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区域视野下的信仰与景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是多学科都给予关注的研究对象。对信仰发展与区域社会进程之间关系的认知,是已有研究的重点,也是信仰值得关注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社会的差异,是民间信仰千姿百态的基础。民间信仰是区域社会的产物,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印证着区域社会的发展进程。信仰景观是信仰重要的表达形式,它是信仰发展的外在标识,又在信仰发展的进程中回馈着衍生它的信仰。
     陕西是中国西北地区偏东的省份,因其辖境多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雨神崇拜自古有之,且经久不衰。清代陕西旱灾频仍,是雨神信仰的地理基础;而地域社会的求雨传统和求雨低花费,是求雨存在的社会基础。清初,陕西雨神崇拜中传统神明痕迹明晰,百年之后却遽然弱化,区域雨神太白山神取而代之。区域社会的官员或民众,是雨神信仰的践行者,主宰着不同时段的信仰活动,发挥着相类的推动作用。受地域传统和自然环境约束的求雨仪式,可分为岁时祭拜和旱时祭拜两类,两者在不同区域中交织出现。雨神庙是雨神的物化外延,是神明在场的标识,也是祭拜的场所,对雨神崇拜度的不同,使得景观时空分布差异明显。
     清代陕西众多的雨神中,太白山神成为最具影响者。清以前太白山神的发展状况,是其在清代发展的基础。太白山神产生于汉魏之际,其产生与道教关系密切,但为民众所接受,则是因其与求雨的关系,民众至太白山求雨约出现于唐代。太白山区相对丰富的地形雨,是山神出现的基础,而关中地区频发的干旱是山神信仰扩展的契机。有清一代,太白山神在陕西经历了重大的变迁。清前期,太白山神信仰在关中东部和陕北南部传播;清中期,它完成了从地方神向区域神的转化,转而在关中地区深入发展;嘉庆年间,太白山神信仰在陕南地区发展,至此,太白山神信仰的地域扩展基本结束。在信仰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大中心区,其外延构成信仰核心区;基于行政力量和地域认同,出现信仰边缘区,两者构成信仰圈,这是信仰传播的必然结果。太白山神信仰的传播经历着反复的上下转化,在转化中信仰地域逐渐扩大。在信仰信息的传递中,地域认知在悄然改变,这是区域社会变迁的明证。
     信仰发展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我们藉以判断的依据是信仰的物化外延——景观。太白山神信仰景观是以太白庙为主体的多类型景观。在信仰源区,景观包含着山地景观、湫泉景观和庙宇景观,除此在整个信仰圈,信仰景观以庙宇为主体。山地和湫泉景观在认知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化神秘为具象。庙宇是信仰景观中最成熟的一类,它伴随了信仰发展的始终。景观随着信仰的发展,因信仰地的自然基础而更改着景观的具体布局,最终在空间分布上表征着信仰的发展历程。
     信仰基于权力和政区的双重影响,逐渐出现政治化倾向,区域社会的行政力量成为其发展的风向标。信仰作为区域社会的产物,是不能脱离孕育它的土壤,信仰的世俗化在所难免,信仰对区域的社会经济都产生着长远的影响。信仰景观是物质存在,是信仰发展的产物。在信仰发展的早期阶段,景观与信仰一元对应,及至信仰发展的成熟期,两者呈现出多元对应。信仰度是可以感知的存在,它决定着景观的密度。在太白山神作为地方神阶段,太白庙零星分布;成为区域神后,庙宇遍及信仰圈中的各个大区,并有微弱的向省外发展的趋势。景观作为信仰的衍生物,对信仰的发展也产生影响。景观是信仰发展的见证者,也延缓着信仰的消亡。在信仰与景观的同趋势发展中,两者从异大于同发展至同大于异,形成对应而不对等的关系。
     区域社会是民间信仰产生和发展的场域,景观是信仰基于场域基质而产生的物质存在。信仰和景观在区域社会相互影响着变迁,区域社会也悄然改变。这种基质的改变,必然反映在活动于其上的信仰和景观上,三者集中交相辉映在一个近三百年的区域舞台上。信仰、景观与区域社会三者之间,是无法割舍的或意识、或物质相互依赖的存在。本文是基于对一种生于斯、灭于斯的本土信仰及其衍生品信仰景观发展历程的解析,力图从中找出信仰、景观发展与区域社会之间或隐或现的关系。三者的发展是连续的,截取其中的一个时段,试图以一斑窥豹,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The folk belief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re research objects of various discipl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belief and the regional social progress is the key of research and the t worthy concern of the belief.In a sens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ociety is the foundation of various folk beliefs. Folk belief is the product of regional society, it effects or confirms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regional society in some extent.The landscape of belief is the important form of the belief expression, it is the external mark of the belief development, and feeds back the belief which derivative of it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Shaanxi province locates the east of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The rain god worship in shaanxi origined early and existed long-term because of its more arid and semi-arid area. Frequently drought in shaanxi was the geographical basis of the rain god worship in qing dynasty; Pray for rain custom in regional society、the low cost of it were the social basis. The rain god worship had the clear visible traces of Tang dynasty god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but quickly weakened in the next century, instead by regional rain god- Taibai mountain god. The officials or the public in regional society was the practitioners of the rain god worship in different periods, dominated the belief activities, played a similar role to promote the belief development. The ceremony of praying for rain was constrainted by regional tradition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draught worship and festival worship, they alternately appeared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rain god's temple is the rain god's extension, the mark of gods presence, and the places of worship rain gods. The landscape time-space distribution presented obvious differenc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rain worship degree.
     The Taibai mountain god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rain god in Shaanxi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The taibai god development condition before Qing dynasty was the foundation of it in Qing dynasty. The taibai mountain god was produced in Han dynasty,it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aoism. But it was accepted by people because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rain. The taibai mountain area has relatively rich terrain rain, it was the foundation of god produce, and much drought in Guanzhong region was the important opportunity in god development. In qing dynasty, the taibai mountain god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in shaanxi. In early qing dynasty, The taibai mountain god spreaded quickly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of shaanxi; In mid-qing dynasty, the taibai mountain god was translated from the place god to regional god,then quickly developed in guanzhong region; In Jiaqing period, the taibai mountain god developed in southern shaanxi. Thus, the regional extends of taibai mountain god was basically ended. In the belief development process, it gradually formed two big center, its denotation constituted the core region of belief;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regional identity, it constituted the edge area, then formed the belief circle,thi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belief spread. In the taibai mountain god spread process,it experienced repeatedly fluctuation,and belief area gradually expanded,this was the proof of the social change.
     Belief development is a kind of aeriform exist, landscape as the belief material extension,is the basis when we jud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ief. Taibai temple was the mainly landscape of taibai mountain god. In the belief source region,the landscape countained the mountainous landscape、water landscape and temples。Besides this area,temples were the mainly landscape of belief.Mountain and water landscapes gradually became specific from mysterious image in cognition devepopment process. Temple was the most mature kind of landscape,it followed the belief developm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the landscape of specific layout was changed with the natural basis changing,and conveyed the course of belief development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power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the belief gradually appeared political trend, the power in regional society was the vane of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Belief as a product of society, it couldn't be separated from its soil,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belief was unavoidable, belief had a long-term influence on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Belief landscape was the product of belief development.In the early stages of belief, landscape and beliefs were unary correspondence; in the maturing age of belief development,they presented multiple correspondence. The degree of belief was the existence of perception,it can be decided the density of the landscape. As a place god, Taibai temple scattered sporadic;As a regional god, temples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belief circle, and had a faint spread trend out of the circle. Landscape as the product of belief had influence on the belief.Landscape was the witnesses of the belief, and the belief can be delayed by it. Both the belief and landscape's development, they didn't have the same trend,at last they formed a corresponding but not equivalence relationship.
     Regional society was the field of folk belief’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landscape was material existence which produced by the belief based on this area. Both belief and landscape changed, regional social changed,too. The alterant stroma must be reflected on the belief and landscape which activitied on it, they were interaction for nearly three years. Beliefs, landscape and regional society, couldn't seprate from each othe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out a way to analyze this process and theirs relationship.I think it's a useful attempt.
引文
①康龙等:《延长县书记乡长带头祈雨抗旱》,《科技文苑》,1996年第6期。
    ①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1986年)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①周振鹤:《序言》,见朱海滨著《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的变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①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l期。
    ②周振鹤:《序言》,见朱海滨著《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的变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③皮庆生:《“中国民间信仰:历史学研究的方法与立场”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3期。
    ①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②(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③陶思炎[日]铃木岩弓:《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
    ④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⑤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页。
    ①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序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②(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③林拓:《地域社会变迁与民间信仰区域化的分异形态——以近800年来福建民间信仰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④林拓:《“边缘——核心转换”:区域神明信仰策源地的形成及特征——以福建为例》,《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⑤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转引自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序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①张晓虹、郑召利;《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嬗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②秦建明、(法)吕敏编著:《尧山圣母庙与神社》,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③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序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8页。
    ①庞建春:《旱作村落雨神崇拜的地方叙事——陕西蒲城尧山圣母信仰个案》,见曹树基主编《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①聂树人编著:《陕西自然地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6页。② Hamerton Philip.Landscape.Boston:Roberts,1885.
    ③ Alanen,A R.Melnick,R.Z.Preserving cultural landscapes in Ameri-can[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0.9,15.
    ④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① Wagner P L Mikesell M.W.Readings in Cultural Geograph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1.
    ②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1期。
    ③赵荣:《论文化景观的判识及其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6期。
    ④刘养洁:《山西宗教文化景观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⑤张晶:《中国的佛教文化景观》,《人文地理》,1991年第3期。
    ⑥葛兆光:《明烛无端为谁烧?——清代朝鲜朝贡使眼中的蓟州安、杨庙》,郑培凯、陈国成主编:《史迹.文献.历史:中外文化与历史记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①范正义:《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②张晓虹、张伟然:《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③张晓虹:《民间信仰中的政府行为——以陕西地区太白山信仰为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70页。
    ①牛汉平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435页。
    ②转引自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的变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③(美)韩明士者,皮庆生译:《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①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道光《增修怀远县志》卷一《气候》。
    ②姬乃军、韩志侃校注,高希圣审校:《延安府志校注》,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578页。
    ③康熙《延长县志》《艺文》。
    ①光绪《大荔县续录》《足征录.三.诗征》。
    ②乾隆《淳化县志》《辞赋略》。
    ③民国《重修紫阳县志》卷五《纪事志》。
    ④聂树人编著:《陕西自然地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6页。
    ⑤杨新:《陕西旱灾特征》,《灾害学》,1998年2期。
    ①聂树人编著:《陕西自然地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1页。
    ①瞿同祖著,范忠信、晏峰译:《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277页。
    ①乾隆《西安府志》卷首。
    ②民国《岐山县志》卷九《艺文》。
    ③光绪《永寿县志》卷九《艺文》。
    ④嘉庆《续修中部县志》卷二《祀典志》。
    ①康熙《朝邑县后志》卷八《艺文》。
    ②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凡例》。
    ③(北魏)郦道元著(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十八《渭水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26页。
    ④正德《武功县志》卷一《祠祀志第三》。
    ①光绪《同州府续志》卷四《文征续录上》。
    ②(宋)宋敏求:《熙宁长安县志》卷十六《蓝田县》。
    ③(明)赵廷瑞修,马理、吕柟纂,董健桥等校注:《陕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020页。
    ④嘉靖《高陵县志》卷二《祠庙志》。
    ①正德《武功县志》卷一《祠祀志第三》。
    ①乾隆《临潼县志》卷九《志余》。
    ②光绪《同州府续志》卷八《祠祀》。
    ①张一平:《唐王室雩雨考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③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④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③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③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④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二十九《祠祀志》。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一》。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一》。
    ③聂树人编著:《陕西自然地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7页。
    ①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二四《祠祀》。
    ②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二五《祠祀》。
    ③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二五《祠祀》。
    ①光绪《临潼县续志》卷上《祠祀》。
    ②光绪《高陵县续志》卷二《祠祀志》。
    ③光绪《三原县志》卷四《祠祀》。
    ④光绪《大荔县续志》卷六《祠祀志》。
    ①康熙《朝邑县后志》卷二《建置.祠庙》。
    ②康熙《麟游县志》卷二《建置祠祀》。
    ③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二》。
    ④乾隆《临潼县志》卷九《志余》。
    ⑤乾隆《西安府志》卷六十《古迹志.下祠宇》。
    ⑥宣统《郿县志》卷五《政录.官师表》。
    ①宣统《郿县志》卷二《地录下》。
    ②乾隆《整厔县志》卷十三《祥异》。
    ③道光《鄜州志》卷二《建置.祠庙》。
    ④姬乃军、韩志侃校注,高希圣审校:《延安府志校注》,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262页。
    ⑤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⑥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⑦康熙《朝邑县后志》卷二《建置.祠庙》。
    ①康熙《朝邑县后志》卷八《艺文》。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③宣统《郿县志》卷二《地录下》。
    ④宣统《郿县志》卷五《政录.官师表》。
    ⑤《洵阳乡土志》《政绩录》。
    ⑥《洵阳乡土志》《政绩录》。
    ①(民国)赵尔巽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57页。
    ②乾隆《西安府志》卷首。
    ③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六《祠祀》。
    ①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二百《拾遗》。
    ②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二十四《祠祀一》。
    ③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七《祠祀志》。
    ④http://www.kfyy888.com/2005-9/200592785836.htm.
    ①道光《大荔县志》卷七《田赋志》。
    ②道光《大荔县志》卷三《诗征》。
    ③咸丰《同州府志》《文征录》。
    ④民国《盩厔县志》卷五《官师》。
    ⑤嘉庆《扶风县志》卷三《山水》。
    ⑥乾隆《商南县志》卷二《山川》。
    ⑦(清)卢坤:《秦疆治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⑧民国《重纂兴平县志》卷八《杂识》。
    ①乾隆《兴平县志》卷七《艺文.金石》。
    ②光绪《永寿县志》卷九《艺文》。
    ③宣统《重修泾阳县志》卷十二《官师》。
    ④据导师萧正洪先生介绍,现在泾阳人仍认为翠花姑娘娘家在泾阳,故而求雨多至翠华山取湫。
    ⑤光绪《永寿县志》卷二《古迹.寺庙》。
    ⑥《洵阳乡土志》《政绩录》。
    ⑦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四《山川上》。
    ⑧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四《山川上》。
    ⑨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四《山川上》。
    ①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十四《祀典.坛庙》。
    ②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二百一十九《文征十九》。
    ③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十四《祀典.坛庙》。
    ④嘉庆《汉阴厅志》卷二《疆域志》。
    ⑤嘉庆《汉阴厅志》卷九《艺文》。
    ①光绪《留坝乡土志》《古迹》。
    ②民国《岐山县志》卷三《祠祀》。
    ③光绪《三原县志》卷四《祠祀志》。
    ④宣统《重修泾阳县志》卷五《秩祀志》。
    ⑤民国《岐山县志》卷九《艺文》。
    ①光绪《大荔县续录》卷六《祠祀志》。
    ②光绪《大荔县续志》《足征录.文征》。
    ③民国《重纂兴平县志》卷一《地理》。
    ④光绪《麟游县新志草》卷二《建置志》。
    ⑤光绪《增续汧阳县志》卷十三《官师补遗》。
    ⑥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二七《荒政》。
    ①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二百十四《文征十四》。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①康熙《朝邑县后志》卷八《艺文》。
    ②光绪《大荔县续录》卷六《祠祀志》。
    ③光绪《同州府续志》卷十四《文征续录上》。
    ①光绪《同州府续志》卷十五《文征续录下》。
    ②史耀增:《关中东府民间祈雨风俗透视》,《古今农业》,2004年第1期。
    ③《合阳乡土志》《政绩录》。
    ④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①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一九九《祥异》。
    ②石峰:《非宗族乡村:关中“水利社会”的人类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52页。
    ③董晓萍:《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①民国《重纂兴平县志》卷七《艺文.金石》。
    ②乾隆《凤翔府志》卷三《祠祀》。
    ③正德《武功县志》卷一《祠祀》。
    ④光绪《凤县志》卷四《典祀》
    ⑤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①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②(清)赵嘉肇:《太华太白纪游略》,《关中丛书》第四函,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③乾隆《宝鸡县志》卷一《地理.礼制.祈祷礼》。
    ④长武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武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91页。
    ①光绪《永寿县志》卷九《艺文》。
    ②道光《鄜州志》卷五《艺文》。
    ①道光《增修怀远县志》卷一《岁时》。
    ②姬乃军、韩志侃校注:《延安府志校注》,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281页。
    ③姬乃军、韩志侃校注:《延安府志校注》,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289页。
    ④道光《榆林府志》卷四《舆地志》。
    ⑤道光《榆林府志》卷四十四《艺文志》。
    ⑥光绪《靖边县志稿》卷一《风俗》。
    ①光绪《靖边县志稿》卷四《补遗》。
    ②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四《山川上》。
    ①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二十六《艺文中》。
    ②嘉庆《汉阴厅志》卷九《艺文》。
    ①乾隆《商南县志》卷二《山川》。
    ②乾隆《商南县志》卷六《祀典》。
    ③道光《重修略阳县志》卷一《山川》。
    ①道光《鄜州志》卷二《建置.祠庙》。
    ②民国《洛川县志》卷二十《宗教祠祀志》。
    ③嘉庆《续修中部县志》卷二《祀典志》。
    ④雍正《宜君县志》《山川》。
    ①姬乃军,韩志侃校注:《延安府志校注》,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269页。
    ②雍正《安定县志》《山川》。
    ③雍正《安定县志》《坛迹》。
    ④姬乃军,韩志侃校注:《延安府志校注》,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262页。
    ⑤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⑥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一二六《祠祀三》。
    ⑦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⑧《府谷县乡土志》卷三《祠庙》。
    ⑨顺治《清涧县志》卷三《祠祀》。
    ⑩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一二六《祠祀三》。
    ①嘉庆《续修潼关厅志》卷三《祠祀》。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③光绪《富平县志》卷二《建置.祠祀》。
    ④民国《续修大荔县旧志存稿》卷六《祠祀志》。
    ⑤康熙《朝邑县后志》卷二《建置.祠庙》。
    ⑥乾隆《临潼县志》卷三《祠祀》。
    ⑦乾隆《西安府志》卷六十《古迹志下.祠宇》。
    ⑧乾隆《咸阳县志》卷二《建置.祠庙》。
    ⑨乾隆《兴平县志》卷三《建设.坛庙》。
    ⑩嘉靖《重修三原县志》卷三《坛迹》。
    11 乾隆《礼泉县志》卷四《庙属》。
    12 康熙《三水县志》卷二《古迹》。
    13 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①康熙《淳化县志》卷二《祠祀》。
    ②光绪《永寿县志》卷二《古迹.寺庙》。
    ③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一百二十四《祠祀》。
    ④乾隆《凤翔县志》卷二《建置.祠祀》。
    ⑤道光《重修汧阳县志》卷三《各庙》。
    ⑥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志》。
    ⑦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一百二十四《祠祀》。
    ⑧民国《续修南郑县志》卷七《艺文》。
    ①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一百二十四《祠祀》。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③乾隆《兴安府志》卷十七《祠祀志》。
    ④道光《紫阳县志》卷二《建置.祠庙》。
    ①吉成名:《龙王庙由来考》,《文史杂志》,2003年第6期。
    ①僧海霞:《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李广龙:《<三秦记>辑本考述》,《兰台世界》,2009年第20期。
    ②正德《武功县志》卷一《祠祀志第三》。
    ①杨玉坤:《太白山名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九十四《艺文十.论》。
    ③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八《祠祀一》。
    ①杨玉坤:《太白山名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②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87页。
    ③(北魏)郦道元著、(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25页。
    ④(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27页。
    ⑤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96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91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21页。
    ③(北魏)郦道元著:(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26页。
    ④(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4页。
    ①(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94页。
    ②(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70页。
    ③(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00页。
    ④(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17页。
    ⑤(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70页。
    ⑥(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27页。
    ①(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37页。
    ②(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1页。
    ③(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454页。
    ④(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456页。
    ⑤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81。
    ⑥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⑦(清)赵嘉肇:《太华太白纪游略》,《关中丛书》第四函,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⑧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 995年,第583。
    ①乾隆《凤翔府志》卷十《艺文》。
    ①孔凡礼撰:《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1页。
    ②乾隆《凤翔县志》卷七《艺文》。
    ③孔凡礼撰:《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3页。
    ①宣统《郿县志》卷八《金石遗文录第五下》。
    ②嘉庆《扶风县志》卷六《祠祀》。
    ①正德《武功县志》卷一《祠祀志第三》。
    ①道光《榆林府志》卷四十四《艺文志》。
    ②乾隆《凤翔县志》卷七《艺文》。
    ③康熙《朝邑县后志》卷八《艺文》。
    ①乾隆《凤翔县志》卷七《艺文》。
    ①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②光绪《麟游县新志草》卷一《地舆志》。
    ③宣统《鄙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①光绪《乾州志稿》卷七《祠祀志》。
    ②光绪《富平县志稿》卷二《建置.祠祀》。
    ③道光《榆林府志》卷四十四《艺文志》。
    ④道光《鄜州志》卷二《建置.祠祀》。
    ①光绪《三原县志》卷四《祠祀》。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③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④顺治《清涧县志》卷三《祠祀》。
    ⑤道光《鄜州志》卷二《建置.祠庙》。
    ⑥雍正《宜君县志》《山川》。
    ①嘉庆《续修中部县志》卷二《祀典志》。
    ②《清世宗实录》卷三十六。
    ③光绪《麟游县新志草》卷一《地舆志》。
    ④康熙《长武县志》《建置志.坛庙》。
    ⑤光绪《永寿县志》卷二《古迹.寺庙》。
    ⑥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①康熙《朝邑县后志》卷二《建置.祠庙》。
    ①(明)赵廷瑞修,(明)马理、吕柟纂,董健桥校注:《陕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608页。
    ②光绪《凤县志》卷四《典祀》。
    ③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二十四《祠祀》。
    ④乾隆《洛南县志》卷十二《外志.杂祀》。
    ①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二十六《艺文中》。
    ②道光《留坝厅志》卷七《祠祀志》。
    ③光绪《佛坪厅志》卷一《地理》。
    ④嘉庆《汉阴厅志》卷九《艺文》。
    ⑤光绪《砖坪厅志》《兵事录》。
    ①林美容:《彰化妈祖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0年,第68页。
    ①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张炎宪《第三届中国海洋发展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出版,1988年。
    ①(明)赵廷瑞修,(明)马理、吕柄纂,董健桥等校注:《陕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622页。
    ②乾隆《凤翔府志》卷三《祠祀》。
    ③宣统《郿县志》卷五《政录》。
    ①(清)赵嘉肇:《太华太白纪游略》,《关中丛书》第四函,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②乾隆《宝鸡县志》卷三《建置.祠祀》。
    ③民国《宝鸡县志》卷七《祠祀》。
    ④(明)赵廷瑞修,(明)马理、吕柟纂,董健桥等校注:《陕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622页。
    ⑤乾隆《凤翔县志》卷二《建置.祠祀》。
    ⑥乾隆《凤翔府志》卷三《祠祀》。
    ⑦民国《岐山县志》卷三《祠祀》。
    ⑧乾隆《凤翔府志》卷三《祠祀》。
    ⑨嘉庆《扶风县志》卷六《祠祀》。
    ⑩嘉庆《扶风县志》卷三《山水》。
    ①乾隆《西安府志》卷六十《古迹志下.祠宇》。
    ②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七《祠祀志》。
    ③嘉庆《咸宁县志》卷十二《祠祀志》。
    ④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⑤乾隆《咸阳县志》卷二《建置.祠庙》。
    ⑥民国《重修鄂县志》《乡村》。
    ⑦民国《重修鄂县志》《山川》
    ⑧民国《重修鄂县志》《古迹》。
    ①雍正《蓝田县志》卷一《古迹》。
    ②民国《续修蓝田县志》卷十二《祠祀》。
    ③乾隆《临潼县志》卷九《志余》。
    ④乾隆《临潼县志》卷三《祠祀》。
    ⑤乾隆《临潼县志》卷一《山川》。
    ①张晓虹等:《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嬗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①乾隆《凤翔府志》卷十《艺文》。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③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二十四《祠祀志》。
    ①光绪《乾州志稿》卷六《寺观》。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
    ③(明)赵廷瑞修,马理、吕柟纂:《陕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607-622页。
    ①光绪《乾州志稿》卷七《祠祀志》。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③光绪《三原县志》卷四《祠祀》。
    ④光绪《富平县志稿》《祠祀》。
    ⑤光绪《大荔县续录》卷六《祠祀志》。
    ⑥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⑦乾隆《西安府志》卷六十《祠宇》。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②乾隆《临潼县志》卷九《志余》。
    ③宣统《郿县志》卷二《地录下》。
    ④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①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82页。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③康熙《朝邑县后志》卷八《艺文》。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二十九《祠祀一、二》。
    ①按这三处当地官方已经参与,可以认为是当地官方认可的。
    ②光绪《富平县志稿》《祠祀》。
    ③乾隆《富平县志》卷二《建置.祠庙》。
    ①上引康熙、乾隆及清代帝王求雨总次数,来源于本文表1-1《清代帝王求雨情况统计表》。
    ②道光《鄜州志》卷三《建置.祠庙》。
    ③嘉庆《续修中部县志》卷二《祀典志》。
    ④按,唐贞元年间,整厘令裴均亦曾奉命修太白庙,他所奉的是朝廷下令修名山大川的众多庙宇,不具有针对性,即不是唯一的。
    ⑤道光《榆林府志》卷八《建置志.祠祀》。
    ⑥嘉庆《续武功县志》卷一《祠祀三》。
    ⑦嘉庆《扶风县志》卷六《祠祀》。
    ①乾隆《西安府志》卷六十一《古迹》。
    ②乾隆《西安府志》卷首。
    ③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①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二十四《祠祀一》。
    ②乾隆《兴平县志》卷三《建设.坛庙》。
    ③嘉庆《续修中部县志》卷二《祀典志》。
    ④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六《祠礼志》。
    ⑤光绪《永寿县志》卷九《艺文》。
    ⑥嘉庆《续修潼关厅志》《祠祀第三》。
    ⑦嘉庆《韩城县续志》卷五《祠祀》》
    ⑧乾隆《洛南县志》卷十二《外志.杂祀》。
    ⑨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二六《祠祀三》。
    ⑩民国《宝鸡县志》卷七《祠祀》。
    11 光绪《凤县志》卷四《典祀》。
    12 宣统《长武县志》卷四《桥亭镇堡寺庙表》。
    ①宣统《长武县志》卷十二《附后续刻》。
    ②宣统《长武县志》卷十二《附后续刻》。
    ③民国《续修南郑县志》卷二《建置志.坛庙》。
    ④民国《岐山县志》卷三《祠祀》。
    ⑤嘉庆《扶风县志》卷三《山水》。
    ⑥嘉庆《扶风县志》卷六《祠祀》。
    ①光绪《麟游县新志草》卷一《地舆志》。
    ②嘉庆《咸宁县志》卷十二《祠祀志》。
    ③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七《祠祀志》。
    ④民国《重修鄂县志》《乡村》。
    ⑤民国《重修户县志》《古迹》。
    ⑥民国《续修蓝田县志》卷十二《祠祀》。
    ⑦光绪《永寿县志》卷二《古迹.寺庙》。
    ①光绪《同州府续志》卷十五《文征续录下》。
    ②民国《岐山县志》卷九《艺文》。
    ③赵嘉肇《太华太白纪游略》,《关中丛书》第四函,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④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稿》卷一百二十四《祠祀一》。
    ⑤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① Hamerton Philip.Landscape.Boston:Roberts,1885.
    ②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①(北魏)郦道元著,(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525页。
    ②(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27页。
    ③宣统《郿县志》卷八《金石遗文录第五之下》。
    ①嘉庆《扶风县志》卷六《祠祀》。
    ②正德《武功县志》卷一《祠祀志第三》。
    ③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①(清)赵嘉肇:《太白游记略》,《关中丛书》第四函,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①康熙《朝邑县后志》卷二《建置.祠庙》。
    ②康熙《朝邑县后志》卷八《艺文》。
    ③乾隆《临潼县志》卷九《志余》。
    ①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81页。
    ②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③乾隆《临潼县志》卷三《祠祀》。
    ①乾隆《临潼县志》卷二《地理》。
    ②民国《重篡兴平县志》卷七《艺文.金石》。
    ①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②(北魏)郦道元著,(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526页。
    ③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①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81页。
    ②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②乾隆《凤翔府志》卷三《祠祀》。
    ①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②宣统《郿县志》卷四《政录.坛庙》。
    ③(清)赵嘉肇:《太华太白纪游略》,《关中丛书》第四函,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④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⑤宣统《郿县志》卷八《金石遗文录第五之上》。
    ⑥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①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下》,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第330页。
    ②王安泉著:《中国.太白山》,转自网络。
    ①何凡能等:《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地理研究》,2003年第6期。
    ②嘉庆《扶风县志》卷六《祠祀》。
    ③光绪《麟游县新志草》卷一《舆地志》。
    ①正德《武功县志》卷一《祠祀志第三》。
    ②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二十四《祠祀一》。
    ①道光《榆林府志》卷四十四《艺文志》。
    ②道光《榆林府志》卷八《建置志.祠祀》。
    ③道光《榆林府志》卷四十四《艺文志》。
    ①顺治《清涧县志》卷三《祠祀》。
    ②道光《郿州志》卷二《建置.祠庙》。
    ③民国《洛川志》卷二十《宗教祠祀志民间杂祀志》。
    ④嘉庆《续修中部县志》卷二《祀典志》。
    ⑤雍正《宜君县志》《山川》。
    ①聂树人著:《陕西自然地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9页。
    ②乾隆《洛南县志》卷十二《外志.杂祀》。
    ①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十四《祀典》。
    ②道光《留坝厅志》卷七《祠祀志》。
    ③光绪《佛坪厅志》卷一《地理》。
    ④嘉庆《汉阴厅志》卷九《艺文》。
    ⑤道光《紫阳县志》卷二《建置》。
    ⑥光绪《砖坪厅志》《兵事录》。
    ⑦道光《宁陕厅志》卷二《建置》。
    ⑧光绪《孝义厅志》卷一《里甲》。
    ⑨道光《重修略阳县志》卷一《山川》。
    ⑩道光《留坝厅志》卷四《土地志》。
    ①(明)赵廷瑞修,(明)马理、吕柟纂,董健桥等校注:《陕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643页。
    ②《东岔镇:一切为了宝天高速》:http//www.tianshui.com.cm/news/mj/2005091611195364467.htm。
    ③(清)史善长著:《弇山毕公年谱》,清嘉庆刻本。
    ④(清)史善长著:《弇山毕公年谱》,清嘉庆刻本。
    ①(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27页。
    ①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四《山川上》。
    ②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四《山川上》。
    ③嘉庆《汉阴厅志》卷二《疆域志》。
    ④民国《岐山县志》卷九《艺文》。
    ①宣统《郧县志》卷八《金石遗文录第五之上》。
    ②康熙《朝邑县后志》卷八《艺文志》。
    ③周振鹤《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划、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历史地理》,19辑,第1页。
    ①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民国《汉南续修郡志》卷十四《祀典.坛庙》。
    ②道光《留坝厅志》卷七《祠祀志》。
    ③嘉庆《汉阴厅志》卷二《疆域志》。
    ④光绪《同州府志》卷二五《文征续录下》。
    ⑤康熙《朝邑县后志》卷二《建置.祠庙》。
    ①民国《重纂兴平县志》卷一《地理》。
    ②光绪《永寿县志》卷二《古迹.寺庙》。
    ③光绪《永寿县志》卷二《古迹.寺庙》。
    ①(清)史善长:《弇山毕公年谱》,清嘉庆年间刻本。
    ②(清)史善长:《弇山毕公年谱》,清嘉庆年间刻本。
    ③http://www.kfyy888.com/2005-9/200592785836.htm。
    ①乾隆《延安府志》卷三十九《礼略三.岁时》。
    ①道光《榆林府志》卷八《建置志.祠祀》。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③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①(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94页。
    ②(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454、4456页。
    ③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①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②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③雍正《陕西通志》卷四十五《风俗.礼仪》。
    ④光绪《永寿县志》卷四《性习》。
    ⑤民国《临潼县志》卷一《风土》。
    ①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03、204页。
    ②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①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②(清)赵嘉肇:《太白纪游略》,《关中丛书》第四函,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③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九八《风俗四.赛会》。
    ④长武县志编纂委员会:长武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1、591页。
    ⑤宣统《长武县志》卷十二《附后续刻》。
    ①宣统《郧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①光绪《同州府续志》卷一四《文征续录上》。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③道光《鄜州志》卷二《建置.祠庙》。
    ①《清朝文献通考》卷三《田赋三》。
    ②何凡能等:《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地理研究》,2003年第6期。
    ③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二百《拾遗》。
    ④永寿《县志》卷九《艺文》。
    ①乾隆《兴平县志》卷三《建设.坛庙》。
    ②宣统《郿县志》卷三《太白山灵感录》。
    ①朱浒:《地方系谱向国家场域的蔓延——1900-1901年的陕西旱灾与义赈》,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390页。
    ①光绪《三原县志》卷四《祠祀》。
    ②光绪《临潼县续志》卷上《祠祀》。
    ③(清)赵嘉肇:《太白纪游略》,《关中丛书》第四函,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①光绪《乾州志稿》卷七《祠祀志》。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③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①(民国)赵尔巽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95页。
    ①(清)赵嘉肇:《太白纪游略》,《关中丛书》第四函,陕西通志馆,1934年。
    ①转自:(北魏)郦道元著,(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525页。
    ②正德《武功县志》卷一《祠祀志第三》。
    ①朱士光等:《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l期。
    ②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①乾隆《凤翔府志》卷十《艺文》。
    ②宣统《鄙县志》卷八《金石遗文录第五之上》。
    ③嘉庆《扶风县志》卷六《祠祀》。
    ④康熙《麟游县志》卷一《地舆志》。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
    ①嘉庆《扶风县志》卷六《祠祀》。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
    ③乾隆《西安府志》卷六十一《古迹》。
    ①乾隆《西安府志》卷六十《古迹志下.祠宇》。
    [1](晋)陈寿撰: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校勘本。
    [2](北魏)郦道元著,(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校勘本。
    [3](唐)房玄龄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校勘本。
    [4](唐)魏征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校勘本。
    [5](后晋)刘煦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校勘本。
    [6](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校勘本。
    [7](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校勘本。
    [8](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9](宋)苏轼撰,王松龄点校: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0](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1](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校勘本。
    [12](明)宋濂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校勘本。
    [13](清)刘锦藻编纂:清朝文献通考,杭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4](清)卢坤辑:秦疆治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15](清)史善长著:弇山毕公年谱,清嘉庆刻本。
    [16](清)王志沂辑:陕西志辑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17](清)赵嘉肇著:太华太白纪游略,关中丛书第四函,陕西通志馆,1934年。
    [18](民国)赵尔巽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
    [19](宋)宋敏求撰,(清)毕沅校正:长安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20](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21](明)赵廷瑞修,(明)马理、吕柟纂,董健桥等校注:嘉靖陕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22](明)吕柟纂修:高陵县志,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
    [23](明)康海纂,(清)孙景烈评注:武功县志,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24](明)张信纂修:嘉靖重修三原县志,据钞本影印。
    [25](明)姚本修,阎奉恩纂,(清)苏东柱续修:邠州志,清顺治六年(1649)刻本,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增补本。
    [26](清)廖元发修,白乃贞等纂:清涧县志,清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
    [27](清)张纯儒修,莫琛纂:长武县志:清康熙十六年(1677)刻本。
    [28](清)林逢泰修,文倬天纂:三水县志,清康熙十七年(1678)刻本。
    [29](清)张如锦修纂:淳化县志,清康熙四十年(1701)刻本。
    [30](清)吴汝为修,刘元泰纂:麟游县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吴世泽补刻本。
    [31](清)王兆鳌修,王鹏翼纂:朝邑县后志,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32](清)郭显贤原本,李元升增修、李大捷增纂:蓝田县志,清雍正八年(1730)增刻顺治本。
    [33](清)查遴纂修,沈华订正:宜君县志,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
    [34](清)沈青崖编纂,刘于义等修:陕西通志,雍正十三年刻本。
    [35](清)吴瑛修,王鸿篶等纂:安定县志,雍正钞本。
    [36](清)范启源修纂:洛南县志,清乾隆十一年(1946)刻本。
    [37](清)臧应桐修纂:咸阳县志,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38](清)达灵阿修、周方炯等纂:重修凤翔志,清乾隆二十一年(1766)刻本。
    [39](清)罗鳌修,周方炯纂:凤翔县志,清乾隆二十二年(1767)刻本。
    [40](清)史传远修纂:临撞县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
    [41](清)吴文鳌修,故文铨纂:富平县志,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
    [42](清)舒其绅修,严长明纂:西安府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43](清)顾声雷修,张埙纂:兴平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
    [44](清)邓梦琴修纂:洵阳县志,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45](清)罗文思修纂:商南县志,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补刻本。
    [46](清)蒋骐昌、孙星衍修纂:礼泉县志,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
    [47](清)杨仪修,王开沃纂:周至县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
    [48](清)朱廷模、葛德新修,孙星衍纂:三水县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
    [49](清邓梦琴修,董绍纂:宝鸡县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
    [50](清)李国麒续纂:兴安府志,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
    [51](清)刘毓秀修纂:洛川县志,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
    [52](清)丁瀚、张永清修纂:中部县志,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53](清)张聪贤、董曾臣编纂:长安县志,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54](清)张树勋修,王森文纂:续武功县志,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
    [55](清)向淮修,王森文纂:续修潼关厅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本。
    [56](清)冀兰泰修,陈耀通纂:韩城县续志,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57](清)宋世苹修,吴鹏翱纂:扶风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58](清)高廷法等纂:咸宁县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59](清)钱鹤年修,董诏纂:重修汉阴厅志,清嘉庆三十三年(1818)刻本。
    [60](清)林一铭修,焦世官纂:宁陕厅志,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61](清)吴鸣捷、谭瑀等纂:鄜州志,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
    [62](清)苏其熠原本、何炳勳增补:增修怀远县志,抄本。
    [63](清)罗日璧修纂:重修汧阳县志,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64](清)李熙龄修纂:榆林府志,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
    [65](清)贺仲瑊修,蒋湘南纂:留坝厅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66](清)谭璃修,黎成德纂:略阳县志,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67](清)熊兆麟修纂:大荔县志,清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
    [68](清)陈仅、吴纯修,施鸣恋、张濂纂:紫阳县志,清光绪八年(1882)吴世泽补刻本。
    [69](清)李恩继、文廉修,蒋湘南纂:同州志,清咸丰二年(1852)刻本。
    [70](清)焦云龙修,贺瑞麟纂:三原县新志,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71](清)周铭祺修,李志复纂:大荔县续志,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72](清)饶应祺修,马先登等纂:同州府续志,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73](清)彭淘等纂修:麟游县新志草,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74](清)刘瑛修纂:佛坪厅志,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75](清)常毓坤修、李开甲等纂:孝义厅志,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
    [76](清)周铭祺修纂:乾州志稿,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77](清)胡升猷修,张殿元纂:岐山县志,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78](清)焦恩善修、张元璧、王润纂:增续汧阳县志,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79](清)郑德枢修,赵奇龄纂:永寿县重修新志,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80](清)杨产修等纂:临潼县续志,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81](清)朱子春修,段澍霖纂:凤县志,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82](清)樊增样修,谭麟纂:富平县志稿,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83](清)丁锡奎、白翰章修纂:靖边志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84](清)王树照修,吴从周纂:留坝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二(1906)刻本。
    [85](清)沈锡荣修纂:郿县志,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86](清)沈锡荣修,王锡璋纂:长武县志,清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
    [87](清)刘懋官修,宋伯鲁、周斯億纂:重修泾阳县志,清宣统三年(1911)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
    [88](清)佚名纂修:砖坪厅志,清末抄本。
    [89](清)严如熤原本,杨名飚续纂:汉南续修郡志,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
    [90](清)萧钟秀编纂:邰阳乡土志,民国抄本。
    [91](民国)郭凤州修、蓝培原纂:续修南郑县,民国十年(1921)雕版本。
    [92](民国)邓长耀纂修:临潼县志,据民国十一年(1922)西安含章书局铅印本。
    [93](民国)曹骥观修,强振志纂:宝鸡县志,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94](民国)王廷硅修,冯兴裕、张元际纂:重修兴平县志,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95](民国)严用琛修、高峋纂:府谷县乡土志,民国十三年(1924)稿本。
    [96](民国)庞文中修,任肇新纂:周至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西安艺林印书社铅印本。
    [97](民国)宋伯鲁等纂:续修陕西通志稿,民国23年(1934)刻本。
    [98](民国)田惟均修,白灿云等纂:重修岐山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99](民国)胡铭荃、张道芷修,曹骥观纂:续修礼泉县志稿,民国三十四年(1935)本。
    [100](民国)翁柽修,宋联奎纂: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101](民国)强云程,赵葆真修,段光世纂:重修户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西书局铅印本。
    [102](民国)郝兆先修,牛兆镰纂:续修蓝田县志,民国二十年(1941)铅印本。
    [103](民国)余正东修,黎锦熙、吴致勤纂:洛川县志,民国三十三年(1944)泰华印刷厂铅印本。
    [104](民国)佚名编:保安县乡土志,抄本。
    [105]佚名编:洵阳乡土志,抄本。
    [106]姬乃军、韩志侃校注,高希圣审校:延安府志校注,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
    [1](美)阿兰.邓迪斯著,户晓辉编译:民俗解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安德明著: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甘肃天水地区的农事禳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安德明著:天水的求雨:非常事件的象征处理,王铭铭、潘忠党主编: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4](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5]长武县志编纂委员会:长武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6]钞晓鸿著: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
    [7]邓云特著:中国灾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8](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9]范正义著: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1986年)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英)G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刘魁立审校: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13]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
    [15]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6](美)韩明士著,皮庆生译: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何平立著:崇山理念与中国文化,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19]何星亮著: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年。
    [20]贾二强著:唐宋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22]孔凡礼撰: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23]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24]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5]林拓著: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26]刘景纯著:城镇景观与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7]孟慧英著:西方民俗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8]聂树人编著:陕西自然地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9]牛汉平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30]庞建春著:旱作村落雨神崇拜的地方叙事——陕西蒲城尧山圣母信仰个案,曹树基主编: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31]蒲慕州著: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2]秦建明、(法)吕敏编著:尧山圣母庙与神社,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33]瞿明安、郑萍著:沟通人神:中国祭祀文化象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34]瞿同祖著,范忠信、晏峰译: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35]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6](日)深尾叶子等著,林琦译:黄土高原的村庄——声音.空间.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37]石峰著:非宗族乡村:关中“水利社会”的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8]太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白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39]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
    [40]王安泉著:中国.太白山,转自网络。
    [41]汪汉忠著:灾害、社会与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2]王继英著:民间信仰文化探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43](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44]萧正洪著: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5]邢莉主编: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46]行龙、杨念群主编: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47]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48]袁林著:西北灾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49]章海荣著:梵净山神:黔东北民间信仰与梵净山区生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50]赵世瑜著: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51]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52]张萍著: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53]张研著:清代社会的慢变量:从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看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演变趋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54]赵珍著: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55]张晓虹著: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56]郑培凯、陈国成主编:史迹.文献.历史:中外文化与历史记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
    [57]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58]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9]朱海滨著: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的变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60]朱浒著:地域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1]东岔镇:一切为了宝天高速:http//www.tianshui.com.cm/news/mj/2005091611195364467.htm
    [62]董晓萍: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63]何凡能等: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地理研究,2003年第6期。
    [64]黄新力:陕北最原始的祈雨民俗——黄土地上闹赛赛,文明,2005年第7期
    [65]吉成名:龙王庙由来考,文史杂志,2003年第6期。
    [66]康龙等:延长县书记乡长带头祈雨抗旱,科技文苑,1996年第6期。
    [67]李广龙:<三秦记>辑本考述,兰台世界,2009年第20期。
    [68]林涓:祈雨习俗及其地域差异——以传统社会后期的江南地区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辑。
    [69]林美容:彰化妈祖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0年。
    [70]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张炎宪《第三届中国海洋发展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出版,1988年。
    [71]林拓:地域社会变迁与民间信仰区域化的分异形态——以近800年来福建民间信仰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72]林拓:“边缘——核心转换”:区域神明信仰策源地的形成及特征——以福建为例,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3]刘养洁:山西宗教文化景观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74]刘毓兰:清代京师的祈雨活动,紫禁城,1995年第1期。
    [75]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76]皮庆生:“中国民间信仰:历史学研究的方法与立场”学术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3期。
    [77]僧海霞: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78][日]深尾叶子著、周耘译:中国黄土高原杨家沟村的《祈雨调》,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79]史耀增:关中东府民间祈雨风俗透视,古今农业,2004年第1期。
    [80]陶思炎、[日]铃木岩弓: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
    [81]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1期。
    [82]王存奎、孙先伟:民间信仰与社会控制,民俗研究,2005年4期。
    [83]王科社:青蛙与求雨---陇右风俗札记之一,民俗研究,1993年第2期。
    [84]王丽芳:民众求雨习俗的生态经济学思考—以山西民间求雨习俗为例,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6期。
    [85]杨玉坤:太白山名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86]杨新:陕西旱灾特征,灾害学,1998年2期。
    [87]赵荣:论文化景观的判识及其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6期。
    [88]张晶:中国的佛教文化景观,人文地理,1991年第3期。
    [89]张晓虹:明清时期陕西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期。
    [90]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91]张晓虹:陕西文化区划及其机制,人文地理,2000年第3期。
    [92]张晓虹、张伟然: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93]张晓虹、郑召利: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嬗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94]张一平:唐王室雩雨考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95]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96]周振鹤: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划、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历史地理,第19辑。
    [97]朱士光等: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