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第三方物流民事法律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革命化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开始发展壮大,在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我国逐渐发展成一项支柱性产业。随着第三方物流外延和内涵的不断拓展,涉及的法律问题和法律关系日益复杂,物流服务活动中的权责争议也越来越显现。遗憾的是,在这一重要经济活动的喧嚣前行面前,法律和法学却略显沉默,相关法律的缺失和法学研究的滞后,使第三方物流市场主体的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护,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这一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当前,是一个更为强调打破专业壁垒,实行所谓“科际”整合的时代。学科间的互相借鉴是学术前进的一大动力,法学当然也不例外。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作为一门成熟学科的法学,都有必要对第三方物流这一现象进行关注和回应。本文综合运用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以民事法律关系为切入点,对第三方物流的主体地位、客体特征和行为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力图解剖这一经济活动的行为特征和法律属性。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对物流服务的合同性质、归责原则、法律风险及防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善物流法律体系的建议。
     本文所指的第三方物流,是国家《标准物流术语》认定的“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除引言和小结外,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对第三方物流的相关概念、历史演进及意义、特征等基本理论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对物流与生产、流通、经营等其他经济现象的比较,以及物流概念演变路径的介绍,阐释了第三方物流产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分析与第一方、第二方、第四方物流区别的基础上,概括了了第三方物流的多方主体、营利目的、提供物流服务等特征,指出该经济活动实际上是以合同为导向的法律行为,为本论文定下论证的基调。
     第二章对第三方物流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进行了研究。在介绍第三方物流不同类型之后,对资产型物流、代理型物流、复合型物流等运作模式的特点和优劣势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为第三方物流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同时,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框架下,对货物供需方的委托人身份、第三方物流运营人的受托人地位进行了分析,从国际货运代理中无船承运人的角度,对物流运营人在非显名代理中的法律地位和风险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完善准入机制的建议。
     第三章系统研究了第三方物流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指出其唯一的客体就是物流服务行为,且随着供应链理论的出现,内涵和外延日益复杂和多元。对采购与销售、运输、仓储、搬运和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国际货运代理、供应链管理与咨询等客体种类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某种意义上也深刻揭示了第三方物流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使立法的完善显得更加必要。
     第四章以物流合同为视角,对第三方物流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外包协议这一物流合同的基本形态及设计原则,在考察各种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指出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本质特征是非典型的混合合同,对其归责原则和法律适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委托人、物流运营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类型化的梳理。
     第五章对第三方物流运营人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进行了研究。通过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指出在法规缺位、滞后和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的环境中,第三方物流运营人在合同签订、履行等诸多环节面临法律风险,提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信用合作关系、加强信息化管理等具体防范建议。同时,对保险市场滞后于物流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抛出了培育良性发展的物流保险市场这一新的课题。
     第六章对在前述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建议。在分析现有物流法律局限性的基础上,对物流立法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进行了阐释,指出在制定全国物流发展纲要、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提出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立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建议。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laborate specializat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have developed well as a brand-new industry form since the1980s, which influences human beings life and will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ird-party logistics'extension and connotation, the related legal problems and relationship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as well as the disputes about right and liability. Unfortunately, the law and legal research are silent in front of the growing of this important economic activity. Due to lacking of relevant laws and outdating legal research,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right can't be fully protected, which seriously influence and restri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Now, this era is more emphasizing on breaking the wall of majors and practicing the so called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mutual learning of various disciplines will become a motivative to promote the academic, including the legal science. No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r Practice,the legal science, which is a mature discipline, is supposed to pay attention and respond to it.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use the knowledge of legal science, management, economics and so on and starts from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This paper is a systematic study about the status of subject,the character of object and the content of action, attempting to anatomize the behaviour character and legal attributes of this economic activity.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advices to perfect the logistics system,with studying the nature, imputation principles, legal risk and prevention of logistic service contract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ies.
     Hereinafter the term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means a business model that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 independent of the supplier and vendor provides the logistics service, which defined from the standard logistics terms of the P.R.C.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except for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the related concepts, significance and course of history, features and other basic theories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By comparing logistics with production, circulation、management and other economic phenomena and introducing the way how logistics changed, this part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It concludes the multiple parties, business purpose, behavior of providing logistics service and other features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which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rst party, the second party and the forth party.The first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his economy activity actually is a legal action which is guided by the contract that setting the tone of the argument.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subject of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s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After introducing different types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the autho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pros or cons of asset logistics, agent-based logistics and compound logistics as reference to cultivating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subject.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dentity of client,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trustees of the vendors and suppliers. From the non-vessel carrier international freight agent poin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legal status and risk of logistics operators in the Non-express procuration, then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perfect the access mechanism.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object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It argues that the only object is the behavior of logistics service.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supply chain theory,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become more complex and pluralistic. The paper studies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kinds of objects, such as buying and selling, transportation, storage, carrying and unloading, distribution processed, delivery,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the management and consultation of supply chains. In some ways, it is very revealing about the unique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which becomes more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legisl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content of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s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from the logistics contract perspective.This chapter demonstrates that outsourcing is the basic form and designing principles of logistics con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f various academic perspectiv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is contract is a atypical hybrid contract.This chapter also does some studies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liability fix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aw. It sorts out different type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client and logistics operators.
     The fifth chapter studies the legal risk and prevention that the logistics operators will be faced with. By studying a typical case, the author discovers the legal risks of signing or fulfilling a contract in a worse social environment of outdating law, or no corresponding law, and a poor social credit mechanism. So, the author advises that we should improve the skills of intern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establish a good credit relationship, strengthe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ake other concrete prevention measures.While autho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 outdating insurance market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ogistics market and the reasons why this happen. So the author propose a new topic that we could foster a well developed logistics insurance market.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sixth chapter proposes some advices to perfect the logistics legal system of China.The autho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existing logistics legislation, and explains the value pursui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ogistics legislation. It's necessary to revise and integrate the contract law and insurance law, in the meantime,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the outline of nat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ng of logistics standardization to provide a good legal environment for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which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healthy and regul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引文
①参见余能斌、马俊驹主编:《现代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参见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8页。
    ②参见刘三木、汪再祥:《法学中的概念移植问题之研讨》,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5期,第42页。
    ①转引自陈文若著:《第三方物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See Leahy Steven E, Murphy Paul R, Poist Richard F.,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Logistical Relationships:A Third-party Provider Perspectiv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1995(2),p.27.
    ③See Jenkins M. The Five Steps of Choosing a 3rd Party Provider.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ion Report, 1999(2),p.3.
    ④ See Melvyn J. Peter. The Us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by European Industry.Transport Logistics,2001(1),p.167.
    ⑤ See Wei Shi Lim. A Lemons Market? An Incentive Scheme to Induce Truth-telling in Third 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125),p.519.
    ①美国实用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霍姆斯大法官的名言,转引自何勤华著:《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版,第395页。
    ①参见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74页。
    ②参见张曙光:《经济学与人和人的经济活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失误及其根源》,载《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49页。
    ①参见徐金水:《略论现代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作用》,载《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7页。
    ②参见马天山:《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长安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
    ①参见郭瑶:《国有物流企业的业务分析及管理改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8月。
    ②参见朱孔山:《商流与物流的区域整合研究》,载《商业研究》,2006年第17期,第209页。
    ①参见黄成和:《我国现代物流激活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探析》,载《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第129页。
    ①转引自周兵:《江苏食盐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②ee Bernard J h Londe, "Evolution of the Intergrated Logistics Concept" in James F.Robeson & willam.Copacino(edited), The Logistics Handbook, the Free Press,1995,P3.
    ③ee Arch W.Shaw, Some Problem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5
    ④ee James c.Johnson, Donald F.wood, Contemporary Logitics(4th Edition),Macmillam Publishing Company,1990,P6.
    ①参见李松庆著:《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8页。
    ②参见孟于群编著:《第三方物流法律实务及案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③参见韦红革、何俊梅主编:物流管理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④参见宋华、于亢亢编著:《现代物流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①转引自胡艾娜:《汽车制造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研究》,华东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①转引自王晋:《第三方物流对提升我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性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月。
    ②参见李松庆著:《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③转引自朱庆伟:《东北物流地域系统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3月。
    ④转引自宋迎春:《企业时基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⑤参见李松庆著:《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①参见李松庆著:《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②参见李松庆著:《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③参见孟于群著:《第三方物流法律实务及案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①参见孟于群著:《第三方物流法律实务及案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参见[德]卡尔·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3页。
    ②参见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8页。
    ①参见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① See Alchain,AA.&Demesets,H.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5):p.777-795.
    ②参见张旭辉杨勇攀主编:《第三方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② See 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aica,1937, p.6-405.
    ①参见张旭辉、杨勇攀主编:《第三方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②参见杨圣明:《关于服务外包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23-25页。
    ①参见李晓东:《一汽丰田物流外包方案设计与评价》,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10月。
    ②参见张旭辉、杨勇攀主编:《第三方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①参见白旻:《边界效应、规模效应与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载《世界经济研究研究》2009年第8期,第3-5页。
    ①参见王志伟:《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17页。
    ①参见王估玲:《浙江省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与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12月。
    ①参见马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月。
    ②国内持该种观点的学者有徐文静、郝聚民、崔介何、王之泰等人,参见徐文静著:《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259页:郝聚民编著:《第三方物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崔介何主编:《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127页。
    ③参见李严锋:“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分析”,载《商业研究》,2000年第11期;刘梅生、刘水根:“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途径”,载《商业研究》,2003年第3期;孙朝苑、帅斌、蒲云:“对我国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探讨”,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李建成编:《现代物流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④参见孟于群著:《第三方物流法律实务及案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①参见孟于群:《与第三方物流相关的法律问题》,载《中国海商法年刊》2010年6月,第108页。
    ①参见王勇等: 《物流运作模式分类研究》,载《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第9期,第205页。
    ①参见李松庆著:《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②参见李阳:《第三方物流运营方案设计》,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12月。
    ①参见杜文、任民主编:《第三方物流》,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①参见孟于群著:《第三方物流法律实务及案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第9-10页。
    ②参见张旭辉、杨勇攀主编:《第三方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③参见徐剑、周晓晔、李贵华主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国际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①参见[德]卡尔·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①参见周旺生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8-384页。
    ②参见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①参见李和平:《论民法对单方法律行为的控制》,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8期,第49页。
    ①参见郑晓剑:《对民事法律关系“一元客体说”的反思——兼论我国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类型的应然选择》,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4期,第59-66页。
    ① See Robert C.Lieb,and Robert A. Millen, and Luk N.Van Wassenhove,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s:A Comparion of Experienced American and European Manufactur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rment(23).No.1993,6,P.41.
    ② See Boyson,Corisim,Dresner,Rabinovich,Managing Effective Third Party Logistics Relationships:What Does It Take?,Journal of Bussiness Logistics.1999,Vol.20,No1,p.73-100.
    ①参见魏振瀛:《债与民事责任:起源及其相互关系》,载《法学家》2013年第1期,第126-128页。
    ②参见陈建校:《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12月。
    ①参见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①报道内容见黄俊毅:《铁路邮政联手进军物流业》,《中国邮政报》2003年9月30日。
    ①上述分类观点参见姜春华主编:《第三方物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12页。
    ①参见焦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的探索》,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第35页。
    ②参见邵学东:《现代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研究》,载《经济师》,2006年12月,第47页。
    ③参见刘玉茹:《我国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载《今日科苑》,2010年9月,第25页。
    ①上述分类参见张旭辉、杨勇攀主编:《第三方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第12-14页。
    ①参见孟于群著:《第三方物流法律实务及案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①参见尹飞:《代理:体系整合与概念梳理—以公开原则为中心》,载《法学家》2011年第2期,第63页。
    ①参见徐海燕著:《英美代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361页。
    ② ee Clive M Schmitthoff s Select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Martinus Nijohoff Publishers,Graham&Trotman.p.317.
    ①参见王洪亮主编:《合同法难点热点疑点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3页。
    ②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该两条规定是借鉴《日本民法典》第100条、《德国民法典》第164条及英美法中的半显名代理和隐名代理制度而成,与英美法中规定的隐名代理制度还存在很大差别。参见杜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02条、403条》,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6期,第766页。
    ①2001年12月5日,由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际海运条例》第7条第二款对“无船承运业务”作了解释:“无船承运业务是指无船承运业务经营者以承运人身份接受托运人的货载,签发自己的提单或者其他运输单证,向托运人收取运费,通过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者完成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承担承运人责任的国际海上运输经营活动”。
    ②参见倪万英:《论隐名代理》,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3期,第54页。
    ①参见王淑敏、祝承勇:《货运代理人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运营人转型后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制度》,载《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4期,第36页。
    ①参见曹晨:《无船承运人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
    ②有学者对此低门槛准入条件的实际约束作用提出了质疑。参见关正义、陈敬根:《无船承运人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国海商法年刊》第17卷(2007年1月),第113页。
    ①参见魏振瀛著:《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95页,121-133页,158-173页。
    ②参见林勇:《第三方物流民商事法律关系研究》,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6月,第23页。
    ①参见罗文波:《预期的稳定化——卢曼的法律功能思想探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4期,第27-29页。
    ①我国《标准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也可以说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
    ②参见高峻峻等:《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分类和研究进展》,载《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5期,第123页。
    ①参见李松庆著:《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197页。
    ①参见冯江华:《采购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策略分析》,载《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4期,第127页。
    ①参见苏金栋:《采购管理内涵及相关概念述评》,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6期,第92页。
    ①参见徐剑、周晓哗、李贵华主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②参见王延波:《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关系探讨》,载《民营科技》2012年第6期,第187页。
    ①参见司玉琢、蒋跃川:《国际货物运输的世纪条约——再评<鹿特丹规则>》,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6期,第33页。
    ②参见韦红革、何俊梅主编:《物流管理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45-46页。
    ①参见王庆水:《浅析现代仓储物流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载《现代商业》2010年第17期,第18页。
    ②参见陈彪:《海尔:“一流三网”独特的现代物流》,载《物流与供应链》2007年第7期,第45页
    ①参见杨永志等:《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问题探讨》,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32页。
    ②参见郑浩吴等:《现代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的内涵、重要性及构建途径》,载《当代经济》2010年第24期,第164页。
    ①参见冉泽松:《论物流新职能——流通加工》,载《物流科技》2008年第8期,第3页。
    ②参见罗俊:《加强流通加工效能管理,提高第三方物流效益》,载《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6期,第131页。
    ①依据《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解释,配送是指在以经济要素为考虑所设定的合理区域内,依据客户需求对货物进行拣选、包装、加工、组配等处理,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一种物流活动。
    ②参见周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策略研究》,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年第5期,第797页。
    ①参见李兴国等:《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策略研究》,载《物流科技》2008年第3期,第3页。
    ①参见吴林:《BH公司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发展对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10月,第49页。
    ②参见周黛娜:《国际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第31页。
    ③同上注。
    ①参见陈明舒:《CI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月,第55页。
    ②同上注。
    ①参见魏曦初:《基于零部件外包决策的供应链模式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2月,第39页。
    ②参见徐剑、周晓哗、李贵华主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国际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①参见王爱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述评》,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36页。
    ①参见张旭辉、杨勇攀主编:《第三方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页。
    ① See Quinn J B,Hilmer F G.,Strategic outsourcing[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35),p.37.
    ②参见李毅斌、董千里:《考虑业务规模及经济环境的物流外包合同分析》,载《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9期,第26页。
    ③参见张达凯著:《服务外包战略决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参见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16页。
    ②参见科斯著:《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第75-129页。
    ③ see Prahalad C 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 1990,p.79-90.
    ①参见魏江:《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载《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第1期,第21页。
    ②参见杜云月、蔡香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载《经济纵横》2002年第3期,第57页。
    ③参见王洛林主编:《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中国的政策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④参见魏秀敏、王乃彦主编:《服务外包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页。
    ①参见张旭辉、杨勇攀主编:《第三方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②参见李松庆著:《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③参见陈倩倩、李波:《物流外包相关专用性投资决策和激励合同的优化设计》,载《技术与方法》2011年第7期,第30页。
    ①参见李正锋:《中小企业物流外包合同管理问题研究》,载《物流经济》2008年第5期,第25页。
    ②参见骆温平主编:《第三方物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页。
    ③参见孟于群:《第三方物流法律实务及案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①参见张旭辉、杨勇攀主编:《第三方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2页。
    ②参见孟于群:《第三方物流合同及其相关法律问题》,载《中国海商法年刊》第21卷第1期,第135页。
    ①参见严励:《论无名合同及其法律适用》,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第46页。
    ②参见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③参见张民安、王红一主编:《合同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④参见余能斌、马俊驹著:《现代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0页: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114页;刘兰芳:《无名合同及其法律适用》,载《人民司法》1999年第3期,第33页。
    ⑤参见林诚二著:《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严励:《论无名合同及其法律适用》,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第46页。
    ①参见王洪宇等编著:《非典型合同专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②参见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③参见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④参见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⑤参见林诚二著:《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①参见曾祥生:《物业服务合同性质辨析—兼谈无名合同有名化问题》,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42页。
    ②参见邹晓美、高泉:《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关系与法律适用》,载《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4期,第39页。
    ①参见邹晓美、高泉:《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关系与法律适用》,载《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4期,第39页。
    ①参见刘兰芳:《无名合同及其法律适用》,载《人民司法》1999年第3期,第33页。
    ②参见苏号朋:《论契约自由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第45页。
    ③参见王丽萍:《对契约自由及其限制的理性思考》,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53页。
    ④参见贾海龙、盖蕾:《自由贸易、人权和主权》,载《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24页。
    ①所谓准无名合同,是指在《合同法》和其他法律中并未明文规定,但在其他的法规、规章或司法解释中有规定的合同,例如企业承包经营合同。我国《合同法》第124条将非典型合同限制为“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此处的“法律”仅指狭义的法律,因此法律之外的法规、规章或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合同也是非典型合同。
    ②参见刘兰芳:《无名合同及其法律适用》,载《人民司法》1999年第3期,第33页。
    ③参见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④参见屈茂辉:《类推适用的私法价值与司法适用》,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38页。
    ⑤参见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114页。
    ①参见王洪宇等编著:《非典型合同专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36-37页。
    ②参见邹晓美、高泉:《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关系与法律适用》,载《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4期,第39页。
    ③参见谈迎莹、李锦飞:《工商企业与第三方物流运营人合作的基础—物流合同》,载《江苏商论》2005年第12期,第21页。
    ①参见怀劲梅、崔南方:《企业物流外包战略中的合同管理问题研究》,载《物流技术》2006年第1期,第19页。
    ②参见黄建中著:《合同法分则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547页。
    ①参见张广兴著:《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②参见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3-486页。
    ①参见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368页。
    ②参见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①参见屈茂辉:《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载《北方法学》2007年第1期,第46页。
    ②参见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③参见崔建远著:《合同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页。
    ④同注②,第44页。
    ⑤参见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413页。
    ①参见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329页。
    ②转引自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45页。
    ①参见[英]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第五版)》,赵旭东等译,法律出版2002年版,第222页。
    ①参见易军:《违约责任与风险负担》,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3期,第38页。
    ① See Fornsworth,Legal Remed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70 Colum L. Rew,1147(1970).
    ②参见崔建远著:《合同责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
    ②参见李鹏:《论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载《物流科技》2012年第1期,第22页。
    ①参见王刚、张兴斌:《两种基本运作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合同归责原则分析》,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41页。
    ①参见张湘兰、张丽娜:《物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探讨》,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641页。
    ②该案例来源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卷宗材料。
    ①参见郑静:《析物流企业风险及防范对策》,栽《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121-123页。
    ①参见黄本笑、成祖好:《论物流企业风险防范》,载《商业时代》2003年第18期,第15页。
    ①参见晏娱:《构建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载《法人》2006年第9期,第87页。
    ①参见王婧:《加强企业应收款管理的对策思考》,载《现代商业》2008年第12期,第235页。
    ①参见于波:《第三方物流运作中的信用风险问题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参见张香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建立和维系》,载《中国市场》2009年第10期,第12页。
    ①参见黄浩:《第三方物流运营人信息化问题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参见黄浩、谢阳群:《第三方物流运营人信息化问题研究》,载《冶金信息导刊》2007年第1期,第17页。
    ①参见王英民著:《物流保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①转引自邓小燕:《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①参见杜江:《现代物流与物流保险的适应性研究》,载《全国商情》2008年第8期,第26页。
    ②参见金满涛:《我国我国物流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载《河北金融》2010年第6期,第34页。
    ③参见杨希岭:《我国现代物流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载《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6期,第31页。
    ①参见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
    ②本章部分内容参见笔者:《第三方物流法律体系构建刍议》,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总第17卷)第2期,第105页。
    ①参见魏方:《我国物流立法基础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参见罗闽、叶晓鹰:《物流法规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参见陈金涛:《完善我国现代物流法律制度的理论思考》,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2期,第21页。
    ①参见宋玉萍:《美国物流法律制度分析》,载《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年第20期,第17页。
    ②参见齐恩平、王立争:《物流法律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参见陈金涛等:《美日物流法律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中国市场》2008年第15期,第29页。
    ①参见靳伟:《日本物流》,载《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第21期,第22页。
    ①参见周建敏:《日本物流立法模式与现状》,载《商业时代》2011年第11期,第35页。
    ②参见靳伟:《日本物流》,载《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第21期,第22页。
    ①参见王卫华、池仁勇:《日本中小企业的构造改革支援政策及对我国的借鉴》,载《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西湖国际中小企业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②参见章竟:《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及新趋势》,载《日本学刊》2007年第3期,第87页。
    ①参见齐恩平、王立争:《物流法律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参见魏方:《我国物流立法基础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度。
    ①参见《2012年物流业发展回顾报告》
    ②参见范晓林:《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3月。
    ①参见崔忠付:《中国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载《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6期,第28页。
    ①参见201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
    ①参见刘波等:《论我国物流立法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载《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第13期,第29页。
    ②参见李爱华主编:《物流法律法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③参见李爱华、邹晓美:《试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载《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5期,第31页。
    ①参见邱乾谋:《物流标准化需要改变思路》,载《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年第21期,第27页。
    [1][德]卡尔·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德]卡尔·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5][美]科斯著:《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6][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7][英]P·S·阿狄亚著:《合同法导论(第五版)》,赵旭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林诚二著:《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3年版。
    [12]苏俊雄著:《契约原理及其实用》,台湾中华书局1978年版;
    [13]周枏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4]余能斌、马俊驹:《现代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6]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7]余延满:《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9]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魏振瀛著:《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5]何勤华著:《西方法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版。
    [26]周旺生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张民安、王红一主编:《合同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张广兴著:《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9]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30]王洪宇等编著:《非典型合同专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31]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黄建中著:《合同法分则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33]韩世远著:《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4]杨祯著:《英美法契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5]徐海燕著:《英美代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6]张潇剑著:《国际民商事及经贸争端解决途径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王洪亮主编:《合同法难点热点疑点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9]张楚著:《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徐康平主编:《现代物流法导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版。
    [41]李玉峰主编:《物流法理论与实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2]孟琪主编;《物流法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罗闽、叶晓鹰:《物流法规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44]于定勇、郭红亮编著:《现代物流法律制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齐恩平、王立争著:《物流法律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6]孟于群著:《第三方物流法律实务及案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
    [47]李爱华主编:《物流法律法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8]王之泰著:《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版。
    [49]王健著:《现代物流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陈文若著:《第三方物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张成海著:《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张铎、周建勤著:《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3]韦红革、何俊梅主编:《物流管理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54]宋华、于亢亢编著:《现代物流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5]李松庆著:《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
    [56]张旭辉、杨勇攀主编:《第三方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7]徐文静著:《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8]郝聚民编著:《第三方物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9]崔介何主编:《电子商务与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版。
    [60]杜文、任民主编:《第三方物流》,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61]徐剑、周晓晔、李贵华主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国际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62]姜春华主编:《第三方物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3]张达凯著:《服务外包战略决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64]龙桂先主编:《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65]王洛林主编:《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中国的政策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66]魏秀敏、王乃彦主编:《服务外包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
    [67]骆温平主编:《第三方物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8]李建成编:《现代物流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刘兰芳:《无名合同及其法律适用》,载《人民司法》1999年第3期。
    [2]高峻峻等:《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分类和研究进展》,载《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5期。
    [3]李严锋:《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分析》,载《商业研究》,2000年第11期。
    [4]冯江华:《采购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策略分析》,载《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4期。
    [5]刘梅生、刘水根:《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途径》,载《商业研究》2003年第3期。
    [6]苏金栋:《采购管理内涵及相关概念述评》,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6期。
    [7]张曙光:《经济学与人和人的经济活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失误及其根源》,载《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8]徐金水:《略论现代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作用》,载《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9]朱孔山:《商流与物流的区域整合研究》,载《商业研究》,2006年第17期。
    [10]郑浩昊等:《现代物流中心服务支撑体系的内涵、重要性及构建途径》,载《当代经济》2010年第24期。
    [11]黄成和:《我国现代物流激活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探析》,载《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
    [12]杨圣明:《关于服务外包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3]白曼:《边界效应、规模效应与后发大国的产业发展战略》,载《世界经济研究研究》2009年第8期。
    [14]王志伟:《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5]王庆水:《浅析现代仓储物流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载《现代商业》2010年第17期。
    [16]杨永志等:《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问题探讨》,载《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7]周程:《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策略研究》,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年第5期。
    [18]李兴国等:《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策略研究》,载《物流科技》2008年第3期。
    [19]王勇等:《物流运作模式分类研究》,载《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第9期。
    [20]王爱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述评》,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1]孙朝苑、帅斌、蒲云:《对我国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探讨》,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22]曾祥生:《物业服务合同性质辨析—兼谈无名合同有名化问题》,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3]邹晓美、高泉:《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关系与法律适用》,载《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4期。
    [24]李毅斌、董千里:《考虑业务规模及经济环境的物流外包合同分析》,载《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9期。
    [25]王淑敏、祝承勇:《货运代理人向第三方物流商转型后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制度》,载《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4期。
    [26]严励:《论无名合同及其法律适用》,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
    [27]李和平:《论民法对单方法律行为的控制》,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8期。
    [28]晏娱:《构建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载《法人》2006年第9期。
    [29]郑晓剑:《对民事法律关系“一元客体说”的反思——兼论我国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类型的应然选择》,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4期。
    [30]魏江:《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载《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第1期。
    [31]杜云月、蔡香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载《经济纵横》2002年第3期。
    [32]陈倩倩、李波:《物流外包相关专用性投资决策和激励合同的优化设计》,载《技术与方法》2011年第7期。
    [33]李正锋:《中小企业物流外包合同管理问题研究》,载《物流经济》2008年第5期。
    [34]孟于群:《第三方物流合同及其相关法律问题》,载《中国海商法年刊》第21卷。
    [35]司玉琢、蒋跃川:《国际货物运输的世纪条约——再评<鹿特丹规则>》,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6期。
    [36]苏号朋:《论契约自由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
    [37]罗文波:《预期的稳定化——卢曼的法律功能思想探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4期。
    [38]王丽萍:《对契约自由及其限制的理性思考》,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39]贾海龙、盖蕾:《自由贸易、人权和主权》,载《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0]屈茂辉:《类推适用的私法价值与司法适用》,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41]参见谈迎莹、李锦飞:《工商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合作的基础—物流合同》,载《江苏商论》2005年第12期。
    [42]怀劲梅、崔南方:《企业物流外包战略中的合同管理问题研究》,载《物流技术》2006年第1期。
    [43]迟颖:《我国合同法上附随义务之正本清源—以德国法上的保护义务为参照》,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7期。
    [44]倪万英:《论隐名代理》,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3期。
    [45]易军:《违约责任与风险负担》,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3期。
    [46]张湘兰、张丽娜:《物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探讨》,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7]魏振瀛:《债与民事责任:起源及其相互关系》,载《法学家》2013年第1期。
    [48]杜颖:《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02条、403条》,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6期。
    [49]尹飞:《代理:体系整合与概念梳理—以公开原则为中心》,载《法学家》2011年第2期。
    [50]关正义、陈敬根:《无船承运人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国海商法年刊》第17卷(2007年1月)。
    [51]李鹏:《论第三方物流合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载《物流科技》2012年第1期。
    [52]王刚、张兴斌:《两种基本运作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合同归责原则分析》,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3]王婧:《加强企业应收款管理的对策思考》,载《现代商业》2008年第12期。
    [54]黄浩、谢阳群:《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载《冶金信息导刊》2007年第1期。
    [55]金满涛:《我国我国物流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载《河北金融》2010年第6期。
    [56]杨希岭:《我国现代物流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载《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6期。
    [57]宋迎春:《企业时基物流管理模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58]马天山:《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长安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9]朱庆伟:《东北物流地域系统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0]马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1]范晓林:《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62]林勇:《第三方物流民商事法律关系研究》,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P.S.Atiya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Contract,5th.New York:Clarendon Press Oxford,1995.
    [2]Treitel,G.H.TheLawofContract,9th ed..London:Sweet&Maxwell,1995.
    [3]Russell.A.Gilmore,3rd Party Logistics,prentice Hall.UpperSaddle River,1998.
    [4]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aica.1937.
    [5]G.Kasikingam,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Kluwer Academis Publishers,1998.
    [6]Bernard.J.h.Londe,"Evolution of the Intergrated Logistics Concept" in James F.Robeson &Willam.Copacino(edited), The Logistics Handbook, the Free Press,1995.
    [7]Arch W.Shaw, Some Problem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5.
    [8]James c.Johnson, Donald F.wood, Contemporary Logitics(4th Edition),Macmillam Publishing Company,1990.
    [9]Alchain,AA.&Demesets,H.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5)
    [10]Robert C.Lieb,and Robert A. Millen, and Luk N.Van Wassenhove,Third-party Logistics Services:A Comparion of Experienced American and European Manufactur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g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rment,23,No.6,1993.
    [11]Boyson,Corisim,Dresner,Rabinovich,Managing Effective Third Party Logistics RelationshipsiWhat Does It Take?,Journal of Bussiness Logistics,Vol.20,No 1,1999.
    [12]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1990.
    [13]Clive M Schmitthoff's Select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Martinus Nijohoff Publishers,Graham&Trotman
    [14]Quinn J B, Hilmer F G., Strategic outsourcing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 (35)
    [15]Leahy Steven E, Murphy Paul R, Poist Richard F. 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Logistical Relationships:A Third-party Provider Perspectiv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1995(2)
    [16]Jenkins M. The Five Steps of Choosing a 3rd Party Provider.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ion Report,1999(2)
    [17]Melvyn J. Peter. The Use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by European Industry.Transport Logistics, 2001(1)
    [18]Wei Shi Lim. A Lemons Market? An Incentive Scheme to Induce Truth-telling in Third 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125)
    [19]Fornsworth,Legal Remed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70 Colum L. Rew,1147(197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