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构与意义赋予:苏报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著名事件,学术界对此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本论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时,试图在资料和研究方法方面对以往的研究有所突破。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揭示事件真相,在发掘大量新资料基础上,对事件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如《苏报》到底因何宣传革命?列强为何介入并坚决反对交犯?苏报案如何审讯并形成最终判决?章太炎、邹容在法庭上表现如何?这些都以往研究所忽略或者不够深入的问题。下篇研究苏报案的建构。分两个方面:一是苏报案发生时大众传媒对苏报案的建构,以中外文报纸对苏报案如何报道与评论为中心,包括当时的主要的中文报纸,如《申报》、《新闻报》、《中外日报》、《国民日日报》、《华字日报》(香港)等和各种外文报纸,如《字林西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二是苏报案后不同时期苏报案意义的建构以及章太炎和邹容形象的塑造。二十世纪,苏报案和章太炎、邹容频繁出现在各种政治宣传作品中,小说、戏剧、电影和政治宣传读物塑造过不同的章太炎、邹容形象,也赋予苏报案各种时代意义,本文将分析影响苏报案建构的各种因素,如文化价值、政治氛围、意识形态等,进而探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何被建构成由不同的立场、观念、目的等支配的话语。
Subao Case is a famous event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re are some papers and works that make very good research about it, so it seems to be impossible to make deeper research, but based on the new materials I have found and the creative approach, I will try to make the breakthrough on the Subao Case study.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 of two section, section one is about the event itself, it will provide gene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Subao Case and will offer a synthesis of existing scholarship and provide a starting point, it will focus on a few topics, such as what caused the Subao publish the revolutionary articles? Why did the powers refuse to surrender the prisoners? And how about the court case itself? Section two will discuss the discourse on Subao case. Firstly, I will look at the way how did newspapers report on the Subao Case, and especially their editorial comments on the case that created public opinion on the matters involved. By looking at the Chinese newspapers such as Shenbao, Xinwenbao, Mingguo riribao, zhongwai ribao and Huazi Ribao discussed and represented the Subao Case I will discuss the media's role in the formul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media(newspapers), thereby significantly enlarg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broader Chinese language media in Shanghai and all of China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 also intend to study the discourse on the Subao Case as presente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newspapers that published in Shanghai, London, New York, Washington, Los Angeles. By so doing, I tyr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national dimensions of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about China during that period. Finally, I will trace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writings about the Subao Cas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us showing its ongoing relevance over time and the way interpretations of its meaning have shifted according to who was doing the interpreting and the specific context in which the interpretations were being made. In this section, among other things, I will discuss a novel written by the famous revolutionary, the way the Communist Party narrated the Subao Case after 1949, and the way the Subao Case has been handled in post-Mao China, especially as seen in a movie based on the case.
引文
1 周佳荣:《苏报与清末政治思潮》,香港昭明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2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汤志钧:《一百年前的“苏报案”》,《史林》,2003年第2期。
    4 唐振常:《苏报案中一公案--吴稚晖献策辩》,《上海史研究》(二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5 高强:《苏报案与治外法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7月。
    6 冯怡:《从苏报案看清朝的文字狱》,《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10月。
    1 徐进:《陈范与苏报案》,《常州文史资料》,第1辑。
    2 蒋法仁:《苏报馆主陈范》,《常州文史资料》,第1辑。
    3 王德峰:《陈范与苏报案》,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9卷第5期。
    4 欧阳恩良:《苏报案中章太炎邹容投案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5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 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7 朱庆葆、朱力:《邹容、陈天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 朱庆葆、朱力:《邹容、陈天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1 《苏报》1896年创刊,馆主是胡璋,馆址设在福州路东首,胡璋以其日藉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署注册,因此《苏报》名义上是一份日本人的报纸。聘当时海上文人邹弢为主笔。
    2 章太炎:《邹容传》,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4页。
    3 张篁溪:《苏报案实录》,《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7页。
    4 陈范“愤官场之腐败,渐有倾覆满洲之志,移居上海后,遂与当世志士相往还”。见蒋法仁:《苏报馆主陈范》,《常州文史资料第一辑》。
    5 徐进:《陈范与苏报案》,《常州文史资料第一辑》。
    1 陈范:《先淑人遗墨谨识》,《陈蜕盦先生文集》,1914年刊印本。
    2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王季烈辑,上海蟫隐庐,1933年,第20页。
    3 兰皋:《蜕盦事略》,《陈蜕盦先生文集·附录》,1914年刊印本。
    4 章士钊:《苏报案纪事》,1903年印行,第1页。
    5 兰皋(汪文溥):《蜕盦遗事》,《陈蜕盦先生文集》,1914年刊印本。
    6 《铅山县志》,南海出版公司,海口,1990年9月,第715-716页。
    1 据吴稚晖《上海苏报案纪事》,“癸卯五月一日陈梦坡赏章行严之文才,图将其女陈撷芬配之而未言,即招章入馆而司主笔,即揭登章太炎之《客帝篇》及章太炎所作邹容革命军序,从此每日苏报公开载革命文章,将张园之演说,大登特登”。见《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01页。据章士钊回忆:“时余以才逾弱冠之年,掉鞅文坛,略有声誉,宜为梦坡所赏接。梦坡有女曰陈撷芬,主《女学报》,为一女学生冠冕。据吴敬恒为人言,梦坡欲以东床招余,其事之有无,余故不知,然梦坡当日求余适馆,董理斯报,则肯款迫切,殆无其比。”见章行严:《苏报案始末记叙》,《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88页。
    2 陈汉侠:《蜕庵遗事之一》,《陈蜕盦先生文集·附录》,1914年刊印本。
    3 见章行严:《苏报案始末记叙》,《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89页。
    4 章士钊回忆说当时的陈范“思更以适时言论张之,扩其销路,而未必有醉心革命,遒人木铎之坚决意志也。”见章行严:《苏报案始末记叙》,《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88页。
    5 “余之隐志,向与炳麟容私相计划,心摹力追,如上云云者,全为梦坡所不及知。”见章行严:《苏报案始末记叙》,《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88页。
    6 见章行严:《苏报案始末记叙》,《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88页。
    1 马叙伦:《<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补遗》,《近代史资料》1958年1期。
    2 见吴稚晖《上海苏报案纪事》,《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06页。吴误记作刘保恒。
    3 见吴稚晖《上海苏报案纪事》,《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06页。
    4 章太炎:《又致吴君遂》,《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北京,第240页。
    1 章太炎就认为陈范是个贪鄙之人:“陈范素以赃得名,淫昏欺诈,至免官后尚然。凡人书札封面与范,题云大老爷则怒,题云大人则喜(范曾捐升知府),此得为真革命党乎?”见吴稚晖:《回忆蒋竹庄先生之回忆》,《东方杂志》第三十三卷第一号,第31页。
    2 见章行严:《苏报案始末记叙》,《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88页。
    3 见章行严:《苏报案始末记叙》,《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89页。
    4 陈范:《与吴稚晖书》,《陈蜕盦先生文集》,1914年刊印本。
    5 陈范:《病榻赘言》,《陈蜕盦先生文集》,1914年刊印本。
    6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级,中华书局,1981年,第133页。
    1 兰皋:《蜕盦事略》,《陈蜕盦先生文集》,1914年刊印本。
    2 柳亚子:《陈蜕盦先生传》,《陈蜕盦先生文集》,1914年刊印本。
    3 蒋维乔:《中国教育会之回忆》,《辛亥革命》(一),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95页。
    4 《苏报案始末记叙》,《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88页。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830 F.O.405/136,p23-24.
    1 据蓝斯唐侯爵8月12日致焘讷里电报:“中国公使今天下午由马格里阁下陪同前来拜访我,他告诉我说他收到了两封电报,一封是外务部,一封是南京总督,要求内阁指示英国驻上海领事移交因诽谤性出版物被关押的六名新闻记者。”见The Marquess of Lansdowne to Mr.Townley,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830 F.O.405/135,p85.
    2 具体内容见本论文苏报案中的列强一美国一节。
    3 见《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外务部发沿江沿海各省督抚电旨》,《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8页。
    4 据1903年7月10日代理英国驻沪总领事满思礼给代理英国驻华公使焘讷里先生报告,“两星期之前,为了采取一个针对报馆馆主和主笔的程序,袁道台前来领事团。他说,如果这些人 移交给上海道台,简短的审讯招供之后就会被砍头。”见Acting Consul-General Mansfield to Mr.Townley,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830F.O.405/135,p180-181.
    5 见Mr.Townley to the Marquess of Lansdowne,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830 F.O.405/135,p179-180.
    6 详见本文《苏报案中的列强-英国》等内容。
    1 见《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八日兼湖广总督端方致两江总督魏光焘电》,《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446页。
    2 见《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十日兼湖广总督端方致内阁大学士张之洞电》,《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448页。
    3 见《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十日兼湖广总督端方致上海道袁树勋电》,《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448页。
    4 代理英国驻沪总领事满思礼给代理英国驻华公使焘讷里的报告中也提到会审公廨的法律地位:“会审公廨当然是中国法庭,但是相当长时间以来,由于与谳员一同审理案件的观审和执业的外国律师的影响,一个或多或少基于英国法庭的程序逐渐建立起来。但这一点从未写成文字。”见cting Consul-General Mansfield to Mr.Townley,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830 F.O.405/135,p180-181.
    1 据《苏报案实录》“吕受王之春之托,出此毒辣手段。盖张园演说对王借法兵法款事痛加抨击。”见张篁溪:《苏报案实录》,《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2页。
    2 见Mr.Townley to the Marquess of Lansdowne,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830 F.O.405/135,p179-180.
    3 见Prince and Ministers to Mr.Townley,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830 F.O.405/135,P234-235.
    4 见Memorandum of interview with Prince Ch'ing,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830 F.O.405/136,p26-27.
    5 据萨道义与庆亲王谈话备忘录:“萨道义先生提到了苏报案。他告知庆亲王现在的僵局。中国官员希望对承认写了诽谤性小册子的两名被关押者的判处终身监禁与他们所犯罪行不相称。没有证据表明他们与出版有关。在欧洲国家这样的罪行不会给予如此严重的惩罚。被关押者很年轻。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霍必澜先生最近就此事会见南京总督,但是后者说他是依据北京政府的指示行动,不能独立决定此事。庆亲王肯定也会同意严惩是不适当是,愿意此案尽早解决。庆亲王说总督未汇报此案,但是他们一收到总督的报告,他们就会要求他与领事团商议解决。萨道义先生又说关于制止将来煽动性文字在外国居留地出版,他愿意与庆亲王就此达成安排。他同意只要苏报案一解决,就与庆亲王讨论此事。因此,案件越早解决,对清政府越好。庆亲王非常赞同萨道义先生。”Minutes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Sir E.Satow and Prince Ch'ing,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830F.O.405/142,P75.
    6 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午桥,号匐斋。光绪8年(1882年)中举。光绪25年(1899年)任陕西布政使。八国联军入京,慈禧西逃两安,端方得以接近慈禧,使受慈禧重用。光绪27年(1901年)升任湖北巡抚,1902年九月初六日(10月7 日,)署理湖广总督。
    1 另外两位是满人荣庆、那桐。
    2 据光续二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兼湖广总督端方致两江总督魏光焘电:“但闻此辈党羽众多,因有巨魁在内主持,必须责成沪道知会上海领事及工部局密行设法诱拿数人,自易解散。”《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4页。又据吴稚晖《回忆蒋竹庄先生之回忆》:“(五月)十六日尚有上海已革举人童迥来骗我们进城。他说,他们将开设一文鞭学校,暗寓文人更革之义,叫我与孑民等都去讲演,其实他受了上海道之使,要骗我等去就捕。”见《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第22页。
    3 据光续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一日兼湖广总督端方致内阁大学士张之洞电:“此事仅恃沪道办理,力量较薄,非由外务部尚诸公使主持,恐仅在上海监禁,都则三年,少则数月,限满释放,逆焰更凶,大局不可问矣。惟公赤手挽回,功在社稷。”《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2页。
    4 志赞希:光绪帝妃子珍妃之兄,当时主持《南方报》。
    5 赵竹君:即赵凤昌。
    6 详见《苏报鼓吹革命清方档案》,《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 吴稚晖:《上海苏报案纪事》,《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1页。另吴稚晖在《回忆蒋竹庄先生之回忆》中说是魏光焘之子留学日本:“尚有数少年,内有魏光焘之子。皆前时送往日本留学,今因日本留学生方组织义勇军,故魏命陶森甲赴东,强彼等归国也。”《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第23页。
    2 何梅士(?-1904),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靡施,号煤死,又称双枰记主人,肄业南洋公学,因学潮退学,加入爱国学社,参与爱国学社《童子世界》编辑工作,《苏报》被禁后参加《国民日日报》编辑工作,后以愤世蹈海死。
    3 指俞明震。
    4 指魏光焘。
    5 《吴稚晖先生全集》,第12卷,群众图书公司1927年版,第712页。
    1 见唐振常:《吴稚晖献策辩》,《上海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2 A.M.KOTENEV:SHANGHAI:ITS MIXED COURT AND COUNCIL,WM.S.HEIN&CO.BUFFALO,NY,1987,P86,87.
    3 THE DAOTAI'S PROCLAMATION,N.C.DAILY NEWS,JULY 10,1903.
    4 据1903年7月1日董事会会议记录:“关于会审公廨谳员下达给公差要求封闭苏报馆之指令,董事会指示,在审讯并判决前不准执行,即使执行也应由工部局巡捕负责。”见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十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0页。
    1 见Marquess of Lansdowne to Mr.Townley,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830 F.O.405/135,P84-85. 局在被告已经关进监狱之后还允许他们在报上发表煽动性的文章。”见Sir.E.Satow to the Marquess of Lansdowne,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 830F.O.405/136,p48-49.
    1 见Sir.E.Satow to the Marquess of Lansdowne,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Film S 830 F.O.405/143,p23.
    2 吕班(Dubail,Constantin),1876-1879年任驻华使馆书记官,1893年5月任驻上海总领事,旋奉调署理驻华公使,未几回任。翌年5月转署驻日公使,8月回任。1897-1898年再署理驻华公使,1902-1905年任驻华公使。 皆漫应之。”见《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1页。
    1 孙常炜编《蔡元培先生全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 见吴稚晖:《回忆蒋竹庄先生之回忆》,《东方杂志》第三十三卷第一号。
    3 《狱中答新闻报记者》,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4页。
    4 据《吴敬恒答章炳麟书》:“(章太炎)于公堂上以《苏报》主笔供之,不见效:复于《慰 丹传》以卖友诬之,稍抒其积愤。”(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1页。)苏报案中,章太炎还有一个不光彩的行为,就是在审讯时曾经供认吴稚晖是《苏报》的主笔,有诬陷之嫌。据《吴敬恒答章炳麟书》:“(章太炎)于公堂上以《苏报》主笔供之,不见效;复于《慰丹传》以卖友诬之,稍抒其积愤。”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1页。据《申报》关于苏报案的报道:“陈仲彝供《苏报》乃公司,由父亲陈范经理,主笔为吴稚晖。”(见《初讯革命党》,《申报》1903年7月16日)推测陈可能是受章太炎怂恿。
    1 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37页。
    2 这首诗登在1903年9月出版的《浙江潮》第七期。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就说这首诗当年让他非常感动。毛泽东也曾经改写这首诗。
    3 在《狱中答新闻报》中,章太炎自己就说:“而租界权利为外人所必争,坚持此狱,不令陷入内地。”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4页。
    1 据张继回忆,1903年,章太炎、邹容、章士钊、张继四人“偶于某日晨同到四马路九华楼早餐,相拜为兄弟。”见《张溥泉先生回忆录·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2 邹容出生于1885年,苏报案发生时,实足年龄为十八岁,但按照中国计岁习惯,则为十九岁,所以,当时报纸多称他为十九岁。
    3 据《邹侠丹先生谈革命先烈邹容事迹》:“(邹容)在上海被捕后,刘华庭氏即电其家属,请暂往乡间,以免牵累。子璠先生(邹容父亲)接讯后,即尽焚邹烈士所遗之书籍文稿照片等。烈士入狱后,无信来家,曾寄回一照片,在背面用指血略述被捕后之生死未卜,语至哀婉。”见杜呈祥编著《邹容传》,(台北)帕米尔书店1953年版,第90页。
    4 指汪德渊。
    5 见台北市四川同乡会编《邹容及其革命军》,台北:四川同乡会1977年版,第10-11页。
    1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 ",N.C.DAILY NEWS,DEC.4,1903,5.
    2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 ",N.C.DAILY NEWS,DEC.5,1903,5.
    3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 ",N.C.DAILY NEWS,DEC.4,1903,5.
    4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 ",N.C.DAILY NEWS,DEC.5,1903,5.
    1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 ',N.C.DAILY NEWS,DEC.12-13 1903.5.
    2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N.C.DAILY NEWS,DEC.14,1903,5.
    3 英国人,中文名字李德立,当时《申报》报道时作“立得儿”,1864年生,1886年来华,在上海经商。曾三次任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董事,也是上海内门公司(Brunner,Mond and Co.Ld.)的创办人。1911年辛亥革命时,促成清政府与革命党在上海和谈。1921-1923为澳大利亚驻华商务代表,是上海很有声望的商人。
    1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 N.C.DAILY NEWS,DEC.12,1903.5.
    2 目前还未发现可以说明西蒙的身份、背景的资料。
    1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N.C.DAILY NEWS,DEC.14,1903.5.
    1 以上引文均见THE'SUPAO SEDITION TRIAL',N.C.DAILY NEWS,DEC.14,1903.5.
    2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 ',N.C.DAILY NEWS,DEC.12,1903,5.
    3 原文有误,应为程吉甫。
    1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 ',N.C.DAILY NEWS,DEC.5,1903.5.
    2 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第354页。
    3 沈潜:《黄宗仰与1903年前后的清末革命思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 在法庭调查中,古柏先生曾讯问邹容是否知道每册《革命军》的售价,原文为:古柏先生:你不知道公开的广告每册卖10文钱吗?邹容:那由做广告的人负责,不是我。THE 'SUPAO SEDITION TRIAL",N.C.DAILY NEWS,DEC.11,1903.5.
    2 蒋维乔:《章太炎先生轶事》,见《制言》第25期。
    3 “《革命军》自拿获邹逆后亦觅不得。鼎于福君处阅过,现正托人寻觅也。”见《金鼎致粱鼎芬书》,《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三期(总十期)。
    4 THE 'SUPAO SEDITION TRIAL ',N.C.DAILY NEWS,DEC.5,1903.5.
    1 “逮捕被指控在上海本地报纸上发表批评和诋毁王室、政府和高官言论的作者的命令已经被执行。所有居住租界的外国人急于保护租界的思想和言论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Native Press,N.C.DAILY NEWS,JULY 1,1903.
    2 Supao Case,N.C.DAILY NEWS,JULY 27,1903,4.
    1 《爱国忠君说》,《申报》,1903年8月3日。
    2 《保护说》,《申报》1903年7月9日。
    3 “中国刑律以谋反叛逆为最重,西人则不然,以为谋反叛逆者,必先其君有失德,不洽于百姓之情也。君既不洽于百姓之情,因而谋反叛逆,其罪虽不可?,而其情则尚可原,故以此种人谓之国事犯。治国事犯之刑律,各国虽不尽同,大率皆予以曲谅。”《阅本报所纪严惩国事犯有感而书》,《申报》1903年7月19日。
    1 “而岂知西人日进文明,近亦渐悟轻纵国事犯之律实足以破败国事,长恶乱人,未足垂示后人而欲稍变其从前之积习。”《阅本报所纪严惩国事犯有感而书》,《申报》1903年7月19日。
    2 指美国第二十五任总统威廉 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1901年被暗杀。
    3 《阅本报所纪严惩国事犯有感而书》,《申报》1903年7月19日。
    4 “盖恐若辈非真叛逆,其中或别有隐衷,故必访察再三,以免冤沉海底。”《保护说》,《申报》1903年7月9日。
    5 《保护说》,《申报》1903年7月9日。
    6 据申报馆老报人雷瑨回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编辑部(当时称为主笔房)由黄君主之,当时与申报相角逐者为《新闻报》。《新闻报》读者以商界为多,《申报》既为官场所欢迎,于是撰述记载偏重于文字方面,而总编纂黄君,竟竞竞于字句间,撰述之稍涉激烈者;记载之略触忌讳者,必于阅总(看大样)时悉数删去。鄙人(雷瑨)与金剑华、赵孟遴,心殊不以为然,第权限所在,力争勿得,亦无可如何也。新政萌芽时,上海一埠增添之报纸,如《时报》、《中外日报》等,其精神形式力求更新,以促使世人之注意。而《申报》仍不动不变。于是销路就衰,一落千丈。《申报》馆公司大班(董事长埃皮诺脱)深恐营业失败,至公元一九○五年商决内部大改革,推举金剑华总其成,并添张默(蕴和)专任论着。”见雷瑨:《申报馆过去之情况》,《最近之五十年 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
    1 见《金鼎致粱鼎芬书》,《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总10期)。
    2 黄协埙(1851-1924年),字式权,别署梦畹生,江苏南汇人。清廪生。长于诗、古文辞。光绪十年(1884年)进《申报》馆,在申报馆工作20多年,直到1905年《申报》大改组后退出。
    3 据与黄协埙同时代的老报人孙玉生回忆,黄氏“恶新名词,不屑引用,恒谓我中国文字渊博,取之无尽,奚必摭拾人牙慧,贻欺世盗名之讥,以是人有病其泥者。”见《梦畹老人》,孙玉声著《退醒庐笔记》,《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1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页。
    4 黄协埙自云:“去腊之杪,外人谣言纷起,谓本报主笔得收回洋三百元。今又正于《同文沪报》登告白,题曰:普天同愤,仍指定本报主笔受贿三百元之事。”见《发明申报宗旨》,《申报》1900年3月8日。
    5 《新闻报》创办于1893年,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1899年福开森(John C.Ferguson)购得股权。苏报案发生时,《新闻报》老板是福开森,总经理汪汉溪,总主笔金煦生,在1900年销数已达12,000份。
    6 主要有《候期会讯》(7月2日)、《会讯革命党富有票案初志》(7月16日)、《会讯改期》(7月22日)、《会讯详志》(12月4日)、《会讯续志》(12月5日)、《会讯三志》(12月6日)、《会讯四志》(12月8日)。
    7 分别是:《论时局之乱》(6月10日)、《时局纵论》(6月12日)与《革政不革命说》(6月14日)、《论革命党》(7月5日)、《论妖言惑众》(8月3日)、《摘录中国民来书附论》(8月5日)、《摘录中国民来书附论(续)》(8月6日)、《惩污吏议》(8月12日)、《公信失则人心去说》(8月13日)。
    8 见附表1《新闻报转译外文报纸篇目》。
    1 这三篇论说分别是:《论时局之乱》(6月10日)、《时局纵论》(6月12日)与《革政不革命说》(6月14日)。
    2 《论时局之乱》,《新闻报》,1903年6月10日。
    3 “今之时盖一模糊影响之世界耳,广西、云南究竟内患若何?讳之;满洲、蒙古、西藏究竟外患若何?讳之;皇上究竟亲政与否?讳之。”见《论时局之乱》,《新闻报》,1903年6月10日。
    4 “无怪有革命党谓中国不能自治,不如代而理之也。”见《论时局之乱》,《新闻报》,1903年6月10日。
    5 “有谓今之时无革命之势矣,有谓今之时官场皆革命党矣。某谓作成革命之局安待夫革命之时,国家自为之。”见《论时局之乱》,《新闻报》,1903年6月10日。
    6 《论时局之乱》,《新闻报》,1903年6月10日。
    1 分别是《论妖言惑众》(8月3日)、《摘录中国民来书附论》(8月5日)、《摘录中国民来书附论(续)》(8月6日)、《惩污吏议》(8月12日)。
    2 《论妖言惑众》,《新闻报》,1903年8月3日。
    1 《论妖言惑众》,《新闻报》,1903年8月3日。
    2 据光续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三日探员志赞希赵竹君致兼湖广总督端方电:“……申报持论甚正,新闻亦然,中外报不易化导。”见《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4页。
    3 据光续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一日兼湖广总督端方致探员志赞希赵竹君电,“……查该犯确系中国著名痞匪,竟敢造言污谤皇室,妨害国家安宁,与国事犯绝不相同,按之西律亦应归本国办理。望将此义告文八弟,切实著论数首,登之报端,以为证据。申报及中外日报,能为运动,使之助力尤好。”《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2页。
    4 1903年7月13日,南洋公学学生毕业典礼,福开森在典礼上发表演说。见《演说照译》,《新闻报》1903年7月15日。
    5 据《金鼎致粱鼎芬书》:“十五日抵沪,当电禀兼宪。嗣晤福参赞、袁、俞二观察,借悉沪办各情。舍弟世和并详告一切……今才又奉兼宪谏电,饬与福君、世和酌度办理。”《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总10期)。
    6 据光续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二日兼湖广总督端方致福开森转金煦生电:“……六犯皆系中国著名痞匪,竟敢造言污毁皇室,妨害国家安宁,与国事犯绝不相同,务将此义著为论说,登诸报端。该犯已干众怒,此报一出,众论翕然,不必游移。”见《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3页。
    7 据光续二十九年闰五月十三日福开森致兼湖广总督端方电:“再金令世和未奉文电之先,已著革命党论讽激”。见《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6页;又据严独鹤回忆,“金煦生在《苏报》案中和福开森有联系,并曾写过一篇论文《论革命党》刊在 《新闻报》上。”见严独鹤:《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新闻界动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3页。
    1 章太炎:《狱中答新闻报》,《苏报》1903年7月6日。
    2 见《金鼎致粱鼎芬书》,《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总10期)。
    3 “且使逆党、叛党悔过自新,亦皆可施以宽政。”《公信失则人心失说》,《新闻报》,1903年8月13日。
    1 “今日抱革命之宗旨者,自庚子以后儿于十人而九,大抵不变法则革,变法则不革。”见《惩污吏议》,《新闻报》,1903年8月12日。
    2 《中国民来书附论》,《新闻报》1903年8月5日。
    3 《论革命党》,《新闻报》,1903年7月5日。
    4 直接针对苏报案或者与苏报案有关的评论六篇,分别为《论政府当求消化乱党之法》(1903年7月29、30、31日)、《论旧党之不知新党》(1903年8月5日)、《论沈荩被杀事》(1903年8月13日)、《论荣禄不死近事当如何》(1903年9月13日)、《论新党之将来》(1903年9月30日)、《论中国当道之畏恶革命党》(1903年11月12日)。对苏报案的报道也很多,但《中外日报》自己的报道不多,仅有(《记本埠华官拘人事》(1903年7月3日)和《纪苏报馆第二次会讯事》1903年7月22日)两篇是访稿,其余均译自外文报纸。
    5 见附表二《中外日报转引外文报纸篇目》。
    1 《论政府当求消化乱党之法》,《中外日报》1903年7月30日。
    2 《论政府当求消化乱党之法》,《中外日报》1903年7月29日。
    3 “近日沈荩被杀一案,外人啧有繁言,按沈荩本无足轻重之人,就国家言之,故当指为有罪,惟其被杀之时,适在上海拘获六人之后,而又不明暴其罪状,特由人所深恶痛绝之庆宽口传懿旨,逮之下狱,又用停刑之月遽用非刑毙之杖下,上则违国家之宪典,下则致群情之震骇,则其事诚不可以不记。本馆乃刺取津报所载及由京南下诸人所述之词,择其可信者详记于下,亦足为后人之殷鉴也。”见《论沈荩被杀事》,《中外日报》1903年9月13日。
    4 《论沈荩被杀事》,《中外日报》1903年8月13日。
    5 《中外日报》1903年9月13日。
    6 荣禄是晚清政局中一重要人物,协助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也是1900年策划废黜光绪帝的主要参与者,是后党的核心人物之一,1903年4月11日去世。
    1 《论荣禄不死则近事当何如》,《中外日报》1903年9月13日。
    2 ‘自乙未以后,割地之案层见叠出,外人于我国各省公然有势力范围之说,而我国莫敢谁何,东三省地方固国家之丰沛也,而一任俄人之占据,莫之能阻,则遂以为政府之于本国土地并不顾惜,见本国之人民属诸他国,并不动悯恤之心,遂以为政府不足倚赖,亟欲离国家而自立,以为保存之计,虽其所持之主义万不可行,而亦不暇计及此,其近因之一也。自回銮以后,号为力行新政,然皆有形式而无精神,言育人才则处处皆设学堂,言重实业则处处皆设农工商局,言修武备学堂则处处皆练新军,而究之饰观听则有余求实效则不足,所表著 于外者,惟是敲骨吸髓,剥取小民之脂膏以偿付外人之款项,余皆未之有闻。至于宫廷内外,政以贿成,而外人之欲得权利于我国者,尤无不以行贿之多寡为获利之广狭,则彼党诸人固将指此为政府 之咎而不愿同归于尽,遂袭用西国破败之旧事,冀为异日建立之基础,此又其近因之一也。”《论政府当求消化乱党之法》,《中外日报》1903年7月31日。
    1 《论政府当求消化乱党之法》,《中外日报》1903年7月31日。
    2 《论政府当求消化乱党之法》,《中外日报》1903年7月31日。
    3 清政府官员金鼎在给梁鼎芬的汇报中提到《中外日报》“不论不议,但即西报之或是或非译而录之,自以为守局外之例。”见《金鼎致粱鼎芬书》,《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
    4 见《驳革命驳议》,1903年6月12-13日。
    5 见《革政不革命说》,1903年6月14日。
    6 见《读革命驳议书后》,《华字日报》1903年5月25日。
    7 “革命党所著书籍,满纸皆刺目之字,逆耳之谈,非特政府恶之,指为大逆不道,即在持和平主义之人冀望朝政尚有清明之一日,国家尚有自强之一日者,亦无不阅之不终篇,怒焉不安。”见《论政府当求消化乱党之法》,《中外日报》1903年7月31日。
    8 “革命党之空言暴动,不切事情,本报从不附和。”见《论当道畏恶革命党有必至之流弊》,《中外日报》1903年11月12日。
    1 《论新党之将来》,《中外日报》1903年9月30日。
    2 汪诒年在编辑出版《汪穰卿遗著》时,曾特别指出:《中外日报》中,先兄所为论说颇多,于时事尤有关系,然循报章通例,“率不署撰著人姓字。”见《汪穰卿遗著》第1册,钱塘汪氏,1920。
    3 电文内容为“先生以为辱国丧权,莫此为甚,遂致电枢府,密陈转圜之策。略言此事先误颟顸,继误操切,竟闹成公堂对质,失权受辱,流弊无穷。且恐被告状师必将百端指斥,不久且腾播全球,为辱己甚。窃谓宜由朝廷托词宽大,诏予轻减,不复根讯,仅命暂禁租界,庶稍冠冕云云。政府未能从也。”汪康年致电何人以及电文具体内容,不详。“枢府”当指张之洞,其时张之洞在京,汪与张之洞有旧,且与张的幕僚梁鼎芬相熟,据此推测汪极可能是致电张之洞。见汪诒年编《汪穰卿先生传记》,文海出版社1938年版,第142-143页。
    1 八闽老叟:《大哉!皇言谨注》,《华字日报》1903年8月15日。
    2 八闽老叟:《大哉!皇言谨注》,《华字日报》1903年8月15日。
    1 以上两首诗最初发表在《江苏》第六期,1903年9月21日出版。
    2 见《赠太炎》,《国民日日报》12月4日。
    1 见《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30日。
    2 见《华字日报》,1903年9月5日。
    1 见附表三《国民日日报转引外文报纸篇目》。
    2 见《论苏报》,《国民日日报》,1903年9月15日。
    3 见《比利时议员论苏报案件》,《国民日日报》,1903年9月17日。
    1 见《论美总领事致上海道书》,《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20日。
    2 见《论苏报案》,《国民日日报》,1903年9月19日。
    3 见《苏报案不公之耻》,《国民日日报》1903年10月3日。
    1 见《苏报案之变更》,《国民日日报》1903年9月6日。
    2 见《法报论苏报案》,《国民日日报》1903年9月17日。
    3 见《论苏报》,《国民日日报》,1903年9月15日。
    4 见《论苏报》,《国民日日报》,1903年9月15日。
    5 据《上海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如下:见《论苏报无可杀人之理》,1903年8月8日。
    1 见《论苏报无可杀人之理》,《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8日。
    2 见《张之洞之深心》,《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29日。
    3 见《论苏报之新状况》,1903年10月5日。
    1 见THE BARBAROUS OFFICIAL MURDER AT PEKING,THE N.C.DAILYNEWS,AUG.11,1903.
    2 “中国法庭在这样的案件中通常程序是法官不作出裁决,也不宣判,仅仅报告给皇帝。”见THE BARBAROUS OFFICIAL MURDER AT PEKING,N.C.DAILYNEWS,AUG.11,1903.
    3 见N.C.DAILYNEWS,AUG.11,1903.
    4 指慈禧太后。
    5 见THE BARBAROUS OFFICIAL MURDER AT PEKING,THE N.C.DAILYNEWS,AUG.11,1903.
    1 指各国公使夫人-译者注。
    2 见THE TURE EMPRESS DOWAGER,THE N.C.DAILYNEWS,AUG.12,1903.
    3 见THE CHINESE REFORMERS,NEWYORKTIMES,AUG.6.1903.Harpy:鹰身女妖,希腊神话中一种怪兽,身是女人,翅膀、尾巴和爪似鸟。
    4 见THE SUPAO CASE,THE N.C.DAILYNEWS,JULY27,1903.
    5 见THE SUPAO CASE,THE N.C.DAILYNEWS,JULY27,1903.
    6 见THE SUPAO CASE,THE N.C.DAILYNEWS,JULY27,1903。
    7 “我们注意到,不仅仅在《中法新汇报》,而且在官方授意的其他地方,在讨论苏报案时,倾向于维护以中国国家主权为辩护,并援引中国法律的正当性;把这些置于人权、理性和文明原则之上。”见THE SUPAO CASE,THE N.C.DAILYNEWS,JULY27,1903
    1 “THE SUPAOCASE,THE N.C.DAILYNEWS,JULY27,1903.
    2 见THE SUPAO CASE,THE N.C.DAILYNEWS,JULY27,1903.
    3 “他们是政治犯,就法律和先例而言,有移交和不移交两种选择。移交的要求经常被拒绝而不认为是严重的冒犯。仅仅宣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不再是一个主权国家,阻止依照法律将其处决是一个对帝国政府太过份的干涉这样的观点就不成立了。”THE CHINESE REFORMER,THE NEWYORK TIMES,AUG.6,1903
    4 “在是否移交被关押者这件事情上,他们只不过没有任何程度上合谋实施不人道的、令人震惊的对进步人士的屠杀,这些人勇敢地说出他们的想法。”THE CHINESE REFORMER,THE NEWYORK TIMES,AUG.6,1903
    5 “他们是政治犯,就法律和先例而言,有移交和不移交两种选择。移交的要求经常被拒绝而不认为是严重的冒犯。仅仅宣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不再是一个主权国家,阻止依照法律将其处决是一个对帝国政府太过份的干涉这样的观点就不成立了。”THE CHINESE REFORMER,THE NEWYORK TIMES,AUG.6,1903
    1 ON TUESDAY NIGHT THE BRITISH OFFICERS WHO ARE,THE TIMES,OCT 16,1903.
    2 CHINESE REFORMERS,THE WANGSHINGTON POST,AUG.31,1903.
    3 THE CHINESE REFORMERS,THE NEWYORK TIMES,AUG.6,1903.
    4 引自CHINESE REFORMERS,THE WASHINGTON POST,AUG.31,1903.
    1 THE SUPAO CASE,THE N.C DAILYNEWS,JULY 8,1903.
    2 见(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300页。
    3 THE SUPAO CASE,THE N.C DAILYNEWS,AUG.11,1903.
    1 见The Barbarous Execution at Piking.N.C.Daily News,Sept.11,1903.
    2 见《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4页。
    3[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56页。
    4[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5 莫里循日记中至少12次提及苏报案(其中7月3次,8月3次,10月1次,11月3次, 12月2次),两次提及沈荩案(7月1次,8月1次)。见Diaries of G E Morrison,China through western eyes[microform]:manuscript records of traders,travelers,missionaries and diplomats,1792-1942,pt.7.reel 121.
    1 见(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这封信函登在11月7日的《泰晤士报》。
    2 窦坤:《莫里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4-70页。
    3 Sterling Seagrave:DRAGON LADY-The Life and Legand of the Last Empress of China,第3,6,6页。纽约,1992年。
    1[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
    2 据统计,从1897年至1910年,莫里循写给濮兰德的信就有至少264次,《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一书中收多篇与莫理循的通信。见(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页。
    1 章士钊自述其编此书的目的是“吾虑其事件之散佚,不足以供后起之参考,故特以日记之法,逐一纪之。”“凡《苏报》之本论,及各报之舆论,而凡有影响于本事件者,亦并及之。”见《苏报案纪事》,癸卯年(1903)版,第2页。
    2 见《苏报案纪事》,癸卯年(1903)版,第1页。
    3 见《苏报案纪事》,癸卯年(1903)版,第2页。
    4 见《苏报案纪事》,癸卯年(1903)版,第1页。
    1 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160页。
    2 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160页。
    1 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页。
    1 刘晴波、彭国兴编校《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2页。
    2 如邹鲁关于苏报案的叙述为:“张园演讲及《苏报》日事革命宣传,邹容更为《革命军》,尤持极端之排满论。吴稚晖、蔡元培屡为巡捕传询,而清廷复控苏报,卒之章炳麟、邹容、龙积之,先后被系西牢,时人谓为苏报之案。其后章炳麟期满得释,而邹竟死于狱中。”见邹鲁主编《中国国民党史稿》,民智书局1929年版,第427页。
    3 据《前大总统孙令陆军部抚恤邹、谢、喻、彭四烈士文》:“顷据川人黄复生等呈称,四川前后起义者死难甚众,以邹容、谢奉琦、喻培伦、彭家珍四烈士功绩最为卓著,请照陆军人将军阵亡例赐恤,并请崇祀忠烈等因前来。案查邹容当国民醉生梦死之时,独能著书立说,激发人心。”见《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51号。
    4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民智书局1929年版,第427页。
    5 1946年1月26日在重庆南区公园动工,同年6月29日落成,现该公园已改名邹容公园。
    1 杜呈祥:《青年之神》,《三民主义半月刊》第九卷,1946年出版。
    1 蒋介石倡议成立的国民党青年组织,性质相当于国民党在大陆时成立的“三民主义青年团”。1952年10月31日正式成立,蒋经国任主任。成立该组织的目的是动员青年参与“反共复国”。
    2 作者介绍剧本的创作经过时说:“脱稿后,经救国团先出油印本两百册。中央四组曾送中央党史会罗家伦先生过目。旋由中国青年写作协会为庆祝第十二届青年节,特邀康乐总队演剧一队排演。桃园某君康乐队,亦于同时排练。自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三日,两队分别在台北中山堂、台北一女中及桃园县、台北县等处,先后演出八场。后来又在四月七日至九日,经指挥参校及国防部官兵同乐晚会,由演剧一队陆续演出三场。”王宇清:《邹容》,(台北)复兴书局1966年版,第124-125页。
    3 作者自称创作依据的主要史料有:《自传》、《中国革命史》(孙中山)、《革命军》、《邹容传》(杜呈祥)、《中国国民党史稿》(邹鲁)等。
    4 王宇清:《邹容》,(台北)复兴书局1966年版,第112-113页。
    1 王宇清:《邹容》,(台北)复兴书局1966年版,第105-106页。
    1 这段内容如下:“光绪二十九年,上海苏报登载邹容作撰著的《革命军》、《驳康有为政见书》等有着革命性文字,号召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痛斥《保皇党》谬论,他那《革命军》一文,余杭章炳麟并替他写序,后来,章邹均被端方、魏光焘、恩寿等勾结英国所逮捕,邹容死于狱中。”见萧白帆著《中国近百年革命史》,(香港)求实出版社1951年版,第13页。
    2 章回、包村等编写《上海近百年革命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页。
    3 章回、包村等编写《上海近百年革命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4页。
    4 章回、包村等编写《上海近百年革命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6页。
    5 岳山:《邹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1 岳山:《邹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2页。
    2 隗瀛涛:《邹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3 隗瀛涛:《邹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56页。
    4 章回、包村等编写:《上海近百年革命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5页。
    5 周修强:《邹容、“苏报案”与革命军》,1981年9月22日,第5版。
    6 章回、包村等编写《上海近百年革命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6页。
    1 岳山:《邹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2 电影导演执导影片时遵循这一指导思想:“以邹容、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同以迪比南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的和以姚文甫为代表的清政府构成矛盾冲突的主线:以邹容、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同以吴稚晖、王天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构成矛盾冲突的副线。而主、副线又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推动者剧情的发展。其中尤以矛盾冲突主线中所表现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地交替,使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直至把剧情推向高潮。也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各种人物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尹明、王洁、鲍芝芳:《对〈革命军中马前卒〉导演处理的若干认识》,《电影艺术》1981年第11期。
    1 尹明、王洁、鲍芝芳:《对〈革命军中马前卒〉导演处理的若干认识》,《电影艺术》1981年第11期。
    2 尹明、王洁、鲍芝芳:《对〈革命军中马前卒〉导演处理的若干认识》,《电影艺术》1981年第11期。
    3 尹明、王洁、鲍芝芳:《对〈革命军中马前卒〉导演处理的若干认识》,《电影艺术》1981年第11期。
    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掀起的民主革命运动,给投靠帝国主义的清政府敲起了丧钟,它象一股激浪,猛烈地冲击着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当时的许多革命知识青年,是这一时代的触角,他们热爱祖国,奋不顾身,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等恶魔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社会,推动革命,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邹容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尹明、王沽、鲍芝芳:《对〈革命军中马前卒〉导演处理的若干认识》,《电影艺术》1981年第11期。
    5 尹明、王洁、鲍芝芳:《对〈革命军中马前卒〉导演处理的若干认识》,《电影艺术》1981年第11期。
    6 拍成影片时,对剧本情节有部分改动,但表现的主题没有改变。
    1 参见叶元:《邹容》,《电影剧作》,1963年1月,第75页。
    2 参见叶元:《邹容》,《电影剧作》,1963年1月,第76页。
    1[美]何伟亚著 刘天路 邓红风译《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1 苏报案正式审讯期间,《字林西报》从1903年12月4日至17日连续登载法庭审理记录‘SUPAO'SEDITION TRIAL,本文据此翻译。
    丁守和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二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十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上海近代历史故事《苏报案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邹容》,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5。
    王有为:《章太炎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台北市四川同乡会四川丛书编辑委员会编《邹容及其革命军》,台北市四川同乡会印行,1977。
    白吉庵:《章士钊传》,作家出版社,2004。
    刘亚雪 刑露申编写《邹容》,中华书局1961。
    刘晴波、彭国兴编《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朱仲玉:《章太炎》,中华书局,1961。
    朱庆葆、牛力:《邹容、陈天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1868-1918),中华书局,1979。
    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
    许寿裳编著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章炳麟》,胜利出版社,1945。
    杜呈祥编著《邹容传》,(台湾)帕米尔书店印行,1953。
    杜呈祥编著青年模范丛书《邹容》,青年出版社,1946。
    杨天石、王学庄编《拒俄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汪诒年编《汪穰卿先生传记》,文海出版社1938年10月印行。
    沈延国:《记章太炎先生》,永祥印书馆,1946。
    陆剑刚编著《邹容》,(台北)台湾儿童书局编印,1957。
    陈旭麓:《邹容与陈天华的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陈漱石《邹容的故事》,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
    周永林编《邹容文集》,重庆出版社,1983。
    周佳荣:《苏报与清末政治思潮》,昭明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79。
    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岳山:《邹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金冲及、胡绳武著《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毛泽东思想万岁》(油印本),1967。
    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重庆市《邹容传》编写组《邹容传》,1978年11月。
    钟雷:《青年神-邹容传》,(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8。
    章太炎:《章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上海书店,1986。
    章太炎著作编注组《章太炎诗文选注》(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章回、包村等编《上海近百年革命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隗瀛涛:《邹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谢撄宁:《章太炎年谱摭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熊月之:《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熊月之著《上海通史·晚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何伟亚著,刘天路等译《英国的课业:十九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汪穰卿遗著》第1册,钱塘汪氏,1920。
    《苏报案纪事》,1903年刊印。
    《陈蜕盒先生文集》,1914年刊印。
    Edward Said,Orientalism,Pantheon Books,New York,1978.
    Kotenev,A.M,Shanghai:its mixed court and council,North-China Daily News and Herald,1925.
    方汉奇:《苏报与苏报案》,《新闻战线》1959年第1期。
    王德峰:《陈范与苏报案》,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9卷第5期。
    冯怡:《从苏报案看清朝的文字狱》,《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10月。
    汤志钧:《一百年前的“苏报案”》,《史林》,2003年第2期。
    汤志钧:《苏报案的历史意义》,《文汇报》1963年7月18日。
    欧阳恩良:《苏报案中章太炎邹容投案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唐振常:《苏报案中一公案--吴稚晖献策辩》,《上海史研究》(二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徐进:《陈范与苏报案》,《常州文史资料》,第1辑。
    高强:《苏报案与治外法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7月。
    彭平一:《关于沈荩与“沈荩案”若干史实的补正》,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wenhua/lishixue/20080428/47942.html
    彭平一:《沈荩与“沈荩案”》,《求索》1988年06期;
    蒋法仁:《苏报馆主陈范》,《常州文史资料》,第1辑。
    J.Lust,The "Su-pao" Case:An Episode in the Early Chinese Nationalist Movement,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Vol.27,No.2(1964),pp.408-429,Published b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人民日报》、《三民主义半月刊》、《大公报》(天津)、《中外日报》、《中法新汇报》(L'ECHO THE CHINE)、《文汇报》、《申报》、《华字日报》(香港)、《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字林西报》(THE NORTH CHINA DAILYNEWS)、《江苏》、《纽约时报》(THE NEWYOR TIMES)、《苏报》、《国民日日报》、《复报》、《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泰晤士报》(THE TIMES)、《浙江潮》、《新闻报》、《解放日报》。
    1、英国外交档案:Further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Affairs of China(1842-1937))。
    包括《中国驻美公使馆致美国国务院照会》(Notes from the Chinese le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1868-1906);《国务院致外国公使馆照会1834-1906(中国)》(Notes to foreign legations in the U.S.from Dep.of State,1834-1906 China);《美国驻上海领事公文》(Despatches from United States consuls in Shanghai,1847-1906)。
    3、上海档案馆馆藏与苏报案有关英文档案。
    4、外务部苏报案交涉档案(藏台湾中研院近史所)。
    5、《莫理循日记》(The Diary of G.E.Morrison,China Through the Western Eyes,part 7)
    王宇清:《邹容》(剧本),(台北)复兴书局1966。
    叶元:《革命军中马前卒》(剧本),《电影剧作》,1963年1月。
    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1981年上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