislocation in successor and lack in overall protection, etc. and proposes important principles in protecting Xiangxi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namely, actu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ctiveness, durability, and people orientedness, and maintains that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space and the prot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uuccesors is vital in inheriting Xiangxi ethn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finally, in view of situation of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of Xiangxi ethn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agerness for instant success and quick profit, the author provides basic modes and contermeasures in rational exploiting and utilizing of Xiangxi ethn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effect that they might offer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guideline in decision-making, and furnish a case or paradigm for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erotection and especially for ethn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引文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六条。
    [1]关于“遗产”一词概念及相关观念的变化,参见杨志刚:《试谈“遗产”概念及相关观念的变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法]皮埃·诺拉:《一种正当其时的思想--法国对遗产的认识过程》,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委员会编:《信使》(THE UNESC COURIER),1997年第12期。龙治芳译。转引自杨志刚:《试谈“遗产”概念及相关观念的变化》,载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待刊稿),第30页。
    [2]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未定稿),第28页。
    [2]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8页。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河野清:《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国际协力》,[日]风响社,1995年版。转引自《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89年)。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98年)。
    [1]苏东海:《当代博物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载李文儒 主编:《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4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
    [1]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www.unesco.org。
    [2]爱川纪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2000)》,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班固:《白虎通·巡守》引《尚书大传》。
    [1]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2]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分别是:~[3]《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1]参见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93页。
    [2]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194页。
    [1]参见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1-20页。
    [2]覃志鹏:《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前沿》,2008年第11期。
    [3]金晓鹏:《如何用影视手段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载《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
    [4]陈海根:《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载《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年第10期。
    [1]冯骥才:《关于加紧抢救少数民族濒危文化的建议》,载《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赵世林:《主客位语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载《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3]罗琳:《少数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审视》载《民族论坛》2007年第8期。
    [4]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7期。
    [5]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陈婧:《现代化视野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7]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载《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8]祁庆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9]东潇:《重庆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0]刘大坚:《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以湖南城步曲族自治县山歌节为例》,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1 王玉明:《论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媒介策略》,载《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2 陈炜等:《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载《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13 陈炜、陈能幸:《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以壮族嘹歌为例》,载《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3期。~13
    14 安群英:《彝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利用》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社科版),2008年第2期。
    [1]鄂崇荣:《守望精神的家园--土族、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载《中国土族》,2007年第4期。
    [2]陈廷亮、张磊:《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王洪军:《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王茜:《西部少数民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几点思考》,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林庆:《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李良品:《乌江流域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保护与传承》,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
    [7]白京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价》,载《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
    [8]袁瑛的《论传承和保护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为例》,载《中国市场》2006年第26期。
    [9]张建世:《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10]郝苏民:《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言说起》,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1 东人达:《重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载《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 潘年英:《从贵州从江县的实践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载《理论与当代》,2005年第6期。
    13 张英、高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14 杨万娟:《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对策》,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11期。
    [1]田艳:《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立法及其完善》,在《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刘晶:《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载《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牛文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问题、成因与对策》,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载《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5]高永久:《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6]常洁琨:《西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研究--以新疆自治区为例》,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3期。
    [7]常洁琨:《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思考》,载《发展》,2008年第9期。
    [8]常洁琨:《西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思考》,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9]王培新:《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原则》,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0]王培新:《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1 唐小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陈廷亮、张磊:《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麻三山:《新时期湘西苗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途径探析》,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张子伟:《探索湘西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载《民族论坛》,2004年第11期。
    [4]梁厚能:《把根留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制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纪实》,载《中国人大》,200年第15期。
    [5]李真:《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载《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6]李真:《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载《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7]崔文学、龙佩林:《“湘西民保工程”中的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对策》,载《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田特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人为本》,载《艺海》,2007年第2期。
    [9]刘莲玉:《法制保障: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关键》,载《民族论坛》,2008年第10期。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页。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未刊稿),第2页。
    [3]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4]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1]参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303页。
    [2]详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9页。
    [1]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
    [1]因2002年在龙山里耶山土的秦简牍上出现有“洞庭郡”字样,有学者认为秦在湘西设置的是“洞庭郡”而非“黔中郡”,此说存疑。
    [2]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3]张廷玉:《明史》卷三一0《土司传》。
    [1]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载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4辑,1955年。
    [2]《湘西土家族(初稿)》,载《吉首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3]彭官章:《土家族族称演变》,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1]参见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载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4辑,1955年;刘孝瑜、王炬堡:《土家族简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彭武一:《唐宋年间土家族先民的族属问题》,载《江汉论坛》,1983年第5期。
    [2]参见王承尧:《古代乌蛮与今天的土家族》,罗维庆:《土家族源于乌蛮考》,载《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内部资料)。
    [3]参见向泽新:《湘西土家族来源于江西》,载《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内部资料)。
    [4]参见田荆贵:《土家族语言、风俗与古代賨人》,载《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
    [5]参见刘美崧:《试溯湘西土家族的族源》,载《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内部资料)。
    [1]参见范晔:《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卷十四《马援传列》。
    [2]参见萧子显:《南齐书》卷二十三。
    [3]参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八。
    [1]乾隆:《永顺县志·序》。
    [2]民国:《永顺县志》卷二十六。
    [1]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龙文玉、龙海清:《屈原族别初探》,载《学术月刊》,1981年第7期。
    [3]朱熹:《朱文公全集》卷一;田汝成:《炎徼纪闻》。
    [4]章炳麟:《检论·序种上篇》。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5]吴善倧:《苗族族源之解说》,载《苗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内部资料)。
    [6]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页。
    [7]《国语·楚语》。
    [8]《尚书·吕刑》。
    [9]司马迁:《史记·武帝本纪》卷一。
    [1]刘路平等著:《湘西文化揭秘》,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此数据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1]本章撰写主要参考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文化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胡萍、蔡清万编著:《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等。
    [2]本文主要参照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和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内部资料)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3]列宁:《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0卷,第396页。
    [1]黄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及其相关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第9期。
    [2]关于土家语的语支,有学者认为接近于彝语支,我们认为应该是独立的土家语支。马学良、戴庆夏等所著《藏缅语新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中也认为土家语是独立的土家语支。
    [3])叶德书、向熙勤:《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汪明瑀:《湘西土家概况》,载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内部刊物),1955年。
    [2]叶德书:《土家语常用口语半月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74页。
    [2]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50页。
    [1]据统计,土家族有800多万人口,目前能使用土家语进行日常交流的(稍微能听懂一些有土家语的人也包括在内)还不足5万人,约占土家族总人口的6‰;的赫哲族目前能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将稍微能讲一些赫哲语的人也包括在内,最多也不超过50人;满语已经只有约100人能够听懂、约50位老人还可以说满语;塔塔尔族总人口5064人,能使用塔塔尔语的人口不足1000人;仙岛语是阿昌族一个支系使用的语言,目前只有100人还会讲;毛南族能使用毛南语的只有约31000人,只占毛南族总人口的43%。--数据来源参见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478页。
    [1]王亚南:《论口承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3]土家语,即“制天制地”。
    [4]《后汉书·南蛮卷》注引《荆州记》云:“山半有盘瓠石、盘瓠行迹。”清《一统志》载:“辛女岩在泸溪县南三十里,奇峰绝壁,高峻插天,壁立水中,有石屹立如人,相传高辛氏之女化石于此,傍有石林。”清乾隆《辰州府志》和《泸溪县志》亦载:“辛女岩在邑南三十里,危峰高耸,有石屹立如人,相传高辛氏之女于此化为石。”民国时期传教士陈 心传亲到实地考察后云:“查泸溪县三十里辛女溪,溪南有一岩,名白龙岩,位于大江之浒,其危岩之旁,亦有一石如人立,苗人传其为辛女飞异之化石,名辛女岩,帝女岩……。”
    [1]参见彭继宽,姚继彭:《土家族文学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龙泽瑞、龙利农:《牛角里吹出的古歌--梯玛神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1]乾隆:《永顺府志》卷一。
    [2]本文所选“溪州竹枝词”皆引自彭南均:《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注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下同。
    [3]参见彭勃、彭继宽整理:《摆手歌》,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
    [1]乾隆:《永顺府志》卷二。
    [1]民国:《永顺县志》卷六。
    [1]参见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同治:《来风县志》,卷二十八。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未刊稿),第73页。
    [1]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187页。
    [2]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1]朴永光:《保护我国当代原生态民间舞蹈之我见》,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据张伟权先生考证,关于毛古斯的土家语称谓有13种之多,汉语称谓也有9种。参见张伟权:《茅谷斯研究--土家族远古生存文化破译》,武汉:崇文书局,2008年版,第7-25页。
    [2]“口吹‘管'”指土家族吹管乐器“咚咚喹”,“食姐”是土家语,即狩猎的意思。
    [3]陈廷亮、姚赛红:《土家族“茅古斯”文化本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1]参见张子伟、唐方科、陈廷亮、刘能朴:《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田发奎主编:《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锦》,西安:未来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3]乾隆:《永顺府志》卷十《风俗》。
    [4]光绪:《龙山县志》卷十一《风俗》。
    [5]“呆呆嘟”:土家族吹管乐器“咚咚喹”的别称。
    [1]段绪光:《巴渝舞源和流》,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2]陈廷亮、黄建新:《摆手舞非巴渝舞论》,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2]王一波、陈廷亮:《浅析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乾隆:《辰州府志》卷十四《风俗》。
    [1]“得披堂”:象声词,即打溜子的曲调音响。故土家族打溜子也有形象的称为“呆配铛哈”。
    [1]田发奎主编:《龙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锦》,西安:未来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1]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页。
    [1]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226页。
    [2]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二。
    [1]陈廷亮:《一种奇特的书写符号--“鲁班字”》,载《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田发奎主编《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锦》,西安:未来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202页。
    [3]脱脱:《宋史》卷四百九十五,《蛮夷三》。
    [4]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4页。
    [1]本书编委会编:《中国湘西古镇洗车河》,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3页。
    [2]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林产详志》。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139页。
    [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1]常璩:《华阳国志》卷一《巴志》(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1页。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1]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
    [1]周成华:《湘西苗族服饰简考》,载《光明日报》2005年9约月14日。
    [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丛书·文化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页。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丛书·文化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2]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
    [3]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二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1]参见周明阜等编著:《凝固的文明》,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陶立璠:《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2]钟敬文:《节日与文化》,载《人民日报》1988年3月11日第8版。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2页。
    [4]高占祥主编:《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代序第10页。
    [5]高占祥主编:《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代序第1页。
    [6]苑利、顾军:《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陈廷亮:《土家族节日述论》,载《吉首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2]张伟权:《土家“过赶年”辩》,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161页。
    [1]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2]参见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1]古丈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gzx.gov.cn.
    [1]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106页。
    [2]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页。
    [1]本书编委会:《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1]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1]田发奎主编:《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锦》,西安:未来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2]阿把:土家语,即父亲。
    [3]胡宗宪:《筹海图编》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David.Lowenthal.The heritage crusade and the spoils of histor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6,p.1.
    [2]转引自艺研:《“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3]转引自李云、周泉根:《藏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206页。
    [2]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1]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2]湘西检察网新闻:《资华筠在我州考察时指出:“精神植被”保护刻不容缓》,http://www.xxjcy.com。
    [3]乾隆:《永顺府志·檄示》卷十一。
    [4]段超:《土家族文化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263页。
    [5]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88-375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1]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2]转引自刘洪:《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都这么败了!》,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2/02/content_7543612.htm
    [1]转引自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2]戴丹:《湘西民族民间艺术濒临灭绝,湖南省政协提案呼吁保护》,载《潇湘晨报》,2004年6月25日。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文件(州政发[2007]4号)。
    [1]陈廷亮、张磊:《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柏贵喜:《名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2]陈勤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防止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载《文艺报》,2006年3月12日。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未刊稿),第7页。
    [2]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网:http://www.china000799.com/intro.asp。
    [3]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与传承人》,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2]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载《美术观察》,2007年第11期。
    [1]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3]《世界大百科事典》,东京:平凡社,1972年版,第21卷,第489页。
    [4]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
    [5]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337页。
    [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载《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7]贺学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 期。
    [1]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载《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2]李欣:《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
    [3]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214页。
    [6]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128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73页。
    [8]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9]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1]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4]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未刊稿),第300页。
    [1]邬娟:《土家族的健身舞》,载《健康大视野》,1996年第6期;周平、彭文群;《摆手舞在21世纪全民健身中价值探讨》,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李继国:《土家族民间体育文化的瑰宝--毛古斯》,载《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10期;刘彦、全露:《操化:土家族摆手舞的现代变异》,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祁庆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载《光明日报》,2005年6月17日。
    [3]靳之林:《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要点与传承、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编《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内部资料),2002年12月,第34页。
    [4]吴文科:《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原则》,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载《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载《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2]主要参考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未刊稿)等著作。
    [1]资料来源:日本文化厅文化财保护部传统文化科提供,2004年。转引自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1]参见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运用》,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2]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1]刘魁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戴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载《文化瞭望》,2005年第7期。
    [1]雅昌艺术网:http://school.artron.net/show_news.php?newid=2857。
    [2]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载《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
    [3]陈岸英:《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保护什么?如何保护?》,载《装饰》,2003年第3期。
    [4]谭宏:《利用特殊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利用谈起》,载《中国市场》,2007年第52期。
    [5]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沧桑》,2006年第4期。
    [6]刘建平、陈姣凤等:《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李欣:《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的可能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谈起》,载《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2]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郑威、余秀忠:《生态博物馆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载《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9期。
    [3]李映波、高晓医:《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与原真性保护》,载《云南档案》,2007年第5期。
    [4]张瑛、高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5]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载《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1期。
    [6]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未刊稿),第330-331页。
    [1]杨佩君:《略论无形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载《社会科学家》,2007年11月(增刊)。
    [1]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载《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
    [1]中国湘西网:http://www.xxz.gov.cn。
    [2]1986年7月14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27日湖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1986年9月20日起施行;2002年3月29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改。
    [3]2006年3月29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5月31日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4]2005年3月3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5年5月29日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
    [5]中共湘西自治州委、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文件(州发[2008]21号)。
    [1]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229页。
    [1]苑利:《<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载《思想战线》,200年第1期。
    [2]Bob Mckercher.Hilary du Cros:《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文化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情况》,http://news.netbirds.com/china-shizheng-news/2005.04-26.
    [2]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未刊稿),第331-332页。
    [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未刊稿),第335-337页。
    [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
    [2]《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89年;
    [3]《文化财保护法》(日本),1975年;
    [4]《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年;
    [5]《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1998年;
    [6]《活的文化财保护大纲》,2001年;
    [7]《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
    [8]《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
    [9]《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05年。
    [1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
    [1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公告第9号),2006年。
    [13]《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州政发)[2007]4号)。
    [14]《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实施方案》(州政办发[2007]19号)。
    [1]《国语》,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
    [2]《尚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3]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5]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6]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8]常璩著、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9]严如煜:《苗防备览》,清光绪刊本。
    [10]胡宗宪:《筹海图编》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1]雍正《保靖县志》,清雍正9年(1731)刻本。
    [12]乾隆《永顺县志》,清乾隆28年(1763)刻本。
    [14]同治《保靖县志》,清同治10年(1871)刻本
    [15]光绪《龙山县志》,清同治7年(1868)修,光绪4年(1878)续修刻本。
    [16]道光《凤凰县志》,光绪7年(1881)刻本。
    [17]乾隆《永绥厅志》,乾隆16年(1751)刻本。
    [18]光绪《乾州厅志》,光绪3年(1877)刻本。
    [19]光绪《古丈坪厅志》,光绪33年(1907)刻本。
    [20]康熙《辰州府志》,康熙(1662-1722)刻本。
    [1]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文儒主编:《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2000)》,关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8]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9]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10]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1]王亚南:《论口承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乔晓光:《活态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乔晓光主编:《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14]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5]张庆善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与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6]冯冀才主编:《守望民间》,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
    [17]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版。
    [19]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时研讨会(2004)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20]王文章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1]祁庆富主编:《民族文化遗产》(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2]张旭主编:《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23]Myra Shackley:《旅游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案例分析》,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5]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26]彭振坤、黄柏权主编:《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5]陶立璠、樱井龙彦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26]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待刊稿)。
    [27]《土家族简史》编写组:《土家族简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8]彭继宽主编《土家族文学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9]段超《土家族文化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30]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1]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32]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3]彭继宽、彭勃选编:《土家族摆手活动史料辑》,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34]秦雨、彭林绪编:《土家族苗族民俗民间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年版。
    [3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36]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7]刘路平等著:《湘西文化揭秘》,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3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志》编纂小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组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文化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4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1]列宁:《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2]叶德书、向熙勤:《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3]叶德书:《土家语常用口语半月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4]龙泽瑞、龙利农编《牛角里吹出的古歌--梯玛神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45]彭勃、彭继宽:《摆手歌》,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
    [46]彭南均:《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注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47]张伟权:《茅谷斯研究--土家族远古生存文化破译》,武汉:崇文书局,2008年版。
    [48]张子伟、陈廷亮等:《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50]李云、周泉根:《藏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罗安源等:《土家人和土家语》,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2]龙泽瑞、向熙勤:《中国土家族牛角腔民歌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3]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54]彭英明主编:《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5]溪州文化系列丛书:《梯玛神歌》、《土家歌谣》、《舍巴日》,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56]《湘西苗族》编写组:《湘西苗族》,《吉首大学学报·民族问题增刊》,1982年。
    [57]《湘西土家族》编写组:《湘西土家族族》,《吉首大学学报·民族问题增刊》,1982年。
    [58]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59]李锦平:《苗族语言与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60]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版。
    [61]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62]田兵等:《苗族文学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
    [63]麻树兰:《湘西苗族民间文学概要》,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64]伍新福:《苗族文化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65]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6]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6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68]本书编委会编:《中国湘西古镇洗车河》,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69]周明阜等编著:《凝固的文明》,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0]陶立璠:《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7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2]高占祥主编:《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73]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74]本书编委会:《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75]田发奎主编:《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锦》,西安:未来出版社,2008年版。
    [76]马学良、戴庆夏等:《藏缅语新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77]《世界大百科事典》,东京:平凡社,1972年版,第21卷,第489页。
    [78]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
    [7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0]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81]Bob Mckercher,Hilary du Cros:《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1)。
    [3]覃志鹏:《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前沿》,2008年第11期。
    [4]金晓鹏:《如何用影视手段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载《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
    [5]陈海根:《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载《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年第10期。
    [6]冯骥才:《关于加紧抢救少数民族濒危文化的建议》,载《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赵世林:《主客位语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载《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8]罗琳:《少数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审视》载《民族论坛》2007年第8期。
    [9]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7期。
    [10]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载《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陈婧:《现代化视野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
    [12]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载《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13]祁庆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载《云南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4]东潇:《重庆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5]刘大坚:《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山歌节为例》,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6]王玉明:《论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媒介策略》,载《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7]陈炜等:《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载《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18]陈炜、陈能幸:《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以壮族嘹歌为例》,载《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3期。
    [19]安群英:《彝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利用》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20]鄂崇荣:《守望精神的家园--土族、撒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载《中国土族》,2007年第4期。
    [21]陈廷亮、张磊:《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2]王洪军:《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3]王茜:《西部少数民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几点思考》,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4]林庆:《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5]李良品:《乌江流域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保护与传承》,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6期。
    [26]白京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价》,载《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
    [27]袁瑛:《论传承和保护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为例》,载《中国市场》2006年第26期。
    [28]张建世:《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29]郝苏民:《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语言问题的讨论--从甘青“小民族”语 言说起》,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30]东人达:《重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载《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1]潘年英:《从贵州从江县的实践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载《理论与当代》,2005年第6期。
    [32]张英、高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载《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33]杨万娟:《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对策》,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11期。
    [34]田艳:《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立法及其完善》,在《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5]刘晶:《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载《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6]牛文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问题、成因与对策》,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7]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载《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38]高永久:《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9]常洁琨:《西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研究--以新疆自治区为例》,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3期。
    [40]常洁琨:《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思考》,载《发展》,2008年第9期。
    [41]常洁琨:《西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思考》,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2]王培新:《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原则》,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3]王培新:《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4]唐小冬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5]麻三山:《新时期湘西苗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途径探析》,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6]张子伟:《探索湘西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载《民族论坛》,2004 年第11期。
    [47]梁厚能的《把根留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制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纪实》,载《中国人大》,200年第15期。
    [48]李真:《湘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载《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9]李真:《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载《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50]崔文学、龙佩林:《“湘西民保工程”中的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对策》,载《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1]田特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人为本》,载《艺海》,2007年第2期。
    [52]刘莲玉:《法制保障: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关键》,载《民族论坛》,2008年第10期。
    [53]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载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4辑,1955年。
    [54]彭官章:《土家族族称演变》,载《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
    [55]彭武一:《唐宋年间土家族先民的族属问题》,载《江汉论坛》,1983年第5期。
    [56]田荆贵:《土家族语言、风俗与古代賨人》,载《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
    [57]王承尧:《古代乌蛮与今天的土家族》,罗维庆:《土家族源于乌蛮考》,载《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内部资料)。
    [58]向泽新:《湘西土家族来源于江西》,载《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内部资料)。
    [59]刘美崧:《试溯湘西土家族的族源》,载《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内部资料)。
    [60]龙文玉、龙海清:《屈原族别初探》,载《学术月刊》,1981年第7期。
    [61]黄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及其相关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第9期。
    [62]汪明瑀:《湘西土家概况》,载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内部刊物),1955年。
    [63]朴永光:《保护我国当代原生态民间舞蹈之我见》,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4]陈廷亮、姚赛红:《土家族“茅古斯”文化本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65]段绪光:《巴渝舞源和流》,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66]陈廷亮、黄建新:《摆手舞非巴渝舞论》,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67]王一波、陈廷亮:《浅析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8]陈廷亮:《一种奇特的书写符号--“鲁班字”》,载《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9]周成华:《湘西苗族服饰简考》,载《光明日报》2005年9月14日。
    [70]苑利、顾军:《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1]陈廷亮:《土家族节日述论》,载《吉首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72]张伟权:《土家“过赶年”辩》,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73]戴丹:《湘西民族民间艺术濒临灭绝,湖南省政协提案呼吁保护》,载《潇湘晨报》,2004年6月25日。
    [74]柏贵喜:《名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75]陈勤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防止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载《文艺报》,2006年3月12日。
    [76]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77]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与传承人》,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78]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载《美术观察》,2007年第11期。
    [1]贺学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79]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载《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80]李欣:《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
    [81]刘永明:《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82]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 年第3期。
    [83]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84]邬娟:《土家族的健身舞》,载《健康大视野》,1996年第6期。
    [85]周平、彭文群;《摆手舞在21世纪全民健身中价值探讨》,载《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86]李继国:《土家族民间体育文化的瑰宝--毛古斯》,载《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10期。
    [87]刘彦、全露:《操化:土家族摆手舞的现代变异》,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88]祁庆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载《光明日报》,2005年6月17日。
    [89]靳之林:《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要点与传承、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编《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内部资料),2002年12月,第34页。
    [90]吴文科:《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原则》,载《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载《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9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运用》,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93]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94]刘魁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问题刍议》,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5]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96]戴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载《文化瞭望》,2005年第7期。
    [97]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载《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
    [98]陈岸英:《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保护什么?如何保护?》,载《装饰》,2003年第3期。
    [99]谭宏:《利用特殊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利用谈起》,载《中国市场》,2007年第52期。
    [100]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沧桑》,2006年第4期。
    [101]刘建平、陈姣凤等:《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102]李欣:《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的可能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谈起》,载《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103]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
    [104]郑威、余秀忠:《生态博物馆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载《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9期。
    [105]李映波、高晓医:《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与原真性保护》,载《云南档案》,2007年第5期。
    [106]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载《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1期。
    [107]杨佩君:《略论无形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载《社会科学家》,2007年11月(增刊)。
    [108]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载《思想战线》,2002年第1期。
    [109]苑利:《<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