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所研究的黄运地区,是以开封为定点,北至聊城,南到淮安,由古今两条黄河与运河组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地区。明清时期的黄运地区,既是黄河屡屡侵犯的地区,又是运河的必经之道,黄、运两河的治理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工频举。
     所谓河工,是指对治理江河等水利工程的总称。本文第二章分别对明清黄、运两河的河工次数、河工地点等要素进行了统计,并列图表加以分析。结果显示,黄运地区的河工数量多、规模大,与黄河关系密切,多为灾后应对型、临时型,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河工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夫役的派发、物料的征购、资金的筹备,人、财、物问题是河工的基本问题,这是本文第三、四、五章所关注的内容。就河工物料而言,有软料、硬料之分。在时间上,前者经历了从民柳到官柳,从柳枝到芦苇再到秫秸的演变过程。自康熙二十年,民柳渐少,康熙二十六年以后河工用柳,大半靠官柳供给。芦苇代替柳枝用于河工是在康、雍年间,秫秸用作治河材料自雍正二年河南布政使田文镜始。当秫秸成为河工物料后,扩大了物料来源,使河工与更多的百姓发生了联系。后者硬料则表现为嘉庆后期碎石工程的正式出现以及道光十五年砖料的使用;在物料的空间差异上,大体以邳州为界,以北地区多用高粱秸秆,以南地区依旧多用芦苇。碎石的应用最早出现于江南徐州地区,后来推广到河南、山东,砖料的使用则从河南推广到江南。徐州等石料产地因采石较易、运输亦便,河工以石料为主,河南部分地区距离石料场较远、石料缺乏,故考虑以砖代石。上述物料的演变,是河工和地域开发导致的环境后果在河工物料上的反映,实质上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及时地获得足量、廉价的治河材料,以便确保河工的顺利进行。
     河工物料类型各异,其用途、用量、采办、运输也不相同,体现为季节、价格等方面的差异。河工物料的采割、征派、购买、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都会对当地的环境、社会带来一定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
     河工夫役的类型多样,其来源包括附近百姓,贫民、流民及游民,罪犯,军队等。自明至清,河工夫役的类型经历了从铺夫到堡夫,从徭夫到募夫的演变。明中期以后,最早在黄河堤防工程中实行铺夫守堤制度,清雍正八年改铺称堡,始设黄、运两岸守堤堡夫;这一时期,河工夫役的征派方式由明代佥派为主、雇募为辅变为清代雇募为主、佥派为辅。清代改河夫制为河兵制,河兵制出现于康熙十七年,确立于康熙三十八年,河兵制的建立,加强了对堤防的管理。本文还对专门负责采办芦苇的河兵组织——江南苇荡营进行了个案研究。数量众多的河工夫役,大多来自黄运地区,工作地点也主要集中于该地区,在夫役的派发、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对本地区的环境、社会带来一定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河工经费的来源包括多方面,其支出分为岁修、抢修、另案、大工四种类型,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进一步解读,理清了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经费的支出情况,纠正了以往对岁修、抢修经费的混淆。研究发现,明清时期河工经费支出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加:明代河工经费总体开支比例不算太大,但个别年份比例还是很高的。清代,河工经费的支出数量愈来愈多,所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愈来愈大,年平均支出约400万两,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10%,其中嘉道间支出约800多万两,比例高达20%。巨大的河工经费开支中,绝大部分被贪污浪费掉,实际用于河工者很少,嘉道间南河地区每年河工经费达300-400多万两,实际用于河工的仅占20%左右。导致河工经费支出增加的因素很多,包括物价上涨、河工腐败等。其中,与经费有关的河工腐败及其影响为本文所关注。
     河工对黄运地区的水系及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就其对河流水系的影响而言,涉及河道工程、闸坝工程、堤防工程三个方面;就其对湖泊水系的影响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南四湖、骆马湖、洪泽湖等;就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而言,则涉及居住生活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环境两个方面。上述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河工影响着环境,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河工。
     总之,黄运地区是河工物料的主要来源区、河工夫役的主要派发区、也是河工经费的主要使用区,随着河工的进行,该地区的环境与社会诸方面也相应发生变化,深深打上了河工的烙印。河工对黄运地区的环境、社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使黄运地区被深深地卷入到治水活动中,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在这里,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依靠国家动员,是国家层面的大型公共工程,不同于地方小型水利工程,河工问题实际上是关乎国家命脉的问题。因此,本文将这样一个地区定义为“基本河工区”,以强调该地区在河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受的影响。
     历史是一面镜子,关于历史时期的河工及其对环境、社会影响的研究,可为今后的水利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Huang-Yun area studied in this thesis refers to the region in the shape of an approximate triangle formed by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anal,with Kaifeng being the connecter,ranging from Liaocheng in the north to Huai'an in the south.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ang-Yun area was frequently encroached on by the Yellow River and was the gate of the Canal as well.So the government had been paying high value on fathering the two rivers,plunging into a great deal of manpower and resources.And a series of river works had been carried out.
     The so-called "Hegong"(river works) refers to the management of rivers a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thesis,the author makes statistics about the frequency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river works carried out both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anal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d the chart is made to analyze the dat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it indicates that the river work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Yellow River and were more frequently carded out with a large scale in the Huang-Yun area.In addition,the majority of the river works were post-disaster responses and temporary types with apparent discrepancies and unevenness in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Smooth river works depend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labors,the purchase of materials and fund-raising.Labors,finance and materials were the basic issues which are studied in Chapter Three,Four and Five.
     The materials used in river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soft materials and hard materials.In terms of time,the soft materials had gone through the evolution from civil-planted willows to official willows,from willow branches to reeds,and then to sorghum straws.From the 20th year of Kangxi Reign,the amount of the civil-planted willows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after the 26th year of Kangxi Reign,the majority of willows used in river works were official willows.It was during Kangxi Reign and Qianlong Reign that willow branches were replaced by reeds. Since the 2nd year of Yongzheng Reign when Tian Wenjing worked as Bu Zheng Shi(a provincial official in charge of civil and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in Henan,sorghum straws were used as conservation materials,which expanded the material sources and made more people related with river works.
     The use of hard materials was marked by gravel works occurring in the late Jiaqing Reign and by the use of brick materials in the 15th year of Daoguang.In space distribution,sorghum straws were widely used in the area north of Pizhou and reeds south of Pizhou.The use of gravel first appeared in Xuzhou,and was later extended to Henan and Shandong.The usage of brick was extended from Henan Province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Stone materials formed the main materials in the river works in Xuzhou because they were easy to quarry and transport in this area.While in Henan the stone materials were replaced by bricks because Henan was far from the stone quarries 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stone materials.The changes in the materials,reflect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resulting from river work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were virtually the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obtain the adequate and cheap river training materials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fiver works.The materials for river works had different types with various purposes,dosage,purchases,and modes of transport,embodied i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easons and prices.The gathering,levy and allocation, purchase,transport and uses of the materials would influence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society,including the positive impact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The various labors in river works consisted of the local common people,paupers,homeless people,floaters,criminals,soldiers,etc.From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the labors evolved from "pufu" to "baofu",and from "yaofu"(forced labour ) into "mufu".After the mid-Ming Dynasty,the system of "pufu" defending the dike was implemented first in the Yellow River dike project.In the 8th year of Yongzheng Reign,"pu" was changed to "bao" and "baofu" were arranged to defend the dike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anal. During this period,the requisition of labors was mainly forced labors, with "gumu" as the supplement.In Qing Dynasty,"gumu" was the main requisition method with "qianpai" as the supplement.In Qing Dynasty, "River-men" system was changed to "River soldiers" system."River soldiers" system appeared in 1678,and was established in 1699.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iver soldiers" system strengthened the dike management.This paper also makes the case study of reed-harvesting "River soldiers" - "the reed camp in Jiangnan." A large number of workers labors were mostly from the Huang-Yun area,and the working places also centered round the region.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employ of the labors would inevitably bring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s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The outlay sources of river works were diversified and the expenditures encompassed the amount used in year repairs,rush repairs, additional levee sections,and the projects of blocking up the overflow holes.Through furt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the paper sorts out various types of expendi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scertains the cost for year repairs and rush repairs which were formerly confus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outlay costs for river works increased with time going on.In Ming Dynasty,the proportion of the overall expenses in river works was not very large except in some particular years.While in Qing Dynasty,the growing expenditures formed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in financial revenue.The average annual expenditure was about 4 million liang, accounting for 10 percent of the state's financial revenue;during the reign of Jiaqing and Daoguang,the expenditure reached 8 million liang with a high ratio of 20%.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huge expenditure was appropriated and squandered.Only a small proportion was used in river works.During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the outlay used for river works was about 3 million to 4 million liang,but the amount used in river works was only about 20 percent.Many factors led to the increase of expenditures,including the inflation of price,the corruption in river regulation,etc.This thesis also studies the corruption in river regulation and its impact.
     The river works had definite influence on the water system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Canal,as well as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Its influence on river systems included watercourse project, gate dam project and dike project;the most noteworthy of its impact on the lake system included Nansi Lake,Luoma Lake and Hongze Lake;its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fe involve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The impact was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The river works affected the environment and was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In short,Huang-Yun area was the main source area of the materials used in river works,and the majority of the labors were sent here and the outlay for river works was mainly spent in this area.As the river works were carried out,some changes would take place accordingly in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which were deeply branded with the stigma of river training works.River works brought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of Huang-Yun area,so that this region wa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flood-control activities.Here,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mainly relying on national mobilization,were large-scale public works at the national level,different from the small,local projects.The river works remained a vital part of a nation.Therefore,Huang-Yun area is called the "Basic River Works District" in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function of the area in the river training works and the influence of river works on the area.
     History is a mirror.The research on the river training works in histor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can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引文
1 宋国光:《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刍议》,《国土经济,1994年第1期。
    2 石田:《略论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3 李正霞:《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陕西水力发电》2000年第3期;曹永强、倪广恒、胡和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人民黄河》2005年第1期。
    4 赵惠君、张乐:《关注大坝对流域环境的影响》,《山西水利科技》2002年第1期。
    5 谭徐明:《水利工程对成都水环境的影响及启示》,《水利发展研究》2003年第9期。
    6 马小凡等:《水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利弊关系分析》,《地理科学》2005年第5期。
    7 刘守杰、孙红光、刘星:《水利工程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森林工程》2003年第2期。
    8 陆孝平、徐世钧:《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对策探讨》,《水利发展研究》2005年第10期。
    9 崔末兰:《浅谈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第8期。
    10 姚文艺等:《黄河下游河道挖河减淤机理及泥沙处理对环境的影响》,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第189-199页。
    11 杨立信编译:《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一)--咸海流域实例分析》,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第42-87 页。
    1 郑寒:《大坝与社区:环境变迁中的资源利用与管理》,载《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第38-71页。
    2 冀朝鼎指出:“大型的治水事业,几乎无例外地都属于公共工程。”(参阅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1页)。
    3 《汉语大词典》第五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第1053页。
    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818页。
    5 《辞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15年,1991年北京影印第一版,第1422页。
    6 中国历史大辞典编委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948页。
    1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将历史的时间划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认为长时段的结构因素对中时段、短时段事件起着隐蔽的支配作用。(参阅(法)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1996年)。
    2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序言,科学出版社,2003年。
    3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68-369页。
    4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第21页。
    5 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 鲁西奇:《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6期;鲁西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2 王守春:《论历史流域系统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3期。
    3 相关成果参阅万灵:《中国区域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散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朱金瑞:《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州学刊》1995年第3期;韩光辉《区域历史地理进展与研究方法探索》、朱士光《加强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提高历史地理学整体学术水平与应用功能》,均收在孙进己主编《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此外,日本学者关于地域社会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如滨岛敦俊:《明代江南晨村社會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上田倌:《地域の履歷--浙江奉化忠義鄉》,《社會經濟史學》49-2,1982,等。
    4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42页。
    5(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九三一《工部·水利》,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第688页。
    6 姚汉源:《二千七百年来黄河下游真相的概略分析》,载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第10页。
    1 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10页。
    1 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
    2 胡振鹏、傅春、金腊华著:《水资源环境工程》,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3(清)慕天颜:《治淮黄通海口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九九《工政五·河防四》。
    4 高升荣:《清代中国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表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期。
    1 郑肇经:《河工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48-255页。
    2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年,第629-638页。
    3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埽工》,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第16-23页。
    4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1-452页。
    5 徐福龄、胡一三:《黄河埽工与堵口》,水利电力出版社,第3-34页。
    6 熊达成、郭涛:《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34-139页。
    7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第664-701页。
    8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1-452页。
    9 参阅熊达成、郭涛:《中田水利科学技术史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18页。
    10 参阅高建军:《山东运河民俗》,济南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11 黄河水利委员会总编室编:《黄河志·黄河河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1-283页。
    12 杨联陞:《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载《国史探微》,辽宁教育出版1998年,第134-187页。
    13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3-456页。
    14 陈桦:《清代的河工与财政》,《清史研究》 2005年第3期。
    15 申学锋:《清代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演变述略》,(学术研究》2004年第7期。
    1 曹松林,郑林华:《雍正朝河政述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 饶明奇:《清代防洪工程的修防责任追究制》,《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3 万朝林:《清代绿营将官军俸改革评析》.《历史档案》2006年第3期.
    4 黄仁宇著,阿凤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出版社2001年,第54-69页.
    5(美)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67页.
    6 黄天华:《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3页。
    7(美)王国斌:《18世纪以来中国财政变迁及相关问题》,《史林》,2006年第2期.
    8 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9 牛淑贞:《18世纪清代中国之工赈工程建筑材料相关问题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0 曾昭璇、曾宪珊:《历史地貌学浅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18-215.
    11 穆桂春、谭术魁:《人工地貌学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第4期.
    12 参阅邹宝山、何凡能、何为刚:《京杭运河治理与开发》,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第32-35页.
    13 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0-343页.
    1 李鄂荣:《我国古代黄河水利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 赵崔莉、刘新卫:《清朝无为江堤屡次内迁与长江流域人地关系考察》.《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
    3 刘翠溶:《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 徐海亮:《从黄河到珠江--水利与环境的历史回顾文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5 王英华:《清口东西坝与康乾时期的河务问题》.《中州学刊,2003年第3期.
    6 林承坤:《古代长江中下游平原筑堤围垸与塘浦圩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1984年第2期.
    7 高升荣:《清代中国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表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期.
    8 庄华峰:《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期.
    9 王大学:《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 张建民:《明清时期的洪涝灾害与江汉平原农村生活》.载《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74页.
    2 王大学:《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3 杨运来:《明代黄河水患发生的非自然原因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郑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4 高中华:《黄运水灾与晚清山东社会》,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5(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6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7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年,第125页。
    8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9 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
    2 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 牛淑贞:《18世纪清代中国之工赈工程建筑材料相关问題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450页。
    2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第567-568页.
    1 王守春:《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第171页.
    2 邓辉:《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经和纬》,《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1 胡一三主编:《黄河防洪》.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年,第11页.
    2(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二五引《康济论》。
    3 封越健:《明代弘治年间的黄河灾害及治河活动》,载《资政要鉴》第二卷(经济卷),北京出版社,2001年。
    4 《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一五“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九月”,中华书局1985年.第24册第298页。
    5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七引《刘成忠河防刍议》.水利委员会编印本1942年,第4110页。
    6 徐近之:《淮北平原与淮河中游的地文》.《地理学报》1953年第2期。
    1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第5页。
    1 《清史稿》卷二七九《靳辅传》。
    1 《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志二》。
    2 《江南通志》卷五一《河渠志·黄河三》。
    1 《消史稿》卷一二七《河渠志二》。
    2 《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二》。
    3(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五七引《张文端治河书》。
    4(雍正)《朱批谕旨》卷一七五之二。
    1 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委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第307页.
    1(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志二》.
    1(清)慕天颜:《治淮黄通海口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九九《工政五·河防四》(康熙十三年).
    2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10-115页。
    1 郭涛:《明代黄河下游的河患及前期的分流》,载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第56页.
    2 吴萍:《略论明代黄河治理的复杂性》.载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第75页.
    3 见沈怡、赵世(?)、郑道隆:《黄河年表》,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参考资料第十五号,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引自封越健:《明代弘治年间的黄河灾害及治河活动》,《资政要鉴》第二卷(经济卷),北京出版社,2001年.
    4(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二.
    5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6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第5页.
    7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第70页.
    1(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二《河议辨惑》.
    2 《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志二》.
    3 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杜1982年,第234页.
    4 《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
    5(清)蒋良骐:《光绪朝东华录》卷十八。
    1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第90页。
    2(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二《河议辩惑》.
    3(清)蒋湘南著、李叔毅等点校:《七经楼文钞·与汪盂慈农部论河工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8页.
    4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7-8页、34页.
    5(清)胡家玉《请筑河堤疏》:“黄水漫淹两省及数十州县,亏国计,害民生,甚至土匪揭竿,流民助虐,用兵剿洗。糜饷尤多.若不力图修治,恐水套之伏莽难清,直东之后患未已.”(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九九(工政五·河防四》).
    6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第71页.
    7 《明穆宗实录》卷六十“隆庆五年八月甲寅”条。
    1(清)慕天颜:《治淮黄通海口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九九《工政五·河防四》(康熙十三年).
    2(清)张霭生:《河防述言》,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九八《工政四·河防三》.
    3(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按:自嘉靖至万历间,潘季驯四次任总理河道,前后达27年之久.
    4 《河南通志》:“河防紧急,埽料在手,咄嗟之顷转危为安.”参阅(乾隆)《河南通志》卷十五。按:朱之锡于顺治十四年至康熙五年间任总督河道,相传死后成为河神,民间称朱大王.
    5(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采办物料》。按:靳辅为清代著名治河专家,康熙十六年由安徽巡抚升任河道总督,参与治河三十余载,于清口尤为着力.又:《治河奏绩书》四卷.为康熙二十八年靳辅所奏进治河书;《治河方略》八卷,乃乾隆间崔应阶据原四卷本重编而成.经雍正五年上谕改今名.
    6(清)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宣化录》“题为条陈稽察工料之法仰祈题请定例以垂”(雍正四年十一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7(清)林则徐:《查验豫东各厅垛完竣疏》,载《清经世文续编》卷八九《工政二·河防上》。
    8(清)宗源瀚:《筹河论上》,载《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七《工政四·河防三》.按:宗源瀚,字湘文,江苏上元人.少佐幕.溶保至知府.光绪初,官浙江.历署衢州、湖州、嘉兴府事.
    9 郑肇经:《河工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48-255页.
    10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年,第629-638页.
    11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埽工》,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第16-23页.
    1 徐福龄、胡一三:《黄河埽工与堵口》.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3-34页.
    2 熊达成、郭涛:《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34-139页.
    3 牛淑贞:《18世纪清代中国之工赈工程建筑材料相关问题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 郑肇经:《河工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48页.
    5 一般文官负责购料,类似的表达很多,如“购办物料,应先派妥实文员在工驻扎,于堆料时,核实查点.”(清)方受畴:《奏为会同悉心筹议折》“嘉庆十九年六月十九日”,载“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豫抚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6(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酌用芦苇》。
    7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七引《刘成忠河防刍议》,水利委员会编印本1942年,第4115页.
    8(明)陶谐:《陶庄敏公文集》附录“周文烛撰行状”.
    9(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二二引《吕本撰兵部右侍郎庄敏陶公墓志》.
    1(明)陶谐:《陶庄敏公文集》卷四.
    2(明史》卷二0三《陶谐传》.
    3(明)刘天和:《问水集》.
    4 潘季驯提出:“卧柳、长柳须相兼栽植,卧植须用核桃大者入地二尺余,出地二三寸许.柳去堤址约二三尺密栽,俾枝叶搪御风浪.长柳须距堤五六尺许,既可捍水,且每岁有大枝可供埽料。俱宜于冬春之交,津液含蓄之时栽之,仍须时常浇灌。长柳宜用棘刺围护,以防盗拔畜啮。”(载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守事宜》).
    5(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四六引《河南通志》.
    6(清)朱之锡:“臣窃以为尤宜责令黄河经行各州县印官,于濒河处所各置柳园数区,或取之荒地,或就近民田,量给官价,每园安置徭、堡夫数名,布种浇灌,既便责成而道厅等官可以亲诣稽察,秋冬验明,行以劝惩之例,将见数年之后,遍地成林,不但有济河工而河帑亦可以少节,民力亦可以少苏矣。”(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四六引《河防疏略》)。
    1(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栽植柳株》.
    2(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一《筹河刍言》,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第27页.
    3(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栽植柳株》.
    4(清)崔维雅:《河防刍议》卷四.
    5(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九一八《工部·河工·种植苇柳》.
    6(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三四引《河南管河道治河档案》.
    7(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四九引《靳文襄公治河书》.
    8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七引《刘成忠河防刍议》.水利委员会编印本1942年,第4115页.
    9 《古今图书集成》卷二三八《方舆汇编职方典·兖州府部·汇考·兖州府物产考》.
    10(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栽植柳株》.
    11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七引《刘成忠河防刍议》.水利委员会编印本1942年,第4115页.
    12(乾隆)《河南通志》卷一五《河防四》.
    13(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三三《工部·河工三》。
    1(乾隆)《河南通志》卷十五.
    2(清)嵇曾筠:《防河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94,第20页.
    3 关于物料的用量.见本章第二节“物料的用途用量”。
    4(清)薛凤祚:《两河清汇》卷八《守堤责成》.
    5(明)朱国盛撰,徐标续撰:《南河志》卷二《树株》.
    6(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六,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795页.
    7(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下《河工律例成案图·停捐栽柳图》.
    8 《清史稿》卷二七三《佟凤彩传》.
    1(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下,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第57-58页.
    2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七引《刘成忠河防刍议》.水利委员会编印本,第4115页。
    3 徐福龄、胡一三:《黄河埽工与堵口》,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9页.
    4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七引《刘成忠河防刍议》,水利委员会编印本,第4115页。
    5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埽工》,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第3页.
    6(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卷三《治术类·书刘文正遗事》.
    7(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一《筹河刍言》,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第27页.
    8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七引《刘成忠河防刍议》,水利委员会刊本1942年,第4115页.
    9 《清德宗实录》卷二五0“光绪十三年丁亥十二月丁亥”条.
    10(雍正)《朱批谕旨》卷一二六、卷三十、卷一七五、卷二。
    1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八,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1(清)刘成忠:《河防刍议》,载《皇朝续编》卷八九《工政二·河防上》.
    2 《濮阳河上记》:“秸料者秸秫也,即高梁之挺干也.其御水性略同苇料.做埽之后,经水三年.即行朽腐,不若苇料之耐久.秸料宜新、宜干、宜长、宜整、宜带须叶、宜条直停匀,忌旧、忌潮湿、忌短、忌散乱、忌切根、忌弯曲参差.苇秸轻弱.易于蜇陷,以之作埽,每年必须加厢,三五年后,必须全部换新.”(引自郑肇经:《河工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53页).
    3(清)包世臣:《中衢一勺·随时续附》.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第234页.
    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十九》引《两河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6页.
    5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埽工》.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第3-4页.
    6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2页.
    7(清)于敏中、英廉等:《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四七《帝京景物略》.
    8(清)舒赫德、于敏中等:《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卷一.
    9(清)李兆洛:《怀远县志·怀远水利志》,载《清经世文编》卷一一六《工政二十二·各省水利三》.
    10 徐世光:(濮阳河上记》乙编,民国9年线装本,第1页.
    1 《清仁宗实录》卷一一“嘉庆元年十一月丙辰”条.
    2 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第337页.
    3 参阅《苏州府总捕同知为催办河工石料移太湖同知关文(乾隆十八年十二月)》.按,太湖石料除供应黄运河工外,还用作兴修海塘.据清代调查.太湖厅所属洞庭山石.用量占调查海盐塘石的十分之六七.(陶存焕、周潮生:《明清钱塘江海塘》,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4(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上《石工八则》.
    5(清)凌江:《河工料宜》,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五《工政二·河防一》.
    6(清)凌鸣喈:《疏河心镜》,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23页.
    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一》引《清宜宗实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五》引《东河砖石工奏议》,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14页.
    9(清)欧阳兆雄、金安清撰:《水窗春呓》卷下《河防巨款》.
    1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第95页.
    2 宋希尚:《治水新论》,台北中华文化出版社也委员会.民国四十五年(1956年),第37页,
    3(明)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五岳游草 广志绎》卷二,中华书局2006年.第214页.
    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六,引《栗恭勤公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74页。
    5 熊达成、郭涛:《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39页.
    6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七引《刘成忠河防刍议》,水利委员会编印本1942年,第4110页。
    7(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五三引《张文端治河书》.
    1 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同编:《山东黄河志》,1988年.第233页.
    2(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酌用芦草》.
    3(清)丁恺曾:《治河要语·埽工篇》,载《清经世文编》卷一0一《工政七·河防六》.
    4(清)宗源瀚:《筹河论上》,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七《工政四·河防三》.
    5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埽工》.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第3页.
    6 余家洵编:《河工方略》,正中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57页
    1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埽工》,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第3-4页.
    2(清)祝庆祺、鲍书芸、潘文舫、何维楷编:《刑案汇览三编(四)》,北京古籍出版社,第455页.
    3(清)王守才:《敕封灵佑襄济河神黄大王事迹》,载故宫博物院编《治河方略等四种,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
    1(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栽植柳株》.
    2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九《河工九》,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3 《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11册《租税三》,齐鲁书社1985年,第397页.
    4 《乾隆朝上谕档》“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上谕”。
    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二》引《两河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6(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0八引《续文献通考》.
    7(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0九引《北河续记》.
    8(清)薛凤祚:《两河清汇》卷六《黄河·黄河北岸》.
    1(明)刘天和《问水集》卷二《治河始末》。
    2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六《河工六》,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3(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四六引朱之锡《特议建设柳园》.
    4(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上《抢镶埽工》.
    5(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防守险工》、《酌用芦苇》.
    6(清)靳辅:《文襄奏疏》卷五《购办柳束疏》。
    1(清)薛凤祚:《两河清汇》卷七《初上疏塞事宜》。
    2(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防事宜》.
    3 《明神宗实录》卷一九五“万历十六年二月丁丑”条.
    4(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三二。
    5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五《河工五》,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6(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下(河工律例成案图·防风节省柴秸图》。
    1 赵中男:《明代物料征收的名目及其差别》,《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明)敖英:《东谷赘言》卷下.
    3(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采办物料》.
    4(清)宗源瀚:《筹河论上》,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七《工政四·河防三).
    5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三集眷八.
    6(雍正)《朱批谕旨》卷二下,“雍正四年二月初九日,总督河道齐苏勒奏”.
    7(清)薛凤祚:《两河清汇)卷八《黄河·岁办物料》.
    8(清)嵇曾筠:《防河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94,第11页.
    9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九《河工九》.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10(清)方受畴:《奏为遵旨会同悉心筹议折》(嘉庆十九年六月十九日):载“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 丛刊”《豫抚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1(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一《筹河刍言》,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第19页。
    2(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五三引《张文端治河书》.
    3 郑肇经:《河工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53页.
    4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八一引《祥符大工奏稿》.水利委员会编印本1942年,第八册第2112页.
    5(雍正)《朱批谕旨》卷三十中“雍正二年五月十八日河南巡抚石文焯奏”.
    6(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四,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449页.
    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十六,引《两河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0页。
    8 《明神宗实录》卷二五五“景泰六年六月壬午”条.
    1 《明神宗实录》卷三八0“万历三十一年正月丁亥”条.
    2(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六五引《河南管河道治河档案》.
    3(清)靳辅:《文襄奏疏》卷五《购办柳束疏》.
    4(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五三引《张文端治河书》.
    5(雍正) 《上谕内阁》卷一二六.
    6(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六,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753页.
    7 《清文献通考》卷二四(职役考四》:“民间办料.多由地方官派买.在料多之户.犹能自运抵工。至小户.出料无多.离工路逮.雇装盘搅.业旷费繁.遂有包办之人.名曰料头,讲定价费、折干.何啻数倍.虽经屡禁.而民间谓与自己运交,究为省便.甘心折亏.若辈愈行无忌.请于秋成料子之时.委佐杂干员.领项采办,运交工所.以十六两准秤秤收,不得藉上司铺垫、灯烛、薪米名色,致有浮收.”
    8(清)白钟山:《豫东宜防录》卷四、卷一、卷七,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535页、135页、895页.
    9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六《河工六》.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10(雍正)《朱批谕旨》卷二下.
    1(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一《守成总略》,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第29页.
    2(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采办物料》.
    3(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一四《查理沁卫二河疏》.
    4(清)赵廷恺:《河防补说》,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一0一《工政七·河防六》.
    5(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采办物料》.
    6 《两河奏疏》:“伏查豫省黄河十三厅.额办岁科,以五千垛为率。东省黄河二厅,额办岁料六百垛,历系每年白露前后.奏拨银两,八月内新料登场.发厅领办.其添办防料,豫省二千垛,东省五百垛,向于秋分后奏准,同额办岁料,各按工程之平险,分别贮备之多寡,于岁料将次办完之时,接手购办,统限年内一律全数到工。”(道光十一年严娘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十九》引《两河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5页.
    7(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三二.
    8(乾隆)《大清会典》卷七四《工部》.
    9(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防事宜》;又见(清)薛凤祚:《两河清汇》卷八《岁办物料》。
    10(消)薛凤祚:《两河清汇》卷一《堤夫防守课程之例》.
    11(清)白钟山:《豫东宜防录》卷四.载中田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535页.
    12 有关江南苇荡营的内容,参阅本文第四章.
    1 《钦定工部则例》(第一册)卷五二.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2(明)杨宏:《漕运通志》卷八.
    3(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四,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537页.
    4 郑肇经:《河工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53页.
    5 《中街一勺》卷七《附录四下》,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第213页.
    6 《清史稿》卷三0七《陈宏谋传》.
    7 参阅(清)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宜化录》,“题为条陈稽察工料之法仰祈题请定例以垂”(雍正四年十一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5-67页。按,朱藻,雍正初任河道总督,后以诈欺贪虐遭弹劾.
    8(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下《河工律例成案图·办料限期处分图》。
    9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九《河工九》,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1(清)薛凤祚:《两河清汇》卷八《岁办物料》.
    2(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四(酌用芦草》.
    3(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四六引《河防疏略》.
    4(雍正)《朱批谕旨》卷一七五之一。
    5(雍正)《朱批谕旨》卷三十中.
    6 《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11册《租税三》,齐鲁书社1985年,第397页.
    7(明)周堪赓:《治河奏疏二卷》卷下,四库存目丛书史部66,第62页.
    8(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五三引《张文端治河书》。
    9(清)宗源瀚:《筹河论上》,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七《工政四·河防三》。
    1(清)靳辅:《治河奏绩书》卷三《北运河》.
    2(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五一引《靳文襄公治河书》.
    3(雍正)《朱批谕旨》卷三十中.
    4(清)陆耀:《山东运河备览》卷六《戴村坝》.
    5(清)宗源瀚:《筹河论上》,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七《工政四·河防三》.
    6(清)薛凤祚:《两河清汇》卷七《初上疏塞事宜》.
    1 张莉红:《古代成都的水利工程建设及其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2 贾乃谦:《明代刘天和的植柳六法》,《农业考古》2002年第3期。
    3(清)谈迁:《北游录·纪程》,中华书局1960年,第24页.
    1(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六,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799页.
    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一》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22页.
    3(明)周堪赓:《治河奏疏二卷》卷上,四库存目丛书史部66,第43页.
    4(清)林则徐:《查验豫东各厅垛完竣疏》,载葛士浚》清经世文续编》卷八九(工政二·河防上》.
    1(清)陈潢:《河防述言·工料第八),载靳辅《治河奏绩书》.
    2(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二八《河工》.
    3(清)林则徐:《查验豫东各厅垛完竣疏》,载葛士浚《清经世文续编)卷八九(工政二·河防上》。
    4(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四四引《崇祯长编》.
    5(清)佟凤彩:《沿河民困四事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三三《户政八·赋役五》.
    6(清)靳辅:《文襄奏疏》卷六《治河题稿》.
    7(清)白钟山:《豫东宜防录》卷七,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895页.
    8(清)崔维雅:《河防刍议》卷五.
    9(雍正)《朱批谕旨》卷一二六之二.
    10(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四,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449页.
    1(清)佚名:《刘文正公塞阳桥决口》,载《清人笔记合集)04.
    2(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卷三《治术类·书刘文正遗事》.
    3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九《河工九》,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
    4 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卷五,山东河务总局印行,1926年.
    5 《清史稿》卷三八一《姚祖同传》。
    1 欧阳发、洪钢编:《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第153-158页.
    2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3页.
    3(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五,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685页.
    4(光绪)《丰县志》卷五《赋役类·丰县免料之始末》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台湾)成文出版社,1991年.
    5(德)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四)引《栗恭勤公砖坝成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5页.
    7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二三八《兖州府物产考》
    8(清)谈迁:《北游录·纪程》载桃源县情况,“负河之阴,遥堤多茆,备河佣,不得私采.”(中华书局1960年第22页)
    9(民国)《沛县志》卷十五《志余·柴禁》,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3.成文出版社,1991年.
    10 《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5年.据万历三十二年刻本影印.
    1(清)阎廷谟:《北河续纪》之四《河政纪》。
    2(雍正)《朱批谕旨》卷一七四之二.
    3(清)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宜化录》“为饬查事”(雍正三年七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42页.
    4(乾隆)《河南通志》卷一五,“顾治十六年正月初八日,总河朱之锡题奏两河利害疏”。
    5(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五三引《张文端治河书》。
    6(美)彭摹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7(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防事宜》.
    8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六0引《豫河续志》,水利委员会1942年,第十五册,第4177页。
    9 《清史稿》卷三三六《张冲之传》.
    10 《清文献通考》卷三二.
    1 《山东通志》卷二七
    2 《清通志》卷九三.
    3 《乾隆朝上谕档》(第三册)“乾隆元年五月初一上谕”.
    4 《乾隆朝上谕档》(第三册)“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上谕”.
    5(清)宗源瀚:《筹河论上》,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七(工政四·河防三》
    6(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一《筹河刍言》,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第19页.
    7(清)陈潢:《河防述言》.载靳辅《治河奏绩书》。
    8(清)佟凤彩:《沿河民困四事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三三(户政八·赋役五》
    9 《清世宗宪皇帝圣训》卷二七《治河》“雍正十三年二月辛亥”条。
    10 尹钧科、吴文涛:《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
    1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九辑,“乾隆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河东河道总督白钟山奏”,第889页。
    2(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一、卷四、卷六、卷六,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32、523、787、793页.
    3(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峄县志》卷十二《漕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4 经君健:《清代前期民商木竹的采伐和运输》,《燕京学报》新一期.
    5(清)陆耀:《山东运河备览》卷八《沂河厅坝工》.
    6(清)邹鸣鹤:《世忠堂文集·守城善后纪略》,载痛定思痛居士:《汴梁水灾纪略》.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7(明)刘天和:《问水集》卷一《堤防之制》。
    8(清)章晋墀,王乔年:《河工要义》,光绪三十四年永定河工研究所铅印本,第36页.
    9 张文安、高伟洁:《管窥明清时期郑州水患),《中州今古》2003年第3期。
    1(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五,载中田水利志丛刊(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633页.
    1(民国) 《郑县志》卷十七《河夫苦累疏》,民国五年(1916年)刊本.
    2(清)白钟山:《豫东宜防录》卷二,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97页。
    3(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上,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第26页.
    4(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十一《申明河南修守疏》.
    5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第664-701页.
    6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1-452页.
    7 熊达成、郭涛:《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18页.
    8 参阅高建军:《山东运河民俗》,济南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9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役夫”指“服役的人”.意义与“夫役”相近.但远不如“夫役”一词使用普遍.故本文采用“夫役”一词。
    1(明)朱国盛撰,徐标续撰:《南河志》卷二《夫役》.
    2(清)叶方恒:《山东全河备考》卷三《夫役定制》.
    3 按:稍水是正式在编人员,每月到官府领取5斗粮食,地位仅次于总甲,工作较清闲,相当于旧时的三老,多由徐州人担任.每年正月中旬,该州审编熟悉水势的近洪居民,呈送上司,上司免去各人本身差役,于徐州永福仓每月支口粮;相识类似于稍水,但稍水有优免权,食口粮,隶籍于公所,为扶放运船者。其相识则附洪居民,习知水性,与官民船户素相熟识,“彼其船只到洪,例无稍水为之扶放,其势不得不托其熟识之人为伊周旋上下,而此相识人户罔敢不竭尽心力,所以彼此往来,情好不断,甚至有父子祖孙相继.若世好者焉。”(参阅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
    4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94页。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二》引《两河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5-56页.“道光元年十二月初一日严烺奏”.
    2(清)狄敬纂修:《夏镇漕渠志略》上卷《夫食志》.
    3 周魁一、谭徐明:《中华文化通志·水利与交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4 《明史》卷八三《河渠志一)。
    5 《明史》卷八五《河渠志三)。
    6 周魁一、谭徐明:《中华文化通志·水利与交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7 据《河防一览》,铺的间距及人数有所变化,常据实际情况而定,有的堤段五里一铺。(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十《申明修守事宜疏》、卷十《河工分派司道疏》、卷十二《会勘徐镇上疏》).
    1 熊达成、郭涛:《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21页.
    2(明)刘天和:《问水集)卷一《工役之制》。
    3 《行水金鉴》卷一七四引《明会典》.
    4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415页.
    5 周魁一、谭徐明:《中华文化通志·水利与交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6 《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志-》.
    7 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8 《清朝文献通考》卷二一《职役考一》.
    9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六(河工六》.《安澜纪要》所载不同:“黄河一堡二夫除寒暑两月不积外,其余每月积土二十五方运河一堡二夫除修补犁沟桩眼外,每月积土二十二方。”(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下《河工律例成案图·堡夫额土处分不准做工抵消图》).
    10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九《河工九》载:“江南黄、运两河每二里设铺房一座,每堡设夫二名,常川防守。除寒暑两月外,每月黄河堡夫二名积土十五方,运河堡夫二名积土二十方.”
    11(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上《堵闭山盱五坝》。
    1 贾征:《潘季驯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2(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七《勘估工程疏》.
    3(明)姚应龙纂修:万历《徐州志》卷三《河防》.
    4 《韩庄新河记》,载《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二四五《兖州府部·艺文).
    5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第685页.
    1 《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赋役条》;《清史稿)亦称:“一条鞭者,以府、州、县一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额,通为一条,总征而均支之.”(《清史稿·食货志二·赋役条》)
    2 《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赋役条》.
    3(明)万恭:《为阅分紧要堤工亟行修筑河堤以保运道疏》,载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三五一《万司马奏议》.
    4(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七《勘估工程疏》。
    5(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峰县志》卷十二《漕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6(清)张霭生:《河防述言·工料第八》,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九八(工政四·河防三》.
    7(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峄县志)卷十二《漕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8(清)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宣化录》“雍正四年十一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1(清)靳辅:《生财裕饷第一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二六《户政一·理财上》.
    2(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峄县志》卷五《山川下》,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3(清)何如璋:《东省河道浅窄拟请展筑遥堤折》,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一0五《工政二十一·各省水利二》.
    4 《明史》卷一七一《徐有贞传》.
    5(明)刘健:《黄陵河工完之碑》,载《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二四五《兖州府部·艺文三》。
    6 翟自豪:《兰考黄河志》,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第30页.
    7 《明武宗实录》卷一五一“正德十二年七月”条.
    8 《明世宗实录》卷八四“嘉靖七年正月乙酉”条
    9 《明世宗实录》卷三二0“嘉靖二十六年二月甲申”条
    10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八“万历三十四年二月癸丑”条.
    11 《明熹宗实录》卷六七“天启六年六月乙亥”条.
    1(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四六引《河防疏略》.
    2(清)严烺:《覆奏严查河工积弊疏》,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七《工政四·河防三》(道光元年十一月)。
    3(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二,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59页.
    4(清)徐旭旦:《治河挑浅议》,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二《工政八·河防七).
    5(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575页.
    6 《明神宗实录》卷二三“万历二年三月丙戌”条.
    7(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四六引《河防疏略》.
    8(明)王世雍:《吕梁洪志》卷五.
    9(清)李祖陶:《靳文襄公治河事状》,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九八《工政四·河防三》.
    10(明)周堪赓:《治河奏疏二卷》卷上,四库存目丛书史部66,第47-49页。
    1(顺治)《祥符县志》(清)李同亨修,张俊哲,张壮行纂:《顺治祥符县志》卷二《河工》,天津古籍书店抄本.
    2(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3(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四六引《河防疏略》.
    4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5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赋役条》.
    6(明神宗实录》卷一五五“万历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条.
    7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赋役条》.
    8(清)孙嘉淦:《办理耗羡疏》(乾隆七年),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二七《户政二·理财下》.
    9(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一三“史九”。
    10 李询:《试论明代的流民问题》,《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
    11 《明世宗实录》卷一八“嘉靖元年九月丙辰”条.
    1(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七《河工事宜疏》.
    2(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百回“韩爱姐路遇二捣鬼 普静师幻度孝哥儿”.中华书局,1998年.
    3(清)崔维雅:《河防刍议》.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24,第81页.
    4(消)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二回《访筹算畅游智佳国 观艳妆闲步女儿乡》,华夏出版社,1994年.
    5 《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五册,北京出版社1963年,第286页第286页.
    6 《明神宗实录》卷一四“万历元年六月甲戌”
    7(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下,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第51页.
    1 《明世宗实录》卷三二九“嘉靖二十六年十月戊辰”条.
    2 《明神宗实录》卷三七三“万历三十年六月癸巳”条.
    3(清)靳辅:《治河方略》卷七.
    4 关于河兵的情况,详见本节第二目.
    5 《明英宗实录》卷二二九“景泰四年五月癸酉”条.
    6(清)马之骦纂、林芃修:《张秋志》卷三《河渠二》.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7(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下,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第51页.
    8(明)周堪赓:《治河奏琉二卷》卷上.四库存目丛书史部66,第53页.
    9(清)方受畴:《奏为查勘睢宁等处培筑堤工并回省日期折》(嘉庆十九年四月初三日):载“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豫抚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1(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峰县志》卷十二《漕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2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赋役条》.
    3(清)孙嘉淦:《办理耗羡疏》(乾隆七年),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二七《户政二·理财下》.
    4 《清史稿》卷二四0《申朝纪传》.
    5 《明武宗实录)卷二0“正德元年十二月庚申”条.
    6(雍正)《朱批谕旨》卷一七五之三。
    7(乾隆)《河南通志》卷十五.
    8 《明神宗实录》卷一五五“万历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条.
    9 《明武宗实录》卷一五一“正德十二年七月”条.
    10(消)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四六引《河防疏略》.
    1 《明穆宗实录》卷五五“隆庆五年三月乙亥”条。
    2 《明武宗实录》卷一五一“正德十二年七月”条.
    3 据《河南通志》:康熙十二年,有大臣将自雇与官雇进行了比较。“查旧例河工夫役管河道每岁预估用人夫若干.方行各州县按地起派,若官雇每夫每月雇价二两足矣,每岁上工九个月每夫止用雇价一十八两.即以万夫计之.止用一十八万,较百姓之自雇每岁三四十万.不啻天渊矣.其每岁雇夫若干该银若干,除岁征河银外不足者于河南八府一州地亩分别等则,每亩派银若干.算明刊于由单内出纳亦照地丁钱粮年终河臣奏销,倘有余剩留,为下年之用,如是民知有定额,不但狡猾之徒势豪之家绅衿衙役不能影射幸免,即河棍夫头管工官役辈亦无所施其巧矣.”(乾隆《河南通志》卷十五)
    4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六“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庚戌”条.
    5 《明世宗实录》卷八四“嘉靖七年正月乙酉”条。
    6 参阅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1页.
    7 《明史》卷二百《刘天和传》。
    8 《明穆宗实录》卷三七“隆庆三年九月癸酉”条。
    9(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上.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第47页.
    10 《明史》卷八八《河渠志六》。
    11 《明神宗实录》卷一八四“万历十五年三月壬辰”条.
    1 张建民:《试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农田水利》,《中国农史》1994年第2期
    2(明)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3(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27页.
    4 袁良义:《清一条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63页.
    5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1页.
    6(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7(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七二引《河南管河道治河档案》.
    8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赋役条》.
    9 《清文献通考》卷二一《职役考一》.
    10 《清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三三《治河》:康熙九年庚戌九月丙辰.工部议覆河道总督罗多疏言:“修河工程额用协夫,请于江南、山东两省佥派协济,查佥夫役恐道远民艰,不便准行.上曰:河工关系重大.时近冬寒,势不容缓,倘临期应募无人,复行佥派,必致迟误,著该督先行竭力召募,尽所得人夫供役,如万不能得,就近量行佥派协济,仍一面作速题明该管官员,务须加意抚恤,不得借端科扰,困累小民.”
    1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2(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3(清)李及秀:《酌派河夫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三三《户政八·赋役五》.
    4(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7页.《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康熙二年,浚淮安泾河闸,令山阳、宝应二县计田出夫.
    5(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6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7(乾隆) 《河南通志》卷五四.
    8 《清史稿)卷二七三《佟凤彩传》.
    9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1(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2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3(乾隆)《河南通志》卷十五.
    4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5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赋役条》;王庆云《石渠余纪》亦载:“康熙十六年,靳辅大修全河,初议日用夫十二万人,令临省协募。屡经议减,犹日用三四万人.后工竣上言.河工兴举,无不勒之州县.派募里民。用一费十.臣奉命两河并举,日需人夫十余万.若循派募之旧章.必半壁呼号矣.自易派募为雇募,多方鼓励,遂使大工告成,而民不扰.大工亦用雇募,其制实自辅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7页);又见《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6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1 《峄县志》:“又挑浚之役、应时雇觅,谓之募夫。往岁大浚.发河库银招募。每年小浚,止用额夫.康熙初亦尝招募,且俱派之丁口.十丁共募夫一名.每夫供役十八日.按丁敛钱雇觅.今之官募自康熙三十年始.”(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峰县志》卷十二《浅铺》,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2 《清文献通考》卷二三(职役考三》.
    3 《清文献通考》卷二四《职役考四》。
    4(清)庄有恭:《水利条规十则》,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九八(工政四·河防三》.
    5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赋役条》.
    6(清)欧阳兆雄、金安清撰:《水窗春呓》卷下《金穴》.
    7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8 参阅佟凤彩:《沿河民困四事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三三《户政八·赋役五》.
    9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10 袁良义:《清一条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63页.
    1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赋役条》。
    2 《清文献通考》卷二一《职役考一》。
    3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33页.
    4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第34页.
    5(雍正) 《上谕内阁》卷一二六之一.
    6 《清文献通考)卷二一《职役考一》.
    7 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6页.
    8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9(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8页.
    10(美)曾小萍著.董建中译:《州县官的银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4页.
    11 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6页.
    12 《清文献通考》卷二一《职役考一》.
    1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赋役条》。
    2 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68页.
    3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33页.
    4 王裕明:《明代总甲设置考述》.《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5 《明史》卷二八一《李信圭传》.
    6(明史》卷九0《兵役志二·班军条》.
    7(明)周堪赓:《治河奏疏二卷》卷上.四库存目丛书史部66,第42页.
    8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第683页。
    9(清)陈潢:《河防述言》,载靳辅(治河奏绩书》。
    1 《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
    2(清)靳辅:《治河方略》卷七。
    3(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8页.
    4 《消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四库全书本.
    5(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8页.
    6 于成龙疏曰:“江南黄、运两河额设河营兵夫,修防之外,每岁额拨徐属邳州、雎宁、宿迁、桃源、清河、山阳、安东、宝应各州县岁夫共六千九百五十名,协助河兵,共相修防。臣等往来阅视河工,各属士民咸以岁夫苦累.纷纷见告.访闻百姓.每派岁夫一名,终年约费银至二十两,及至到工.非老幼充数.即旋到旋逃,揆厥所由多系河棍人等包折肥已,徒有岁夫之累,终无岁夫之实.臣等何敢轻议裁减。若不亟为变通究无实济臣等再三筹酌,莫若将徐属等州县岁夫尽行裁免,止于每岁每名量征银五两,编入正项地丁之内,照河银一例,催征起解河工。但岁夫既裁,必须添设战守兵三千三十名.以游击一员守备二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管理,当伏秋水发之际,酌量缓急分拨抢救,即以裁夫银两以充俸饷之用,在小民亦所乐输.在河工亦得实际矣.”((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五二引《河防志》).
    7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8(清)宗源瀚:《筹河论中》,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八《工政五·河防四》.
    9 《清史稿》卷一三五《兵志六·水师条》.
    1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第十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13页。
    11(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9页.
    1 颜元亮:《清代黄河的管理》,载《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第316页.
    1(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上《堵闭山盱五坝》。
    1(清)宗源瀚:《筹河论中》,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八《工政五·河防四》.
    1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九《河工九》,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
    1(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七三引《今水学》.
    1(清)徐宗干:《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二《河渠》.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1(清)白钟山:《豫东宜防录》卷七,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825页.
    1(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8页.
    1 顾浩主编:《中国治水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59页.
    1(清史稿》卷三一0《高斌传》.
    11(清)靳辅:《治河方略》卷二.
    1(清)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宣化录》“题为责成河道专管河兵以免旷工以收实效事”(雍正三年七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2 颜元亮:《清代黄河的管理》.《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第316页.
    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三,引《两河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2页.
    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四,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1页.
    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九,引《云荫堂奏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45页.
    6(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二,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97页。
    7(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30页.
    8(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0页.
    9 王伟:《当代和清代黄河治理比较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0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11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1页注释.
    1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2(清)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宣化录》“为再行严饬河兵事”(雍正四年十二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91页。
    3 欧阳发、洪钢编:《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第153页.
    4(清)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宜化录》“题为详请仍留堡夫以重修防以资巩固事”(雍正三年正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8页.
    5 该数字据颜元亮“清代黄河厅汛堤工职官一览表”计算而来,据该表还可以计算出黄河南岸大堤兵、夫共计5535名,北岸大堤兵、夫共计5113名,可以看出南岸河工更重要.(参阅颜元亮《清代黄河的管理》,载《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6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33页.
    7 戴逸主编,陈桦著:《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经济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第244页.
    8(清)乔松年:《请裁河道总督疏》,载葛士浚《清经世文续编》卷十八(吏政三·官制》.
    9(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9页.
    1 孙家山:《苏北盐垦史初稿》,农业出版社1984年,前言部分以及第12-19页。
    2 刘淼:《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3 焦忠祖等纂:《民国阜宁县新志》卷九《水工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4(清)靳辅:《治河方略》卷九《工料第八》。
    1 《清通典》卷三三《职官十一).
    2(乾隆)《清通典》卷七四(工部·都水清吏司·河工).
    3(清)卫哲治等纂修:《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七《营制》,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
    4(雍正)《朱批谕旨》卷一七四《朱批李卫奏折》.
    5(雍正)《朱批谕旨》卷二(下)《朱批齐苏勒奏折》.
    6(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三一《工部·都水清吏司·河工)。
    7(雍正)《朱批谕旨》卷一七四《朱批李卫奏折》.
    8(清)傅洪泽:《行水金鉴》卷五三《张文端泊河书》.
    9(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二七.
    10 孙家山:《苏北盐垦史初稿》,农业出版社1984年,前言部分以及第12-19页.
    11 焦忠祖等纂:《民国阜宁县新志》卷九《水工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清)百龄:《清理苇荡以济工需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三《工政九·河防八》。
    2 严小青,惠富平:《明清时期苏北沿海荡地屺对盐垦业及税收的影响--以南通、盐城地区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 《清史稿》卷一二0《食货志一》。
    4(清)高延第、吴昆田纂:《光绪淮安府志》卷二六《军政》,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清)卫哲治等纂修:《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七《营制》,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
    6(雍正)《朱批谕旨》卷二(下)《朱批齐苏勒奏折》。
    7(乾隆)《江南通志》卷九三《武备志·国朝兵制二》。
    8 《抚豫宣化录》:“照得河兵日文钱粮与营兵无异,营兵食粮则当差操,河兵食粮则当做工。”(参阅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宜化录》“为再行严饬河兵事”(雍正四年十二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91页)。
    9(清)高延第、吴昆田纂:《光绪淮安府志》卷二六《军政》.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三二《工部·都水清吏司·河工二》.
    2(清)百龄:《清理苇荡以济工需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三《工政九·河防八》.
    3 焦忠祖等纂:《民国阜宁县新志》卷九《水工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4(清)百龄:《清理苇荡以济工需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三《工政九·河防八》.
    5(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一《筹河刍官》,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第20页.
    6(雍正)《上谕内阁》卷一三七“雍正十一年十一月”条。
    7 焦忠祖等纂:《民国阜宁县新志》卷九《水工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清)卫哲治等纂修:《乾隆淮安府志》卷十七《营制》,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
    2(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三一《工部·都水清吏司·河工》.
    3(清)百龄:《清理苇荡以济工需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三《工政九·河防八》.
    4 《钦定工部则例三种》(第一册)卷52.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故宫珍本丛刊294-298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
    5 百龄称:“荡柴皆系分拨此数厅。牵算每堆作银一百六十两,计增采柴四百二十九万八千三百七十六束,应抵购料二千八百余堆,值银四十五万余两,除发给刀本暨各员盘费薪水,并开挖门渠、津贴船兵水脚等项约需银九万余两,与十四年用银相等外,尚应余银三十五万余两,而柴束之坚蠱适用,比之从前仅得额数,尚系茸细夹带蒲草、觔重不足暗亏工用者,又不啻增至倍蓰.”(参阅百龄:《清理苇荡以济工需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三《工政九·河防八》)。
    6(清)姚鸿傑等纂修:《光绪丰县志》卷五《赋役类·附免料始末》,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 《清史稿》卷三一0《白钟山传》.
    2 《清史稿》卷三二四《李世杰传》.
    3(清)百龄:《消理苇荡以济工需琉》,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三《工政九·河防八)。
    4(清)百龄:(清理苇荡以济工需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三《工政九·河防八)。
    5 《清史稿》卷三六二《朱尔赓额传》。
    1(清)百龄:《论河工与诸大臣书》,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九九《工政五·河防四》.
    2 《清文献通考》卷二一《职役考》.
    3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中),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第7页.
    4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5页.
    5(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43页、47页。
    6(明)王琼:《漕河图志》卷三《漕河夫数》.
    1 参阅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8年,第685页.
    1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99页.
    2 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69页.
    3(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
    1(明)王琼:《漕河图志》卷三《漕河夫数》.
    2(明)姚应龙纂修:万历《徐州志》卷三《河防》.
    3(明)王世雍:《吕梁洪志》.
    4 《明史》卷一八二《马文升传》.
    5 《明熹宗实录》卷六七“天启六年六月乙亥”条。
    6 周魁一、谭徐明:《中华文化通志·水利与交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5页.
    7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8 《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
    1(清)陈潢《河防述官》,载靳辅《治河奏绩书》.
    2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3 参阅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8年,第691-697页。
    4(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575页.
    5 周魁一、谭徐明:《中华文化通志·水利与交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5页.
    6 《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
    7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2页.
    1 《清文献通考》卷二四《职役考四》。
    2(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九0三《工部四二·河工》.
    3(清)白钟山:《豫东宜防录》卷四,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467页.
    4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5(清)方受畴:《奏为遵旨会同悉心筹议折》(嘉庆十九年六月十九日),载“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豫抚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6(清)徐旭旦:《治河挑浅议》,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二《工政八·河防七》.
    7(光绪) 《清会典事例》卷九0三《工部四二·河工》.
    8(清)靳辅:《文襄奏疏》卷五.
    9 《皇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1 《明神宗实录》卷五一“万历四年六月丁丑”条。
    2(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一四《查理沁卫二河疏》。
    3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4(雍正)《朱批谕旨》卷二八.
    5(清)白钟山:《豫东宣防录》卷三.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322页.
    6 《清文献通考》卷二四《职役考四》.
    7 《明世宗实录》卷二一四“嘉靖十七年七月乙酉”条。
    8(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页。
    9 《明史》卷二二三《朱衡传》.
    10(雍正)《朱批谕旨》卷一七五.
    11 《消文献通考》卷二一《职役考一》.
    1(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28页.
    2(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峰县志》卷十二《漕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3(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页.
    4(清)痛定思痛居士:《汴梁水灾纪略》,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5(清)马之骦纂、林艽修:《张秋志》卷三《河渠二》.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6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九二引《张制军年谱》.水利委员会刊本1942年.第九册第2404页.
    7(明)刘天和:《问水集》卷一《工役之制》。
    8(光绪)《峄县志》:“顺治十七年,知县黄甲第力请以单县协济德胜、万年、丁庙等处之夫.改调师家庄.而本邑协济之夫撤归三闸。两县俱便.”(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峰县志》卷十二《漕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1(清)李祖陶:《靳文襄公治河事状》,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九八《工政四·河防三》。
    2(清)张丙嘉编:《河渠汇览》卷二,载《中华山水志丛刊·水志》第二册.线装书局.2004年.
    3 《清史稿》卷七《圣祖本纪二》.
    4 《行水金鉴》卷一一七引《北河续记》.
    5(明)朱田盛撰,徐标续撰:《南河全考》卷下.
    6 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中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68页.
    7 《行水金鉴》卷一二七引《陆化淳传》.
    8 《明祟祯长编》卷六五“祟祯五年十一月丙辰条”。
    9(明)胡瓒:《泉河史》卷三《泉河志·主事张克文新泉序》.
    10 《明神宗实录》卷七“隆庆六年十一月丙申”条.
    11(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八《河工告成疏》.
    1 《行水金鉴》卷三二引《王锡爵撰潘公墓志》.
    2(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
    3 《行水金鉴》卷一七三引《河南管河道治河档案》.
    4(清)阎廷谟:《北河续纪》之四《河政纪》.
    5(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七《附录四上》.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第186页.
    6 河工号子在河工的过程中,特别如挑河、抬土、筑堤、下桩、打夯等重体力活的过程中都会被唱起,就 当是,这些号子起到了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宣传知识的作用,对后人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歌中唱道:“嗨!嗨!甩开胳膊挺起腰.脚步走稳好登高!哼……嗨!嗨!嗨!你也抬来我 也抬,抬了河土垫河崖。河堤修得高又宽.挡住大水保家园。哼……嗨!嗨!嗨!头号大筐装得尖,运河挖得深又宽,南北二京好行船。大船装来江南米,小船又装青竹竿。抬上堤来筐放稳,排着筐头莫要慌。哼……嗨!嗨!嗨!”(高建军:《山东运河民俗》,济南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清)王好问:《引河成》,转引自翟自豪编著:《兰考黄河志》,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第175页。
    2(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峄县志》卷十二《漕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3(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0页。
    4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5(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9页。
    6(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上《练兵》。
    7(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页。
    8(明)万恭:《治水筌蹄》卷上,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第34页。
    9(明)梅守德、任子龙纂修:《嘉靖徐州志》卷七《户役志》。
    1(同治)《徐州府志》卷十八《古迹考》.
    2(清)陆耀:《山东运河备览》卷九《挑河事宜》。
    3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八“万历三十四年二月癸丑”条。
    4(乾隆)《河南通志》卷十五《河防考》.
    5(清)白钟山:《豫东宜防录》卷四,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465-466页.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九,引《祥符大工奏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57页.
    2(清)白钟山:《豫东宜防录》卷三.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355页。
    3 《明孝宗实录》卷六九“弘治五年十一月庚辰”条.
    4(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百回“韩爱姐路遇二捣鬼 普静师幻度孝哥儿”.中华书局,1998年.
    5(明)黄克缵:《古今疏治黄河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2册,第450页.
    6(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三《地部一》。
    1(明)谢肇淛:《南旺拂河行).载(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第16.
    2(明)刘天和:《问水集》卷二《治河始末》.
    3 《明史》卷八三《河渠志一》.
    4(清)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宣化录》“严禁克减堡夫工食俾沾实惠事”(雍正三年三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59页.
    5(清)张霭生:(河防述言·工料第八》,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九八《工政四·河防三》。
    6(清)张鹏翮:《敬陈治河条例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三《工政九·河防八》。
    7(清)薛凤祚:《两河清汇》卷八《黄河·存恤夫役》。
    8(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一《王十》。
    1 欧阳发、洪钢编:《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第153-161页.
    2(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七(河工事宜疏》。
    3 《明熹宗实录》卷六七“天启六年六月乙亥”条.
    4(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七《河工事宜疏》。
    5(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一《纪河夫河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页.
    6 《明神宗实录》卷七七“万历六年七月辛未”条。
    7(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十四《查理沁卫二河疏》。
    1(明)黄克缵:《古今疏治黄河全书》卷二《治河始末》,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2册,第450页.
    2(明)朱国盛撰,徐标续撰:《南河志》卷九《河夫议》.
    3(明)王恕:《漕河图志》卷三《漕河夫数》.
    4(明)万恭:《泊水筌蹄》卷上,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第21页.
    5 戴逸主编、陈桦著:《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第244页.关于财政状况的研究,详见本文第四章“河工经费问题研究”。
    6 《清史稿》卷二七九《朱之锡传》.
    7(清)张丙嘉:《河渠汇览》卷二,载《中华山水志丛刊·水志》第二册,线装书局,2004年。
    8 《消世宗宪皇帝圣训》卷二十七《治河》“雍正元年七月甲午”条.
    9 《清文献通考》卷二四《职役考四》.
    1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98-99页.
    2(清)李同亨修,张俊哲、张壮行纂:《顺治祥符县志》卷二《河工》,天津古籍书店抄本.
    3 《明史》卷八七《河渠志五》。
    4(明)周堪赓:《治河奏疏二卷》卷上,四库存目丛书史部66,第40页.
    5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赋役条》.
    6(雍正) 《上谕内阁》卷一二六之一.
    7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四九引《豫河志》,水利委员会编印本1942年,第3915页.
    8(清)田文镜:《抚豫宜化录》“题为钦奉上谕事”(雍正四年十一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1(清)白钟山:《豫东宜防录》卷三.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368页。
    2(清)薛凤祚:《两河清汇》卷八《黄河·守堤责成》。
    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九》引《云荫堂奏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45页.
    4 苏远渠:《清代山东运河水灾与两岸农村社会经济》.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39页.
    5(清)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劝募民夫协力攒修以竣铣钦工事”(雍正二年十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6 参阅(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
    7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64页.
    8(清)田文镜:《抚豫宜化录》“劝募民夫协力攒修以竣钦工事”(雍正二年十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1页.
    9(清)丁恺曾:《治河要语》,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一0一《工政七·河防六》.
    10(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6页。
    11(雍正) 《上谕内阁》卷六五。
    1 《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
    2(清宣宗实录》卷三五七“道光二十一年九月癸丑”条.
    3(清)丁萼亭:《治河要语》,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45-46页。
    4 《明穆宗实录》卷三七“隆庆三年九月癸酉”条.
    5 《明史》卷八七《河渠志五).
    6(明)周堪赓:《治河奏疏二卷》卷上,四库存目丛书史部66,第40页.
    7 《清文献通考》卷二三《职役考三》.
    8(清)白钟山:《豫东宜防录》卷五,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615页.
    9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6页.
    1(清)何如璋:《东省河道浅窄拟请展筑遥堤折》,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一一五《工政二十一·各省水利二》.
    2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第80页.
    3 程民生:《中国古代北方役重问题研究》,《文史哲》2003年第6期.
    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0《山东一·会通河》.
    5 《明世宗实录》卷三二0“嘉靖二十六年二月甲申”条:“两直隶、山东、河南,先年设闸夫、河夫、堡夫,远者征银,近者给役,以供黄河修筑之用,今皆积有盈余,而岁征如故,民实不堪,宜量为减免,待河工兴举,银力不敷仍旧征派工部议覆.”
    6 《明神宗实录)卷一五五“万历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条.
    7(嘉靖) 《夏津县志》卷上《食货志·民役》.
    8 《行水金鉴》卷四一引《贾开宗治河议》.
    9 参阅《褚姓起源和历史发展状况(二)》.中华褚氏家族网,http://www.chushiw.com.
    10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五“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癸酉”条.
    11 《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赋役条》.
    1(明)周堪赓:《治河奏疏二卷》卷上,四库存目丛书史部66,第42页.
    2(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峄县志》卷五《山川下》.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3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4(清)何如璋:《东省河道浅窄拟请展筑遥堤折》.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一0五《工政二十一·各省水利二》.
    5(雍正)《朱批谕旨》卷三十中.
    6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货志二).按,此处所官派夫情况,虽官直隶,也适用于黄运地区.
    7 李及秀称:“旧派夫以地四十五顷.而今派夫止地二十二顷五十亩。盖昔年荆隆甫塞,朱源继溃.每年之间用夫万计.是以派夫加倍。仅坐地二十二顷五十亩。今稍称安澜,河工有限,岂可以河口溃决之日为例乎?”(李及秀:《酌派河夫疏》,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三三《户政八赋役五》).
    8(清文献通考》卷二四《职役考四》.
    9(清)吴峋:《酌拟河工办法请旨饬议折》,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一一五(工政二十一·各省水利二》.
    10 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页。
    1 《清史稿》卷二八一《李信圭传》.
    2 《明神宗实录》卷四“隆庆六年八月戊寅”条.
    3(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峰县志》卷十二《漕渠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4(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三四《工部·都水清吏司·水利》.
    5(清)沈维基修,胡彦升纂:《乾隆东平州志》卷四(漕渠).
    6 佚名:《河工书·与总河嗣山曹公论河启》,引自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1(明)黄克缵:《古今疏治黄河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2册,第448页.
    2(清)凌鸣喈:《疏河心镜》,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四).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13页.
    3(清)黄钧宰:《金壶七墨·浪墨》卷八,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28).
    4 《明英宗实录》卷二六一“景泰六年十二月戊午”条.
    5 《明史》卷二0三《陶谐传》.
    6 《清史稿》卷四七六《白登明传》.
    7 《清史稿》卷二八五《多弘安传附佟国聘传》。
    8 《清史稿》卷二七九《张鹏翮传》.
    9 《清史稿》卷三六0《徐端传》.
    10 《清史稿》卷二四四《季开生传附弟振宜传》.
    11 《行水金鉴》卷五三引《张文端治河书》.
    12(明)朱国盛撰,徐标续撰:《南河志》卷四《部覆知州俞汝为条陈河道疏》.
    13(清)徐端:《安澜纪要》卷下《禁止灯火》。
    1(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六二“前言”.
    2(明)赵锦:《计处极重流移地方以固根本事》,载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三四0《赵侍御文集》.
    1(美)德怀特·希尔德·帕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伍丹戈较:《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75页.
    2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3 《清文献通考》卷二二《职役考二》.
    1 杨联陞:《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载《国史探微》,北京新星出版社,第165页。
    2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3页.
    3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四九引《豫河志》,水利委员会刊本1942年,第3915页.
    4 《明世宗实录》卷四一八“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丙辰”条.
    5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92页.
    6(明)陆树声:《民运困极疏》,载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二九一《二陆文集》.
    7 参阅颜元亮:《清代黄河的管理》.载《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8 《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清史稿》卷一二三《食货志四》.
    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06页.
    10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50年,第18-19页.
    11(清)方受畴:《奏为藩库收到协解工需银两折》“嘉庆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条,载“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豫抚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12 《清宣宗实录》卷一一一“道光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条。
    1 《清史稿》卷四二六《王庆云传》.
    2(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九0六《工部四五·河工》.
    3 陈桦:《清代的河工与财政》,《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清)魏源:《魏源集》上册《海运全案跋》.中华书局1976年;魏源:《复何竹乡同年论会计书》.载《古微堂内外集》卷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24),第668页.
    2 《清史稿》卷三六0《黎世序传》.
    3(清)李希圣:《光绪会计录叙》,载甘韩《清经世文新编》卷六《国用》.
    4(清)魏源:《魏源集》上册(海运全案跋》;魏源:《复何竹乡同年论会计书》,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24)《古微堂内外集》卷六,第668页.
    5(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一《武事余记·兵制兵饷》,载《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年.
    6(清)李希圣:《光绪会计录叙》,载甘韩《清经世文新编》卷六《国用》.
    7(清)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上》.中华书局1976年,第365-366页。
    1(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九0五《工部四四·河工》。
    2(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一《筹河刍官》,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第19页.
    3(清)欧阳兆雄、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河防巨款》.
    4(清)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上》.中华书局1976年,第365页.
    5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六0引《豫河续志》,水利委员会刊本1942年,第十五册第4177页.
    6(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九0六《工部四五·河工》.
    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六》引《云荫堂奏稿》,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52页.
    8(清)王先谦:《道光朝东华续录》道光十八.
    1 《清史稿》卷二十《文宗本纪》.
    2(清)王庆云:《拟请裁并河漕官条议疏》(咸丰三年),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二十《吏政三·官制》.
    3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六0引《豫河续志》.水利委员会1942年,第4178页.
    4(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卷一,《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本.第7页.
    5 《清史稿》卷一二五《食货志六·会计条》.
    6 《行水金鉴》卷五五引《河防志》.按:《河防志》即《张文端治河书》。
    7 《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
    8(清)铁保:《梅庵文钞》卷四《堵筑张秋漫口碑记》.载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四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32-833页.
    9 《清史稿》卷一二五《食货志六·会计条》.
    10 黄河防洪志编纂委员会、黄河志总编室:《黄河志·黄河河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4-277页.
    1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 卷一六O引《豫河续志》,水利委员会 1942年,第4178页。
    2 萧一山:《清代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三册 348页、第四册 136页。
    3(清) 欧阳兆雄、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金穴》。
    1(清) 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上》,中华书局 1976年,第366页。
    2 周魁一、谭徐明:《中华文化通志·水利与交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136页。
    3 谷兆祺主编;《中国水资源、水利、水处理与防洪全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年,第1711页。
    4 白寿彝总主编、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19-20,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62页。
    5 王英华:《清代河工经费及其管理》,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年,第136页。
    6(清) 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 卷一二“清代述异”。
    7(清)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道光时南河官吏之侈汰》,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
    8(清) 薛福成:《庸盒笔记》卷三《河工奢侈之风》。
    9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册),商务印书馆 1931年,第837页。
    10 王英华:《清代河工经费及其管理》,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年,第140页。
    1(清) 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卷下《河工之积弊》.
    2 参阅王英华:《清代河工经费及其管理》,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年,第135页。
    3(清) 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上》,中华书局 1976年,第365页。
    4 陈桦:《清代的河工与财政》,《清史研究》 2005年第3期。
    5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第108页。
    6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 2002年,第453页。
    7 《清史稿》 卷一二五《食货志六·会计条》。
    8(明) 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四《修防事宜》。
    9(明) 朱国盛撰,徐标续撰:《南河志》卷四《部覆知州俞汝为条陈河道疏》,四库存目丛书 223册。
    1(明) 周堪赓:《治河奏疏二卷》卷下,四库存目丛书史部 66,第63页、76页。
    2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年,第36页。
    3(明) 周用:《周恭肃公集》卷十六《奏疏·理河事宜疏》。
    4 《两河观风便览》卷九《河夫》,转引自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年,第422页。
    5(明) 周堪赓:《治河奏疏二卷》卷上,四库存目丛书史部 66,第40页。
    6 黄河防洪志编委会、黄河志总编室:《黄河志·黄河河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第268-271页。
    7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 2002年,第453页。
    8 《明史》 卷七九 《食货志三》。
    9 黄河防洪志编委会、黄河志总编室:《黄河志·黄河防洪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391页。
    1 《行水金鉴》 卷四六引朱之锡 《特议建设柳园》。
    2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 卷一五七引 《刘成忠河防刍议》。
    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一》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14页。
    4 《清宣宗实录》卷十一“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条。
    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五》引《两河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页、第125-126页。
    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70-71页、134页。
    1(清) 裘曰修:《治河策上》,载《清经世文编》卷九七《工政三·河防二》。
    2 程利英:《明代兵制的嬗变与财政支出关系述论》,《军事经济》 2006年第6期。
    3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年,第572页
    4(清) 朱鋐:《河漕备考》卷四《各堤考》。
    5(清) 嵇曾筠:《防河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 494,第19页。
    6(雍正) 《朱批谕旨》 卷三十中。
    7(清) 白钟山:《豫东宣防录》 卷四,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 2006年,第539页
    8(清) 狄敬纂修:《夏镇漕渠志略》上卷《额定夫额》。
    9(清) 白钟山:《豫东宣防录》 卷三,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 2006年,第323页。
    10 《清高宗纯皇帝圣训》 卷一三六《治水十一》 “乾隆五十三年八月戊申”条。
    1(清)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卷6《记开海口始末》,载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四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838页。
    2(清) 白钟山:《豫东宣防录》 卷三,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 2006年,第321页。按,取土时,除主力锨夫外,往往雇募跨夫作为辅助,以“以儧工程”.(同书第320页)
    3(清) 白钟山:《豫东宣防录》 卷四,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十四),扬州广陵书社 2006年,第467页。
    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十》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87页。
    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十八》引《两河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488页。
    6(光绪) 《清会典事例》 卷九0四 《工部四三·河工》。
    7 《清朝文献通考》 卷四一 《国用三》。
    1(清) 裘曰修:《治河策上》,载《清经世文编》 卷九七《工政三·河防二》。
    2 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影响概述》,《复旦大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 1980年。
    3 《清史稿》卷三八三《潘锡恩传附子骏文传》。(清) 桂芳:《御制致变之源说恭跋》(嘉庆十九年),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 卷九《治体三·政本上》。
    4(清) 凌鸣喈:《疏河心镜》,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四),扬州广陵书社 2006年,第47-48页。
    5(清) 桂芳:《御制致变之源说恭跋》(嘉庆十九年),载贺长龄 《清经世文编》 卷九《治体三·政本上》。
    6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8年,第603页
    7(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一《筹河刍言》,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19页。
    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四》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89-92页。
    9 陈桦:《清代的河工与财政》,《清史研究》 2005年第3期。
    10 郭成康:《18世纪中国物价问题和政府对策》,《清史研究》 1996年第1期。
    1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 卷八一引《祥符大工奏稿》,水利委员会刊本 1942年,第八册第2113页。
    2 《清宣宗实录》 卷五七“道光三年八月十七日”条。
    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二》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40页。
    4(清) 凌鸣喈:《疏河心镜》,载中国水利志丛刊(四),扬州广陵书社 2006年,第47-48页。
    5 戴逸主编、陈桦著:《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卷》,辽海出版社 1999年,第244页。
    6 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 1994年第2期。
    7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 2002年,第456页。
    1(明) 万恭:《治水筌蹄》卷上,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5年影印本,第33页。
    2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8年,第326页。
    3 《行水金鉴》 卷四六引 《河防疏略》:“一曰工程……工力不到,法式非宜,一弊也。料物虚浮,徒事粉饰,一弊也;一曰器具……储备不预,徒手莫施,一弊也。制作潦草,不堪适用,一弊也。之二者是皆误工者也;一曰夫役……克减工食,一弊也。奸豪包占,一弊也。卖富佥贫,一弊也。贿鬻私逃,一弊也;一曰物料……交修掯索,一弊也。扣减价值,一弊也。折干肥私,一弊也。盗用官物,一弊也。”。
    4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 2004年,第642页。
    5(清) 蒋湘南:《七经楼文抄》 卷四《与王孟慈农部论河工书》,载谭其骧 《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五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198页。
    6 《清高宗实录》 卷四二四“乾隆十七年十月癸巳”条。
    7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年,第262页。
    1(清) 欧阳兆雄、金安清撰:《水窗春呓》卷下《金穴》。
    2(清) 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卷下《河工之积弊》。
    3 《清宣宗成皇帝圣训》卷一二二《河道》“嘉庆二十五年十月戊寅”条。
    4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年,第262页。
    5(清) 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上》,中华书局 1976年,第366页。
    6 钱陈群:《香树斋文集》 卷二八《治河略》,载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 第五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
    7 《清宣宗实录》 卷一一八“道光五年闰五月初八日”条。
    方,名一个单长)一百.是故以_T-例合部例,堆一方为料千二百斤,每儆一
    
    1 《清宣宗实录》 卷二六七“道光十五年六月十六日”条。
    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四》引《栗恭勤公砖坝成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696页。
    3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册),商务印书馆 1931年,第837页。
    4 颜元亮:《清代黄河的管理》,载《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水电出版社,1986年。
    5 《清高宗实录》 卷二三六“乾隆十年三月己卯”条。
    6 按,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立石于安徽汤山城东北四十五里田楼村故黄河大堤附近.碑高199厘米,宽90厘米。
    7(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乾隆间河工穷奢极欲》。
    8(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二《郭君传》,载 《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36页。按:郭大昌(1742-1815),字禹修,山阳高乡良涧人,是河道治理中一位传奇人物,虽无一官半职,却威信极高,他性格刚直,不趋炎附势,一生不得志。
    1(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 卷二《南河杂记中》,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61-62页。
    2 转引自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室编:《黄河志·黄河大事记》 “嘉庆十一年”,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108页。
    3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8年,第523页。
    4(清) 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上》,中华书局 1976年,第367页。
    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二》引《两河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55页。
    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引《林文忠公政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541页。
    7 《清宣宗实录》 卷三二九“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条。
    1(清) 王庆云:《拟请裁并河漕官条议疏》(咸丰三年),载盛康 《清经世文续编》 卷二十《吏政三·官制》。
    2(清)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道光时南河官吏之侈汰》,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第6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1967年,第121页。
    3 黄河防洪志编纂委员会、黄河志总编室:《黄河志·黄河河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第20页。
    4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一六0引 《豫河续志》,水利委员会刊本 1942年,第4177页。
    5(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二《守成总略》,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28-29页。
    1(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宪冤陷县监牢”,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第23页。
    2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8年,第525页。
    3(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二《南河杂记中·合注》,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63页。
    1 《行水金鉴》卷四九引《靳文襄公治河书》。
    2(清) 汪胡桢,吴慰祖:《清代河臣传》,台北文明书局 1985年,第108页。
    3 《雍正朱批谕旨》 卷二上。
    4 《清宣宗实录》卷一0一 “道光六年七月二十六日”条。
    5(清) 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上》,中华书局 1976年,第367页。
    6(清) 昭梿:《啸亭杂录》 卷八,中华书局 1977年,第214-215页。
    7 王英华:《清代河工经费及其管理》,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第139页。
    8(美) 曾小萍著,董建中译:《州县官的银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26页。
    9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 2004年,第570页。
    1(清) 欧阳兆雄、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金穴》。
    2(清) 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上》,中华书局 1976年,第366页。
    3 陈桦:《清代的河工与财政》,《清史研究》 2005年第3期。
    4(美) 曾小萍著,董建中译:《州县官的银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41页。
    5 颜元亮:《清代黄河的管理》,载《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6年,第320页。
    6(清) 金啸梅:《清代野史大观》 “清代述异”。
    7 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 1982年,第321页。
    8(清) 百龄:《论河工与诸大臣书》(嘉庆十七年),载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九九《工政五·河防四》。
    9 《行水金鉴》 卷四六引《河防疏略》。
    10(清) 田文镜:《抚豫宣化录》,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第64页。
    11 乾隆 《大清会典则例》 卷二八 《河工》。
    1 《清史稿》 卷三二五 《李清时传》。
    2 《清史稿》 卷三二五 《阿思哈传》。
    3 《清史稿》 卷四二七 《福济传》。
    4(清) 赵廷恺:《河防补说》,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 卷一0一 《工政七·河防六》。
    5(清) 贺熙龄:《请禁盐务河工侈靡锢习疏》,载饶玉成 《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二七《户政二·理财下》。
    6 杨联陞:《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载《国史探微》,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178页。
    1(清) 薛福成:《庸盒笔记》 卷三《河工奢侈之风》。
    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七》引《清宣宗实录》,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785页。
    3 李景屏:《清前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影响》,《明清论丛》 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1(清) 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卷下《河工之积弊》。
    2(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一《守成总略》,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29页。
    3(清) 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上》,中华书局 1976年,第366页。
    4 转引自李文海:《南窗谈往 李文海随笔》,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139-143页。
    5(清) 黄钧宰:《金壶七墨》 卷一《河工》。
    6(清)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卷上。
    7(清) 欧阳昱:《见闻琐录》,岳麓书社 1986年,第167-168页。
    1 《明神宗实录》 卷二八三 “万历二十三年三月丙申”条。
    2(清) 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 卷一二“清代述异”。
    3 《清文宗实录》 卷七十二“咸丰二年九月己巳”条。
    4(清) 刘鄂:《老残游记》 第九回“办河工难除积弊 做清官煞费苦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5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8年,第522页。
    6(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二《答友人问河势优劣》,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48页。
    1(清) 欧阳兆雄、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金穴》。
    2(清) 欧阳昱:《见闻琐录》,岳麓书社 1986年,第168页。
    3(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六八回“应伯爵戏衔玉臂,玳安儿密访蜂媒”,中华书局,1998年。
    4 张建民:《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清史研究》 2001年第2期。
    5 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6 秦晖:《“治水社会论”批判》,《经济观察报》 2007年2月19日。
    7(雍正) 《朱批谕旨》 卷二下“雍正四年二月初九日,总督河道齐苏勒奏”。
    1(清) 凌江:《河工料宜》,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五《工政二·河防一》。
    2(清) 贺熙龄:《请禁盐务河工侈摩锢习琉》,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二七《户政二·理财下》。
    3(清) 昭梿:《啸亭杂录》 卷三 《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
    4 《清会典事例》卷九0四记载:雍正二年规定了岁修及抢修经费预估和公款题销的时限:岁修工程“本年十月内题估,次年四月内题销。逾限不销者,令授受各官赔修工费”;抢修工程“将冲决丈尺,动用何项钱粮报部。工完之日,汇册题销,迟至次年不愿销者,如前赔偿。”
    5(清) 靳辅:《文襄奏疏》卷一《经理河工第六疏》。
    6 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7 孙文学主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137页。
    8 《清史稿》卷一二五《食货志六》:“十六年大修之工,用银二百五十万两。原估六百万两,迨萧家渡之工,用银一百二十万两。自乾隆十八年,以南河高邮、邵伯、车逻坝之决,拨银二百万两。四十四年,仪封决河之塞,拨银五百六十万两,四十七年,兰阳决河之塞,自例需工料外,加价至九百四十五万三千两。浙
    1 黄河防洪志编纂委员会、黄河志总编室:《黄河志·黄河河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第278页。
    2 余英时:《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载《余英时文集》第九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3页。
    1 尹绍亭:《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序言。
    2 陈桥驿:《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地理学报》 1962年第3期。
    3 邹逸麟:《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中国史研究》 1982年第3期。
    4 邹逸麟:《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历史地理》 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 水利部治淮委员会 《淮河水利简史》 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年,第9-14页。
    6 王均:《黄河南徙期间淮河流域水灾研究与制图》,《地理研究》 1995年第3期。
    7 陈远生、何希吾、赵承普、陈宪洲主编;《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第6-12页。
    1 孙益群、刘烨、孙东坡:《徐州以下黄河故道区域开发略论》,载《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337页。
    2 张红安:《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3 邹宝山、何凡能、何为刚:《京杭运河治理与开发》,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年,第58-61页。
    4 《地理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年,第163页。
    1(清) 张希良:《河防志》 卷二 《考订·黄河考》。
    2 《明史》 卷八三 《河渠志一》。
    3(清) 张希良:《河防志》 卷二《考订·黄河考》。
    4 《明史》 卷一七一《徐有贞传》。
    1(明) 王鏊;《安平镇治水工完之碑》,载(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一二0《王文恪公文集》。
    2(明) 王以旂 《漕河四事疏》,载(清)叶方恒《山东全河备考》卷四《漕河名疏》。
    3 “洪”是方言,石阻河流曰洪。徐州洪位于州城东南1公里处,绵延一里多:吕梁洪位于徐州城东南25公里处,分上、下二洪,绵亘七里多。水流湍急险恶,水中怪石林立,船只经过,必须依靠当地有经验纤夫的牵挽。
    4(明) 姚应龙等:《万历徐州志》卷三《河防》。
    5 《明史》 卷八三 《河渠志一》。
    6 《明史》 卷一五三《宋礼传》。
    1 岳国芳:《中国大运河》,山东友谊出版社 1989年,第232页。
    2(明) 刘天和:《问水集》卷二《诸泉》。
    3 《明史》卷八三《河渠志一》。
    4 《明史》卷八五《河渠志三》。
    5 《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一三六《治水十一》“乾隆五十三年八月戊申”条。
    6 《明史》卷八三《河渠志一》。
    1(清) 叶方恒:《山东全河备考》卷二《河渠志上·运道兴衰略》。
    2 《明穆宗实录》卷三一“隆庆三年四月乙亥”条。
    3 邹宝山、何凡能、何为刚:《京杭运河治理与开发》,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年,第25页。
    4(明) 万恭:《治水筌蹄》卷上,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5年影印本,第31页。
    5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8年,第267页。
    6 《明史》卷八五《河渠志三》。
    1(清) 叶方恒:《山东全河备考》卷二《河渠志上·泉源诸派考》。
    1(清) 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峄县志》卷五《山川下》.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2 陈远生、何希吾、赵承普、陈宪洲主编:《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第8页。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三》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69页。
    2 关于山东运河的河道变迁以及闸坝设置等问题,邹逸麟先生在《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一文中有详细论述,本文仅从河工与水系变迁的角度加以分析。
    3 根据蔡泰彬先生的解释,这里的老人属整治水利组织中浚泉之职官,非乡里间管教化之老人。参阅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142页。
    4(明) 何乔远:《名山藏·河漕记》。
    5 《明史》卷一五三《宋礼传》。
    6 《明史》卷一五三《陈瑄传》。
    7(明) 胡瓒:《泉河史》卷三《泉源志》。
    8 《明史》卷一五三《宋礼传》。
    9(清) 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十《治河议》,载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 第五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4页。
    1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九《河防》。
    2(清) 张伯行:《居济一得》卷六《治河议》。
    1(请) 陆耀:《山东运河备览》卷十二《名论下》。
    2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 1982年,第9页。
    3(清) 郭起元撰,蔡寅斗评:《介石堂水鉴》卷二《高堰石工论》。
    4(清) 高延第、吴昆田纂:《光绪淮安府志》卷二七《仕绩·黎世序》。
    1 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226页。
    2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年,第158页。
    3(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五册(山东上) 《兖州府志漕渠图说》。
    4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 2006年,第153-154页。
    5 《清仁宗实录》 卷三0四“嘉庆二十年乙亥三月庚子”。
    6(清) 丁恺曾:《治河要语》,载《清经世文编》卷一O一《工政七·河防六》。
    1 参阅熊达成、郭涛:《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9年,第129页。
    2 参阅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年,第33、第111页。
    3 陈远生、何希吾、赵承普、陈宪洲主编:《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第8页。
    4(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五册(山东上) 引《黄河图说》。
    5(清) 徐乾学:《憺园文集》卷十六《治河说》,载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四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197页。
    6(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二《说坝二》,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52页。
    7 姚汉源:《二千七百年来黄河下游真相的概略分析》,载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第8页。
    8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8年,第173页。
    1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162-163页。
    2 陈远生、何希吾、赵承普、陈宪洲主编:《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第8页。
    3 《明史》卷八三《河渠志一》。
    4 《明穆宗实录》卷四九“隆庆四年九月甲戌条”。
    5 吴萍:《略论明代黄河治理的复杂性》,载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第74页。
    6 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年,第213页。
    7 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影响概述》,《复旦大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 1980年。
    8 封越健:《明代弘治年间的黄河灾害及治河活动》,载《资政要鉴》第二卷,北京出版社 2001年。
    9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9年,第128页。
    1(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一《筹河刍言》,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13-16页。
    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四》引《云荫堂奏稿》,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707页。
    3 吴宗越编:《沂沭泗河览胜》,长江出版社 2006年,第10页。
    4(清) 叶方恒:《山东全河各考》卷二《河渠志下·曹单黄河备考》。
    5 孙益群、刘烨、孙东坡:《徐州以下黄河故道区域开发略论》,载《明清黄河故道考察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337页。
    4 马驰:《历史地理学视野中的南水北调-访邹逸麟教授》,《学习与探索》 2006年第6期。
    1(明) 《嘉靖沛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
    2(清) 叶方恒:《山东全河备考》卷二《河渠志上·诸湖蓄泄要害》。
    3(明) 黄承玄:《河漕通考二卷》卷下,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 222册,第502页。
    4 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85页。
    5 《明史》卷八五《河渠志三》。
    6 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74页。
    7(明) 万恭:《治水筌蹄》卷下;“若独山、赤山、微山、吕孟,原非柜也,新河障田成湖,而马家桥诸口决之大济运,无柜之名,有柜之实.盍捐田税?”(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5年影印本,第18页)。
    8(清) 叶方恒:《山东全河备考》卷二《河渠志上·诸湖蓄泄要害》。
    9 《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志二》。
    10(清) 冯振鸿纂修:《乾隆鱼台县志》卷二《山水》。
    1 《清史稿》 卷一二七《河渠志二》。
    2(清) 黎世序:《论微湖蓄水过多书》,载《清经世文编》卷一0四《工政十·运河上》.
    3 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载《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清) 靳辅:《治河方略》 卷四。
    1(清) 张伯行:《居济一得》卷一《运河总论》。
    2 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82页。
    3 吴宗越编著:《沂沭泗河览胜》,长江出版社 2006年,第59页。
    4(清) 岳浚:《请停设安山湖水柜琉》(雍正十一年),载《清经世文编》卷一O四 《工政十·运河上》。
    5(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六《附录三》,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154页。
    6 潘守廉修,唐烜、袁绍昂纂:《民国济宁直隶州续志》卷四《食货志》。
    7 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19页。
    1 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20页。
    2 陈远生、何希吾、赵承普、陈宪洲主编:《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第11页。
    3(清) 靳辅:《治河方略》 卷二《治纪中·南运口》。
    4 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51页。
    5 王英华:《清口东西坝与康乾时期的河务问题》,《中州学刊》 2003年第3期。
    6(清) 张希良;《河防志》卷四《高堰滚水坝》。
    7 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52页。
    1 陈远生、何希吾、赵承普、陈宪洲主编:《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第11页。
    2 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影响概述》,《复旦大学学报》1980年(历史地理专辑)。
    3 王洪道等:《中国的湖泊》,商务印书馆 1995年,第105-106页,
    1 郭树:《洪泽湖两百年的水位》,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科学研究论文集》 第12集《水利史》,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2年,第50页。
    2 关于三个时期的分类以及各个时期洪泽湖的演变历史,参阅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151-161页。
    3(清) 高延第、吴昆田纂:《光绪淮安府志》卷五《河防》。
    4(清) 武同举:《淮系年表·清一》,民国十七(1928)年排印本。
    5 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载《历史地理》 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 陈远生、何希吾等主编:《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第11页。
    7 陈远生、何希吾等主编:《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第11页。
    1 孙益群、刘烨、孙东坡:《徐州以下黄河故道区域开发略论》,载《明清黄河故道考察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337页。
    2 谷兆祺主编:《中国水资源、水利、水处理与防洪全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年,第210页。
    1 张全明:《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研究》,崇文书局 2005年,第3页。
    2 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3页、第249页。
    3 贾乃谦:《明代刘天和的植柳六法》,《农业考古》 2002年第3期。
    4 引自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张一麐、沈百先译《中国科学与文明(第十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0年,第408页。
    5(清) 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宣化录》“严禁剪伐酸枣以保护民地事”(雍正二年十一月),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第243页。
    1 唐伦伟、许庆山、冯刚:《运河文化与名城济宁》,载《山东运河文化文集》,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
    2 岳国芳:《中国大运河》,山东友谊出版社 1989年,第230页。
    3(明) 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二《河议辨惑》;
    (清) 朱鋐:《河漕备考》卷四《各堤考》。
    4(清) 郭起元撰,蔡寅斗评:《介石堂水鉴》卷一《毛城铺减水坝论》。
    5(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载中国水利志丛刊(一),广陵书社 2006年,第277-281页。
    6(清) 叶方恒:《山东全河备考》卷二《河渠志上·泉源诸派考》。
    7(明) 冯柞泰:《治河后策》,下卷《归仁堤考》.
    8 《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
    9(明) 万恭:《治水筌蹄》卷下,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5年影印本,第18-19页。
    10(清) 丁晏:《石亭记事·淮安运河西堤福公堤记》,载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四册,浙江人民 出版社 1987年,第805-807页。
    1(明) 谢肇涮:《北河纪》卷七《河议纪》。
    2(清) 崔维雅:《河防刍议》卷六《高宝迤带闸河辩》。
    3(清) 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宣化录》“为再行严伤事”(雍正三年正月),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第108页。
    4(清) 张伯行:《正谊堂文集》 卷四《条陈分黄泄湖策》,载谭其骧 《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五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59页。
    5(明) 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二《河议辨惑》、卷三《河防险要》、卷九《覆議善後疏》。
    6 《明穆宗实录》卷六二“隆庆五年十月辛丑”条。
    1(清) 赵慎畛:《榆巢杂识》卷上《河堤民房》。
    2(清) 徐端:《安澜纪要》卷下《河工律例成案图·堤工房屋图》。
    3(清) 邵远平:《河工见闻录》,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40册,第816页。
    4(光绪) 《清会典事例》 卷八五四 《刑部一三二·工律河防》。
    5 《清文献通考》卷九《田赋考·水利田九》。
    6(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二《郭君传》,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40页。
    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四》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95页。
    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五》引《两河奏疏》,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118页。
    1 胡兆量等:《地理环境概述》,科学出版社 2000年,第151页。
    2(明) 刘天和:《问水集》卷一《汶河》。
    3(明) 陈幼学:《河工申文节略》,载同治《中牟县志》卷九《艺文志》。
    4(清) 谈迁:《北游录·纪程》,中华书局 1960年,第26页。
    5(清) 丁显:《黄河北徙宜复淮水故道论》,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九《工政六·河防五》。
    6(清) 丁愷曾:《治河要語),载《清经世文编》 卷一0一《工政七·河防六》。
    7(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卷六《附录三》,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153页。
    8 陈善同等编:《豫河续志》卷二十《附录》,载《中华山水志丛刊·水志》第二十二册,线装书局,2004年。
    9(清) 张伯行:《居济一得》卷一《运河总论》。
    10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一》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27页。
    11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15页。
    12 《消圣祖实录》卷二四五“康熙五十年二月丁卯”条。
    13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一“康熙四十六年正月十三日”条。
    14 《御制诗二集》 卷一六《古今体八十三首》。
    1 《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七二“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正月丙子”条。
    2(民国) 《沛县志》卷四《河防志·山川》。
    3 孙益群、刘烨、孙东坡 《徐州以下黄河故道区域开发略论》,载《明清黄河故道考察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337页。
    4(清) 崔维雅:《河防刍议》卷六《周桥不宜开辩》。
    5 《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
    6(明) 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三《河防险要》。
    7 《清宣宗实录》卷十六“道光元年四月初三日”条。
    8(清) 严烺:《筹议侍郎朱士彦条陈河工事宜疏》,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六《工政三·河防二》。
    1(清) 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宣化录》“题为圣德广被两河安澜永庆万世仰恳题达恭谢天恩事”(雍正三年七月),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第13页。
    2(清) 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宣化录》“题为皇恩普被万姓乐业恳赐详请题谢以达舆事情”(雍正三年十月),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第17页。
    3 《清高宗实录》卷七O二“乾隆二十九年正月癸丑”条。
    4 程维新主编:《洼地整治与环境生态》,科学出版社 1993年,第2页。
    5(明) 王士性撰、周振鹤校:《五岳游草 广志绎》,中华书局 2006年,第242页。
    6 《清朝文献通考》卷八《田赋考八·水利田》
    7(清) 吴峋:《酌拟河工办法请旨饬议折》,载饶玉成《清经世文编续集》卷一一五《工政二十一·各省水利二》。
    1 《明孝宗实录》卷九三“弘治七年十月甲戌”条。
    2 参阅杨国顺:《黄河流域“与河争地”、与“与河争水”的历史教训》,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年,第256-257页.
    3(明) 万恭;《治水筌蹄》卷上,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5年影印本,第13页。
    4 《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一三六《治水十一》“乾隆五十九年八月丙辰”条。
    5(清) 张伯行:《居济一得》卷三《筑汶河堤岸》。
    6 常锡厚:《治河工程》,龙门联合书局 1952年,第65页。
    7(清) 徐端:《安澜纪要》卷下《河工律例成案图·民筑私埝图》。
    8(清) 黎世序等:《续行水金鉴》卷十四,商务印书馆,1937年。
    9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七《河工七》,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
    1 姚汉源:《黄河水利史研究》,龙门联合书局 1952年,第507页。
    2 《清仁宗实录》卷三二O“嘉庆二十一年丙子七月乙亥”条。
    3 姚汉源:《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载《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6年,第29页。
    4(明)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一《漕河议》。
    5(清) 张伯行:《居济一得》卷二《南旺大小挑》。
    6(清) 张伯行:《居济一得》卷五《东省湖闸情形》。
    7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 2006年,第153-154页。
    8 《清史稿》 卷一二六 《河渠志一》。
    1 《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志二》。
    2(清) 魏源:《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 1976年,第408页。
    3 《清朝文献通考》卷八《田赋考八·水利田》。
    4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初五日,江苏巡抚奇丰额奏折”,载中科院地理所、一档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 2005年,第320页。
    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二十》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556页。
    6 《钦定工部则例》卷三九《河工九》,载故宫博物院编《钦定工部则例三种》。
    7 《清宣宗实录》 卷二四一“道光十三年七月丁酉”条。
    1 《明史》卷八三《河渠志一》。
    2(明) 冯祚泰:《治河后策》下卷《沙宜留》。
    3 高升荣:《清中期黄泛平原地区环境与农业灾害研究-以乾隆朝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4(明) 黄淳耀:《山左笔谈》,齐鲁书社 1996年,第3页。
    5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第154页。
    6 《清史稿》 卷一二六 《河渠志一》。
    7(清) 百龄:《论河工与诸大臣书》,载贺长龄 《清经世文编》卷九九《工政五·河防四》。
    8(明) 刘天和:《问水集》 卷一 《堤防之制》。
    9 中仁主编:《康熙御批》(下册),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年,第1000页。
    1 唐仲冕:《陶山文集》卷六《上制府委查河海滩地议》,载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五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78页。
    2 姚汉源:《二干七百年来黄河下游真相的概略分析》,载黄河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第10页。
    3 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第280页。
    4(清) 陆燿:《山东运河备览》卷一《沿革表》。
    5 山东省水利志编辑室:《山东水利大事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年,第73-77页。
    6 顾浩主编:《中国治水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年第2版,第107页。
    7(清) 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上》,中华书局 1976年。
    8(清) 刘王瑗纂修:嘉庆 《萧县志》卷十一《名宦》。
    9(明) 孙原贞:《大戒疏》,载陈子龙《明经世文编》 卷二四《孙司马奏议》。
    10(明) 刘天和:《问水集》卷二《诸泉》。
    1 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影响概述》,《复旦大学学报》 1980年(历史地理专辑).
    2(明) 朱国盛撰,徐标续撰:《南河全考》卷上《治河治漕考》。
    3(光绪) 《清河县志》卷七《民赋上·田亩》。
    4(明) 万恭:《治水筌蹄》卷上,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5年影印本,第27页。
    5(清) 丁恺曾:《治河要語》,载《清经世文编》卷一0一《工政七·河防六》。
    6(明) 万恭 《治水筌蹄》卷上,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5年影印本,第9页。
    7 《行水金鉴》 卷五十引 《靳文襄公疏略》。
    8 《行水金鉴》卷五十引《王贻上撰靳文襄公墓志铭节略》。
    9(清)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卷六《记开海口始末》,载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四册,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第838页。
    10(清) 丁显:《黄河北徙宜复淮水故道论》,载盛康《清经世文续编》卷一0九《工政六·河防五》。
    1(乾隆) 《重修桃源县志》卷三《田赋上》。
    2(清) 卫哲治等纂修:《乾隆淮安府志》 卷十二《赋役》。
    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黄河卷六》引《南河成案续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147页。
    4 《清史稿》 卷一二九 《河渠志四》。
    5(明) 潘季驯:《河防一览》 卷一四 《查理沁卫二河疏》。
    6 《明世宗实录》 卷一三八“嘉靖十一年五月庚午”条。
    7(明) 刘天和:《问水集》 卷一《黄河》。
    8 《明神宗实录》 卷七“隆庆六年十一月乙酉”条。
    9 姚汉源:《二千七百年来黄河下游真相的概略分析》,载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第10页。
    1(明) 李惟明 《浚光河记》,载(明) 王琼:《漕河图志》卷五《碑记》。
    1 J·菲尔格瑞夫(Fairigrieve);《地理与世界势力》(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伦敦,1917年,第234页。
    引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第28页。
    2 朱玲玲:《中国古代的漕运及其对运道的修治》,载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民俗博物馆编:《漕运文化研究》,学苑出版社 2007年,第15页。
    3(明) 谢肇淛:《五杂俎》卷三《地部一》。
    4 顾浩编著:《中国水利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年第2版,第277页。
    1(法) 魏丕信:《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国家干预--以中华帝国晚期的湖北省为例》,载陈峰《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 第十五章,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美) 德怀特·希尔德·帕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伍丹戈校:《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第79页。
    3 谭徐明:《中国古代水行政管理的研究》,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年,第77页。
    4 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408-409页。
    1 徐海亮:《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传统水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2(清) 包世臣:《中衙一勺》卷一《守成总略》,载《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 1993年,第29页。
    3 转引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年,第55页。
    1 安作璋:《中国大运河与运河文化》,载《祝贺高敏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民族出版社,2005年。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清) 方寿畴:《豫抚奏稿》,“国家图书馆藏历史档案文献丛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200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曲阜县文管会:《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
    中科院地理所、一档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
    《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校勘本,1962年。
    (明)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明) 万恭:《治水筌蹄》,水利水电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明)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
    (明) 潘季驯:《河防一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中华书局,1998年。
    (明) 刘天和:《问水集》,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0221册。
    (明) 陶谐:《陶庄敏公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8册。
    (明) 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
    (明) 谢肇涮:《五杂俎》,“历代笔记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明) 谢肇淛:《北河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76册。
    (清) 阎廷谟:《北河续纪》,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明) 黄承玄:《河漕通考》,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2册。
    (明) 胡瓒:《泉河史》,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2册。
    (明) 何乔远:《名山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明) 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5册。
    (明) 周用:《周恭肃公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54册。
    (明) 杨宏:《漕运通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6,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
    (明) 朱国盛撰,徐标续撰:《南河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3册。
    (明) 朱国盛撰,徐标续撰:《南河全考》,续修四库全书第729册。
    (明) 黄克缵:《古今疏治黄河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2册。
    (明) 张萱:《西园闻见录》,载《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30》,明文书局,1991年。
    (明) 冯祚泰:《治河前策二卷后策二卷》,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5册。
    (明) 徐光启:《徐光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 周堪赓:《治河奏疏》,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66册。
    (明) 敖英:《东谷赘言》,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102册。
    (明) 黄淳耀:《山左笔谈》,齐鲁书社,1996年。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元明史料笔记从刊,中华书局,1959年。
    (明) 王琼:《漕河图志》,姚汉源、谭徐明点校,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
    (明) 不著撰人:《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5年(1986年)据万历三十二年刻本影印。
    (明) 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五岳游草 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
    (明) 王圻纂辑:《续文献通考》,现代出版社 1986年。
    《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1984年。
    《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1986年。
    (清) 傅泽洪:《行水金鉴》,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80-582册。
    (清) 黎世序等:《续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1937年。
    (清) 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水利委员会,1942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再续行水金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清) 欧阳兆雄、金安清撰:《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
    (清) 张伯行:《居济一得》,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79册。
    (清) 于敏中、英廉等:《钦定日下旧闻考》,四库全书本·史部第497-499册。
    (清) 舒赫德、于敏中等:《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四库全书本·史部第362册。
    (清) 狄敬纂修:《夏镇漕渠志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7)据清顺治刻康熙增修本影印,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年。
    (清) 世宗胤祯:《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四库全书本·史部第416-425册。
    (清) 允禄:《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第414-415册。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朝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本·史部第632-638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续文献通考》,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815-82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钦定工部则例三种》,“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
    (清) 高宗弘历:《皇朝通志》,四库全书本·史部第644-645册。
    (清) 陆耀:《山东运河备览》,故宫珍本丛刊,海口出版社,2001年。
    (清) 贺长龄:《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
    (清)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华书局,1982年。
    (清) 蒋良骐:《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年。
    (清) 王先谦:《道光朝东华续录》,载《续修四库全书》第375册。
    (清) 靳辅:《治河奏绩书》,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79册。
    (清) 陈潢:《河防述言》,载靳辅《治河奏绩书》,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79册。。
    (清) 靳辅:《治河方略》,载故宫博物院编:《治河方略等四种》“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 靳辅:《文襄奏疏》,四库全书本·史部第430册。
    (光绪) 《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1年。
    (乾隆)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四库全书本。
    (清) 托津:嘉庆《大清会典》,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第64辑》,文海出版社,1992年。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中华书局,1984年。
    (清) 蒋湘南著、李叔毅等点校:《七经楼文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 谈迁:《北游录》,中华书局,1960年。
    (清) 圣祖玄烨:《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库全书·集部第1298-1299册。
    (清) 高宗弘历:《御制诗二集》,四库全书·集部第1302册。
    (清) 嘉庆帝:《清高宗纯皇帝圣训》,文海出版社,民国94年(2005年)。
    (清) 世宗胤祯:《圣祖仁皇帝圣训》,四库全书本·史部第411册。
    (清) 高宗弘历:《世宗宪皇帝圣训》,四库全书本·史部第411册。
    (清) 高宗弘历:《钦定八旗通志》,四库全书本·史部第664-671册。
    (清) 佚名:《南河成案》,《中华山水志丛刊·水志》第二十六册,线装书局,2004年。
    (清) 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清) 魏源:《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年。
    (清) 包世臣:《中衢一勺》,载《中国水利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清) 包世臣:《包世臣全集》,黄山书社,1993年。
    (清) 凌鸣喈:《疏河心镜》,载《中国水利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明) 王世雍:《吕梁洪志》,载《丛书集成续编》4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清) 徐端:《回澜纪要》,载《中华山水志丛刊·水志卷》第二十册,线装书局,2004年。
    (清) 徐端:《安澜纪要》,载《中华山水志丛刊·水志卷》第二十册,线装书局,2004年。
    (清) 叶方恒:《山东全河备考》,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4册。
    (清) 昭梿:《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
    (清) 郭起源撰,蔡寅斗评:《介石堂水鉴》,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5册。
    (清) 赵慎畛:《榆巢杂识》,中华书局,2001年。
    (清) 邵远平:《河工见闻录》,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40册。
    (清) 武同举:《淮系年表全编》,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 章晋墀,王乔年:《河工要义》,光绪三十四年永定河工研究所铅印本。
    (清) 康基田:《河渠纪闻》,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辑第28-29册。
    (清) 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清) 崔维雅:《河防刍议》,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4册。
    (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年。
    (清) 刘鄂:《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清) 祝庆祺、鲍书芸、潘文舫、何维楷编:《刑案汇览三编(四)》,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 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抚豫宣化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 欧阳昱:《见闻琐录》,岳麓书社,1986年。
    (清)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
    (清) 钱泳:《履园丛话》,清代史料笔记,中华书局,2004年。
    (清) 黄钧宰:《金壶七墨》,载《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清) 薛福成:《庸盒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中华书局,1990年。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 汪胡桢,吴慰祖:《清代河臣传》,台北文明书局,民国74年(1985年)。
    (清) 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 冯桂芬:《校郐庐抗议》,载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2辑,台湾 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载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 金啸梅:《清代野史大观》,新华书局,民国18年(1929年)。
    (清) 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年。
    (清) 嵇曾筠:《河防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94册。
    (清) 朱鋐:《河漕备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7,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38册。
    徐世光:《濮阳河上记》 乙编,民国九年线装本。
    (清) 李汝珍:《镜花缘》,华夏出版社,1994年。
    (清) 李鹏年等:《清代六部成语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清) 王庆云:《石渠余纪》,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 薛凤祚:《两河清汇》,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79册。
    (清) 白钟山:《豫东宣防录》,中国水利志丛刊(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清) 钱谦益:《列朝诗集》,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
    (清) 张丙嘉:《河渠汇览》,载《中华山水志·水志卷》,线装书局,2004年。
    (清) 丁萼亭:《治河要语》,载《中国水利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
    (清) 痛定思痛居士:《汴梁水灾纪略》,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清) 陶澍:《陶澍集》,岳麓书社,1998年。
    (明) 梅守德、任子龙纂修:《嘉靖徐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
    (明) 姚应龙纂修:万历《徐州志》,天津古籍出版社据万历5年刻本影印。
    (明) 《嘉靖夏津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明) 《嘉靖沛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清) 马之驦纂、林艽修:《张秋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 姚鸿傑等纂修:《光绪丰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 胡裕燕、吴昆山等纂修:《光绪清河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
    清) 吴若娘修,路春林等纂:《同治中牟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清) 李同亨修,张俊哲、张壮行纂:《顺治祥符县志》,天津古籍书店抄本。
    (清) 徐宗干:《道光济宁直隶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清) 沈维基修,胡彦升纂:《乾隆东平州志》,乾隆三十六年刊本。
    (清) 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等纂:《光绪峄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潘守廉修,唐煊、袁绍昂纂:《民国济宁直隶州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
    (清) 高延第、吴昆田纂:《光绪淮安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 贡震:《灵壁县志略》,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 吴世雄、朱忻修,刘庠、方骏谟纂:《同治徐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 卫哲治等纂修:《乾隆淮安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
    (清) 刘王瑗纂修:嘉庆 《萧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 冯振鸿纂修:《乾隆鱼台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刊本。
    (清) 睦文焕纂修:《乾隆重修桃源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焦忠祖等纂:《民国阜宁县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赵锡蕃、于书云纂修:《民国沛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周秉彝、王扬瀚修,刘瑞麟纂:《民国郑县志》,民国5年(1916年)刊本。
    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山东河务总局印行,1926年。
    郑肇经:《河工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
    余家洵编:《河工方略》,正中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50年。
    全汉异:《唐宋帝国与运河》,商务印书馆,1946年。
    张含英:《黄河水患之控制》,新知识出版社,1950年。
    常锡厚:《治河工程》,龙门联合书局,1952年。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北京出版社,1961年。
    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埽工》,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
    竺可桢:《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欧阳发、洪钢编:《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
    杨立信编译:《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一)--咸海流域实例分析》,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
    文焕然、文榕生:《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气象出版社,1996年。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
    徐福龄、胡一三:《黄河埽工与堵口》,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
    周立三主编:《中国农业地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
    刘会远主编:《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水利出版社,1982年。
    张家诚:《中国气候总论》,气象出版社,1990年。
    李克让等:《华北平原早涝气候》,科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历史研究社:《明崇祯长编》,中国历史资料丛书,上海书店 1982年。
    戴逸主编、陈桦著:《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孙家山:《苏北盐垦史初稿》,农业出版社,1984年。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
    熊达成、郭涛:《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
    《辞源》,商务印书馆,1991年北京影印第一版。
    刘淼:《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厅、苏北航务管理处史志编纂委员会:《京杭运河志(苏北段)》,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周魁一,谭徐明撰:《水利与交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翟自豪编著:《兰考黄河志》,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
    杨联陞:《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国史探微》,辽宁教育出版,1998年。
    陶存焕、周潮生:《明清钱塘江海塘》,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
    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年。
    郭凤艳、申斯主编:《统计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尹钧科、吴文涛:《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
    尹绍亭、秋道智弥:《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民俗博物馆编:《漕运文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中国历史大辞典编委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高建军:《山东运河民俗》,济南出版社,2006年。
    黄仁宇著,阿凤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出版社,2001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
    杨国顺:《黄河流域“与河争地”、与“与河争水''的历史教训》,载中国水利水 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年。
    贾征:《潘季驯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黄天华:《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曾昭漩、曾宪珊:《历史地貌学浅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
    邹宝山、何凡能、何为刚:《京杭运河治理与开发》,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
    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人民出版社,2004年。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中华书局 2000年。
    孙进己主编:《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岳国芳:《中国大运河》,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
    徐海亮:《从黄河到珠江--水利与环境的历史回顾文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
    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张哲郎:《清代的漕运》,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9。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谭其骧:《黄河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姚汉源:《二千七百年来黄河下游真相的概略分析》,载黄河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庄辉明:《大运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萧一山:《清代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册),商务印书馆,1931年。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
    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编纂委员会:《京杭运河(江苏)史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锋:《漕运与古代社会》,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程维新主编:《洼地整治与环境生态》,科学出版社,1993年。
    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王洪道等著:《中国的湖泊》,商务印书馆,1995年。
    张全明:《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
    谷兆祺主编:《中国水资源、水利、水处理与防洪全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编:《山东黄河志》,1988年。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委会:《河南省志·黄河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黄河防洪志编委会、黄河志总编室:《黄河志·黄河防洪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黄河防洪志编委会、黄河志总编室:《黄河志·黄河河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室编:《黄河志·黄河大事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山东省水利志编辑室:《山东水利大事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白寿彝总主编、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前编(1840-191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钞晓鸿:《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黄山书社,2004年。
    胡兆量等:《地理环境概述》,科学出版社,2000年。
    《地理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编写组:《淮河水利简史》,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
    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袁良义:《清一条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胡一三主编:《黄河防洪》,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年。
    孙文学主编:《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
    《明清黄河故道考察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文海:《南窗谈往李文海随笔》,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韩昭庆:《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黄河长期夺淮期间淮北平原湖泊、水系 的变迁和背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姚文艺等:《黄河下游河道挖河减淤机理及泥沙处理对环境的影响》,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
    胡振鹏、傅春、金腊华:《水资源环境工程》,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姚汉源:《黄河水利史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年。
    邹逸麟:《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黄仁宇:《明代的漕运》,新星出版社,2005年。
    叶振鹏主编:《20世纪中国财政史研究概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余英时:《余英时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顾浩主编:《中国治水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第2版。
    陈远生、何希吾、赵承普、陈宪洲主编:《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
    吴宗越编:《沂沭泗河览胜》,长江出版社,2006年。
    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 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美) 曾小萍著,董建中译:《州县官的银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 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
    (美) 德怀特·希尔德·帕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伍丹戈校:《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英) 崔瑞德、(美) 牟复礼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法) 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1996年。
    (德) 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日) 谷光隆:《明代河工史研究》,京都同朋舎出版,1991年。
    高中华:《黄运水灾与晚清山东社会》,广西师范大学 2000年硕士论文。
    杨运来:《明代黄河水患发生的非自然原因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变迁的影响》,郑州大学 2006年硕士论文。
    苏远渠:《清代山东运河水灾与两岸农村社会经济》,曲阜师范大学 2005年硕士论文。
    王长命:《明清以来平遥官沟河水利开发与水利纷争》,山西大学 2006年硕士论文。
    胡健:《近代陕南地区农田水利纠纷解决与乡村社会研究》,西北大学 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大学:《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复旦大学 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徐近之:《淮北平原与淮河中游的地文》,《地理学报》 1953年第2期。
    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影响概述》,《复旦大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1980年。
    邹逸麟:《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邹逸麟:《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历史地理》创刊号。
    邹逸麟:《我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程利英:《明代兵制的嬗变与财政支出关系述论》,《军事经济》,2006年第6期。
    吴萍:《略论明代黄河治理的复杂性》,载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郭涛:《明代黄河下游的河患及前期的分流》,载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颜元亮:《清代黄河的管理》,载《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姚汉源:《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载《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水电出版社,1986年。
    郭树:《洪泽湖两百年的水位》,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水利史》,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
    韩昭庆:《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对淮北社会的影响探微》,载刘海平主编:《文明对 话:东亚现代化的涵义和全球化中的文化多样性-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四、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郭松义:《略述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修治》,载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民俗博物馆编:《漕运文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
    朱玲玲:《中国古代的漕运及其对运道的修治》,载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民俗博物馆编:《漕运文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
    王英华:《清代河工经费及其管理》,载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探索与研究:水利史研究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年。
    张义丰:《淮河流域两大湖群的兴衰与黄河夺淮的关系》,载张义丰、李良义、钮
    仲勋主编《淮河地理研究》,测绘出版社 1993年;
    张建民:《明清时期的洪涝灾害与江汉平原农村生活》,载《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鲁西奇:《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6期。
    鲁西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牛淑贞:《18世纪清代中国之工赈工程建筑材料相关问题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王云:《近十年来京杭运河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3年第6期。
    刘小花:《中国运河史研究综述》,《吉林水利》 2007年第9期。
    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 2005年第8期。
    申学锋:《清代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演变述略》,《学术研究》 2004年第7期。
    曹松林,郑林华:《雍正朝河政述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饶明奇:《清代防洪工程的修防责任追究制》,《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
    万朝林:《清代绿营将官军俸改革评析》,《历史档案》 2006年第3期。
    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
    穆桂春、谭术魁:《人工地貌学初探》,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第4期。
    李鄂荣:《我国古代黄河水利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第3期。
    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1年第1期。
    赵崔莉、刘新卫:《清朝无为江堤屡次内迁与长江流域人地关系考察》,《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
    刘翠溶:《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 期。
    赵中男:《明代物料征收的名目及其差别》,《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贾乃谦:《明代刘天和的植柳六法》,《农业考古》 2002年第3期。
    王守春:《论历史流域系统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8年第3期。
    万灵:《中国区域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散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年第3期。
    朱金瑞:《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州学刊》 1995年第3期。
    王英华:《清口东西坝与康乾时期的河务问题》,《中州学刊》 2003年第3期。
    林承坤:《古代长江中下游平原筑堤围垸与塘浦圩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 1984年第2期。
    徐海亮:《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传统水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郭成康:《18世纪中国物价问题和政府对策》,《清史研究》 1996年第1期。
    高升荣:《清代中国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表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年第4期。
    陈桦:《清代的河工与财政》,《清史研究》 2005年第8期
    庄华峰:《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期。
    佳宏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汉中府的堰渠水利为中心》,《史学月刊》 2005年第4期。
    周亚、张俊峰:《清末晋南乡村社会的水利管理与运行--以通利渠为例》,《中国农史》 2005年第3期。
    张俊峰:《明清时期介休水案与“泉域社会”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6年第1期。
    谢湜:《“利及邻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开发和县际关系》,《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黎宏韬:《明代雷州地区的水利建设》,《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宋国光:《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刍议》,《国土经济》 1994年第1期。
    石田:《略论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张建民:《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清史研究》 2001年第2期。
    封越健:《明代弘治年间的黄河灾害及治河活动》,载《资政要鉴》 第二卷(经济卷),北京出版社,2001年。
    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陈桥驿:《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地理学报》 1962年第3期。
    王均:《黄河南徙期间淮河流域水灾研究与制图》,《地理研究》 1995年第3期。
    张红安:《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6期。
    李正霞:《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陕西水力发电》 2000年第3期。
    曹永强、倪广恒、胡和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人民黄河》 2005年第1期。
    赵惠君、张乐《关注大坝对流域环境的影响》,《山西水利科技》 2002年第1期。
    马小凡等:《水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利弊关系分析》,《地理科学》2005年第5期。
    刘守杰、孙红光、刘星:《水利工程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森林工程》2003年第2期。
    马驰:《历史地理学视野中的南水北调-访邹逸麟教授》,《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林仲秋:《南四湖的形成时代和原因探讨》,《淮河志通讯》 1991年第1期。
    陆孝平、徐世钧:《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对策探讨》,《水利发展研究》 2005年第10期。
    张莉红:《古代成都的水利工程建设及其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
    经君健:《清代前期民商木竹的采伐和运输》,《燕京学报》 1995年新一期。
    谭徐明:《水利工程对成都水环境的影响及启示》,《水利发展研究》 2003年第9期。
    张文安、高伟洁:《管窥明清时期郑州水患》,《中州今古》 2003年第3期。
    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清史研究》 2004年第3期。
    李询:《试论明代的流民问题》,《史学集刊》,1988年4期。
    张建民:《试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农田水利》,《中国农史》 1994年第2期
    王裕明:《明代总甲设置考述》,《中国史研究》 2006年第1期。
    李景屏:《清前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影响》,《明清论丛》 第二辑,2001年。
    王伟:《当代和清代黄河治理比较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严小青,惠富平:《明清时期苏北沿海荡地涨纪对盐垦业及税收的影响-以南通、盐城地区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程民生:《中国古代北方役重问题研究》,《文史哲》 2003年第6期。
    高升荣:《清中期黄泛平原地区环境与农业灾害研究-以乾隆朝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崔末兰:《浅谈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第8期.
    秦晖:《“治水社会论”批判》,《经济观察报》,2007年2月19日。
    邓辉:《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经和纬》,《史学月刊》 2004年第4期。
    (日) 滨岛敦俊:《明代江南農村社會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
    (日) 上田信:《地域の履歷--浙江奉化忠義鄉》,《社會經濟史學》49-2.1982。
    (日) 佐藤武敏:《宋代における湖水の分配》,《人文研究》7-8,1956。
    (法) 魏丕信:《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国家干预--以中华帝国晚期的湖北省为例》,载陈峰《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 威廉.T.罗著、成一农译:《长江下游的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 王国斌:《18世纪以来中国财政变迁及相关问题》,《史林》 2006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