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斗争传统的中国人民兴起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运动,同时也产生了支撑革命斗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其精神文化成果。从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获得优势算起,革命文化主导中国近百年,1940年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直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理论上才有了根本转变。
     当和谐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后,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影响的革命文化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学术价值就日益凸现出来。
     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是以革命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斗争哲学为理论依据,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革命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革命文化是民族争独立,人民求解放,社会要进步的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的内容包括革命的思想理论、革命的宣传教育、革命文化的队伍建设等。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文化展现出群众性、斗争性、民族性和理想性的特征。
     近现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化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思想,三民主义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具有理论基础意义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形态更替理论,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实践论和矛盾论成为指导思想和哲学依据。革命文化既从西方也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侵略和剥削,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现实条件。
     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有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和不完全意义上的农民阶级反帝或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还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革命文化的惯性延展时期。
     近现代中国革命文化在形成、发展、繁荣和延续的过程中,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领、激励、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进步,留下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内涵丰富的先进经验。也留下一些理论认识、转变时机、斗争方式上的挫折和教训。
After the Opium War, Chinese people were subjected to the twofold repression by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As Chinese people have a glorious tradition of patriotism and struggle, they launched a series of mounting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ways of think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spiritual culture achievements that could support the revolutions came into being.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dominated China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since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and the bourgeois reformists obtained their advantage in the controversy.“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the ideological preparation before the revolution and an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front of the revolution fronts during the revolution.”Mao Zedong said in 1940. This situation did not be changed in theory until“Fostering a culture of harmony is an important step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being raised at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A culture of harmony is an important moral kingpin for the unity and development of all people”being raised at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harmonious culture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culture in Chinese society, the academic value of some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which has influenced modern China deeply and persistently, has been revealed gradually.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of modern China denotes a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a and cultural mode that regarding the revolution as its thought core and value orientation, philosophy of fighting as its theoretical base, and that advocating、researching、explicating、disseminating and fulfilling the rationality of revolution as being main contents.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an advanced culture which calls for national independence, peoples' lib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ont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cludes the revolutionary theory, the revolutionary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the troop construc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etc.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of modern China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struggle, nationality and ideality.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modern Chinese bourgeois revolution culture is the western ideas of liberty, democracy, equality and universal love.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that were led by the proletariat is Marxism, 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class conflict and replacement of social formation of Marxism. Mao Zedong Thought, 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of contradictory,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hilosophical basis.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gets its thought resources from both the western thoughts and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nvasion of the imperialism,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feudalism and the extreme poverty of people are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of moder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of the old type. It includes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culture in a full sense, the peasant class's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struggle culture in a non-full sense , the culture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which was led by the proletariat and aiming at anti-imperialist, anti-feudal and anti-bureaucratic capitalism, the culture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t the period immediately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and the inertia continue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forming, developing, prospering and continuing,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of modern China has had a deep influence on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value judgement. It led, encouraged and pushed the progress of the revolution. It leaves us much positive, rich and advanced experience. It also leaves us some mistakes and setback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ories, the time to transform and the ways of fighting.
引文
[1] [38] [39] [43] [64] [67] [85] [98] [99] [118] [119] [257] [287] [548] [60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08、706-709、697、674、.708、698、708、696-697、695、706、707、697、679、708、706-707..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22.
    [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4.
    [4]马龙闪.苏联巨变的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96.
    [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83.
    [6]李泽厚,王德胜.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J].东方,1994(5-6).
    [7]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1).
    [8]张海鹏.“告别革命”论错在哪里,沙健孙,龚书铎主编.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9]让?皮埃尔?阿泽马等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1.
    [10]金重远著. 20世纪的法兰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56.
    [11]罗国杰.论“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道德[J].高校理论战线,2000( 1):29.
    [12]张海鹏著.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概说,中国近代通史[M]:第1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23.
    [1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1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8.
    [15]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M]: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65.
    [16]苏双碧著.苏双碧史学理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527.
    [17] [19]参见郭建宁著.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2.
    [18]参见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7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03.
    [20]张汝伦.文化研究三题议[J].复旦学报.1986(3).
    [21]庞补.研究文化的三个层次[N].光明日报,1986-1-17.
    [22]参见冯天瑜.“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
    [23]孙中山.在上海青年会的演说,1919年10月8日,孙中山全集[M].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25.
    [2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J].新青年. 2(6).
    [25] [81][83] [383] [591]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39、35、35、31-32.
    [26]邹容.革命军,邹容文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41.
    [27]参见余英时著.民主革命论,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2-315.
    [28]邹容.革命军,转引自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718.
    [29] [70] [204]转引自冯天瑜.“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12、7-9、5-6.
    [30]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96.
    [31]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的演说,1924年11月25日,孙中山全集[M]: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377.
    [32]孙中山.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1897年8月中下旬,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73.
    [33]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
    [34]陈独秀.革命与作乱[J].新青年,8(4)
    [35]陈独秀.革命与反革命[J].向导,(16)
    [36]恽代英.世界革命与中国革命,1926年,恽代英文集[M]: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96.
    [37]谢觉哉.民主政治的实际,1940年,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39.
    [40]禇民谊.普及革命,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M]: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79.
    [41]转引自尚明轩著.孙中山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12.
    [42] [44] [60] [127] [188] [189] [216]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38、65、642、650、633、638-646、625.
    [45] [453]毛泽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3、1260.
    [46]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6.
    [47][306]转引自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M]: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92、420.
    [48]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48.
    [49]共产主义小组[M]:下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479.
    [50]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561.
    [51] [52]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5、15-16.
    [53]刘小清著.红色狂飙――左联实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内容简介部分.
    [54]参见曲士培著.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
    [5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
    [56]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1950年6月6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3.
    [57]毛泽东.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9.
    [58] [5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38-1439、1437.
    [61] [62]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年5月4日,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566、565—566.
    [63] [316]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5月1日,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59—560、559—560.
    [65] [86] [253] [65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848、848、848.
    [66][90]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2—53、191.
    [68] [69]毛泽东.论鲁迅,1937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9—11.
    [71] [73]见张木冉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第1卷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77.676、692.
    [72]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96.
    [74]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及将来之政党[N].新民丛报(92),(日本横滨1906年).
    [75]茅盾.回忆是辛酸的罢,然而只有激起我们的奋发之心!,1943年10月10日,桂林:大公报?文艺,矛盾研究资料[M]: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8.
    [76]参见杜威.美国之民治的发展[N].北京大学日刊,1919-6-9.
    [77]平民生计社宣言,1918年11月15日[J].新青年5(5).
    [78]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27.
    [79]周恩来.革命救国论[J].赤光(2).
    [80]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82]董必武.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1926年11月,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
    [84]陈独秀.革命与民众,陈独秀文章选编[M]:下.北京:三连书店,1984 346-348.
    [8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N]: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270.
    [88]毛泽东.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1957年7月9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452-454.
    [89]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12.
    [91] [92]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4、86.
    [93][94]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5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97、198.
    [9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04.)
    [96]陈平原著.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
    [97]冯自由.<革命军>作者邹容,革命逸史[M]:上卷.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225.
    [100]参见陈平原著.从文人之学到学者之学:明清散文研究[M].北京:.三连书店200.5.
    [101]郭沫若.我们的文化,见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M]: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18.
    [102]石介.“中国论”,徂徕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版,1984.7.
    [103]郭廷以.从中外接触上论中国近代化问题,胡晓明、傅杰编.释中国[M]:第4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371.
    [104]梁启超.新民议?叙论,王德峰编.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9.
    [105]余一.民族主义论[J].浙江潮(1).
    [106]陈天华.猛回头,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M]:第2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51.
    [107]陈天华:警世钟,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M]:第2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43.
    [108]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军政府宣言,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97.
    [109]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 325.
    [11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72.264.
    [111]李大钊.国际的资本主义下的中国[N].晨报副刊,1922-12-1.
    [112]恽代英.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 1924年6月14日,恽代英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52.
    [113]陈独秀.假革命党与反革命党[N].向导,(74).1924-7-16.
    [114]李大钊.挽孙中山联,1925年3月,李大钊全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115]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1926年3月12日,李大钊文集[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48.
    [116][117] [203] [215] [391] [392]蒋介石.革命哲学的重要,1932年5月23日,转引自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M]: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586、588-589、590-596、596、597、591-592.
    [120]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956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46-147.
    [121]余英时.中国现代的民主主义与知识分子[N].联合报?副刊,1975-5-1.
    [122]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55.
    [123] [169] [172] [283] [348] [419] [420]参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90、90、17—20、56-571、20、120..
    [124]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89.
    [125]李大钊. Boishvism的胜利[J]:新青年,5(5).
    [126]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G]:第1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39.
    [128]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郭小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13.
    [129]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9.
    [130]毛泽东.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5.
    [131]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132]北伐誓师词,1926年7月9日,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G]:第2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02.
    [133]蒋介石.告抗战全体将士,1937年8月8日,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M]:第2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2.
    [134]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2.
    [135]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讲词,1937年8月1日,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G]:第2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0.
    [136]郭沫若.我们的文化,1928年,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G]:第3卷.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19.
    [137]龚育之,王志强著.科学的力量[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6.
    [138]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8-69.
    [139]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1.
    [140]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N].新中华报,1939-5-10.
    [141]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1957年3月,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5.
    [142]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吴功正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凤凰出版社,2001.67.
    [143]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年10月,吴功正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凤凰出版社,2001.70.
    [144]陈毅.赣南游击词,1936年夏,陈毅诗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13-15.
    [145]陈毅.雪中野营闻警,1936年冬,陈毅诗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18.
    [146]郭小川.草鞋,1941年7月于延安,郭小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5-7.
    [147]郭小川.向困难进军――再致青年公民,1955年1月草成,郭小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29-30.
    [148]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见汤志均编.章太炎政论选集[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208.
    [149] [151] [205] [206]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M].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714、715-716、87、505.
    [150] [英]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5.
    [152]孙中山.在武昌十三团体联合欢迎会上的演说,1912年4月10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3.
    [153]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军政府宣言,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96-297.
    [154]孙中山.在广州旅桂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1922年1月4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08.
    [155] [159] [612]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86-591、592、594.
    [156]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9.
    [157]参见刘祚昌,光仁洪,韩承文主编,世界近代史[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3-154.
    [158]孙中山.军政府宣言,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8.
    [160]黄兴.在屋仑华侨欢迎会上的演讲,1914年,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381-382.
    [161]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236.
    [162]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张枏、王忍之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史论选集[M]:第2卷上.北京:三联书店,1977.146.
    [163]鲁迅.人之历史,1907年,鲁迅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
    [164]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杜亚泉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47.
    [165]陈望道.扰乱与进化,1919年3月13日,陈望道文集[M]: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3.
    [166]鲁迅.死地,1926年3月25日,鲁迅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82.
    [167]张汝伦著.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
    [168]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章太炎全集[M]: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87.
    [170]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6.
    [171]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第4卷,[M]: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43.
    [173] [243] [273]李大钊.新纪元,1919年元旦,李大钊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8、268、266-268.
    [174] [182]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16、39.
    [175]恽代英.再论学术与救国,1924年2月9日,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47.
    [176]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4.
    [17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3.
    [178]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88年1月3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
    [1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
    [180]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181]列宁全集[M]: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9.
    [183]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4日,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31.
    [184]参见郑德荣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77.
    [185]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9.
    [186]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4.
    [187]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190]毛泽东.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1948年11月,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7.
    [191]刘少奇.论党,1945年5月14日,刘少奇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7.
    [192]孙中山.对于中国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眀,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26.
    [193]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7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13.
    [194]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9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84.
    [195]瞿秋白.中国革命史之新篇,1924年1月16日,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3.
    [19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G]: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5.
    [197]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3日,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9.
    [198]周恩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周恩来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7.
    [199]转引自赫崇飞.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三民主义[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00]董必武.辛亥革命三十周年,1941年十月十日,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5.
    [201]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J].青年中国季刊,创刊号.(1939年9月30日)
    [202]蒋介石.中国之命运,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9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87.
    [203] [215] [391] [392] [553] [554]蒋介石.革命哲学的重要,1932年5月23日,转引自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M]: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590-596、596、597、591-592、590、596..
    [208]鲁迅。小品文的危机,1933年8月27日,鲁迅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91-592.
    [209]孙中山.三民主义,1919年,孙中山全集[M]: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185.
    [210]转引自罗中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M]: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8.
    [211]孙中山.中国革命史,1923年,孙中山全集[M]: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
    [212]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1921年,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762.
    [213]吕思勉.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72-173.
    [214]潘重规.章太炎先生之气节,转引自张汝伦著.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5.
    [217]鲁迅.青年必读书,1925年1月21日,鲁迅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
    [218]孙中田,查国华编.矛盾研究资料[M]: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5-66.
    [219]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吴玉章年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6.
    [220]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7.
    [221]胡绳.太平天国和资本主义外国的关系,1945年9月15日,胡绳全书[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7.
    [222] [225] [226]转引自高毅.法国革命文化与20世纪初中国革命崇拜的确立,历史教学问题[J].2000(10).15、17、17.
    [223] [233]转引自刘祚昌,光仁洪,韩承文主编.世界近代史[M]: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3、142.
    [224] [美]孙隆基.两个革命的对话:1789和1911 (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J]. 1994.22 (4).
    [227] [日]佐藤慎一著,刘岳兵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95.
    [228][法]玛丽安·巴斯蒂.辛亥革命前卢梭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刘宗绪主编.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C].北京:三联书店,1990.58-60.
    [229]高毅.法国革命文化与现代中国革命[J].浙江学刊,2006(4).76.
    [230]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年9曰15日,陈平原主编.<独秀文存>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45-47.
    [231][244]李大钊.俄法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7月1日,李大钊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5-228、228.
    [23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新青年[J]. 2(6).
    [234]参见袁眀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34.
    [235][苏联]尼·伊·帕夫连科著,斯庸译.彼德大帝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连书店,1986.116.
    [236][237]陆南泉,姜长斌,徐葵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2版).79、98.
    [238][苏联]普希金,魏荒弩译.自由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4-46.
    [239]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1932年12月15日,鲁迅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2-473.
    [240]鲁迅.陀思妥夫斯基的事,1936年2月,鲁迅全集[M]: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25.
    [241]陈独秀.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1917年4月1日,陈平原主编.<独秀文存>选[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85.
    [242]李大钊。俄罗斯革命的过去及现在,1921年的7月1日,李大钊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4.
    [245]孙中山.致苏联遗书,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95.
    [246]李大钊.庶民的胜利,1918年11月,李大钊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6.
    [247]陈独秀.劳动者的觉悟——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演说,1920年5月1日,陈平原主编.《独秀文存》选[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 141-142.
    [248]草婴.重新评价苏俄文学——给兰英年的信,2000年1月,《我与俄罗斯文学——翻译生涯六十年[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106.
    [249]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1919年12月8日,李大钊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0.
    [250] [258]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1923年5月,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5.
    [251]恽代英.列宁与中国革命,1924年2月2日,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40-441.
    [252]鲁迅.《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1925年4月12日,鲁迅全集[M]: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8.
    [25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第8册.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67.
    [255]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3.
    [256]孙中山.遗嘱,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94.
    [259]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260]〔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论革命[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1.
    [261] [262]参见金重远,冯玮,李海东著.世界现当代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97-100.
    [263]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5年8月23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1.
    [264]孙中山.致犬养毅书,1923年11月6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32.
    [265]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2月10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59.
    [266]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20年,梁启超游记[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2.
    [267] [268]陈独秀.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1919年5月18日,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8、99.
    [269]陈独秀.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1917年4月1日,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9.
    [270]陈独秀.列宁主义与中国民族运动,1925年4月22日,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59-460.
    [271]李大钊.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1917年4月20日,李大钊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6-97.
    [272]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1918年12月,李大钊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263.
    [274]毛泽东.《湘江评论》创刊宣言,191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92.
    [275]蔡和森.中国国际地位与承认苏维埃俄罗斯,1922年,蔡和森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78.
    [276]邓演达.关于游欧和返回过沪之报告,1926年,邓演达历史资料[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277]王云五,蔡元培,吴敬恒主编.世界和平运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38.
    [278]王亚南,现代外交与国际关系[M].北京:中华书局,1933.175.
    [279]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版) 460-461.
    [280]李达.社会革命的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7.
    [281]李大钊.国民之薪胆,1915年6月,李大钊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5.
    [282]恽代英.评国民党政纲[J]. 1924年2月,中国青年,(18)
    [284]施存统.如何保障三民主义·,1928年,蔡尚思自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G]: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83.
    [285]恽代英.辛丑条约对于中国的影响,1925年,恽代英文集[M]: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31.
    [286]向导发刊词[J].向导,(1)(1922年9月).
    [288] [289]〔英〕罗素著,秦悦译.中国问题[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6.50、56.
    [290]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5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
    [291]岑春煊.乐斋漫笔,见荣孟源,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M]: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8-89.
    [292]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J].新青年,1(16).
    [293]杜鲁人.中国经济读本,(节录),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13-814.
    [294]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全集[M]: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471.
    [295]孙中山.在上海新闻记者招待会的演说,1924年11月19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64.
    [296]蔡元培.洪水猛兽,1920年,蔡元培政治论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192-193.
    [297]蔡元培.在旧金山华侨华侨欢迎会演说词,1921年,蔡元培政治论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204.
    [298]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1927年4月8日,鲁迅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6、442.
    [299]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1926年7月[J].向导,(163).
    [300]孙中山.陆军军官学校开学演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24.
    [301]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0.
    [302]朱德.论解放区战场》,1945年,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1.
    [303]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30年10月5日,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
    [304] [307]陈旭麓文集[M]:第3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0-161、357.
    [305]冯自由.革命逸史[M]:第1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53.
    [306]转引自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420.
    [308][苏联]卡拉·穆尔扎.论孙逸仙主义的阶级实质,载《中国问题》杂志1931年第6-7期,转引自张注洪,王晓秋主编.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46.
    [309]孙中山.复韩颜德函,1919年6月12日,孙中山全集[M]: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65.
    [310]孙中山.复蔡冰若函,1919年6月18日,孙中山全集[M]: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66.
    [311]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21.
    [312]李秀忠,李树房主编.名人遗书[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219.
    [313]参见田文军著.冯友兰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91.
    [314] [315]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4、76.
    [317]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79.
    [318]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7.
    [3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446.
    [3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70.
    [3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79.
    [322]参见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7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03-504.
    [323]李初黎.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J]:文化批判(2).(1928年2月).
    [324] [325] [328]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53、476、457.
    [326]转引自李侃著.鸦片战争前后“士林风气”的变化,李侃史论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7.
    [327]陈旭麓.论龚自珍思想,陈旭麓文集[M]:第3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329]刘蜀永整理.璞鼎查中文告示一则,1942年7月5日,庄建平主编.近代史资料文库[M]:第4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211-213.
    [330]《清文宗实录》卷九,道光三十年五月丁酉,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2卷.上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11.
    [331] [332]杨松,邓力群原编,荣孟源重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115、119-120.
    [333] [334]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3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24、457-461.
    [335]李书城.学生之竞争,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5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2-123.
    [336]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的回忆,1961年版,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5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75.
    [337]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选[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237.
    [338]王栻.严复集[M]: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521.
    [339]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M]: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540.
    [340]宾凤阳等上王益吾院长书,见苏舆.翼教丛编[M]:卷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46.
    [341]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4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13.
    [342] [343] [347]孙中山.建国方略?有志竟成,1917-1919年,孙中山全集[M]: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29、235-236、237.
    [344]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1937年3月10日,鲁迅全集[M]: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67.
    [345]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转引自杨松、邓力群原编,荣孟源重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G].北京:三联书店,1952.639.
    [346]梁启超.中国国债史,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M]:专集之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36.30.
    [349]与之.论中国现在党派及将来之政党[J].新民丛报,1906.(96).(日本横滨).
    [350]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J].国粹学报, 1(70).
    [351] [352] [353] [364]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5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97、198、198、511.
    [354]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全集[M]: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
    [355]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第2辑.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475.
    [356] [357]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279、139.
    [358]孙中山.致袁世凯电,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576.
    [359]孙中山.复伍廷芳电,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全集[M]: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5.
    [360]孙中山.对外宣言书,1912年1月5日,孙中山全集[M]: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0.
    [361]孙中山.中国同盟会意见书,1911年12月30日,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577.
    [362]张炳麟之消弭党见[N].大公报,1911-12-12.
    [363]胡汉民自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G]:总第45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1.
    [365] [366]孙中山.关于列宁逝世的演说,1924年1月25日,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37、137.
    [367]梁启超.夏威夷游记,林志钧主编.饮冰室合集[M]:专集之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36.191.
    [368]梁启超.新史学,林志钧主编.饮冰室合集[M]:文集之九.北京:中华书局1936.7.
    [369]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林志钧主编.饮冰室合集[M]: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3.6.
    [37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M]: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91、301.
    [371]杨天石,王学庄著.南社史长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53.
    [372] [37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89、291.
    [373]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J].新青年,6(1).(1919年1月15日号).
    [375]王瑶.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反思,1988年11月21日,王瑶全集[M]:第8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10-111.
    [37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M]:第1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52.
    [377]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1948年,胡绳全书[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61.
    [378] [629]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14-124、121.
    [379]孙中山.对于中国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眀,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25-126.
    [380]鲍罗廷关于华南形势的札记,1923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70.
    [381]孙中山.复芾棠函,1920年10月27日,孙中山全集[M]: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377.
    [382]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的演说,1923年1月2日,孙中山全集[M]: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7.
    [384]天马.时局的趋势[J].大公报,1926-10-15.
    [385]加拉罕给齐契林的信, 1924年2月9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10.
    [386]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7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1.
    [387]孙中山.致全党同志书,1924年3月2日,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540.
    [388]杨其纲.本校之概况[J]:黄埔日刊,1927-3-1.
    [389]校长第22次训斥,《精神教育》第126页,《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丛书》第1缉,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7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8.
    [390]参见胡绳.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关于国民党,1995年4月17日,胡绳全书[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4.
    [393]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1925年7月,高军、李慎兆、严怀德、王桧林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G]: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442-443.
    [394]蒋介石。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和俄国共产党共产革命的区别,1929年4月25日,高军、李慎兆、严怀德、王桧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G]: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545-547.
    [395]《革命行动》发刊词, 1930年9月1日,高军、李慎兆、严怀德、王桧林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G]: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780.
    [396]蒋总统密录,第1卷,第70页,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9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2.
    [397]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集,第38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1984年,第9 5页,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9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
    [398] [399]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1939年3月12日,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G]:第5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15、122.
    [400] [401]蒋中正著.中国之命运[M].南京:正中书局,1943.212、198.
    [402]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宣言,1938年7月15日,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G]:第5册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06.
    [403]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等.我们对于国民参政会的意见,1938年7月5日,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G]:第5册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99
    [404]史良.在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81年2月25日,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84.
    [405]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9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82.
    [406]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9.
    [407]文天行、王大明、廖全京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史料选编[G].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16.
    [40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第5辑第2编(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
    [409]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10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81.
    [410]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邓中夏等的请愿书,1922年7月,邓中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2.
    [411]邓中夏.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工人、农民、士兵,1923年12月8日,邓中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9.
    [412]周恩来.关于一九四二至一九二六年党对于国民党的关系,1943年春,周恩来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2—113.
    [413]瞿秋白.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 1927年11月16日,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M]: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3.
    [414]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还是民生主义? 1928年1月5日,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M]: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0.
    [415]方志敏.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1935年5月25日,方志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4.
    [416]冯乃超.革命文学论争?鲁迅?左翼作家联盟,新文学史料[J].1986(3).
    [417]宣传工作决议案,1929年6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2 67.
    [418]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1944年3月3日、4日,周恩来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78.
    [419] [420]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20、120.
    [421]江西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布告,1930年,江西省档案馆、中国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08.
    [422]毛泽东.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江西省档案馆、中国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29.
    [423]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1928年月1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19.
    [42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1930年3月10日[J].拓荒者,1(3).
    [425]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纲领,1930年9月[J].世界文化创刊号.
    [426]参见郑师渠.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是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4.
    [427] [428]参见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8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0、71.
    [429] [431]转引自钟桂松著.矛盾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24、124.
    [430]鲁迅.答国际文学社问,鲁迅全集[M]: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9-20.
    [432] [433] [566]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96、336、286.
    [434]朱德.实行对日抗战,1937年7月15日[J].解放周刊,1(15).1937-7-26.
    [435]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1937年7月15日[J].解放周刊,1(15).1937-9-6.
    [436]彭德怀.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先决条件,1937年11月[J].解放周刊,1(25).1937-11-27.
    [437] [438]转引自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M]:第5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17、239-241.
    [439]董必武.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1937年6月14日,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5-26.
    [440]张闻天.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内容与性质,1940年1月5日,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52.
    [4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 27——28.
    [442]张闻天.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内容与性质,1940年1月5日,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53.
    [443] [446]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1938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6、19-20.
    [444]毛泽东.为周年纪念为鲁迅艺术学院周年纪念题词,1939年5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4.
    [44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48.
    [447][448]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 .50、53.
    [449]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1946年8月6日,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95.
    [450]毛泽东.三个月总结,1946年10月1日,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09.
    [452]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37.
    [454]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1998年12月26日,胡绳全书[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1-112.
    [455]陈晋,王均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先进文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28.
    [456]胡绳.二千年间,1946年,胡绳全书[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40-141.
    [45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25-1426.
    [458]毛泽东.三大运动的伟大胜利,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9-50.
    [459]柳亚子文集,(书信辑录)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50.
    [460]毛泽东.致李达,1951年3月27日,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07.
    [461]参见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M]: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65-166.
    [462]转引自阎焕东编著.郭沫若自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09-410.
    [463]龚济民、方仁念编.郭沫若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1.
    [464]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吴功正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1. 101.
    [465]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并献给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55年4-8月,郭小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13、15.
    [466]转引自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188.
    [46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408——409.
    [468]孙瑜.编导《武训传》记[N],光明日报,1951-2-26.
    [469]孙瑜.影片《武训传》前前后后,新华文摘[J].1987. 2.
    [470]李辉.武训传批判纪事[M].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89.
    [471] [473] [475]参见孙玉蓉编纂.俞平伯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73-283、286、287.
    [472]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34-135.
    [474]袁水拍.质问《文艺报》编者[N].人民日报,1954-10-28.
    [476]转引自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M]: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81.
    [477]毛泽东.《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和按语,1955年5月、6月,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67.
    [47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30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11.
    [479]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开幕词,1949年12月23日,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480]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49年12月30日,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481]毛泽东.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1950年8月1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446.
    [482]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6月8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1册,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270.
    [483]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1950年10月4日,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484]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1952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
    [485]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文集[M]: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2.
    [486]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17.
    [487]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0.
    [488] [520]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7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61、458.
    [489] [496]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76、472..
    [490]转引自龚育之.端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决定性斗争[J].红旗,1983.(19).
    [491]孙正清.刘少奇认为劳心者也是工人阶级,[J].百年潮,2001. (11).
    [492]龚育之.周恩来和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J].中共党史研究,1998. (2) 4.
    [493]毛泽东.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02.
    [49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4.
    [495] [51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09、407.
    [497]龚育之、王志强.科学的力量[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27.
    [498]陆定一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2.780.
    [499]聂荣臻回忆录[M].解放军出版社,1995.836.
    [500]廖心文.1962年广州会议的前前后后[J].党的文献,2002(2) 15.
    [501]陈毅关于知识分子的两篇谈话[J].党的文献,2002(2) 4—12.
    [502]廖心文.1962年广州会议的前前后后[J].党的文献,2002(2) 18.
    [503]龚育之.周恩来和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J].中共党史研究,1998(2). 128.
    [504]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90.
    [505]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62年8月9日,转引自廖心文.1962年广州会议的前前后后[J].党的文献,2002(2). 17.
    [506]陆定一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2.697—698.
    [507]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62年11月26日,转引自廖心文.1962年广州会议的前前后后[J].党的文献,2002(2) 20.
    [508]王素莉.中国共产党的科教兴国战略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崛起[J].中共党史研究.1999(3).70.
    [509]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N].文汇报,1965-11-10.
    [510]周恩来年谱[M]: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95.
    [511]转引自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M]: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743.
    [512]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15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论教育[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60.
    [513]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论教育[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64.
    [514]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1年1月,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5-16.
    [515]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1957年10月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论教育[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5.
    [516]毛泽东.一九五八年的一次谈话,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11.
    [517]毛泽东.《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1955年9月、12月,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7-248.
    [519]高清海著.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85—86.
    [521]参见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M]: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481.
    [522]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下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107. [523[524]] [525] [526]转引自陈晋著.文人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44-445、448、452、603.
    [527] [528]参见金春明.再论“文化大革命”起因,上海行政学院学报[J].2002(1).62-73、62-73.
    [52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12-19.
    [530] [561] [56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149、149.
    [531]转引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1.
    [532]江泽民.在河北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1-9-23.
    [53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9-270.
    [53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日,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9-270.
    [535] [53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12-19.
    [537]邓小平.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94.396.
    [538]邓小平.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94.82.
    [539]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94.113.
    [540]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94.370.
    [541]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3月31日,江泽民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1.
    [542]江泽民.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1.
    [543]江泽民.和而不同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2003年7月21日,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3-524.
    [54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3.
    [545]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546]陈独秀.革命与反革命,1923年1月28日,陈独秀文章选编[M]: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连书店,1984.222.
    [547]毛泽东.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1940年5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14.
    [549]孙中山.在“俄国皇后号”邮船上的谈话,1922年8月15日,孙中山全集[M]: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519-520.
    [550] [551]孙中山.在黄埔军官学校的告别演说,1924年11月3日,孙中山全集[M]: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67-268、269.
    [552]孙中山.国事遗嘱,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全集[M]: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639-640.
    [555] [556]胡绳.辛亥革命前知识分子和群众的结合,1946年9月25日,胡绳全书[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09、417.
    [557]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1937年,转引自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上册,北京:中央文选出版社,2003.29.
    [558]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559]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
    [560]龚育之.夏明翰精神不朽,2005年8月18日,党史札记末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08.
    [562]瞿秋白.列宁主义概论[J].新青年月刊(1), 1925.4.
    [563]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564]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1944年7月14日,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2.
    [567]毛泽东.读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的批注,1938年1月17日-16日,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10.
    [56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毛泽东文集[M]: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3.
    [569]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年4月2日,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570]参见罗中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M]: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51.
    [571]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4月,鲁迅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54.
    [572]王瑶.新诗[M]:上.1982年,王瑶全集[M]:第2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32页.
    [573]参见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7.
    [574]转引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下册,王瑶全集[M]: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19-122.
    [575]瞿秋白.发刊词[N].《热血日报》创刊号.1925-6-4.
    [576]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1931年4月25日,鲁迅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89-290.
    [577] [578]转引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下册,王瑶全集[M]: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16.
    [579]王蒙.苏联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63.
    [580]孙中山.家事遗嘱,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全集[M]: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640.
    [581]孙中山.与宋庆龄的谈话,1925年1月13日,孙中山全集[M]: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574.
    [582]孙中山.在广州商团及警察联欢会的演说,1924年1月14日,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64.
    [583]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曰27日,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
    [584]周恩来.学习毛泽东,1949年5月7日,周恩来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1-341.
    [585]内务部咨各省督禁止缠足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G]:第2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35.
    [586]郭汉章.南京临时大总统府三月见闻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G]:第6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294.
    [587]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G]:第1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199.
    [588]孙中山.在广州商团及警察联欢会上的演说,1924年1月14日,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63-64.
    [589]张浩.五四时期武汉地区的工人运动,五四运动回忆录[M]: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713.
    [590]澎湃.澎湃给李春涛(节录),1923年2月9日,澎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2.
    [592]毛泽东.才溪乡调查,1933年11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37.
    [593]胡绳.谈“爱人”含义的变迁,百年潮[J].1997.(6).
    [594]参见孙国群.娼妓,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M]:(上).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538.
    [595]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1918年7月15日[J].新青年5(1).
    [596]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01一102.
    [597]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598] [599]孙中山.复翟理斯函,1896年11月,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47、48.
    [600]孙中山.中国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孙中山全集[M]: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59-60.
    [601]转引自李侃.孙中山与传统儒学,李侃史论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414.
    [602] [603]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1919年12月1日,李大钊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117.
    [604]杨眀斋.评中西文化观[M].上海:上海书店,1991.234.
    [605]毛泽东.论新阶段,中共中央文件选集[G]: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
    [607]〔英〕哈耶克等著,秋风编.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40.
    [608]孙中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4.
    [609]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6.
    [610]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对国民党员的演说,1923年11月25日,孙中山全集[M]: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431.
    [611]孙中山.宣传造成群力,1923年12月23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558.
    [613]孙中山.告诫同志,1924年5月30日,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13-914.
    [614]李大钊.知识阶级的胜利,1920年1月25日,李大钊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4.
    [615]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1920年12月1日,李大钊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1-222.
    [616]谭平山.党务总报告,1926年,谭平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4.
    [617]许德珩.日本出兵山东与中国革命前途[J].革命评论,(第3期)1928.5.
    [618]张太雷.此次出师与人民的自由,1926年,张太雷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9.
    [619]太平天国起义记见丛刊太平天国[J].(六)857-858.转引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M]:第2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33.
    [620]黄昌谷.孙中山先生之生活,转引自尚明轩著.孙中山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55.
    [621]尚明轩.孙中山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55.
    [622]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9.
    [623]孙中山.香港兴中会章程,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1-22.
    [624] [625]孙中山.中国的现在和未来——革新党呼吁英国保持善意的中立,1897年3月1日,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95、106
    [626]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88-289.
    [627]孙中山.与胡汉民的谈话,1905年4月中下旬,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92.
    [628]孙中山.在大本营军政会议的发言,1924年1月4日,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21.
    [630]孙中山.关于列宁逝世的演说言,1924年1月25日,孙中山全集[M]: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137.
    [631]陈独秀.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1921年5月1日,原载新青年[J]:9(1).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77-378.
    [632]陈独秀.革命与制度,1921年5月1日,原载新青年[J]:9(3).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88.
    [633] [634]转引自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伟大的开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50、461-463.
    [635]毛泽东.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1942年5月28日,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2.
    [636]毛泽东.在延安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的讲话,1940年6月21日,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哲学社会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23.
    [637]刘少奇.答宋亮同志,1941年7月13日,刘少奇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1-222.
    [638]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3.
    [63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1-342.
    [640]参见王元化.理论准备不足,1989年,思辨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4.
    [641]刘少奇.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1948年12月14日,刘少奇选集[M]:上卷.1985.409-410.
    [642]梁启超.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1913年,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634-635.
    [643]恽代英.革命的价值,1920年10月10日,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24-225.
    [644]张闻天.合江农村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节录),1948年2月19日、20日,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82-383.
    [645]参见李忠杰.论和谐哲学,2006年10月08日人民网,(理论-学者专栏-李忠杰专栏-论文精选)
    [646]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252-253.
    [647]冯自由.革命初期之宣传品,冯自由著.革命逸史[M]:第1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11.
    [648]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779.
    [649]一愕.时评二[N].大共和日报,1912-3-25.
    [650]刘揆一.布告政党请取消从前党会名义书[N].神州日报,1911-12-11.
    [651]转引自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M]:第2编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7.41.
    [652]李大钊.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1923年9月16日,李大钊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7.
    [653]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1930年3月2日,鲁迅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38-239.
    [655]毛泽东.致陈寄生,1950年8月29日,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86.
    [656]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66.
    [657]王景伦.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国学者论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225.
    [658]陆宗达.基础与专攻——从黄侃师学习《说文解字》的体会[J].文史知识,1982(5).
    [659]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4. 311.
    [660]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转引自祝勇编.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M].北京:时事出版社出版,1999.4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